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法國資訊 > 法國華帝什麼時候兌現承諾

法國華帝什麼時候兌現承諾

發布時間:2022-05-27 07:32:00

⑴ 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為什麼要在法國凡爾賽宮加冕為德意志皇帝

在德意志統一過程中法國始終是最大的外來干擾阻礙力量。普魯士在普法戰爭中一舉擊潰法蘭西第二帝國,俘虜法帝拿破崙三世。因此威廉一世在法國凡爾賽宮鏡廳舉行加冕禮作為對當年拿破崙一世逼迫奧地利皇帝取消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稱號,從而在形式和名義終結德意志第一帝國的行徑的報復。在法國戰敗之際在法國的驕傲所在建立德意志第二帝國確實是件鼓舞德國民族的酣暢淋漓的快事。

⑵ 法蘭西第二帝國的自由帝國

拿破崙開始放鬆對言論的鉗制。1860年11月24日,他容許元老院和立法團動議和自由討論他的發言;報章可以出版國民議會的辯論。同時,拿破崙憑借報章抗衡日益增長、反對皇帝對義大利政策的天主教反對勢力。
政府多數派開始顯示逐漸獨立於皇帝之跡象。1861年,皇帝失去了在立法團休會期間向外借款的權力;財政預算案可以分段通過,而不需要以整筆金額通過。這成為了反對派對抗皇帝的新工具。往後的事件也正中反對派的下懷。
法國只能再次令義大利與波蘭的人民失望。1863年,波蘭起義發生,後來被沙俄政府鎮壓。這些挫折促使天主教徒、自由與共和主義者等反對派組成自由派聯盟(Unionlibérale)。在1863年的選舉中,反對派贏得四十席。其領袖阿道夫·梯也爾馬上要求「必需的自由」。
拿破崙難以誤解以上法國民意的表現,而且他在外交的挫敗也表示他不能遏止如此的意見。他撤換政府部長,又任命反教會的教育部長,表示他嘗試與左派改善關系。歐仁·魯埃擔任國務院總理,被稱為「副皇帝」。
梯也爾之派別是憲法所容許。以維克多·雨果為首的特赦或自願流亡的共和分子也是不願妥協的反對勢力。所以,先前的統治階層正在顯示出他們想再從政的決心。這種資產階級的政治運動可能會散播到大眾,威脅拿破崙的統治。不過,他認為只要像以前般獲得工人階級的支持,就可以鞏固自己的權力。 1864年,法國皇帝得到保皇黨的支持後,拒絕了所有自由派的要求。這個時候,美國內戰接近尾聲,法國工業危機即將停止。9月15日,法國政府與教皇領地達成協議。前者承諾以衛軍防止義大利攻打羅馬邦。10月30日,普奧兩國則在戰爭中擊敗丹麥,共同管理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暫時平息了該地的問題。
拿破崙維持極具野心、卻屢見敗績的外交政策。1857年,法國堅持與英國結盟,借亞羅號事件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迫使清政府開放更多中國港口予西方商人。1861至63年,法國積極在交趾支那和安南建立殖民地。
1863年,波蘭起義發生。拿破崙公開支持波蘭人的意願,但完全沒有軍事支持,反而僅僅招來俄國的憤恨。
1863年,拿破崙曾經考慮過干預美國南北戰爭,但最後放棄計劃,把焦點轉向美國南鄰墨西哥。該年,法國軍隊佔領墨西哥城,並擁立奧地利哈布斯堡成員馬克西米連大公為帝,建立墨西哥第二帝國。但是,南北戰爭在1865年就結束。由於美國明確表示會干預墨西哥問題,甚至向墨西哥的共和派提供軍備,故此拿破崙放棄了馬西米連諾。1867年,孤軍作戰的馬西米連諾被捕,最後被槍斃。奧地利皇室自然深感怨恨。
1863年,波蘭、石勒蘇益格與荷爾斯泰因和義大利的人民都要求有更多權利。面對著波蘭帶來的窘態,拿破崙惟有再次提出總是因為時機不佳而毫無效果的權宜之計——建立議會。這次他還是失敗——英國不接受國會的理念,而保守的奧地利、俄羅斯與普魯士堅持專制統治,絕對不會給威尼西亞與波蘭自由的機會。
然而,法國的形勢因普魯士在德國稱雄而變差。1866年,普魯士在普奧戰爭取勝,統一了德國北方諸邦。法國在德之影響力消失。1865年,拿破崙三世與普魯士宰相俾斯麥在比亞里茨達成協定。對方模糊地保證如若法國在戰爭中保持中立而普魯士取勝,普方將讓法國得到德國西部領土。結果,普魯士是取勝了,但法國一無所得,反而多了一個強鄰。
拿破崙未能取得萊茵河地區的領土,在戰爭後企圖願望成真。他向普魯士要求得到原本俾斯麥承諾給出的領土,或是盧森堡,甚至加上比利時。俾斯麥把他的提議公開,結果令拿破崙出醜。1867年,盧森堡在包括法國之內的數個歐陸國家保證下,獲得中立的地位。拿破崙一無所得,反而令法國更形孤立。

⑶ 1713年簽訂的什麼條約,確認菲力浦五世為西班牙合法的國王

1713年簽訂的《烏得勒支和約》,確認菲力浦五世為西班牙合法的國王。
《烏得勒支和約》是指1713年在烏德勒支簽署的一系列旨在結束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的和約。根據和約規定,各國承認法王路易十四的孫子——腓力五世為西班牙國王。西班牙的歐洲屬地被瓜分——薩伏依獲得西西里和部分米蘭公國的土地;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六世獲得西屬尼德蘭、那不勒斯王國、撒丁尼亞和米蘭公國的剩餘部分。此外,西班牙割讓直布羅陀和米諾卡島給英國,並給與英國奴隸專營權。
烏德勒支和約簽訂後,法國與查理六世皇帝和神聖羅馬帝國之間仍處於戰爭狀態,直到1714年拉什塔特和約及巴登和約簽訂為止。西班牙和葡萄牙之間的戰爭狀態直到1715年馬德里條約簽訂才告正式結束。西班牙與神聖羅馬帝國則在1720年方才簽署和約。烏德勒支和約的一方是路易十四和腓力五世,另一方是英國的安妮女王、聯省和薩伏依公國。

菲利普五世,英譯腓力五世(Felipe V de Borbón,1683年-1746年)是18世紀的西班牙國王,1700年至1746年在位,其中1726年曾短暫退位。他是西班牙波旁王朝的第一位國王。腓力五世是法國路易王儲之子,法國國王路易十四之孫,因此他還有安茹公爵的頭銜。1700年,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卡洛斯二世(1661年加冕)死後無嗣。根據其遺囑,王位將傳給安茹公爵腓力(腓力的祖母瑪利亞·特麗薩是卡洛斯二世的姐姐)。腓力的即位引發了持續數年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奧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認為瑪利亞·特麗薩在婚約中早已放棄繼承權,王位應由哈布斯堡王室的查理大公繼承,因此他們積極尋找同盟,以其對法國宣戰,並奪回西班牙的王位。

⑷ 查爾斯國王的統一法國

公元第七與第八世紀之間,法蘭克人在一連串有力的國王和軍閥的統治之下,統一了今天法國地區的王國。在732年,他們打敗來自西班牙並打算入侵法國的回教徒。在750左右,由於羅馬和教皇受到倫巴底人的攻擊,所以法國人就出兵到義大利。到了768年,查理大帝(或一般稱呼為查理曼)就成為法蘭克人的國王,並展開他英明的統治。在774年,查理曼橫過阿爾卑斯山回到義大利,再一次拯救教皇,也因此成為法蘭克人和倫巴底人的國王以及羅馬的合法統治者。查里曼繼續征戰,同時讓敵人皈依基督教。他控制了法國南部和西班牙的北部。然後轉移到日耳曼的西部,讓撒克遜人改信基督教,並驅逐匈牙利的馬札兒人。他在這個邊界地區行軍,而那裡正是法蘭克帝國和東方蠻族部落之間的緩沖地帶。在800年的聖誕節,查理曼由教皇加冕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對他來說這個名銜是讓他驚奇,而且並不想去接受。)。查理曼的重要之處,是他超越了神聖羅馬帝國的版圖和世界。可是,在他死後,其帝國就四分五裂了。他是天主教會最偉大的支持者和守衛者,並且透過教會來鼓勵學問和藝術。他在天主教會設立學校,以教育官員和貴族藉此改善政府的質素。他也從事法律的搜集和編撰,來改善司法體制,此外還創造了封建制度,一方面作為控制地方的手段,同時又能維持中央的權力。

⑸ 關於法國的歷代皇帝

法國稱皇帝只有波拿巴(即拿破崙),後法蘭西第二共和國的總統拿破崙三世稱皇帝。
apoléon Bonaparte,(1769-1821),原名拿破崙·布宛納,人稱奇跡創造者。拿破崙·波拿巴法國近代資產階級軍事家、政治家、數學家。法蘭西共和國第一執政(1799-1804),法蘭西第一帝國皇帝(1804-1814)(1815),義大利國王,萊茵聯邦保護人,瑞士聯邦仲裁者。
波旁王朝(Bourbon,House of 1589~1792,1814~1830) 波旁(bang 四聲,去聲,通「傍」)王朝 (法語:Maison de Bourbon)是一個在歐洲歷史上曾斷斷續續地統治納瓦拉(1555-1848)、法國(1589-1848)、西班牙(1700至今)、那不勒斯與西西里(1734-1816)、盧森堡(1964年至今)等國和義大利若干公國的跨國王朝。由於其父系祖先為卡佩王室成員,因此亦被某些人稱為卡佩王朝波旁分支。 值得一提的是,波旁王室的近代成員都以保守著稱,因此在美式英語中,波旁一詞成為對極端保守主義者的稱呼。
國是法國大革命期間建立的法國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1792年9月22日,新選出的議會即國民公會開幕。國民公會通過廢除君主制的議案,宣布成立法蘭西共和國--歷史上稱為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經代表工商業資產階級利益的吉倫特派掌權和雅各賓派的專政。熱月政變後,又相繼有熱月黨人、督政府和執政府時期。1804年5月為拿破崙建立的「法蘭西第一帝國」所代替。
法蘭西第一帝國疆土
法蘭西第一帝國(1804~1814) First Empire of France 法國拿破崙一世統治時期的資產階級軍事專制國家。1804年5月18日,《共和十二年憲法》頒布,宣布法國為法蘭西帝國,拿破崙為帝國皇帝,稱拿破崙一世。這就是歷史上的法蘭西第一帝國。
法國大革命期間不健全的政府制度,造就了拿破崙這個法蘭西人民的皇帝。但法國和拿破崙的霸業並不能維持很久。1814年,拿破崙倒台,在反法聯軍和法國國內拿破崙軍中的新貴的奉迎下,流亡英國的普羅旺斯伯爵返國即位為法王路易十八。在軍隊和資產階級的壓力下,路易十八被迫接受一部傾向自由主義的憲法。 但好景不長,拿破崙於1815年3月殺回巴黎,重建帝國,立百日王朝,路易十八落荒而逃。在滑鐵盧戰役過後,路易十八得以復位。而他和他的弟弟查理十世一直致力維護保王黨在國會的勢力。而一些在法國大革命期間的政策,亦因被認為傾向於自由主義而被兩人廢除。這些舉動令波旁王朝漸失民心,最終導致1830年法國七月革命的爆發。
法蘭西第二共和國,簡稱第二共和,是1848年11月4日到1852年12月2日間統治法國的共和政體。1848年法國二月革命爆發。二月革命成功後,七月王朝崩潰,資產階級取得政權,建立了法蘭西第二共和國,後被法蘭西第二帝國取代。在歷史上,第二共和是存在時間最短的政體。它是最後一個經暴力革命建立的政權,期間男性公民的普選權首次得到確認,奴隸制度也被正式完全廢除。

法蘭西第二帝國於1852年12月2日建立,1870年9月4日廢除。1866年面積擴展到550,986 km²。1860年代,普魯士的崛起令法國深感不安,最後兩國因1870年的7月危機釀成戰爭,國民議會被人入侵,共和派代表萊昂•甘必大在巴黎大會堂宣布帝國滅亡,成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皇後歐仁尼逃離杜伊勒里宮,到達英國,正式結束了被廢除的帝國。國號法蘭西帝國。 法蘭西第二共和國總統路易·拿破崙·波拿巴於1851年12月2日發動政變。翌年1月14日頒布憲法,加強總統權力,削弱議會的立法權。1852年11月 7日,元老院頒布法令建議恢復帝制。隨即舉行公民投票,絕大多數表示贊成。12月2日宣布恢復帝國,波拿巴為法蘭西人皇帝,稱拿破崙三世。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法語:La Troisième République)是在1870年至1940年統治法國的共和政府。共和國採用議會民主模式並在1870年9月4日成立.共和國在第二帝國因普法戰爭的失敗而倒台、巴黎公社被成功鎮壓後而建立。一直到1940年時,因為納粹德國入侵法國而垮台。第三共和雖然從未被認為能長期執政,但意外地她正是法國第一個長久而穩定的共和國,並贏得法國人對共和政體的支持。

⑹ 法國皇帝

法國進入資本主義後的皇帝只有三個,拿破崙波拿巴(第一帝國),路易波拿巴(第二帝國),路易菲利普(七月王朝)。至於封建時代的皇帝那是數不勝數

現在的法國是法蘭西第五共和國,1958年9月22日憲法通過,10月4日生效。自此,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取代第四代共和國,法國由議會制過渡到事實上的總統制(總統和總理雙首腦,不同於美國的總統制)。1958年12月28日經普選當選為第五共和國總統創建者戴高樂就職。
第五共和國從來沒有皇帝。

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成立(1792年)
國民公會通過了《廢除君主政體案》。9月22日,又通過了成立共和國的決定,這個共和國史稱「法蘭西第一共和國」。國民公會還公布了革命歷法

法蘭西第一帝國(1804.12-1815)皇帝拿破崙

波旁王朝復辟(1815-1948)三個皇帝波旁王朝(復辟)(1814-1830)1路易十八世(1755.11.17-1824.9.16)(法蘭西國王1814-1824)
2查理十世(1757.10.9-1836.11.6)(法蘭西國王1824-1830)
奧爾良王朝(七月王朝)(1830-1848)
路易·腓力(1773.10.6-1850.8.26)(法蘭西國王1830-1848)

法蘭西第二共和國(1848~1852) French Second Republic 1848 年法國二月革命建立的資產階級共和國。

法蘭西第二帝國 皇帝拿破崙三世拿破崙三世(1808.4.20-1873.1.9)(皇帝1852-1870) 1852年-1870年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1870~1940)French Third Republic 1870年9月4日巴黎革命推翻法蘭西第二帝國後建立共和國。史稱第三共和國。

法蘭西第四共和國. 1946年-1958年

⑺ 法國是何時建國

1792年建立法蘭西第一共和國
1804年拿破崙成為法國皇帝,建立法蘭西第一帝國(或稱拿破崙帝國)
1848年因在國民議會的另一次革命和推翻帝制的背景下,成立了法蘭西第二共和國
1852年拿破崙三世發動政變建立法蘭西第二帝國
1870年普法戰爭結束後,法國再次恢復共和制(建立第三共和),1940年被納粹德國(德意志第三帝國)所滅
二戰後,法蘭西第四共和國由戴高樂將軍開始。1958年阿爾及利亞戰爭爆發,戴高樂將軍宣布結束「舊憲法」(法蘭西第四共和憲法),推行「新憲法」(法蘭西第五共和憲法,即現今法國憲法),第四共和結束,法蘭西第五共和國成立,即現在的法蘭西共和國。
法國國慶的7月14日是紀念1789年的巴士底獄的法國大革命,對他們而言這是現代法國的起始.不過由於歷史原因(上述),法國又經歷了5次共和國.所以對於年份他們就沒有那麼確切(來紀念),對法國而言最重要的年份還是1789年的7月14日

⑻ 熟悉法國歷史的進來

拿破崙(Napoleon Bonaparte, 1769,8,5-1821,5,5)。

法國將軍,法國第一執政和法蘭西皇帝。
拿破崙曾這樣談過自己的身世:
「一七六九年八月十五日,我出生於科西嘉島阿修克斯。父母名我為拿破崙。數百年以來,我家皆稱第二個兒子為拿破崙。」
「拿破崙」這個詞的意思是:「林中之獅。」
「我出生之日正是祖國垂亡之時。三萬名法國人像潮水一樣湧上了我們的海岸,把自由之殿淹沒在血泊之中:這就是初次印入我眼簾的恐怖情景。垂死者的呼叫聲,被壓迫者的呻吟聲和絕望者的哭泣聲環繞著我的搖籃。」

這個名字,這段描述,定下了拿破崙一生的基調。
從襁褓時期到棄世長眠,拿破崙歷經風雨,度過了不平凡的一生。他有如雄獅,用火與劍,用智慧和韜略,把歐洲攪得天翻地覆。
他是歷史上最驚人的奇才之一。在近四分之一的世紀里,他馳聘戰場,親自指揮和參加了六十多次大戰役,其中四十次獲勝。革命的浪潮把他推向權力的最高峰,他給尚未定型的法國一整套行政機構,顯示出他的統治天才。他刻意摧毀歐洲的舊制度,深刻地改變了歐洲的面貌。
他像檢察官一樣熟悉法律,其天文知識不下於天文學家;他的談吐妙趣橫生,人們嘆為觀止:他日理萬機,常常每天工作近二十個小時:他制訂法典:他創造歷史,也譜寫歷史。他的戰報猶如詩篇;他有卓越的想像和構思能力。十五年裡,他平均每天口授十五項命令和諭示,邏輯嚴密,條理分明,很多是言簡意骸的哲理小品,他建立中央集權的軍事官僚國家機構,頒布了《拿破崙法典》,把資產階級革命的成果用法律形式固定下來。但是,自信和野心終於導致了他的失敗。他曾下令在攻下莫斯科
後要鑄造紀念章,上面鎢刻:「天上有上帝, 地下有拿破崙。」這兩行字!
一八二一年五月拿破崙去世後,瑞典國王卡爾十四世 (即貝爾納多特) 發表評論說:「拿破崙不是為他人所征服的。在我們所有這些人當中,他是最偉大的。由於他只依賴自己的智力,所以上帝才懲罰他。」但法國人民是偏愛拿破崙的,認為:「 他當然有污點,有疏失,甚至有罪惡,就是說,他是一個人。但是他在疏失中仍是庄嚴的,在污點中仍是卓越的,在罪惡中也還是雄才大略的。」
拿破崙將永遠立於人類歷史上千古不朽者的最前列。

⑼ 1848年歐洲革命的法國

法國二月革命是1848年歐洲的革命浪潮的重要部分之一,法國人民面對奧爾良王朝的失政,成功推翻當時的法國國王路易·菲利普,建立共和國(法蘭西第二共和國),鼓勵了歐洲其他地區的革命運動,令十九世紀時由奧地利帝國首相梅特涅組織的反動機制受到進一步打擊。 中產階級及自由主義者的不滿
1840年至1848年,親政府的保守黨派領袖弗朗索瓦·基佐(Guizot)當了首相【弗朗索瓦·皮埃爾·吉堯姆·基佐(François Pierre Guillaume Guizot,1787年10月4日-1874年9月12日),是一名政治家和歷史學家,他在1847年—1848年間任法國首相,是法國第二十二位的首相】。為了贏取大支持,他以官位為獎賞,並濫用權力亂批商業合同,以討好資本家。政府官員在國家資助的計劃中投資,政府答應以高息支付銀行家借給政府以填補巨額赤字的款項。各種丑聞陸繼涌現,令政府信譽受損。
中產階級要求溫和的改革,希望藉擴大選舉權加強民主性以清除政府中的貪污行徑。但吉佐和路易腓立拒絕回應這些要求,並繼續其「無為」(do nothing)政策;路易·菲利普更逐步加強警察審查出版的制度及群眾集會的限制。這顯示他不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民主領袖。因此,「七月王朝」的統治基礎從一開始便很薄弱。
路易·菲利普拒絕支持1830年的義大利及波蘭獨立運動,亦使法國的自由主義者失望。
面對政府的貪污及專制,知識分子及中產階級十分不滿政府的統治。共和主義者更希望推翻君主制,成立共和政府,他們要求全民投票,對路易·菲利普的專制完全失望。
工人階級及社會主義者的不滿
隨著法國工業化在1830年代以後突飛猛進,工人階級興起及社會主義思
想亦廣泛流行。聖西蒙(Saint-Simon)、傅里葉(Fournier)、卡貝(Cabet)、路易·布朗(Louis Blanc)及蒲魯東(Proudhon)皆是法國著名的社會主義者。他們成立民間組織,提倡社會主義及人道思想,希望政府加強保障國民的就業機會、老弱者的權益。這種思想亦直接激發「主權在民」的觀念及對普選的爭取。社會主義的宣傳行動,更增加了人民的普遍不滿。
天主教會及正統主義者的不滿
法國的天主教會不滿基佐偏重資產階級的腐敗統治,並對於政府帶有自由主義傾向的宗教政策亦表示猜疑和憂慮。
正統主義者認為路易·菲利普是一個篡權者,他的統治亦沒有波旁王朝的合法性,相比之下,查理十世的孫子尚博爾伯爵更有資格繼承王位。
拿破崙支持者及民族主義者的不滿
路易·菲利普以「平民皇帝」自居,生活簡單而沒有風采,加上施政傾向保守謹慎,沒有拿破崙支持者強調的軍事榮耀,不免叫人失望。
溫和的外交政策亦是奧爾良王朝(Orleanist monarchy)失敗的主要因素。民族主義者譴責路易·菲利普卑躬屈膝的外交政策,讓法國的外交政策臣服於英國之下,更不滿路易·菲利普未能善用時機使比利時受制於法國。加上1840年代拿破崙崇拜的復興,以令拿破崙的缺失被遺忘,其成就卻被歌頌。拿破崙被認為是國威的象徵,被看成是一個英雄,且是社會的改革者。對拿破崙的崇拜最終加深人民對路易腓立政府的失望,人民將之與拿破崙的功績比較,更認為現政權在外交上的不濟。
總括而言,政府的失政、以及統治者缺乏政治魅力是令二月革命爆發的原因。 1847年,自由主義者開始舉行很多「宴會」(banquet),他們在此討論了很多關於改革的問題,這些「宴會」後來被禁止。在1848年2月22日,工人和學生聚集一起納喊,要求推行改革。他們高唱《馬賽曲》,並在街上燃燒雜物。2月23日,國民衛隊奉命恢復秩序,但他們沒有執行命令,反而投向革命的群眾。
路易·菲利普唯有作出某些無用的挽救措施,如撤銷基佐的職務以討好革命者,但最後他還是要放棄王位。拉馬丁(Lamartine)成立了臨時政府,宣布建立共和國(史稱法蘭西第二共和國)。 1848年2月29日,慕尼黑起義,大學生、工人、市民聯合占據軍械庫,要求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一世以及他的寵妾「羅拉內閣」下台,皇帝被逼成立一個由中產階級代表組成的新內閣。如此。內閣的風潮厲行整個南德意志地區,史稱「三月內閣」。
1848年3月18日,柏林革命,中產階級與工農階級聚集王宮廣場,要求實行出版自由、召開聯合會議、組織人民自衛團,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四世被逼部分同意人民的要求,但人民並不罷休。3月20日軍隊撤退,3月22日,起義勝利,國王在群眾注視下為一百八十三名烈士脫帽致哀。3月29日,柏林自由派內閣組成。腓特烈威廉四世意識到原先的改革已經無法滿足人民的要求,於是召開了一個立憲會議。他宣稱希望成立一個聯邦制的德意志帝國,在這個帝國中將會有一個民選的議會,國民擁有言論和出版自由。
由於普魯士作為德意志邦聯中的一個大邦也願意支持自由主義者,某些德意志邦國便也群起仿效。同年3月底,約五千名決心實行民主、自由和平等的德意志領袖齊集於法蘭克福,召開了法蘭克福國民議會,由1848年5月18日開會直到1849年4月21日。這個議會主要是由中產階級組成,希望預備一份聯邦憲法,有代表支持成立由奧地利帝國統治的大德意志,將奧地利與波希米亞並入德國;有代表則支持由普魯士統治的小德意志,不包括任何奧地利領土。
最後,議會的與會者認為,應採取「小德意志」方案統一,並將德意志皇位給予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四世。不過,腓特烈·威廉四世拒絕這個建議,因為他害怕奧地利反對,而且新憲法規定國王沒有對法案的否決權,這是他極力反對的,他甚至形容接受由議會賦予的帝位是「拾取在溝渠上的皇冠」,而奧地利和德意志南部諸邦的代表因議會通過「小德意志」方案而退出(害怕北部的新教勢力會主導整個國家)。僅余的「小德意志」議會代表面對失敗,惟有把立憲議會解散,不久之後普奧聯軍攻進各邦議會,數千中產階級的自由主義者被迫逃走至美國。德意志革命力量雖然曾經強大,但最終在封建專制勢力的鎮壓下失敗。但國王被迫接受憲法。 19世紀中葉,奧地利仍是一個多民族的封建專制國家,而維也納作為奧地利的首都,便成為了保守勢力的中心。當地的革命也是由1848年法國二月革命所激發的。1848年3月13日,奧地利首都維也納爆發了推翻梅特涅政府的示威遊行,高呼「自由、憲法」、「打倒梅特涅」等口號,維也納的革命者包括了所有的社會階層,例如宮廷人士,崇尚自由主義的貴族、中產階級和專業人士,他們均要求民主的改革,大批群眾示威,更築起街壘與政府軍展開戰斗,示威人士限令奧皇立即解除首相梅特涅的職務;在國民的壓力下,奧皇被迫讓步,年屆七十五的梅特涅辭職並舉家逃至英國倫敦,皇帝承諾「頒賜」憲法,並於3月17日改組成責任內閣,迫使奧皇及其皇室在5月17日由維也納逃至因斯勃魯克(Innsbruck),國王在7月同意召開立憲會議。
波希米亞
1848年3月,「青年捷克黨」在布拉格舉行會議。他們要求實行責任內閣,承認捷克語和德語之間的平等地位,反對奧皇以詔書形式頒布的憲法和奧地利元帥溫迪施格雷茨的軍事挑釁行動,皇帝在壓力下同意了該等要求。布拉格市民更於6月12日早晨舉行革命。革命者和奧地利軍隊進行戰斗,並逮捕了地方議會議長。但被溫和的中產階級釋放。這位地方議長逃出後便遂同溫迪施格雷茨一起進行反攻,引致6月17日革命失敗。
維也納
19世紀中葉,奧地利仍是一個多民族的封建專制國家,而維也納作為奧地利的首都,便成為了保守勢力的中心。當地的革命也是由1848年法國二月革命所激發的。1848年3月13日,奧地利首都維也納爆發了推翻梅特涅政府的示威遊行,高呼「自由、憲法」、「打倒梅特涅」等口號,維也納的革命者包括了所有的社會階層,例如宮廷人士,崇尚自由主義的貴族、中產階級和專業人士,他們均要求民主的改革,大批群眾示威,更築起街壘與政府軍展開戰斗,示威人士限令奧皇立即解除首相梅特涅的職務;在國民的壓力下,奧皇被迫讓步,梅特涅辭職並逃至英國,皇帝承諾進行改革,並於3月17日改組內閣,4月25日頒布帝國憲法,但新內閣繼續推行反對自由主義的政策,於是整個局勢急轉直下。5月15日維也納人民再次起義,迫使奧皇及其皇室在5月17日由維也納逃至因斯布魯克(Innsbruck),國王在7月同意召開立憲會議。
匈牙利
1848年3月,匈牙利人拉約什·科蘇特(Kossuth)、裴多菲·山陀爾等發起了一場反抗奧地利專制統治的運動,他雖認同匈牙利民族主義,卻否定了傳統以來馬札爾貴族的特權。他指責這些貴族有免稅的特權,要求廢除封建的法庭和隨意強迫農民作工的做法。他的方案包括成立一個民選國會,商人、貿易者、專業人士、中產階級皆有選舉權;他要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並引入陪審團制度(jury system),於是在1848年3月,群眾在拉約什·科蘇特的領導下要求整個奧地利帝國確立以英國模式為本的憲法和國會,廢除人頭稅,由選舉產生匈牙利政府,並草擬匈牙利法典。3月15日,舊有的國會被迫接受這些建議,在維也納成立一個立憲政府。匈牙利的地方議會迅速通過了一連串自由主義的法案。然而,當俄國軍隊在5月開始援助奧地利時,局勢便變得對革命者不利。在八月至九月份,革命更在俄奧聯軍鎮壓下迅速終結 在1848年1月,西西里首先爆發了反抗國王費迪南多二世專制統治的革命,迫使他賦與國民一部憲法。這引發了亞平寧半島上的人們紛紛爭取自由主義及民族主義,在同年的2月和3月,那不勒斯、托斯卡尼、皮埃蒙特均頒布了憲法。3月18日,米蘭及熱那亞亦爆發革命,迫使奧軍撤出該地。威尼斯亦爆發了起義、共和主義者恢復了威尼斯共和國,迫使奧軍徹退。結果,倫巴底、威尼托、帕爾馬、摩德那亦出現了起義。
薩丁尼亞-皮埃蒙特王國在國王查理亞伯特的領導下聯同倫巴底向奧地利帝國宣戰。然而,教宗不想與奧地利開戰,因為同是天主教的國家。其他邦國亦遵從教宗的決定,僅給予查理亞伯特很有限的支持。於是,薩丁尼亞-皮埃蒙特王國,查理亞伯特讓位與兒子伊曼紐二世。
除君主立憲主義者支持薩丁尼亞-皮埃蒙特王國對奧地利的戰爭外,與此同時,共和主義者也在羅馬發動革命,他們由馬志尼和加里波底帶領,攻入羅馬城,迫使教宗出走,成立了羅馬共和國。然而在1849年7月,共和主義者的革命遭到和君主立憲者同樣的結果,法國派兵推翻了羅馬共和國,並進占羅馬。羅馬的革命被鎮壓,教宗庇護九世在法軍的保護下復辟。最後在8月28日,威尼斯共和國亦被奧地利派軍鎮壓,整個革命到此失敗。1850年,加里波底流亡美國紐約市。 1848年3月21日,丹麥國家自由黨人組織了一次前往克里斯蒂安堡宮的遊行。新的國王,弗雷德里克七世接受了自由主義者的要求,制定了新的憲法並成立了由國家自由黨主導的新內閣。弗雷德里克七世同時也同意了與一個兩院制議會共同分擔權利。丹麥成為君主立憲國家,盡管權利依然高度集中。很多軍官對此表示不滿,但最終也接受了新政府。與歐洲其他國家不一樣,丹麥革命從始至終都處於一個相對和平的狀態,革命之後並沒有爆發反動主義政變。但是新的憲法並沒有延伸到南部的石勒蘇益格公國,丹麥與德意志聯邦的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問題仍然沒能得到解決。第一次石勒蘇益格戰爭隨後在同一天爆發。

⑽ 法國歷代皇帝

波旁王朝(1589-1848)

1. 亨利四世(1589-1610)
又一位偉大的國王,在繼位之初,為了獲得國內天主教民眾的支持,於1593年毅然再次宣布改宗,改信天主教。不久順利進入巴黎,得到了大多數法國人的支持。1596年,亨利四世擊敗天主教派領袖馬延公爵,摧毀了天主教聯盟,結束了內斗。1598年,將西班牙干涉軍逐出法國,同年頒布南特敕令,給予新教徒相當大的自主權,結束了宗教戰爭。1609年,亨利四世與英國、荷蘭、義大利結盟,准備再次與西班牙開戰,但一年後被刺身死。幼子路易繼位。

2. 路易十三(1610-1643)
初期由其母瑪利亞攝政,1614年親政。後與其母發生矛盾,放逐其母,引起了內戰,直到1620年母子二人方停戰和好。1621年,路易十三的親信律因病死,瑪利亞及其親信黎塞留掌握了大權。黎塞留勵精圖治,努力加強王權。1628年,攻陷了新教徒最後一個堡壘拉羅舍爾,自此法國新教徒不再擁有軍事力量。1630年,黎塞留挫敗了太後瑪利亞企圖推翻他的陰謀,迫使太後及反對派首領逃往國外。後黎塞留使法國加入歐洲的三十年戰爭,反對世仇哈布斯堡家族。但他沒能等到戰爭結束就於1642年病死,其任首相18年,發展工商業,打擊割據力量,貢獻很大。馬薩林繼黎塞留為首相,繼續推行黎塞18年,發展工商業,打擊割據力量,貢獻很大。馬薩林繼黎塞留為首相,繼續推行黎塞留的政策。1643年,路易十三繼黎塞留之後死去,幼子路易繼位。

3. 路易十四(1643-1715)
歐洲著名帝王,號「太陽王」,是法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國王。繼位後因年幼,由其母安娜攝政。法國繼續參與三十年戰爭,並多有勝利。1648年,戰爭結束,法國獲得了阿爾薩斯、凡爾登等大片土地。同年,不滿首相馬薩林統治的巴黎法官發動了第一次投石黨運動,但不久即與王室妥協。1651年,發生了以大貴族為首的第二次投石黨運動,其領袖是三十年戰爭中的名將孔代親王。最終迫使安娜罷免馬薩林。但在後來的權力角逐中,孔代喪失了民心,被迫於年逃出巴黎,投靠西班牙,馬薩林東山再起。隨後,孔代率西班牙軍攻入法國,戰爭持續到1655年,最後法西議和,孔代得到赦免,返回法國。1661年,馬薩林死,路易十四親政,任命柯貝爾為財政大臣,推行重商政策。後法國與荷蘭、西班牙、帝國發生了多次戰爭,法軍屢戰屢勝,獲地甚多。1685年,路易十四撤銷南特敕令,迫使很多新教徒逃離法國。1686年,帝國、西班牙、荷蘭、瑞典等國組織大聯盟共同反法,戰爭持續了十一年之久,法軍雖佔有優勢,但在戰後簽訂的和約中獲益甚少。1700年,西班牙國王病死,遺命其外孫即路易十四之孫菲利浦繼位,引起了各國的極大不滿,戰事再起,英國加入反法聯盟,西班牙則支持法國。但由於缺乏良將,法西軍屢敗,西班牙在尼德蘭和義大利的領地喪失殆盡,法國在海外的殖民地很多也被英國奪走。1713年雙方達成和約,菲利浦成為西班牙國王,但承諾法西永不合並,自此波旁家族進入了西班牙王室。但西班牙在義大利的領地落入了哈布斯堡家族之手。1715年,路易十四病死,其孫路易繼位。

4. 路易十五(1715-1774)
初期由其叔奧爾良公爵攝政。1717年,為解決財政困難,任用蘇格蘭冒險家約翰建立銀行、公司多家,約翰的金融業曾輝煌一時,但終於三年後失敗,使很多中小市民傾家當產。1726年路易十五親政,先後參加了波蘭王位繼承戰爭、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七年戰爭,但均遭失敗,造成國庫空虛,民不聊生,法國在海外的殖民地也全部為英國奪走。1768年,從熱那亞購入科西嘉島。1774年死後由其孫路易繼位,此時的法國已是危機四伏。

5. 路易十六(1774-1793)
繼位時法國財政問題十分嚴重,所以立刻著手解決,但連續撤換了多位財政大臣,都無法解決問題。又於1778年加入美國獨立戰爭,耗費了大量經費。1789年,被迫召開三級會議,以尋求解決財政問題的辦法。 但資產階級提出的條件無法為國王接受,路易十六試圖逮捕其首領人物,但遭到失敗。巴黎人民隨即發動起義,建立了共和國。1791年,路易十六試圖逃出法國,但遭到失敗。1792年,巴黎人民再次起義,攻下杜伊勒里宮,國王被囚禁。1793年,路易十六被推上斷頭台。其正在獄中太子路易被流亡的保皇黨人擁立為國王。

6. 路易十七(1793-1793)
並沒有繼位就死在了監獄里。路易十六逃亡在外的弟弟普羅旺斯伯爵路易遂成為王位繼承人。

7. 路易十八(1814-1824)
被反法聯盟擁立復辟,1823年派兵入侵西班牙,幫助同是波旁家族的西班牙國王復位。1824年病死,其弟查理繼位。

8. 查理十世(1824-1830)
極端反動,1825年頒布賠償法,要求賠償法國貴族在大革命時期的損失,引起全國上下極大不滿。1827年又解散國民自衛軍。1830年頒布敕令五條,妄圖進一步加強專制,巴黎人民隨之發動起義,查理十世下台。其侄奧爾良公爵路易·菲利浦繼任為攝政王。

9. 路易·菲利浦(1830-1848)
比較傾向資產階級,也有一定能力。1832年佔領了安特衛普,1845年,在非洲又侵佔了多處殖民地。1847年,全歐爆發了經濟危機,法國國內也矛盾激化。1848年,巴黎人民推翻了七月王朝,路易·菲利浦逃亡國外。波旁王朝徹底滅亡,共計259年。

波旁王朝在法國的統治結束了,但西班牙的王室仍然屬於波旁家族,並一直延續至今,這恐怕是當初路易十四沒有想到的。

閱讀全文

與法國華帝什麼時候兌現承諾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6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51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3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20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80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4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70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1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7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7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2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2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70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