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法國資訊 > 法國為什麼招回駐美大使

法國為什麼招回駐美大使

發布時間:2022-05-31 14:07:05

A. 召回大使、抵制貨物……法國和土耳其因為啥導致矛盾升級

這與兩個的對外政策有很大的關系。矛盾的升級,從來都不是一次性的,而是無數個小矛盾的累計。法國和土耳其,一個抵制貨物,一個召回大使,有點撕破臉皮的感覺。

01、導火線

導致這次法國、土耳其兩國矛盾生氣的導火線是法國一個歷史老師在學校外被人斬首致死。這個老師,曾開過一個關於非常有爭議性的課程。

總的來說,這兩個國家的矛盾肯定不會少,但也不會正面起太大的沖突,畢竟現在整體的局勢還是很緊張的。加上疫情,也是不可能打戰等,有接觸性的沖突的。

B. 多國譴責美搬使館具體情況怎麼樣

美國駐耶路撒冷大使館14日開幕,中東國家領袖和國際社會紛紛對做出譴責,土耳其更是召回駐美以大使以示抗議。同日,加沙地帶爆發巴勒斯坦人大示威,造成數十名巴勒斯坦人喪生,巴以沖突進一步加劇。

美國承認耶路撒冷是以色列首都,引發巴勒斯坦強烈抗議。巴勒斯坦呼籲國際社會抵制參加開館典禮。同時,作為對美國的回應,巴領導層還決定重新啟用1967年被以色列解散的東耶路撒冷市政府。

美國:和平進程「未死亡」

美國總統特朗普在開幕儀式上發表的預錄講話中說:「美國仍全心致力於協助(以巴)達成永久和平協議」。他說:「我們最大的願望是取得和平。」

阿拉伯國家聯盟秘書長蓋特同日也發表聲明說,美國將駐以使館從特拉維夫遷往耶路撒冷這一舉動十分危險。他表示,巴勒斯坦方面認為美國已經放棄了巴以和平調解人這一中立角色。他敦促國際社會依照國際法,避免採取傷害巴勒斯坦人民和危及巴以沖突和平解決機會的行動。

當地時間5月14日,美國駐耶路撒冷使館舉行開館儀式。美國副國務卿沙利文率領美方代表團出席了儀式,其中還包括特朗普的女兒伊萬卡和她的丈夫傑拉德?庫什納,以及財政部長史蒂文?姆努欽報道稱,開館儀式約有800位嘉賓出席。

歐洲多國批評美國遷館舉動

俄羅斯外交部副部長波格達諾夫14日批評特朗普政府將使館搬遷到耶路撒冷,稱這將進一步加劇以色列人與巴勒斯坦人的緊張,並稱美國搬遷使館的決定「短視」。

德國外交部發言人說,耶路撒冷必須是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首都。該發言人還表示,美國駐耶路撒冷大使館開館的慶祝活動,德國大使不參與。

法國外長勒德里昂14日發表公報稱,法國反對美國將其駐以色列使館遷至耶路撒冷,這一決定與聯合國安理會、聯合國大會的相關決議背道而馳。

此外,伴隨著美國政府不顧國際社會反對,執意要將駐以色列使館從特拉維夫遷往巴以爭議城市耶路撒冷,巴以沖突進一步加劇。巴以在加沙邊境的沖突已經造成數十名巴勒斯坦抗議者死亡。

C. 法國為什麼要召回駐義大利大使

導火線是義大利副總理迪馬約會見「黃馬甲」骨幹成員Christophe Chalençon和Ingrid Levavasseur。於是法國政府強烈抗議:「這是鄰國與歐盟夥伴國之間,一次不可接受的新挑釁。」
這就是法國的民主:我可以搞委內瑞拉,但是,義大利不可以搞我。

延展資料:
法國巴黎「黃馬甲」運動,始於2018年11月17日,是法國巴黎50年來最大的騷亂,起因為抗議政府加征燃油稅。首日逾28萬人參與,持續多日,重創法國經濟。
2018年12月10日晚8點,法國總統馬克龍發表電視講話,對「黃背心」運動作出了一些讓步。12月17日,法國總理愛德華·菲利普公開認錯。該運動並蔓延至比利時、加拿大多國。2018年12月20日,法國凡爾賽宮博物館宣布,受示威抗議活動影響,博物館將於22日閉館一天。
2019年1月5日,法國2019年首輪示威,巴黎數以千計民眾再次走上街頭,在市中心遊行抗議。 1月19日,巴黎再次舉行「黃馬甲」抗議活動,期間已有42人被拘留。 1月26日,約有4000人參與在巴黎的示威,法國全國有69000人參加示威活動。1月31日,馬克龍表示,「黃背心」運動是一場沒有「固定訴求和領導者」的社會政治運動。

D. 美國獨立戰爭中法國是什麼時候去幫忙的

中後期,當時傑斐遜功勞巨大,當時他是駐法大使,是他成功說服了法國的態度。
1778年,法國承認美國獨立,簽訂法美同盟條約,條約規定「法國保證美國的獨立及其在同英國的戰爭結束時確定下來的領土」。隨後,法國對英國宣戰,法英海軍發生多次海戰;英國政府得知法國艦隊出動奔赴北美的消息後命令費城英軍退到紐約,美軍「收復」費城:英國佔領西印度群島和印度的幾個據點;年底,英軍攻佔喬治亞州重要城市薩凡納,大陸軍損失5000餘人。 1779年,法國佔領塞內加爾的聖路易斯和西印度群島的幾個島嶼;法國和西班牙組成人型聯合艦隊准備進攻英國本土,英國主力集中防守本土:法英多次海戰;法美聯合攻擊薩凡納失敗。
1780年,英軍攻佔南卡羅來納重要城市查爾斯頓;英法在西印度群島多次發生海戰;7月,羅尚博率領的法國特別遠征軍在紐波特登陸。
1781年,法國對澤西島的襲擊失敗(這是英吉利海峽的島嶼,法軍登陸英國本土的必經之路);法國格拉塞艦隊來到北美,與英國海軍展開多次戰斗,短時間內獲得了切薩皮克灣的絕對制海權,隨後,法美聯軍在格拉塞艦隊的策應下迫使約克敦守軍投降,北美大陸的大規模戰斗自此結束:西班牙—法國聯軍佔領佛羅里達的彭沙科拉城,法英海軍在西印度群島、維德角海域多次爆發戰斗。
1782年,法國—西班牙聯軍佔領地個海西部島嶼米諾卡的聖菲利浦要塞:法同佔領西印度群島多個島嶼和斯里蘭卡的亭可馬里:法英在印度沿海發生多次海戰:法國人佔領了和摧毀了加拿人的多個英國要塞;在直布羅陀,法西聯軍3.3萬人對英國守軍展開總攻,被擊退。11月30日,美國與英國的代表在巴黎簽訂初步停戰條約。
1783年,法英在印度庫德羅爾展開海陸拉鋸戰,英國人敗北。9月3日英王代表與殖民地代表於凡爾賽宮簽訂和約。

E. 美國歷史,高手進!

網路里基本講清楚了

1794年,美國總統喬治·華盛頓為了避免戰爭,緩和同英國的關系,派遣約翰·傑伊去倫敦與英國簽訂傑伊條約。傑伊條約激怒了法國,當時法國正在與英國交戰,法國認為這一條約意味著美國同英國形成了同盟,破壞了此前美國在英法戰爭中一直保持的中立,實質上違反了美國同法國之間的友好通商條約。
1797年約翰·亞當斯當選美國總統後,他和他的聯邦黨主張加強聯邦政府的權力,極力反對法國大革命,批評法國大革命實施的壓制統治和極端激進主義,這導致了法國與美國關系的進一步惡化。
於是法國採取報復手段,扣留和掠奪美國船隻,造成了美國海上交通和商貿的巨大損失,據1797年7月美國國務院的報告,法國共扣押了近300艘美國船隻。面對法國人的報復,以亞歷山大·漢密爾頓為代表的聯邦黨人要求對法國開戰,而以托馬斯·傑弗遜為代表的民主共和黨人則同情法國反對開戰,而身為聯邦黨人的亞當斯也不願看到戰爭,他在1797年派出一支由查爾斯·科茨沃思·平克尼、約翰·馬歇爾和埃爾布里奇·格里組成的外交代表團前往法國談判以期取得和平,力爭恢復兩國的正常外交關系。
10月,美國外交代表團來到巴黎,但法國督政府的外交部長塔列朗避而不見,而是安排三個法國代理人Jean Conrad Hottinguer、Pierre Bellamy和Lucien Hauteval與其見面(在秘密文件中三個人以X、Y、Z為代號,也是XYZ事件這個說法的來源)。這三個法國代理人向美國代表團索取5萬英鎊的巨額賄賂,以換取他們同塔列朗會談的機會;又要求美國提供3200萬荷蘭弗羅林幣(約合1200萬美元)的巨額貸款,資助法國在歐洲的戰爭,作為繼續談判的條件;他們還要求亞當斯對他批評法國大革命的言論進行正式道歉。查爾斯·科茨沃思·平克尼、約翰·馬歇爾和埃爾布里奇·格里拒絕了這些帶有侮辱性質的條件,並向亞當斯回函進行了詳細匯報。面對法國代理人的傲慢無禮,美國代表回復道:「六便士也不會給」(英語:Not a sixpence),當時的報紙報道「寧可花費百萬防禦,也不賄賂一分錢!」(英語:Millions for defense, but not one cent for tribute!)[2]。在談判中,美國提供給法國以英國在傑伊條約中相同的待遇,但作為回應,法國卻中止了談判並將平克尼和馬歇爾送回了美國,格里留在法國試圖阻止戰爭的爆發,但他並沒有得到進一步正式談判的機會。

談判失敗後,包括副總統傑弗遜在內的反對對法宣戰的民主共和黨人,認為代表團應當對談判的失敗承擔責任,又認為亞當斯是在誇大這一事件,以作為對法國宣戰的借口,他們要求閱讀外交代表團的回函,為了避嫌,亞當斯不得不在1798年4月公開了這些保密的外交文件,只是在給國會的咨文中將三個法國代理人分別稱為X、Y和Z,此外交事件因而得名「XYZ事件」。

這些外交文件的披露引發了席捲美國的反法浪潮,美國人認為,法國督政府將賄賂和對法國在歐洲進行軍事侵略的貸款,作為美國委派的外交代表能與其談判的條件,是對美國的極端侮辱。時任美國陸軍總司令的漢密爾頓主張立即對法國開戰,並利用「XYZ事件」進行戰爭鼓動。
1798年,美國和法國的戰船和商船在加勒比海和美國海岸外發生了實際交戰,出現了「准戰爭」(英語:Quasi-War,1798年—1800年)的狀態,美國對法國的不宣而戰爆發。1798年7月,亞當斯廢除了1778年美國獨立戰爭時期同法國簽訂的美法同盟條約,接著開始建立美國海軍部,發展海軍,並徵募軍隊加強軍備,美國海軍很快發展成為一支強大的海上戰鬥力量。
正當全面戰爭一觸即發之時,從美國的利益出發,亞當斯在1799年派威廉·默里率領外交代表團再次前往法國談判,以避免美國與法國正式宣戰。此時法國的督政府已被推翻,當權的執政府為了集中力量對付英國,也不願與美國開戰,時任法國執政府塔列朗這次禮貌地接待了美國代表,最終在1800年簽訂摩特楓丹條約即1800年協定,法國承認美國在海上的中立權,並免除美國在美法同盟中承擔的義務,美國則給與法國貿易最惠國待遇。這一條約結束了兩國的敵對狀態,但XYZ事件嚴重影響了美國同法國的關系。

F. 法國召回駐美國和澳大利亞大使反映什麼哲學原理

摘要 法國17日決定,實時召回駐美國及澳大利亞大使,應對早前美英澳達成防務夥伴協議,令法國失去接近700億美元的核潛艇訂單。

G. 德國、英國、俄羅斯的駐美大使為何撤

由於前俄羅斯情報人員在英國因化學毒素中毒事件,英國與俄羅斯的關系在之前的基礎上急劇冷縮。我們大體回顧一下:

雙面間諜——俄軍總參謀部情報總局前上校斯克里帕利及其女兒尤利婭3月4日在索爾茲伯里被發現處於無意識狀態。據英國政府消息稱,兩人是被俄產神經毒劑毒害。中毒的還有一名隨行的英國警員。

俄外長謝爾蓋∙拉夫羅夫表示,俄方否認任何有關參與斯克里帕利中毒事件的指控,所有指控都是「無稽之談」。拉夫羅夫強調,俄羅斯希望獲取調查材料,但倫敦方面卻以模糊借口予以拒絕。拉夫羅夫表示,如果倫敦遵守禁止化學武器公約上寫的所有必要程序,那麼俄羅斯將完全願意與英國就該事件展開合作。

從俄羅斯的表態來看,似乎有意軟化事態,但英國這次不依不饒。並拉上美國、法國、德國一起怒懟俄羅斯。

或許英國這次真的被觸怒,也或許由於雙面間諜中毒遭受極大損失,當然,還想藉此把事情搞大。

3月15日,英、美、法、德四國領導人發布聯合聲明,稱前雙面間諜斯克里帕爾(Sergei Skripal)中神經毒劑一事是俄羅斯對英國主權的侵犯,而且這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歐洲頭一次發生出於攻擊性目的使用神經毒劑的事件。

聲明還稱,這違反了《禁止化學武器公約》,美、法、德三國也支持英國的說法,即俄羅斯要為此次「襲擊」負責,俄羅斯還應該向「禁止化學武器組織」全面披露此次用於「雙面間諜中毒案」的神經毒劑。四國在聲明中認為,對於此次中毒事件,除了英國的評估「沒有合理的替代解釋」,俄羅斯則「未能回應英國政府提出的合理要求」。

聯合國安理會就此事召開緊急會議,包括美國在內的英國盟友已給予他們壓倒性的支持。美國駐聯合國代表妮基·黑利更是表示「美國與英國絕對團結一致。」

目前已宣布驅逐俄羅斯外交官以聲援英國的國家如下:

美國:60;法國(4)、德國(4)、波蘭(4)、捷克(3)、立陶宛(3)、丹麥(2)、荷蘭(2)、義大利(2)、西班牙(2)、愛沙尼亞(1)、克羅埃西亞(1)、芬蘭(1)、匈牙利(1)、拉脫維亞(1)、羅馬尼亞(1)、瑞典(1);烏克蘭:13;加拿大:4;阿爾巴尼亞:2;澳大利亞:2;挪威:1;馬其頓:1;

同時,冰島也宣布將暫停與俄羅斯當局的高層對話,其領導人也不會參加6月在俄羅斯舉行的世界盃。

H. 巴黎和會的相關事件

中國檔案箱失蹤事件
1919年1月18日,舉世矚目的巴黎和會在法國凡爾賽宮隆重開幕。這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為重新劃分勢力范圍而召開的會議。作為戰勝國的一員,中國從中看出了收回近代以來喪失給德奧等國的領土的希望,並派出以陸征祥、顧維鈞、王正廷等五人為首,50餘人的代表團出席這次會議。但是,會上中國代表團裝有重要文件檔案箱的神秘失蹤給中國使團順利完成使命製造了障礙。
日本人的野心
早在和會召開之前,北洋政府就規定了中國代表團此行的主要任務。其中的重中之重,是收回戰前德國在山東省內的一切利益,這些利益不得由日本繼承。就一般法理而言,中國是戰勝國,德國是戰敗國,戰勝國收回原本就屬於自己的東西乃天經地義。但由於日本的野心,這一問題變得復雜起來。
1914年8月,日本不顧中國反對,悍然在中國領土上對德宣戰,強行控制了山東,並佔有了德國在山東的權益,還迫使北洋政府簽定了有關條約。
檔案箱的失蹤
然而,對於看重證據的西方國家代表來說,顧維鈞的發言,雖然精彩、也情理備至,證據卻不足。於是,巴黎和會的主席團要求中國代表團在一周之內就顧維鈞在會上所發表觀點提交一份書面聲明,並將能證明這份聲明的中日問題檔案文件附於聲明之後。鑒於顧維鈞的出色表現,中國使團決定由他主要負責書面聲明的准備和起草事宜。
顧維鈞,字少川,1887年生於江蘇嘉定(今屬上海市)。1905年留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獲國際法博士學位。1912年回國,先後任袁世凱總統府英文秘書,外交部參事。1915年任駐美、日等國公使,參加巴黎和會前他任駐美大使。
就在顧維鈞等人忙著搜集檔案資料時,問題出現了。從北京啟程時,中國代表團為了有所准備,曾經帶有一個密碼檔案箱。箱內裝著若干有關滿、魯、蒙、藏問題的絕密檔案,其中包括許多連中國駐外使團都不知道的,中國與日本簽訂的一些密約及各種借款協定的原件。這個檔案箱的重要性可想而知。但是,當中國代表團真正需要它時,卻發現它不翼而飛了。
它是什麼時候丟的?在哪裡丟的?何人所為?據中國代表團推測,它在日本丟失,被日本情報部門蓄意竊取的可能性最大。檔案箱中裝的文件,只有日本才深感興趣,因為這些文件中的內容涉及許多日本不可告人的秘密,如果這些文件暴露於巴黎和會上,將對日本十分不利。而中國的檔案資料不全,日本就完全可以憑借自己掌握的檔案資料來說事。
但即使還有一絲希望,中國代表團也不能放棄。有的代表團成員回憶,在到達美國紐約港碼頭時,好像還見到過它。根據這一線索,中國代表團分別致電華盛頓和紐約領事館,電詢此事。紐約領事館的總領事鄒玉成立刻聯絡美國方面輪船行李處的負責人和碼頭上的管事人,結果卻是空手而歸。之後,雖然經過百般查找,始終沒有找到。至今,這個檔案箱失蹤事件仍然是一個歷史之謎。
會議地點定在巴黎
這次和會為什麼要選擇在巴黎進行?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法國的復仇心理。法國和德國是多年的仇敵,看到這個老對手終於倒在自己的腳下,法國自然是要在自己的地盤上對德國進行一番酣暢淋漓的羞辱。普法戰爭法國戰敗後,普魯士國王曾在法國的凡爾賽宮加冕為德意志帝國皇帝,為了將當年的恥辱施加在德國的頭上,此次和會的場所不但選在了巴黎,還理所應當的選擇在當年德皇加冕的地方。

I. 駐外外交官什麼情況下會"意外回國"

最近的地球不是很平靜。就拿美國來說,老百姓關心的拉斯維加斯槍案引發新的恐懼和爭議,政客關心的國與國之間的關系也波譎雲詭。像今天傳出的消息說,美國國務卿蒂勒森3日發表聲明稱,美國已知會古巴政府,要求15名古巴駐華盛頓大使館人員離開。而此前,美方已宣布撤離美駐古巴使館內非緊急事務職員和所有家屬。

政知道補充一句,美國仍保持和古巴的外交關系。

說到要求外交官離境,恐怕會有人想到中國的某個鄰邦。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前一段時間已有墨西哥、秘魯、科威特、西班牙等國下令驅逐該國大使。

這事究竟有多大?

「意外回國」比較少

就正式而言,兩國之間有三種不同級別的外交關系。第一種,是正式外交關系,以雙方互派常駐使節為主要特徵。第二種,是半外交關系,以雙方互派代辦級外交使節為主要特徵。第三種,是非正式外交。

按照外交慣例,一國駐外大使通常都設有定期述職制度:?在一年的某一個或某幾個特定時間,各駐外大使都需要回國匯報工作。

不過有時候在非常規的情況下,大使也會回國。其中一個情況就是「召回」。

召回大使通常被解讀為兩國關系或其國內政治出現非正常狀況,或被解讀為對相關國家的不友好舉動。外交部外交政策咨詢委員會委員馬振崗告訴政知道:「撤回駐外大使,一般是表示兩國關系有些分歧或不太和諧的地方,但現在採用得很少。」?

還有另外一種「意外」

一國駐外大使的回國方式,有時不僅僅是被召回——還有被驅逐。

就拿某個鄰邦來說,今年3月,由於該國一著名男子在馬來西亞遇刺事件,兩國先後互相驅逐大使。到了下半年,由於該國不顧國際社會反對,數次鬧出危險動作,幾個國家也決定驅逐大使。

比如,2012年5月,敘利亞霍姆斯省胡拉鎮發生襲擊事件,造成至少108名平民死亡,其中49人是兒童。敘利亞政府被指製造慘案,國際社會紛紛對此次暴力事件予以譴責。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西班牙、美國、加拿大與澳大利亞聯合驅逐敘利亞大使及外交人員。

還有2016年1月,蘇丹共和國決定驅逐伊朗大使,與伊朗斷交;2014年5月,約旦驅逐敘利亞駐約旦大使;2014年3月,委內瑞拉政府驅逐巴拿馬駐委大使及其他3名外交官;2011年伊朗驅逐英國駐德黑蘭大使並將兩國外交關系降低為代辦級。

不管是被驅逐還是被召回,駐外大使非正常回國的背後都有一些可以解讀的信息,不過,召回駐外大使不是解決外交沖突的最佳方式,也不是常態。

馬振崗說,外交相對成熟的國家,在做出這種決定之前會考慮得多一點,那些相對不那麼成熟的國家,就容易沖動一點。

J. 凡爾賽條約為什麼會失敗

1,和約制定與爭取國會批準的過程 在和會和和約的整個制訂過程中,威爾遜是美國的核心人物。還在戰爭進行期間,威爾遜在1918年1月18日提出關於戰後和平的「十四點」原則。威爾遜是巴黎和會四巨頭之一。參與了和約的制訂。和會後,返回美國,威爾遜又為爭取國會批准和約,進行了雖然不成功但卻是拚死的努力。威爾遜失敗的原因將在後面做分析。我們先看過程。 1918年12月4日威爾遜率五人代表團乘「喬治·華盛頓」號離開美國親赴歐洲。12月14日威爾遜一行抵達巴黎,此時離和會開幕還有近一個月(1月12日)。會前,威爾遜在歐洲做了三個星期訪問。渴望和平與安定的歐洲人民把威爾遜當作救世主迎接。威爾遜所到之處,萬人空巷,盛況空前。威爾遜也不失時機地宣傳「和平、正義、自由」,宣傳他心愛的「國際聯盟」。這真是威爾遜最風光的時刻。 到和會上,情況就大不相同了,威爾遜面對克里孟梭和勞合·喬治,可說是殫思竭慮,精疲力盡。威爾遜為了國聯做出了一系列的讓步:日本--山東問題;法國--安全條約;英國--委任統治。但應該指出的是:如果沒有威爾遜,和約可能更為苛刻,而且威爾遜最終畢竟把他心愛的國聯盟約塞進凡爾賽和約。這方面我們不細說,因為關於和會上的斗爭過去都已學過。 威爾遜最困難的時刻不是在歐洲而是在美國。但威爾遜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他認定國會批准和約。雖然知道有反對意見,但威爾遜認為他在和會談判桌上做出的妥協已經夠多了,這次不再做讓步。他堅持:「參議院會批准和約的。」(Senate is going to ratify the Treaty,而不是說will)。其實當威爾遜尚在巴黎與克里孟梭、勞合·喬治等人周旋時,國內的反對派已經開始行動,聚集力量了。1918年11月,威爾遜赴歐洲前,美國剛進行了中期選舉,結果是共和黨在參議院獲得多數,雖然只多兩票。民主黨內部還比較一致,都支持威爾遜,起碼能聽威爾遜的話,一致對外。反對派主要集中在共和黨內。反對派的構成很復雜,共分三派。一派是溫和保留派(Mild Reservationist)。同意批准和約,他們是擁護國聯的,真心希望美國能加入國聯,但是要附加保留條件。他們不贊成修正案,認為這樣變動太大,有可能引起與協約國的重新談判,這可能使國聯破產。國聯盟約的問題也不嚴重,只要提出保留就行了。這一派有12人,代表是凱洛格。第二派是決不妥協派(Irreconcilables)。共14人,其中有6人是參議院外交委員會成員。這6個人中有最有權勢的參議員,例如波拉、約翰遜、拉福列特。他們在政治上屬於進步主義派別,從一開始就反對戰爭,反對和約,反對國聯。認為這統統是為大商人大金融家謀取暴利服務的。他們反對美國去保衛英法意日的所得物。反對美國與法國簽訂的安全條約,也不同意美國在全球的其它地方承擔類似的義務。約翰遜曾這樣評價國聯:「它意味著,終止和背叛新大陸的自由主義,是實用主義的舊大陸外交的勝利,是美國理想主義的屈辱性的結束。」這種觀點代表了進步主義理論。表現在外交政策上就是誠心誠意的孤立主義,雖然他們也強調孤立主義並不可取。最後一派是大約20名強硬保留派(Strong Reservationist)。這一派的領袖就是洛奇。洛奇不是孤立主義者,他們完全意識到美國已經具備充當世界領袖的實力,他甚至於比威爾遜主義者更具擴張精神,更能超越孤立主義傳統的影響。但是他們和威爾遜不一樣,他們要精確地利用美國的實力推行美國的利益,不要那些道義上的說教。洛奇贊成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也贊成戰後的對德和約,也贊成美國與法國簽訂的安全條約。但是他反對國聯盟約那種讓美國承擔含糊的、沒有限制的義務的條約。他需要的是由美國自己決定的、對美國肯定有利的、具體的、有限的義務。 德國在和約上簽字後,威爾遜就回到美國繼續他爭取批准和約的斗爭,但他選擇的不是妥協而打敗他的對手。美國國內因此而分成兩派。斗爭的焦點就是到底是國聯使美國控制世界還是美國被控制。斗爭還有另外一面:是總統控制外交事務還是國會控制。這又引起了對憲法的解釋。 1919年7月10日,威爾遜向國會遞交了和約。並再次宣傳他的宗旨。 威爾遜決心逼迫參議院批准和約在共和黨中引起了廣泛的反感。洛奇堅決拒絕和約。他認為和約與共和黨早先的要求不符。從國聯退出的新條款不恰當;將國內問題從國聯排除沒有保留美國對移民的控制,因為要由行政院確定什麼是國內問題,什麼是國際問題;關於門羅主義的修正案不能讓人滿意,「它在保衛門羅主義方面毫無價值,因為門羅主義是美國的一項政策而不是地區性的諒解或者是國際協議」。(因為國聯盟約中將門羅主義作為一項地區性諒解而認定不與盟約的集體安全原則沖突。)洛奇還宣布,參議院要為美國人民保留解釋門羅主義的權利。而且修正後的和約還是保留了第十條,也是他們批評的一個目標。洛奇還批評威爾遜不應該在和會上介入像阜姆問題這一類「純歐洲問題」。洛奇還批評威爾遜不應該在山東問題上對日本讓步,而日本提出所謂的種族平等只不過是為了換取山東的利益。但是洛奇還是希望能盡快批准和約的,因為他的注意力其實是在國聯,希望美國能利用國聯來控制世界。洛奇贊成對法國的安全條約。「假如沒有國聯,沒有第十條,會有很好的機會。現在未來是什麼,我無法說。」這是洛奇的結論。這其實也是均勢原則,而不是威爾遜提出的集體安全原則。 為了限制總統對外交事務的權力,洛奇建立了對參議院的控制。共和黨在參議院內只比民主黨多兩票,洛奇盡力避免共和黨在國聯問題上發生黨內分裂。他對魯特(老資格共和黨政客)的要求是:「你的最基本的立場是抓住我們對參議院的控制及有關和約的投票。」因為威爾遜沒有接受魯特對盟約的修正,所以洛奇要求魯特爭取必要的修正。 洛奇的戰略是依靠共和黨在參議院的團結對盟約做出修正。洛奇擔心波拉會削弱或爭奪他的領導地位,因此他請貝沃里奇去向波拉說明黨內團結的重要性。波拉在擊敗威爾遜這點上和洛奇是一致的。4月29日兩人達成協議。波拉接受洛奇的領導並默認他的修正計劃。當5月19日國會召開特別會議時,所有的共和黨參議員和洛奇團結一致組織參議院。因此洛奇能確定各委員會的組成。在外交委員會,他特意選擇了強硬派,如喬治.莫塞斯(新罕普什爾州)和亨利·S·紐(印第安納州),而排除了像凱洛格這樣他認為有可能傾向於國聯的人。他要做到萬無一失,不能冒失去控制的風險。 洛奇是個冷酷現實的政治家,他是一個重要人物,我們在後面要不斷地提到他。洛奇處心積慮地要在政治上搞垮威爾遜,樹立自己和參議院的政治權威,因為他認為只有參議院才有權決定外交事務,這也是許多參議員的觀點。但是他並不真想搞垮國聯。他從現實出發,還是希望美國能在國聯發揮控制世界的作用。他和威爾遜沒有根本的分歧`,但是斗爭中涉及了許多其它問題,就使問題變復雜了。另外,除了共和黨在參議院多兩票外,民主黨的另一不利條件是,其在參議院的領袖是希區柯克,此人雖然一心想幫威爾遜的忙,但是無論口才還是國會政治的才幹都不是洛奇等人的對手。而且威爾遜也不真尊重他的意見,他實際上成了威爾遜的傳聲筒。所以民主黨在國會顯然處於劣勢。 1919年4月3日。當威爾遜離開和會回國短期逗留時,洛奇就向威爾遜提出了一份由人數超過1/3的參議員簽署的文件,共有37名參議員在上面簽字,用的是圓圈簽名(Round Robin),該文件指出:現在提出的國聯盟約在形式上是不能接受的。簽名人數已經足以否決盟約。但是威爾遜對此依然掉以輕心。他的想法是,參議院必須要聽人民的,他堅信人民站在他所倡導的國聯一邊。這種估計其實缺乏根據。 待威爾遜從和會帶著和約回來請國會批准時,一切都不像`他以為的那麼簡單和容易。洛奇上來就採用拖延戰術,爭取時間形成有效的反對聯盟。外交委員會花了兩個星期念264頁和約,然後再請60人出席聽證會作證發言。威爾遜開始還耐著性子等待,並在8月19日接見外交委員會成員,談了三個小時,氣氛很好,但是沒有任何作用。威爾遜轉而訴諸人民。9月3日威爾遜開始巡迴旅行,從東向西,橫穿美國大陸,到9月25日行程八千英里,發表演講四十次。這次旅行要了威爾遜的命,他因病提前返回華盛頓,10月2日中風癱瘓,從此一病不起。 在此期間,反對派也在積極活動。決不妥協派也進行了旅行演講,約翰遜、波拉等人也從東向西巡迴演講宣傳自己的觀點。而洛奇認定威爾遜的演講不會對參議院有什麼作用,他主要是集中力量爭取共和黨內三個派別的團結。特別是要防止溫和派與威爾遜和解。就是在這時,為了爭取溫和派,洛奇將自己堅持修正案的立場改為保留案。不對國聯盟約的內容改動,而是提出美國在某些內容上有保留。洛奇當時提出12個保留案再加上別人提出的另外兩個保留案,總計是14個保留案。其中最重要的是四個,這四個分別是:美國保留退出國聯的權利,只要提前兩年通知,並履行已經承擔的義務;美國保留權利決定什麼是國內事務,並決定如何處理自己的國內事務,這主要是指移民、關稅等問題;美國保留對門羅主義的解釋權,這就是說,歐洲國家不得干涉美洲事務;美國保留決定是否履行第十條的義務的權利。這14條保留中還有其它的,例如,對山東問題,洛奇本來是反對的,但是現在改為同意山東問題的安排,但是美國要保留在中日沖突中保持中立的權利,這實際上是要為修改山東問題留下伏筆。再有就是對外交事務的控制權要歸國會,美國派往國聯及其它國際組織的代表要由國會批准。再有就是對國聯盟約第八條規定的裁軍義務,美國要保留在需要防止戰爭或侵略時發展自己的軍事力量的權利。這所有的保留都在外交委員會通過了。在這種情況下,威爾遜表示他決不妥協,尤其是第十條。他認為沒有第十條,將毀掉國聯維護世界和平的可能。後代史學家對威爾遜的不妥協態度有不同的評價,有人認為威爾遜大可不必這么頭腦僵化,英法能接受洛奇保留條件,默認美國我行我素,作為美國加入國聯的條件,而美國只要進入國聯,就能做自己想做的事。當時法國駐美大使明確表示法國能接受洛奇的保留,並呼籲威爾遜接受洛奇保留案。英國的勞合·喬治心裡不贊成洛奇的保留,但是在前英國外交大臣格雷發表公開信,敦促英國接受洛奇保留時,老奸巨滑地保持沉默。這樣就也產生一種錯覺,英國也默認美國保留。也有人認為威爾遜的立場是對的,第十條不能妥協。(Link)威爾遜自己也這樣認為,他情願不要國聯也不能不要第十條,所以他的立場是:All-or-Nothing,要麼全部接受,要麼沒有(退出)。 1919年11月9日參議院表決凡和賽和約,當附有洛奇保留案時,威爾遜控制下的民主黨議員和不妥協派聯合擊敗了它。當不附有洛奇保留案時,洛奇派和不妥協派聯合又擊敗了它。至此凡爾賽和約已失去批准可能。1920年3月19日,參議院又就附有洛奇保留案的凡爾賽和約進行表決。由於沒有得到三分之二多數遭到否決(49:35),凡爾賽和約之爭至此結束。威爾遜個人作為一個政治人物落得極為悲慘的下場。

2,凡爾賽和約在美國失敗的原因 下面試著分析一下凡爾賽和約在美國失敗的原因,兼評威爾遜失敗的原因。 第一,個人原因。威爾遜不懂國際事務,除了英國外,他對其它國家和國際政治所知甚少,而且沒有興趣。同時威爾遜為人剛愎自用,聽不進專家的話。他沒有能力組成一個有效的班子去實施他的外交政策,他不信任國務院。他的第一個國務卿布賴恩,是出於政治需要而選擇的,從來都認為不得力。布賴恩和他意見不一致,就只好辭職。第二任國務卿蘭辛,雖然能幹,但也未能贏得威爾遜的欣賞,威爾遜認為蘭辛目光狹窄,對大視野中的國際關系缺乏理解。到和會期間,他把蘭辛變成一個跟班,不給他說話機會。蘭辛很認真地與各國及國內的反對派談判,有了看法告訴威爾遜,他都是充耳不聞,寫了信便石沉大海。蘭辛在國務院的五年是沮喪的五年,1920年離任後,最後一任國務卿是柯爾比,幾乎無所作為。所以威爾遜繞過國務院,用私人班子去處理外交事務,其中的著名人物就是豪斯上校。豪斯上校雖深受威爾遜的信任,但也並不總是與他的意見一致,到威爾遜總統任期的後期兩人的分歧日益明顯。豪斯本是威爾遜的密友兼顧問,威爾遜只信任他,但是後來關系也弄僵了。原因是不贊成威爾遜與第二個夫人結婚,當時正值威爾遜爭取連任,豪斯勸他不要在這個風頭上結婚,因為第二個夫人是位有些爭議的寡婦。但是威爾遜沒有聽他的,還是結了婚,競選也成功了。威爾遜夫人嫉妒又狹隘,從此恨上豪斯,處處刁難他,不讓他接近威爾遜。威爾遜生病後,豪斯見不到威爾遜只好給他寫信,但是威爾遜夫人扣下了這些信,威爾遜根本就看不到。威爾遜成了孤家寡人,身邊沒有得力的國際事務專家,也沒有信得過的人可以將真實情況告訴他。威爾遜的駐外大使不是用人不當,就是不合威爾遜的意(駐英大使佩奇除外)。塔夫特對威爾遜的為人有一個評價:「他固執,目空一切,有著難以穿透的虛榮心,而且愛自己超過了一切活著的人。」雖然刻薄,但是卻說出了威爾遜孤家寡人的處境。 另外,威爾遜在國內政治斗爭中也缺乏經驗,低估國會的力量,沒有傑出政治家所必要的妥協精神。政治斗爭是需要妥協的。美國的許多政策都是經過反復地談判後達成的妥協,外交斗爭也多是以妥協作為結局的。但是威爾遜一點也不妥協。在組成美國參加巴黎和會代表團時,就有人建議威爾遜要延請洛奇參加,因為共和黨已經在國會獲得多數。這是一個建立兩黨合作的好機會。但是威爾遜拒絕了這個建議,也使洛奇懷恨在心。本來民主黨是極有希望與溫和派妥協的,因為雙方分歧不大,而且溫和派只是要求保留,並不打算從內容和文字上修改國聯盟約。但是威爾遜不接受。決不妥協派和洛奇都害怕溫和派會和威爾遜妥協,所以洛奇極力拉攏溫和派,不斷對其做出妥協,和洛奇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威爾遜的僵硬態度。前總統塔夫特(共和黨)曾評價說:「他們(指民主黨)如果指定一個委員會與溫和派打交道,溫和派現在已經有了九個人,我認為他們應該已經控制了形勢;但是如果他們等待擊敗批准和約,全國的咒罵就會落到他們頭上而不是共和黨的頭上」。就連洛奇也因為害怕和約批准不了要由自己承擔責任,所以同意與威爾遜派談判妥協。希區柯克將這個意見書面通知威爾遜,但是威爾遜的回答是決不妥協,這讓希區柯克非常尷尬,而且也使洛奇和溫和派不再猶豫,聯合起來。其實原來溫和派是更傾向於和威爾遜聯合而不是和洛奇聯合。直到表決前夕,溫和派還表示可以妥協,他們提出推遲表決,讓希區柯克採取主動,提出妥協條件。但是威爾遜粉碎了批准和約的最後的機會,他在一封信中拒絕了希區柯克轉達的建議,要求民主黨參議員擊敗洛奇的帶有保留案的條約。無論是溫和派還是洛奇派都希望和約最後能批准,至少不要由自己來承擔和約失敗的責任。最後的結果只有決不妥協派是滿意的。其它各派誰也不滿意。蘭辛對此的評價是:「……他情願犧牲這個國家和世界的利益也不願在參議院正在進行的斗爭中後退一步。」 但是和約失敗的責任還得由威爾遜來承擔。共和黨一致認為本黨對此沒有責任,責任在威爾遜。哈定曾評價說:「在美國只有一個人不知道和約沒有保留決不可能得到批准。」洛奇也說:「是威爾遜扼殺了它。」只有塔夫特認為雖然威爾遜在和約批准過程中扮演的是一個破壞性角色,但是他認為洛奇也有責任,他同時譴責兩個人:「整個世界因為兩個人的虛榮、渺小和個人仇恨而遭到損失。」但是洛奇在整個斗爭中表現了高度嫻熟的政治斗爭技巧,他始終在爭取妥協,爭取反對派的團結,爭取三分之二多數,不斷將妥協的機會提供給威爾遜,而威爾遜不斷地拒絕。洛奇甚至在1920年3月,和約失敗已成定局又提議再給和約一次表決機會。這使除決不妥協派外所有希望和約與國聯成功的人都認為有了新的希望。洛奇也主動與民主黨參議員商量,並修改了他的保留案,使之更緩和,而且明確表示只要協約國默認,不必在條約文本上做任何改動。這種形勢使民主黨中有一半參議員開始動搖,准備投票贊成有保留的和約。但是威爾遜依然堅持他的立場,而且堅決到,即使參議院通過和約,他也不批准。因為當時正值大選年,一些本想與洛奇妥協的民主黨參議員,因為考慮到本黨的信譽,只有決定選擇與本黨的總統一致。這樣沒有人再認為和約失敗不是威爾遜的責任。正像塔夫特所說:「他(指威爾遜)將成為歷史中的這樣一個人,他有很多機會,這些機會不是沒有改善,但是卻由於他個人的自大,自私,虛榮和固執給毀掉了。」所以洛奇在政治上的損失並不大,後來共和黨執政後,與德國單獨簽訂和約,這也是洛奇一直主張的:將和約與國聯分開。後來在華盛頓海軍會議上,洛奇參加會議,並修改了山東條款。所以悲劇屬於威爾遜。托馬斯·貝利評價說:「假如威爾遜在他巡迴演講旅行後就死了,美國也許就加入了國聯,國聯也就可能更成功一些。」他還說:「索福克利斯和莎士比亞的天才都沒有能創造出比伍德羅·威爾遜更摧人肺腑的悲劇人物。」 第二,歷史的原因。威爾遜雖然一直寄希望於人民和輿論,但是實際上輿論沒有為他增加政治力量。他去做巡迴旅行演講時,洛奇穩坐釣魚台,堅信他不會有什麼作用。確實,威爾遜在巡迴中並沒有多少人理解他。美國作為一個新興帝國主義國家必然要走上擴張道路,但是在威爾遜時代,美國還剛剛起步,只有像威爾遜和洛奇這一類職業政治家才開始考慮這個問題,「美國世紀」還沒有到來。美國的政治家乃至輿論還接受不了世界領袖這個角色。這在某種意義上是意識超前。1924年威爾遜臨死前有所醒悟,對家人說:「美國不參加國際聯盟是對的。……我長期以來就在考慮這個問題。如果美國按照我的要求參加了,這當然是我個人的一個巨大勝利,但這不會起什麼作用。因為美國人民內心是不相信它的。當他們認識到有必要參加時,也只有在那個時候參加進去才有作用。」林克也有一個評論:「正是威爾遜這位先知,要求美國人民提供比他們力所能及更多的義務、犧牲和理想主義,他在1920年遭到挫敗。也正是威爾遜這位先知在歷史中,在人類的希望和雄心中,在美國人民依然懷有的國際服務的理想中倖存下來。當人類已有能力把整個地球表面變成焦土的現在,有一點是肯定的:這位1919年的先知的大部分觀點是正確的。他所提出的挑戰在今天並不比他那個時代顯得更不真實和更不迫切。」林克說得也是這個意思。威爾遜在他的時代不被理解。這個教訓後來被美國其它政治家深刻地吸取了,例如羅斯福。 但是我們就如何評價威爾遜的「集體安全」呢?我們前面已經提到威爾遜提出集體安全是針對老牌帝國主義國家的均勢的。就其原則本身而言,集體安全是好的,我認為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找到一個更好的處理國際爭端和維護世界和平的原則。後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羅斯福也是繼承了威爾遜的政治遺產,推行集體安全,這就是聯合國的原則。但是不幸的是歷史從來沒有給集體安全提供過必需的條件,連它的倡導人到了實際中也沒有為集體安全的實施真正提供過條件。威爾遜當初不允許小國參加國聯行政院,不允許德國加入國聯,就是在和會上也不允許小國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見。和會本身就是大國操縱政治,互相討價還價,瓜分世界。而美國一心一意要依仗自己的實力將自己的意志強加於人。到了聯合國,美蘇英再次搞大國政治,將弱國或小國的利益拿來做交換。這種狀況使得集體安全成了大國之間互相保證其既得利益。這和老牌帝國主義的均勢沒有什麼區別。冷戰時期是兩極政治,更無集體安全可言。後來基辛格對均勢外交重新評價,美國外交出現重大改革。目前,世界似乎前所未有地出現了比以往更好的實施集體安全的條件。這是很多人的願望,這使許多人重新想起了威爾遜,最典型的例子是:1992年6月17日,俄羅斯總統葉利欽在美國國會兩院聯席會議上說:「歷史正在給我們一個機會去實現威爾遜的夢想:讓世界對民主是安全的。」但是世界能否真正在集體安全的原則下走向穩定與和平,還是一未知數,至少在目前我們還沒有看到成功的前景,還需要時間。

閱讀全文

與法國為什麼招回駐美大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6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51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2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20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80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3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70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1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5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7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2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1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70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