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貞德資料
聖女貞德
[size=4]一四二九年五月的某一清晨,在奧爾良城外英軍建築的堡壘之前,出現了一支法國軍隊。身先土卒者系一位高舉聖旗的少女。大旗上畫著最後的審判和百合花。少女腰懸長約一公尺的寶劍,身穿銀白色的鎧甲,頭上無盔,長發隨風飄盪。
奧爾良城,位於巴黎西南110公里,系法國中部的城市,羅亞爾河流經南側,河寬約三百公尺。自古即為商業繁盛的城市。遠在羅馬凱撤時代,已有不少羅馬商人定居於此,與當地居民發生爭執,以今日的九萬人口來加以推測,十五世紀時人口約近二萬。
當時的法國,以羅亞爾河為界,其北側絕大部分領域不含不列塔尼,都在英國及其盟友布根第黨的控制之下。英方並且宣稱英王身兼法王。法國皇太子被迫離開巴黎,顛沛流離於奧爾良以南的布爾茲(Bourges)城和羅亞爾河畔的小城市。
英軍包圍奧爾良城,自一四二八年十月至一四二九年五月長達七個月之久。索爾斯巴利伯爵統率四千名弓箭手和一千名騎土等五千人馬(依據另一傳說只有四千)。奧爾良市民亦不分老弱婦孺,同心協力。英軍統帥索爾斯巴利伯爵,於開戰二周後即陣亡,然而英軍迅即派遣統帥,奧爾良市民雖驍勇善戰,亦無力扭轉大局‧
英軍在奧城外圍的十個據點,建築各型大小攻城的堡壘。尤其在正對羅亞爾河的南門上所興建的橋頭堡,稱為瞭望台,極其堅固。它長寬約各三十公尺的小規模建築物,既高且厚的石壁建築,四周並設有戰壕和城牆。
奧爾良的存亡,在戰略上有決定性的地位。此城一旦淪陷,皇太子的「首府」布爾茲將危在旦夕。羅亞爾河沿岸以外的都市,也將會遭受一舉擊潰的命運。果真如此,則法國必定淪人英人手中,皇太子也只有流亡蘇格蘭,別無選擇。
身為皇太子者,此時不得下孤注一擲,決一勝負。然而皇太子缺乏魄力,在宮廷內亦缺乏承擔此一重任的人物。長期的圍困使奧爾良糧食告罄,市民飢餓難耐。
正當此時,出現一位身穿銀白色鎧甲的少女。此女名叫貞娜‧達克(Jeanne d'Arc 簡譯貞德),說服怯懦的皇太子編組大軍,自身騎坐白馬,身先士卒。她激勵並指揮因戰敗而喪失鬥志的法軍,首先攻佔東側英軍的堡壘,初次獲勝。奧爾良城門各教堂鍾聲齊鳴,祝賀勝利。
貞德繼續攻佔東南的城堡,五月七日攻擊南門正面的特雷爾城堡。在此戰役中,貞德肩膀中矢,然而仍不退縮,一馬當先,攀登城牆,一日之內即攻下此一固若金湯的堡壘。
橫跨奧爾良及其以南,亦即皇太子一黨所擁地區的道路,經此一戰為之暢通。八日後,英軍棄城,向北轉進,於是少女貞德創下歷史上的奇嘖。
此後,遂指定奧爾良城解圍之日(五月八日)為聖女貞德紀念日。在法國各教堂的一隅,都樹有聖女貞德的塑像,每逢祭日,聖像之前燈火通明。巴黎羅浮宮外側,亦有一座金色的貞德馬上英姿的巨像,周圍不時塞滿了來自全國各地奉獻的花圈,充分顯示法國人對一代英雄的景仰。
一九二O年,天主教宣布將貞德列為聖女。奧爾良市自十五世紀以來,年年慶祝五月八日解放日。紀念日當天,在花車上安置聖文貞德塑像,遊行市區。此種慶祝活動甚至在大革命時期依然如期舉行。
巧妙指揮法軍的聖女
聖女用兵如神,確實是史上罕見的少女。聖女誕生於法蘭西東境的小村都雷米(Domremy)。該村位於巴黎東方二百八十公里,已易名為「少女都雷米村」。當地保存了貞德的故居,據傳系貞德聞知神諭的地點,目前在此建有宏偉的教堂。
馬士(Meuse)河溪谷一帶,以風光明媚著稱於世。清澈的溪流上,兩岸翠柳白楊,草木扶疏,羊群低首默默咀嚼,附近盛產葡萄。
貞德乃農民之女,目不識丁。其後雖利用作戰閑暇習字,也僅能署名而巳,毫無閱讀能力。此一農家女,聞悉神諭後,立即前往附近城市佛庫勒(Vauconlears),對守將展開游說工作。雖屢遭拒絕,從不氣餒,守將終於派遣二名騎土及二名侍從,此外又請皇太子加派使者二名護送,一行共七人遠赴夕嫩(Chinon)謁見皇太子。
貞德謁見皇太子,私下相告一個秘密。此一秘密真相如何第三者無法得知,但是皇太子卻因此對貞德十分信任,並向其他貴族宣稱深信貞德所言。貞德獲知唯有神才能知曉的秘密,因此不得不相信她是神的使者。
貞德受命後遂前往普瓦泰,接受當時由一流學者組成的宗教調查團的盤問。此次盤問的記錄雖未保存,但是據傳,專家們對貞德極其簡明扼要的回答,十分滿意。
關於貞德的敏捷答辯,並非完全出自皇太子派御用學者的作偽欺瞞世人。稍後貞德為英軍所俘,被誣指為異端,遭受宗教裁判。此次法庭審訊紀錄遺傳至今,但是,她的對話微妙微肖的程度,甚至會令人懷疑一個未曾受過教育的農村少女居然如此有智慧。
一位擔任查問聖凱薩琳(St. CCtherine)和聖瑪格麗特(St.Marguerite)二位天使曾顯靈於貞德面前一事的法官,問她說:「聖凱薩琳和聖瑪格麗特是否憎惡英人,此事閣下是否知悉?」
倘若貞德回答神憎惡英人,效判官將以天使不可能憎恨信仰基督敦的英國人來加以駁斥,足見此一質問居心險惡。對此問題,貞德作以下回答:「此二位聖女愛神之所愛,惡神之所惡。」「神對英人是愛是惡,或者對英人的靈魂作何安排,本人一概不知。本人僅知將英人逐出法蘭西,只要法蘭西不亡,神就會以戰勝英軍為禮品贈予法蘭西。」
「神是否憎惡法人,我亦全然不知。然而我深信法人一旦有罪,必然會接受懲罰,此乃神的意旨。」
貞德解奧爾良之圍以後,襲擊帕提英軍,給予致命的打擊。英軍准備以他們所擅長的弓箭陣迎擊法軍的先鋒,並且為防止騎兵隊攻入,遂在陣前布署木樁,弓箭部隊列陣以待。貞德觀察敵情,決定暫不發動攻擊,靜待觀變。由於法軍兵力處於優勢,將領遂建議出擊英軍,貞德嚴加拒絕。因為是時貞德認為激勵軍心士氣,才是當務之急。
黎明時分,英軍開始撤退,法國騎兵乘機進擊。英國和布根第聯軍共有二千名陣亡,一千名破俘,英軍一蹶不振,短期內無法重整旗鼓。
一般而言,她的策略十分妥當,每戰皆捷。有一天貞德對來訪的都雷米村民說:「本人無所畏懼,唯恐內部遽變。」
貞德是一位毫無軍事常識的少女。她勉勵法軍英勇作戰,終於擊潰常勝的英軍。英國王室統治法國的妄想既已粉碎,皇太子於是在理姆斯教堂接受加冕,此即查理七世。
以一位少女的力量,居然能改變歷史,可以說是史無前例。
天真爛漫的聖女貞德
根據記載僅知貞德黑眼,發色濃暗。此外,由古畫和雕刻所見,可以想像她是位圓瞼少女。貞德身穿重達二十五公斤的鎧甲,還能馳騁沙場,身體即應十分魁偉。
貞德在戰場以外的場所卻是位天真無邪的少女。關於此點,曾與貞德接觸過的人在觀點上十分一致。「我常在浴室內邂逅貞德,據我所知,她確是處女,而且極其天真。這種是在戰場以外的場合。然而她一旦手執長槍「馳騁沙場,其英姿無與倫比。」(拉圖爾德夫人的證言)
天真爛漫的處女貞德,在戰場上和兵士朝夕相處,毫無隔閡。在此自稱為「神之使者」的少女面前,男子心中毫無邪念。
聖女貞德的信條直截了當。「對法蘭西此神聖國家挑戰,也就是向耶穌挑戰……。」
火刑台上高呼「耶穌』的聖女貞德
一四二九年七月,皇太子查理於理姆斯教堂加冕為法王。貞德跪在法王面前,喜極而泣,申致賀意。法王在當年歲暮,任命貞德及其二位兄長為貴族。賜予王室的百合紋章為其族徽。
翌年,貞德於康白尼(Compiegne) 一役中,為布根第黨所俘,以一萬法郎的代價轉賣給英軍。英軍即對貞德進行宗教裁判,以異端之罪名,在盧昂(Rouen)的廣場處以火刑。
法國北部諾曼第地方的盧昂城,即是火刑的地點,如今依然矗立著貞德塑像。十九歲少女,被指控為異端、偶像崇拜、喚起惡魔,以及其他罪名而定罪,慘遭逐出教會。接受火刑的命運。
貞德在炎烈焰中,依然頻呼「耶穌、耶穌」,執行士兵頗為所勤,因此英軍指揮官下令暫時遠離火刑台。此一行動是為挽回動搖的士氣,藉此證實聖女貞德屍體確實化為烏有,並未為天使拯救升天。英軍將已焚毀的衣物、赤裸的聖女屍體公開在眾人面前,然後再度點火焚燒。
依據傳說,貞德的心臟雖然數次潑油火化,然而始終無法焚毀,傳為奇聞。[/size]
⑵ 1400~1900年法國發生了哪些重要的歷史事件
瓦盧瓦王朝
一個世紀的損失戰爭是極大, 特別由於瘟疫(黑死病,通常考慮了腺鼠疫爆發), 1348年從義大利, 迅速地傳播Rhone 谷和因此橫跨大多數這個國家:它估計, 人口差不多18-20 百萬在現代天法國在這種 1328 年之時hearth 稅返回被減少了150 年後根據40% 或更。 盡管迅速人口統計和經濟復甦起點, 這個早先一半世紀的獲取將由沖突一比較進一步的被延長的系列, 這時候在義大利危害 (1494-1559), 法國努力獲取優勢結束了在德國Habsbourg 聖潔羅馬皇帝的增加的力量的地方。 比法國被浸入了入一次國內危機與廣遠後果幾乎沒有是義大利戰爭。盡管一個契約的結論在法國和Papacy (1516 之間), 贈與冠無比的力量在資深傳教士任命, 法國由新教徒改革的嘗試深深地影響了打破天主教歐洲團結。 一種增長的基於都市的新教徒少數(比較晚些時候的取綽號的 Huguenots) 面對的曾經比較苛刻的抑制根據Henri 國王規則II. 更新寬容反應由假裝強有力的公爵帶領達到高潮在大屠殺 Huguenots (1562), 開始一在時英語宗教的法國戰爭, (蘇格蘭人 ?), 德國和西班牙強力干預在敵手新教徒和寬容強力的邊。 這種沖突由教皇(1595) 結束了由Henri 假裝(1588) 並且 Henri III (1589), 增加新教徒國王Navarre 作為Henri IV (第一位國王Bourbon 朝代) 並且他的隨後放棄基督教(1593), 他的採納由大多數寬容創立(1594) 並且, 和他的問題國王的刺殺寬容旨令以著名南特敕令(1598), 保證私有崇拜和民用平等自由。
[編輯]成為歐洲霸權
法國的pacification 在Henri 之下鋪砌許多地面為起點在他的刺殺 (1610 以後) 法國的上升對歐洲霸權在路易十三和他的宰相 (1624-1642) 主要法國的政策的黎塞留, 建築師反對西班牙和德國皇帝之下在發生在德國的聖潔羅馬帝國土地之中的三十年的戰爭其間(1618-1648) 。 英國支持的Huguenot 叛亂(1625-1628) 擊敗, 法國directlly 干預 (1635) 有比較寬的歐洲沖突跟隨她的盟友(新教徒) 瑞典的疏忽修造在最初的成功。在國王死亡以後和主要, 和平西華里亞(1648) 鞏固了德國的政治和宗教破碎普遍採納, 和比利牛斯(1659 的) 條約形式化法國的奪取(1642) Roussillon 西班牙疆土在擊碎 短期的加泰隆共和國以後。 在王朝其間Louis XIV (1643-1715), 法國是統治力量在歐洲, 由外交援助Richelieu 的後繼者(1642-1661) 主要馬薩林和經濟政策主要由財政大臣柯爾貝爾(1661-1683)決定。更新的戰爭(1667-1668 和1672-1678) 帶來了比較進一步的領土獲取(Artois 和西富蘭德和這個自由縣從伯根地酒, 1482 左對帝國), 但於敵手力量的愈來愈被共同安排的反對的費用。 在奪取以後(然後分離) 英語, 1688 年愛爾蘭和蘇格蘭王位由荷蘭王子威廉桔子, 反法國" 盛大聯盟" 1689 比不列顛充當一個曾經比較重要的角色, 尋求特別是保留法國在荷蘭的一個世紀開始更多 intermmittent 歐洲沖突(荷蘭省和未來比利時外面, 然後根據西班牙規則) 。 在戰爭1689-1697 獲取法國唯一海地(之後丟失對奴隸反叛每世紀以後), 西班牙連續(1701-1713 的) 戰爭結束了與解開一個佛朗哥西班牙Bourbon 帝國的Louis 的夢想: 1709 年二種沖突勞損法國資源已經減弱由慘敗收獲在1690s 和, 以及由廢止(1685) 南特和 Huguenot 支持和人力結果損失Edict 。 王朝(1715-1774) Louis XV 看最初的回歸和平和繁榮在 regency (1715-1723 之下) Philippe II, 奧爾良公爵, 政策由 Cardinal Fleury, 總理總計主要繼續(1726-1743) 名字, 更新的戰爭與帝國(1733-1735 和1740-1748) 主要戰斗在東部。但與傳統 Habsburg 敵人的聯盟("外交革命" 1756 年反對不列顛和普魯士(Preussen) 的上升的力量導致昂貴失敗在七年的戰爭中(1756-1763)。
法國大革命及其後的政治亂局
在路易十六統治時期(1774年—1792年),法國的君主專制制度走到了盡頭。路易十六的法國支持北美十三個殖民地反抗英國統治的獨立戰爭(1778年—1783年),但法國海軍的直接干預也暴露出它自身的一些問題。幾個世紀以來的奢靡浪費和與歐洲列強的軍事競賽過導致法國的財政出現困難。惡化的經濟情況,對貴族和教士等特權階級的普遍憎恨,以及缺乏可供選擇的其它變革方式是法國大革命的主要動因。這終於導致1793年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的成立,以及在1848年2月26日推翻七月王朝後第二次宣布共和。雖然法國的革命家堅決主張共和和平等這些原則,法國在這一時期恢復對絕對君主制或君主立憲制多達四次: 拿破崙的法蘭西第一帝國(1803-1814),路易十八的波旁王朝復辟,路易·菲利普的七月王朝,以及拿破崙三世的第二帝國。在普法戰爭結束後的1870年,第三共和國宣告成立,這一次共和體制一直持續到1940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德國佔領。
世界大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年-1918年) 導致了法軍人員的重大傷亡和裝備巨大損失。在1920年代, 法國在與德國接壤的邊界建立了馬其諾防線(Maginot Line) 並且與東歐的各新興小國結成「小協約國」聯盟,防止德國和奧地利的復興。但英法政府在1930年代推行的綏靖政策,導致德國納粹黨和希特勒的坐大,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淪陷更使「小協約國」聯盟立即灰飛湮滅。納粹德軍其後更在1940年6月繞過馬其諾防線,迅速攻陷法國北部3/5的土地。
同年7月10日,法軍一戰英雄貝當元帥(Henri Philippe Pétain)在法國南部的維希(Vichy)被推舉為傀儡政府的首領。為維護維希政府僅有的主權,貝當只好默認德國在法國掠奪資源,更徵召法國人為役夫,為納粹德軍服務,甚至還要將政府稅收的一半「繳納」給德國。但是最終維希政府難逃被納粹德軍所滅的命運。1942年11月,納粹德軍進佔法國南部,全權接管當地軍政大權。而貝當與其政府被迫「流亡」到德國,且被納粹當局軟禁。
另一方面,第三共和國最後一任國防部長夏爾·戴高樂將軍(Gen. Charles de Gaulle)逃亡到英國,並成立「自由法國」武裝抵抗組織,在法國發展地下運動,以圖終有一日光復法國。終於「自由法國」匯同盟軍在1944年底,光復全法國。
現代
二戰結束後,法國新政府要面對戰後涌現的一大堆新問題。由夏爾·戴高樂將軍領導的臨時政府,在共和國新憲法(1946年10月)通過以後,就立即將權力交與基於政黨執政聯盟的第四共和國政府,而戴高樂將軍自己也很快歸隱田園,淡出政治舞台。但這個政府與議會同盟內部往往缺乏協調,這個缺陷在法國政府處理在中南半島和阿爾及利亞的獨立運動的政策便表露無遺,更導致執政內閣的連串危機和變動。 1958年5月,在阿爾及爾的軍官和法國居民發動叛變,企圖阻止法國政府允許阿爾及利亞獨立,更令法國政府的倒台危機升級。最後,法國總統只好請戴高樂再次出山,收十殘局。戴高樂迅速成立緊急政府,並立即通過另一部共和國憲法,立即進行總統選舉。同年12月戴高樂當選法蘭西第五共和國首任總統。
七年後, 在一個場合標號第一次在20 世紀, 人民法國參加投票選舉總統由直接選票, de Gaulle 贏取重選與這個表決的55% 份額, 擊敗Francois Mitterrand 。在1969 年4月, de Gaulle 辭去了跟隨失敗在政府提議全國公民投票對於21 地區的創作與有限的政治的力量。成功他因為法國的總統是 Gaullist Georges Pompidou (1969-1974), 獨立共和黨Valery Giscard d'Estaing 的(1974-81), 社會主義 Francois Mitterrand (1981-95), 和新 Gaullist Jacques Chirac (選舉在春天1995) 。 當法國繼續尊敬它的富有歷史和獨立, 法國領導愈來愈栓未來法國對歐共體的持續的發展。在Mitterrand 總統的佔有權時, 他強調歐洲綜合化的重要性和主張馬斯特里赫特條約的批准在歐洲經濟和政治的聯合, 法國的全體選民狹窄地批准在1992 年9月。 當前的總統Jacques Chirac 承擔了辦公室1995 年5月17 日, 在競選以後集中於需要倔強地與法國的高失業率交戰。國內關注的中心很快轉移, 然而, 到經濟改革和傳送帶拉緊措施要求為法國符合標准為經濟和貨幣聯盟(EMU) 由馬斯特里赫特條約計畫。在1995 年末期, 法國體驗它的最壞的勞工動亂在至少十年, 象雇員被抗議的政府減少。 在外國和安全政策前線, Chirac 採用一種比較斷言的方法對保護法國維護和平的人在前南斯拉夫和幫助促進和平協議談判在德頓市, 俄亥俄和簽字在巴黎在1995 年12月。法國人是在北約和歐共體政策最堅強的支持者之中在巴爾干。
法國歷史系列
法語:Histoire de France
法國古代史(—476年)
遠古時代
遠古法國
高盧
凱爾特高盧
羅馬高盧
法蘭克
法蘭克人
哥特
哥特人
羅馬統治時代
西羅馬帝國滅亡
法蘭西王朝
黑暗時代的法蘭西(476年—1498年)
法蘭西王朝早期
墨洛溫王朝(481年—751年)
卡洛林王朝(751年—987年)
卡佩王朝(987年—1328年)
瓦盧瓦王朝(1328年—1498年)
英法百年戰爭(1337年—1453年)
聖女貞德
中古時代的法蘭西(1492年—1792年)
法蘭西王朝晚期
瓦盧瓦—奧爾良王朝(1498年—1515年)
瓦盧瓦—昂古萊姆王朝(1515年—1589年)
波旁王朝(1589年—1792年)
近代法國(1792年—1870年)
走向共和制
法國大革命
第一共和國(1792年—1804年)
國民議會(1792年—1795年)
法國督政府(1795年—1799年)
法國執政府(1799年—1804年)
拿破崙時代
第一帝國(1804年—1814年)
拿破崙·波拿巴
拿破崙歐洲
法國大革命戰爭(1792年—1802年)
拿破崙戰爭(1804年—1815年)
反法同盟
王朝復辟
波旁王朝復辟(1814年—1830年)
七月王朝(1830年—1848年)
1848年法國政變和普法戰爭
第二共和國(1848年—1852年)
第二帝國(1852年—1870年)
巴黎公社(1871年)
第三共和國(1870年—1940年)
法蘭西殖民地與法蘭西帝國
法蘭西第一殖民帝國
法蘭西第二殖民帝國
世界大戰(1914年—1945年)
一戰
一戰時的法國(1910年—1918年)
二戰
維希法國(1940年—1944年)
自由法國
戴高樂將軍
抗戰法國
現代法國(1945年—)
解放後的法國
第四共和國(1946年—1958年)
第五共和國(1958年—)
1958年法國新憲法
⑶ 亨利五世的征服法蘭西
亨利五世重燃百年戰爭戰火,而他甚至取得了比愛德華三世更大的勝利。當時法國內部矛盾重重:國王查理六世長期患精神病;兩大貴族集團奧爾良派與勃艮第派流血沖突。亨利五世一一加以利用。實際上,他使勃艮第公爵無畏的約翰背叛自己的國家轉而支持英國。
1412年的克拉倫斯公爵的遠征沒有結果,阿爾馬內克人在英國人到達之後改變主意,用錢將其打發走不再接受英國的支援。亨利五世登基後繼續與勃艮第聯系結盟事宜,但是也沒有放棄另一派,只是在跟雙方談判的過程中誰出的價錢高就支持誰。1415年的時候阿爾馬內克人提出將阿奎丹的大部分領地割讓給英國並且還將查理六世的女兒和60萬的金幣送給英格蘭,但是英國的胃口更大要求重新獲得在約翰王手中丟失的全部安茹帝國——諾曼底、曼恩和安茹,這讓法國人不可接受,於是亨利決心開戰。1415年8月亨利率領1萬多名弓箭手和士兵從南安普頓出發在諾曼底登陸,先是攻下哈弗洛,接著渡過索姆河向加來進軍,但是與法軍在阿讓庫爾遭遇,當時的法軍三倍於英國軍隊,但是法國騎兵在一個狹窄的正面進攻英國弓箭手,戰術讓法國的騎兵血染黃沙,六千多人戰死,更有無數人被俘,而亨利只損失了四百多人,但是包括約克公爵和薩福克伯爵。阿金庫爾戰役幾乎摧毀法國人的鬥志。此後英軍不斷取勝,也讓英國在談判桌上的地位空前提高,國內也一致支持國王。
1417年的第二次遠征之前亨利得到了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西吉斯蒙德的支持。當年8月再次登陸諾曼底,相繼攻克卡昂、韋爾魯和法萊,而約翰公爵則在北方威脅巴黎襲擊加來。一年後,也就是1418年8月亨利控制了整個下諾曼底,接下來就是奪取諾曼底的堅不可摧的首府魯昂。1419年元月的時候魯昂彈盡糧絕而投降,這時諾曼底的抵抗結束了,亨利成為這片公爵領地的主人。
這時候的談判又優先於戰爭了,本來是阿爾馬內克人(此時為皇太子派)與勃艮第人之間的和解可能讓亨利限於絕境,但是阿爾馬內克人派人刺殺了勃艮第公爵讓亨利絕處逢生。此時的勃艮第人由於仇恨而願意接受亨利的所有的條件。他們同意查理六世的法國國王由亨利五世繼承,查理六世的女兒與亨利結婚,但是亨利要發誓為被刺殺的勃艮第公爵報仇,此時的勃艮第公爵位菲利普,這些東西寫到了特魯瓦條約中。
接下來亨利與妻子(查理六世的女兒凱瑟琳)回到英國並巡行各地,其間凱瑟琳懷孕了,接著克拉倫斯公爵在襲擊盧瓦爾時陣亡,這讓亨利重新回到戰場上。1421年6月亨利重新回到了戰場並取得莫城圍城戰的勝利,此時的亨利五世可謂青雲得意,然而他的輝煌轉瞬即逝。當他在政治上達到權力的頂峰時,死神悄悄走近了他。
1421年12月,聖尼古拉斯節,日後的亨利六世出生於溫莎城堡。同月亨利五世病倒,可能是痢疾。1422年8月,亨利五世病情惡化,在口授遺囑後,亨利 在8月31日黎明時死在了巴黎郊外的萬塞訥城堡。他的臨終遺言是:
萬能的主啊,你知道我的希望一直是,重建耶路撒冷的城牆,如果我能活著的話。
Thou Liest, Thou Liest, my portion is with the Jesus Christ.
In thy hand Lord I give this life.
⑷ 百年戰爭的問題
腓力六世 Philippe VI(1293年—1350年8月22日)法國瓦盧瓦王朝的第一位國王(1328年—1350年在位)。
新王朝的開始
腓力六世為瓦盧瓦的查理之子,1325年承襲父親的安茹伯爵爵位。在法國卡佩王朝的最後一名男性成員查理四世去世後,兩個主要的競爭者要求繼承王位:安茹伯爵腓力,他是法王腓力三世的孫子,查理四世的堂兄;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三世,他是查理四世的外甥。由於在嚴格遵守薩利法典的法國,女性及其後代無權繼承一切封號,安茹伯爵腓力最後獲得了王位。但是,愛德華三世一直為此耿耿於懷;他與腓力六世的個人矛盾及兩人對領土貪得無厭的追求,成為日後百年戰爭的導火索。
(英明的)查理五世 Charles V le Sage (1337年1月21日—1381年9月16日)法國瓦盧瓦王朝國王(1364年—1381年在位)。他逆轉了百年戰爭第一階段的戰局,使法國得以復興。
查理五世是約翰二世(好人)之子。1356年英國人在普瓦捷戰役中俘虜了他的父親約翰二世,查理五世遂成為國家的攝政者。事實證明他比父親稱職得多。
查理六世(瘋子)Charles VI le Insense 又稱可愛的查理 (1368年12月3日—1422年10月21日)法國瓦盧瓦王朝國王(1380年—1422年在位)。查理五世之子。
在其父王的勵精圖治之後,由於查理六世的精神病,法國再次陷入一片混亂。封建主之間矛盾重重,奧爾良派和勃艮第派為爭奪查理六世的攝政權混戰不休。城市居民和農民由於惡劣的生存環境多次舉行暴動。1382年,魯昂和巴黎均發生反抗重稅的市民暴動(鉛錘黨運動)。
查理七世(勝利者)Charles VII le Victorieux 又稱:忠於職守的查理 (1403年2月22日—1461年7月22日)法國瓦盧瓦王朝國王(1422年—1461年在位)。他最後打贏百年戰爭,為法國在接下來幾個世紀的強盛奠定了基礎。
查理七世是瘋子查理六世之子。1420年簽訂的特魯瓦條約剝奪了他的王位繼承權,轉給英格蘭國王亨利五世。當其父王查理六世死後,英王亨利六世(亨利五世之子)被英國人宣布為法國國王。查理七世在阿馬尼亞克派的支持下,實際控制著盧瓦爾河以南地區,法國北部完全淪於英國統治之下。
愛德華 (黑太子) Edward the Black Prince (1330年6月15日—1376年6月8日)英格蘭統帥。愛德華三世長子,母親為埃諾的菲利帕。生於牛津郡伍德斯托克。愛德華三世加封他為切斯特伯爵、康沃爾公爵(1337年)、威爾士親王(1343年),均為王儲專用稱號。他是英法百年戰爭第一階段中英軍最著名的指揮官。「黑太子」的綽號,大概是由於他穿戴黑色盔甲(最早見於16世紀文獻中;愛德華生前從未被這么稱呼過)。1346年,愛德華指揮了英軍獲勝的克雷西戰役。1355年他的軍隊洗劫了阿基坦。1356年,愛德華指揮了他最出名的戰役:普瓦捷戰役,他與父王配合大勝法軍,俘虜了法王約翰二世。同年,他被封為阿基坦公爵。
愛德華積極干預西班牙事務。他支持(殘忍的)佩德羅一世爭奪卡斯蒂利亞王位。
1362年—1372年,愛德華是阿基坦的統治者。然而,他的軍隊在阿基坦橫行不法,令他的聲名受損。1371年1月愛德華返回英格蘭,並於1372年末正式放棄公爵稱號。此後他過著打獵、比武的騎士生活。1376年愛德華在威斯敏斯特去世,葬於坎特伯雷。
愛德華的兒子理查二世繼承了愛德華三世的王位。
愛德華三世 (英文名Edward III,1312年11月13日~1377年6月21日),英格蘭國王,1327年到1377年在位。
愛德華三世是被謀殺的昏君和同性戀者愛德華二世的兒子,生於伯克郡溫莎。其母法蘭西的伊莎貝拉與情夫第一代馬奇伯爵羅傑•莫蒂默合謀廢黜愛德華二世後成為英格蘭的實際統治者。馬奇伯爵獲得大量封地(包括著名的登比封地)並在英格蘭飛揚跋扈。
亨利五世 Henry V(1387年8月9日或9月16日—1422年8月31日)英格蘭蘭卡斯特王朝國王(1413年—1422年在位)。在他短暫的九年統治期間,他取得了中世紀任何一位英格蘭國王都未取得過的軍事輝煌。
亨利五世是英王亨利四世之子,母為瑪麗•德•伯翰。生於蒙茅斯(在威爾士)。在他出生時他父親還只是德比伯爵。當德比伯爵被放逐期間,亨利被國王理查二世收養,並得到很好的教育。德比伯爵篡位後,即封亨利為威爾士親王。1413年3月20日,亨利五世加冕為英格蘭國王。
亨利五世重燃百年戰爭戰火,而他甚至取得了比愛德華三世更大的勝利。當時法國內部矛盾重重:國王查理六世長期患精神病;兩大貴族集團奧爾良派與勃艮第派流血沖突。亨利五世一一加以利用。實際上,他使勃艮第公爵無畏的約翰背叛自己的國家轉而支持英國。
1415年亨利五世正式侵入法國。事實證明,他是比愛德華三世更善於發揮英格蘭長弓手威力的指揮官。他首先攻下埃夫勒,繼而向沿海重鎮加來進軍。在這期間,亨利五世宣稱他要得到法國的王冠。以少勝多的阿讓庫爾戰役(1415年)幾乎摧毀法國人的鬥志。此後英軍不斷取勝,1419年全部征服諾曼底,隨即法國北部第一重鎮魯昂投降。
1420年亨利五世迫使查理六世簽訂特魯瓦條約。這份條約對英格蘭來說是難以置信的巨大勝利:條約規定,亨利五世與查理六世的女兒瓦盧瓦的凱瑟琳(法語讀卡特琳)結婚,並且查理六世死後其法國王位由亨利五世繼承(剝奪了法國王太子夏爾的繼承權)。亨利五世實際成為法國的攝政。
此時的亨利五世可謂青雲得意,然而他的輝煌轉瞬即逝。當他在政治上達到權力的頂峰時,死神悄悄走近了他。1422年,在萬塞訥附近的一次戰斗中,斑疹傷寒奪走了亨利五世年輕的生命。
家庭
妻子:凱瑟琳(瓦盧瓦的),1420年6月20日結婚
子女:亨利六世(獨生子)
穆罕默德二世(征服者)(土耳其語:Fatih Sultan Mehmet,1432年3月30日—1481年5月3日)奧斯曼帝國蘇丹(1444年—1446年,1451年—1481年)。他也經常被人們直接以外號「法齊赫」(意為征服者)相稱。他是歷史上最以尚武好戰著稱的蘇丹。
正如他的外號一樣,穆罕默德二世推行實實在在的征服政策。他在自己的30年統治期間親率大軍遠征26次,幾乎連年作戰。這其中最輝煌的戰果是在1453年攻克君士坦丁堡,從而滅亡了延續一千多年的拜占庭帝國。穆罕默德二世在其士兵洗劫了君士坦丁堡後,把這個城市改為奧斯曼帝國的首都,使奧斯曼帝國成為一個地跨歐亞的國家,並且從此控制了博斯普魯斯海峽。
雄在法國人民中間流傳著一個光輝的名字——貞德,人們以十分敬仰的口氣稱她為「奧爾良英雄」。這位歷史上赫赫有名的英雄,卻是一個女扮男裝的青年女子。
貞德於1412年1月6日出生於法國杜列米村的一個農民家庭。1337年,在歐洲歷史上爆發了一場歷時最長的所謂「百年戰爭」。戰爭的雙方是法國和英國。1428年,英軍在佔領了巴黎之後,傾注全力圍攻通往法國南方的門戶奧爾良城,形勢十分危急。當時,年僅十七、八歲的貞德,為了挽救民族的危亡,毅然向王子查理請求參軍。1429年4月,貞德受命擔任解救奧爾良城的軍事指揮,她扮成男子,身披盔甲,率領6000多人,向英軍發起進攻。她英勇善戰,身先士卒,終於擊敗英軍,解除了城圍,扭轉了戰局,所以人民尊稱她為「奧爾良英雄」。
為了解放祖國的神聖領土,貞德率部向巴黎進軍,在康邊城附近的一次戰斗中,被英國侵略者在法國的幫凶勃艮第集團俘獲,並以4萬法郎為代價賣給英國,她在敵人面前,英勇不屈。英國侵略軍把她囚禁了一年後,於1431年5月30日在盧昂場殺害。她為祖國的解放事業獻出了年輕的生命。
⑸ 法國的英雄事跡
聖女貞德(1412年1月6日-1431年5月30日),被稱為「奧爾良的少女」,是法國的民族英雄、軍事家,天主教會的聖女。英法百年戰爭(1337年-1453年)時她帶領法國軍隊對抗英軍的入侵,支持法查理七世加冕,為法國勝利做出貢獻。最終被俘,被宗教裁判所以異端和女巫罪判處她火刑。
(詳見參考網站)
⑹ 這是什麼戰爭
聖女貞德,那場戰爭是英法百年戰爭。
女貞德(1412年1月6日-1431年5月30日),被稱為「奧爾良的少女」,是法國的民族英雄、軍事家,天主教會的聖女,法國人心中的自由女神。
英法百年戰爭(1337年-1453年)時她帶領法國軍隊對抗英軍的入侵,支持法查理七世加冕,為法國勝利做出貢獻。最終被俘,被宗教裁判所以異端和女巫罪判處她火刑。
拿破崙對貞德有著很高評價,認為是法國的救世主。貞德死後法國的民族主義高漲,出現了很多關於貞德的史料編寫和研究,法國愛國主義運動(法國右翼政治組織)以她的偉大形象進行宣傳。並有大堆作家和作曲家歌頌她,包括莎士比亞、伏爾泰、席勒、威爾第、柴科夫斯基、吐溫、蕭伯納和布萊希特都創作了有關她的作品,而大量以她為題材的電影、戲劇、和音樂也一直持續發展直到今天。在英國貞德被認為是「魔女」。包括莎士比亞在描述法國王室的腐敗歷史劇『亨利六世第一部』(HenryVI,Part1,1592年)中貞德被描繪為妖女。不過,近代「如果英國百年戰爭勝利並吞並法國,那今天的自由主義將不在英國存在,結果上貞德也救助了英國」的看法也出現。
⑺ 法國歷史大事年表
你大概是想要大革命後的吧``要不把加佩,墨洛溫的翻出來```就暈了``
懸賞:0 - -|||
1589年亨利四世建立波旁王朝,路易十四時達到鼎盛
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佔巴士底獄,法國大革命爆發;隨後頒布人權宣言。
1791年頒布憲法,法國成為君主立憲制國家;
1792年普法聯軍入侵法國干涉法國革命,法國取得瓦爾密大捷;成立法蘭西第一共和國。
1793年吉倫特派下台,雅各賓派上台,處死了路易十六,實行恐怖政策;
1974年熱月政變。國民公會掌權。
1799年霧月政變,拿破崙成第一執政。後來成為終身執政。
1804年12月拿破崙稱帝,法蘭西第一帝國。
稱帝前拿破崙開始主持制定《拿破崙法典》
1812年拿XX侵俄失敗。
1813年萊比錫戰役,法戰敗。
1814年拿破崙退位,其間自殺未遂。流放厄爾巴島。
1814-1815年3月間波旁王朝復辟,路易十八登位。
1815年3月——1815年6月百日政權,拿XX改帝制為君主立憲制國家。
1815年6月18日滑鐵盧,法軍戰敗。
拿破崙再次退位,被流放去大西洋的聖赫勒拿島。
1815年6月後,波旁王朝路易十八再次復辟。表面君主立憲制國家。
1830年七月革命。後建立七月王朝。路易菲利浦登上王位。
30年代其間,里昂工人起義。
1848年歐洲革命年,法國二月革命,推翻七月王朝,建立第二共和國。
1848年六月起義。
1848年12月路易波拿巴上台成為新任總統。
1852年路易恢復帝制。第二帝國。在位其間與英國發動英法侵華戰爭。
1870年普法戰爭。路易被俘虜,巴黎人民推翻帝國建立第三共和國。
1871年法國政府戰敗賠款割地給普魯士。
1871年巴黎公社成立。隨後失敗。
1875或者1879年共和政體在法國最終確立。
大概你要的就是這些吧,我是憑記憶的````漏了是有可能餓``。
2生活狀況:
根據以往看的書,我認為:
亨利建波旁後,景況是不錯的,封建經濟也發展,而且他也比較開明(特別是宗教),並致力於改善人民生活。
在路易十四中期法國是比較富有的,畢竟開始殖民擴張。國力也比強,無論是建築飲食等方面法國都處於優等。但根據伏爾泰的敘述里,我覺得貧富懸殊點吧。
到了路易十四後期法國已經走下坡路了,連連的敗仗,而且仗打多了,人民也開始受不鳥了,路易十四早年得罪的又來討債了,經濟發展也不行,西班牙問題等。。人民生活從後其到路易十六都不好,水深火熱。
拿破崙時期,個人覺得有點和路易十四時候象。但是資本主義發展得比較快,對外擴張,殖民上搶回來的東西,錢對法國都是好的。所以鼎盛的時候人民生活比波旁後期要好不少吧。但因為戰爭,到後來就不行了,比如徵兵嚴重,法國保留了小農經濟啊,錢都用到戰爭了,拿破崙還把大殖民地路易斯安娜便宜賣給了美國,所以後期人民生活就不怎麼好。
波旁復辟的時候人民生活也不好,看雨果的書就知道,封建舊勢力卷土重來。才逼著人們忍了15年後爆發七月革命。
七月王朝時候,就是換了個人來刮人民。因為資本主義畢竟是順應潮流,人民生活相對之前肯定是改善了,但當工業革命逐漸開展,經濟危機來臨,人民生活也越來越不好過。
路易波拿巴上台後,國民經濟是向好的方向發展的,因為他對外是積極的殖民擴張,努力發展本國經濟,人民生活該是在半好不壞中想好的方向進發。。= =
後面就是共和國3的時候了``不清楚。。。= =
——————————————————
3拿破崙第一次退位被流放去厄爾多島,是反法聯盟的意思。拿破崙性格比較自負,所以曾自殺過,但是因為喝的不多,發現及時,就被救活了,去了流放的地方後還是積極的想回法國一雪前恥的。。
第二次滑鐵盧後,面臨退位,朋友勸他逃去美國,但他選擇想英國求助(大概想留在歐洲吧,我還真不明白他咋想的),拿破崙去到英國的時候太受歡迎了,他又不收斂下,所以英國人覺得留著他是個禍害,所以就想讓他翻不鳥身,就把他放到N遠的大西洋去了。。。結果拿破崙的雄心就被一點點磨滅了``21年就死掉了```
————————————————
下午太有空了```自己打的```可能有點亂``
不知道你滿意不??
⑻ 1月6日在歷史上曾經發生過什麼事
1月6日是陽歷年的第6天,離一年的結束還有359天(閏年是360天)。
大事記
1066年—哈羅德二世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加冕,成為英格蘭國王,成為最後一位盎格魯撒克遜人的國王。
1374年—明朝《大明律》首次頒行天下。
1492年—歷時近七個世紀的收復失地運動正式完結。
1547年—伊凡四世(恐怖的伊凡)加冕親政,成為俄國歷史上的第一位沙皇。
1838年—塞繆爾·莫爾斯首次公開示範電報。
1854年—夏洛克·福爾摩斯出生。
1907年—蒙特梭利在羅馬創辦第一所兒童之家。
1912年—新墨西哥州加入美國聯邦。
1912年—在法蘭克福地質學會上,魏格納作了題為「大陸與海洋的起源」的演講,首次提出大陸漂移假設。
1913年—巴爾干同盟會議因意見不合而破裂。
1925年—墨索里尼組建法西斯內閣,在義大利實現獨裁。
1927年—中國國民政府收回九江英國租界。
1929年—亞利山大成為南斯拉夫的獨裁者。
1930年—越南共產黨成立。
1935年—中國工農紅軍佔領遵義城。
1938年—新四軍軍部成立。
1941年—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向國會提交《租借法案》。
1941年—國民黨製造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
1950年—英國宣布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
1959年—國際海事組織成立。
1961年—法國全民投票,同意阿爾及利亞獨立。
1971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醫學中心的科學家首次合成了人的生長激素。
1975年—中國與波札那建交。
1986年—美國《時代》周刊選鄧小平作封面人物。
1987年—《人民日報》發表社論《旗幟鮮明地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
1992年—中國與土庫曼建交。
1993年—威廉·傑斐遜·柯林頓(William Jefferson Clinton) 正式出任美國總統。
1997年—我國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成功構建了水稻基因組物理全圖。
2005年—中國內地(不包括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台灣省)人口達到13億。
2005年—國際消費電子展在美國拉斯維加斯舉行。
出生
1412年(壬辰年)—法國國民英雄,天主教,聖女貞德出生(1431年逝世)。
1822年(壬午年)—德國考古學家亨利·謝里曼出生。
1832年(壬戌年)—居斯塔夫·多雷出生,法國畫家。
1838年(戊戌年)—德國作曲家馬克斯·布魯赫出生。
1850年(庚戌年)—德國社會民主黨和第二國際修正主義代表人物愛德華·伯恩施坦出生。
1854年(甲寅年)—英國名偵探夏洛克·福爾摩斯出生。
1859年(己未年)—英國哲學家,新實在論者塞繆爾·亞歷山大出生。
1872年(壬申年)—俄國作曲家亞歷山大·斯克里亞賓出生。
1883年(癸未年)—黎巴嫩阿拉伯作家紀伯倫出生。
1903年(癸卯年)—中國著名語言大師、文學家、翻譯家、教育家梁實秋先生出生。
1907年(丁未年)—中國著名作物育種和細胞遺傳學家戴松恩。
1913年(癸丑年)—美國奧斯卡影後洛麗塔揚出生。
1917年(丁巳年)—台灣海峽交流基金會董事長辜振甫出生(2005年逝世)。
1924年(甲子年)—韓國第15任總統金大中出生。(2009年逝世)。
1931年(辛未年)—日本女演員八千草薫出生。
1932年(壬申年)—中國著名語言文學家謝冕出生。
1946年(丙戌年)—英國著名樂隊平克·弗洛伊德主唱西德·巴勒特出生。
1958年(戊戌年)—日本雙人團體「恰克與飛鳥」的成員柴田秀之出生。
1955年(乙未年)—英國人憨豆先生羅溫·艾金森出生。
1974年(甲寅年)——中國台灣男演員李李仁出生。
1976年(丙辰年)—中國男演員陸毅出生。
1978年—日本歌手過亞彌乃出生。
1979年—中國女演員廖碧兒出生。
1982年—美國籃球運動員吉爾伯特·阿里納斯出生。
1984年—中國男子110米欄選手史冬鵬出生。
1987年—中國男子游泳運動員張琳出生。
1988年(戊辰年)—中國男演員釋小龍出生。
1994年—韓國JYP公司練習生林宰范出生。
2008年—著名童星張籽沐出生。
動漫人物
嘉蜜(街頭霸王)
森美咲(東之伊甸)
釋小龍
阿彌陀丸(通靈王)
史里烏(聖鬥士星矢)
土萌螢(美少女戰士)
紅孩兒(最游記)
澤渡真琴(Kanon)
艾莉絲·貝嘉姆(機甲露寶)
雪小路野薔薇(妖狐x仆SS)
志村團藏(火影忍者)
清水潔子(排球少年!!)
逝世
1382年—元朝梁王把匝剌瓦爾密兵敗自殺。
1852年—盲人文字系統布萊葉點字法的發明者路易斯·布萊葉逝世,享年43歲。
1884年—奧地利生物學家,現代遺傳學奠基人孟德爾逝世,享年62歲。
1918年—德國數學家,集合論的創立人康托逝世,享年73歲。
1919年—美國第26任總統西奧多·羅斯福逝世,享年61歲。
1972年—中國偉大軍事家,原中央軍委副主席陳毅元帥逝世,享年71歲。
1982年—中國歷史學家尚鉞逝世,享年80歲。
1983年—原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楊勇逝世,享年71歲。
1983年—中國著名林學家、林業教育家沈鵬飛逝世,享年90歲。
2013年——許光,許世友長子,1929年出生,曾擔任北海艦隊艦長。(84歲)
節日
愛爾蘭小聖誕節
墨西哥「三王節」
古巴每年一次的嘉年祭典
中國第十三億人口日
大事件
墨索里尼改組內閣,全部由法西斯份子組成(1925年)-----
墨索里尼在上一年的義大利選舉中取得壓倒性勝利後,已牢牢地掌握了政權,但他仍感到必要加強自己的地位,因此開始實行一個提升朋友、懲罰敵人的計劃。他用褫奪公職的手法來打擊政治上反對者,把對手從政府和其他有影響和威望的職位上撤下來。警察部隊奉命進行大逮捕,搗毀房屋,濫肆搜索。
總之,墨索里尼取締了共濟會所。
最有效的是墨索里尼(他本人以前就是一個新聞記者和報社編輯)對付義大利新聞界的手段。凡刊登「謊言」(即抨擊法西斯的言論)的報紙都被接管封閉,記者遭逮捕。墨索里尼還強行規定,每家報紙的董事會內必須安插一名法西斯黨指定的人員。他通過這些措施取消了一切新聞自由。
九江英國人被趕出租界(1927年)-----
1月6日,九江數萬人群眾上街遊行,聲援漢口收回租界。 已罷工一個多月的怡和、太古兩碼頭工人糾察隊員吳宜山,發現英人強迫工人搬運行李,並偷運大米接濟從武漢撤下來的英軍軍艦,立即上前制止。英國水兵當場將吳宜山打昏過去,並將數名工人打成重傷。
慘案發生後,正在遊行的群眾高呼「沖擊洋街去!」等口號,分四路朝英租界挺進。
英租界出動全部軍警,緊閉租界對外通路,架設機關槍防守,江中的兵艦也脫下炮衣准備開。 租界內碼頭工人拔除租界四周鐵絲網,接應沖擊租界的遊行群眾,將英國人趕上兵艦,一舉佔領了被英國租用60多年的租界。
1月7日,駐守九江的國民革命軍派兵接管租界,工人糾察隊協助軍隊維持租界秩序。同日,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政治部主任鄧演達由武漢來到九江,調查處理此案。
10日,在武漢國民政府主持下,成立了九江英租界臨時管理委員會。
亞力山大成為南斯拉夫的獨裁者(1929年)-----
在南斯拉夫,亞力山大國王解散了國會,使自己成為這個四分五裂的國家的最高統治者。亞力山大從來未有過當獨裁者的企圖,但是他感到他除了奪取政權外別無選擇。
協約國在巴黎和平會議上建立了南斯拉夫,但是卻忽略了塞維爾亞、克羅埃西亞和斯洛維尼亞民族。去年8月克羅埃西亞人建立了自己的國會,從此國民議會便是有名無實,因此亞力山大必須設法統一自己的國家,並要防備外患。
⑼ 女英雄貞德的故事是怎樣的
約1412年1月6日,貞德生於法國東北部香檳省杜雷米村的農民家庭。1415年,英王亨利五世恢復侵法戰爭,百年戰爭再度爆發。貞德耳聞目睹英軍的暴行,從小立志抗英救國。1428年10月,英軍包圍通往法國南方的重鎮奧爾良,企圖滅亡法國。出於一種強烈的民族感情,年僅17歲的貞德決心解奧爾良之圍。她說上帝授予她抗英救國的神聖使命。通過舅父引薦,貞德見到地方官,一再陳述她的救國抱負。1429年初,貞德去希隆晉見王子(即查理七世),請纓殺敵。她激昂陳詞:「憑上帝支持,你(指王子查理)是法蘭西真正的繼承人,國王的太子。」太子聽後很受感動,堅定抗英復國的信心。查理命貞德帶領3,000士兵,賜予軍旗、戰馬和佩劍,去解救奧爾良之圍。同年4月27日,貞德披鎧甲、騎白馬,奔赴前線。5月4日,她首次出戰,法軍士氣大振,一舉攻克聖洛浦。5月7日,法軍進攻被占的土爾斯堡,激戰中貞德腳部受傷,胸部中箭,被救離戰場。戰至傍晚,法軍仍未攻克土爾斯堡,司令下令吹號收兵。這時貞德請求延長時間,忍痛揮動軍旗鼓舞士氣。將士們把飄揚的戰旗看作總攻的信號,一齊沖鋒,從南面登上土爾斯堡。城內守軍和許多市民拿著各式各樣的武器,也殺向圍城的英軍。英軍被內外夾攻的法國軍民打得落花流水,倉皇潰逃。這是兩次關鍵性的戰役,奧爾良之圍遂解。這次大捷後,貞德被譽為「奧爾良姑娘」。奧爾良的勝利是百年戰爭中法國由敗到勝的轉折點。貞德的愛國精神極大地鼓舞了法蘭西民族的抗英熱情,也堅定了法國人民的必勝信心。
奧爾良之役後,貞德認為法國的當務之急是為太子查理加冕,成為合法國王。按法國傳統,加冕禮應在蘭斯大教堂進行。貞德揮師北上,向蘭斯進軍,沿途收復許多被占城市。6月27日,攻克蘭斯。7月17日,太子查理在蘭斯大教堂隆重加冕,稱查理七世。貞德的功勛名揚全國,受到人民的崇敬,但她仍身先士卒,奮勇殺敵,以完成解放全國的神聖使命。9月,貞德率軍進攻巴黎,但國王下令撤兵,功虧一簣。1430年5月,英國聯合勃艮第公爵,向蘭斯出擊,蘭斯附近的康邊告緊。貞德趕到康邊率隊反擊,因寡不敵眾決定撤回。城防司令弗萊竟拉起吊橋,緊閉城門,不讓貞德進城,被勃艮第人俘虜。同年7月,勃艮第人以4萬法郎將貞德賣給英軍,交由教會法庭審判。貞德面對敵人捏造的諸多罪名,義正詞嚴地予以駁斥。英國侵略者為挫傷法國軍民的士氣,把貞德囚禁在一隻鐵籠子里,動用各種酷刑企圖迫使她變節。但貞德始終不屈不撓,並義正詞嚴地說:「為了法蘭西,我視死如歸。」最後,法庭以「屢教不改的異端」、「女巫」等罪名判處女英雄火刑。1431年5月30日在盧昂廣場的火刑柱上,不滿20歲的貞德獻出了年輕的生命。
貞德雖然壯烈犧牲了,但是她的光輝業績喚起了法國人民的愛國熱情。法國東北部的許多地方,包括琅城、蘇瓦松、普羅文等,一個又一個地打開城門歡迎王師。活躍在各地的武裝力量,大多由城鄉貧苦人民和下層教士組成,他們自發地參加反英斗爭,或向查理獻城;或驅逐英人和親英勢力。1436年4月,查理七世進入巴黎。到1453年,除加萊港外,法國收復了全部被佔領土。貞德抗英斗爭不僅沉重地打擊了英國侵略者,而且也削弱了法國的封建割據勢力,加速了法蘭西民族國家的形成。
⑽ 英法百年戰爭的貞德為什麼會被活活的燒死
聖女貞德(1412年1月6日-1431年5月30日)是法國的軍事家,天主教聖人,被法國人視為民族英雄。在英法百年戰爭(1337年-1453年)中她帶領法國軍隊對抗英軍的入侵。貞德原本是一位法國農村少女,她聲稱在十六歲時的一日,在村後的大樹下遇見天使聖彌額爾、聖瑪加利大和聖加大肋納,從而得到「神的啟示」,要求她帶兵收復當時由英格蘭人佔領的法國失地。後來她幾番轉折,得到兵權,於1429年解奧爾良之圍,成為了聞名法國的女英雄,後帶兵多次打敗英格蘭的侵略者,更促使擁有王位承繼權的查理七世於同年7月16日得以加冕。故英國人將她當作肉中釘,想方設法要除掉她。聖女貞德於1430年在貢比涅一次小沖突中為勃艮第公國所俘,不久為英格蘭人以重金購去,由英格蘭當局控制下的宗教裁判所以異端和女巫罪判處她火刑,於1431年5月30日在法國魯昂當眾處死。20年後英格蘭軍隊被徹底逐出法國時,貞德年老的母親說服教宗卡利克斯特三世重新審判貞德的案子,最終於1456年為她平反。500年後被梵蒂岡封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