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跪求英法百年戰爭的超詳細資料,法國最後為什麼會嬴
諾曼征服後,歷代英王通過聯姻和繼承關系,在法國佔有大量領地,法王企圖收回這些領地,遂爆發了長達百餘年的戰爭。
1337年5月24日,法王腓力六世收回英屬領地基恩,英王愛德華三世正式對法國發起進攻,於1340年6月在斯勒伊斯海戰中擊敗法國艦隊,1346年7月佔領法國卡昂,8月在阿布維爾以北又大敗法國陸軍,次年佔領法國重鎮加來。1356年9月,愛德華三世之子「黑太子」,在普瓦捷之戰中生擒法王約翰二世及其眾臣。1360年,法國被迫簽定和約,承認英國對加來和西南地區大片領土的佔領。這是百年戰爭的第一階段。
第二階段始自法王查理五世於1368年配合加斯科涅反英暴動,收復大片失地。1372年,法艦隊在拉羅謝爾打敗英國艦隊,重新控制西北沿海海域。但查理五世死後,繼承人查理六世患精神病,無法治理國家,遂在1396年與英國締結停戰協定。
第三階段始自英王亨利五世於1413年與勃艮第公爵結盟。1415年10月,亨利五世率軍進攻法國,在阿讓庫爾之戰中大敗法軍,1430年4月征服諾曼底,逼近巴黎。法國被迫求和,承認亨利五世為法國王位繼承人。第四階段始於1428年,英軍進攻法國南方要地奧爾良城。
次年,法國香檳地區農家女貞德向太子查理請戰,率法軍解奧爾良圍,大敗英軍。但貞德最終被法國勃艮第貴族出賣,以女巫罪被處以火刑。1435年9月,勃艮第公爵臣服於查理七世,戰局扭轉,法軍大量收復失地。1450年,法軍解放諾曼底,並在巴約勒之戰中重創英軍,1453年7月,在卡斯蒂永之戰中再次打敗英軍。10月19日,法軍收復波爾多,百年戰爭結束。英國在法國的領地只剩加來一地
❷ 如何評價百年戰爭
凡是戰爭都離不開痛苦,災難這兩個詞語,百年戰爭也是如此。西方曾有一位歷史學家對百年戰爭做出了評價。在他的評價當中認為:百年戰爭其實就是一場持續了100年的屠殺游戲,在這場游戲當中,那些所謂的王公貴族在看到自己取得的勝利的時候,大擺宴席,慶祝自己此時的勝利,但是與此同時,伴隨著的是大批的失去了家人,失去了親人的無辜之人。
這也讓人們看到千古興亡,受影響的,受折磨的永遠是最底層的人民。
❸ 歷史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戰爭,雙方打了116年,為何最後卻沒有一個贏
這場所謂的百年戰爭在最後在實際意義上沒有贏家的戰爭,便是決定了英國與法國歷史的百年英法戰爭。在這長達一百多年的戰爭中,無論是英國還是法國,都發展出了不少的新武器以及新的戰斗藝術,不過我認為這場戰爭嚴格來說的還是有勝利者的,那就是法國。
英法百年戰爭的本質就是兩國王室為了自身利益而發起的戰爭。但這場戰爭卻喚醒了法國人民的民主意識,對於法國人民來說,這也是一場人民解放戰爭。
❹ 法國是如何在百年戰爭中迅速而決定性地戰勝英國的呢
除非你想完全改寫歷史,否則他們不可能做到。我的意思是你可以說聖女貞德比她早60年出生或者類似的事情。
在任何現實情況下,法國迅速而決定性的勝利都是非常不可能的,原因如下。
百年戰爭實際上是一系列相互關聯的戰斗,之後是長期的休戰,在休戰期間,交戰的軍隊會休息並重新集結。無論是英國軍隊還是法國軍隊都沒有真正的裝備來在沒有任何喘息的情況下打持久戰。在這一時期沒有持續的戰斗,英國和法國也沒有在戰場上保持軍隊,相反,這幾乎是兩國間公認的游戲,有明確的規則,什麼時候戰斗,什麼時候休息。因此,迅速的勝利不僅不會真的出現在紙牌上,而且也從來沒有被任何一方真正考慮過。
最終,形勢發生了逆轉,值得注意的是,沒有一個嚴肅的歷史學家認為英國人有機會贏得這場戰爭。在某個時刻,英國人改變了他們狹隘的目標,要求徹底勝利,這被證明是他們致命的錯誤。如果他們早些時候強制休戰,他們可能會繼續取得重大進展。相反,他們繼續施壓,隨著戰爭的持續,民眾越來越厭倦戰爭英國比法國遭受了更多的痛苦。法國人是在為他們的祖國而戰而英國人是在為戰利品而戰這些戰利品沒能及時地流回英國從而阻止了動盪和幻滅。
為了籌措戰爭資金,英國王室負債累累,被迫典當了盤子和王冠上的珠寶,以獲得足夠的資金繼續戰斗。英國人也不善於管理他們所擁有的土地,這使得他們不可能長期管理這些土地。他們還徒勞地試圖獲得更多的領土,而不是鞏固他們的成果。這種持續不斷的進攻最終耗盡了他們的力量,法軍將他們從法國全境趕出,只留下了加萊。
對英國人來說,征服整個甚至大部分法國實在是太高了,他們認為自己能做到這一點,實在是太愚蠢了
❺ 英法百年戰爭是怎麼樣產生的法國為何能反敗為勝
兩個人在爭奪王位,所以他們的矛盾已經很深了。後來法國的王室重新恢復了自己的地位,也採取了迂迴戰術,最終反敗為勝。
❻ 打贏百年戰爭,法國人靠的是什麼呢
聽了很多關於這個話題的爭論,首先,我們必須要明確一點:戰爭的勝利,永遠不是某個特定兵種的作用,而是眾多因素的疊加。百年戰爭的勝利,不是法國的騎士和炮兵擊敗了英國的騎士和長弓手,而是法蘭西王國作為一個整體,在保衛法蘭西王位的過程中戰勝了同樣渴望法國王位的英格蘭王國。
一名晚期的騎士。
而英國人的主動後退,給了強化王權的法國人一次嶄新的機會。在1449年到1453年間,法國人重新征服了諾曼底公國和加斯科涅公國,而早已厭戰的英國已經不能奪回這些重要的橋頭堡。1453年,集結了力量、穩定了局勢、獲得了大量支持的法軍,擊敗了最後一支勢單力孤的英國入侵軍,結束了百年戰爭的最後一場戰役。英國人失去了加斯科涅和諾曼底,只有加萊還在英國人手中。而1455年開始的玫瑰戰爭,則讓英國人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了內戰當中,再也沒有重新奪取歐陸土地的慾望。
戰爭的勝利,不是兵器、兵種的勝利,甚至也不一定是軍隊的勝利,但一定是國家的勝利,不光百年戰爭如此,所有的戰爭都是如此。
❼ 法國百年戰爭的勝利有哪些歷史意義
百年戰爭的勝利,不僅使法國擺脫了侵略者的統治,而且還使法國人民團結起來,民族感情迅速增強了,國王受到了臣民的忠心支持。百年戰爭以後,法國經濟逐漸復興,王權得到加強,消除了封建割據狀態,法國成為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封建君主政體演變成了封建君主專制政體。
❽ 英法百年戰爭的背景、原因及過程
是腓力六世和愛德華三世爭奪王位。
1328年,查理四世去世,法國卡佩王朝絕嗣,支裔瓦盧瓦王朝的腓力六世繼位,英王愛德華三世以法王查理四世外甥的資格,與腓力六世爭奪王位。
1337年愛德華三世稱王法蘭西,腓力六世則宣布收回英國在法境內的全部領土,派兵佔領耶訥,戰爭遂起。
這場戰爭除王位繼承原因外,還為了爭奪在法境內的富庶的佛蘭德和阿基坦地區。這個地區與英國有著密切的經濟聯系。法國於1328年佔領該地,英王愛德華三世遂下令禁止羊毛向該地出口。
佛蘭德爾地區為了保持原料來源,轉而支持英國的反法政策,承認愛德華三世為法國國王和佛蘭德爾的最高領主,使英法兩國矛盾進一步加深。這也是導致戰爭發生的一個基本原因。
背景:
1328年,法國卡佩王朝最後一位國王查理四世去世。由於查理四世沒有 男系繼承人,其堂兄華洛瓦家族的腓力六世(1328-1350年在位)即位。
而英王愛德華三世則以腓力四世外孫的身份要求繼承法國王位,並以此為借口 發動了戰爭。1337年11月,愛德華三世率軍進攻法國,戰爭開始。
英法百年戰爭的轉折——聖女貞德:
貞德生活的年代正是英法百年戰爭開戰的初期,英軍依靠長弓壓倒性勝利,法軍則損失慘重,國外軍事不順,國內也動盪不安,當時是法國歷史上相當昏暗的時期。
國王查理六世精神出了問題,不理朝政,皇親國戚們互相爭斗,局面混亂,局勢危急。而國外的戰火從不停歇,許多重要城市被佔領,人民沒有安身之處。
沒有主心骨的騎士和貴族帶領,軍心不穩,不停地打敗仗,就在這危急存亡之時,一位少女站了出來,希望可以帶領軍隊作戰。
剛剛走上戰場,貞德沒有足夠的錢,她的裝備,戰馬,旗幟都是由富人捐贈所得,盡管不合身,但是她並不在意,女扮男裝,手執十字軍佩劍,率領法蘭西人民英勇殺敵。
在戰場上,她採取正面進攻的戰術,盯著難啃的英軍堡壘打,放棄法軍曾經被動挨打的保守攻略,直擊英軍核心,使英軍猝不及防,遭遇前所未有的慌亂。
貞德自己也身先士卒,嚴格規范自己的作風。有一次在戰場中,她被一支利劍射中肩膀,她拔掉箭,帶傷繼續作戰;也曾被石頭打飛頭盔,卻毫不畏懼,仍堅守自己的戰斗崗位。
還曾被石駑打傷腿,雖然離開前線,卻仍然不放棄指揮,一直到戰斗結束。她請人做了她的軍旗,中間是基督像,旁邊站著兩位天使。
還起草作戰宣言,語氣不卑不亢,完全不像一位十六七歲少女的口吻,就像真的耶穌下凡一般。彷彿真有神力一般,所有士兵都鬥志昂揚,不久整個軍隊紀律整齊,整裝待發。
十七歲的少女成為全國的偶像,戰場上的行為也為將領士兵愛戴。然而在貢比涅一次小沖突中,由於被細作出賣,貞德被勃艮第公國俘虜。英軍與公國交涉,花重金把貞德擄走。
英國當局也以異教徒罪和女巫罪判她火刑。當時,查理七世如果敢於伸出援手或者掏出自己的錢,貞德有可能逃過一劫,但是為了自己的小金庫和保住王位,查理七世做了一次軟蛋。
可憐貞德作為他的仆從曾為了他的王位前仆後繼,浴血奮戰,到頭來被自己人出賣拋棄。是金子總會發光,貞德飽受那麼多不公正待遇。
但是依舊有幾個女人在她生命中不停支持她,給予她幫助。讓我們舉個例子,在當時,英國攝政貝勒德福公爵夫人安妮是貞德虔誠的擁護者。
面對大家對貞德是否是處女的質疑,她力排眾議,證明貞德是處女,使那些准備以貞操指證貞德為女巫的行為被迫收手。
為了貞德的名聲和聖徒的貞潔,德福公爵夫人四處奔波,為貞德提供後盾。不止是她,還有無數貞德的擁護者,這些人為貞德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她領導法國人民打敗英軍進攻,成功緩解了法國民族危機,鼓舞人心,鼓舞人民鬥志;她給西方文化影響深遠,作家為她的成就譜寫詩歌,劇作家拍攝影片給大家欣賞。
音樂家等譜寫樂曲進行贊美;她扶植查理七世順利登上王位,使法國國王的正統性得以延續;她使得人的精神受到不可替代的勁頭,有歷史記錄,對於貞德說的話士兵無條件服從。
堅定不移,這使當權者恐慌,害怕貞德手握兵權和民心太過強大,威脅他們的權利。後世也有人說「如果沒有貞德,法國等不到拿破崙出生就滅亡了。」
❾ 英法百年戰爭,法蘭西經常丟城失寨,最後如何反敗為勝的
在整個中世紀中,除了波及整個歐洲和西亞的十字軍東征,持續時間最長的國戰,當屬英法之間曠日持久的百年戰爭。在這場戰爭中,英國不僅率先發難,步步緊逼,在長達116年的戰爭絕大多數時間里,更是連戰連捷,幾乎占盡了所有先機。
但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到了戰爭末期,最終勝利的天平,卻倒向了原本苦苦支撐行將崩潰的法蘭西。法蘭西人不僅將丟失的領土全部收復,還成功把原本屬於英國的諾曼底地區占為己有,將它永遠留在了法蘭西的懷抱。
那麼,英法戰爭後期究竟發生了什麼,使得法蘭西得以反敗為勝呢?
(玫瑰戰爭)
三、國家意識的較量。
戰爭前期,法蘭西節節敗退,連首都巴黎都被英格蘭攻陷,大半個國家淪落敵手,貴族們慘遭殺戮,為了避免厄運繼續降臨,餘下的貴族們聚攏在太子身邊,團結一心一致抗敵,整個法國的國家意識開始覺醒。
但連戰連捷的英格蘭,卻反而因為勝利,陷入爭權奪利的漩渦中,一些貴族居功自傲,開始為爭奪地盤大打出手,連最大的蘭考斯特及約克家族之間,都引發了紅白玫瑰的內戰悲劇。
此消彼長之下,內斗的英格蘭無力維持對法國佔領地的統治,最終全國一心的法國全面反擊,在1453年奪回吉耶納,收復全部失地,百年戰爭以法國勝利而結束。
百年戰爭不僅讓法國重新建立更加穩定的集權,也讓英格蘭失去了所有島外領地,成為一個海島國家,而正是這種失利,讓盎格魯人轉而將目光投向海洋,開始海外殖民地擴張,成長為一個新的日不落帝國。
❿ 法國為什麼會取得百年戰爭的勝利
法蘭西共和國(法語:République française,英語:the French Republic),簡稱法國(France),是一個本土位於西歐的總統共和制國家,海外領土包括南美洲和南太平洋的一些地區。
法國為歐洲國土面積第三大、西歐面積最大的國家,東與比利時、盧森堡、德國、瑞士、義大利接壤,南與西班牙、安道爾、摩納哥接壤。本土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大致呈六邊形,三面臨水,南臨地中海,西瀕大西洋,西北隔英吉利海峽與英國相望,科西嘉島是法國最大島嶼。[1]
法國從中世紀末期開始成為歐洲大國之一,國力於19-20世紀時達到巔峰,建立了當時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國,亦為20世紀人口最稠密的國家。在漫長的歷史中,該國培養了不少對人類發展影響深遠的著名文學家和思想家,此外還具有全球第四多的世界遺產。[2]
法國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歐洲四大經濟體之一,其國民擁有較高的生活水平和良好的社會保障制度,是聯合國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也是歐盟和北約創始會員國、申根公約和八國集團成員國,和歐洲大陸主要的政治實體之一[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