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什麼說s35坦克是法國二戰最的坦克,B1我覺得比他厲害啊
就1939年二戰爆發時的歐洲各國現役坦克橫向比較,S35坦克在機動、防護、火力坦克三要素方面結合得是較為均衡的,其裝甲修型和防護厚度都超過德軍當時服役的初期型號三號及四號坦克,而其47毫米口徑SA35火炮也能有效擊穿1939-1940年戰場出現的敵人裝甲車輛,另外其37KM的時速當時也算是中規中矩。故而從個體上來看,說S35坦克是法國當時性能最好的坦克不過分。而B1系列重型坦克機動性差,火力同S35坦克(只多裝備一門17倍徑短管75口徑榴彈炮)同樓上說的一樣,生產數量較少,對戰局影響較小,又如S-35坦克的炮塔是B1重型坦克使用的APX-1炮塔之衍生型—APX 1 CE,以及使用了更大的炮塔環(現為1,130毫米,原先為1,022毫米),可以認為S-35的研製吸取了B1系列坦克的經驗而逐漸改善,故而B1不及S35中型坦克。另外如果不是由於法國戰術思想落後,只給S35坦克設計了單人制的炮塔,車長兼炮手、裝填手,這導致車長任務過重,並累及本車戰斗射速較低。如果不是由於這些硬傷S-35坦克本身是能夠成為二戰初期傑出中型坦克的。
2. 二戰時期的坦克主要有哪些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英國的「馬蒂爾達」「巡洋」「十字軍」;法國的「雷諾」R—35輕型、「索馬」S—35中型;蘇聯的T—26輕型、T—28中型;德國的RzkpfwⅢ等坦克先後問世。這些坦克比早期的坦克先進了許多,最大時速可達20~43千米,最大裝甲厚度25~90毫米,火炮口徑多為37~47毫米。看來,坦克的確無愧於「陸戰之王」的美稱。
3. 一戰和二戰,法國主要參戰坦克有哪些
二戰法國坦克:
中型:雷諾R35(實力強於德國的2號)
重型:B;C(特別要提一下,法國的裝甲力量就裝備質量而言比德軍當時也差不了多少)
4. 二戰時的法國擁有多少輛坦克。
1935年,德國積極重整軍備並於當年重占萊茵地區,這促使法國當局立即開始生產改進過的Char B1。這種坦克換裝了配備47毫米L34炮的鑄造炮塔,發動機功率增加到250馬力,使這輛超過30噸的戰車時速達到了27公里,不過最大行程也減小到200公里。在首批生產了35輛Char B1後,改進型的B1 bis開始投產,B1 bis裝有改良的ARX4炮塔,防護性能更好並安裝了新型47毫米L35火炮,車體為分體鑄造、螺栓組裝的鋼裝甲板,裝甲厚度增至60毫米,換裝了新型307馬力發動機,但最大行程降為僅150公里,該車適合於配合步兵的作戰行動,但由於行程太小,作為戰略機動力量明顯不足,因此後來安裝了附加油箱以解決此問題。B1 bis額定乘員4人,駕駛員席設在車體前方左側,其右側即是75毫米火炮,駕駛員除了駕駛車輛還要負責操作這門75毫米炮,利用手柄調整火炮俯仰,這門火炮外觀上看炮管壁很厚,實際上那是專門設計的火炮抽煙裝置,利用壓縮空氣將殘余火葯氣體吹出炮管,這在當時可是不折不扣的新創意。駕駛員後方是無線電操作員席,無線電作用距離15千米,再往右是裝填手席,他的職責是為75毫米炮裝填炮彈並將47毫米炮彈運進炮塔供車長使用。電動炮塔中的車長在指揮車輛控制隊形的同時還必須負責瞄準、裝填和擊發炮塔上的47毫米火炮,有時候還要操縱炮塔右側的7.5mm並列機槍。
B1 bis的引擎採用電啟動方式,裝備有自密封油箱、一體化的潤滑系統,由於車體前方的75毫米炮只能做俯仰調節,無法左右偏轉,該車的轉向設計別具一格,駕駛員通過方向盤操縱一個精心設計的「尼德爾」(Naeder)液力差速器(雙差速器)可以在任意一個變速齒輪上獲得任意的轉彎半徑並且可以實現微調,這樣駕駛員就可以利用「尼德爾」系統精確調整火炮方向射界。變速箱設置6個擋位,5個前進擋和一個倒擋。該車的另一個突出特點是採用了壓縮空氣驅動的導向陀螺儀,在電啟動馬達失靈時也可以用空氣壓縮機起動發動機。B1 bis採用了赫爾特(Holt)懸掛裝置,外覆裙板,這種懸掛裝置由一組安裝在垂直關節上的葉狀彈簧和卷簧構成,主動輪後置,且可以在車內進行調節。這些新玩意兒使得製造頗為不便,也造成該車維護繁瑣,可靠性差,在開赴前線的途中經常發生拋錨。
1937年根據軍方在實際使用中發現的問題,Char B1 bis進行了最後一次改進,改進後的坦克稱為B1-ter,針對側裝甲和履帶抗穿甲彈能力較弱的特點,B1-ter上部履帶外罩整體擋泥板,側裝甲帶有傾角;另外,鑒於部隊反映的75毫米炮瞄準困難的缺點(雖然尼德爾系統可以實現精確瞄準,但這需要成員必須訓練有素),重新設計了火炮安裝方式,賦予了該炮左右各5度的方向射界。成員方面增加了一名機械師,總人數達到5人,為了增大戰斗室空間,專門採用了更緊湊的BDR傳動齒輪,不幸的是該車的誕生太晚了,到1940年6月,一共只完成了三輛樣車,而這僅有的三輛樣車還由於轉運時輪船沉沒而永沉水底,今天我們只能在照片中回憶它的影子。
1936年時法國軍方希望能在4年中生產大約400輛B1 bis用於裝備兩個預備役師,但復雜的結構使大規模生產一再推遲,直到法國淪陷,4家生產廠(雷諾、施奈德、FCM和FAMH)一共只生產了365輛(1939年起,AMX公司也加入製造)。在戰爭爆發的第一個月,Char B1 bis的月產量也不過15輛。1940年5月10日納粹德國進攻法國時,法軍大約裝備了300輛B1和B1 bis,主要配屬法國第一、二、三、四裝甲師,每個師裝備2個團的B1 bis和兩個團的輕型坦克,據統計還有57輛B1-bis被配屬給各獨立坦克連。
5. 二戰法國坦克
被縛的巨獸——二戰法國B1 bis重型坦克
一,設計和研發
一戰結束之後,法國陸軍除了保留一部分英國制(網路)造的Mk V型坦克以外,唯一大量裝備的坦克就只剩下雷諾FT-17輕型坦克了。1920年7月,在被稱為「法國裝甲兵之父」的埃司丁將軍(Gen.Estienne)的提議下,設計人員提出了一種十分大膽的設想,欲將新型坦克定位成多用途坦克。這種坦克將替代原來所有的坦克和自行火炮,包括安裝機gun的輕型坦克、安裝加農炮的重型突破坦克以及安裝榴彈炮的自行火炮。它安裝無線電通訊設備和搜索用探照燈,能夠輕易地越過障礙,完成各項任務。
1921年1月,法國陸軍總參謀部委任Buat將軍領導一個委員會負責法國陸軍未來坦克的開發工作。該委員會堅定不移地貫徹了法國陸軍對於坦克只是步兵支援武器的指導方針,結合一戰中的經驗和教訓,決定只開發兩種坦克:1)重型坦克(法語char de rupture),用於突破敵人防線;2)戰斗坦克(法語char de battaille),用於多用途作戰需要。其中,新型的「戰斗坦克」將替代法軍現役的雷諾FT-17輕型坦克。後來,正是在其基礎上發展出了著名的Char B1系列坦克。最初,Char B1戰斗坦克的設計要求是:全重13噸,最大裝甲厚度25毫米,車體部分固定安裝一門用於支援步兵作戰的75毫米火炮,活動炮塔安裝兩挺機gun。
經過與各公司的協調之後,法國陸軍終於在1926年1月17日同雷諾公司簽署了制(網路)造3輛Char B1原型車的合同。但在同年,法國陸軍最高指揮部重新評估了未來法國陸軍步兵作戰對支援坦克的需求。根據陸軍最高指揮部重新評估後的結果,戰斗坦克(char de battaille)的要求被改為能夠抵禦所有的步兵武器,平均行駛速度達到每小時15小時,車體部分固定安裝一門75毫米火炮,旋轉炮塔安裝2挺機gun。
陸軍最高指揮部這種毫無依據的干涉致使1926年剛剛定購的3輛Char B1原型車生產工作被迫中止並重新接受評估。這樣,直到1929年1月第一輛原型車才剛剛完工。1930年5月,第一輛原型車終於完成並被送交位於博格斯(Bourges)的法國陸軍測試部隊,成為了新的Char B型。 這種坦克的全重已經達到了25噸,車組乘員為4人,最大裝甲厚度為25mm。坦克的發動機選用了雷諾公司生產的6缸發動機,最大功率為180馬力,平均行駛速度為28千米/小時,而最大行駛速度則達到了45千米/小時。坦克的儲油量為800公升,其最大行程約為12個小時。坦克的武器包括:一門固定在車體上的75mm短管火炮,車體前部的兩挺航向機gun和旋轉炮塔上的兩挺機gun。
到1931年10月為止,總共有3輛原型車交付給法國陸軍,它們被先後送到位於Mourmelon鎮附近的射擊和機動性測試場接受進一步測試。在結束了Char B1原型車的各項測試工作後,法國陸軍對「中型坦克」方案提出了進一步改進的要求。希望改善其機動性,提高行駛速度和越野能力,並加強裝甲防護,增設無線電通訊設備和車內聯絡裝置。軍方決定加厚B1坦克的裝甲(平均厚度至40mm);另外,旋轉炮塔上的兩挺機gun應更換為1門47mm火炮。
限於篇幅,請看下面鏈接:
6. 二戰時法國坦克是什麼
1934年,雷諾公司設計的「雷諾」ZM(R35)坦克被選中,並很快投產。
1936年首批R-35輕型坦克交付部隊使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它是法軍裝備數量最多的坦克。該坦克的一種改進型是AMX-40(R40)。變型車有束柴運載車,自行反坦克炮,自行榴彈炮,自行迫擊炮,彈葯輸送車等。1940年5月,945輛「雷諾」R-35/R-40坦克部署在南線,其中810輛屬於集團軍建制,另外135輛編在第4後備裝甲師內,其任務是支援步兵作戰,但由於公路行駛速度低,缺乏實施遠距離機動的能力。從1936年法國軍隊開始裝備R-35坦克,一直服役到1940年法國投降,該坦克一共生產了1900輛。
7. 能介紹一下二戰時法國的CHARB2bis坦克嗎
CHAR B型坦克從1936年起裝備法軍,一直服役到1940年,主要用於支援步兵作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法國十分強調坦克對步兵的支援作戰,主張研製一種火力和裝甲防護力較強,行駛速度較低的「步兵伴隨坦克」。1921年,由法國坦克的創始人埃司丁將軍領導的坦克技術局,委託五家公司進行設計,1924年製造出4輛不同的樣車。1927年與冶金公司,地中海造船廠和雷諾-施納德三家公司簽訂合同,要求各製造1輛。這3輛坦克於1929-1931年完成,被稱為B型坦克。後來改進為B1型,最後被發動機功率更大的B1-bis坦克所替代。B1-bis型坦克車體是採用螺栓連接的鑄造鋼甲板結構,在車前部右側安裝了一門75mm火炮。它的炮塔也是鑄造的,裝備一門47mm火炮。車上開有兩個安全門,供緊急情況下使用。通常情況下乘員從車體右側的一扇大門出入車輛。
至1940年法國投降前一共生產了B1-bis坦克365輛,其中66輛裝備第1,第2,第3,第4後備裝甲師,57輛配給各獨立連。德軍也使用過繳獲的法軍B1-bis坦克,此外,在B1-bis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了一種B1-ter型坦克,該坦克裝有附加裝甲板,不過只生產了5輛,沒有參加過戰斗。
Char B1-bis主要性能數據列表
戰斗全重 31500kg
車長 6.30m
車寬 2.48m
車高 2.74m
引擎 Renault
最大速度公路/越野:27/ 最大行程 公路/越野:135/100 km
乘員 4人
火力裝備 75mm SA32 L/17;47mm SA35 L/34;2x7.5mm M31 MG
彈葯 75mm:77發;47mm:50發;7.5mm:5100發
裝甲 20-60mm
爬坡度 26度
通過垂直牆高 0.93m
越壕寬 2.74m
涉水深 1.47m
8. 二戰法軍的空軍裝備陸軍裝備怎麼這么落後哪
二戰法軍的裝備並不落後,和同時期德軍的差不多,某些裝備甚至好於德國。其失敗是因為戰略戰術的錯誤以及士氣的低落。
1、以戰斗機來說,法軍主力是德瓦蒂納D.520
在法國戰役期間,駕駛D.520戰斗機的法國飛行員共獲得108架確認戰果,另有無法確認的戰果39架,在空戰中只損失了26架。這種飛機和當時德國的Me-109性能相當,只是數量不足。
9. 二戰時世界各國使用的坦克
首先來說德國~~
1式輕型坦克
2式輕型坦克(由於火力不夠強進行研發3號)
3式中型坦克(參加了突擊波蘭的戰斗)6,100餘輛
4號重型坦克 (3號放大版)各種型號~9,000餘輛(比如4號H,型4號G型)
5號重型坦克 性能極強的(豹) 5,976輛 (包括5號G型)
6號重型坦克 裝甲防護極好的(虎式) 1,355輛
「鼠」重型坦克 -------- 那是怪獸
再說美國:
M-4 謝爾曼 49234輛 (性能好、便宜、又好造)
M3/M5 斯圖亞特 (美國以及其盟國在二戰使用最廣泛的輕型坦克)
M-26 潘興 1,436輛
英國:
瑪蒂爾達1/2型 ( 垃圾)
丘吉爾步兵坦克 也不行(共生產5640輛)
蘇聯:
T-26輕型坦克
T-28中型坦克
T-34/76中型坦克
T-34/85中型坦克 (共生產53000)
T-35重型坦克
T-50輕型坦克
T-60輕型坦克 (生產6022輛)
T-70輕型坦克 (生產8220輛)
KV1
KV2 (共生產636輛)
JS1
JS2
JS3
至於法國和日本的坦克嘛,我就不說了。。法國在戰爭初期就宣布投降了(打心裡看不起法國人)
日本的陸軍本來就弱~~~重點是再太平洋的海軍和空軍上~~~~~
希望樓主滿意並採納謝謝~~~~
10. 二戰各個國家所有坦克的資料。數據。
美國: M3A1「斯圖亞特」輕型坦克共生產4621輛。 M4坦克的型號十分繁雜,僅美國官方公布的M4系列改進型車,變型車,和實驗型車就有50多種。主要有M4,M4A1,M4A2,M4A3,M4A4,M4A6這6種型號的改進型車,主炮有75mm,76mm,105mm生產了起碼夠美軍有16個M4裝甲師用的。 M3「格蘭特.李」中型坦克共生產6000餘輛。 二次大戰中美軍至少裝備49000輛M4謝爾曼(Sherman)中型坦克 M26 Pershing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裝備美軍,沒有來得及在大戰中發揮作用。 1944年4月試生產了24輛以後,該坦克被正式命名為M24「霞飛」輕型坦克。到1945年6月,一共生產了4070輛M24輕型坦克。 T23隻有40幾輛,在諾曼底登陸之後全部用於研究。 日本: 1929年4月在大阪兵工廠完成,同年定型為89型中型坦克(日本定名為「八九式中戰車」)。有甲乙兩型,甲型裝汽油發動機,乙型為柴油發動機。甲型自1931年投產,數量很少,36年後生產的都是乙型。八九式坦克參加了1938年的蘇日哈桑湖沖突和1939年的諾門坎沖突,在與蘇軍坦克的實戰中被證明存在諸多缺陷,是故很快被淘汰。 九七式「奇哈」中型坦克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裝備的最成功的一種坦克,日本定名為「九七式中戰車」。該坦克由日本三菱重工業公司於1937年製成,1938年開始裝備,一直服役到1945年,共裝備1500多輛。其中三菱重工業公司生產了1224輛,日立的龜有工廠和相模工廠生產了300多輛。 一式「奇黑」中型坦克,是日軍為准備「本土決戰」而於1941年研製成功的中型坦克,這種坦克共生產了587輛。 二戰的初期和中期,日本軍隊的坦克以97式中型坦克為主,戰斗全重僅15噸,車子輕,裝甲薄,火力弱,基本上不具備同坦克作戰的能力。共生產了約150輛。 四式中型坦克的研製代號為「奇托」(日文假名為チト),研製工作於1942年9月開始。僅製成6輛。 五式中型坦克,是作為「本土決戰兵器」而研製的。研製大綱中要求,首先要增強火炮威力,其次要強化裝甲,隨之而來的必然要增大發動機的功率。研製的代號為「奇利」(日文假名チリ)。但僅僅停留在樣車階段,沒有投產。 英國: 英軍在1940年的敦刻爾克戰役中使用的Matilda I坦克由於性能較差,抵擋不住德軍的PzKpfw III型坦克為主的進攻而很快被淘汰,轉而開始生產Matilda II型步兵坦克。Matilda II步兵坦克的研製代號為A12,1939-1945年間在英軍中服役。它是英軍自始至終參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著名坦克。在阿拉曼戰役之前,它是英軍第8集團軍裝甲兵的主要裝備。在阿拉曼戰役之後,逐步被美製的M3和M4坦克所取代。 「馬蒂爾達」1型坦克的戰斗全重為11噸,乘員2人,車長4.85米,車寬2.29米,車高1.87米。無論從尺寸和戰斗全重來看,還是從乘員人數來看,都只能算是輕型坦克一列。 「馬蒂爾達」2型坦克的試制一號車於1938年4月完成。1939年9月,開始裝備英軍。其生產一直持續到1943年,總生產量達2 890輛,它幾乎參加了英軍二戰中的所有主要戰斗。 「十字軍」巡洋坦克於1940年初開始生產,到1943年停止生產為止,Ⅰ、Ⅱ、Ⅲ型三種坦克的總生產量達5 300輛,成為英軍在二戰前期的主力戰車。 蘇軍: T-34中型坦克於1939年初由共產國際工廠製造出樣車, 1939年12月,對樣車進行改進後正式命名為T-34中型坦克。1940年6月,開始成批生產,到1941年6月德軍入侵蘇聯時,共生產出1225輛。 KV-1重型坦克於1939年2月由科京領導的設計小組研製,以蘇聯國防委員會主席K·伏羅希洛夫的名字命名。1940年2月,由位於列寧格勒的基洛夫工廠生產,到1941年6月德軍入侵蘇聯時共生產了636輛。在整個衛國戰爭期間,由坦克城共生產了13500輛KV系列重型坦克和自行火炮。 IS重型坦克以蘇聯武裝力量最高統帥約瑟夫·斯大林的名字命名,由車里雅賓斯克城的工廠設計處研製,在二戰期間發展了3個型號:IS-1、IS-2和IS-3。從1943年秋到1945年6月共生產了3752輛。 T-40輕型水陸坦克於1941年初裝備蘇軍偵察部隊和坦克通信部隊。其車體與船的形狀有點相似,它的前部寬大而低矮,炮塔裝在車體左側略靠後的地方。車體備有浮動油箱以便提高浮動能力。水上行駛時,由裝在車體尾部的一個四片螺旋槳驅動,由2個舵操縱航向。戰斗全重5.6噸,乘員2人。武器有12.7毫米機槍和7.62毫米機槍各1挺,彈葯基數分別為550發和 2016發。發動機為6缸水冷汽油機,功率62.5千瓦。最大公路速度45千米/小時,最大行程350千米,最大水上速度6千米/小時。T-40系列輕型水陸坦克共生產230輛,於1941~1946年在蘇軍中服役,並參加過二戰中的某些戰役。 T-60輕型坦克於1940年11月由高爾基汽車製造廠投入生產,1941年底至1942年初被改進成T-60A輕型坦克。T-60和T-60A輕型坦克的總生產量為6022輛。 T-70輕型坦克在T-60輕型坦克的基礎製成,1942年1月底由高爾基汽車製造廠生產並裝備部隊,1943年夏被改進成T-70A。到1943年秋,T-70和T-70A輕型坦克共生產8220輛。 德軍: 1933年德軍重整軍備時,急需一種結構簡單, 造價低廉且適合訓練用的坦克以供新成利的裝甲部隊進行訓練並從中吸取經驗。 德國埃森( Essen) 和克虜伯 (Krupp) 兵工廠便及時提供了一種符合要求的LK-B1的原型車。此車受英國維克斯 (Vickers)六頓坦克影響甚大, 故外型上有多處象似。1934年2月三日完成第一次試車後,德國陸軍即定購150輛,定其型號為 Pzkpfw I Model A。改進後的Model B型推出後, 德國陸軍部再次大批定購(2000)輛。 1939年3月15日,德軍侵入布拉格,佔領了捷克全境。這樣,捷克在二戰期間便成為德國的「保護國」。二戰期間,捷克共生產了 LT-38坦克 (德國人稱為38(t)戰車)A型一G型1414輛(含原型車3輛),各型號之間僅有微小差別。 在1939年5月一11月間共生產A型150輛。其特點是由原型車的3名乘員改為4名乘員,換裝了德國製造的電台和瞄準鏡。 1940年1月一5月間共生產了B型110輛,C型110輛。A型-C型參加了德國入侵法國的戰斗,裝備了德國的第7、第8坦克師。 D型共生產105輛。E型共生產了275輛。E型在車體和炮塔的正面均裝有附加裝甲,車體側面的裝甲厚度也增加到30mm(原為15mm)。 F型共生產了250輛。 S型共生產了90輛,這是因為它是由瑞典特許生產再歸德軍使用的,因此得名。 G型共生產了321輛。 早在1933年,希特勒就下令德國各軍工公司研製一種重15t,裝備有37mm或者50mm火炮的裝甲指揮坦克。古德里安打算讓這種坦克成為德國新組建的裝甲師的主力裝備。1936年,苯茲公司在柏林製造出第一輛原型車,其他公司也製造出他們的樣車。1937年5月,苯茲公司製造出第一輛PzKpfw III.A戰斗坦克。其後又有3種改進型:B,C,D型。不過PzKpfw III.A,B,C,D這4種型號都屬於試驗型,生產量很小。1939年德國開始生產E型,這種型號是正式裝備部隊的初生產型,後期的E型開始裝備一門50mm短身管火炮,這個型號是德軍入侵波蘭的主力坦克。到1941年,德國又開發了F,G,H這3種型號的PzKpfw III戰斗坦克。它們統一的編號為Sd.Kfz.141,這幾種型號的III型坦克和以後J型早期型都裝備短身管50mm或者37mm火炮。1941年到1943年之間PzKpfw III戰斗坦克又增加了4種型號:J,L,M,N型。除了N型和J早期型,都安裝一門長身管50mm火炮。J,L,M統一編號為Sd.Kfz.141/1。而在1942年至1943年間生產的N型則是裝備一門短身管的75mm火炮,它的編號為Sd.Kfz.141/2。在它的12種型號中J型是生產量最大的,分兩批一共生產了3OOO余輛。到1945年,各種型號的PzKpfw III戰斗坦克大約生產了6000輛(有些資料上說有12000輛之多)。 (Pzkpfw-Ⅳ型 中型坦克 )Perzf-Ⅳ型坦克(PzkpfwⅣ)即Ⅳ號坦克,為二戰德軍裝甲部隊的主力武器之一,是戰爭期間唯一保持連續生產的坦克。希特勒於1934年下令開始研製裝備75mm火炮的Ⅳ號坦克,Ⅳ號坦克的研製目的主要是作為對輕型坦克的火力支援。1937年10月第一輛A型坦克出廠,戰前Ⅳ號坦克的A、B、C型僅有小批量生產,大多用於測試和訓練,但波蘭戰役中的部分參戰坦克受到部隊的高度贊譽。1939年10月D型投產,成為最初的生產型。1940年E型投產,1941年F型(F1)投產,Ⅳ號坦克F1型之前主要武器皆為短身管的75mm火炮。至蘇德戰爭開始時,Ⅳ號坦克裝備數量不過數百。 戰爭開始後,面對蘇聯新型的T-34和KV-1坦克,德國性能最好的Ⅲ、Ⅳ號坦克也大為遜色。短管坦克炮穿甲能力嚴重不足,相當部分反坦克任務只能依靠步兵火力完成。而且德國坦克的裝甲薄弱,難以抵擋蘇聯步兵反坦克武器攻擊。但德國坦克戰術運用的出色,以及良好的步坦協同,所以能夠避實擊虛,在戰爭初期取得很大戰果,此外蘇聯各級軍事指揮的無能也促成了這一結果。但Ⅳ號等坦克的性能劣勢是無法迴避的,隨著蘇聯紅軍戰術指揮能力的逐步回復,結果就是德國在莫斯科戰役的慘敗。 而後,德國人除開始研製新型的「虎」式和「黑豹」式坦克外,也開始對Ⅲ、Ⅳ號坦克大加改進。首先Ⅳ號坦克F1型改裝長身管75mm火炮,成為F2型,然後42年G型投產,兩種型號坦克的增強了裝甲,火力也大為加強,勉強可對抗T-34/76。此外Ⅳ-F2型也運至隆美爾的非洲軍團,該坦克火力強、結構好,是當時非洲戰場德意軍隊最倚重的裝備。 1943年H型和J型投產,進一步提升了火力和防護,產量均超過3000輛,在數量上逐步取代Ⅲ號坦克成為德軍裝甲部隊的主力。在斯大林格勒、庫爾斯克、西西里島、諾曼底、阿登等戰役中,Ⅳ號坦克一直是沖鋒陷陣的主力之一。由於德國生產能力不足,因此結構簡單、性能穩定的Ⅳ號坦克一直保持了批量生產,以彌補德軍「虎」式、「黑豹」式數量的不足。整個戰爭期間,Ⅳ號坦克總產量達8000輛以上。此外,Ⅳ號從戰爭初期開始就推出變形車,包括旋風式自行高炮、野蜂式150mm自行榴彈炮、熊式155mm自行榴彈炮等。最重要的當屬以Ⅳ號底盤發展的驅逐戰車,安裝了75mm和88mm反坦克炮,簡稱「Ⅳ驅」。這些變形車數量達2859輛,在各個戰場的德軍裝甲兵團、裝甲炮兵以及步兵部隊中都有廣泛使用。 黑豹」坦克是德國二戰後期的成功作品,因此受到格外重視,在後期德國坦克生產中平均產量最高,D、A、G三中型號達到了6042輛。1944年5月還開始研製「豹」F型,但到戰爭結束只生產了20輛左右。此外,豹式的後繼型號豹2准備安裝88mm火炮,但只出現了原型車。 「黑豹」坦克與對方的T-34/85相比,防護性能絕對優於T-34/85,火炮口徑雖然為75mm,但70倍口徑的身管使得其穿甲能力高於T-34/85的85mm L/54.6火炮,甚至也高於虎Ⅰ坦克的88mm L/56火炮,更是從全方位性能上超過英美各型同類坦克。不過這一切的背後就是豹式全重高達44~46噸之多,幾乎和蘇聯的斯大林系列重型坦克一個級別。但同樣重量,IS2和IS3都算重型坦克,「黑豹」只算中型,頗有標准不同的緣由。豹式的工藝復雜,產量難以和T-34、M4「薛爾曼」等盟軍坦克相比,因此經常處於戰場上的數量劣勢地位。豹式還是最先安裝主動紅外夜視儀的坦克,開創了坦克夜戰設備的時代。豹式坦克的變形車主要包括豹式指揮坦克和「獵豹」坦克殲擊車等。豹式指揮坦克產量多達1750輛,是豹式變形車數量最多的一種。而赫赫有名的「獵豹」殲擊車則有「二戰時期最優秀坦克殲擊車」的美稱,火力堪與「虎2」坦克相比,裝甲防護也超過了「虎1」式,再加上同豹式一樣出色的機動性,成為德軍最有力的反坦克武器。不過「獵豹」產量只有382輛。 從1942年7月到1944年8月末,僅生產了1,355輛「虎I」坦克。44年4月,「虎I」的月產量達到最高水平,生產了105輛。「虎I」最終被「虎II」所取代,但它仍然是二戰中令人畏懼的德軍坦克的象徵。 「虎王」重型坦克在1943年1月的時候,德國就計劃製造一種新的重型坦克以取代「虎」式重型坦克。德國陸軍兵器局責成波爾舍,亨舍爾和MAN公司著手研製。隨後這3家公司提出了4種方案,並製成了樣車,分別是波爾舍公司的VK4502(P),亨舍爾公司的VK4502(H)以及改進的VK4503(H),MAN公司的VK4502(MAN),最後德國陸軍兵器局選中了亨舍爾公司的VK4503(H)方案,於1943年12月開始批量生產,定名為「虎王」(或者「虎」2)重型坦克。「虎王」坦克從1943年12月到1945年3月一共生產了489輛。 「鼠」式坦克火力強大,防護堅固,但是它極差的機動能力幾乎使它只能在原地作為固定的火力點,而且生產的比較晚,數量也很少,根本無法挽救第三帝國必然滅亡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