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西班牙、德國、英國、法國等西歐國家是不是用統一時間
不是統一時間英國是格林威治標准時,與中國有8小時時差(晚8個小時)而西班牙,德國,法國則是東一時區,與中國只有7小時時差(晚7小時)
⑵ 美國英國法國德國,古代都是誰先統一的,我只知道中國和日本德川家康和秦始皇
最先實現近代意義上的國家統一,應該是法國,基本奠定了現代法國的基礎。到路易十四統治時期,達到了封建統治的巔峰。
⑶ 我想知道整個法國和德國的革命過程,或者說是統一如題 謝謝了
網路抄的 法國大革命(French Revolution)是1789年7月14日在巴士底監獄爆發的一場革命,法國的君主專制政體被推翻。大革命的結束時間有多種說法,其中一種觀點認為1794年7月雅各賓派統治的結束為革命的終結。另有觀點認為1799年的霧月政變為革命終結的標志。 相關資料 法國革命時間表(1789.5.5~1870.9.4) 一、波旁王朝(843~1791.9){封建君主專制} 1789.5.5 三級會議召開,後改名「制憲會議」{第三等級} 7.14 巴黎人民攻佔巴士底獄【爆發】 8月26日 《人權宣言》{君主立憲派:大資、自由派貴族} 1791.9 《1791年憲法》—君主立憲制確立(~1792.9) 1792.8.10 「八月起義」{吉倫特派:工商業資產階級} 9月 瓦爾密村擊退普軍,國民公會宣布成立第一共和國 二、法蘭西第一共和國(1792.9~1804.12.2) 1793.1 處死路易十六 6.2 雅各賓派掌權{中小資} 秋 羅伯斯比爾為首的公安委員會推行「恐怖政策」 1794.7.27 「熱月革命」{熱月黨人}【法國大革命高潮階段的結束】 1799.11.9 「霧月政變」,拿破崙任第一執政,頒新憲法,建立獨裁統治 1804.3 《法蘭西民法典》(=《拿破崙法典》) 三、 法蘭西第一帝國 (拿破倫帝國)(1804.12.2~1814.1.3,1815.3.20 ~1815.6.22){資產階級帝制} 1804.12.2 波拿巴·拿破崙加冕,稱拿破崙一世 1812. 兵敗俄國【開始崩潰】 1813.10 兵敗萊比錫【開始瓦解】 1814.3.31 反法盟軍、路易十八進入巴黎 1814.4.拿破崙在巴黎楓丹白露宮簽署退位詔書,此前兩天拿破崙宣布無條件投降。法蘭西第一帝國滅 亡了。拿破崙後被放逐厄爾巴島 1815.3.1. 拿破崙登陸法國 3.20. 拿破崙重登皇位 6.18. 滑鐵盧兵敗 6.22. 拿破崙退位,不久被流放聖赫勒拿島【第一帝國最終覆滅、波旁王朝復辟】 四、波旁王朝復辟(1815.6.22~1830.7.29){封建統治} 路易十八世頒《大憲章》 1824. 查理十世繼位 1830.7 查理十世簽《七月赦令》【導火線】 7.27 「七月革命」(~7.29「光榮的三日」){大資} 五、七月王朝(1830.7.29~1848.2.24){君主立憲制,大資政權 } 1830.7.29. 路易·菲利浦被推上王位,三色旗為國旗 1831.&1834. 里昂工人起義 1847. 歐洲農業歉收 1848.2.22~24.「二月革命」{中小資+工人} 六、法蘭西第二共和國(1848.2.24~1852.11){小資} 1848.6. 「六月革命」失敗{工人} 12月 路易·拿破崙·波拿巴成為第一位普選產生的總統 1849. 秩序黨在議會選舉中大勝 1851. 波拿巴發動軍事政變,解散議會,開始獨裁 1852 初 頒布新憲法 七、法蘭西第二帝國(1852.11~1870.9.4){資本主義專制統治} 1852.11路易·拿破崙· 波拿巴登基稱帝,稱「拿破崙三世」。經濟繁榮,政治脆弱 1870.7. 普法戰爭爆發 9.2. 法降於色當 八、法蘭西第三共和國(1870.9.4~1940.) 1870.9.4. 共和派在市政大廳宣布廢黜波拿巴家族,建立共和國 1875. 憲法修正案確認共和制【法國共和政體最終確立】 1877. 共和派在議會選舉中獲勝 1878. 國歌《馬賽曲》,國慶7.14. 二、德國王朝戰爭 第一次王朝戰爭:對丹麥的戰爭 發生於1864年。當時,丹麥王國在其本土之外還佔領著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斯泰因兩個公國。其中,荷爾斯泰因的居民主要是日爾曼人,所以加入德意志邦聯;而石勒蘇益格公國的居民除了日爾曼人外,還有大量的丹麥人,因此沒有參加德意志邦聯。丹麥國王一直企圖把這二個公國並入本國版圖。1863年頒布的丹麥新憲法規定把兩國歸入丹麥領土。此舉在德國引起強烈反對,俾斯麥乘機挑起對丹麥的戰爭。1864年2月開戰,丹麥很快戰敗。根據當年10月簽定的維也納和約,普魯士佔有石勒蘇益格,奧地利則得到了荷爾斯泰因。 第二次王朝戰爭:普奧戰爭 對丹麥的戰爭結束後,他便積極籌劃對奧戰爭,因為德意志統一的最大障礙是奧地利。他首先在外交上拉攏俄、法、意,使他們在對奧戰爭時不予干預。1866年6月17日普魯士出兵荷爾斯泰因,發達對奧戰爭。7月3日,雙方主力在薩多瓦村(捷克境內)展開決戰,普軍大勝。此後,奧軍無力再戰,只得請法國調停。8月23日,雙方在布拉格締約,奧地利退出德意志聯邦;普魯士不僅吞並了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斯泰因,而且還佔領了其他一些土地,使普魯士佔有全德領土的2/5和人口的2/3。 第三次王朝戰爭:普法戰爭 普奧戰爭結束後,成立了以普魯士為首的「北德意志聯邦」。這個聯邦已經具有統一國家的性質,它有統一的議會,普魯士控制著其軍政和外交大權。德國統一已經走了一大半路程,剩下的還有美茵河以南、鄰接法國的4個小邦國(巴伐利亞、巴登、符騰堡和黑森—達姆斯塔得)。這4個邦國力圖保持獨立,因而靠攏法國,抵制普魯士。而法國擔心德國因統一而變得強大,所以竭力阻擾普魯士統一的步伐。早在調停普奧戰爭時,法國就提出,普魯士的勢力不能超越美茵河以南。1870年,普法兩國為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發生爭執。7月13日,法駐普大使要求普王保證永遠不同意霍亨索倫族人繼承西班牙王位。普王婉辭拒絕,並將事情經過電告俾斯麥,俾斯麥乘機竄改電文,以此激怒法國。電文公布後,法國於7月19日向普宣戰。戰爭爆發後,普軍優勢明顯,並迅速攻入法國境內,9月1日,雙方在色當展開決戰。普軍的數百門大炮輪輻轟炸,幾小時內法軍傷亡達2.5萬名。下午3點,法軍升起白旗投降,拿破崙三世當了俘虜。 普法戰爭後,巴伐利亞等4邦國加入德意志聯邦,德國統一全部完成。 長期分裂的德意志地區出現了一個統一的德意志國家,有利於這個地區的穩定,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歐洲一個緊張源,有助於德國民族的統一和國內統一市場的建立,促進了德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其次是改變了歐洲的格局,在統一過程中,原來在德意志地區佔有首席地位的奧地利被排擠出德意志范圍,國力大大削弱開始走下坡路,法國戰敗,被迫割地賠款,實力被削弱,在歐洲大陸的地位下降,目標由原先與英國爭奪歐洲霸權變為與德國爭奪歐洲大陸霸權,同時與德國結成世仇,直到二戰結束才化開。而相應地德國的地位大大上升。第三則是導致了新的矛盾即英德矛盾的爆發。在反對拿破崙的戰爭中英國和普魯士成為了戰略同盟,而統一後的德國為了進一步發展竭力對外擴張,爭奪殖民地,這不可避免的與當時擁有最多殖民地的英國發生矛盾,德國開始向英國的世界霸主地位發起挑戰,最終導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⑷ 德意志統一最終完成,是在哪一場戰爭
德意志在近代的時候統一是很晚的了,而德意志的最終統一是通過三次戰爭完成的。第一步是1864年爆發普丹戰爭;第二步是1866年普意聯手攻打奧地利,史稱普奧戰爭;第三步也就是最後一次戰爭是1870-71年爆發普法戰爭。
戰爭的起因是西班牙的王位繼承問題,當時西班牙女王因為私生活混亂被推翻了,而西班牙有意讓與普魯士國王有親戚關系的利奧波德親王成為候選人,這讓法國大為不滿。
本來當事人本人都拒絕了,可法國竟然還威脅威廉一世,要求保證永遠不染指西班牙王位,本來卑斯麥就一直希望能夠挑起與法國的戰爭,這正好是個機會。
為此,戰事一觸即發。結果法國竟然不堪一擊,拿破崙三世都被俘虜了,而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巴黎的凡爾賽宮,榮登德意志帝國皇帝。
⑸ 求:美國、英國,俄國、日本、法國、德國 歷史時間軸。
15,16世紀新航路開辟。哥倫布代表西班牙西征(雖然他是葡萄牙人)發現美洲新大陸。自此開始三角貿易。美洲殖民擴張。
1775—1783美國獨立戰爭。(1775年4月列剋星敦的槍聲開始了獨立戰爭)1861—1865美國南北戰爭。
自1453年東羅馬帝國(就是拜占庭帝國)滅亡後,歐洲進入中世紀。
1295年英國議會第一次召開,這是最早的議會所以後世稱之議會之母。
ps:法國第一次三級會議是在1302年。
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1689年《權利法案》17世紀中葉—18世紀中期第一次工業革命。英國成為如不落帝國,世界工廠。
法國1789—1815年資產階級革命。期間政權更替復雜。法國人民很勤奮,一不爽就起義。這段歷史你自個兒網路吧。1804年拿破崙稱帝頒布《拿破崙法典》
俄國的亞歷山大二世因為克里米亞戰爭受不了刺激1861年奴隸制改革也算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了。前面彼得一世也改革過。但是就是不改制度所以改了也沒用
日本1868年明治維新。1937—1945侵華
德國1871年統一。一戰敗了(1914—1918年奧匈帝國對戰塞爾維亞,然後拖出一幫子同盟國協約國什麼的來混戰)。然後一次世界經濟危機讓希特勒上台了。他藉由群眾們對經濟危機的不滿和本身作為戰敗國的屈辱。法西斯政權在德國滋生。然後么就二戰什麼的了
⑹ 西班牙、德國、法國最晚統一的是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0-31
⑺ 德國什麼時候統一的
1、第一次統一:統一發生於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首相奧托·馮·俾斯麥成功統一了北德意志邦聯與巴伐利亞,建立了德意志帝國。
2、第二次統一:1990年8月,東德人民議院決議東德(德意志民主共和國)並入西德(聯邦德國),並於不久後簽署了厚達1100頁的統一合約。
自1945年之後,德國一直處於分裂的狀況,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實行的政策嚴格控制兩德之間的人員流動。1989年3月28日,民主德國開始實施新的邊境管理條例,放寬了對公民出境的管制,從而直接引發了一定規模的逃亡潮。
在此後的不到一年間,約有十餘萬東德公民通過各種途徑輾轉移民西歐,形成第三次東德居民出逃浪潮。
1989年9月,東德進一步放寬邊境管理,西德公民甚至可以在東德的領土過夜。更寬松的邊境管理反而進一步激起了東德公民的抗議浪潮,在萊比錫等城市持續爆發群眾集會和遊行,要求東德當局發揚民主,實行改革,改善供應和服務,開放出國旅行、放寬對新聞媒介的限制。
(7)西班牙德國法國最晚統一的是哪個擴展閱讀:
兩德統一造成的影響:
兩德統一後,大部份前東德地區被「反工業化」,導致近20%的失業率。高失業率導致以千計德東人移居到西部找尋工作而令當地人口持續下降,以專業人士的流失尤其嚴重。
轉用歐元作貨幣亦被視為德國大部份問題的根源。德國中央銀行則一直強調經濟問題的起因不是歐元,而問題只有德國自己才可以解決;有指這代表中央銀行暗示統一才是原因。
⑻ 拉丁語系的法國西班牙義大利在歷史上為何沒能形成統一的國家
經濟上:歐洲文明的起源是愛琴文明,也就是城邦文明 非常重要的是 歐洲的農耕經濟是極度不發達的,他們的生活資料都是在海外貿易中得來的,從經濟上來說是商品經濟而不是農耕經濟...理論上可以,但歐洲的農業是極度落後的(中國卻是與之相反的自然經濟,小農經濟,穩定性強)
政治上:城邦民主的政體就是小國寡民,各邦長期獨立自治。使得民族融合的可能性為零(而中國的民族融合的趨勢就很明顯),且民主是思想界空前活躍,而羅馬帝國的前身,羅馬共和國,更是共和政體(跟現在的共和國不同),而帝制是在共和政體無法統一起廣大的疆域,帝制也並不成熟,甚至剛剛起步。
文化上:開放的商品經濟帶來的就是開放的民主的思想,不像中國保守的自然經濟帶來的保守思想。而教會實力也沒有被皇權架空,甚至凌駕在皇權之上。使得思想界無法統一,無法以宗教信仰實施愚民政策,而中國,佛道儒都成為統治者弄權的工具...
最後反映出來的是,奴隸制帝國整體不穩定,不同於中央集權的封建帝制。經濟上,以歐洲為起點的帝國商業繁榮,流動性大,不好控制,不如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便於管理。文化上,做不到文化的的統一,宗教信仰有凌駕於皇權之上,使得一個完整的國家必須掌握的思想領域不受控制。
所以,能支撐不等於適合,政治不成熟,經濟基礎不適宜上層建築 起反作用,文化無能,沒有思想控制,當然四分五裂了
文化不同,中國因為受儒家大一統文化的影響,所以文人君主都以統一中國為目標的,重視國家,而歐洲是自由主義思想,重視個人,那麼自然就不重視國家統一。
另外就是經濟。歐洲各地經濟水平比較平衡,法國發展的時候德國也發展義大利也是差不多水平,那麼自然誰也統一不了誰,時間久了就形成了特定的國家。而中國不一樣。在秦漢時,南北差距是很大的,北方太強自然就統一的南方,接著馬上就是漢朝獨尊儒術,大一統思想。所以中國的分裂思想根本就沒有形成。地理影響,中國北方都是草原山脈,西方沙漠高原,南方雲南都是深林瘴氣。這樣的環境外面的人進不來,和平自然有利於中國的統一。
⑼ 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德國,俄國,日本,美國歷史大事年表(不要太多)
美國歷史
殖民時期以前(1607以前)
在兩萬多年前,有一批來自亞洲的流浪者,經由北美到中南美洲,這些人就是印第安人的祖先。當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時,居住在美洲的印第安人, 約有2,000萬,其中有大約100萬人住在現在的加拿大和美國中北部, 其餘絕大部分住在現在的墨西哥和美國南部。 大約1萬年前,又有另一批亞洲人, 移居到北美北部,這是後來的愛斯基摩人。而最早到美洲的白種人大概是維京人,他們是一群喜好冒險的捕漁人,有人認為他們在1,000年前,曾到過北美東海岸。
殖民時期(1607-1753)
1607年,一個約一百人的殖民團體, 在乞沙比克海灘建立了詹姆士鎮,這是英國在北美所建的第一個永久性殖民地, 在以後150年中,陸續涌來了許多的殖民者,定居於沿岸地區,其中大部分來自英國,也有一部分來自法國、德國、荷蘭、愛爾蘭和其他國家。18世紀中葉,13個英國殖民地逐漸形成, 他們在英國的最高主權下有各自的政府和議會。這13個殖民區因氣候和地理環境的差異,造成了各地經濟形態、政治制度與觀念上的差別。
獨立運動(1754-1783)
18世紀中葉, 英國在美洲的殖民地與英國之間, 已有了裂痕。 殖民地的擴張, 使他們產生某種自覺, 自覺到英國的迫害, 而萌生獨立的念頭。 1774年, 來自12州的代表, 聚集在費城, 召開所謂第一次大陸會議, 希望能尋出一條合理的途徑, 與英國和平解決問題, 然而英王卻堅持殖民地必須無條件臣服於英王, 並接受處分。 1775年, 在麻州點燃戰火, 5月, 召開第二次大陸會議, 堅定了戰爭與獨立的決心, 並發表有名的獨立宣言, 提出充分的理由來打這場仗, 這也是最後致勝的要素。 1781年, 美軍贏得決定性的勝利, 1783年, 美英簽定巴黎條約, 結束了獨立戰爭。
組成新政府(1784-1819)
革命的成功, 使美國人民有了以立法形式表達他們政治觀念的機會。 1787年, 在費城舉行聯邦會議, 會中華盛頓被推為主席, 他們採取一項原則, 即中央的權力是一般性的, 但必須有審慎的規定和說明, 同時, 他們也接受一項事實, 那就是全國性政府必須有稅收、鑄造貨幣、調整商業、宣戰及締結條約的權力。 此外, 為了防止中央權力過大, 而採取孟德斯鳩的均權政治學說, 即政府中設置三個平等合作與制衡的部門, 即立法、行 政、司法三種權力相互調和, 制衡而不使任何一權占控制地位。
向西擴張(1820-1849)
19世紀初期, 數以千計的人, 越過阿帕拉契山, 向西移動, 有些開拓者, 移居到美國的邊界, 甚至深入屬於墨西哥的領地、以及介於阿拉斯加與加利福尼亞的俄勒岡。 開拓者勇敢、勤奮地向西尋求更好的生活。
南北沖突(1850-1869)
引起內戰的原因, 不單是經濟上、政治上、軍事上的問題, 還包括了思想上的沖突。 內戰暴露了美國的弱點。 對這個國家的存在, 作了一番考驗。 經過了這次考驗, 美國才步向一個中央集權化之現代國家的坦途。 南北之間, 為奴隸問題而起爭執, 南方在全國政治上的主要方針, 就在保護和擴大"棉花與奴隸"制度所代表的利益;而北部各州, 主要是製造業、商業和 金融的中心, 這些生產無需依賴奴隸, 這種經濟上和政治上的沖突都是由來已久的。 1860年代初期, 11個南方的州脫離聯邦, 另組政府, 北方則表示, 為了統一將不惜付出任何代價。 1861年, 內戰爆發了, 這場美國人面對面的流血戰, 打了四年, 南方遭到嚴重的破壞, 而且留下深深的傷痕。 1865年, 北方戰勝了, 這項勝利不但顯示美國恢復統一, 而且, 從此全國各地不再施行奴隸制度。
工業化與改革(1870-1929)
19世紀初期, 美國開始工業化, 而內戰之後, 則步入成熟階段。 在從內戰至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不到50年時間內, 她從一個農村化的共和國變成了城市化的國家。 機器代替了手工,產品大量增加。 全國性的鐵道網, 增進了貨品流通。 應大眾的需要, 許多新發明應市了。 銀行業提供貸款, 促成工商業經營的擴大。 故從1890到1917年的近30年間被稱為所謂"進步時期", 1914 年, 世界大戰爆發, 1917年,美國終於被捲入大戰漩渦中, 並且在世界上嘗試扮演新的角色。
第二次世界大戰(1930-1959)
經濟大恐慌, 影響的不只是美國, 世界各國都受到它的打擊, 經濟大恐慌, 使上百萬的工人失業, 大批的農人被迫放棄耕地, 工廠商店關門, 銀行倒閉,一片蕭條。 1932年, 羅斯福當選總統, 他主張政府應拿出行動來結束經濟大恐慌, 新政府雖然解決了許多的困難, 但美國的經濟還是要到二次大戰, 才蘇醒起來。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 美蘇兩國, 關系日趨惡化, 分別在軍事、政治、經濟、宣傳各方面, 加緊准備, 一如戰時, 這種狀態, 被稱為「冷戰」。
70年代中期, 經濟一度復甦, 但到70年代未期, 又出現通貨膨脹。 1976年, 美國建國200周年, 全國舉行各項慶祝活動。1981年4月12日, 美國成功地發射「哥倫比亞號」太空梭, 將人類又帶入另一個太空新紀元。 1985年, 里根連任總統, 在日新月異的人類發展史中,美國將展開新的一頁。
1964年—1980年的美國歷史
主要條目:第一次石油危機和第二次石油危機
美國和蘇聯的冷戰至這段時期仍未停止。其間美國和蘇聯展開了一連串的太空競賽,蘇聯派出了世界首個太空人加加林上太空,而美國則派太空人首次登陸月球。
七十年代越南爆發戰爭,北越與南越開戰,美國為阻止蘇聯和共產勢力擴張,毅然介入越戰。其間美軍傷亡人數不斷增加,最終北越統一了越南,美國的企圖未能實現。
1973年10月以色列與中東一系列國家關系惡化,觸發中東戰爭。石油輸出國組織為了打擊對手的以色列,及支持以色列的國家,宣布石油禁運,暫停出口,造成油價上漲。原油價格曾從1973年的每桶不到3美元漲到超過13美元,1974年美國還要派發汽油定量配給票。這就是第一次石油危機。原油價格暴漲,引起了包括美國在內的發達國家經濟衰退,據估計,美國GDP增長在這段期間就下降了4.7%。
過了數年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而後伊朗和伊拉克開戰,原油日產量銳減,國際油市價格飆升,每桶原油的價格從14美元漲到了35美元。第二次石油危機也引起了西方工業國的經濟衰退,據估計,美國GDP大概下降了3%。
德國歷史
公元前高盧人在此定居。公元前1世紀,羅馬的高盧人總督愷撒佔領了全部高盧,從此受羅馬統治達500年之久。公元5世紀法蘭克人征服高盧,建立法蘭克王國。其中西法蘭克是法國的雛形。10世紀後,封建社會迅速發展。1337年英王覬覦法國王位,爆發「百年戰爭」。初期,法國大片土地被英侵佔,法王被俘,後法國人民進行反侵略戰爭,於1453年結束百年戰爭。
15世紀末到16世紀初形成中央集權國家。17世紀中葉,君主專制制度達到頂峰。伏爾泰和盧梭去世11年後,隨著資產階級力量的發展,1789年7月14日,手持武器的巴黎市民攻佔巴士底監獄。監獄里當時只關押著7個人,但是市民們卻為此激戰了一天,犧牲了98個人。1789年8月26日,法國大革命的綱領《人權和公民權宣言》正式通過。
大革命廢除了君主制,並於1792年9月22日建立第一共和國。1799年11月9日(霧月18日),拿破崙·波拿巴奪取政權,1804年12月2日,巴黎聖母院舉行了一個盛大的加冕典禮,拿破崙·波拿巴成為法蘭西第一帝國的皇帝。1848年2月爆發革命,建立第二共和國。1851年路易·波拿巴總統發動政變,翌年12月建立第二帝國。1871年3月18日,巴黎人民舉行武裝起義,成立巴黎公社。同年5月底,被法國軍隊殘酷鎮壓。
1870年在普法戰爭中戰敗後,法國於1871年9月成立第三共和國,直到1940年6月法國貝當政府投降德國,至此第三共和國結束。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遭德國侵略。1944年,象徵勝利的法國凱旋門,終於迎來了一次真正的凱旋。
在戴高樂的帶領下,為了自由而戰的法蘭西民族不僅為戰勝法西斯做出了應有的貢獻,而且為戰後法國的復興鋪平了道路。
1944年6月宣布成立臨時政府,戴高樂擔任首腦,1946年通過憲法,成立第四共和國。1958年9月通過新憲法,第五共和國成立,同年12月戴高樂當選總統。1959年,法國宣布接受殖民地阿爾及利亞的民族自決,由此開始告別殖民主義。
1963年,法國和聯邦德國簽訂《法德友好條約》,從此與宿敵德國和解。
1964年1月27日,法國與新中國建交,成為第一個承認新中國的西方大國。
1966年,法國宣布退出北約,並限令美國在一年內撤除在法國領土上的駐軍和基地。
堅持獨立外交政策的法國,成為世界格局的制衡力量。正是在這一追尋理想的過程中,法國以它卓爾不群的氣質走出了自己的道路。
日本歷史
約公元1世紀,日本各地有100多個小國(其中有的與東漢建立了外交關系)。後來,這些小國逐漸得到統一。
到了公元4世紀,在關西地方建立了比較大的國家,據說最終將它們統一起來的是當今天皇族的祖先。當時,日本國的范圍包括本州西部、九州北部及四國。
於是,經過了漫長的歲月,國家才得以統一。所以很難對日本國誕生的確實年代作出准確的判定。據《古事記》和《日本書紀》記載,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於公元前660年建國並即位,即位日相當於現在的公歷2月11日,因此就把這一天定為「建國紀念日」。
繩文時代
從洪積世起,日本列島上就有人類的祖先生活,日本人種及日語原型的形成則被認為是1萬年前至公元前3世紀前後的繩文時代。當時,人們數人或十人一戶居住在豎坑式草屋,以狩獵、捕撈及採集為生,構成了貧富與階級差別的社會。
彌生時代
公元前3世紀,水稻種植和金屬器具使用技術由朝鮮轉入九州北部。稻作技術給日本社會帶來了劃時代的變化,它擴大了生產,產生了貧富等級差別,使農村共同體趨向政治集團化。農耕帶來的信仰、禮儀、風俗習慣也逐漸傳播開來,形成了日本文化的原型。
飛鳥時代
公元4世紀中期,大和政權統一了割據的小國。隨著國家的統一,以前方後圓墳為代表的古墳廣大到各個地方。這個時期是中國許多知識和技術傳入日本的時期。4世紀,大和政權吸引了大陸的高度物質文明。到了5世紀,來自朝鮮半島的外來人(歸化人)帶來了鐵器生產、制陶、紡織、金屬工藝及土木等技術。同時已開始使用中國的漢字。6世紀,正式接受儒教,佛教也傳入日本。
7世紀,聖德太子致力於政治革新,並以「大化革新」為契機,著手建立一個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國家。這個做法仿效了隋、唐,而且此時更加積極地攝取大陸文化。至9世紀末期先後共派出10多次遣隋使和遣唐使。
奈良時代
公元710年,日本定都平城京(現在的奈良市以及近郊),迎來了律令國家的興盛時期。但是,此時農民貧困、遊民增加,由於庄園擴大而導致公地公民制的實質上的崩潰等,矛盾開始暴露出來。
這個時期由於國家極力保護佛教,因此,佛教文化,特別是佛教美術開始繁榮起來。如7世紀初期開創日本佛教文化的飛鳥文化;7世紀後期獨具一格的白鳳文化;8世紀中葉在唐代鼎盛期文化的影響下以寫實手法體現人類豐富情感的天平文化等等。
與佛教美術相媲美,這個時期文化方面的金字塔是《萬葉集》。《萬葉集》收集了8世紀中葉前約400年間,下至庶民上至天皇所作的大約4500首和歌,如實反映了古代日本人的樸素的生活情感。此外,現在還保存著的日本最古老的歷史書籍《古事記》(712年)最古敕撰歷史書《日本書紀》(720年)、最古的漢詩集《懷風藻》(751年)等等都是這個時期的文化遺產。
平安時代
8世紀末,日本將都城移至平安京(現在的京都市),試圖重建律令體制。但由於公地公民制的崩潰,國家陷入了財政困難。894年派出最後一批遣唐使後便告終止,就此不在大量攝取大陸文化。
10—11世紀,藤原氏壟斷政權,以庄園為經濟基礎,勢力最為強盛。但是,由於地方政治的混亂,導致治安混亂,武士集團強大起來。到11世紀末,為對抗藤原開始實行「院政」(指日本平安時代後期上皇、法皇代理天皇執政)。於是,武士進入了中央政界。
平安時代以中國文化為特色。9世紀時受唐朝影響,密教和漢學方面的弘仁、貞觀文化還十分繁榮。但是10世紀後與大陸的直接交流斷絕後,便產生了日本獨特的貴族文化。其代表有第一部敕撰和歌集《古今和歌集》(10世紀初)、世界上最古老的長篇小說《源氏物語》(11世紀初)、隨筆《枕草子》(公元1000年前後)等等一批文藝作品。
鐮倉時代
12世紀末,源賴朝受封第一代征夷大將軍,並在鐮倉建立幕府,從此誕生了武士政權,由此產生了武家政治和公家(指朝廷公卿、貴族)政治的對立。13世紀後期,幕府的武士統治開始面臨困難,鐮倉幕府逐漸走上滅亡的道路。
在文化方面,以過去的貴族文化為基礎,攝取宋朝時傳入日本的禪宗文化,培育了生動、寫實、樸素及獨特的武家文化。在宗教方面,由法然、親鸞、日蓮等著名僧人創建了鐮倉佛教,獲得了各階層的信仰。12世紀傳入日本的禪宗受到了關東武士的重視,藝術領域也出現了新的傾向。文學方面出現了以源平合戰為背景小說《平家物語》(原作誕生於13世紀初),是日本古代軍記物語的傑出代表。
室町時代
14世紀的前半期,征夷大將軍足利義滿穩定了京都的室町幕府以後,2個多世紀內在政治、文化方面,武家都壓倒公家,處於優勢。由於室町幕府是聚集了各有力大名而建立的,因此幕府本身的統治能力薄弱。應仁元年(1467年)一月,應仁之亂爆發,全國各地的大名紛紛而起,室町幕府搖搖欲墜,日本進入戰國時代。戰國大名成了統治當地土地及人民的強而有力的獨立政權。
在文化方面,無論是貴族還是武家的文化,都受到禪宗的影響。14世紀末期以金閣寺為代表的北山文化及15世紀末期以銀閣寺為代表的東山文化都十分發達。16世紀中葉,葡萄牙人、西班牙人來到日本,傳入了槍炮和基督教。那是文化方面充滿生氣的時代。
戰國時代(室町末期及安土、桃山時代)
應仁之亂後,日本各地大名紛紛崛起,戰火紛飛,民不聊生。16世紀中葉,一位決心以武力統一日本、結束亂世的梟雄出現,他就是織田信長。永祿三年(1560年),織田信長在桶狹間以兩千人馬擊敗今川義元四萬大軍,名聲大振。爾後逐步統一尾張、近畿,並准備進攻山陰、山陽。在此期間,信長修築了氣勢宏大的安土城。因此,信長的時代被稱為「安土時代」。
天正十年(1582年),本能寺之變爆發,信長身亡。織田重臣羽柴秀吉先後擊敗明智光秀及柴田勝家,確立了自己的繼承人地位。此後經過四國征伐、九州征伐、小田原之戰,逐步統一日本。後被天皇賜姓「豐臣」,並受封「關白」一職。豐臣秀吉的時代被稱為「桃山時代」。
慶長三年(1598年),豐臣秀吉在伏見城病逝。豐臣家裂分為近江(西軍)和尾張(東軍)兩派。身為豐臣政權五大老之一的德川家康於慶長五年(1600年)發動關原合戰,大敗西軍,建立德川政權。慶長八年(1603年),德川幕府建立,戰國時代結束。
江戶時代
慶長八年(1603年),德川家康受封征夷大將軍,在江戶(現東京)建立幕府政權,此後260多年,德川家統治全國。這段時期被稱作江戶時代。德川幕府嚴格控制天皇、貴族、寺院神社,並費盡心計統治著支撐幕藩體制的農民。元和九年(1623年),德川家第三代將軍德川家光就職,下令鎖國。除開放長崎、界作為對外港口外,一律禁止外國人來日本,也禁止日本人遠渡海外。由於閉關自守,幕藩體制迎來了安定時期。但是隨著產業的發達、商品經濟的發展,農民自給自足的經營體制系崩潰,18世紀起幕藩體制開始動搖。
庶民文化是這個時期的特色。17世紀後期至18世紀初期的元祿文化是以京都、大阪等上方(日本關東地方人稱京都、大阪為上方)地區為中心的武士和商人的文化。人偶凈琉璃、歌舞伎、浮世繪、文人畫等呈現出絢麗多彩的商人文化。
明治時代
江戶幕府末期,天災不斷,幕府統治腐敗,民不聊生。且幕府財政困難,使大部分中下級武士對幕府日益不滿。同時,西方資本主義列強以堅船利炮叩開鎖國達200餘年的日本國門。
在內憂外患的雙重壓力下,日本人逐漸認識到,只有推翻幕府統治,向資本主義國家學習,才是日本富強之路。於是一場轟轟烈烈的倒幕運動展開了。在這場推翻幕府統治的運動中,薩摩、長州兩藩武士起著重大的作用。1868年1月3日,代表資產階級和新興地主階級利益的倒幕派,在有「維新三傑」之稱的大久保利通、西鄉隆盛、木戶孝允的領導下,成功發動政變,迫使德川幕府第15代將軍德川慶喜交出政權,並由新即位的明治天皇頒布「王政復古」詔書。這就日本歷史上的「明治維新」。日本從此走上資本主義道路。
1868年(明治二年),明治天皇遷都江戶,並改名為東京。之後從政治、經濟、文教、外交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明治初期,日本重視輕工業,19世紀90年代,生絲和棉花紡織業已經為典型工業。生絲全國出口量第一,棉花和紗代替了茶葉,出口量僅次於生絲。漸漸地,日本成了生絲和棉的出口大國。但與此相對照的是,日本的重工業在此時期發展緩慢。日本國力逐漸強大。後來在甲午中日戰爭(日本方面稱「日清戰爭」)及日俄戰爭中打敗中國北洋艦隊,全殲俄國太平洋艦隊和波羅的海艦隊。日本成為帝國主義列強之一。
大正時代、昭和時代
與明治時代取得的歷史性進一步相比,大正天皇被稱為「不幸的大正」。大正天皇在位15年(1912—1926年),政績還不如明治,而且他一生為腦病所困,最後被迫讓權療養,由裕仁親王攝政。
1926年,裕仁登基,年號「昭和」,即昭和天皇。昭和時代前30年,對於中國、朝鮮、東南亞及太平洋地區人民來說,是黑暗的30年。這時的日本政府致力於侵略擴張。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爆發,日軍不久後侵佔中國滿洲。1937年7月7日,日軍挑起「盧溝橋事變」,發動全面侵華戰爭。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這一時期,不僅給中國、朝鮮、東南亞及太平洋地區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也給日本人民帶來巨大的痛苦。這是日本歷史以及中日關系史上最黑暗的時期。
1945年8月15日,日軍投降。美軍佔領日本,改日本專制天皇制為君主立憲制,天皇作為日本的象徵被保留下來。
1972年7月,田中角榮出任日本首相,開始執行「多邊自主」外交。同年9月田中訪華,於9月29日與周恩來總理簽署《中日聯合聲明》,宣布中日正式建交。1978年8月中日兩國締結中日和平友好條約。1978年10月鄧小平副總理應邀訪問日本,宣布和平友好條約正式生效。中日兩國關系從此趨於正常化。
1989年1月7日,昭和天皇病逝。皇太子明仁即位,改年號為「平成」。
⑽ 法國、西班牙、普魯士
普魯士統一德國就好像秦朝滅六國統一中國是一樣的,普魯士統一了德國,法國為了阻止強大德國的出現,也為了自身的利益,同普魯士開戰,結果戰敗,割讓了阿爾薩斯和洛林!小學時我們學的文章最後一課就是這個故事!!法國和葡萄牙並沒有什麼具體的關系,倒是和德國義大利有著密切的關系!相傳當年歐洲是統一的,國王把歐洲分成了三分分給了他們的兒子,今天的法國是老大,德國是老二,義大利是老三!!這是傳說,我也沒有什麼具體的考證,可以我個人觀點來說 ,喔是寧願相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