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法國雕塑家奧古斯特·羅丹在創作《地獄之門》進行了哪方面的創新
在《地獄之門》以前的建築裝飾雕刻通常都是按照雕塑所表現的故事情節,將構圖進行平均的分割,在布局上較為規整。而羅丹將《地獄之門》整個作為一個大構圖,並且只表現了一個地獄的主題:你們來到這里,放棄一切希望!這件雕塑整個看去,鋪天蓋地而來,187個人體疾風暴雨般地交織在一起,在大門的每個角落都擁擠著落入地獄的人們。整個大門平面上起伏交錯著高浮雕和淺浮雕,它們在光線的照射下、形成了錯綜變幻的暗影。使整個大門顯得陰森沉鬱,充滿無法平靜的恐怖情緒。
2. 法國雕塑家奧古斯特·羅丹在雕塑家卡里埃——貝勒斯的工作室工作了幾年
年輕時的羅丹為了生計,不得不在當時學院派雕塑家卡里埃——貝勒斯的工作室中當助手,按照卡里埃的風格製作雕塑,然後刻上卡里埃的名字賣出去。這樣的生涯持續了3年,它使羅丹的雙手變得越來越靈活有力了。
3. 在全神貫注一課中法國雕塑家羅丹的特點
羅丹很難給他分個類別,他是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在他之上,他總結了古希臘,古羅馬,文藝復興,巴洛克等等各時期的雕塑特點,在此基礎上他有了一些新的突破但是有些零散我嘗試著做一下總結:
1.它吸取了古希臘雕塑弱化結構體積,形成在轉移角度觀看雕塑時雕塑表面光線的流動這一效果,他大膽的使用了印象派筆觸一樣的機理,使流動強化,生動。並用這一手段激發和宣洩某種感情。
2.雕塑一般是靜止的,在吸收巴洛克藝術動態激昂啟示下,在青銅時代為代表的幾件作品中他運用了從腳到頭部形成一定敘事動作的變化,腳步無力逐漸舒展開來,整體看動態不太統一但是很協調,要是視線游移從下至上你能感覺到一個連貫的動作在發生。是一個雕塑打破靜態的成功的探索。
3.非常態的動態傳達出來的內在思想氣質,在以前的雕塑中,總是在試圖通過宗教故事情節和人物來反應一個題材,人物總是在常態的狀態中出現,而在羅丹的雕塑作品中亞當,夏娃等許多作品都通過一種人體的動態的扭曲甚至創造,是欣賞者直接從雕塑的形體上就感受到內在的精神和情感的宣洩。
4.關注的題材上羅丹也有很多新的探索,就不用一一說明了。
正是羅丹對過去的總結和在各方面的探索,給了後人一個新的創造性的思路和方向,其後的學生以及後面的雕塑家逐漸的創造出來新的體系。
我個人認為羅丹還是應該歸為現實主義。
4. 法國雕塑家羅丹資料
奧古斯特·羅丹(Auguste Rodin,1840年11月12日—1917年11月17日),法國雕塑藝術家。他在很大程度上以紋理和造型表現他的作品,傾注以巨大的心理影響力,被認為是19世紀和20世紀初最偉大的現實主義雕塑藝術家。
奧古斯特·羅丹是19世紀法國最有影響的雕塑家,他一生勤奮工作,敢於突破官方學院派的束縛,羅丹是西方雕塑史上一位劃時代的人物。歐洲兩千多年來傳統雕塑藝術的集大成者、20世紀新雕塑藝術的創造者。
(4)法國雕塑家羅丹在哪個課本擴展閱讀:
羅丹作品
1、青銅時代,青銅,高1.74米,創作於1876年-1877年,位於法國。以一個像植物一樣律動而舒展的青年人體,表現人類剛從自然束縛中過來的狀態,以象徵人類從蒙昧走向文明的時代特徵。
2、地獄之門,這件大型雕塑共有186個形象,是根據但丁的《神曲·地獄篇》構思創作的,歷時達37年,直到他去世前一年還在修改。
3、思想者,該模型在羅丹的指導下有多個雕塑,最主要的雕像為青銅,底座為大理石材料,藏於巴黎博物館。1880年製作的石膏模型,藏於巴黎羅丹美術館。
5. 法國雕塑家奧古斯特·羅丹的啟蒙老師是誰
羅丹出身於貧窮的基督教徒家庭,他早年的藝術道路也充滿了艱辛和坎坷。羅丹從小熱愛美術,後來進入巴黎工藝美術學校,在這里,他的啟蒙老師普通美術教員荷拉斯·勒考克鼓勵羅丹忠實於真正的藝術感覺,不要按照學院派的教條去循規蹈矩,他的這種教導影響了羅丹一生。
6. 法國雕塑家羅丹的代表作有哪些,要四個
奧古斯特·羅丹的作品有:《青銅時代》《思想者》《雨果》《巴爾扎克》等
地獄之門、聖約翰的說教
也是重要作品...
7. 法國雕塑家羅丹的那個作品是個蹲地托腮冥思苦想中的裸體男子形象
思想者
《思想者》是法國雕塑家羅丹創作的雕像,該模型在羅丹的指導下有多個雕塑,最主要的雕像為青銅,底座為大理石材料,尺寸為180x98x145厘米,現藏於巴黎博物館。1880年製作石膏模型為68.5x40x50厘米,現藏於巴黎羅丹美術館。[
8. 法國的雕塑家有那些
羅丹,法國著名雕塑家。1840年11月12日生於一個貧窮的基督教家庭。他的父親是一名警務信使,母親是窮苦的平民婦女。羅丹從小喜愛美術,其它功課卻很糟糕。在姐姐瑪麗的支持下,失望的父親不得不同意把他送進巴黎美術工藝學校。姐姐瑪麗靠自己掙得的工錢來供給他食宿費,因此羅丹從小就深深地敬愛他的姐姐。他14歲隨荷拉斯·勒考克(Lecongde Boisbaudran)學畫,後又隨巴耶學雕塑,並當過加里埃·貝勒斯(Carrier·Belleuse)的助手,去比利時布魯塞爾創作裝飾雕塑五年。1875年游義大利,深受米開朗基羅作品的啟發,從而確立了現實主義的創作手法。他的《青銅時代》、《思想者》(見附圖)、《雨果》、《加萊義民》和《巴爾扎克》等作品都有新的創造,曾受到法國學院派的抨擊。包含著186件雕塑的《地獄之門》的設計,即因當時官方阻撓而未能按計劃實現,只完成《思想者》、《吻》、《夏娃》等部分作品。他善於用豐富多樣的繪畫性手法塑造出神態生動富有力量的藝術形象。生平作了許多速寫,別具風格,並有《藝術論》傳世。羅丹在歐洲雕塑史上的地位,正如詩人但丁在歐洲上的地位。羅丹和他的兩個學生馬約爾和布德爾,被譽為歐洲雕刻「三大支柱」。 對於現代人來說,他是舊時期(古典主義時期)的最後一位雕刻家,又是新時期(現代主義時期)最初一位雕刻家。他的一隻腳留在古典派的庭院內,另一隻腳卻已邁過現代派的門坎兒。可以說,羅丹用他在古典主義時期鍛煉得成熟而有力的大手,用他不為傳統束縛的創造精神,為新時代打開了現代雕塑的大門;當年輕的藝術家們蜂擁而入向前跑去時,他卻已入衰邁之年,他走不動了。他的創作對歐洲近代雕塑的發展有較大影響。
羅丹的一生是被人攻擊和嘲諷、同時亦為人理解和支持的一生。但他始終以一種偉大的人格正確地面對這一切。羅丹一生攀登,並終於登上米開朗基羅之後的又一高峰。羅丹堅信:「藝術即感情」。他的全部作品都證明了這一觀念,都深刻揭示了人類的豐富情感。羅丹偏愛悲壯的主題,善於從殘破中發掘出力與美,這使他的藝術具備博大精深的品格。他開創了一個全新的時代,創作了一種全新的藝術手法。他的作品所體現出的思想和精神魅力,永遠帶給人以深沉的美,啟迪著人們不停地思考。
9. 法國雕塑大師羅丹
羅丹,人名,較為普遍的出現。當代主要代指法國雕塑家羅丹,全名奧古斯特·羅丹,代表作品:《思想者》;此外,還有作家、運動員、教師等同名名人。
中文名: 奧古斯特·羅丹
外文名: Auguste Rodin
國籍: 法國
出生日期: 1840年11月12日
逝世日期: 1917年11月17日
職業: 雕塑家
畢業院校: 巴黎美術工藝學校
信仰: 基督教
主要成就: 歐洲傳統雕塑藝術的集大成者
20世紀新雕塑藝術的創造者
代表作品: 傷鼻的男子(1864),青銅時代(1876),聖約翰的說教(1878)
目錄
法國雕塑家簡介
生平
年譜
少昊建築藝術指導
原長沙市作家協會副主席簡介
主要作品
廈門工商聯秘書長
蹦床運動員基本信息
運動經歷
四川美術學院油畫系研究生簡介
作品展
中國作協遼寧分會專業作家
河南師范大學教師
康奈爾大學教授
網路潮人
模特
貼吧相冊 法國雕塑家 簡介
生平
年譜
少昊建築藝術指導
原長沙市作家協會副主席 簡介
主要作品
廈門工商聯秘書長
蹦床運動員 基本信息
運動經歷
四川美術學院油畫系研究生 簡介
作品展
中國作協遼寧分會專業作家
河南師范大學教師
康奈爾大學教授網路潮人模特貼吧相冊 展開 編輯本段法國雕塑家
簡介
法國著名雕塑家。1840年11月12日生於一個貧窮的基督教家庭。他的
父親是一名警務信使,母親是窮苦的平民婦女。羅丹從小喜愛美術,其它功課卻很糟糕。在姐姐瑪麗的支持下,失望的父親不得不同意把他送進巴黎美術工藝學校。姐姐瑪麗靠自己掙得的工錢來供給他食宿費,因此羅丹從小就深深地敬愛他的姐姐。他14歲隨荷拉斯·勒考克(Lecongde Boisbaudran)學畫,後又隨巴耶學雕塑,並當過加里埃·貝勒斯(Carrier·Belleuse)的助手,去比利時布魯塞爾創作裝飾雕塑五年。1875年游義大利,深受米開朗基羅作品的啟發,從而確立了現實主義的創作手法。他的《青銅時代》、《思想者》、《雨果》、《加萊義民》和《巴爾扎克》等作品都有新的創造,曾受到法國學院派的抨擊。包含著186件雕塑的《地獄之門》的設計,即因當時官方阻撓而未能按計劃實現,只完成《思想者》、《吻》、《夏娃》等部分作品。他善於用豐富多樣的繪畫性手法塑造出神態生動富有力量的藝術形象。生平作了許多速寫,別具風格,並有《藝術論》傳世。羅丹在歐洲雕塑史上的地位,正如詩人但丁在歐洲上的地位。羅丹和他的兩個學生馬約爾和布德爾,被譽為歐洲雕刻「三大支柱」。 對於現代人來說,他是舊時期(古典主義時期)的最後一位雕刻家,又是新時期(現代主義時期)最初一位雕刻家。他的一隻腳留在古典派的庭院內,另一隻腳卻已邁過現代派的門坎兒。可以說,羅丹用他在古典主義時期鍛煉得成熟而有力的大手,用他不為傳統束縛的創造精神,為新時代打開了現代雕塑的大門;當年輕的藝術家們蜂擁而入向前跑去時,他卻已入衰邁之年,他走不動了。他的創作對歐洲近代雕塑的發展有較大影響。 奧古斯特·羅丹
羅丹的一生是被人攻擊和嘲諷、同時亦為人理解和支持的一生。但他始終以一種偉大的人格正確地面對這一切。羅丹一生攀登,並終於登上米開朗基羅之後的又一高峰。羅丹堅信:「藝術即感情」。他的全部作品都證明了這一觀念,都深刻揭示了人類的豐富情感。羅丹偏愛悲壯的主題,善於從殘破中發掘出力與美,這使他的藝術具備博大精深的品格。他開創了一個全新的時代,創作了一種全新的藝術手法。他的作品所體現出的思想和精神魅力,永遠帶給人以深沉的美,啟迪著人們不停地思考。
生平
羅丹進的美術工藝學校是蓬巴杜夫人所寵幸的畫家巴歇利埃在1765年創建的,學生在這里學習裝幀藝術和制圖。在這里他遇到了終生敬仰的啟蒙老師荷拉斯·勒考克。勒考克是一個普通的美術教員,但他一開始就鼓勵羅丹忠實於真正的藝術感覺,而不要按照學院派的教條去循規蹈矩。也許正是這種教導影響了羅丹的一生。在此期間,他常去盧浮宮臨摹大師的名畫。由於買不起油畫顏料,羅丹轉到了雕塑班,並從此愛上了雕塑。勒考克又介紹他到當時法國著名的動物雕塑家巴耶(Barye 1796~1875)那裡去學習,使他受到良好的基礎訓練。在渡過三年艱苦而勤奮的學習時間後,羅丹躊躇滿志,准備投考巴黎美術學院。勒考克把羅丹介紹給當時著名的雕塑家曼德隆(Hippolyte Maindron 1801~1884),讓他做為推薦人在羅丹的入學申請書上簽字 ,但這也沒用,羅丹落選了。第二年依然落選。第三年,一個老邁的主持人在羅丹的名字旁邊乾脆寫上:「此生毫無才能,繼續報考,純系浪費。」就這樣,未來的歐洲雕刻巨匠,竟被巴黎美術學院永遠拒之門外。這對渴望成為雕塑家的年輕的羅丹,是一個沉重打擊。 更大的打擊接踵而來,羅丹心愛的姐姐瑪麗因失戀而入修道院了,兩年之後, 她柔弱的精神和肉體承受不了失意而又清寒枯索的生活,因病去世。羅丹的精神在這雙重打擊下徹底崩潰了,他毅然走上姐姐的路,當了一名修道士。但是羅丹強健的肉體供給他源源不斷的慾望,其中創造慾望在一顆藝術家的心中燃起了難以遏制的火焰,使對上帝和藝術同樣虔誠的羅丹陷入內心的矛盾和痛苦。善良而明達的修道院院長埃瑪爾,從羅丹受壓抑的表情上看出了他的心思。他創造條件讓羅丹有機會去畫畫和雕刻。當他看到羅丹確有才氣後,就勸說羅丹還俗,去繼續其雕塑事業,「用藝術為上帝服務」。這樣鼓勵羅丹。羅丹用一顆被撫慰而充滿感激的心在修道院為埃瑪爾院長做了一件雕像,這件雕像顯示出23歲羅丹已經具備當一個雕塑家的洞察力、技巧和手勁兒。 羅丹肖像
羅丹重新回到勒考克身邊,在他的幫助和支持下,開始了邊工作邊自學的奮斗生涯。雇不起模特兒,他就請一個塌鼻的乞丐畢比給他當模特兒。乞丐的醜陋使羅丹看到了在其被磨損的臉上,有著人類所共有的愁苦和凄涼,同時他也想到了那位終生辛苦勞作而孤獨的雕塑大師米開朗基羅。從而在羅丹的眼中生活的美醜和藝術的美醜有了不同意義。他創作時注意光在作品表面的表現,將其所要展現的思想內涵容入到作品中去,使雕塑藝術成為一種強有力的語言,人們在思想上所感受的內容要遠遠超過視覺感受。這一藝術思想正是大師米開朗基羅在晚年苦苦追求,而經過三百多年後第一次在羅丹的《塌鼻男人》得以成熟展現,並貫穿其一生,成為它們的靈魂和魅力的源泉。 其實羅丹後來的偉大成就,更多的是得益於他的勤奮好學。每天天不亮他就起床,先到一個業余畫家的家裡對著實物畫幾個小時的素描,接著又急忙趕去上學。晚上從學校回來,還要去博物館。當時博物館里有一個專畫人體的學習班。他在那裡要畫上兩個小時。除此之外,他還要抽空到圖書館、博物館,觀摩學習古代的雕塑作品。羅丹是在爭分奪秒地學習和工作,他說:「為了使我的工作不停頓,哪怕是一秒鍾,我每天要工作14個小時。」 羅丹很善於向別人學習,有一天,他正在一根柱子上雕刻植物,對所雕刻的花和莖都很滿意,唯獨對葉片左看右看總是不順眼;雕了修,修和雕,反反復復老是不盡如人意。這時有一個叫康士坦的工匠在旁邊看著,忍不住說:「羅丹你不要老是用一個方法雕,這樣看起來葉子是平的,不生動。……你讓葉子尖突出來對准你,這樣就顯得富有氣韻了。」羅丹聽了很高興,他得到了很大的啟發,照著康士坦說的話去做,果然,植物的葉子就顯得靈活生動了。 思想者
羅丹不僅是一位雕塑大師,同時又是一位偉大的老師。他的學生或者助手,哪怕是僅僅有過交往,都在藝術上深受羅丹的影響。但羅丹作為先生從不在藝術觀點上束縛學生們,因此他的學生都能成熟為自己的獨特風格而脫穎而出。他們學習的是羅丹的創造精神,所以其中出類拔萃者甚多,有些日後與老師齊名。 羅丹的一生是被人攻擊和嘲諷、同時亦為人理解和支持的一生。但他始終以一種偉大的人格正確地面對這一切。羅丹一生攀登,並終於登上米開朗基羅之後的又一高峰。羅丹堅信:「藝術即感情」。他的全部作品都證明了這一觀念,都深刻揭示了人類的豐富情感。以此而論,羅丹是最傑出的浪漫主義雕刻大師。然而,他的偉大,還在於他的深刻思想:他沒有浪漫派中容易見到的那些弊病,如膚淺的熱情,空洞的誇張,虛假的內涵。他偏愛悲壯的主題,善於從殘破中發掘出力與美。這使他的藝術具備博大精深的品格,既動人之情,又啟人之思,使我們得以神遊於心靈的波濤,生命的奧義,宇宙的玄遠,創造的神奇。由此觀之,羅丹又超越了浪漫主義,超越了門戶派別,超越了時代和區域,成為歷史星河中一顆璀璨的巨星。他同情底層勞動人民,熱愛自己的祖國,將其畢生投入到對藝術執著追求和人生種種痛苦的苦苦思索中去。他開創了一個全新的時代,創作了一種全新的藝術手法。他的作品所體現出的思想和精神魅力,永遠帶給人以深沉的美,啟迪著人們不停地思考。 羅丹作品
羅丹藝術術論 在藝者眼中,一切都是美的,因為他銳利的慧眼,注視到一切眾生萬物之核心;如能抉發其品性,就是透入外形觸及其內在的「真」。此「真」,也即是「美」。 --羅丹 生命之泉,是由心中飛涌的;生命之花,是自內而外開放的。同樣,在美麗的雕刻中,常潛伏著強烈的內心的顫動。這是古代藝術的密。 --羅丹 藝者的德性只是智慧,專注,真誠,意志。 --羅丹 藝術之源,在於內在的真,你的形,你的色,都要傳達情感。 --羅丹 最主要的是感受,愛憎,希冀,吟哦,生活。要做藝術家,先要從人做起。 --羅丹 惡是枯乾。 ——羅丹 生活中不是沒有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 ——羅丹 《羅丹藝術論》是對歐洲雕塑史的科學總結,又是個人經驗的精練概括,其中貫穿著羅丹對前人的崇敬、對名作的卓見和創作的喜悅、深思的刻痕、點滴的自省。當年傅雷先生任教上海美術專科學校,翻譯此書作「美學講義」發給學生,意在未曾涉及純粹美學之前,先對於美術名作的形式與精神有一確切認識與探討。 重編彩圖本緊扣大師談話,將二百餘幅美術名作與談話內容融為一體,更利於名作的欣賞和名著的理解。 這里只對該書作簡要介紹,阿文建議你去買一本,因為可以放在床頭慢慢的看,還可以聞到書香。裡面有很多精美圖片,書頁的紙質也很好。另外,為了不損壞原書,阿文捨不得掃描,因為掃描圖片的時候要把書壓平,很容易把書弄壞……
年譜
1900年奧古斯特·羅丹在巴黎舉辦作品展,確立他作為一個雕塑家的聲譽。他的主要貢獻在於恢復西方雕塑對人類的理解和對精神世界的表現,被認為是雕刻史上最偉大的肖像雕塑家。 1864年,羅丹隨著名動物雕塑家路易·巴耶學雕塑,由於刻苦努力,進步很快。後又到有「小美術學院」之稱的盧浮宮學畫,畫室主人是第二帝國時代很有名氣的裝飾雕刻大師阿爾貝歐內斯特-加里埃-貝勒斯。經過一段時間學習,羅丹己具備了成為一個優秀雕刻家的條件。35歲之前,羅丹的個人風格還沒有確定,1875年,羅丹訪問義大利,對偉大的米開朗基羅贊賞備至,對其日後的創作產生了巨大影響。 1878年,羅丹展出《青銅時代》引起了不少議論,許多人不承認這是藝術作品,因為它太逼真了,說它是根據真人塑造的。此事對羅丹震動不小,使他開始思考作品的表現問題,他感到極端近似意味著毫無新意,且不利於表現深層的思想感情。因此,羅丹以後的作品形象生動且富於內在的精神氣息。他的代表作《地獄之門》共186個形體,歷時37年,直到他逝世也沒有完成,其中的「思想者」、「吻」等被放大,獨立成為享譽世界的名作。 羅丹的其它主要作品有:《地獄之門》(1880年-1917年)、《亞當》(1880年)、《夏娃》(1881年)、《加萊義民》(1884年-1886年)、《吻》(1886年)、《巴爾扎克》(1897年)、《雨果》(1897年)。 1917年11月17日,歐洲兩千多年來傳統雕塑藝術的集大成者、20世紀新雕塑藝術的創造者、法國雕刻家羅丹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