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法國資訊 > 法國西北部有個什麼海峽

法國西北部有個什麼海峽

發布時間:2022-06-01 02:28:59

⑴ 連接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海峽是什麼歐洲西部著名的海峽是什麼

解答1:直布羅陀海峽

直布羅陀海峽[1] (Strait of Gibraltar , 拉丁語作Fretum Herculeum)是溝通地中海與大西洋的海峽。
直布羅陀海峽位於西班牙最南部和非洲西北部之間(西經5度36分,北緯35度57分),長58千米;最窄處在西班牙的馬羅基(Marroqui)角和摩洛哥的西雷斯(Cires)角之間,寬僅13千米。
位置
直布羅陀海峽[1] 西端,在北部的特拉法加爾(Trafalgar)角與南部的斯帕特爾(Spartel)角之間,寬43千米;海峽東端,在北部的直布羅陀岩赫丘利斯柱與南部的休達(西班牙在摩洛哥的飛

地)正東的阿科(Acho)山之間,寬23千米。海峽是北非阿特拉斯山與西班牙高原之間所形成的弧狀構造帶的一個缺口,平均深度365米。海峽風向多為東風或西風,從北方進入西地中海的淺冷氣團,往往成為低層高速東風穿過,當地稱為累凡特(levanter)風。從大西洋有流速為2節的表面洋流向東經過海峽流入地中海,其流量大於在深約122米向西流動的較重、較冷的較鹹的洋流,因此海峽的存在使地中海避免成為一個萎縮的鹽湖。赫丘利斯柱是古代世界西端的象徵。由於海峽具有重大的戰略和經濟價值,早期為大西洋航海家所利用,至今仍然是經大西洋通往南歐、北非和西亞的重要導航路。
直布羅陀海峽[1] 位於西班牙最南部和非洲西北部之間。是連接地中海和大西洋的重要門戶,全長約90千米。該峽最窄處僅13千米,其西面入峽處最寬,達43千米;最淺處水深301米,最深處水深1181米,平均深度約375米;自大西洋經直布羅陀海峽流向地中海的海流速為每小時4千米。早年它就被大西洋航海家們所利用,地中海沿岸國家的探險船隊曾頻繁地通過這里而到達大西洋。今日的直布羅陀海峽仍是大西洋通往南歐、北非和西亞的重要航道。

洋流
直布羅陀海峽[1] 是連接大西洋和地中海的狹窄水道,由於地中海地區為地中海氣候,夏季受副熱帶高氣壓帶的
洋流流向
控制,因此,降水量小蒸發量大,再加上流入地中海的河流較少,地中海海水的鹽度比大西洋高,密度大,但地中海海面低,因此,在直布羅陀海峽形成了密度流,在水面以下至400米海水向東流,400米以下海水向西流,這就形成了密度流。
在二戰時期,德國潛水艇就曾利用洋流躲避盟軍設在直布羅陀海峽的雷達監測,多次進出地中海,使英法聯軍的海軍遭受巨大的損失。
德國的潛水艇在潛出地中海時,關閉發動機,降至海面以下比較深的地區,順著洋流流出地中海到大西洋,而在回來的時候,又將潛水艇升到比較淺的地區,關閉發動機,順著表層洋流再流回到地中海。這樣就躲避了盟軍的偵察。
這就說明,一旦自然規律被人們發現並利用,就會發揮巨大的作用。輪船在經過直布羅陀海峽時,若向東進入地中海,就會順水而船速加快;但若向西航行,就會因逆水而速度減慢。

氣候
夏季
直布羅陀海峽和附近地區屬地中海氣候,夏季受副熱帶高壓控制,乾熱少雨,蒸發旺盛。
冬季
受西風帶控制,多氣旋活動,溫和多雨。
春秋季
多風暴。在春季,由於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水面溫差和上空的暖濕氣流匯聚後會產生大霧天氣,籠罩了整個海峽,能見度很低,對船舶航行威脅極大。
解答2:英吉利海峽

英吉利海峽,又名拉芒什海峽(英語:English Channel,法文:la Manche,布列塔尼語:Mor Breizh,威爾士語:Mor Udd),是分隔英國與歐洲大陸的法國、並連接大西洋與北海的海峽。海峽長560公里(350英里),寬240公里(150英里),最狹窄處又稱多佛爾海峽,僅寬34公里(21英里)。英國的多佛爾與法國的加萊隔海峽相望。
總述
在英國和法國之間,「拉芒什海峽」屬於「英吉利海峽」的一部分。長560km,平均寬為180km。西通大西洋,東北經多佛爾海峽連通北海,
英吉利海峽
是國際航運要道。潮汐落差較大,有豐富的潮汐動力資源,也是重要的漁場。
亦稱拉芒什海峽(法語La Manche,意為袖子),和其東北的多佛爾海峽(法語稱加來海峽)都位於大不列顛島和歐洲大陸之間。東北與北海相通,西南與大西洋相連。面積8.99萬平方公里,呈東北(狹窄)--西南(寬闊)走向,形如喇叭。多佛爾海峽和英吉利海峽總長約600公里,大體上以法國的塞納河口到英國南岸的朴次茅斯為界。前者東窄西寬,平均寬約180公里,最寬處達220公里;後者最窄處為英國多佛爾到法國加來以西的灰鼻岬,僅33公里,英吉利海峽平均深度為60米,最深處172米,多佛爾海峽的平均深度為30米,最淺處僅24米。
英吉利海峽是大西洋的一部分,位於英格蘭與法國之間,西南最寬達240公里;東北最窄處直線距離33.8公里,
英吉利海峽
即從英國的多佛爾到達法國的加來,多佛爾到加來這部分海峽是英國海峽協會認可的橫渡區域。多佛爾到加來的距離雖然不到渤海海峽的1/3,然而,其難度並不是單純以距離衡量的。英吉利海峽的平均水溫為13.6攝氏度。
英吉利海峽和多佛爾海峽是世界上海洋運輸最繁忙的海峽,戰略地位重要。國際航運量很大,每年通過該海峽的船舶達20萬艘之多,居世界各海峽之冠。歷史上由於它對西、北歐各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發展曾起過巨大的作用,人們把這兩個海峽的水道稱為「銀色的航道」。

地質
沉積物,主要是砂礫和陡崖崩落的石塊,有些地段是裸露的白堊紀和更晚年代的緻密岩層。多佛爾海峽兩側海岸都由白堊系岩層組成,岸壁陡峭,極其險峻。兩岸岩石受海水沖刷,使岸壁崩落,海岸後退。據統計,海峽寬度每100年約增加1米。
英吉利海峽在地質上仍相當年輕,大部分曾經是更新世的陸地。它被認為於450000年至180000年之前由兩次因為處存大量冰湖的Weald-Artois Anticline山脊斷裂所導致冰湖引發的大水(glacial lake outburst floods淹沒,Weald-Artois Anticline因此沉沒在北海中。這場大水持續了數個月之久。使得當地的冰大約以每秒一百萬立方米的速率融化成水。這也使得Weald-Artois Anticline山脊的斷裂原因不得其解,有可能是火山爆發,或單純的是受不了冰山下的水壓。一當連接英法的地峽被破壞掉,大水立即湧入把原本的溪谷切成海峽,留下取多流線型的小島,以及縱向侵蝕的溝槽。

氣候
屬於溫帶海洋氣候,海峽區氣候冬暖夏涼,氣溫年較差小,常年溫濕多雨霧,降雨均勻,日照甚少。1月氣溫最低,平均約為4~6℃;7月最高,約17℃。在多佛爾海峽的法國海岸一側,全年有200多個雨日,年降水量約800毫米;在英國海岸一側年降水量要少些,每周雨日也有3天。海峽地區多霧,經常灰霧茫茫,又加白浪滔滔,嚴重影響艦船的航
法國飛行員Edmond Salis飛越英吉利海峽
行。
該海峽地處西風帶,又是大西洋與北海進行水交換的主要通道。主要的海流為北大西洋暖流的支流。該支流使大西洋海水,自西南通過海峽區流入北海;而東北風,會引起西南向流,使部分北海水流入海峽內。溫、鹽特性具有明顯的時空變化。冬末(2月)表層鹽度最高而水溫低,海峽西側為35.3,9~10℃;東側為35.0,6~6.5℃。夏季(8月),表層鹽度約降低0.1~0.3,而水溫卻升至15~17℃。在西經2┦以東海區,由於強潮混合作用,溫、鹽垂直分布終年均勻;而在西經3┦以西區域,有明顯的強躍層存在,使這里夏季底層水溫不超過10~11℃。某些年份夏季的大風作用,可導致躍層消失。

資源
資源豐富,蘊藏有石油、天然氣,盛產青魚、鯡魚、鱈魚和比目魚等。海洋潮能約有8000萬千瓦,約佔世界海洋潮能(10~30億千瓦)的3~8%,是世界海洋潮汐動力資源最豐富的地區。1966年,法國在朗斯河口建成世界上最大的潮汐電站,總容量為24萬千瓦,年發電量為5.44億度。
潮差較大,有豐富的潮汐動力資源,潮汐以半日潮為主,但淺水分潮(主要是四分之一日潮)亦較顯著。潮波具有前進波特性;以開爾文波的形式從大西洋向海峽推進。由於地球自轉效應和地形的影響,海峽南側(法國西北岸)的潮差大於北側(英國南岸),前者一般為5~6米,後者僅2~3米,其中法國沿岸的聖馬洛灣和索姆河口,以潮差大而著稱。大潮時潮差約為9~12米,最大潮差可達13.5米。在奧爾德尼水道,大潮時的漲潮流速達5.0米/秒。

⑵ 法國瀕臨的海,海峽和海灣有哪些

瀕臨四大海域:北海、英吉利海峽、大西洋和地中海,海岸線總長度為5500公里。法國國土三面臨海,西北,隔英吉利海峽與英國相望,是連接英國和歐洲的最短海道,也是重要的國際航運要道;西端靠大西洋的比斯開灣,海灣沿岸有重要的港口,使法國同西非和南、北美洲各國的往來非常便利;此外,經地中海穿越蘇伊士運河還可到達印度洋和太平洋沿岸各國。河流較多,主要有北部的塞納河,中部的羅亞爾河,南部的加隆河,這幾條大河均有運河溝通;東南有羅尼河。

圖片在http://www.sinofrance.org/site/geography/index.htm

⑶ 法國位於什麼海峽海岸,什麼海和什麼海洋

位置:位於歐洲西部,與比利時、盧森堡、瑞士、德國、義大利、西班牙、安道爾、摩納哥接壤,西北隔拉芒什海峽與英國相望,瀕臨北海、英吉利海峽、大西洋和地中海四大海域,地中海上的科西嘉島是法國最大島嶼。

English Channel,atlantic ocean,mediterranean sea

⑷ 全球所有海峽的名稱

1.麥哲倫海峽:位於南美洲大陸南端同火地島等島嶼之間。在巴拿馬運河開航前,為溝通大西洋與太平洋的海上要道。該海峽由在西班牙供職的葡萄牙探險家費爾南多.麥哲倫在首次環球航行時,於1520年發現並率隊通過。後人為了紀念這一發現,便將此海峽命名為麥哲倫海峽。

2.德雷克海峽:在南美洲南端與南設德蘭群島之間的深水道,連接太平洋和大西洋。1577年~1580年英國人德雷克率領英國探險隊環球航行時通過此海峽,後海峽因此得名。

3.直布羅陀海峽:位於歐洲伊比利亞半島上的西班牙與非洲西北部的摩洛哥兩國之間,是溝通大西洋與地中海的唯一海上通道。公元711年摩爾人伍麥葉王朝的軍官塔里哥率7000人渡海攻打西班牙,塔里哥親率軍隊強行登陸,並站在今直布羅陀一岩壁上指揮作戰,大勝10萬西班牙軍隊。塔里哥下令在該處修建城堡,並將此登陸處命名為「傑貝勒塔里哥」,阿拉伯語意為「塔里哥山」,英譯名為直布羅陀。後古城之名也就成了海峽之名。

4.英吉利海峽:法國稱為拉芒什海峽,位於大西澤東部的英國和法國之間,因海峽東窄西寬,如同衣袖,故名。而英語中英吉利的意思為「英格蘭的(海峽)」,因其位於大不列顛島英格蘭東南,故名。

5.多佛爾海峽:法語名為加來海峽。在英吉利海峽東部,介於英法兩國之間。多佛爾海峽得名於流經海港城市多佛爾的同名河流。多佛爾在威爾士語中和愛爾蘭語中均為「水流」之意。

6.莫三比克海峽:在印度洋南部偏西馬達加斯加島與非洲大陸上的莫三比克之間,海峽名稱即源於莫三比克國家的名字。莫三比克在斯瓦希利語中為「光明來到」之意,充分表達了莫三比克人民熱愛自由和獨立,並對未來充滿信心的願望。

7.土耳其海峽:又稱黑海海峽。因其位於土有其境內,故稱為土耳其海峽;又因其是地中海通往黑海的唯一海峽,故又稱為黑海海峽。土耳其海峽位於土耳其的亞洲部分與歐洲部分的領士之間,故又是亞歐兩大洲的分界。海峽呈東北—西南走向,包括黑海與馬爾馬拉海之間的博斯普魯斯海峽、馬爾馬拉海以及位於愛琴海與馬爾馬拉海之間的達達尼爾海峽。

8.曼德海峽:位於西亞阿拉伯半島的西南端和非洲大陸之間,是紅海和印度洋之間的唯一水上通道。曼德海峽名稱全譯為巴布.厄申.曼德,阿拉伯語中巴布意為:「門」,曼德意為「流淚」,全意即「流淚之門」。因為這裏海峽水道窄,風浪大,水流急,暗礁險灘多,航行困難,故帆船到此常傾覆,使航海者心驚膽寒,再加上聽到兩岸懸崖間風嘯凄歷的可怕聲音,常常催人淚下。

9.霍爾木茲海峽;位於阿拉伯半島東北端與伊朗之間,是波斯灣出入印度洋的水上要道,又是海灣石油航運出口的必經之路。海峽中有霍爾木茲島,公元1100年阿拉伯人在島上建立霍爾木茲王國,海峽因此而得名。霍爾木茲系薩桑王朝第四任國王的名字,在波斯語中意為「光明之神」。

10.馬六甲海峽:位於亞洲東部馬來半島和蘇門答臘島之間,西北連安達曼海,東南接南中國海,是溝通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間的重要海上航道。馬來半島上一個古代城堡,在中國古代典籍中稱滿刺加、麻六甲、馬拉甲,海峽因此而得名。其城名馬六甲,源於梵語,意為「大的島嶼」,而實際馬六甲城所在的只是一個大的半島。

11.台灣海峽:位於台灣島和中國大陸福建之間,因台灣島而得名。明朝中葉前,原安平地方有一土著民族叫「台窩灣」,其發音接近閩語「大員」、「大灣」、「台員」,後經官府正式命名為「台灣」。

12.白令海峽:位於亞洲東北部楚科奇半島和北美洲的阿拉斯加半島之間,是溝通北冰洋和太平洋的唯一水上通道。公元1728年,丹麥航海家維圖斯.白令奉彼得一世之命,為查明亞洲和北美洲大陸在北方是否相連接,白令乘船從堪察加河口出發,抵達北緯67°18』處,證實亞洲和北美洲大陸並不相連,為了紀念這一重大發現,後人以他的名字將亞洲、北美洲之間的海峽命名為白令海峽。

⑸ 法國北隔什麼海峽和英國相望,西鄰什麼灣,南靠什麼海

法國北隔英吉利海峽和英國相望,(「英吉利海峽」是英國的稱呼,法國的稱呼是「拉芒什海峽」)
西鄰比斯開灣,
南靠地中海。

⑹ 法國地理知識....急!!!

你提的問題下面我都精心准備了哦,包括演講....

法國地理概況

法國位於歐洲西部,西臨大西洋,西北面對英吉利海峽和北海,東北比鄰比利時、盧森堡和德國,東與瑞士相依,東南與義大利相連,南浴地中海並和西班牙接壤。
法國面積55萬平方公里,是西歐大國,位於北緯42度和51度之間,法國南部屬地中海亞熱帶氣候,其它為大西洋溫帶氣候地區。
法國版圖有如六邊形,對邊距離不到1,000 公里。總體上說,法國地勢較低,全國三分之二的地區低於海拔250米。東南部地勢較高,有中央高原、朗格爾高原和孚日山脈。北部和西部主要是平原和低矮丘陵。有阿爾卑斯山脈、比利牛斯山脈、汝拉山脈。
法國行政版圖劃分為22個大區(REGION)、96個省(DEPARTEMENT)、326個專區(ARRONDISSEMENT)、3,827個縣(CANTON)和36,433個市鎮(COMMUNE)。此外,還有5個海外省(法屬蓋亞那,馬提尼克島,留尼汪島,瓜德羅普島,聖-皮埃爾-密克隆島)和5個海外領地(新喀里多尼亞群島,法屬玻利尼西亞島,馬約特島,瓦利斯群島和富圖納群島)。

法國22個行政大區是:巴黎大區(ILE-DE-FRANCE)、羅納-阿爾卑斯大區(RHONE-ALPES)、普羅旺斯-阿爾卑斯-藍色海岸大區(PROVENCE-ALPES-COTE D'AZUR)、北加萊大區(NORD-PAS-DE-CALAIS)、盧瓦爾河大區(PAYS DE LA LOIRE)、布列塔尼大區(BRETAGNE)、阿奎坦大區(AQUITAINE)、南比利牛斯大區(MIDI-PYRENEES)、中部大區(CENTRE)、洛林大區(LORRAINE)、朗格多克-魯西翁大區(LANGUEDOC-ROUSSILLON)、皮卡爾迪大區(PICARDIE)、上諾曼底大區(HAUTE-NORMANDIE)、阿爾薩斯大區(ALSACE)、勃艮第大區(BOURGOGNE)、布瓦圖-夏朗特大區(POITOU-CHARENTES)、下諾曼底大區(BASSE-NORMANDIE)、香檳-阿登大區(CHAMPAGNE-ARDENNE)、奧維爾涅大區(AUVERGNE)、弗朗什-貢岱大區(FRANCHE-COMTE)、利穆贊大區(LIMOUSIN)、科西嘉大區(CORSE)。

法國森林覆蓋面積較大,目前森林面積有1,390萬公頃,佔法國本土面積的四分之一。農業耕地佔全國土地的54.8%。 法國土壤,西部和北部呈棕色的灰壤土,面積最廣,屬於潮濕地區。地中海沿岸土壤為紅色。 法國境內河流縱橫交錯,水道四通八達,可通航河流總長度達8,500多公里,形成遍布全國的水路交通網。

主要河流有:
盧瓦爾河(LA LOIRE),全長1,020公里,是法國最長的河,流經中部高原,注入大西洋比斯開灣。
羅納河(LA RHONE),全長812公里,在法國境內522公里,流經法國20個省。
塞納河(LA SEINE),全長776公里,流經巴黎市區。
加龍河(LA GARONNE),全長650公里,發源於西班牙境內,流經法國南部。
馬恩河(LA MARNE),全長525公里。
萊茵河(LE RHIN),全長1,298公里,流經法國邊境長度190公里。
法國還有一些湖泊,較大的有萊蒙湖(LEMAN)、布爾熱湖(BOURGET)、卡爾康湖(CARCAN)等。

法國經濟

法國是全球經濟發達國家之一,是歐盟大國,實行的是現代市場經濟體制,產權的基本形式是私有制,市場是配置資源的主要機制,經濟對外開放程度較高,奉行自由貿易政策。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由於歷史、文化和傳統的原因,與其它工業發達國家相比,法國經濟發展遲緩、工業水平相對落後。雖然早在十八世紀末法國就已開始產業革命,但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戰前,農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仍占較大比重,小土地所有制導致農業經營過於分散,農業人口眾多,農村既無法成為工業的市場,也不能為工業提供更多的勞動力。另一方面,法國工業結構長期不合理,中小企業和手工業在工業部門中處於優勢地位,工業企業規模過小,生產率低下,技術水平相對落後。工業就業人口近半數集中在食品和輕工業部門,商品輸出長期以時裝、化妝品、紡織品和葡萄酒為主。高利貸資本異常發達,以借貸形式的資本輸出過多,導致國內生產性投資不足,抑制了本國的經濟發展。遲至本世紀二十年代,法國才完成產業結構的轉變,隨著冶金、有色金屬、橡膠和機械工業的興起,工業產值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超過農業,最終完成向工業國的過渡,但這個進程與美國和德國相比落後了約30年,比英國則落後了整整一個世紀。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的工業遭到嚴重破壞,1944年的工業生產指數只相當於1938年的40%,而且設備老化,技術陳舊,市場物資匱乏。為了振興經濟,戰後法國動用政府幹預手段,成立了以經濟學家讓·莫奈為首的國家計劃總署,制定、實施了著名的「現代化與裝備計劃」,開創了此後延續數十年國家經濟計劃的先河,為延續至今的法國經濟模式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法國的經濟計劃以成熟的市場經濟為前提,並且是在市場經濟的條件與環境中發揮作用的。經濟計劃以指導性為主,規定經濟發展的近期目標,對國民經濟各部門輕重緩急的發展順序作出安排,並輔以相應的政策和措施。在戰後經濟重建初期,經濟計劃帶有較濃重的政府幹預色彩,對計劃規定了各種數量目標,政府通過稅收參與國民收入再分配過程,集中巨額資金對優先發展部門給予財政支持。六十年代以後,隨著產業結構調整的完善,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力度漸趨弱化,取消了經濟計劃中的數量指標,使之成為純指導性計劃。
在讓·莫奈主持制定的第一個經濟計劃中,法國政府把重點放在基礎產業部門,將煤炭、電力、鋼鐵、水泥、運輸、農業機械設備確定為優先發展對象,對基礎產業實行投資傾斜政策,提高工業技術裝備現代化水平,注重技術改造。據統計,在第一個經濟計劃實施期間,國家對上述重點部門共投入資金1,412億法郎,占同期國家總投資的37%。進入五十年代,法國又連續實施了第二個(1954~1957年)和第三個(1958~1961年)經濟計劃,在繼續加強基礎部門的同時,擴大規劃領域,協調各部門均衡發展,改善企業經營環境,提高經濟效益。

法國風光

法國首都巴黎是世界上十大名城之一。它位於法國北部巴黎盆地的中央,城跨塞納河兩岸。巴黎有小巴黎、大巴黎之分。小巴黎指大環城公路以內的巴黎城市內,面積105平方米公里,人口200多萬;大巴黎包括城區周圍的七個省,面積達12000平方公里,人口約1000萬,幾乎佔全國人口的五分之一。是法國最大的城市,也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大都市之一。
巴黎建都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而城市自身的歷史已有2000多年。人們漫遊這座城市,所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它既保留著許多聞名世界的歷史遺跡,又有許多宏偉壯麗的現代化建築,有「花都」之美稱。
巴黎是法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在文化設施方面,巴黎已建成世界上最大的用電子計算機控制的現代藝術文化中心——蓬皮杜國家藝術文化中心,還擁有許多世界聞名的歷史遺跡和藝術建築。像埃菲爾鐵塔、巴黎聖母院、協和廣場、盧浮宮、凡爾賽宮等更是讓人留連忘返。經濟生活方面,重建和改建了古老的商業中心區,如興建了210米高,58層的蒙馬納斯摩天大廈。新建和擴建了巴黎四周的衛星城市,使市民有了比較寬敞和舒適的居住環境。
巴黎不僅是法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也是國際活動的重要場所。各種類型的國際會議在這里召開;各種各樣的國際比賽、表演在這里舉行;各行各業的專業展覽會在這里舉辦。常設的國際組織也很多,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總部就設在這里。
今天的巴黎,不僅是法國,也是西歐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備受世界的矚目。
凱旋門地處寬闊的星星戴高樂廣場。這里是鄉賽麗寨大街的盡頭,又是沙佑山丘的最高點。從戴高樂廣場向四面八方延伸,有12條大道。宏偉、壯麗的凱旋門就聳立在廣場中央的環島上面。這座拱門是在拿破崙時期1806年由夏爾格蘭負責動工建築的。根據拿破崙的命令,它被用來紀念法國大軍。凱旋門建成於1836年。它只有一個拱洞,上為桶形穹窿,其規模超過了羅馬的康斯坦丁凱旋門。高50米,寬45米,凱旋門的每一面上都有巨幅浮雕。其中最著名也是最精美的的一幅就是位於面向鄉塞麗寨大街一面右下側的那幅浮雕,上面描繪了1792年義勇軍出征的情景,這一名作取名《馬賽曲》。拿破崙大捷慶祝儀式的場面則被刻在這幅浮雕上方的其他位置,在頂端的盾形飾物上刻有每場戰役的名稱。1920年在拱洞下建了一處「無名戰士墓」,每到傍晚,這里便燃起不滅的火焰。建築物里還有一座小開支的紀念館,館內記載著這座紀念性建築物的歷史,在那裡,遊人可以看到558位將軍的名字,其中一些人的名字下面劃著線,那是因這些人都是在戰斗中陣亡的。
埃菲爾鐵塔是1887年1月26日動工,1889年5月15日開放的,距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了。埃菲爾鐵塔佔地一公頃,聳立在巴黎市區賽納河畔的戰神廣場上。除了四個腳是用鋼筋水泥之外,全身都用鋼鐵構成,塔身總重量7000噸。塔分三層,第一層高57米,第二層115米,第三層274米。除了第三層平台沒有縫隙外,其他部分全是透空的。從塔座到塔頂共有1711級階梯,現已安裝電梯,故十分方便。每一層都設有酒吧和飯館,供遊客在此小憩,領略獨具風採的巴黎市區全景:每逢晴空萬里,這里可以看到遠達70公里之內的景色。
巴黎聖母院(NOTRE-Dame)座落於巴黎市中心塞納河中的西岱島上,始建於1163年,是巴黎大主教莫里斯·德·蘇利決定興建的,整座教堂在1345年才全部建成,歷時180多年。
巴黎聖母院是一座典型的「歌特式」教堂,之所以聞名於世,主要因為它是歐洲建築史上一個劃時代的標志。聖母院的正外立面風格獨特,結構嚴謹,看上去十分雄偉庄嚴。它被壁柱縱向分隔為三大塊;三條裝飾帶又將它橫向劃分為三部分,其中,最下面有三個內凹的門洞。門洞上方是所謂的「國王廊」,上有分別代表以色列和猶太國歷代國王的二十八尊雕塑。1793年,大革命中的巴黎人民將其誤認作他們痛恨的法國國王的形象而將它們搗毀。但是後來,雕像又重新被復原並放回原位。「長廊」上面為中央部分,兩側為兩個巨大的石質中欞窗子,中間一個玫瑰花形的大圓窗,其直徑約10米,建於1220—1225年。中央供奉著聖母聖嬰,兩邊立著天使的塑像。兩側立的是亞當和夏娃的塑像。
教堂內部極為樸素,幾乎沒有什麼裝飾。大廳可容納9000人,其中1500人可坐在講台上。廳內的大管風琴也很有名,共有6000根音管,音色渾厚響亮,特別適合奏聖歌和悲壯的樂曲。曾經有許多重大的典禮在這里舉行,例如宣讀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的贊美詩,又如1970年法國總統戴高樂將軍的葬禮等。
巴黎聖母院是一座石頭建築,在世界建築史上,被譽為一級由巨大的石頭組成的交響樂。雖然這是一幢宗教建築,但它閃爍著法國人民的智慧,反映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嚮往。

法國地理環境位置
法國的國土像一個六邊形。從中世紀起,在千餘年間,先是歷代國王,後是共和國,始終如一的統一意志,形成了今日的法蘭西國土。這個平衡的六邊形,三個大面朝向海洋,另外三邊是大陸邊界。在十九和二十世紀多次法德戰爭之後,法國取得了今天的規模。

南部與西班牙的邊界,是由比利牛斯山脈構成的,最高點阿奈托峰高達3404米。東部與義大利和瑞士的邊界,被阿爾卑斯山和汝拉山隔開,而萊茵河中游,則是法國與德國之間的界河。這些 長期嚴密分隔兩國的「天然」邊界,今天提出了穿越艱難的問題,歐洲貿易的增長,促使人們通過山口、橋梁和公路及鐵路隧道來實現交通運輸。比利牛斯山、阿爾卑斯山和汝拉山的山地區域,由法國與鄰國共同管轄。法方的阿爾卑斯山北部,是歐洲面積最大的滑雪場,也是大部分山地體育的發祥地。高達4807米的勃朗峰,是歐洲最高峰。

相反的,與法國、盧森堡和比利時交界的北方,卻是十分開闊,只需穿過海拔不高的阿登納古高原和北歐大平原。過去,這里常年累月都是沖突、戰斗和入侵邊界線事件。而現在,在很多方面,這里變成了里爾地區和比利時之間,洛林、盧森堡和薩爾之間的跨邊界貿易最繁忙地區。在眾多歐洲合同的刺激下,在阿爾薩斯和巴德―烏當貝爾之間,以巴爾―米魯茲和維也納為中心的萊茵河中游地區,尼斯地區、加達勞涅和巴斯克地區,也形成了跨國界貿易區。

法國得天獨厚地三面朝海,也許四面朝海更好。法國南部的地中海,海岸終年陽光明媚,普羅旺斯省的海岸蜿蜒曲折,風景怡人。朗格道克省的藍色海岸,那綿延不斷的沙灘,更令人流連忘返。東南部氣候溫和濕潤,陽光燦爛,海岸由沼澤和沙丘相間的沙灘構成。法國西北部,是英吉利海峽和北海,地球上最為繁忙的海上通道,就位於大西洋和比利時、荷蘭、英國和法國的北海港口之間。法國有兩組歐洲最大港口,一組位於塞納河河谷的盧昂和勒? 阿弗爾,另一組是在羅納河入海口的馬塞。法國本可以成為一個海上強國,但她從來不是,今後更不可能是。現在法國海濱的主要活動是旅遊,從北海到地中海,處處都十分活躍。高品質的海濱地帶,連綿起伏的山巒高地、歷史名城及鄉村,使法國成為歐洲和世界的第一旅遊大國。

適種薰衣草、香樟樹、葡萄等的原因
法國地處大西洋東岸,屬溫帶海洋性氣候,受墨西哥暖流的恩惠,又地處北緯40度有利緯度,雨量充沛,氣候溫暖濕潤,給薰衣草、葡萄、香樟樹等的中止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條件,因此盛產此類作物.

演說詞
它——歐洲最大的國家,浪漫主義的故鄉,時尚潮流的領頭羊,聯合國五常之一……它就是法國。法國的歷史悠久,如今又在國際中佔有重要席位,引領新潮.今天就請大家隨我,走進法國,走進這個文化與時尚兼得,浪漫與快捷並存的國度,感受一番西歐風情。

⑺ 從海路位置的角度描述法國的地理位置

法國是歐洲和世界上少有的三面臨海國家,被英吉利海峽、北海、大西洋和地中海多面環
抱著(見地圖)。除了本土五千五百公里的海岸線,海外省和海外領土還有一千五百公里
的海岸線。這種地理形勢,天然地就使法國賦有一種不可推卸的海洋使命。法國漫長的海
岸線,悠久的濱海文明,為法蘭西民族的形成與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法國的沿海地區是
人民繁衍子孫、積累財富和發展文化的重要地方。
西北部的英吉利海峽和北海,海水不深,海面狹長,是過去英法兩國長期海上爭戰的舞台
。現在,變成了世界上交通最繁忙的海洋。它把大西洋和歐洲西北部的大城市和工業化地
區連成一片,其中包括巴黎盆地、弗朗德勒地區、倫敦盆地、荷蘭、德國北部和全部斯堪
地納維亞國家 …英吉利海峽和北海的海岸,是開向這些高度發達地區的窗戶,同時也以
保持古老海岸傳統和靠近巴黎而令人矚目。位於魯昂和勒阿弗爾港之間的塞納河口,是進
行多種對外貿易得天獨厚的軸心地區。
西部的大西洋海岸,經常被人們稱為「大西洋弧」,相比較而言,離國際主要海路較遠,穿
過比斯開灣, 在法國和西班牙之間,也遠離西歐人口集中的大都會。盧瓦爾河和吉龍德河
兩大入海口,自然就成了身價百倍的地區。這兩條河,一條流經布列塔尼和盧瓦爾河谷地
區,入海處的南特港聞名遐邇,另一條河流經阿基坦地區,波爾多市臨近其入海口。位於
中央地帶的普瓦提埃和夏朗德海岸,以及南部的朗德省和巴斯克省海岸,也同樣保持著高
度的沿海或海洋傳統。
東南部的地中海沿岸,在馬賽和尼斯這類具有悠久歷史的港口城市周圍,是最古老的文明
搖籃。地中海沿岸,夏季乾燥而陽光明媚,其它季節溫暖如春,這種宜人的氣候吸引了八
方來客。此外,法國的地中海,位於西歐南北交通大動脈的入海口:羅納河谷與索恩河谷
連成一片,北部有萊茵河谷和摩澤爾河谷。馬賽港的戰略地位人人皆知,它離羅納河三角
洲只有一箭之遙。

⑻ 法國西北地區靠近什麼海域

英吉利海峽海域。
希望能幫到你~

⑼ 英國與法國之間的海峽叫什麼名字

英吉利海峽(English Channel)
英吉利海峽(英文:English Channel,布列塔尼語:Mor Breizh,威爾士語:Môr Udd,法文:La Manche)是隔離英國與歐洲大陸的海峽。其最狹窄的地域為多佛爾海峽,多佛爾隔海與法國加萊相望。歷史上曾在此發生多次軍事沖突和海戰。
地理概述
在英國和法國之間,「拉芒什海峽」屬於「英吉利海峽」的一部分。長560km,平均寬為180km。西通大西洋,東北經多佛爾海峽連北海,是國際航運要道。潮差較大,有豐富的潮汐動力資源,也是重要的漁場,歷史上曾在此發生多次軍事沖突和海戰。
亦稱拉芒什海峽(法語La Manche,意為海峽),和其東北的多佛爾海峽(法語稱加來海峽)都位於大不列顛島和歐洲大陸之間。東北與北海相通,西南與大西洋相連。面積8.99萬平方公里,呈東北(狹窄)——西南(寬闊)走向,形如喇叭。多佛爾海峽和英吉利海峽總長約600公里,大體上以法國的塞納河口到英國南岸的朴次茅斯為界。前者東窄西寬,平均寬約180公里,最寬處達220公里;後者最窄處為英國多佛爾到法國加來以西的灰鼻岬,僅33公里,英吉利海峽平均深度為60米,最深處172米,多佛爾海峽的平均深度為30米,最淺處僅24米。
英吉利海峽是大西洋的一部分,位於英格蘭與法國之間,西南最寬達240公里﹔東北最窄處直線距離33.8公里,即從英國的多佛爾到達法國的加來,多佛爾到加來這部分海峽是英國海峽協會認可的橫渡區域。多佛爾到加來的距離雖然不到渤海海峽的1/3,然而,其難度並不是單純以距離衡量的。英吉利海峽的平均水溫13.6攝氏度。
英吉利海峽和多佛爾海峽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海峽,戰略地位重要。國際航運量很大,目前每年通過該海峽的船舶達12萬艘之多,居世界各海峽之冠。歷史上由於它對西、北歐各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發展曾起過巨大的作用,人們把這兩個海峽的水道稱為「銀色的航道」。
形成
英吉利海峽(包括多佛爾海峽)實際上是分割大不列顛島和歐洲大陸的狹窄淺海,也是歐洲最小的一個陸架淺海。大不列顛島原與歐洲大陸相連,後受阿爾卑斯造山運動影響,多佛爾海峽兩側開始褶皺和斷裂,海峽地區下沉,海水逐漸上升,造成現在的海陸分布輪廓。至今這兩個海峽所在的地區仍在緩慢地下沉。
地質特徵

沉積物,主要是砂礫和陡崖崩落的石塊,有些地段是裸露的白堊紀和更晚年代的緻密岩層。多佛爾海峽兩側海岸都由白堊系岩層組成,岸壁陡峭,極其險峻。兩岸岩石受海水沖刷,使岸壁崩落,海岸後退。據統計,海峽寬度每100年約增加1米。
氣候
海峽區氣候冬暖夏涼,氣溫年較差小,常年溫濕多雨霧,日照甚少。1月氣溫最低,平均約為4~6°C;7月最高,約17°C。在多佛爾海峽的法國海岸一側,全年有200多個雨日,年降水量約800毫米;在英國海岸一側年降水量要少些,每周雨日也有3天。海峽地區多霧,經常灰霧茫茫,又加白浪滔滔,嚴重影響艦船的航行。
該海峽地處西風帶,又是大西洋與北海進行水交換的主要通道。主要的海流為北大西洋暖流的支流。該支流使大西洋海水,自西南通過海峽區流入北海;而東北風,會引起西南向流,使部分北海水流入海峽內。溫、鹽特性具有明顯的時空變化。冬末(2月)表層鹽度最高而水溫低,海峽西側為35.3,9~10°C;東側為35.0,6~6.5°C。夏季(8月),表層鹽度約降低0.1~0.3,而水溫卻升至15~17°C。在西經2┦以東海區,由於強潮混合作用,溫、鹽垂直分布終年均勻;而在西經3┦以西區域,有明顯的強躍層存在,使這里夏季底層水溫不超過10~11°C。某些年份夏季的大風作用,可導致躍層消失。
資源
資源豐富,蘊藏有石油、天然氣,盛產青魚、鯡魚、鱈魚和比目魚等。海洋潮能約有8000萬千瓦,約佔世界海洋潮能(10~30億千瓦)的3~8%,是世界海洋潮汐動力資源最豐富的地區。1966年,法國在朗斯河口建成世界上最大的潮汐電站,總容量為24萬千瓦,年發電量為5.44億度。
潮差較大,有豐富的潮汐動力資源,潮汐以半日潮為主,但淺水分潮(主要是四分之一日潮)亦較顯著。潮波具有前進波特性;以開爾文波的形式從大西洋向海峽推進。由於地球自轉效應和地形的影響,海峽南側(法國西北岸)的潮差大於北側(英國南岸),前者一般為5~6米,後者僅2~3米,其中法國沿岸的聖馬洛灣和索姆河口,以潮差大而著稱。大潮時潮差約為9~12米,最大潮差可達13.5米。在奧爾德尼水道,大潮時的漲潮流速達5.0米/秒。
其它內容
橫渡規則:
橫渡英吉利海峽面對的障礙有:距離長、水溫低、天氣變化不定,以及每隔6小時左右在大西洋與北海之間翻滾來回一次的海潮。其中最大的障礙來自海水冰冷。失敗者當中,約有80%是因為體溫降得過低而不得不中途退出。
橫渡英吉利海峽有個規則,即橫渡時,必須有正式裁判、領航員、引水員等監督,不允許藉助任何輔助設備,雖可身著透水泳衣,也可中途進食,但不得接觸任何漂浮物體。

閱讀全文

與法國西北部有個什麼海峽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6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50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2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20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80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3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70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1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5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7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2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1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70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