1. Director General是什麼職位
Director General是局長,處長;
例句
1
The director general of Shenzhen Entry-Exit Inspection and quarantine bureau, Mr Liu shengli, leads a delegation to visit the food research laboratory.
深圳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局長劉勝利先生率領代表團訪問本署食物研究化驗所。
2
The paper 's editor, publisher, general manager, sales director, and leading columnist all resigned.
報紙的編輯、出版商、總經理、銷售總監和主要專欄作家集體提出了辭職。
3
Accompanied by Zhu Yonglei, deputy director general of the Bureau of Shanghai World Expo Coordination, the delegation toured the hall of exhibition at the Expo mansion and the Expo site.
在上海世博局副局長朱詠雷的陪同下,張海濤一行參觀了世博規劃展示廳,並登上世博大廈頂樓俯瞰了建設中的世博園區。
4
Liu Yanguo, deputy director general of the State Administration of Foreign Experts Affairs and Mr.Kwok Kai-hing, chief director of the VTC as well as some other leaders presented at the ceremony.
國家外專局副局長劉延國、香港職業訓練局總監郭啟興等領導出席了簽約儀式。
2. 沙展,幫辦,署長都是什麼職務啊
沙展:Sergeant,是英文直譯過來的,也叫三柴(因臂章有三間),中文意思:警官;軍士長;軍士;職級也就是一個小隊的隊長。
幫辦:指主管人員的助手;協助主管人員辦理公務。
署長(英文縮寫SSGT):香港警察職級,該職級位於見習督察(PI)之下,警長(SGT)之上。屬於員佐級。
(2)法國署長是什麼職位擴展閱讀:
香港警察是香港的八大紀律部隊之一。香港的八大紀律部隊是香港警務處、香港海關、入境事務處、香港懲教署、政府飛行服務隊、香港消防處、醫療輔助隊和民眾安全服務隊。
香港警隊是一支擁有29217名紀律人員及4583名文職人員的隊伍(截至2016年7月31日)。警民比例及編制均為世界上最高及最龐大之一。
3. 舊社會警察暑長是現在什麼職位
舊時的警察署長就是現在的公安局局長,主管地方治安、抓捕、維護秩序等工作
4. 民國時的署長是什麼級別的官
相當於現在的正處級別到副局級別的官員。一般只是分管某一個方面的事務,沒有特別大的決策權利,電視劇中的署長的權利有點誇大了。
例如:
軍政部的官員排次:
1、部長、政務次長、主任參事、總務廳長
2、陸軍署:署長、副署長
3、海軍署:署長、副署長
4、軍需署:署長、副署長
(4)法國署長是什麼職位擴展閱讀:
民國官員:
1、督軍
民國北洋政府時期省下的軍事長官。辛亥革命時,各省行政軍事長官多稱都督。不久,另設民政長,都督專管軍事。
二次革命後,袁世凱都督為某某將軍督理某省軍務。民國五年(1916)袁世凱死後,改稱督軍。十一年(1922),黎元洪倡「廢督裁兵」未成,遂改督軍為督理某省軍務善後事宜,簡稱督理。各省又有改稱督辦軍務善後事宜者,簡稱督辦。
十三年(1924)第二次直奉戰爭後,段祺瑞任用各省軍事長官,均用督辦軍務善後事宜之名,一般稱為軍務督辦或督辦。後直系吳佩孚再起,發表任命均用督理之名,北京用督辦名,各行其是,直至北洋軍閥失敗。
2、巡閱使
官名。北洋軍閥政府時期,對擁有兩省以上的軍閥給以巡閱使的官銜,以便控制其地盤。袁世凱任張勛、倪嗣沖為長江巡閱使、副使,為此職之始。
後又有經略使、檢閱使等名,與此類似,惟經略使實際上未必已控制某地區,如曹錕任湘贛川鄂四省經略使,實為北方對湖南用兵之統帥;檢閱使則為實授某省督軍之先聲。
護軍使
官名。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在各省重要地區設護軍使,管轄該地區的軍務,其職權在鎮守使之上。
3、鎮守使
官名。北洋軍閥統治時期設置,為地方軍事長官,所轄軍隊有一混成旅或一師。
4、督辦
清後期,中央與地方皆有臨時設置機構,存在時間長短不一其長官品級特高者稱督辦或總辦,副職稱會辦,資格次於會辦者稱幫辦,負責處理日常例行事務者稱坐辦。北洋政府時期仍有此制。
公務員
民國18年(1929年)10月29日,南京中央政府公布《公務員任用條例》,決定實行公務員制度。民國22年(1933年)3月,公布《公務員任用法》,並於同年4月1日起實行。
福建省公務員任職條件:簡任官,須對「黨國」有特別勛勞、致力革命10年以上;或在教育部認可的國內外大學畢業具有專門研究者;或在國民政府統治下任薦任官1年以上;或參加國民政府統治下各地方高等考試及格。
薦任官,須對「黨國」有勛勞、致力革命7年以上;或在教育部認可的國內外大學、高等專科學校畢業;或在國民政府統治下任委任官1年以上;或參加國民政府統治下各地方高等考試及格。
委任官,須曾致力革命5年以上;或在教育部認可的高等中學或舊制中學畢業;或任國民政府統治下委任職2年以上;或參加國民政府統治下各地方普通考試及格。
公務員甄別審查成績分甲、乙、丙、丁四等;在乙等以上為合格,丙等者降等或降級,丁等不及格。
合格者發給合格證書按照原官等級任用;降等或降級者按應降之等級給與證書,以應降之官等任用;不及格呈請國民政府或通知該管長官免職。
經甄別審查合格,可任用公務員。凡剝奪公權尚未復權,虧欠公款尚未清結,曾因贓私處罰有案,吸食鴉片或代用品者,均不得任為公務員。
簡任職、薦任職公務員任用,由國民政府交銓敘部審查合格後分別任命;委任職公務員任用,由該長官送省審查合格後委任。
5. 法國衛生總署署長稱大巴黎地區的疫情有惡化趨勢
是的,當地時間3月14日,法國衛生總署署長薩洛蒙在接受法國媒體采訪時表示,法國目前的新冠疫情復雜且緊張,60個省份在過去7天中新冠病毒感染率呈上升趨勢,尤其是大巴黎地區的疫情有繼續惡化的趨勢。薩洛蒙還稱,如果形勢所迫,法國政府不會排除再度「封城」。
過去一周以來,大巴黎地區重症監護床位的逐漸飽和令法國衛生部門尤其擔憂。法國政府發言人稱,大巴黎地區在接下來的一周還將轉移出上百名重症患者。除使用飛機進行轉移,運載量更大的鐵路醫療專列也將於下周末啟用。
(5)法國署長是什麼職位擴展閱讀
法國新增新冠確診26343例:
當地時間3月14日,根據法國公共衛生署(SPF)公布的數據顯示,在過去24小時內,法國新增新冠肺炎確診病例26343例,較前一日減少了3000多例;新增相關死亡140例。
最新數據顯示,法國新冠住院患者現為24989人,24小時增加了188人;其中,重症患者達到4127人,較前一日增加了57人。
此外,根據SPF的數據,自法國開展疫苗接種行動以來,已有5072244人接種了至少一劑新冠疫苗。
6. 沙展,幫辦,署長都是什麼職務啊
沙展 英語:sergeant俚語說成sarge。中文意思:警官;軍士長;軍士。 「沙展」是一種音譯。 沙展:Sergeant,是英文直譯過來的,也叫三柴(因臂章有三間),職級也就是一個小隊的隊長,是香港警察的一個官銜,職位不算高,只警員、高級警員兩個級別在他下面。他再升一級就是警署警長(Station Sergeant),俗稱[時沙]。 幫辦 清代後期,中央及地方臨時機構中主管官的副職,資格比會辦略次。 現代香港警察制度中,幫辦是見習督察Probationary Inspector of Police的英譯署長應該就是警長吧
7. 日本是否有署長這個職位位於哪個單位(如警視廳)
日本有署長這個職位。
被稱為署的行政機關里都有署長這個職位,如:稅務署,勞動基準監督署,海上保安署,營林署,警察署,消防署。
8. 一戰中法國元帥
還有貝當
霞飛
在馬恩河會戰之後,霞飛享有無比的威望和人望。他已經拯救了法國,而這個國家對他的感謝也是到了極點。以後,當陣地戰繼續往下拖,中間又夾著無成果的攻勢,而霞飛對政府的態度也變得日益專橫,於是他變成了許多批評的目標,他的將星開始昏暗無光,最後終於在晉升為法蘭西元帥的藉口下,被解除了指揮權。戰後,雖然在某些人的心目中,霞飛的地位繼續增高,但他的人格以及其在馬恩河會戰中所扮演的角色也成為公開討論的主題。有好幾本書,對於霞飛元帥的威望正式表示懷疑。尤其是李德爾·哈特,顯然是不無成見,他對於霞飛的贊譽是很刻薄的,說在緊急的時刻,霞飛不過是一種「國家神經的鎮靜劑」而已。
今天,有關馬恩河會戰的歷史已經出版,霞飛本人在其回憶錄中也有非常詳盡的記載,所以他在第一次大戰開始時,法國境內作戰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似乎是可以恢復其適當的地位。結果對於這位在歐洲歷史發展中扮演主要角色的人,現在是可以作適當的評價。事實上,毫無疑問,當時大多數因素似乎都指出法國戰敗已成定局,霞飛的戰略能力和行為對於國家命運的改變是具有決定性的貢獻。在那種特殊的緊急關頭上,他扮演這個角色要算是非常出色,所以凡是今天研究當時法國歷史的人,對於他的享譽千秋是已無非議。
霞飛,1852年1月12日生於里沃薩爾特的平民家庭中。由於智力過人,勤勉好學,所以才獲得了一筆獎學金,使他能前往巴黎進入「綜合工科學校」就讀。1869年,他還只有17歲,即以第14名考入該校。在1870年的普法戰爭中,他以工兵少尉的身份在巴黎的一個要塞中服役。戰後又回到綜合工科學校去繼續完成學業,然後再加入工兵。由於其妻子在1885年逝世,於是他遂要求調往海外服務。他曾經參加過台灣(中法戰爭)和越南的戰役,到1888年才返回法國,首先在一個鐵道兵團中工作,然後又調往楓丹白露的炮兵學校中充任教官。
他第一次嶄露頭角是在1892年。當時他正在塞內加爾興建鐵路,並奉命指揮一支縱隊,准備用來作為布尼爾上校的增援部隊。布尼爾受到陶里格人的奇襲,其兵力被切成了碎片。霞飛趕上了殘部,他不但不撤退,反而自告奮勇接替布尼爾的任務,向前進攻,佔領了亭布克托,並平定了當地的叛亂。所有這些工作都是在距離任何法國基地500英里以外的地方完成的,於是他被升為中校,並獲得榮譽勛章,然後返回法國。接著又調往馬達加斯加,在那裡奉加里安尼之命,負責對狄牙哥蘇里茲的海軍基地建築要塞。1900年再回到法國,升任准將,並出任國防部工兵署署長。以後又升任師長和軍長,在1910年以後勤司令的身份任最高軍事委員會委員,他此時58歲。
當時最高軍事委員會的副主席,也就是在戰時內定為總司令的人,是米歇爾將軍(主席是文人部長,只具名義而已)。米歇爾不同意法國總參謀部所提倡的攻勢至上主義,於是受到其他高級將領的反對而被迫辭職。這次的風潮顯然是加里安尼將軍所策動,但他以年邁為由拒絕接替米歇爾的職務,而全力推薦霞飛,他認為霞飛年紀較輕,比較有時間來對陸軍的發展發揮一種決定性影響作用。還應補充說明的是霞飛一向被認為是一位「良好的共和黨人」,換言之,從文官的觀點來看,他是一位可以信賴的人。他被派為總參謀長,這是第一次使總參謀部受到未來總司令的控制。
霞飛在1911年到1914年出任該職時,確有其相當的成就,其價值在戰爭爆發時已獲得證明,但卻很少為世人所認識。他曾經補救軍備計劃的缺陷,擬定和發展戰略戰術思想,加強軍隊訓練和軍官培訓。為了使法國陸軍對德軍能有較佳的應付能力,霞飛把服役期改為三年制,並擬定一個新的對德作戰計劃,即眾所周知的第17號計劃。對於如此巨大規模的任務,三年的時間的確不算太長。
以數量而言,法軍大致與德軍相等,但素質較差,因為法國分配給裝備的經費僅約為德國的一半。從軍備的觀點來看,是還有許多的工作要做。舉例言之,雖然75毫米野炮的數量是已經夠用,但每門炮只配發1250發炮彈,而且根本沒有野戰重炮;霞飛主張生產重炮。德國則早已有了大量的重炮。他勉強使法國生產了若干105毫米、120毫米和155毫米的火炮,並發起了一項對長程海軍炮的研究,不幸由於預算的限制,遂不容許發展此種重炮。盡管如此,模型的生產和試驗單位的組成,仍然能使法軍的火力在後來的戰爭中獲得迅速的增強。
由於法國在常備兵力數量上的劣勢,使得在開始動員時確保國境的安全,就成為刻不容緩的工作。為了增加常備兵力的數量,以便能使國境獲得適當的掩護,並作為編組預備單位的核心起見,霞飛在1913年主導了一項兵役改革,將服役期延長為三年。結果為法國陸軍增加了21萬人,使其能大約以70萬人來對抗德軍的80萬人。
這些正規兵力的編成,加上動員所提供的額外部隊,也就構成准備一種新計劃的理由。在1911年時的第16號計劃是一種防禦攻勢計劃,其目的是對抗德軍在梅斯、陶爾和凡爾登等地的侵入。它假定比利時的中立將受到尊重,不過為應變起見,又還是把預備軍布置在北面,但那卻是一種不適當的准備。這個計劃的修改是以若干政治假定為基礎:英國遠征軍的支援、義大利的中立、在比利時介入的或然率,以及俄軍攻勢所提供的支援。法軍所應採取的態度必須首先決定:是防禦,是防禦攻勢,還是攻勢呢?
命中註定應由霞飛來准備和執行的第17號計劃,曾經引起許多的誤解。根據從它所產生出來的行動,它常被認為是一種事先擬定的工作計劃,與德國方面的施里芬計劃類似,其主要特徵被認為是一種將主攻方向放在阿登山地的全面攻勢。這種觀念以後固然曾付諸實施,但當初卻未事先作如此的決定。第17號計劃實際上只是一種集中計劃,它可以根據對於敵軍行動的假想而來作各種不同的適應,霞飛的主要理想是要使他自己有採取各種不同調度的可能性——這種計劃好像是在擊劍比賽之前所採取的「腳本」姿勢,而並非一事先安排的「腳本」。任何追蹤研究此項計劃的准備和執行的人一定可以感覺到其踏實性,以及其要素為運動的事實。這也就是其力量之所在,並且也開啟馬恩河上反敗為勝的契機。
霞飛所准備打的運動戰又與法國人「攻到極限」的思想相配合。以前的計劃都是以防禦性的反應為主,這個計劃卻一反過去的作風,其目的是要使敵人沿著全線都感受到法軍行動的壓力,以達成使其癱瘓和喪失機動性的目的。雖然對於在1914年流行的有關戰術攻勢的瘋狂觀念,以後曾招致許多批評,而那些批評也毫無疑問是合理的,但我們卻不應因此而忽視此種主動意念在戰略和士氣上所產生的效果。戰術上的失敗是由於缺乏最新的戰斗經驗,以及對日俄戰爭的誤解。但從全面的觀點來看,法軍雖在國界上被擊敗,但最後終於還是能對敵人貫徹其意志,此項事實還是應歸功於此種飽受批評的攻勢至上主義。
時常有人說當1911年霞飛被捧出場扮演主角時,他不過是一個傀儡,對於所應扮演的角色毫無准備,所以他是受到總參謀部中所謂「少壯派」的支配,包括格蘭德梅森上校在內。事實上,雖然霞飛把一種新氣氛帶入了法國軍隊,但他對於一切主要的決定仍然保持著嚴格的控制。自1911年起,其日常的行動,以及其在會戰時的表現可當做一種模範,足以證明他對於經常發生的困難能作合理的應付。應該補充說明的是,他對於此種運動戰曾經作過慎重的准備:他曾經舉行多次兵棋和實兵演習,並頒發新的教範。他在這個領域中的努力是具有相當價值的。
第17號計劃比第16號計劃要算是一種相當的進步。面對著預計中的73個師,第16號計劃只能提供38個法國常備師,另加16個預備師,後者指定用於次要的任務。第17號計劃則可供21個常備軍、3個獨立師、10個騎兵師和14個預備師,計約有580個常備步兵營、332個騎兵連、653個炮兵連,來對抗德軍的600個步兵營、350個騎兵連、500個野炮營、100個重炮連。由於可以期待英國提供6個步兵師和1個騎兵師,比利時提供4個師,所以法國人似乎還略占優勢。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法國僅有的野戰軍130萬人,卻成為對抗德軍的主力,而俄國只出兵七八十萬人。在這個緊急關頭,平衡總算是已經重建起來了。
1914年7月25日,奧塞兩國的正式斷交顯示戰爭已有爆發的可能,但法國政府由於總統和總理都前往俄國訪問,正在經由海上返國的途中,所以並未開始採取必要的措施。當他們於7月29日回國時,人們還在希望和平可以繼續維持。霞飛強烈主張法國應作最壞的准備。7月30日,法國政府仍僅同意採取某些敷衍的措施,不包括預備役人員的召集在內。直到7月31日,由於已搜集到德軍動向的情報,霞飛才獲准動員掩護兵力。一直又等到8月2日,法國政府才決定總動員。
如我們所認識的,第17號計劃只是一種集中計劃,可以適應不同的情況。法軍調動的形式是取決於德軍所採取的進攻路線。8月2日還不知道其主力是趨向何處——凡爾登向北面,或比利時。假定即為比利時(那是最可能的假定),又還是不知德軍的行動正面有多寬。由於誤以為德國人不會把預備師擺在第一線,遂使人認為德軍的右翼不可能延伸到桑布爾河和默茲河河谷之北。但這一點仍待證實,所以霞飛似乎是在逐步的准備他的會戰,他一切的調度都是根據所獲得的情報。不像施里芬計劃有事先的預備行動。那是一個真正的運動戰,從頭到尾都是由霞飛指導。
8月2日,當德軍破壞比利時中立並侵入盧森堡的消息傳來,霞飛決定把他預備軍團(第五軍團)的集中點向左移動,沿著默茲河從斯特奈移到吉維特。8月3**向各軍團司令提出警告說,他們也許要有向洛林和亞爾薩斯發動攻勢以牽制敵軍,並使法軍右翼推進到萊茵河的可能。8月4**命令向上亞爾薩斯發動計劃中的攻勢,8月5日又開始派騎兵進入比利時。當他在8月7日獲知比利時正面對著德國的6個軍時。他就派騎兵軍連同若干步兵去據守那慕爾以南的默茲河渡口,此時他正在考慮以列日——那慕爾——地南特之線為基地來包圍德軍的右翼。在亞爾薩斯方面,法軍攻佔了亞特克爾奇,但到8月8日法軍的攻勢即被逐回。8月9日,霞飛改組右翼的指揮結構,在波將軍之下成立一個亞爾薩斯軍團。由於英軍拖延到8月5日才開始動員,所以他決定命令法軍大量進入比利時而不再等待英軍,因為此時列日尚在堅守之中。於是他又向第一和第二兩個軍團重申前令,要他們在8月14日向洛林發動牽制攻勢。那在時間上是與俄軍進入東普魯士的行動相配合。
8月14日,當法軍在洛林發動攻勢時,比利時的情況仍然很模糊。德軍主力被認為是在奧爾特河的後方,其主攻方向仍被認為是在默茲河以南。第五軍團司令朗爾札克將軍擔心德軍會在默茲河以西作迂迴行動,但霞飛仍表懷疑、不過到了8月15日,由於大量德軍在那慕爾東北面渡過默茲河,此種可能遂已獲得證實。霞飛命令第五軍團准備向北移動。他要求把在里爾的第一軍區劃入其指揮之下並組成一個預備師為主的兵力來掩護這個地區。盡管如此,情報仍然很矛盾;法國第一軍在地南特受到攻擊,奸像德軍主攻方向是在吉維持以北的比利時阿登山地中。那一天黃昏時,霞飛命令第五軍團進向桑布爾河,17日又派騎兵軍進向該河之北以拓寬這個行動。
德軍的行動反在8月18日才開始明朗化。假使其主要努力被發現在那慕爾之南,則法國第五、第四、第三等軍團就應向其發動已在計劃中的向心攻擊。英軍在21日之前尚不能開始行動。假使德軍主要努力在那慕爾以北發展,則法軍就必須增強左翼。已經從第二軍團中抽出第九軍,並計劃把莫努里的洛林軍團調往左翼方面。8月19日第二種假定已被證明是正確的;比利時人報告已有德軍4個軍進向布魯塞爾及其西北地區,而他們本身則正向安特衛普撤退。於是霞飛根據一個錯誤的德軍戰斗命令,遂判斷敵軍在阿登地區的中央部分是比較薄弱。到8月20日上午,在洛林的法軍巳獲相當的進展,而第五軍團已經到達桑布爾河。不過在午後4時,卻已經知道第二軍團在洛林已受重創和被逐回,第一軍團也已受阻,而德軍在比利時的左翼共有5個軍。所以在8月21日,遂下達阻止北面德軍前進的命令,第三和第四兩軍團奉命通過阿登地區向其中央部分進攻。
8月21日,德軍到達魯貝並面向南方,所以法軍必須向北作戰。在洛林的第二軍團正在撤退,霞飛命令它停止在南錫的前方。
8月22、23、24日,三天在比利時境內的戰斗以法軍全面戰敗為其結束,但霞飛尚未真正掌握事實,因為他對於雙方實力比較的估計並不正確,到8月24日,當他所計劃的調度顯然已經失敗時,霞飛遂決定總退卻。其目的是拖延時間以等待俄軍的攻勢發生作用。於是在8月25日,發出第二號一般訓令,指示撤到亞眠——蘭斯河一線,右端倚托凡爾登,並在洛林和默茲河上採取防禦態勢。8月26日,當英軍退到拿永並趨向第五軍團的後方時,霞飛在西面成立了一個新的第六軍團,由莫努里指揮,其兵力是從亞爾薩斯和洛林抽調出來的。8月27日,英軍又從勒卡托被逐出。霞飛命令第五軍團向西北反攻以掩護英軍撤退。8月28日,由於第四和第五兩個軍團顯然已經喪失接觸,於是他命令由福煦指揮一支兵力以鞏固法軍的中央。8月29日,霞飛前往第五軍團視察以便發動吉斯的反攻,並順道去和英軍總司令弗倫奇將軍會晤。
不過,當第六軍團正在亞眠地區下火車時,該地即已受到德軍進攻的威脅,霞飛遂命令第六軍團轉入巴黎要塞地區。於是他臨時計劃的在索穆河與凡爾登之間的作戰又已變得不可能。他必須要獲得若干可以活動的空間,並向奧貝河和塞納河撤退以便可以繼續執行其迂迴運動。9月1日,據報克魯克正向南進,但卻在巴黎的東邊。當俄軍在東普魯士慘敗的消息傳來時,法軍左翼的增強還正在進行中。就是在這個時候,霞飛簽署了第四號一般訓令,發動註定要成為「馬恩河會戰」的作戰。在這個階段,霞飛的幕僚中曾有不同的意見,有人懷疑是否從凡爾登以西向中央發動攻擊比較好;時間的問題也同時被提出:是否再繼續等待和再向後撤退,抑或應抓住稍縱即逝的機會立即反攻呢?霞飛贊成從四麵包圍和在原則上盡可能撤回到塞納河上。
9月2日和3日已經證實克魯克仍在向南運動,而且那是與小毛奇的命令相違背(從無線電中收到的)。加里安尼(巴黎衛戍司令)被安置在霞飛總部的指揮之下,並要求給予指示。霞飛指出一旦時機來臨他應向莫城方向進攻。9月4日,據報克魯克正向東南運動。第四號一般訓令中所設想的情況正在逐漸變成事實。霞飛不聽其參謀長貝特洛的意見,認為偉大的時刻已經到來。上午10時,加里安尼用電話建議他向東攻擊。霞飛此時仍在考慮在馬恩河以南作戰,於是他就征詢德斯佩雷將軍和福煦的意見。此時加里安尼又已與弗倫奇會晤,後者也贊成立即全面反攻。等到德斯佩雷(他現在是第五軍團司令)和福煦(第九軍團司令)的回電送到總部時,他們也一致贊成並主張莫努里(第六軍團司令)應在馬恩河之北採取行動。於是在下午l0時,霞飛遂決定於在9月6日進行這場決定性會戰,並簽署了其著名的日令。
為了說明這場巨型運動戰的真正性質,而且毫無疑問是由霞飛所指導的事實。我們對於馬恩河會戰的來源已經作了相當詳細的敘述。我們可以看到這些觀念和計劃是如何逐漸地成型。同時也可以發現這位指揮官的現實態度和堅毅精神。尤其是他的精力過人,能與各軍團繼續保持不斷的接觸。
凡此一切部證明法軍的高級指揮組織享有不可否認的優勢。雖然在國境上被擊敗;並且被迫承認所有一切的構想均巳落空,但霞飛卻有其偉大的性格,敢於作勇敢的決定,適時地擺脫戰斗,並計劃採取對抗行動以重建其地位。面對大風暴,他表現出超人的冷靜,這與毛奇、比羅甚或克魯克的神經緊張成一強烈對比。不過,這次大會戰的主要特性很像一個巨型的兵棋演習,在那個時代的將軍們都沒有大規模戰爭的經驗,一切都是照已知的規則進行,假使發現情況似乎不正常就會自認失敗。
這就是馬恩河勝利的解釋:它是出自克魯克所犯的一個錯誤,和霞飛所作的一次良好調度。克魯克使德軍的戰線在其第一軍團與比羅的第二軍團間產生了一個缺口,而德斯佩雷的法軍卻進入其中,但並未真正認清這是千載難逢的機會。當然我們今天可以批評當時聯軍的行動不夠完美,例如莫努里的兵力到9月5日才出現,其迂迴運動也不夠寬,英法兩軍對於所面對的缺口不曾迅速勇敢地沖入,而霞飛還不曾真正認清有這個缺口存在。但這些都是戰爭中不可避免的現象,任何人都被迫根據其所不能完全認清的發展來採取行動。不過總而言之,法國人所犯的錯誤還是比德國人少,法國人之所以獲勝,法國之所以得救,其原因即在此。
馬恩河會戰的後果之深遠為世所罕見。1914年,世界幾乎要被德國征服。法國僅憑其與英俄兩國的同盟,才勉強維持兵力平衡,但以野戰兵力而言,仍然屈居下風。此外,法國人對於德國實力的研判也極為惡劣,其所作的戰略部署也完全不適當。同時對於近代火力所提供的戰術可能性也作了完全錯誤的解釋。所以法國顯然是走向必然失敗的途徑。因此這也是似乎即為歷史的分水嶺。
但結果並非如此。在幾乎一切都不利的條件下,霞飛終於能夠死裡逃生,反敗為勝。聯軍在馬恩河的勝利敲響了德意志帝國的喪鍾。誠然,這次勝利並不徹底,結果還需要四年的艱苦奮斗方使戰爭勝利結束。但這一件由少數人做成的大事卻使歷史演進的方向發生了根本的改變。德國戰爭機器在西線上終於不能再向前推進。
在國界上失敗對於法軍是第一次奇襲;馬恩河的勝利是第二次奇襲。但是還有第三次奇襲在等候著雖已獲勝但疲憊不堪的法軍——在撤退到埃納河之線以後,德軍就開始挖掘工事,於是也就進入了塹壕戰的階段。
霞飛還是嘗試用運動來打破僵局,他企圖從西面迂迴德軍的防線。這樣也就展開了所謂「向海岸賽跑」的作戰,那是由福煦來協調的。其結果為一系列的戰斗證明,面對堅強而有活力的敵人,這種迂迴行動是根本無效,經過一番掙扎之後,雙方都被迫向現實屈服,於是這種新型的戰爭遂一直延長達四年之久。
現在霞飛必須設法解決塹壕所帶來的新問題。在1915和1916兩年間,他的行動曾經受到許多的批評。自然他是在摸索前進,所以錯誤在所難免。不過必須承認1918年最後勝利的基礎還是由他所奠定,他決定革新法國陸軍的主要路線,一切軍需生產的計劃也是他所擬定,但到1917年才能開始大量生產,所以他在行政方面是頗有貢獻。關於同盟戰略方面,他的影響力日益增大,直到他升任法蘭西元帥時為止,那也是用來當做解除其兵權的掩飾。
他之所以失勢,原因有二:第一是兩年來的戰爭結果的確很難令人感到滿意;第二是為了保障統帥的軍事行動自由,他與政客們發生了不斷的斗爭。嚴格說來,對於他相當的成就是並不太公平:他已經建立了一支近代化的陸軍,一支工業時代的陸軍;他已經制定的軍事思想;他已經贏得新型的會戰,例如凡爾登和索穆河之戰。當他在1917年初被免職時,他已經消耗了敵方兩位統帥;小毛奇和法爾肯海恩。而他們的後任興登堡為了預防霞飛在1917年春季發動大攻勢,也自動在法國領土上作大規模的撤退。雖然他並未能獲得最後的勝利,但在他的記錄上還是功多於過,而且也替未來的勝利奠定了基礎。所以總而言之,霞飛還是功在國家。
尤其是他曾給予後世以某種偉大教訓:無懼的性格,有彈性的現實心靈,在戰略階層的無缺點行動能力。憑著其堅強的人格,他能夠抵銷一切的不利因素。他證明在歷史網的編織過程中,指揮官所扮演的角色是如何的具有決定性。所以,他並非像李德爾·哈特所雲,只是一種「國家神經的鎮靜劑」。在那個危急存亡之秋,法國命運的決定大部分都是由他負責:而他也的確使第一次世界大戰走向一個新的方向
9. 在很多的香港電影中警察有此職務,那沙展,幫辦,署長都是什麼職務啊
沙展:「沙展」是一種音譯。沙展:Sergeant,是英文直譯過來的,也叫三柴(因臂章有三間),職級也就是一個小隊的隊長,是香港警察的一個官銜,職位不算高,只警員、高級警員兩個級別在他下面。
幫辦:幫辦=見習督察 ,見習督察(英文縮寫PI),香港警察職級,該職位位於警署警長(SSGT)之上,督察(IP)之下。
署長:警署警長(英文縮寫SSGT),香港警察職級,該職級位於見習督察(PI)之下,警長(SGT)之上。屬於員佐級。
10. NPS Director和Sourcing Manager 是什麼職位
NPS 則就不好說了
NPS
abbr.
1. =Narcotics Preventative Service 毒品輯私部
2. =National Park Service (美國)國家公園管理處
Director 也多啊
1. 主管;署長;局長;處長;主任
2. 董事;經理
3. (電影等的)導演
4. 【主美】【音】指揮
5. 指示器;控制器;引向器
sourcing在這里是指尋找可能的供應商並與之達成合同/協議,以及每次采購時,根據該次采購的特點,在各個已經達成合同/協議的供應商之間尋找一個最合適的供應商進行采購活動。
我的理解是:供應商開發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