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法國資訊 > 二戰法國為什麼要修馬其諾防線

二戰法國為什麼要修馬其諾防線

發布時間:2022-05-30 12:54:29

㈠ 二戰時,法國修建了馬奇諾防線,正常人都知道繞道,為什麼還要修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的時候,德國戰敗了。在巴黎和會上,戰勝國的列強們蜂擁而上,爭相瓜分德國的利益。德國失去了海外的殖民地,還喪失了大片的國土,背負上巨額的戰爭賠款。這嚴重傷害了德國人的民族感情,復仇的情緒在德國人的心中愈演愈烈。當時有一位政治家評價巴黎和會最後簽訂的《凡爾賽和約》說,這不是停戰的和約,而是二十年的休戰書。

這樣,在很短的時間里,德軍的裝甲集群就突破了英法的防禦,將英國遠征軍和法軍一部包圍在了敦刻爾克。雖然英軍最終乘船撤退,可是它的武器裝備損耗殆盡,一時失去了戰鬥力。而法軍的防線漏洞百出,無力再抵抗德軍,只得投降。

馬奇諾防線是法軍落後的軍事思想的產物。正是無視坦克、飛機在戰爭中的運用,無視新的軍事思想,法國才保住陳舊的防禦思想,修築了馬奇諾防線。

㈡ 馬奇諾防線,連普通人都知道能夠繞開,為什麼法國還想不到呢

馬奇諾防線在當時法國人的眼裡猶如中國的長城一樣,號稱固若金湯,也被稱為法國人的驕傲。然而,這個極為堅固的馬奇諾防線在二戰爆發後,並沒有起到它應有的作用,法國人被啪啪打臉了。

綜合來說,馬奇諾防線並非是沒有意義的存在,它本身的價值已經體現出來了,它也並非是個擺設,所以法國人才會話重金打造這么一個防線,法國人並不蠢,相反很聰明。

㈢ 德軍繞道馬奇諾,二戰法國潰敗背後的原因究竟是什麼

二戰期間,法國建造了世界上最壯觀、最強悍、號稱是最堅固的防禦工事,永遠不會攻破的邊境防禦設施——馬其諾防線(又稱馬奇諾防線),而恰好是這個所謂的馬其諾防線,被法國人寄予厚望的工程,卻讓法國陷入了國家覆滅的悲哀。

而義大利雖然也是軸心國,但是其他的一些歐洲國家足夠單獨應對義大利,所以義大利其實對二戰軸心國的貢獻並不大,反而還需要德國多次的救援。同樣的法國軍隊也一樣,法國雖然有著不少的軍隊,但國家都被佔領了,政府被迫流亡,號召力大幅度下降,由此,法國失去了戰爭潛力,所以只能給英美國家打打下手。

㈣ 法國人修建了牢不可破的馬奇諾防線,為什麼到了最後功虧一簣

因為修建馬奇諾防線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資金,導致了法國在軍備上面沒有資金和能力進行支持結果才讓戰爭失敗的。而且馬奇諾防線也並沒有發揮出其作用,反而成為了法國慘敗的見證。

法國修建馬奇諾防線,卻沒有想到德軍沒有從馬奇諾防線來進攻法國。所以說最後馬其諾防線確實是功虧一簣。

㈤ 馬奇諾防線的馬奇諾防線」的背後

普法戰爭後遺症---「大規模進攻」理論的慘敗
有人說,法蘭西民族自從拿破崙之後就再也沒有出過一個軍事奇才,此話雖有偏頗但也說明了一個事實。法國自拿破崙王朝潰滅之後一直處於一種較為動盪的社會狀態之下,普法戰爭的慘敗曾給了法國人一個重整軍事理論和思想的契機,在背上沉重的民族恥辱的十字架後,法國人一心為了復仇將「大規模進攻」理念奉為經典的軍事思想,同時將軍人的榮譽感上升到了一個不切實際的高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法軍不但輕視野戰炮兵的火力掩護,還迂腐的認為步兵在德軍機槍和大炮的打擊下跑步前進都是對軍人榮耀的一種侮辱。在付出了數以十萬計的生命為代價後,法國人終於逐漸務實,摒棄了那些可笑的理念。最終,在盟友的幫助下艱難地打敗了宿敵德國。
缺乏軍事理論創新----「克隆」第一次世界大戰經驗
由於一戰初期法國鼓吹「大規模進攻」帶來的慘重損失,以及後來數次防禦戰役中的巨大成功,使大多數人都認為未來的戰爭形態不會脫離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那種類型,因此一戰中取得的經驗被法國人完全保留下來——「野戰炮兵掩護下的經過要塞加強的不間斷線性防禦」,日後法國人利用現代技術對其進行改進並發揚光大,最終將這一「完全防禦」的軍事思想發展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一場第一次世界大戰,使法國人的軍事思想從一個極端跳到了另一個極端——從「完全進攻」變成了「完全防守」。馬奇諾防線便是這種軍事思想的最佳實踐。說到法軍的這種軍事思想,不能不提凡爾登戰役,這場戰役是法國人面對強敵勇於犧牲、堅持到底獲得勝利的民族精神的象徵,是法國人在一戰中最大的驕傲。從這場戰役中得來的「熾盛火力結合堅強防禦」的經驗在日後的戰斗中被屢屢實踐,並從中得出「炮兵開路、步兵佔領的進攻新方式」,日後為法軍奉為教條,並在二戰爆發後被不折不扣機械式的執行到底。「野戰炮兵掩護下的經過要塞加強的不間斷線性防禦」成為法軍最新軍事思想和行為准則後,所有的一切皆圍繞其展開作業。法國人特別注重火力掩護下的固定防禦,野戰條件下的部隊機動被忽視,作戰條令和訓練大綱都不鼓勵部隊進行冒險性進攻,盡可能在戰場上「避免與敵人發生遭遇戰」,在預定防禦陣地上用「旺盛」的火力對來犯之敵進行打擊成為法軍的作戰原則。
軍事領導層的短視----保守派的勝利及新武器作用的弱化
當政治家們准備給德國強加一個懲罰性和平條約以阻止他再度威脅法國時,法國軍隊開始考慮採取何種軍事措施在未來可能的入侵中保衛法國。當時軍隊高層分成兩派。一派的代表人物是福煦元帥--- 一戰結束時的盟軍最高指揮官,他認為最好的防禦就是進攻:德國一旦再次威脅法國,法國應該立刻發起一場跨過萊茵河的進攻。另一派則宣稱上次大戰中特別是凡爾登會戰的經驗證明了堅固的永備防禦工事和要塞的優越性,在強大炮火的掩護下,它們能給攻擊部隊造成巨大的損失。他們認為法國最好能有一系列要塞構成的戰略防線抵禦入侵直到盟國能提供援助,以聯合封鎖來扼殺德國。法國卻選擇了後者,結果使法國走上了亡國之路。這也再一次說明了,將自己國家的安全交給別人是靠不住的,是多麼荒唐可笑。
法國軍事領導層的短視還體現在對新式武器的使用上。恩格斯指出:「一旦技術上的進步可以用於軍事目的並且已經用於軍事目的,它們便立刻幾乎強制地,而且往往是違反指揮官的意志而引起作戰方式上的改變甚至變革。」而一戰中嶄露頭角的新兵器坦克和飛機,被法國人可笑的定義為步兵和炮兵的支援工具,有些法國將領固執的認為飛機的作用就是給炮兵指示目標,而坦克的活動范圍必須圈定在己方炮火的有效射程之內,進攻只能在炮兵完全摧毀敵方防禦之後才能由步兵發起,坦克必須掩護進攻的步兵。這些在日後成為笑柄的概念,在當時被深深鐫刻在法軍官兵的頭腦中,以至於當他們突然面對超越自己認知度的一種全新概念的戰爭時才顯得茫然不知所措。凡爾登的英雄貝當元帥,也不止一次公開表示「坦克和飛機不能改變戰爭的形態和進程,法國的安全,主要建立在邊境上連綿不斷的要塞工事上」。
「完全防禦」軍事思想形成的群眾基礎---法國人民對和平的渴望
一戰結束後,法國這個名義上的戰勝國也付出了極其慘重的代價,軍隊傷亡超過600萬人,北部省份被戰爭摧毀,國家背上沉重的戰爭債務,經濟凋敝,民不聊生。另外,人口因素上的考慮也為防禦學派增添了砝碼。一戰戰後的人口統計表明法國只有4000萬人口,德國有7000萬,而且德國的出生率更高。因為戰爭的影響,法國在1930年後5年將面臨嚴重的兵役人員短缺現象。殘酷的一戰令普通法國人渴望和平穩定的生活,既然國恥已雪,不願再戰的民意也令保持一支「完全攻勢」的軍隊得不到老百姓的支持,和平是那麼可貴,誰還願意主動發起戰爭呢?正是在這種「過和平日子」思想的驅使下,消極防禦的思想也在軍隊中蔓延開來。
「完全防禦」軍事思想的標志----馬奇諾防線的形成
在戰爭爆發前,馬奇諾防線的修建是法國人的一個驕傲,這個歐洲最為龐大的工程項目將築城技術發揮到了極至,法國人將國家安全完全寄託其上並非毫無道理。如此一條堅強的防線,完全斷絕了敵人從側翼迂迴的可能性,只有在付出慘痛代價的情況下才可能達成突破,法軍在使用少量兵力守備防線的情況下可以調集盡可能多的預備隊對來犯之敵進行痛擊,這是多麼快意的事情啊!很顯然,法國人也並不完全認為馬奇諾防線牢不可破,也有用機動預備隊對來犯之敵在突破後進行反突擊的准備,貝當元帥就認為「必須要有高度機動之兵力准備封閉突破口,或對突破防線之敵進行兩翼夾擊的作戰」。在法國人的理念中,突破馬奇諾防線的敵軍必將遭到慘重的損失,在法軍機動兵力的打擊下,敵軍的進攻必定會遭到失敗。但並不是所有人都這么樂觀,英國陸軍的一位軍長,艾倫·布魯克爵士在1939年末和1940年初曾經兩度參觀馬奇諾防線,在日記里寫下了他的感想:「不用懷疑,馬奇諾的整個觀點是天才的設想。但是!它只給我很少的安全感,我認為法國本來可以做的更好,如果把錢花在機動防禦的裝備上,比如更多更好的飛機和更多的裝甲師,而不是把錢扔進地下……馬奇諾防線最危險的方面在心理上,它給人造成一種錯誤的安全感,躲在牢不可破的鋼鐵防線後面的感覺,一旦這種感覺被打破,法國的戰斗意志將一起被粉碎。」不幸的是這名英國人的擔憂恰恰成了事實:1939年9月3日法國對德宣戰之後,布置在前線的法國部隊根本沒有臨戰前的緊張氣氛,從前線到後方的法國人一致認為德國人必然會在馬奇諾防線面前撞得頭破血流,這場戰爭將會是一場「輕松的戰爭」。他們整日里無所事事,既不作戰,也幾乎不訓練,更不用提操練那些聽都沒聽說過的步坦協同、空地協同戰術。法國士兵每天的工作就是挖一些毫無用處的野戰工事,以及享受後方提供的豐富全面的娛樂設施,直到被德軍突如其來的攻勢打得一敗塗地。
應該說,馬奇諾防線有其存在的價值,它完成了預先的目標,保護了其負責的邊界。它的存在是德國決定通過比利時和荷蘭進攻的重要原因,阿爾卑斯山區的工事群也很容易的擋住了義大利的進攻。另一方面,盡管防線發揮了作用,但法國和其盟友遭到了決定性的失敗。公眾將馬奇諾防線沒能拯救法國視作失敗,但真正失敗的原因是法國最高統帥部在20世紀20年代和30年代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軍事思想已經嚴重落伍的結果。

㈥ 二戰中,耗資巨大的馬奇諾防線究竟發揮了多大價值

很多人認為馬奇諾防線在二戰中一無是處,其實這是完全錯誤的,馬奇諾防線修建的目的在於

  1. 保護法國東北部的重要工業,如果德軍從德法邊境突入,那麼其東部,東北部的重要工業肯定會首創,不論最後誰能打贏,法國都會元氣大傷。

  2. 拖英國佬下水,英國佬一戰之後元氣大傷,作為一個島國和海上強國。如果不影響其實質利益,那麼他肯定不會再管歐洲大陸上的事情。馬奇諾防線可以說是德發邊境的一道屏障,這使得德國不能從德法邊境進攻,這樣就必須借道比利時盧森堡一代。如果德國人進攻比利時,那麼就會觸動英國的利益,英國必然會參戰,英法便成了牢不可破的聯盟。這一點馬奇諾也做到了。

英法聯軍慘敗並不是因為馬奇諾防線本身有問題,而是英法聯軍的戰法問題。德國所突破的阿登地區防線最關鍵的是默茲河防線,當時法國在默茲河一代也修築了很多永久工事。如果沒有重炮幾乎無法突破。而默茲河防禦的正式阿登山區方向,由於阿登山區的自然條件所限,德國人的重炮根本不可能穿越這一地區。而德國人一旦在這一地區被黏上,就很快會被比利時防線和馬奇諾防線中的快速部隊包圍。事實上正如其所料,德國的重炮無法通過阿登山區。但是由於技術的發展,轟炸機的作用越來越大,所能載的炸彈重量也不斷激增。德國人用轟炸機,俯沖轟炸機代替了重炮的作用,又加上架橋車這種新式的東西。所以默茲河防線以驚人的速度失守了。

而比利時一代的英法聯軍受到德國部隊的誘惑,向北前出,這使得主力部隊和默茲河防線防守脫節,增援部隊很難快速回防。而且快速部隊為保證速度,缺乏重型火力和坦克,於是被擁有眾多裝甲力量的德軍輕易殲滅。

這樣德國便在英法防線和馬奇諾防線之間撕開一口子,並迅速發揮德軍的機動優勢和空地協同作戰能力,快速包圍了前出中的英法聯軍。英法聯軍的裝甲力量多是重型坦克,比德國坦克結實,火力也有一定優勢,但是速度慢可靠性差,不能長途奔襲。這導致了英法聯軍的潰敗。而且德國擋住了法軍返回法國的去路,由此誘發了敦刻爾克大撤退即發電機行動

㈦ 二戰中號稱堅不可摧的馬奇諾防線,它的實際防禦性能到底如何

它的防禦性能非常的出色,很難被敵人攻下。但是就算是如此,馬奇諾防線還是被德軍用很聰明的方法攻破了,所以法國戰敗還是敗於對馬奇諾防線太過於自信。

雖然馬奇諾防線堅不可摧,但是它的缺點就是太短了。聰明的德軍就是發現了這一點,他們直接繞過了馬奇諾防線,打到了法國大本營。

㈧ 花費巨資修建馬奇諾防線,為何二戰時期輕易被德國人突破

這個話題可以用一句話解釋,防線是死的,人是活的。之所以這樣說,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馬奇諾防線。

馬奇諾防線本身修建的意義就是法國為了防備德國的進攻而修建,因為一戰時期德國的戰鬥力還是非常強大的。而且從德法數次戰爭的經驗表名,每一次戰爭德國都是通過洛林攻入德國領土。所以法國才會斥巨資在此修建一條防線來震懾德國。並以法國名將馬奇諾的名字命名。

但是就是這樣一支戰前准備不充分的軍隊利用天馬行空的戰爭策略成功地在6周擊敗法國。所以盡管科學技術進步飛速,但是決定戰爭的因素還是人。而馬奇諾這個例子就是這個思想的最好佐證。

㈨ 馬奇諾防線,人人都能想到德軍會繞道後方,為何法國卻沒想到呢

二戰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為宏大的戰爭,雖然同盟國取得了這一場戰爭的勝利,但是同樣付出了巨大的代價,而以德國、日本、義大利為首的軸心國,一度也取得了極高的主動性,在1940年到1941年,納粹德國的鋼鐵洪流可以說是在歐洲大陸上暢行無阻,他們之所以能夠如此,自然和另外一個國家離不開關系。

法國在歷史上,一直有著歐洲第一陸上強國的美名,因此在希特勒納粹政權上台後,它也被視為是抵禦納粹的堅固橋頭堡,然而讓人大跌眼鏡的是,從納粹德軍在1940年5月10日入侵法國開始,再到6月22日法國政府宣布投降,期間僅僅只用了兩個月左右的時間。

法國投降的原因有著種種,比如說法國人經過一戰,徹底厭惡了戰爭,士氣低落,而德國常年以來受到極其苛刻的凡爾賽和約制裁,整個隊伍士氣高漲等等,而從戰術上來分析,英法聯軍對於德國的戰術預判完全錯誤,導致了整個戰局的崩潰,這里就不得不提到著名的馬其諾防線。

在戰爭中,德國人繞開了法軍駐守的馬奇諾防線,從而率軍直插巴黎,迫使其投降,這也讓人感到好奇,大家都知道避其鋒芒的道理,人人都能想到繞開走,為何法國還想不到呢?就讓我們來好好分析。

盡管一戰的時候坦克就已經發明,然而講究傳統的法國軍隊,還是以“大炮巨艦”作為軍隊的核心標准。

法國的炮兵部隊歷史由來已久,規模龐大,拿破崙正是炮兵出身,因此依賴各種大炮,他們採取的也是以“防禦代替進攻”的戰略,在一戰期間,法國的幾次主動進攻,都付出了極為沉重的代價,反而是“凡爾登戰役”等數次依託要塞的防守戰,給予了德國人沉重的打擊,因此法軍也憑借一戰取得的經驗,堅定了“野戰炮兵掩護下的經過要塞加強的不間斷線性防禦”的策略。

德軍出現在了馬奇諾防線後方,那麼防線當中需要牽引的大炮、機槍,也就成為了一堆廢鐵。因此終結法國漠視德國繞道的原因,無非是兩點,首先是德軍釋放的煙霧彈迷惑了英法,第二點就是阿登山脈讓法國更加放心,他們並不知道,德軍機動性作戰之強大。

從如今的角度來看,法國自然是犯下了極為嚴重的錯誤,但還算是能夠理解的范圍之內,馬奇諾防線的失效,也是近代戰爭體系的一種過渡,而截止到如今,馬奇諾防線的軍事意義也徹底喪失殆盡,法國政府通過拍賣的方式將防線交給民眾,一些工事成為了旅遊景點,向前來參觀的遊客訴說著過去的歷史。

㈩ 馬奇諾防線什麼梗

不是梗,馬奇諾防線意思是法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為防德軍入侵而在其東北邊境地區構築的築壘配系。

馬奇諾防線從1928年起開始建造,1940年才基本建成,造價50億法郎,其名稱來自當時法國的陸軍部長馬奇諾的姓氏。防線主體有數百公里,主要部分在法國東部的蒂永維爾。

相關介紹

由於法比邊界的阿登高地地形崎嶇,不易運動作戰,且比利時反對在法比邊界修建防線,所以法軍沒有多加防備,但萬萬沒有想到德軍會由此突破。

1940年5月德軍誘使英法聯軍支援荷蘭,再偷襲阿登高地,聯合荷蘭德軍將聯軍圍困在敦刻爾克。而馬奇諾防線也因為德軍襲擊其背部而失去作用。

閱讀全文

與二戰法國為什麼要修馬其諾防線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6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51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2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20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80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3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70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1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5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7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2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1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70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