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法國資訊 > 法國阿納托利是什麼流派

法國阿納托利是什麼流派

發布時間:2022-05-27 16:48:27

1. 盧那察爾斯基的簡介

阿納托利·瓦西里耶維奇·盧那察爾斯基Анатoлий Васильевич Луначарский,(1875~1933),. 蘇聯文學家、教育家、美學家、哲學家和政治活動家。
於1875年11月23日出生在烏克蘭一個開明的沙皇高級官員家庭。1895年加入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同年進入瑞士蘇黎世大學學習,與普列漢諾夫關系密切。1898年回莫斯科從事政治活動。1899年被捕,在獄中和流放地度過了約6年的時光。1904年赴日內瓦,任《前進報》、《無產者報》和《新生活報》編輯。俄國第一次革命失敗後,背離馬克思主義,在政治上成為召回派,在哲學上宣揚馬赫主義,曾受到列寧的批評。1909年參加波格丹諾夫組織的《前進報》派。一起宣揚過經驗批判主義,並企圖建立一種「社會主義新宗教」。這一時期的代表作有:《理查德·阿芬那留斯、安·盧那察爾斯基對純粹經驗批判的通俗敘述》、《宗教和社會主義》。列寧在《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一書中對他進行了嚴肅的批評。1912年完全退出《前進報》派,重新為布爾什維克報刊撰稿,並成立無產階級文學團體。一戰時持國際主義立場。1917年參加區聯社,後隨該社一起加入布爾什維克黨。十月革命後任教育人民委員。
1918年1月5日(俄歷1917年12月23日),他起草的關於推廣新拼寫法的命令刊登在蘇維埃人民委員會的機關報刊《工農臨時政府報》(«Газета Временнаго Рабочаго и Крестьянскаго Правительства»),宣布自1918年1月13日(俄歷1918年1月1日)起所有政令和政府出版物、報刊雜志等都要以新的拼寫法編印發行。政令實施後第一份按照新拼寫法拼寫單詞的出版物是《工農臨時政府報》。這份報刊嚴格按照新拼寫法拼寫每個單詞,尤其是字母ъ只用於音節劃分而不再出現在詞尾。然而,某些報刊對這個政令執行得更加「徹底」,比如中央執行委員會的《消息報》、蘇共機關報《真理報》,裡面一個字母ъ都沒有;而一旦需要音節劃分,就使用撇號代替ъ,類似於烏克蘭語。在他擔任教育人民委員期間,以自由主義態度和溫和方針著稱於世。他極力主張捍衛無功利的真理,捍衛理智的獨立性,並駁斥了把正義和真理隸屬於革命的階級斗爭的非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他曾大力發展教育事業,整頓科研機構,建立工農知識分子隊伍,引導老知識分子為新政權服務,與西方許多著名作家密切聯系,積極推動文學、戲劇、電影、音樂、美術和出版事業的發展,並親自在高等院校講課。他提倡文藝創作多樣化,主張文藝界各種流派爭鳴競艷,支持一切有益的探索和創新,主張對待文藝家採取寬容態度。他的著作很多,涉及哲學、歷史、教育、科學、宗教、外交和建築等領域,但其中以文藝論著所佔的比重更大。其代表作有《文藝學、評論和美學著作八卷》。
隨著1920年後期斯大林權力的鞏固,盧納察爾斯基在蘇聯政府中失去地位,1929年起任聯共(布)中執委會學術委員會主席。1930年任蘇聯科學院院士,被任派為蘇聯駐國際聯盟代表,1933年任駐西班牙大使。同年12月26日於赴任途中在法國病逝。盧納察爾斯基逝世後,他的骨灰壇被送回莫斯科並安葬於克里姆林宮紅場。

2. 被粒子加速器「爆頭」而倖存的科學家,現在怎麼樣了呢

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見兩個質量物體相互碰撞的現象,例如重物掉落地面、兩個汽車相撞,相撞的瞬間會使得兩個物體所擁有的動能降為0;

我們知道能量不會憑空消失,它們會轉化成熱能,還有另外一種形式的機械能釋放出來,這時我們就會看到碰撞現場火花四濺、物體分解的稀碎。

上圖中就可以看出來我們生活中常見的電磁波,它們的能量都比太陽的可見光還要弱,完全沒有危害。所以當有人給你說無線電、WIFI有輻射,手機有輻射等等;

你就告訴他,千萬不要出門,因為太陽光會把人曬死的。而對人類真正能夠造成傷害的就是紫外線以上波長的電磁波。

不過這些給能量的光子在自然界並不豐富,不然生命也會誕生。那麼除了電磁波,還有沒有像質子、電子這樣的高能粒子呢?

這個大家可以放心,地球的大氣和磁場已經將這些危險粒子阻擋住了,它們無法達到地面。

3. 世界著名音樂家有那些(只寫名字)

國外的著名音樂家
樂之父—— 巴赫 ( 德 國 )

音樂神童—— 莫扎特 ( 德 國 )

古今樂聖——貝多芬 ( 德 國 )

歌曲之王——舒伯特 ( 德 國 )

音樂神靈——韓德爾 ( 德 國 )

指揮之王——卡拉楊 ( 德 國 )

歌劇之王—— 威爾弟 ( 義大利 )

音樂之王——斯卡拉蒂 ( 義大利 )

小提琴之王——帕格尼尼 ( 義大利 )

進行曲之王——蘇薩 ( 美 國 )

流行歌曲之王——福斯特 ( 英 國 )

園舞曲之父一一老約翰·施特勞斯 ( 奧地利 )

圓舞曲之王——小約翰·施特勞斯 ( 奧地利 )

交響曲之王——海頓 ( 奧地利 )

交響樂詩人——柏遼茲 ( 法 國 )

印象派大師——德彪西 ( 法 國 )

輕歌劇之王——奧芬巴赫 ( 法 國 )

管弦樂色彩大師——拉威爾 ( 法 國 )

鋼琴詩人——肖邦 ( 波 蘭 )

鋼琴之王——李斯特 ( 匈牙利 )

舞劇音樂大師——柴科夫斯基 ( 俄 國 )

中國音樂家
伯牙:春秋時代的琴師。《荀子·勸學》有「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之說,
可見他的琴藝之高超。相傳代表作品有《水仙操》、《高山流水》。

師曠:春秋時期晉國的樂師。雙目失明,但他的聽覺敏銳,辨別音律十分准確
。他的代表作品有《白雪》、《玄默》。

李延年:漢代宮廷音樂家。曾擔任樂府的協律都尉。他的代表作品有根據張騫
從西域帶回的《摩柯兜勒》,製作了28首新曲調,作為儀仗使用的軍樂。

嵇康:三國時期魏末琴家、文學家、思想家。他學識淵博,善寫詩賦文論,熱
愛音樂,擅長彈琴,以彈奏《廣陵散》著稱。他的代表作品有《聲無哀樂論》和《
琴賦》,對音樂和琴的奏法及表現力,作了細致而生動的描寫。

蘇低婆:南北朝時宮廷音樂家。她善彈胡琵琶,家傳龜茲樂調「五旦七聲」宮
調體系。其音樂理論,有力地促進了我國古代宮調體系的建立和發展。

萬寶常:隋代音樂家,善彈多種樂器。他的代表作品有《樂譜》。

李隆基:唐代音樂家,他也是我國古代第一位皇帝音樂家。他擅長演奏羯鼓和
橫笛,創作改編了《夜半樂》、《小破陣樂》、《霓裳羽衣曲》等。建立了唐代音
樂機構教坊、梨園。

李龜年:唐代樂師,他演奏的吹管樂器篳篥技藝高超,很多詩人都聽過他的演
奏,並且寫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句。

姜夔:宋代音樂家、詞人,別號白石道人,世稱姜白石。代表作品有《揚州慢
》、《凄涼犯》、《白石道人歌曲》等。

朱載育:明代樂律學家。著有《樂律全書》、《律呂正論》、《律呂質疑辨惑
》等書。《樂律全書》總結了前人的樂律理論,並加以發展,首創了「新法密率」的理論

外加
冼星海
李德倫
吳祖強
呂遠
施光南

4. Anatoly(阿納托利)這個名字是哪國人的名字

多見於俄國人

5. 阿納托利·伊萬諾維奇·維德尼科夫的音樂生涯

維德尼科夫與1920年生於中國的哈爾濱,6歲時開始學習鋼琴,10歲開始公開演出。1933年,他從哈爾濱的高等音樂學院畢業並獲得金質獎章。此後他在包括上海等遠東地區開始了自己的演出生涯。1934年他一邊在日本演出,一邊向當時居住在東京的猶太人鋼琴家雷奧·希洛塔(Leo Sirota)學習。1936年回到蘇聯後師從海因里希·涅高茲。不久家庭受到蘇聯政府迫害,父親被槍斃,母親被送往集中營,他自己因為導師涅高茲的保護沒有被逮捕,但是此後他長時間地被當局排斥在主流之外。尤其當他表現出對斯特拉文斯基,勛伯格等等的現代音樂表現出興趣時,他悲劇的命運便被註定了:現代音樂是蘇聯當局無法理解的,因此被稱為是資本主義的頹廢音樂而不允許演奏。他因此與當局交惡而失去了出國公演進而獲得世界聲譽的機會。
在這種環境下,能理解他的只有老師和好友。涅高茲曾在日記中稱自己最出色的學生是里赫特、吉列里斯、扎克和維德尼科夫。里赫特與維德尼科夫關系親密,兩人常常合作演出。另外,與名譽失之交臂的維德尼科夫把自己的心血投入到了為電台演出和錄音上。
80年代後他的名譽逐漸恢復,被莫斯科音樂學院聘為教授。此後獲得了出國公演的機會。他去世於1993年。
維德尼科夫擅長德奧系的曲目,尤其是貝多芬。當他被日本音樂界發現後,大家都驚呼他的貝多芬絕對不亞於西方所知的任何一位大師,於是再次驚嘆與蘇聯學派的實力,也為這位大師沒有留下更多錄音而遺憾。尤其是這位大師的鋼琴啟蒙教育是在中國境內完成的,就好像出生於沈陽的小澤征爾(他曾在維也納新年音樂會上用漢語向世界說你好,結果為日本國內的極端人士所非議),多少讓人更加覺得親切。 維德尼科夫(Anatoly Vedernikov)早年的家庭際遇與他親密的朋友里赫特(Sviatoslav Richter)很像。
他們合開的演奏會次數不下100次。1940年維德尼科夫在莫斯科舉行第一場公開演奏會便是這種合開的形式:首先由兩人合奏巴哈的雙協奏曲,接著由里赫特彈奏舒曼的協奏曲,再由維德尼科夫壓軸彈奏拉威爾的協奏曲。
維德尼科夫一方面由於家庭關系受到當局的矚目,另一方面,他不願意竭盡全力配合當局來交換「表面的自由」,他認為這些被兌換犧牲的部份正是一個富含創造力青年藝術家最可貴的獨立性,維德尼科夫不願意他高貴的靈魂習於扭曲。如此一來,蘇聯政府便限制了他旅行演奏的機會,直到1980年代的改革開放之後才有機會讓西歐認識這位諾伊豪斯教授的高足。
涅高茲死後的日記揭露:他認為最傑出的四個學生是里赫特、吉利爾斯、扎克(雅科夫·伊茲賴列維奇·扎克,Yakov Izrailevich Zak)、維德尼科夫,由此可見他的演奏實力。當朋友們紛紛為了他不能出國而抱屈,維德尼科夫卻說:「沒關系,我會把錄音留下來。」 他把所有的時間都奉獻給音樂,不停地讀樂譜,有計劃慢慢地留下有聲記錄,深信自己的音樂演奏最終能夠透過錄音傳送出去。
維德尼科夫於1993年在莫斯科逝世。他死後,日本唱片公司DENON(天龍唱片)發行了26張維德尼科夫的鋼琴曲目。 DENON的維德尼科夫錄音給了我們很好的機會來認識這位日本人稱為「悲劇的巨匠」的優秀音樂家。
維德尼科夫是個音色變化的大師,他光靠細微音色變化便可以形成特殊的織體,隱含著張力維系他那慢得出奇的慢板樂章彈奏。當回到快板時,他又能夠將豐沛的能量注入這些快速、清晰的音群之中。
他的音色很特別,有如經琢磨般的琴音像是不經過鍵盤逕自由鋼琴內部湧出,自然地鳴響,帶著溫暖、不可思議的透明感滲入聽眾的內心深處。你永遠摸不透這充滿魅力的琴音向前推動的力量來自何處?他的演奏不像里赫特、吉利爾斯會讓人立刻意識到在音樂演奏的背後有一顆與眾不同,匠心獨具的頭腦;他的音樂,令人聯想到巴克豪斯(Wilhelm Backhaus)這位鋼琴家,音樂是自然地流動。不管是什麼類型的音樂,都沒有多餘的表情、戲劇性的演奏效果。
維德尼科夫有著非常有彈性的手腕,極佳的鍵盤控制能力。從DENON的這些錄音里可惜無法得知他的成長軌跡,不知道他年輕時是否也曾以劇烈的敲擊來發展自己的響度?他的音色層次感出色,弱音非常、非常美。慢板樂章乍聽之下有誇張傾向,但是仍然是自然的演奏。維德尼科夫是個聰明的演奏家,他演奏大麴子的分句、速度符合邏輯性,很有說服力。與眾不同、偏慢的慢板樂章放在曲子里並不會覺得特別突兀,整體性依然能維持的很好,只能說這是維德尼科夫的風格。
維德尼科夫演奏的貝多芬鋼琴奏鳴曲第29號op.106「Hammerklavier」很能夠代表他的演奏風格。
這部四個樂章的龐然大物對鋼琴家是個艱難的挑戰,費盧西奧·布索尼(Ferruccio Busoni,鋼琴巨匠)說:「要學好作品第106號,人的生命可惜是太短促了。」這個曲子在音樂表現上已經超過鋼琴樂器的極限。
演奏「Hammerklavier」的難處不僅是因為它太大、技術要求太高(第四樂章是巨大的三聲部賦格),還在於它的藝術形象過於抽象難以掌握:一到四樂章分別要表現「史詩般快速流動的連續音像、不斷變化跳躍的隨想性音像、情感的『無窮動』、力量的『無窮動』」等概念。大多認為「Hammerklavier」的最佳演奏年紀是50歲,這是鋼琴家的黃金年齡。
維德尼科夫選擇在46歲征服這座鋼琴家的聖母峰。他的同門里赫特、吉利爾斯在演奏「Hammerklavier」時,讓第三、四樂章仍然在大奏鳴曲(Grosse Sonate)的框架下維持整體性格,而維德尼科夫是更自由地表現他心目中貝多芬晚期作品的抽象性;確確實實讓第三、四樂章的『無窮動』概念發揮到極致,最令人驚異的是,他的慢板樂章簡直長的可怕。 鋼琴家 錄音年紀 慢板樂章彈奏時間 維德尼科夫 46 23『02『』 里赫特 60 17『41』『 吉利爾斯 67 19』『50 阿爾弗雷德·布倫德爾(Alfred Brendel) 評論第三樂章「它是天下最偉大的慢板樂章,也是最長的,演奏總是在18分鍾左右。至少在鋼琴上沒有第二個這么長且始終這么美妙的慢板樂章」。維德尼科夫的夫人手札曾提及:「1966年的Hammerklavier錄音,全曲共48分10秒。其中慢板樂章彈奏了23分鍾,連錄音師都非常驚訝,維德尼科夫從兩次錄音中挑選了他滿意之作,是一個集中力高度完整的自由演奏。不僅呈現這個奏鳴曲的偉大,更可以感受巨大的悲劇性」。
維德尼科夫並非將本身的悲劇自我投射、耽溺在這個作曲家提示「熱情而感傷」需要深刻情感的樂章當中,他彈得並不會讓人有令人難以忍受的憂郁和悲傷。一如布蘭德爾對彈奏這個慢板樂章的警告「不要只從其平和、冷漠、認命的立場來呈現此曲的痛苦」,他彈奏出深沉的寧靜,讓這個一望無垠的慢板優美地、旋律無限自由地開展。與其說是「巨大悲劇性」,倒不如說維德尼科夫達到了「巨大超越性」來得適切些,這是了不起、令人再三回味的演奏。
在這些發行的錄音中,可以一窺維德尼科夫曲目的廣泛性,所有的錄音演奏都維持同樣的高水準。當然,維氏的音樂組織、彈奏方式未必貼近作曲家原意,但必須承認的是,他的演奏都是極富有個人風格、近乎獨白的魅力演出。不管是巴哈、貝多芬、勃拉姆斯、肖邦、史克里亞賓、普羅科菲耶夫都是值得愛樂人收藏的佳品。
DENON這一系列的樂曲解說也饒富趣味,解說員須山多惠先生搜集了許多不為外人知的軼事,譬如:巴哈錄音解說部分引述了里赫特1971年的手札「維德尼科夫彈奏巴哈不管在形式、生命力、趣味性上都是盡善盡美,一點也沒有不完美的地方」。
蕭邦錄音解說部分引述1972年某著名樂評曾致意維德尼科夫「第一次聽了你的肖邦演奏後。領悟了為什麼肖邦會在三十九歲就死去,因為他的每一個音符都是用生命換來的啊!多麼可怕的演奏,好像是見到肖邦本人一樣」。
可惜這些日本進口的錄音並未將樂曲解說翻譯成中文,這算是小小的遺憾吧。
維德尼科夫縱使在俄國國內擁有與里赫特比肩的知名度,他還是希望能親自將他的音樂獻給世界的其他角落。在這種惡劣的環境下,惟有無私地奉獻給音樂,才能拯救自己,超越悲傷。

6. 阿納托利·亞歷山德洛維奇·索布恰克的蘇聯的法律學者

阿納托利·索布恰克1937年8月10日出生於原蘇聯西伯利亞經濟區赤塔州。他的父親Alexander Antonovich是一個鐵路工程師,他的母親Nadezhda Andreyevna Litvinova,是一名會計,阿納托利是四兄弟之一。1939年,全家搬到了烏茲別克,並一直在那居住,直到1953年阿納托利進入斯塔夫羅波爾法學院學習。1954年,他轉學到列寧格勒州立大學。1958年,他娶Nonna Gandzyuk為妻,是赫岑師范學院的一個學生。他們有一個女兒,瑪麗亞·索布恰克,是聖彼得堡的一名律師,2000年在馬爾馬里斯與Turgut Ceran結婚(1978年)。
從列寧格勒國立大學畢業,在斯塔夫羅波爾做了3年律師,然後返回到列寧格勒州立大學(62年至65年)學習研究生課程.取得博士學位後,在列寧格勒警察學校和列寧格勒學院任教(1963-1973)。從1973年到1990年,他任教於列寧格勒州立大學。1980年,他與Lyudmila Narusova結婚,是列寧格勒蘇聯文化學院 的大學生,後來成為著名的國會議員。 他們有一個女兒克塞尼亞·索布恰克,現為電視節目主持人。
1982年他被任命為社會主義經濟學教授和英美法系系主任。他深受法律系學生歡迎,特別是他輕度反政府的意見。他在列寧格勒州立大學任教期間,與弗拉基米爾·普京建立了密切的關系,直到去世。

7. 阿納托利·季莫什丘克的相關信息

名字的錯誤翻譯
他的正確中文叫法應該為阿納托利·亞歷山德羅維奇·季莫舒克。2008年,由於中國媒體錯誤地將其姓名按照拉丁化的讀音錯誤翻譯,導致季莫什丘克這一錯誤叫法流傳至今。

8. 阿納托利·多勃雷寧的個人履歷

阿納托利·多勃雷寧1919年生於一個工人家庭,父親是水管工,母親是戲院檢票員;早年學飛機工程,1944年奉命改行學習外交。1950年被派駐華府蘇聯大使館,1952年被派駐駐美國大使館,隨後擔任聯合國副秘書長,回到蘇聯外交部主掌美國司。1962年,42歲的多勃雷寧被任命為駐美大使。從1962年到1986年在華盛頓任職時間長達25年,創下了蘇聯駐外大使任期的最高記錄。他笑容溫和,彬彬有禮,英語流利,立刻在華盛頓外交圈嶄露頭角。他任職期間歷經六位美國總統,作為白宮與克里姆林宮的溝通渠道,曾幾次化解危機。

9. 有哪些著名音樂家在維也納生活過選擇一個說說他的音樂生涯

A
克勞迪奧·阿巴多(Claudio Abbado,1933-), 當代著名的義大利指揮家。
萊薩克·阿爾貝尼茲(Lsaac Albeniz,1860-1909) 西班牙作曲家、鋼琴家。
馬爾塔·阿格里齊(Martha Argerich,1941-),深孚眾望的阿根廷女鋼琴家。
薩爾瓦多里·阿卡爾多(Salvatore Accardo,1941-),現代著名義大利小提琴家。
克勞迪奧·阿勞(Claudio Arran,1903-),智利鋼琴家。
弗拉基米爾·阿什肯納齊(Vladimir Ashkenazy,1937-),英籍前蘇聯鋼琴演奏家。
萊羅爾·安德森 (Leroy Anderson,1908~1975)
瑪麗安·安德森 (Marian Anderson,1902-),美國黑人女低音歌唱家。
卡爾·奧爾夫 (Carl Orff,1895-1982),德國作曲家,兒童音樂教育家。
肯耐·約翰·奧爾福德 (Keneth John Alford,1881-1945),英國作曲家。
查理·奧爾特 (Charles Orth,1850-1893),德國作曲家。
約克·奧芬巴赫 (Jacques Offenbach,1819-1880),法國作曲家、古典輕歌劇創始人之一。
阿瑟·奧涅格 (Authur Honegger,1892-1955),瑞士作曲家,在巴黎音樂學院學習過小提琴、對位法、賦格與指揮。
大衛·費奧多洛維奇·奧依斯特拉赫 (David Feodorovich Oistrakh,1908-1974),前蘇聯著名的小提琴家。
阿布拉瓦內爾(Maurice Abravanel, 1903-1993) :出生於德國的美國指揮家,曾師事寇特. 懷爾(Kurt Weill)
B
賽謬爾·巴伯 (Samuel Barber,1910-1981),美國作曲家。
苔克拉·芭達捷芙絲卡 (Tekla Badarzewska,1834-1861),波蘭女作曲家、鋼琴家。
約翰·賽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 德國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生於愛森那赫市音樂世家。
卡爾·菲力普·埃曼紐·巴赫(Karl Philippe Emanuel Bach,1714-1788)德國作曲家,生於德國魏瑪,是偉大的音樂之父——約翰·賽巴斯蒂安·巴赫的第三個兒子。
威爾海姆·巴克豪斯 (Wilhelm Backhaus,1884-1969),德國著名鋼琴家。
米利·阿列克謝耶維奇·巴拉基列夫 (Mily Alexeyvich Balakirev,1837-1910),俄國作曲家,自幼學習鋼琴。
巴托克,貝拉 (Bartok Bela,1881-1945),現代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
亞歷山大·波菲里耶維奇·鮑羅丁(Alexander Porphyrievitch Borodin,1833-1887),俄國作曲家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德國最偉大的音樂家之一。
詹妮特·貝克 (Janet Baker,1933-),英國女中音歌唱家。曾從伊賽普、聖.克勒和洛蒂.雷曼學習聲樂。
文森佐·貝利尼(Vincenzo Bellini,1801-1835)義大利歌劇作曲家。
卡爾·伯姆 (Karl Bohm,1894-1981),奧地利指揮家。
格蕾斯·本勃萊 (Grace Bumbry, 1937-),美國黑人女中音歌唱家。
喬治·比才(Georges Bizet,1838-1875),法國作曲家,生於巴黎
托馬斯·畢徹姆 (Thomas Beecham,1879-1961),英國指揮家。
尤西·畢約林 (Jussi Bjorling,1911-1960),瑞典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
雷昂納德·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1918-1990),美國指揮家、作曲家。
路易齊·波凱里尼(Luigi Boccherini,1743-1805),義大利作曲家、大提琴家,生於盧卡,幼時從父學習音樂。
約翰內斯·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1833-1897),德國古典主義最後的作曲家,出身於漢堡的一個音樂家庭。
路易·埃克多·柏遼茲(Loius-Hector Berlioz,1803 -1869)法國傑出的作曲家。
奇普里安·波隆貝斯庫 (Ciprian Porumbescu,1853-1883),羅馬尼亞作曲家、小提琴家。生於摩爾多瓦,自幼學習小提琴,對民間音樂有較深的研究。
戈塔比·布拉加 (Gaetabi Braga,1829-1907),義大利大提琴家、作曲家,生於朱利亞諾瓦,
本傑明·布里頓 (Benjamin Britten,1913-1976),英國作曲家,自幼從母學習鋼琴,
馬克斯·布魯赫 (Max Bruch,1838-1920),德國作曲家,自幼受其母(名歌唱家)的教育,顯露出傑出的音樂天賦。
安東·布魯克納 (Anton Bruckner,1824-1896),奧地利作曲家及管風琴家,
布倫德爾Alfred Brendel (1931- )奧地利鋼琴家,幼年在南斯拉夫師從德澤利克(Dezelic),1943年全家遷回奧地利,從卡恩(Kaar)學琴.
伯納德·海廷克Bernard Haitink ,1929-) 生於荷蘭阿姆斯特丹,年輕時曾擔任荷蘭廣播愛樂樂團小提琴手。
C
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Peter Ilitch Tchai-kovsky,1840-1893), 俄羅斯歷史上最偉大的作曲家
卡爾·車爾尼 (Carl Czerny,1791-1857),傑出的奧地利鋼琴演奏家、教育家、作曲家。出生於維也納,自幼隨父學習鋼琴。

D

克羅德·德彪西 (Claude Debussy,1862-1918),傑出的法國作曲家。
弗朗蒂切克·德爾德拉 (Frantisek Drdla,1868-1944),捷克斯洛伐克作曲家,小提琴家。
雷奧·德利勃 (Leo Delibes,1836-1891),法國作曲家,曾在巴黎音樂學院師從亞當和貝努瓦學習作曲、管風琴及鋼琴。
里卡多·德里戈 (Ricoardo Drigo, 1846-1930),義大利作曲家,指揮家。
安東尼·德沃夏克 (Antonin Dvorak, 1841-1904),捷克作曲家
皮埃爾·狄蓋特 (Pierre Degeyter,1848-1932),法國業余作曲家
格里高拉斯·迪尼庫 (Grigoras Dinicu,1889-1949),羅馬尼亞小提琴家、作曲家,生於布加勒斯特。
普拉西多·多明戈 (Placido Domingo,1941-),著名的西班牙男高音歌唱家。
多普勒·阿爾伯特·弗朗茲 ( Doppler Albert Franz,1821-1883),匈牙利長笛演奏家、作曲家。

E
愛德華·埃爾加(Edward Elgar,1857-1934),英國作曲家
理查德·艾倫貝格 (Richard Eilemberg,1848-1925)

F
馬努埃爾·德·法雅 (Manuel de Falla, 1876-1946),西班牙作曲家
阿瑟·菲德勒 (Arthur Fideler,1894-1949),美國指揮家。
魯道夫·菲爾庫什尼 (Rolf Firkusny,1912-),捷克鋼琴家、作曲家。
威爾海爾姆·富爾特文格勒 (Wilhelm Furtwangler,1886-1954),德國指揮家。
蓋布里埃爾-尤爾貝恩·福萊 (Gabriel-Urn Faure 1845-1924),法國作曲家
朱諾·弗朗切斯卡蒂(Zino Francscafti,1905-),法國小提琴家。
賽薩爾·弗蘭克(Cesar Franck,1822-1890),法國作曲家、管風琴演奏家
米雷拉·弗雷妮 (Mirella Freni,1935-),著名義大利女高音歌唱家。
斯蒂芬·福斯特(Stephen Collins Foster,1826-1864),美國作曲家

G
尼古拉·蓋烏洛夫 (Nicolai Chaurov,1929-),尼古拉·蓋烏洛夫保加利亞男低音歌唱家。
提托·戈比 (Tito Gobbi,1915-),義大利男中音歌唱家。
恩里克·格拉那多斯(Enrique Granados,1867-1916),西班牙作曲家、鋼琴家。
亞歷山大·康斯坦丁諾維奇·格拉祖諾夫 (Alexandev Constantinovitch Glazunoff,1865-1936),俄羅斯作曲家,從小學習鋼琴、愛好作曲,是里姆斯基-柯薩科夫的高足。
愛德華·格里格 (Edvard Grieg,1843-1907),俄羅斯作曲家,從小學習鋼琴、愛好作曲,是里姆斯基-柯薩科夫的高足。
米哈伊爾·伊萬諾維奇·格林卡 (Mikhail Ivanovitch Glinka,1804-1857),著名的俄羅斯作曲家
愛狄塔·格魯貝羅娃 (Edita Gruberova,1946-),捷克花腔女高音歌唱家。
克里斯托弗·威利巴爾德·格魯克 (Christoph Willibald Gluck,1714-1787),德國作曲家,年輕時從捷克作曲家、管風琴家車爾諾霍爾斯基鑽研音樂。
菲爾德·格羅菲 (Ferde Grofe,1892-1972),美國作曲家,自幼從父學中提琴,從母親學鋼琴、小提琴與和聲。
弗朗索瓦·約瑟·戈賽克 (Francois Joseph Gossec,1734-1829),法國作曲家、指揮家。
喬治·格什溫 (George Gershwin,1898-1937),美國著名作曲家
格魯恩·古爾德 (Gleun Gould,1932-) ,加拿大著名鋼琴家。
查理·弗朗索瓦·古諾 (Charles Francois Gounod,1818-1893),法國作曲家

H
阿拉姆·伊里奇·哈恰圖良 (Aram Ilitch Khatchaturian,1903-1978),前蘇聯作曲家。
弗朗茲·約瑟夫·海頓(Franz Joseph Haydn, 1732-1809)著名的奧地利作曲家,維也納古典樂派的最早期代表。
亞莎·海菲茲(Jascha Heifetz,1901-1987),當代傑出的美籍立陶宛小提琴家。
喬治·弗里德里希·亨德爾 (George Frideric Handel, 1685-1759),著名的英籍德國作曲家。
保羅·亨德密特 (Paul Hindemith,1895-1963),德國作曲家、指揮家和中提琴家。
布羅尼斯拉夫·胡貝爾曼 (Bronislaw Huberman,1882-1947),波蘭小提琴家。
保羅·亨德密特 (Paul Hindemith,1895-1963),德國作曲家、指揮家和中提琴家。
瑪莉蓮·霍恩(Marilyn Horne,1934-),美國女中音歌唱家。
古斯塔夫·霍爾斯特 (Gustav Dheodore Holst,1874-1934),英國作曲家。
弗拉基米爾·霍洛維茨 (Vladimir Horowitz,1904-1989),美國最負盛名的鋼琴家之一,美籍俄羅斯人。
J
艾米爾·格列高里耶維奇·吉列爾斯(Emil Grigolyevich Gilels,1916-),前蘇聯鋼琴家。
凱撒·居伊 (Cesar Cui,1835~1918),俄羅斯作曲家,生於立陶宛。幼時曾赴波蘭學習音樂。

K
蒙茨克拉特·卡巴耶 (Montscrrat Caballe,1933-),西班牙女高音歌唱家。
馬蒂奧·卡爾卡西 (Mateo Carcassi,1792-1852),義大利吉他演奏家,偉大的吉它教育家。
瑪麗亞·卡拉斯(Maria Callas,1923-1977)著名的美籍希臘女高音歌唱家,真名為茜茜莉亞·索菲亞·安娜·瑪麗亞·卡羅蓋洛波烏羅斯。生於紐約
赫伯特·馮·卡拉揚 (Herbert Von Karajan, 1908-1989),偉大的奧地利指揮家。
何塞·卡雷拉斯 (Jose Carreras,1946-),西班牙男高音歌唱家。
恩里科·卡魯索 (Enrico Caruso,1873-1921),世界著名的義大利男高音歌唱家。
帕布羅·卡薩爾斯(Pablo Casals,1876-1973),傑出的西班牙大提琴演奏家。
列奧尼德·科岡(Leonid Kogan,1924-1982),前蘇聯小提琴學派新一代的優秀代表人物之一。
凡·克萊本 (Van Cliburn,1934-),美國鋼琴家。
弗蘭科·科菜里(Franco Corelli 1921-),義大利男高音歌唱家。
阿爾坎格羅·科萊里(Arcangelo Corelli,-1713) 義大利作曲家、小提琴家。
弗里茨·克萊斯勒(Fritz Kreisler,1875-1962),美籍奧地利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
艾倫斯特·克勞烏斯(Ernst Kraus,1863-1941),德國男高音歌唱家。
穆佐·克萊門蒂(Muzjo Clementi,1752-1832) 義大利作曲家、鋼琴家
阿隆·柯普蘭 (Aaron Copland,1900- ),美國現代最著名的作曲家,生於紐約,雙親都是俄國猶太移民。
威爾海姆·肯普夫 (Wilhelm Kempff,1895-),德國著名鋼琴家和作曲家。
謝爾蓋·庫賽維斯基 (Sergei Koussevitzky,1874-1951),美籍俄羅斯指揮家、低音提琴家及音樂活動家。
L
約瑟夫·喬西姆·拉夫 (Joseph Joachim Raff,1822-1882),德國作曲家。
謝爾蓋·瓦西里耶維奇·拉赫瑪尼諾夫 (Sergei Vassilievitch Rachmaninoff,1873-1943),俄國作曲家、鋼琴家。
愛德華·拉羅 (Edouard Lalo,1823-1892),西班牙血統的法國作曲家
阿利西亞·德·拉羅查(Alicia de Larrocha,1923-),西班牙女鋼琴家。
讓·菲力普·拉摩 (Jean Philippe Rameau,1683-1764),法國作曲家、音樂理論家。
莫里斯·拉威爾 (Maurice Ravel,1875-1937),著名的法國作曲家,印象派作曲家的最傑出代表之一。
弗朗茲·萊哈爾 (Franz Lehar,1870-1948),奧地利輕歌劇作曲家。
弗里茨·萊納(Fritz Reiner,1888-1963),著名的匈牙利指揮家。
馬里奧·蘭札 (Mario Lanza,1921-1959),美國男高音歌唱家。
奧托里諾·雷斯庇基 (Ottorino Respighi,1879-1936),義大利作曲家
斯維亞托斯拉夫·傑奧里索維奇·里希特 (Sviatoslav Teorisovich Richter,1915-),前蘇聯鋼琴家。
尼古拉·安德烈耶維奇·里姆斯基-柯薩科夫(Nikolai Andreivitch Rimsky-Korsakov,1844-1908),俄國作曲家。
弗朗茲·李斯特 (Franz Liszt,1811-1886),著名的匈牙利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
阿納托利·里亞朵夫 (Anatolii Liadov,1855-1914),俄國作曲家。
羅格里諾·列昂卡瓦洛 (Ruggiero Leoncavallo,1848-1919),義大利作曲家
阿圖爾·魯賓斯坦 (Artur Rubinstein,1887-1983),美籍波蘭鋼琴演奏家。
安東·魯賓斯坦 (Anton Rubinstein,1829-1894),俄羅斯傑出的鋼琴家、作曲家
克麗斯塔·路德維希 (Christa Ludwig,1924-),德國女中音歌唱家。
保羅·羅伯遜 (Paul Robeson,1898-1976),美國著名男低音歌唱家、演員、社會活動家。
胡瓦奎因·羅德里戈 (Joaquin Rodrigo,1902-1999),西班牙作曲家。
胡文蒂諾·羅薩斯 (Juventino Rosas Cadenas,1868-1894),墨西哥作曲家。
姆斯蒂斯拉夫·列奧波爾多維奇·羅斯托羅波維奇(Mstislav Leopoldovich Rostropovich,1927-),俄羅斯傑出的大提琴家、指揮家
吉奧阿基諾·羅西尼(Gioacchino Rossini,1792-1868)著名的義大利歌劇作曲家。
讓-巴斯蒂特·呂利 (Jean-Bastiste Lully,1632-1687),法國作曲家。原籍義大利。
M
古斯塔夫·馬勒 (Gustav Mahler,1860-1911),傑出的奧地利作曲家及指揮家。
皮埃特羅·瑪斯卡尼 (Pietro Mascagni,1863-1945),義大利歌劇作曲家。
儒勒·馬斯奈 (Jules Massenet,1842-1912),法國作曲家。生在蒙托,自幼從母學鋼琴。
羅林·馬澤爾 (Lolin Mazel,1930-),美籍法國指揮家。
愛德華·麥克道威爾 (Edward MacDowell,1861-1908),美國著名作曲家兼鋼琴家。
羅伯特·梅里爾 (Roberto Merill,1917-),美國男中音歌唱家。
耶胡迪·梅紐因(Yehudi Menuhin,1916-1999),著名的美國小提琴家。
祖賓·梅塔(Zubin Mehta,1936-),當代著名的印度指揮家,生於孟買。
吉亞克莫·梅耶貝爾 (Giacomo Meyerbeer,1791-1864),德國作曲家。
雅克勃·路德維希·費里爾·門德爾松-巴托爾迪 (Jakob Ludwig Felir Mendelssohn-Bartholdy,1809-1847),德國作曲家
威廉·門格爾貝格 (Willem Mengelberg,1871-1951),荷蘭指揮家。
克勞迪奧·蒙特威爾地 (Claudio Monteverdi,1567-1642),義大利傑出的歌劇作曲家,是前期巴羅克樂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弗蘭克·米查姆 (Frank Meacham,1850-1895),美國作曲家、編曲家。
那薩姆·米爾斯坦 (Natham Milstein,1904-1992),美籍俄羅斯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自幼學小提琴,十歲登台演出。
台奧多爾·米夏埃利斯 (Theodor Michaelis,1831-1887),德國作曲家。
查理·明希 (Charles Munch,1891-1968),法國指揮家。
安娜·莫福 (Anna Moffo,1934-),義大利女高音歌唱家。
沃爾夫岡·阿瑪多伊斯·莫扎特( 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偉大的奧地利作曲家,維也納古典樂派的傑出代表。
維托里奧·蒙蒂 (Vittorio,Monti,1868-1922) ,義大利作曲家,小提琴家。
里卡爾多·穆蒂 (Riccardo Mutti,1941-),當今著名的義大利指揮家。
穆捷斯特·彼得洛維奇·穆索爾斯基 (Modest Petrovitch Mussorgsky,1839-1881),俄國作曲家,「強力五人集團」成員。
N
比爾吉特·尼爾森 (Birgit Nilsson,1918-),瑞典女高音歌唱家。
奧托·尼古拉 (Otto Nicolai,1810-1849),德國作曲家、指揮家。
P
尼科羅·帕格尼尼 (Niccolo Paganini,1782-1840),偉大的義大利小提琴家、作曲家,音樂史上最傑出的演奏家之一。
伊扎克·帕爾曼(Itzak Perlman,1945-),以色列著名小提琴家。
魯契亞諾·帕瓦羅蒂 (Luciano Pavarotti,1935-),世界著名的義大利男高音歌唱家。
曼努埃爾·瑪利亞·龐塞 (Manuel Maria Ponce,1882-1948),墨西哥作曲家。
沃爾特·辟斯頓 (Walter Piston,1894-1976),美國作曲家、音樂理論家。
格里高利·皮亞蒂戈爾斯基 (Grigor Piatigorsky,1903-1976),美籍俄羅斯大提琴家。
蕾昂泰茵·普萊斯 (Leontyne price,1927-),美國女高音歌唱家。
謝爾蓋·普羅科菲耶夫 (Sergei Prokofiev,1891-1953),前蘇聯作曲家、鋼琴家。
吉亞卡摩·普契尼 (Giacomo Puccini,1858-1924),義大利歌劇作家。
亨利·普賽爾 (Henry Purcell,1659-1695),英國作曲家。
S
卡米爾·聖-桑 (Camille Saint-Saens, 1835-1921),法國作曲家。
彼得·施賴爾 (Peter Schreier,1935-),德國抒情男高音歌唱家。
老約翰·施特勞斯 (Johann Strauss,1804-1849),奧地利作曲家,是「圓舞曲之王」小約翰·施特勞斯的父親。
小約翰·施特勞斯 (Johann Strauss,1825-1899),老約翰·施特勞斯的兒子,奧地利著名的輕音樂作曲家。
約瑟夫·施特勞斯 (Josef Strauss,1827-1870),奧地利作曲家、指揮家。小約翰·施特勞斯之弟,本職為建築工程師。
理查·施特勞斯 (Ottorino Respighi,1879-1936),義大利作曲家,初學小提琴,畢業於波洛尼亞音樂會堂,後學作曲。
伊麗莎白·施瓦爾茨科普芙 (Elizabeth Schwarzkopf,1915-),德國女高音歌唱家。
弗朗茲·舒柏特 (Franz Schubert,1797-1828),偉大的奧地利作曲家,浪漫主義音樂的開創者之一。
羅伯特·舒曼 (Robert Schumann,1810-1856),德國著名的音樂家
克拉拉·舒曼(Clara Schumann,1819-1896),德國女鋼琴家。生於萊比錫,羅伯特·舒曼之妻。
亞歷山大·斯卡拉蒂(Alessandro Scarlatti,1600-1725)義大利作曲家。
多美尼科·斯卡拉蒂(Domenico Scarlatti,1685-1757) 義大利作曲家、古鋼琴家,亞歷山大·斯卡拉蒂之子。
吉烏塞比·迪·斯岱法諾 (Giuseppe di Stefano,1921-),義大利男高音歌唱家。
亞歷山大·尼古拉耶維奇·斯克里亞賓 (Alexander Nikolaievitch Skriabin,1871-1915),俄羅斯作曲家、鋼琴家,是一個交響樂作曲家和鋼琴音樂的大師。
貝多伊齊·斯美塔那 (Bedoich Smetana,1824-1884),捷克著名的民族樂派作曲家。
弗拉基米爾·斯皮瓦科夫(Vladimir Spivakov,1944- ),前蘇聯著名小提琴家。
亞諾什·斯塔克 (Janos Starker,1924-),美籍匈牙利大提琴家。
艾薩克·斯特恩(Isaac Stern,1920-),美籍前蘇聯小提琴大師。
伊戈爾·菲德洛維奇·斯特拉文斯基 (Igor Fedorovitch Stravinsky,1882-1971),美籍俄國作曲家、指揮家和鋼琴家。
列奧波爾德·斯托科夫斯基(Leopold Stokowsky,1882-1977),美籍英國指揮家。
約瑟夫·蘇克 (Josef Suk,1874-1935),捷克作曲家、小提琴家。早年從其父學習音樂。後入布拉格音樂學院學小提琴,從德沃夏克學作曲。
弗朗茲·馮·蘇佩 (Franz von Suppe,1819-1895),奧地利作曲家、指揮家。
約翰·菲力浦·蘇薩 (John Philip Sousa,1854-1932), 美國作曲家、軍樂指揮家。
費爾南多·索爾 (Fernando Sor,1778-1839), 西班牙作曲家、吉它演奏家。
左爾格·索爾蒂 (Georg Solti,1912-),英籍匈牙利指揮家。
帕布羅·德·薩拉薩蒂 (Pablo de Sarasate,1844~1908),西班牙小提琴家、作曲家。
瓊·薩瑟蘭(Joan Sutherland,1926-),著名澳大利亞女高音歌唱家。
安德雷斯·塞戈維亞 (Andres Segovia,1893-1987),西班牙吉他演奏家。
Murray Perahia 佩拉希亞(1947- )
美國鋼琴家(有猶太血統),5歲開始學琴,海恩是他第一個老師,1966年進紐約曼納音樂學院師從巴爾薩姆,1968年拜霍爾紹夫斯基為師.

T
居塞比·塔蒂尼 (Giuseppe Tartini,1692-1770),義大利小提琴家、作曲家、音樂理論家。
麗娜塔·苔巴爾迪 (Renata Tebaldi,1922-),義大利女高音歌唱家。
弗朗西斯科·泰雷加 (Francisco Tarrega,1852-1909),西班牙著名的吉他演奏家。
葛塔諾·唐尼采蒂(Gaetano Donizetti ,1797-1848)義大利歌劇作曲家。
恩里克·托賽里 (Enrico Toselli,1883-1926),義大利作曲家、鋼琴家。
阿爾圖羅·托斯卡尼尼(Arturo Toscanini,1867-1957),義大利指揮家,大提琴演奏家。
弗朗切斯科·保羅·托斯蒂 (Francesco Paolo Tosti,1846-1916),義大利作曲家,生於義大利阿勃魯齊省的奧爾托納。

W
布魯諾·瓦爾特 (Bruno Walter,1876-1962),德國指揮家,鋼琴家。
埃米爾·瓦爾德退費爾 (Emil Waldteufel,1837-1915),法國作曲家。生於斯特拉斯堡。早年入巴黎音樂學院學作曲。
理查德·瓦格納 (Richard Wagner,1813-1883),德國著名的作曲家、指揮家,生於萊比錫。
卡爾·馬力亞·馮·韋伯 Carl Maria Von Weber (1786-1826). 德國作曲家。
安東·威伯恩 (Anton Webern,1883-1945),德國作曲家。生於維也納,是二十世紀表現主義音樂流派的三位主要代表人物
居塞比·威爾第 (Giuseppe Verdi,1813-1901),義大利偉大的歌劇作曲家。
海特·魏拉-羅柏斯 (Heitor Villa-Lobos,1887-1959), 巴西作曲家、指揮家。
拉爾夫·沃恩·威廉斯 (Ralph Vaughan Williams,1872-1958),英國作曲家。
約翰·威廉 (John Williams,1941- ),澳大利亞吉它演奏家。
亨里克·維尼亞夫斯基(Henryk Wieniawski,1835-1880),波蘭小提琴家、作曲家。
安東尼奧·維瓦爾第(Antonio Vivaldi,約1675-1741) 巴羅克時期義大利著名的作曲家、小提琴家。

X
簡·西貝柳斯(Jean Sibelius,1865-1957),芬蘭最著名的作曲家、民族樂派的代表人物。
貝克佛蕾·西爾斯 (Bcverly Sills,1929-),美國女高音歌唱家,真名:貝爾·西爾佛曼。
埃瑪努爾·夏布里埃 (Emmanuel Chabrier,1841-1894),法國作曲家,
弗雷德里克·弗朗西斯克·肖邦( Fryderyk Fanciszek Chopin,1810-1849)偉大的波蘭音樂家
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維奇·肖斯塔科維奇(Dmitry Dmitrievitch Shostakovitch,1906-1975),前蘇聯重要的作曲家。
埃爾內斯特·肖松 (Ernest Chausson,1855-1899),法國作曲家
小澤征爾(Seiji Qzawa,1935-),日本著名指揮家,後加入美國籍。生於中國沈陽
亨里克·謝林(Henryk Szeryng,1918-),當代世界著名小提琴家,墨西哥籍波蘭人
奧諾德·勛柏格(Aunold Schonberg,1874-1951),奧地利作曲家,與其門生威柏恩和貝爾格一起形成「新維也納樂派」為十二音作曲技法的開山鼻祖,基本上自學成才。

Y
那西索·葉佩斯 (Narciso Yepes,1927- ),西班牙吉它演奏家。
米哈伊爾·伊波里托夫-伊凡諾夫 (Michail Ippolitov-lvanov, 1859-1935), 蘇聯作曲家。
伊奧西波·伊凡諾維奇 (Iosib Ivanovici,1845-1902),羅馬尼亞作曲家。
塞巴斯第安·伊拉迭埃爾 (Sebastian Yradier,1809-1865),西班牙作曲家。生於阿拉瓦。
約翰·埃曼努埃爾·約納森 (Johan Emanuel Jonasson,1886-1956),瑞典作曲家。《杜鵑圓舞曲》是其代表作。
Z
鄭京和(Chung,Kyung-Wha,1948-),韓國著名女青年小提琴家。
皮恩卡斯·祖克曼 (Pinchas Zukerman,1948-),當代傑出的以色列青年小提琴家,小提琴教育家加拉米安的三大弟子之一。

10. 阿納托利·多勃雷寧的人物生平

多勃雷寧1919年生於莫斯科州一個工人家庭,烏克蘭人。1942年畢業於莫斯科航空學院,1946年 畢業於蘇聯外交部高等外交學校,同年開始其外交生涯。1947年起,多勃雷寧任蘇聯外交部副部長助理,1952至1955年在蘇聯駐美國大使館任參贊,後任公使銜參贊,1955至1957年任外交部長助理,1957至1960年任聯合國副秘書長,1960至1962年任蘇聯外交部美洲司司長,1962年至今任蘇聯駐美國大使。曾經是華盛頓外交使團團長。多勃雷寧1945年入黨,1966年在蘇共二十三大上當選為蘇共中央候補委員,1971年二十四大上被選為蘇共中央委員。
曾經,美國外交圈人士對多勃雷寧的優雅風度和西方化的舉止頗為著迷,有人甚至認為多勃雷寧是西方世界的同情者。但是,卡特時期的美國駐蘇聯大使圖恩毫不客氣地指出,多勃雷寧「在任何時候都不是我們的朋友,他是蘇維埃意識形態和國家利益的堅定信奉者」。 從駐美國大使一職卸任後,多勃雷寧一度出任蘇共中央書記處書記和中央國際部部長,躋身於蘇共最高領導層之列,有媒體稱他為蘇聯的「基辛格」。1988年9月後,多勃雷寧因健康狀況辭去上述職務,僅作為蘇共領導人戈爾巴喬夫的國際事務顧問,其間,多勃雷寧出版發表了他的回憶錄-《信賴——多勃雷寧回憶錄》,書中披露了許多蘇美之間外交密辛,被認為是蘇聯同類書籍中著述風格最為坦率的著作。

閱讀全文

與法國阿納托利是什麼流派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6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51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3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20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80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4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70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1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7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7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2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2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70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