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法國為什麼既是歐盟國家對抗美國,又是北約成員國美國小弟,不會鬧矛盾嗎
北約
北約全稱「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是美蘇冷戰對峙情況下的「特殊產物」,1949年4月4日出於對「蘇聯西擴」的擔憂,美國以提供「合理」保護為由,拉攏加拿大、比利時、法國、盧森堡、荷蘭、英國、丹麥、挪威、冰島、葡萄牙、義大利簽署北大西洋公約。
根據該公約的要求,北約成員國的軍隊將在美國軍隊的領導下組成特殊的作戰序列,應付蘇聯可能的「西擴」。
對於美國人如此指向性的機構,蘇聯在1955年5月14日拉攏匈牙利、波蘭等東歐各國簽訂「華沙條約」對標。因而整個美蘇冷戰對抗,在理論上也可以叫做「北約」、「華約」兩大軍事集團的武裝對峙。
B. 二戰北非摩洛哥戰場上,美國和法國為什麼交戰
因為法國此時已被德國佔領,成立了維希法國,理論上是屬於軸心國了
C. 美國獨立戰爭,法國出於什麼目的幫助美國對抗英國
法蘭西啟蒙思想家們(伏爾泰、盧梭、孟德斯鳩)關於天賦人權、主權在民與三權分立的思想在18世紀上半期就在北美的土地上廣泛傳播。獨立戰爭時期,是混成的多元的,既是白人的後代又是土著的後裔,既是侵略者的火與劍又是原住民古老文明的鷹與蛇。美國的獨立戰爭,所以與其說是民族解放,這完全是一種美國本位主義的敘事。要明辨是非,我們需要從英國人的角度,重新審視一下這段歷史。換個視角,或許更能接近明辨是非。
美國人的天賦人權思想不是自己發明的,受法國人影響。美國的三權分立體制,有可能美國跟加拿大一樣,成為英聯邦成員國,當然歷史不能假設,坐著五月花號的第一批美國人登陸北美海岸時,其實心裡就有了大致的規劃,在君主立憲基礎上更進一步,法國是美國的啟蒙者,自由女神像,是法國人贈送的。美國獨立戰爭,但是因為身處異國,且由於語言的隔閡,所以我們對於美國獨立戰爭的了解和認識實際上是比較有限的。
D. 戴高樂在當選法國總統後,為何膽敢與美國叫板退出北約
因為當時的美國重心不是在當時的一個法國,當時美國中心是在德國和英國這些國家,因為在戰後美國要扶持這些戰後國家,想用這些國家來牽制當時的蘇聯,所以當時法國敢退出當時的北約。另外一個原因是,法國後面還有蘇聯的一個支持,蘇聯當時也是能夠匹敵美國的大國,有了蘇聯的支持,自己當然也敢和美國進行一個叫板,退出北約。
還有最後一個原因是戴高樂和蘇聯的國家主席有著密切的聯系,兩個人曾經是密友之交。所以說在之後,戴高樂會敢於退出北約也正是他之前受到了蘇聯主席的一個接見和帶優勢對待。他想萌生出一股退後想法,畢竟自己接受過蘇聯的恩情。
E. 西方最不懼怕美國的國家是法國,為什麼會這么說
首先法國在1960年就成功的引爆了第一顆原子彈,作為擁有核武器的法國,再也不像其他國家懼怕美國向自己國家投射原子彈。
自從美國在日本投射原子彈,讓全世界的人看到了原子彈的可怕,幾乎所有的國家都懼怕擁有原子彈的美國。
就是因為法國有自己的經濟體系和軍事力量,所以才會不受美國的威脅。
F. 法國是西方國家,在冷戰時期為什麼頻繁與美國叫板
因為以法國為首的西方組成了歐盟,歐盟實際是挑戰了美國的全球利益,因此美國常常敲打歐盟,法國作為歐盟的帶頭大哥,要做出表態的
G. 法國為什麼老是和美國在外交上唱反調
第一點,法國人在外交上比較保守。雖然現在很多奢侈品牌都是由法國人生產的,看上去法國人也一直走在時代的前沿。但是在經歷過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法國人在外交政策上一直比較保守,屬於那種不求有功但求無錯的狀態。在許多國際政策上,法國人一直堅持自己的想法,才會跟美國有諸多差異。
第二點,美國人有點張狂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人一直以世界霸主的地位自居,一直想要統治全球。在許多的國際政策上,美國人都用自己強大的國力,威脅其他國家。而法國人深受兩次世界大戰的危害,不想再引發戰爭了,所以才會在外交上和美國人唱反調。
第三點,國際形勢發生了變化。二戰之後形成了兩級分化的局面,法國沒有辦法,只能跟美國一起對抗蘇聯。在今天蘇聯解體之後,法國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因此才會跟美國唱反調。
H. 獨立戰爭法國為什麼幫美國
英法當時不僅在歐洲大陸,而且在北美,在印度,在西印度群島都是激烈競爭和對抗的關系。法國支援北美反英獨立運動,就是為了打擊英國在北美的勢力。
I. 法國為何反對美國攻打伊拉克
蔚然報道27 Feb 2003 在是否應該軍事打擊伊拉克的問題上,美國的歐洲盟國法國和德國帶頭跟美國唱反調,而且是有組織地「合唱」,這引起了很多美國人的困惑和不滿。如果說德國領導層出於某些分析人士所說的競選原因,不得不向選民的反戰情緒低頭的話,那麼法國堅定的反戰立場又如何解釋呢? 就在兩年前,法國和美國看起來還是緊密的盟友。布希當選後,法國總統希拉克是第一個拜會布希的國家元首。九一一恐怖事件發生後,希拉克又是第一位訪問美國,保證和美國同仇敵愾、共同對抗恐怖主義的外國領導人。 然後,最近幾個月來,在是否應該軍事打擊伊拉克的問題上,法國卻站在了美國的對立面,堅決反對用戰爭解決問題。美國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因此把法國和德國說成是所謂的「老歐洲」,而法國總統希拉克則威脅那些支持美國立場的中歐國家,要阻撓他們加入歐洲聯盟,甚至公開說這些小國教養不好,不知道該閉嘴的時候就不要說話的道理,等等。讓一些美國人費解的是,伊拉克明明是故意不執行安理會決議,法國為什麼要和美國唱對台戲呢?經濟不是主要原因 有人認為,法國是出於本國的經濟利益,不願意看到伊拉克爆發戰爭。因為法國想要回伊拉克拖欠法國的二十億美元,保護法國石油公司開發伊拉克油田的兩項尚未簽署的合同。 此外,法國是伊拉克的主要貿易夥伴,還是聯合國的伊拉克石油換食品項目的主要中間人。 美國[布魯金斯研究會]的美國和法國研究中心研究員夏皮羅認為,這種說法站不住腳。他指出,如果經濟利益左右法國政策,那法國其實應該和美國站在一條戰線上,支持打擊伊拉克才對:「法國政府很清楚,只要薩達姆繼續掌權,聯合國繼續對伊拉克實施制裁,伊拉克欠法國的錢就不可能要回來,尚未簽署的石油合同就不可能落實。唯一能要回欠款,讓石油合同落實在紙上的機會,就是加入美國的陣營。」 另外一種看法認為,法國是想抓住這個難得的機會,挑戰美國的外交政策和在國際社會中的主導地位。《華爾街日報》的署名文章說,法國總統希拉克最希望的,就是讓法國成為在國際事務中對抗美國的歐洲領袖。文章引述希拉克原來的一位助手的話說,希拉克夢想著建立多級世界,讓法國充當發展中國家的代理律師。法國喜歡扮演獨立角色 智囊機構[傳統基金會]國際貿易和經濟中心的研究員謝弗說,法國一直喜歡扮演獨立角色:「冷戰期間,法國就象是一個中間力量,在美國和前蘇聯之間搖擺不定,在很多事務中成為決定因素,從而在國際關系中發揮核心作用。」 [布魯金斯研究會]的夏皮羅承認,法國確實覺得美國沒有權力為國際社會決定一切,國際上存在,而且也需要聽到不同的聲音;但是夏皮羅指出,這種看法並不足以讓法國和美國作對:「法國反對軍事打擊伊拉克是因為他們認為這樣做不對。九一一以後,法國和美國保持一致立場,沒有提出任何異議,在阿富汗和反恐問題上,法國也是美國堅定的夥伴。如果法國是要挑戰美國的話,他們早就可以這樣做了。」 夏皮羅補充說,法國最擔心的是,對伊戰爭不僅不會打擊恐怖主義,反而會為恐怖主義招兵買馬提供理由,從而增加恐怖襲擊發生的可能。法國境內至少有五百萬穆斯林,法國很擔心這些人會走向極端。另外,法國也懷疑美國控制戰後局勢的能力,擔心戰後的伊拉克會陷入混亂,搞不好會變成另外一個黎巴嫩。站在美國對立面法國無好處 不過,[傳統基金會]的謝弗指出,法國這次執意站在美國的對立面,對法國不會有好處:「法國一直反對美國,讓美國大為光火,因為美國是通過了聯合國,通過了安理會的多國框架來尋求解決伊拉克問題的。有足夠的證據顯示,伊拉克並沒有按照安理會的要求解除武裝,也沒有提供足夠的合作,在這種情況下,法國還堅持和美國唱對台戲,讓美國很泄氣。」 這次伊拉克危機的受害者之一,是原本認為牢不可破的北約組織。為了解除土耳其的顧慮,美國去年年底提出,北約應該採取預防性措施,為協防伊拉克的鄰國土耳其做准備,但是北約成員國法國、德國和比利時堅決反對,認為這樣做等於是說戰爭不可避免。經過三個月的周旋,德國和比利時終於讓步,北約通過不包括法國在內的防務計劃委員會,決定協防土耳其。盡管這種結局挽回了北約的面子,但外界不禁懷疑,在危急時刻,北約能否即時採取行動。 [布魯金斯研究會]的夏皮羅說,北約做為軍事結盟是一個獨特的組織;但是最近的一系列發展,卻讓國際社會,特別是美國對北約的效力徹底失去了信心,認為歐洲沒有投入足夠的時間和精力,來建立有效的軍事機制。夏皮羅說,北約軍事結盟的獨特性,恰恰是北約的價值所在,在國際事務中,還是需要北約的:「科索沃的經驗證明,北約最後能渡過難關,成為有效的工具。北約在國際組織中是獨一無二的軍事機制。」
J. 分析:法國人為什麼總是和美國對著干
1、法國種族跟美國不一樣,民族跟美國不一樣,宗教不一樣,所以想法就不一樣。
法國是古拉丁人的後代。
美國按人口來算,德國後裔佔15%、愛爾蘭後裔佔10%,英國後裔佔8.7%,法國後裔佔3%。
而德裔、愛爾蘭裔、英裔,都是古代日耳曼人的後裔。而法國人不是。
2、法國是天主教國家,英國和美國都是新教國家。
3、另外,法國也曾闊過,世界上有50個國家是說法語的,也就是世界三大語音中,法語排在中文、英語之後,名列第三位,它自然在文化上對美國不屑一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