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法國人的一日三餐吃什麼
法國人的一日三餐:
1、早餐:在法國早餐一般都會喝一杯黑咖啡或者熱巧克力,主角是經典的羊角麵包,最後在配上一份蔬菜沙拉,雖然看起來簡單,但營養還是豐富且均勻的。
2、午餐:他們一般會選擇一份沙拉或者冷盤做為前菜,緊接著是主菜,法國人的午餐主菜都是肉食、雞肉、羊肉、牛排、魚肉都可以,接下來就是一份乳酪,雖說法國午餐的熱量不小,但營養均衡。
3、晚餐:法國人晚餐大多會在晚上八點左右才吃,一般會先到某個咖啡館喝上一杯咖啡,等到回家之後就吃一些麵包之類的主食,菜會是一些肉類和新鮮的蔬菜,再配上新鮮的薯條,一份乳酪或者一份甜點,晚餐就結束了。
法國大餐是世界鼎鼎有名的,它不同於中國美食,以精緻、美味聞名,而且法國大餐不同於其他西方美食,有自己獨特細膩的口感。
⑵ 三餐中法國人最重視哪一頓
比較重視午餐,午餐是三餐中的正餐。
法國人的早餐大約在7點和9點之間,包括麵包、奶油、果醬等,飲料通常是咖啡、茶或熱巧克力。
午餐是在正午到14點之間,一般是一道開胃菜、一道主菜以及飯後甜點,最後以一杯咖啡結束。通常把午餐作為正餐。
晚餐就餐時間大概是晚上20點,對許多家庭來說,晚餐是全家人聚在一起交流和增進感情的機會。
⑶ 法國人飲食習慣
法國人對飲食藝術有極高的品味,國內的名菜多不勝數,包括鵝肝醬、海鮮、蝸牛、芝士等等。每一道菜都有它獨特的烹調方法,必能令你垂涎三尺。另外,法國人對酒也很重視,法國的葡萄園分布全國各地,每年生產紅酒、白酒、香檳等來配合不同的菜式。必吃的要數鴨胸 洋蔥湯 法式鵝肝 松 露 魚子醬 法國蝸牛 馬賽魚湯
法國人的一日三餐
早餐:大約在7點和9點之間,包括牛角包或麵包(也許二者兼備)、奶油、果醬,飲料通常是咖啡、茶或熱巧克力。
午餐:在正午到14點之間,有人用簡單的三明治解決,也有人把午餐當作比較重要的正餐,包括一道開胃菜、一道主菜以及飯後甜點,最後以一杯咖啡結束。
晚餐:是一天中最正式的正餐,就餐時間大概是晚上20點,很多上班族會在下班後先去咖啡館小坐一會兒。對許多家庭來說,晚餐是全家人聚在一起交流和增進感情的機會。
咖啡:隨時一杯咖啡是所有巴黎人的習慣,街邊的露天咖啡館對巴黎的意義相當於茶館之於成都。
⑷ 西方人的飲食習慣,生活方式
英國:輕食重飲
在英國,赴宴時不宜早到,晚到10分鍾最佳,一瓶葡萄酒、一束鮮花或巧克力都是贈與主人較好的禮物。未受邀請就去英國人家拜訪是非常失禮的舉動。請英國人吃飯,必須提前邀請,不能臨時通知。
英國人的日常飲食基本上沒有多大變化。除了麵包、火腿(ham)、牛肉之外,常吃的還包括馬鈴薯、炸魚和煮菜。在英國,「烤牛肉加約克郡布丁」(roasted beef and Yorkshire pudding)被人稱為國菜。它是用牛腰肉(serloin)、馬鈴薯,加上雞蛋、牛奶、麵粉,放在烤箱內一起烤制而成的菜餚,但其最傳統和最大眾的食物要數炸魚排和薯條(English fish and chips)。
有別於「輕食」的是,英國人在日常生活之中非常「重飲」。絕大多數英國人嗜茶如命,且對紅茶(black tea)情有獨鍾。在飲茶時,他們先在茶杯里倒些牛奶,然後依次沖茶、放糖。英國人往往會專門擠出時間來喝「下午茶」(afternoon tea), 「下午茶」對他們來講,既是午餐、晚餐間的一頓小吃,也是 「以茶會友」的社交方式。
英國人常去酒吧飲酒,比較喜歡產於蘇格蘭山區的威士忌(whisky)和杜松子酒(gin)。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普遍使用「請」與「謝謝」,家庭成員之間也不例外,餐桌上更是如此。但值得注意的是,在非正式場合,英國人頻頻使用「Cheers」代替「Thank you」。
一般而言,英國人在席間不布菜也不勸酒,全憑客人的興趣取用。一般來說,客人要將取用的菜吃光才禮貌,不喝酒時,只要在侍者斟酒時將手放在杯口即可。
法國:餐飲重於生命
法國人十分講究飲食,並且人人喜歡以美食家(gourmet)自居。
法國人愛吃麵食,其麵包種類之多令人難以數計。在肉食方面,他們愛吃牛肉、豬肉、雞肉、魚子醬(caviare)、蝸牛(snail)、鵝肝(goose liver)。就口味而言,法國人一是喜歡肥濃,做菜時常用大蒜(garlic)、丁香(clove)、香菜(parsley)調味。二是偏愛鮮嫩(fresh and tender),烹飪大多半生不熟(half-baked),甚至還直接生食某些蔬菜。法國人大都愛吃乳酪,往往會拿出各式乳酪請客人品嘗。
法國所產的白蘭地(brandy)、香檳(champagne)與紅、白葡萄酒,享譽全世界,他們幾乎逢餐必喝,而且十分講究以不同的酒水搭配不同的菜餚,如餐前喝開胃酒,吃魚要喝白葡萄酒,吃肉要喝紅葡萄酒,餐後則喝利口酒(Liqueur)或白蘭地,對雞尾酒(cocktail),法國人則不大欣賞。
在正式宴會上,法國人認為「交談重於一切」。用餐時,他們兩手允許放在餐桌上,但卻不能容忍將兩肘支在桌子上,在放下刀叉時,他們習慣於將其一半放在碟子上,一半放在餐桌上。
德國:浪漫的燭光晚餐
德國人十分講究飲食,他們約會准時,時間觀念強。在宴席上,男子坐在女士和地位高的人的左側,女士在離開座位又返回飯桌時,鄰座上的男子要起身以示禮貌。與德國人進餐時最好談些原野風光,因為他們的業余愛好多為體育活動。
德國人喜食油膩之物,且偏愛冷盤和稍微酸、甜的菜餚。豬肉是德國人的最愛,以豬肉製成的各種火腿和香腸(sausages),令其百吃不厭,牛肉位居第二。通常來說,德國人不太喜歡羊肉,除北部地區的少數居民外,他們大都不愛吃魚、蝦,即使吃魚,也不準講話。德國人忌吃核桃(walnuts)。
在飲料方面,德國人鍾愛啤酒,且個個都是海量。若啤酒與葡萄酒同時飲用,德國人認為先飲啤酒,後喝葡萄酒有益健康。此外,他們也很喜歡咖啡、紅茶和礦泉水。
在一日三餐之中,德國人最重視的是晚餐。共進晚餐時,他們喜歡以小蠟燭照明,在幽幽的燭光下,邊吃邊談心。
紐西蘭:一日六茶
在紐西蘭,歐洲移民的後裔(the descendants of the European immigrants)通常習慣吃英式西餐,他們的口味較清淡(light),喜歡吃牛肉、羊肉、雞肉、魚肉和乳製品(dairy procts)等。
除愛吃瘦肉(lean meat)之外,歐洲移民的後裔們還愛喝濃湯(thick soup),紅茶是其一日不可或缺的飲品。受英國習俗的影響,紐西蘭人養成了」一日六茶」的習慣,分別被稱作早茶、早餐茶、午餐茶、下午茶、晚餐茶和晚茶。茶點和茶館(teahouse)幾乎遍及紐西蘭各地。
同紐西蘭人約會,最好事先聯系,客人應提前幾分鍾抵達以示禮貌。應邀到紐西蘭人家中做客,巧克力或威士忌酒是合適的禮物。紐西蘭人忌諱吃飯時頻頻與人交談,平時交談的話題大都只涉及氣候和體育運動,不願談及種族問題(racial problems)。
快餐:典型的美國飲食
美國人喜食「生」、「冷」、「淡」的食物。在一般情況下,他們以食用肉類為主,牛肉是他們的最愛,雞肉、魚肉、火雞肉亦受歡迎。美國人忌食動物內臟(internal organs),大蒜和酸、辣食品一概不食。
受快節奏(fast-paced)的社會生活影響,快餐(fast food)在美國得以大行其道。熱狗、炸雞、炸薯條(fried potatoes)、三明治、漢堡包、麵包圈(donuts)、比薩餅、冰淇淋等,在美國可謂老少咸宜,是他們日常餐飲的主角。
當美國人請你去做客時,一定要給人以明確回復並記清時間、地點。若突然有事不能赴約,一定要打電話說明原因,好讓主人早做准備。赴宴一般要准時到達,或者在約定時間的5分鍾前後到達。
美國人不刻意講究形式與排場(ostentation and extravagance),有時會請親朋好友們上自己家裡共進晚餐,請客時只准備兩、三道菜也是極為正常的。美國人雖不拘禮節,但赴宴時也應准備好一束花或一瓶酒。在宴席上,最令主人高興的禮物是充滿友誼的祝酒詞。席間要處處女士優先;用餐完畢,應誇贊一番女主人的廚藝(culinary skill),並於次日寄去一封簡短的感謝信(a brief letter of thanks)。
⑸ 法國家庭日常的一日三餐吃什麼,和中國有什麼不同
一日三餐是很正常的事情了,有的人工作忙或者是因為其他的原因並沒有這樣的規律,一日三餐不只是中國才有的事情,整個世界都是遵循著這樣的規律,今天我就來講講法國人的一日三餐是怎麼樣子的。
最後就是晚餐了,大部分的選擇還是會吃一些麵食,不會選擇重油重鹽的食物,同樣是有麵包和蔬菜沙拉,也會有魚排或者是其他的肉排,對於卡路里的攝入還是有一定的自製力,雖然看上去沒有太大的吸引力,不過營養方面還是很均衡的。
現在很多人也是開始注重飲食上的營養搭配了,也不再單一的去選擇某種事物,而是更加全面的去選擇,不知道現在的你們對於這件事有什麼看法?
⑹ 法國的特色美食,為什麼說是視覺和味覺的雙重享受
法國的特色美食很有名,因為這里的美食不僅味道無可挑剔。而且還做得特別精緻。所以稱得上是視覺和味覺的雙重享受。
而且一頓完美的法式大餐也往往與溫馨的燭光、精緻的餐具、典雅的環境等有關,很多時候餐桌上都會有一些裝飾和擺件來增加晚餐的情調~要不咋說法國人夠浪漫呢。
法國的烹飪技術一向著稱於世界,所以法國美食簡直可稱之為一種藝術。怎麼樣是不是也有一種想要立馬飛到那裡一飽口福的沖動。
⑺ 法國人一日三餐都吃些什麼
喜歡糖炒栗子喝生水 法國人飲食特點
法國是世界三大烹飪王國之一。法國人講究吃,而且捨得花錢。法國人不愛吃無鱗魚,也不愛吃辣味的菜餚。他們一般都喜歡吃略帶生口、鮮嫩的美味佳餚。法國人一般都樂於喝生水(自來水),不習慣喝開水。
法國人在飲食嗜好上有如下特點:
1、注重烹調火候,講究菜餚的鮮嫩,強調菜餚的質量。
2、口味:一般喜肥、濃、鮮、嫩,偏愛酸、甜、鹹味。
3、食品:主食為米飯或麵粉,愛吃點心;副食愛吃肥嫩豬肉、羊肉、牛肉,喜食魚、蝦、雞、雞蛋及各種腸子和新鮮蔬菜,偶爾也願品嘗些新奇的食物,如蝸牛、蚯蚓、馬蘭等;喜用丁香、胡椒、香菜、大蒜、番茄汁等作調料。
4、製法:對煎、炸、燒、烤、炒等烹調方法製作的菜餚偏愛。
5、菜譜:很欣賞紅燒鱖魚、宮保肉丁、脆皮炸雞、炒蝦球、銀芽雞絲、菠蘿火雞、拔絲蘋果等風味菜餚。
6、水酒:對酒嗜好,尤其愛飲葡萄酒、玫瑰酒、香檳酒等,一般不能喝或不會喝酒的人也常喝些啤酒;通常他們慣用的飲料還有礦泉水、蘇打水、橘子汁以及紅茶或咖啡等。
7、果品:法國人愛吃水果,尤其對菠蘿格外偏愛,蘋果、葡萄、獼猴桃等也是他們愛吃的品種:乾果喜歡葡萄乾、糖炒栗子等。
⑻ 三餐中,法國人最重視哪一頓呢
晚餐。
歐美人一般對早餐、午餐都不太重視,晚餐則比較隆重。這往往是受工作時間的限制,早晨要匆匆去上班,很多人就喝杯咖啡,最多加兩片麵包抹黃油(很多人連抹黃油的時間都不一定有,不吃早飯的人非常多)就打發了;中飯則是因為中午往往只有半小時午餐時間,所以吃個三明治就算解決了午餐。如此一來,晚上回到家,一家人總算有機會一起坐在餐桌旁吃頓飯,就比較隆重了
而且一般朋友約出去吃飯,通常都是約晚上,同樣因為時間限制
不過一般周末的早飯會比較隆重一些,全家人睡個懶覺起來,圍坐桌旁共進早餐,這時通常會吃抹黃油、果醬的麵包片,喝咖啡。然後常常會跳過(即不吃)午飯,早一點兒吃較隆重的晚飯,這樣一天就吃兩餐
我還注意到他們早餐不太愛吃鹹的,不像我們華人好吃包子、生前、煎餅果子之類有鹹味的東西,他們往往覺得,早餐最多加果醬、蜂蜜之類的甜的東西。我有問過為什麼,周圍的人也說不清,但告訴我以前還是農業勞作為主時,上午體力支出比較多,那時的人早飯會吃鹹的,但現在就是覺得早飯不應該有鹹的
但是如果是住酒店,你會注意到酒店的大陸式早餐是有香腸、火腿、熏肉等鹹的食品的,這時住客們都會不在乎了,很有意思
⑼ 法國有哪些特點
法國風土人情
交際習俗
注重服飾的華麗和式樣的更新。婦女視化妝和美容為生活之必需。時間觀念強,工作計劃性強,奉行「女士第一」的原則。習慣行握手禮,有一定社會身份的人施吻手禮。少女常施屈膝禮。男女之間,女子之間及男子之間,還有親吻面頰的習慣。社交中不願他人過問個人私事。反感向婦女贈送香水及初次見面就送禮。
信仰禁忌
大多信仰天主教。忌「13」和「星期五」。忌黃色和墨綠色。忌孔雀和仙鶴。視菊花、杜鵑花與核桃等為不祥之物。喜愛藝術和娛樂活動。
飲食特點
法國人會吃,也講究吃。法國菜風靡世界。法國人喜歡吃蝸牛和青蛙腿,最名貴的菜是鵝肝。喜歡喝酒。法國菜的特點是鮮嫩。法國人也非常喜歡中國菜。
服飾
法國時裝在世界上享有盛譽,選料豐富、優異,設計大膽,製作技術高超,使法國時裝一直引導世界時裝潮流。在巴黎有2000家時裝店,老闆們的口號是:「時裝不賣第二件」。而在大街上,幾乎看不到兩個婦女穿著一模一樣的服裝。目前高級時裝最有名的有:「吉萊熱」、「巴朗夏卡」、「吉旺熙」、「夏奈爾」、「狄奧爾」、「卡丹」和聖洛朗」。近年來,特別引人注目的是巴黎女郎的裙子,其式樣之多。款式之新,在別國很難見到。法國人是把收入的最小部分用於穿著的歐洲國家,法國人一般很注意服裝方面的鑒賞力,也接受比較便宜的而不十分講究的仿製品。
小動物
當今法國家庭,對小動物恩寵倍加,不惜耗費巨金收買哺養。有一半以上家庭飼養各種小動物,總頭數在3000萬只以上。1/3的家庭養狗,狗的數量已近4萬條。各種狗醫院、狗服裝店屢見不鮮。動物不僅給法國人帶來了樂趣,也造成一定災難。法國每年發生狗傷人的事件50多萬起。
禮儀
法國是一個講文明禮貌的國家。對婦女謙恭禮貌是法國人引以自豪的傳統。法國人見面打招呼,最常見的方式莫過於握手。不過握手時一是握時間不應過長,二是沒有必要握住人家的手使勁晃動。一般是女子向男子先伸手,年長者向年幼者先伸手。上級向下級先伸手。
吻
法國是第一個公認以吻表示感情的國家。法國人的吻有嚴格的界限:他們在見到久別重逢的親友、同事時,是貼貼臉或頰,長輩對小輩則是親額頭,只有在愛人和情侶之間,才親嘴或接吻。
婚俗
結婚前先訂婚,儀式簡單,一般由女方的家長宴請男方的家長及兄弟姐妹,也可同時邀請其他親戚、甚至一兩名好友出席。婚禮也已逐漸簡化,但仍不失為最隆重的家庭節日,帶有庄嚴神聖的色彩。婚禮由市長或他的一名副手主持,習慣上是在周二、四、五、六早9時至下午5時之間。婚後大宴賓客。法國農村有的地方在婚前要簽訂財產婚約並辦理公證。婚約中要寫明未婚夫婦的全部財產、未婚妻的嫁妝和未婚夫的產業。婚齡紀念在民間已成為一種喜慶的風俗。女子守寡300天後,或宣布與丈夫分居300天後可以再嫁,男子則無時間上的限制。
聖靈節
每年11月1日聖靈節,相當於中國的清明節。法國人習慣上在這一天去墓地祭奠,緬懷為國捐軀的先烈。聖喀德琳娜節 巴黎「大齡女青年」的節日。每年11月25日這一天,年滿25 歲而尚未婚配的姑娘們到喀德琳娜塑像前獻一束鮮花,再到大時裝店跳舞,飲酒狂歡,最後選出一位最美的姑娘作為節日的王後。
用餐習慣
法國人把烹調看成是一門藝術,法國菜也確實風糜全球。在法國一日三餐通常是這樣安排的。 早餐:麵包、咖啡、熱巧克力; 午餐:午餐是法國人最重要的一餐,一般在下午一點左右, 晚餐則在九點以後。法國人社交的正餐一般要持續兩小時以上,開始先是開胃菜,然後是魚或義大利面條,再才是主菜,主菜還附帶許多生菜、沙拉、乳酪,水果,有時還有甜點心,餐後咖啡也必不可少。
1)社交禮儀
與英國人和德國人相比,法國人在待人接物上表現是大不相同的。主要有以下特點:
第一,愛好社交,善於交際。對於法國人來說社交是人生的重要內容,沒有社交活 動的生活是難以想像的。
第二,詼諧幽默天性浪漫。他們在人際交往中大都爽朗熱情。善於雄辯高談闊論,好開玩笑,討厭不愛講話的人,對愁眉苦臉者難以接受。受傳統文化的影響, 法國人不僅愛冒險,而且喜歡浪漫的經歷。
第三,渴求自由,紀律較差。在世界上法國人是最著名的「自由主義者」。「自由、 平等、博愛」不僅被法國憲法定為本國的國家箴言,而且在國徽上明文寫出。 他們雖然講究法制,但是一般紀律較差,,不大喜歡集體行動與法國人打交道,約會必須事先約定,並且准時赴約,但是也要對他們可能的姍姍來遲事先有所准備。
第四,自尊心強,偏愛「國貨」。法國的時裝、美食和藝術是世人有口皆碑的,再此影響之下,法國人擁有極強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在他們看來,世間的一切都是法國最棒。與法國人交談時,如能講幾句法語,一定會使對方熱情有加。
第五,騎士風度,尊重婦女。在人際交往中法國人所採取的禮節主要有握手禮、擁抱禮和吻面禮。
(2)服飾禮儀
法國人對於衣飾的講究,在世界上是最為有名的。所謂「巴黎式樣」,在世人耳中即與時尚、流行含意相同。
在正式場合:法國人通常要穿西裝、套裙或連衣裙,顏色多為藍色、灰色或黑色,質地則多為純毛。
出席慶典儀式時:一般要穿禮服。男士所穿的多為配以蝴蝶結的的燕尾服,或是黑色西裝套裝;女士所穿的則多為連衣裙式的單色大禮服或小禮服。
對於穿著打扮,法國人認為重在搭配是否得法。在選擇發型、手袋、帽子、鞋子、手錶、眼鏡時,都十分強調要使之與自己著裝相協調相一致。
(3)餐飲禮儀
作為舉世皆知的世界三大烹飪王國之一,法國人十分講究飲食。在西餐之中,法國菜可以說是最講究的。
法國人愛吃麵食,麵包的種類很多;他們大都愛吃乳酪;在肉食方面,他們愛吃牛肉、豬肉、雞肉、魚子醬、鵝肝,不吃肥肉、寵物、肝臟之外的動物內臟、無鱗魚和帶刺骨的魚。
法國人特別善飲,他們幾乎餐餐必喝,而且講究在餐桌上要以不同品種的酒水搭配不同的菜餚;除酒水之外,法國人平時還愛喝生水和咖啡。
法國人用餐時,兩手允許放在餐桌上,但卻不許將兩肘支在桌子上,在放下刀叉時,他們習慣於將其一半放在碟子上,一半放在餐桌上。
(4)習俗禁忌
法國的國花是鳶尾花。對於菊花、牡丹、玫瑰、杜鵑、水仙、金盞花和紙花,一般不宜隨意送給法國人。
法國的國鳥是公雞,他們認為它是勇敢、頑強的直接化身。
法國的國石是珍珠。
法國人大多喜愛藍色、白色與紅色,他們所忌諱的色彩主要是黃色與墨綠色。
法國人所忌諱的數字是「13」與「星期五」。
在人際交往之中,法國人對禮物十分看重,但又有其特別的講究。宜選具有藝術品味和紀念意義的物品,不宜以刀、劍、剪、餐具或是帶有明顯的廣告標志的物品。男士向一般關系的女士贈送香水,也是不合適的。在接受禮品時若不當著送禮者的面打開其包裝,則是一種無禮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