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曙光電子管(Golden Dragon)在哪兒買得到
你好
淘寶網上有賣的,我搜索了一下,有很多家在賣。
湖南長沙曙光電子
B. 40W電子管收擴音機在什麼地方買得到
40瓦的接收復印機在京東上或者淘寶上或者京東上都可以買到的,而且價格不是很貴,是可以恭敬你賣貨以及收破爛兒的一種表現是非常好的一個擴音器。
C. 我打算在淘寶上買一個電子管EL34研究!膽機專家請進~~急
二三十的應該是二手的
國產的曙光el34 都要40多
國外的一下極品管的確是有幾百上千的,就好像上汽通用五菱和寶馬的差別,我指的不是質量是音色
不過研究還是用曙光的好,全新或二手的都行(二手要注意要賣家點亮保證好的),因為實際用起來差別很小,而其要發揮出那些管子的性能對你一整套影響系統都要求很高
如果非要用el34的話找曙光的吧
不過要注意曙光的el34分為el34a和el34b,EL34A和EL34B不一樣
el34a和市面上其他el34一樣是束射五極管
el34b是曙光自己發明的是束射四極管
b的板耗比a大些,也就是功率略大,聲音稍有不同,A清麗一些,B略顯渾厚些,看個人愛好。
管腳接法稍有不同,b在管子的內部1腳和8腳相連(有一個控制柵與陰極相連)a沒有,所以要在外部相連(其實看電路設計用的是a還是b主要就看這里,如果設計用的是a一定會有一條線和陰極相連) 買前要看好電路。
el34a和el34b這兩個管的簾柵電流有點差別,替換使用的時候要調整一下簾柵電壓和電流
目前基本上想到的就這些了
D. WE 是什麼牌子的電子管
甚至WE牌的二手變壓器鐵心也是眾玩家哄搶的對象。RCA也是家美國公司,產品很多,曾在二戰期間大量為美軍生產過電子管,其品質似乎一般,偶有精品。使用者對RCA的興趣不如德律風根、大盾、WE等牌子大。
價格昂貴KKND改天到你家瞧瞧~~~~
嘿嘿,我最好的管子才是JJ的ECC88,還是從壇子里搶到的。那些大盾啦,德律啦,WE啦我連圖片都沒有呢。
那你也比我強啊!我們這里收藏的都不是貴的東西。譬如6N11T啊,(只有一隻)~~
那你也比我強啊!我們這里收藏的都不是貴的東西。譬如6N11T啊,(只有一隻)~~
這到是,成都沒看到哪兒有新的進口電子管賣,國產的到挺全,電子市場里有位賣管子的老闆叫杜宇的,他的管子挺多的,而且好象有些進口好貨,不過沒見他拿出來賣。
我們老大認識他的供貨商。啥管子都有,只是他未必肯賣。
外面擺出來的都是那個隱世高手挑出來的,他認為是垃圾的。
好的東西他都留在自己家裡,賣給朋友的,最極品的管子只是拿出來SHOW過一下,出再多的錢都不賣的。
好呵呵呵!~!~!不要暴露人家嘛!~盡管那個不是喔!~呵呵呵
我還沒去呢。等會去拿。
那WB又是什麼牌子呢?以下是引用kknd在2003-6-13 8:26:00的發言:WE就是美國西電,其生產的電子管為目前搶手的珍品,尤以WE300B為甚,簡直已成為300B中的聖碑,價格極其昂貴。甚至WE牌的二手變壓器鐵心也是眾玩家哄搶的對象。RCA也是家美國公司,產品很多,曾在二戰期間大量為美軍生產過電子管,其品質似乎一般,偶有精品。使用者對RCA的興趣不如德律風根、大盾、WE等牌子大。
NO啊!
E. 誰能詳細的介紹一下電子管
音樂傳真 想問得是真空管放大器吧?
電子管跟燈泡是近親
請看偶早年的回答:http://..com/question/8201377.html
偶是電子管放大器愛好者希望多多交流
從愛迪生的時代開始至今,走了無數迂迴曲折的道路。真空管在這百年間的歷史沒有太多人談及過,以下就讓我們試放眼看它在這百年間的轉變過程吧!
在一八八O年初期,愛迪生改良了白光燈膽(在此之前是一種未完成的錫箔式放電系統)。愛迪生在研究燈泡的過程中,意外地有一個小小發現(當時他是這樣想),就是在燈泡里,如加入一支電極,而將它連接到鎢絲的電源去,被加熱後的鎢絲,是會向電極放電,在電極的線路里便會產生出電流來,這個物理現象,就是在今天被稱為「愛迪生效應」。
被放射出來的電子,是只會流向電源電位高的一方(即電極),另外的一方是不會產生電流,這個意味著有整流作用的重大發現,愛迪生在當其時沒有注意到,只稍作申請了專利權而已,就這樣將它完全忘記。在愛迪生無數的發明中,關於科學原理的發明,就只得這個「愛迪生效應」而已。他在發明之後又沒有利用過的驚人發現,相信就只是此次是例外吧!
愛迪生需要「委託」他人才發明了真空管,但他在一八八三年發明的留聲機,就是今天HiFi音響器材的前身,身為發燒友的我們,是值得向他老人家致敬!
在1904年,曾經一度是英國Malcony公司顧問的J.A.Fleming先生,卒之發明了用在無線電信中檢波器的二極真空管。這次發明的原有概念,就是來自愛迪生早在十年前發明的「愛迪生效應」。他由於曾擔任倫敦的愛迪生電燈公司顧問,所以當年愛迪生做的實驗他也在場,離開愛迪生電燈公司後的他,仍繼續不斷進行更深入的研究。Fleming將發明了的二極真空管取名Bulb,或稱Valve(取其電流只向單方向流,不會反方向流,像一道「活門」)現時流行的叫法是真空管,全部都是同一樣東西。
Fleming Bulb從此奠定了其後的真空管技術之基礎,反為它本身就未能在日後被全面應用在無線電通信器材方面。
兩年後,即一九O六年,美國Do.Forest公司,將一支額外的電極(Grid),放入二極真空管里,成功發明出一種能有效有作檢波及增益的三極真空管(Orthicon)。Grid是指額外再更入的電極之形狀極形似燒烤用的鐵絲網(Gridiron),所以又稱Grid。
由於Fleming力稱他是擁有真空管發明之優先權,所以英國的Malcony也不顧一切,靜悄悄地生產起三極體來。正所謂肥水不流別人田,美國Do.Forest公司大為不滿,更因此與Malcony公司為了三極體一事鬧上法庭。這場長達十年的官司,卒之在一九一六年得出結果。法庭宣判Do.Forest的三極體,觸犯了二極體的專利權,而Malcony公司出產的三極體,也侵害了Do.Forest公司注冊的三極體專利權,結果是兩敗俱傷,無好結果,兩間公司都不準許再繼續生產三極體。
法庭此次的裁判,大大妨礙了真空管的發展。活用真空管來製造放大器,正正式式是在第一次世界結束後才開始,即一九二O年以後的事。
HiFi時代的真空管放大器演變前後
首先,使用(High Fidelity)一詞,是在一九三O年代中期開始。在此時期,美國Western Electric公司的WE300A及RCA公司的2A3,在同一時間面世。這兩支「威水」三極真空管,在音響歷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WE300A是被用來製造WE86擴音機,專門應用在當時的有聲電影院里。2A3則裝在RCA之豪華型「衣櫃式」唱機——Electroller D22里(自動換唱片)。由於WE300A是應用在專業器材里,一般人連看也未看過,因此對它毫無認識。以消費者留聲機方式上市的2A3,就因而被注視。當時有很多發燒友利用這支功率作推挽式放大,製造出有22瓦之「大功率」放大器,令當時的發燒友聽得如痴如醉!
一九三九年,美國哥倫比亞公司為了獲得一種更寧靜的古典音樂重播效果,率先使用了Lacquer Master去刻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一九四四年),英國Decca亦發明了一種更新的錄音方法,稱為FFRR(Full Frequency Range Recording)全頻帶錄音。(這錄音方法由於是在研究敵方潛水艇的聲音分辨方法中演變出來,錄音的頻應可從30赫伸展至14000赫,也是78轉SP唱片時代勞最大極限頻應范圍。)
另一方面,在戰爭中發明的電子技術,也在戰後發展成為平民日常可利用,在一九四八年,首張LP大唱片宣告誕生。音響技術在此黃金暑期因此大放異彩。 首部在美國上市的真空管放大器,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同年之十月推出,製造廠是Fisher。HIFI時代的序幕,是在LP模擬式大唱片面世之前一年(一九四七)掀起。當時的最觸目的放大器電路,計有Williamson線路及在一九八二年逝世(八十一歲)之RCA公司Harry,F.Orson博士設計的Orson線路。
歐美真空管放大器的黃金時期
Williamson放大線路是當其時HIFI放大器的代名詞,英國HIFI雜志(Wireless World)就在一九四七年四、五月號一期刊登過。雖然現在的放大器線路加入負回輸(原子粒機有些加入40分貝之負回輸)是眾所周知,但當時威廉臣線路就大膽加入20分貝之負回輸,令全世界的發燒友都看得目瞪口呆。
Negative Feedback(負回輸)原理的發現,是早在一九二七年八月二日。發明人是美國Bell 研究所之設計工程師Harold Black,當日他乘坐一艘游輪,在遠眺自由神像之時突然構思出來,他當時立刻拿來一張當天的紐約時代日報(Time News),就以第一時間將這個設計概念記錄下來。但直到數年之後才實際研究成功,時間是一九三三年。被運用在電話機的放大線路,是在一九三六年,當時的輸出變壓器甚差,雖用了負回輸放大電路去減低失真,但失真仍然是驚人之大(以目前的標准比較)!
由於當時的輸出變壓器沒有今天的廣闊頻應,雖然威廉臣放大器聰明使用了20分貝的負回輸,但後來卻被很設計師不斷指出其缺點,縱使如此,變壓器的重要性能夠因此被人初次認識,大大影響其後的放大線路技術;負回輸的發明亦沒有白費到!威廉臣功率放大部分雖用了KT66四極管,但因與三極體以推挽式接合工作,輸出能高至10瓦。
另一方面,Orson放大線路卻用對稱式排列法,將6F6與三極體以平衡式連接,完全不加負回輸。這種放大部之設計意念,是考慮其為家用式HIFI放大器,而將其頻應特性、失真、輸出及製作費等取得最妥善的協調,定下額定范圍。Orson博士不採用負回輸是有其理論,雖則加入負回輸能將放大器的頻寬拉闊,但卻要付出龐大製作費,因此不太適合一般家用式放大器,用三極體及不加負回輸,是既簡單又能理想的音響效果,更適合普通家庭使用!
在一九四九年的Audio Engineering雜志十二月號刊中,麥景陶線路被首次發表。線路是將6L6G四極輸出管與一種特別繞制的輸出變壓器連接的single ended「變相」推挽式放大。這種稱為雙絲式(bifilar)的特殊繞制變壓器,由於能夠消除B級推挽式放大的交越失真,因此能有50瓦輸出、全頻帶失真低於百分一之高水準性能!以此電路,麥景陶50W—I型專業放大器正式上市!
首部被我們這一輩子發燒友深愛的同廠放大器,是在一九五五年推出的MC60,鉻鐵制機殼,變壓器外殼的方型圓角,單是外形已令人迷迷痴痴,性格十足(當時業余發燒友自己裝嵌的放大器只將真空管與變壓器裝在一個普通鐵造起角的機殼上)。其後上市的MC—75,是採用相同電路,將6550作推挽式放大的60瓦輸出放大器以KT—88(這也是KT—88初次出場)代替,而將輸出提升至75瓦的功率放大器。後來更將它立體聲化,MC275便宣告誕生。
前級放大器之面世
踏入LP時代之後,前置放大器便應運而生。先前曾提及過RCA在一九三四年推出之D22型豪華留聲機,雖不是唱LP大唱片,但已看到附有volume-expander之附加放大器了,但這並未真正算是前級放大器。當進入LP時代後,由於刻片前要經過頻率均衡(增強高頻、減少低頻),所以當重播時便需要一部前級放大器將之還原(減少高頻、增強低頻)。但每間唱片公司都有不同的均衡標准,所以如果用相同的重放線路,可能每張唱片都有參差不齊的重放曲線,有時甚至同一張唱片,但A、B兩面都不同的重播頻應曲線!
當時具代表性的均衡標准計有AES、NAB、RCA、Columbia、FFRR及歐洲規格之CCIR等多種,因此當時的前置放大器都附設有可選擇不同均衡標準的選擇制。直到一九五五年才將這個均衡標准統一,成為沿用至今的國際通用標准——RIAA。
HIFI放大器的祖先們
在一九五O年後,各種放大器相繼紛紛推出。一九五O年,英國Quad 被P.J.Walker重振雄風,推出I型前級及功率放大器。一九五一年,真正優秀的放大器才面世 (正式名稱是extended class A放大器,四極管與三極體使用同一偏壓(Bias,是一種罕有的A、C級合並式工作放大器),將6L6柵極連接在輸出變壓器之頂(輸入端),具有超平直線性響應;設計師其中一位是日後創辦Dynaco公司之D.Hafler。Quad也在同年推出II型功率放大器,初級放大器使用FE86五極管,輸出用四隻KT66四極管,線路簡潔,輸出變壓器是Quad自製,輸出有15瓦。
一九五五年,通用電子(GE)公司的Petersong 與Syncrea發明了一種Single ended push-pull放大線路,消除了因變壓器漏電。電感所引起的開關失真。這種放大線路雖然也採用輸出變壓器,但工作量卻大大省略,其後更發展至OTL線路,所以可稱為今天晶體管擴音機採用的SEPP線路之原型。講起OTL線路,第一部OTL放大器亦在同年上市,製造者是Stewarts。
五三年,Borgan Amp,White Powerton Amp,Crosschart PP,Multi Feedback Amp;五四年Linear,Standard Amp,BTL線路及無限量負回輸線路等數之不盡的線路,有如雨後春筍,接踵而來;同年英國Leak公司也推出「Point One」系列放大器,失真率只低於百分之零點一,所以被稱為Point One,當時此部低失真放大器便曾一度成為佳話!線路方面也只不過沿用KT66與三極體連接而成的推挽式線路,沒有值得提及的優點!可與麥景陶並排而列,名門名器之馬蘭士,也在同一年推出#1號前級放大器,跟著在五五年便於工作再推出#2功率放大器。
日本制放大器之歷史
在此段期間,所謂「日本制放大器」,主要是指業余無線電發燒友的手制放大器 。以我記憶所及,「威廉臣」放大線路是在昭和廿五年(一九五O年),首先在三月號的《無線電技術》雜志公開發表。「麥景陶」線路即在第二年(一九五一年)八月之《電波科學》里首次公開。亦即在外國發表後兩年後,才被(日本人)認識。雖然隔了兩年時間才被認識,但當時的情形,是令人沒法不興奮的!
日本哥倫比亞公司在昭和廿六年(一九五一年)首先推出第一張日本制LP大唱片,當時的技術性雜志,只大部分刊登一些關於改良留聲機的方法關於先前提及之多種HIFI放大器線路,是在往後幾年才在雜志上發表。
昭和廿七年十二月(一九五二年),第一屆全日本音響大展宣布隆重舉行。同年,Lux以一種採用廣闊頻應之輸出變壓器制的「X」系列真空管放大器,成為HiFi電聲界之熱門話題。其實,Lux廠早在戰前(一九三六年左右)已生產了一部753型不俗的真空管放大器(輸出10瓦,有HiFi傾向之高水準膽機),相信仍有很多人能記得起這部機,但無論如何,Lux是以這只高質闊頻應輸出變壓器一舉成名,聲名大噪。
由大廠製造之真空管放大器之出現,是從昭和廿九年(一九五四年)才正式開始。山水以功率放大器(HF—2A3S)及前置放大器(HRR—100)創先河。Lux接著在昭和三十年(一九五五年)推出「KMV6」及「KMR5」套件式功率放大器。山水設於東京、Lux設於大阪,這兩間大廠分處東、西兩面,將當時的國產放大器劃分成兩大類,確實引起廣大人士對當時的放大器產生極為渾厚的興趣。
這些國產膽機,單看型號也可推測其所用之真空管是何種型號,例如山水之2A3、Lux之6AR5及6V6,同年先鋒也使用6V6做輸出管造出功率放大器HF10M。至於外國的線路就多用KT88、KT66及6550之類的四極管,6V6就被廣泛應用。
如看看這些真空管的價錢差異,大家便會更了解。以八O年的市價,一支KT88售價約八至九千日元(港幣三百元左右)、KT66售價約七千日元(港幣二百五十元)、6550售價約四至五千日元(港幣一百六十元左右);而6V6隻需二千日元以下(低於港幣六十元)便可以買得到。以上是四極管,以下的三極體大約售價是:2A3要八千日元,至於已屬「名器」之「補品」——WE300B,平均售價約三至五萬日元(港幣一千至一千七百元左右)一隻!
至於採用這支「補品」真空管初上市的功率放大器(只單用一隻WE300B),就是大阪的「Stereo Gallery—Q」在昭和四四年(一九六九年)推出,中說設計人是Lux之上原氏。但從此以後,以300B做機推出市場的傳聞就絕了跡。
Lux是膽機放大器的老字型大小,相信大家都會同意!即使HiFi界已全面進入晶體管時代也好,Lux也不忘膽機之魅力,不斷推出以音色取勝之新型膽機。昭和五十年(一九七五年),得到了NEC廠的合作,Lux採用獨特的製造方法及規格,自己生產出真空管來。驅動級是用了「6240G」、輸出級是採用「8045G」三極體。用了這兩款「鐵膽」所造成的功率放大器,就是MB3045。
當然,除此之外,Lux還有很多傑作。單聲道初期的MA7A就是以大功率(60瓦)而聞名,MA7A後來改良變成MB8A,再後一些便變為MB88。在步入晶體管時代之過渡時期,沒有輸出變壓器之OTL式膽機——MQ36,都是Lux眾多「名器」之一。
前級放大器方面SQ38系列最為「威水」!這系列膽機所用之6RA8及50CA10都可算是HiFi時代誕生之「靚膽」。Lux到目前還使用這支50CA10來做無負回輸放大器(M68C)推出市場。
以上Lux的每部膽機,皆由上原氏的指導下製成,完全擺脫了外國膽機之影響向,是有了獨特的自我性格。在一片復古之膽機熱潮之中,Lux膽機確實令人聽得開心、聽得暢快!聽說現在還有多款新型膽機經已推出,在這個數碼世紀里,膽機的地位似乎還在日漸提升呢
電子管 屏極
小功率管屏極的材料最主要的是鎳和電鍍鎳的鐵,不同的屏極差異都是在此基礎上產生的,而鎳和電鍍鎳的鐵一般顯然從外觀上不能區分,而二者性質又非常相近,所以不必詳細區分,我認為從經濟的角度考慮,大部分都是電鍍鎳的鐵製造的屏極。我們常常見到的6N2銀色的屏極就屬於此類材料,國產的6N11銀色屏極也是這種材料。但是6N2 6N11的電鍍鎳鐵屏極應該是經過細磨沙處理過的,可以看到並不是極其光亮。而RCA 71A電子管的純鎳屏極就異常光亮,可以清晰的反射出人影。經過磨沙處理的屏極的輻射能力要比光亮的屏極略微好一些。此類屏極都是用於小功率的電壓放大管子或者是外殼很大的老舊小功率管(112 171之類)。同時,許多屏蔽材料、束射屏等等部件也是用電鍍鎳鐵製造的。
大家可以看到一些小功率的電子管,比如有些廠家的6F6(蘇聯新西伯利亞廠等等),屏極採用的是一種灰白色的金屬,這是磨沙氧化鎳或者磨沙氧化鐵金屬材料,它的輻射特性要比上述的材料好一些,不過仍舊不是很高。在小功率五極管6F6 6K6等等型號有所採用。
曙光70年代出品的5Z3P電子管,黑色油亮的屏極那種,是磨光塗石墨的電鍍鎳鐵屏極,這種屏極要比單純氧化的屏極輻射特性好許多。
有些進口的6SN7屏極是黑色的亞光材料,那是碳氫化合物高溫分解以後讓氧化鎳黑化以後的材料製作的屏極,它的輻射特性要比單純塗石墨磨光要好一些,因為6SN7的工作電流比較大,而屏極卻很小,而且兩個三極體在一個外殼中,所以採用這種材料讓屏極散熱好一些。
古老的功率管UX-250、UX-210等等屏極是一種有些絲毛狀石墨的屏極,這種材料是磨沙以後經過石墨碳粉混合物機械黑化電鍍鎳鐵製造的屏極材料,它的輻射特性很好,所以用於高級功率管的屏極製造。但是因為工藝復雜,所以採用這種材料電子管的價格都是很貴的。
以上這些是傳統的電子管屏極材料製造工藝。二戰以後,材料工藝突飛猛進,尤其是敷鋁鐵材料的運用,徹底改變了電子管屏極材料,什麼是敷鋁鐵材料?目前我們見到的大多數電子管都是這種材料,比如6P1的屏極大家都見過,那種就是敷鋁鐵,這種材料價格便宜,熱輻射性能也可以,因此大量運用在電子管中,常見的電子管都是這種材料製作的,比如目前常用的收音機用電子管6A2 6U1 6K4 6P1 6G2 6Z4都是敷鋁鐵屏極,常見的功率管6P3P 6P14 6P15 FU-7 6N5P,電壓放大管6N8P 6N9P 6N1 6J1等也都是敷鋁鐵屏極材料。國產接收放大電子管中,沒有採用敷鋁鐵屏極的是6P6P 6N2 6N11 6E1 6E2等有限的幾種管子型號。
銅基敷鋁鐵是製造功率管屏極的好材料,著名的TELEFUNKEN EL156 EL150等電子管的屏極就是此種材料製造。實驗表明,同樣幾何尺寸的銅基敷鋁鐵和碳化電鍍鎳鐵比較,同樣屏耗下屏極溫度要低50度。優質的銅基敷鋁鐵材料外觀上和6P1屏極材質相似,但是顏色要明顯發黃。因為含銅量不同,所以顏色也有不同,一般來說顏色越黃,含銅越多,散熱性能也就越好。
隨著材料科學不斷進步,石墨乳化工藝開始逐步興起,許多功率管的屏極用了石墨乳化工藝,比如國產的一些型號300B,即採用此工藝製造屏極。
另外一種屏極材料就是石墨,在75-100瓦功率管FU5 211 845等等都有石墨屏極,國產一些300B也是石墨屏極的,有些人認為石墨屏極管子不如金屬屏極管子音質好,完全是沒有任何理論根據的。石墨屏極的製造工藝非常復雜、裝配工藝也很復雜,但是它的效果卻非常好。當然,小功率管沒有用石墨屏極的。
還需要澄清的一個問題就是,有些「大師」道聽途說,所謂新的WE300B是用鈦作屏極,這完全是不可相信的。新型WE300B價格昂貴,俺連瞻仰的機會都沒有,不過目前許多技術資料中都沒有用鈦作屏極的記載,只有大中型發射管之中用鉬作屏極,噴圖鈦或者鋯,而沒有單純用鈦作為屏極,超大型發射管的屏極採用鎢、鉭或者鈮來製造。事實上,對於鎳基氧化物陰極而言,鈦是一種有「毒性」的金屬,會導致陰極過早的衰老。「大師」從何處得到的消息不得而知,當然也不排除材料科學有了新的進展或者AT&T的電子管廠有了新研究。所以,關於WE300B我只是理論上考察,如果日後有機會瞻仰一下新型WE300B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通過圖片來看,新WE300B的屏極材料絕對不是新奇的材料,應該屬於傳統的材料,畢竟300B這種管子已經定型生產了半個多世紀之久,完全沒有必要搞出什麼新奇花樣。
通過以上,大家對於電子管屏極有了大概的認識,其它我也不用多說。最後指出一點,現在廣泛應用的敷鋁鐵屏極材料效果並不比傳統材料差,追求材料不同並沒有本質意義。音質的問題還是要從電路設計入手解決,至於我們在高頻上使用電子管,更不必注重這些問題。
屏極的結構問題,主要有屏極的形狀和式樣。最大的一個問題是開放形式和封閉形式的不同,比如6N5P的屏極是兩片組成,很多6N1也是如此,但是另外一些6N1卻是封閉屏極(上海產品)。這些問題涉及到電子管計算上面的一些問題,和電子管用途也有一些關系。本次不打算詳細說。
一個最最無聊的問題就是網狀屏極。有些電子管的屏極是網狀的,大家認為它好。關於網狀屏極一般理論書籍中很少有涉及。我個人認為最大的好處就是加工起來方便,對於網狀材料加工要比板材容易許多,此外我實在想不出網狀材料有什麼電氣參數上面的好處。但是在大型發射管是個例外,比如英國MULLARD公司的三萬瓦輸出的短波發射管採用全石英構造,在戰前是首屈一指的先進技術,採用網狀鎢絲屏極。是因為鎢不能壓成薄板,只能用鎢絲編織成屏極,也是沒有辦法。而在小功率管之中,實在沒有必要用這種屏極。TELEFUNKEN VOLVE TUNGSRAM RFT等公司都有網屏整流管生產,倘若這些管子真的也是採用鎢絲編織的網屏,那麼也真的是非常不錯了,不過看這些小功率整流管,又能有多大的屏極耗散功率呢?真的需要採用鎢絲屏極么?不過大多數網屏愛好者並不追求技術上的答案,他們需要的是從網屏的孔眼之中透出的點點光芒。我一直對此不明白。如果使用者真的那麼需要燈絲發出的「光明」,那麼額外安裝一個電燈泡好不好呢?價格便宜,還比從網屏之中透出那點點星光要明亮的多呢。
還有一些大師連管內屏蔽都不認識,拿著WE310或者EF80大叫網屏,簡直愚蠢透頂。更加愚蠢的是還將WE310劃分成「粗網」「細網」,然後「細網」音質如何如何雲雲。簡直不可理喻。
過去是技術引導市場,現在是市場引導技術。就以300B為例來看,在曙光剛剛開始仿製300B的時候,還是非常符合技術規范的,而且為了改進300B的性能,曙光也下了大功夫,比如研製了石墨屏極的300C電子管(燈絲吊鉤上不算是改進,螺旋彈簧或者掛鉤式對於300B都可以),柳州桂光也生產了5300 6300等等改進型號,可以說是對於300B這個老產品進行了深入發掘。不過好景不長,天津的山寨廠建立了,為了迎合需要。天津S管300B推出了,還有電鍍鎳鐵網狀屏極的300B問世。這些都是天津的山寨廠搞出的噱頭罷了。但是曙光竟然也跟著學了許多「歪門邪道」,開始學著弄出S管的300B,也有多種網屏產品問世,曙光的工程師不會不知道電子管技術理論,不過是市場經濟導向罷了,掙錢才是硬道理,別的都多餘。原來曙光作燈泡6N8P還是羞羞答答,不肯讓別人知道,現在已經完全豁出去了......
F. 膽機功放的優缺點是什麼,值得購買嗎
膽機功放優點:
膽機的放大器使用的諧波能量強弱依次是二次諧波、三次諧波、四次諧波由強到弱排列直至最後消失。這樣的諧波能量排列增強了人們的聽覺悅感,增加了音質層次,有著豐富的泛音,使得聲音更加受人喜愛。
膽機功放缺點:
膽機的電子管內阻較大,也就是電子管放大器的阻尼系數比較低,這樣會導致其對揚聲器的控制能力不足。
值得購買。
使用膽機搭配什麼樣的音箱非常重要,但是很難找出一個搭配原則,一般來說搭配英國箱和義大利等靈敏度超87db的歐美音箱最佳。如英國的HARBETH、ROGERS、SPENDOR、PROAC、B&W、KEF、TANNOY;法國的JMLAB;
義大利的CHARIO、SOUNS FABER。有些靈敏度低的小音箱用膽機推音色也特別好,如:LS3/5A、PROAC TABELETTE III。另有些高靈度的號角箱,如:ALTLC、KLIPSCH、WESTLAKE等用小功率的單管甲類膽機推也有特別的韻味。國產箱可選「美之聲」「小旋風」的一些型號。音箱的搭配在無經驗的情況下,可以找些已有搭配的例子或實際搭配試聽後再確定。
G. 法國6BA6電子管可以替代曙光6K4電子管嗎
①、關於以上法國6BA6電子管是可以代換6K4、EF93、5749電子管的。
H. 請問貴族之聲psvane 的電子管值得購買嗎好象吹得很響,不知用過的用家如何評價
貴族之聲是由以前曙光的膽機團隊分離後,與桂光合並組成的新企業,即湖南恆陽電子,早期的管子由曙光提供,現在則自行生產(桂光),管理、市場運作不錯,技術研發則遜於曙光。
管子優於俄羅斯同類管子,各檔次管子均物有所值,極品管則可媲美歷史名管。
I. 製作電子管功放用什麼電子管好
對電子管來說,幾十瓦已相當大了,末級只能用甲乙類。還有就是輸出變壓器最難弄了。沒現成電路—般愛好者難弄好的。電子管音頻功率放大器,以其卓越的重放音質,廣受HiFi發燒友的青睞。市售成品電子管功放動輒數千元,乃至上萬元,如此高價是大多數愛好者無法企及的。
製作電子管功放不是很難的,但要出好聲音就要下點功夫了,涉及到元件選擇、布線、焊接技術等。當然,提高需要過程和實踐、琢磨的。至於論壇、教程在網上隨便輸入「電子管功放」,就出來了。
J. 電吹管哪個品牌好國產國產電子管哪個品牌好
幾款國產膽機功放推薦:
1 MELODY SP-3、SP-6
1.1 MELODY SP-3
MELODY是國內最有聲譽、最具規模的膽機製造廠家之一。10年前推出了型號為SP-3的合並式膽機功放,設計製造極有創意,銀灰色的機身藝術性很強,聲音表現極有魅力,很受膽機發燒友的青睞,媒體也給了很高的評價,稱是歷來最靚聲的合並式膽機功放,因此也有很高的銷售量。輸出功率每聲道為38W。
SP-3外型新穎,製作認真,並且用的都是些發燒級的好聲元件。此機以6L6為功率放大管,前級電壓放大及推動管用12AX7、6922、12AU7。電源 變壓器 、輸出變壓器是手工繞制的重料之作。B+高壓濾波 電容 用的是發燒級的名牌電解電容。音量電位器用24檔 電阻 級進式的(所用的電阻是HOICO牌),這對兩聲道的平衡、對稱及音色的通透極為有利。HOICO電阻是最靚聲的品種,傳遞音樂精髓的性能極強。機內組裝 焊接 極為嚴謹、工整、講究,焊點豐滿圓潤。
多年來6L6是倍受歡迎的功率放大管,無論是單端輸出,抑或推挽輸出都有靚麗的表現。再加上設計者高超的調校技術,將6L6的特點、魅力發揮得淋漓盡致。SP-3的音色甜潤,聲音豐滿,音樂感豐富,聲音的平衡度好,尤其中音優美,低音雄渾有彈力。有評論稱SP-3具有古董名機Mclntosh MC-240功率放大器的聲音特色。SP-3是名氣最大、銷量最多的High-End 電子管 功放機。
1.2 MELODY SP-6
正當SP-3受到很高的評價時,廠家又推出型號為SP-6的電子管合並機。它的外形、結構和SP-3型如出一轍,完全相同。前級電壓放大、推動部份用的放大管也與SP-3相同(12AX7、6922、12AU7各兩只),但功率放大管改用了曙光製造的五極功放管EL34(同類型號是6CA7),作AB類功率放大,輸出功率每聲道為40W。SP-6的各項指標與SP-3也相同。組裝、製作也與SP-3 -樣,放大電路部份用電路版,電源部份是搭棚焊接。
膽機友周知,EL34與6L6是兩款音效不相同的功放管,從參數特性上看(見表1),EL34的內阻略低,垮導也稍高,屏流也較高,但更大的區別是兩膽的音色不同,不能相互取代。這在古董名機上可以看出。著名的中等輸出功率的古董名機Marantz( 馬蘭士 )-8B,功放管每聲道用兩只EL34組成AB類超線性放大,音色通透、爽利、華麗、大氣、低音強勁。Mclntosh(麥景圖)MC-240功率放大器的功放級採用一對6L6GC束射四極功放管,音色豐滿,音樂感豐富,水力雄渾,弦樂清麗,人聲厚潤,質感濃密。
因此,SP-3、SP-6是兩款音色不同或稱兩種不同口味,但又是同樣靚聲的膽機功放。並且,SP-6還原音樂的能力更強。它的聲底中性自然,高低頻伸展寬闊,細節豐富,分析力、音色、音樂感以及凌厲的動態、強勁的低音等盡現了EL34的特點。
2 「天進」BEWITCH N0.1812電子管合並式功率放大器
BEWITCH N0.1812合並式電子管功放機是廣州「天進 音響 」最近推出的新作,外形設計美觀大方、獨具魅力。據稱機身是十層黑色鋼琴漆,表面非常光滑。前面板上左右是電源 開關 和信號選擇開關,中間是音量電位器,機上最後一排是三隻碩大的變壓器。輸入信號選擇有三組,即CD、TAPE、AUX,可見此機是合並式功放機。功放級每聲道用一對KT88(俄羅斯SVETLANA的)作推挽輸出。輸入級、推動級採用美國名牌的6SN7(每聲道用3隻)。機上用盡了發燒級的元件,如自家獨特繞制的輸出變壓器(對稱度好、電感量大、漏磁小)。
電源變壓器也是重料之作,550W的大電流、EI形鐵芯的電源變壓器,用於本機綽綽有餘。膽機要得到靚聲,輸出變壓器、電源變壓器是關鍵,不單鐵芯和銅線要高質量的,繞制的手法以及浸漆處理等也很重要。音量電位器用的是24檔步進式電位器。電容也是發燒級的、鍍金的RCA插孔及輸出接線柱。信號選擇開關用英國進口的。AC電源 保險絲 用美國專為音響器材設計的品種等。內部製作也十分講究、嚴謹。
No.1812不失真輸出功率為60 W,此機已屬大功率輸出的膽機功放。一般認為,膽機輸出功率越大越好聲,可以輕松地推動如今一些大食量的音箱。No.1812的音色細致、溫暖、醇厚,低音力度強勁、豐滿,中音濃郁,高音柔美。
No.1812gem靚麗絕倫的放音效果,與配用的功放管KT88有密切關系。KT88(與6550相似)是一款有強悍輸出功率的束射四極管,與6L6相比具有高跨導、低內阻的特性,見表1,並且屏流較大。因此,用KT88作功放管的功率放大器,輸出功率大,非線性失真低,音色純正,且所需要的推動電壓並不高。再配自家繞制的高性能的輸出變壓器,使放大器的性能更加優異。No.1812跟機的KT88是俄羅斯SVETLANA的製品,性能更佳。
並且是全機4隻KT88統一配對,4隻KT88可任意互換。輸入級和推動級用6SN7,並將推動級每聲道用兩只6SN7並聯使用。這樣使6SN7的推動電流增大一倍,還使內阻降低一半、跨導增加一倍、電子管的性能更好,推動級推動功率更高,使推動後級的性能更佳。6SN7是音樂味濃郁的放大管,這時的放大器會韻味更濃,音樂的表現力會更好。可見,性能優秀的電子管與高性能的線路配合,這是獲得好聲的途徑。這也是本文介紹此機的目的之一,也是DIY者應該領悟之處。再用好聲的變壓器以及發燒級的電容等調聲,最終會有出色的音效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