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法國厚葉蒲公英口感怎麼樣
略澀,微苦,口感一般
❷ 蒲公英的資料
蒲公英屬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頭狀花序,種子上有白色冠毛結成的絨球,花開後隨風飄到新的地方孕育新生命。蒲公英植物體中含有蒲公英醇、蒲公英素、膽鹼、有機酸、菊糖等多種健康營養成分,有利尿、緩瀉、退黃疸、利膽等功效。蒲公英同時含有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微量元素及維生素等,有豐富的營養價值,可生吃、炒食、做湯,是葯食兼用的植物。
❸ 蒲公英的特點有哪些
蒲公英(拉丁學名:Taraxacum mongolicum Hand.-Mazz.)菊科,蒲公英屬多年生草本植物。根圓錐狀,表面棕褐色,皺縮,葉邊緣有時具波狀齒或羽狀深裂,基部漸狹成葉柄,葉柄及主脈常帶紅紫色,花葶上部紫紅色,密被蛛絲狀白色長柔毛;頭狀花序,總苞鍾狀,瘦果暗褐色,長冠毛白色,花果期4~10月。
蒲公英別名黃花地丁、婆婆丁、華花郎等。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頭狀花序,種子上有白色冠毛結成的絨球,花開後隨風飄到新的地方孕育新生命
❹ 蒲公英的特點是什麼
那可就多了去了,先說蒲公英的花語吧,它的花語是「無法停留的愛」,要知道蒲公英的話是黃色的,當它的種子成熟後,就會隨著風飛向很遠,之所以有這種花語,也與它的這種特性有很大關系,即這份愛無法永久存留。
除了這些,蒲公英還有美容的功效,結合綠豆蜂蜜等物質,混合之後吃綠豆、喝湯,敷臉上,能夠起到美容效果。而且,蒲公英的種子在成熟之後會形成球狀飄絮,小時候那個玩具匱乏的時代,蒲公英的種子給我們帶來很多歡樂。而且貧窮的那段時間,也京城跟父母去山上挖它們,它們對我來說不僅僅是葯那麼簡單,還承載著我們80後一代人的記憶。
❺ 蒲公英的介紹和特點是什麼
1、蒲公英的根部有點像圓錐狀,有一點彎曲,長度大約是4到10厘米。
2、蒲公英表面是棕褐色的,根頭部長有棕色或者黃白色的毛絨。
3、蒲公英的葉子是倒卵狀披針形或者倒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邊緣有時具波狀齒或羽狀深裂。
4、蒲公英的花葶有1個或者多個,花的上部是紫紅色的,密集的長著蛛絲狀白色長柔毛。
5、蒲公英是多年生宿根性植物,野生條件下二年生植株就能開花結籽,初夏為開花結數隨生長年限而增多,有的單株開花數達20個以上,優良品種單株開花數量可高達20個以上,開花後經13~15天種子即成熟。
❻ 蒲公英有那些特點
我剛種蒲公英的時候,他還是一朵像小菊花的小花,過了一段時間我在看他已經是有小傘兵一樣的蒲公英了,這是其他小花沒有的特點。
❼ 蒲公英的介紹
蒲公英
拼音名 Pugongying
英文名 HERBA TARAXACI
別名 黃花地丁、婆婆丁、奶汁草
釋名 耨草、金簪草、黃花地丁
歷史 本品原名蒲公草,始載於《唐本草》。謂:"蒲公草,葉似苦苣,花黃,斷有白汁,人皆啖之。"孫思邈《千金方》作鳧公英,蘇頌《圖經本草》作仆公罌,《本草綱目》載蒲公英於菜部,謂:"地丁,江之南北頗多,他處亦有之,嶺南絕無。小科布地,四散而生。莖、葉、花、絮並似苦苣,但小耳。嫩苗可食。"所述及附圖均與現今全國絕大部分地區所用的蒲公英屬植物相符。
典故 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有個十六、七歲的大姑娘患了乳癰,乳房又紅又腫,疼痛難忍。但她羞於開口,只好強忍著。這事被她母親知道了。當時是封建社會,她母親又缺乏知識,從未聽說過大姑娘會患乳癰,以為女兒做了什麼見不得人的事。姑娘見母親懷疑自己的貞節,又羞又氣,更無臉見人,便橫下一條心,在夜晚偷偷逃出家園投河自盡。事有湊巧,當時河邊有一漁船,上有一個蒲姓老公和女兒小英正在月光下撒網捕魚。他們救起了姑娘,問清了投河的根由。第二天,小英按照父親的指點,從山上挖了一種好草,翠綠的披針形葉,上被白色絲狀毛,邊緣呈鋸齒狀,頂端長著一個鬆散的白絨球。風一吹,就分離開來,飄浮空中,活象一個個降落傘。小英採回了這種小草,洗凈後搗爛成泥,敷在姑娘的乳癰上,不幾天就霍然而愈。以後,姑娘將這草帶回家園栽種。為了紀念漁家父女,便叫這種野草為蒲公英,簡稱公英。
從前,在黃河岸邊住著一位姓蒲的員外,蒲員外膝下只有一女,名「公英」,她美麗善良,與丫環翠兒親如姐妹。有一年,公英突發高燒,四處求醫,仍不見效,直到臨終前公英才羞澀地告訴翠兒病因是由於乳房腫痛難忍所致,原來她患的是乳癰。小姐死後,翠兒念及主僕情深,常到墳前祭奠。來年春天,她意外地發現小姐的墳頭生出了一片從未見過的野草,金黃色的花瓣猶如公英美麗的笑靨。秋後,野草的種子隨風飄落,播散大地。次年中原大旱,百草枯萎,而這種野草卻染綠了荒原。就在這一年,翠兒不幸也患了乳癰,在祭奠小姐時暈到在墳前,朦朧中她聽到一個熟悉的聲音:「墳頭野草,非同尋常;既治乳疾,又度飢荒。」翠兒醒來既驚又疑,心想莫非是小姐在點化自己?她試著采些野草回家食用,果然數日後乳癰漸愈。隨後,翠兒用這種草治好了許多的乳癰患者,人們由此草的葯效聯想到它的來歷,認為它就是美麗善良的公英小姐的化身,由此就稱它為「蒲公英」。
來源 本品為菊科植物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 Hand. -Mazz. 、鹼地蒲公英Taraxa cum sinicum Kitag.或同屬數種植物的乾燥全草。
植物形態
1.蒲公英 別名:鳧公英(《千金方》),蒲公草(《唐本草》),地丁(《本草衍義》),婆婆丁(《滇南本草》),黃花地丁(《本草綱目》),黃花草、古古丁(江蘇),雙英卜地(貴州),茅蘿卜(四川),黃花三七(浙江)。
Taraxacum mongolicum Hand.-Mazz.--菊科Compositae
多年生草本,高10~25cm,含白色乳汁,全體被白色疏軟毛。根深長,單一或分枝,直徑通常3~5mm,外皮黃棕色。葉根生,排列成蓮座狀;具葉柄,柄基部兩側擴大呈鞘狀;葉片線狀披針形,倒披針形或倒卵形,長6~15cm,寬2~3.5cm,先端尖或鈍,基部狹窄,下延呈葉柄狀,邊緣淺裂或作不規則的羽狀分裂,裂片齒牙狀或三角狀,全緣或具疏齒,裂片間有細小鋸齒,綠色或有時在邊緣帶淡紫色斑跡,被白色蛛絲狀毛。花莖比葉片長或稍短,上部密被白色蛛絲狀毛;頭狀花序單一,頂生,全為舌狀花,兩性;總苞片多層,外面數層較短,卵狀披針形,長6~8mm,寬2.2~3.3mm,先端有小角狀突起;內面一層線狀披針形,長1.2~1.8cm,中部寬約2mm,先端平截,5齒裂,下部1/3連成管狀;雄蕊5,著生於花冠管上,花葯合生成筒狀包於花柱外,葯隔向上引伸,葯室基部有尾,2室,縱裂,花絲分離;雌蕊1,子房下位,花柱細長,柱頭2裂,有短毛。瘦果倒披針形,長4~5mm,寬1.5mm,具縱棱,並有橫紋相連,果之全部有刺狀突起,果頂具長8~10mm的喙;冠毛白色,長約7mm。花期4~5月,果期6~7月。
生長於山坡草地、路旁、河岸沙地及田野間。
分布於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河南、山西、內蒙古、山東、安徽、江蘇、浙江、湖南、湖北、陝西、甘肅、青海、雲南、貴州、四川等省區。
2.華蒲公英 別名:鹼地蒲公英
Taraxacum sinicum Kitag. (T. Sinense Dahlst.)--菊科Compositae
多年生草本,高8~20cm。葉根生;葉柄短,基部擴大呈鞘狀;葉片狹倒披針形或倒披針形,長4.8cm,寬1.2~1.5cm,先端尖,基部狹長,邊緣近全緣或具規則的齒裂,頂端裂片長戟形,側裂片窄三角狀披針形,先端尖或鈍,邊緣具疏細齒,兩面均被蛛絲狀毛。花莖細短,長約4cm,被蛛絲狀毛;頭狀花序單一,頂生,全為舌狀花,兩性;總苞片3層,外面2層較短,卵狀披針形或披針形,長約5mm,寬約1mm,先端幾無角狀突起,內面1層較長,線狀披針形,長1~1.4cm,寬1~2mm,綠色或微紫紅色,邊緣具窄白膜質,有蛛絲狀疏綠毛;舌狀花冠黃色,長1~1.2cm,寬約1.2mm,先端齒裂,下部1/3連成管狀;雄蕊5,聚葯,花絲短,分離;雌蕊1,子房下位,長橢圓形,柱頭2深裂,有短毛。瘦果披針形或長橢圓形,長約4mm,寬約1mm,具縱棱,全體有刺狀突起,中部以上較顯著,喙長3~4mm;冠毛纖細,白色,長約6mm。花期4~6月,果期6~7月。
生於稍潮濕的鹽鹼地或原野上。
分布於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河南、山西、陝西、甘肅、內蒙古、青海、新疆等省區。
3.芥葉蒲公英
Taraxacum brassicaefolium Kitag.--菊科Compositae
多年生草本,高20~40cm。葉根生;葉柄帶紫紅色,基部擴大呈鞘狀,略被蛛絲狀毛;葉片倒披針形或倒卵形,似芥葉,長15~30cm,寬5~10cm,先端尖或鈍,基部狹長,下延呈葉柄狀,邊緣羽狀深裂,裂片三角狀,全緣或具疏齒,裂片間有不規則細小齒裂,兩面疏被蛛絲狀白毛,老時近光滑。花莖可長至45cm,基部淡紫紅色;頭狀花序單一,頂生;總苞片3層,外2層較短,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約6~8mm,寬3~4mm,先端有短角狀突起,內層總苞片線狀披針形,長1.5~2cm,寬2~3mm,先端稍有短角突起,邊緣狹膜質;花冠黃色,頂端5齒裂;雄蕊5,聚葯;子房下位,柱頭2裂。瘦果倒披針形,長約4mm,寬約1mm,具棱,上部有刺狀突起,喙長約1.2cm;冠毛纖細,白色,長6mm。花期3~5月,果期5~6月。
生於山坡路旁,原野等處。
分布於吉林、陝西等地。
4.異苞蒲公英
Taraxacum heterolepis Nakai et H. Koidz.--菊科Compositae
多年生草本,高約20cm。葉根生;葉柄基部略帶紫紅色,被蛛絲狀毛;葉片倒披針形,長12~15cm,寬3~4cm,先端尖,基部狹長,邊緣羽狀深裂,裂片呈廣或窄三角形,先端銳尖,全緣或有疏齒,兩面被蛛絲狀白毛,老時近光滑。花莖長至35cm,上部被蛛絲狀毛,下部毛較少,基部淡紫紅色。頭狀花序單一;總苞片3層,外層披針形或廣披針形,長約10mm,先端有短角突起,邊緣疏生蛛絲狀毛,內層線狀披針形,長1.5~1.8cm,先端稍有短角突起,邊緣窄膜質;舌狀花黃色,長約1.5cm,寬約1.5mm,5齒裂,下部管狀;雄蕊5,聚葯,花絲分離;子房下位,花柱細長,柱頭2裂,瘦果倒披針形,長3.5~4mm,寬約1mm,具棱,上部有刺狀突起,喙長約8mm;冠毛纖細,白色,長5~6mm。花期3~5月,果期5~6月。
生於山野間。
分布於黑龍江、吉林、遼寧等省。
5.河北蒲公英
Taraxacum platypecim Diels--菊科Compositae
多年生草本,高15~30cm。葉片長倒披針形,長10~13cm,寬2~4cm,邊緣羽狀深裂,裂片三角狀,全緣或有疏齒,兩面均被蛛絲狀毛。花莖通常比葉片長,上部密被蛛絲狀毛;頭狀花序直徑2.5~3cm;總苞片通常3~4層,外面數層較短,卵狀披針形或廣披針形,長8~10mm,寬2~4mm,中央具一暗綠色的帶,邊緣闊白膜質,內面一層長披針形,長約1.6cm,寬約2mm,先端均有小角狀突起,邊緣密生蛛絲狀毛。舌狀花黃色,長約1.5cm,寬約2mm,先端5齒裂,下部1/5連成管狀;雄蕊5,聚葯,花絲分離;子房下位,花柱纖細,柱頭2深裂,有短毛。瘦果長橢圓形或倒披針形,長4~5mm,寬1~1.5mm,具棱,上部有刺狀突起,喙長8~10mm;冠毛淡黃白色,長8~9mm。花期3~5月,果期5~6月。
生於山坡草地,路旁及田野間。
分布於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南、河北、山西、甘肅、四川等省。
6.紅梗蒲公英
Taraxacum erythropodium Kitag.--菊科Compositae
多年生草本,高10~16cm。葉柄短、鮮紅紫色;葉片長倒披針形或廣倒披針形,長8~12cm,寬2.5~3cm,先端鈍,基部狹窄,邊緣具規則的羽狀深裂,裂片三角狀,全緣或有疏齒,表面有紅色斑點,兩面被蛛絲狀毛。頭狀花序直徑3~3.5cm;花莖比葉片稍長,鮮紅紫色,頂端被蛛絲狀毛;總苞片3層,外面兩層卵狀披針形,長約6mm,寬2~3.5mm,內面一層窄披針形,長約1.5cm,中部寬1~2mm,先端紫紅色,有短角狀突起,邊緣窄白膜質,光滑或上緣有蛛絲狀毛;舌狀花黃色,長約1cm,寬約2mm,先端5齒裂,下部呈管狀;雄蕊5,聚葯。花絲分離;子房下位,柱頭2裂。瘦果窄倒披針形,長約4mm,寬約1mm,具棱,上部有刺狀突起,熟時淡黃褐色,喙長8~10mm;冠毛白色,長約6mm。花期3~4月,果期5~6月。
生於山坡路旁,溝旁及鹽鹼地帶。
分布於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新疆等省區。
7.麗花蒲公英
Taraxacum calanthodium Dahlst.--菊科Compositae
多年生草本,高15~40cm。葉柄短,帶紅紫色;葉片長卵形或長倒披針形,長12~20cm,寬3~6cm,先端鈍,兩側羽狀深裂、不規則淺裂或不裂而具不規則缺刻,裂片三角狀,兩面無毛或有極少蛛絲狀毛。花莖通常比葉片長;頭狀花序全為舌狀花,兩性;總苞片3層,外2層較短,長約為內層苞片1/3,頂端有小角狀突起,有窄的膜質邊緣;花冠黃色;雄蕊5,聚葯;子房下位,花柱纖細,柱頭2深裂。瘦果長4mm,寬1.5~1.8mm,全部有刺狀突起,喙長8mm;冠毛白色,長約6mm。花期3~5月,果期5~7月。
生於陽坡草地或山坡路旁。
分布於河北、甘肅、青海、新疆等省區。
採制 春至秋季花初開時連根挖出,除去雜質,洗凈,曬干。
性狀鑒別
主根圓錐形,長4~10cm,直徑3~8mm;表面棕色或紫棕色,具深縱紋及皺紋;質脆,斷面平坦。基生葉,多皺縮捲曲,灰綠色至綠褐色,完整者展平後,葉片呈倒披針形,邊緣不規則羽狀分裂,裂片齒牙狀或三角形,花莖柔細,常有不完整的頭狀花序或總苞,偶可見長橢圓形瘦果。氣微、味微苦。
以葉多、色綠、根長者為佳。
顯微鑒別
1. 蒲公英
根(直徑3.5mm)橫切面:最外為木栓層。韌皮部寬廣,約佔半徑4/5,有乳管及篩管群排列成繼續的環輪狀,通常6~9輪。木質部小,約佔半徑1/5。縱切面觀乳管為有節的聯結乳汁管。
葉表面觀:下表皮細胞垂周壁波狀彎曲,角質層隱現紋理;有不定式氣孔,非腺毛較多,由6~8(~13)個細胞組成,每個細胞呈類長方形,毛茸長180~570(~750)μm,基部直徑20~24μm,中間的細胞有時縊縮或扭曲,兩細胞連接處及少數細胞內,時有淡棕色內含物,頂端細胞呈棒狀或長橢圓形,壁薄,上表皮細胞垂周壁稍彎曲,葉脈處非腺毛多。
2.華蒲公英 葉表面觀:上、下表皮細胞垂周壁稍波狀彎曲,角質層的紋理明顯,尤以上表皮的層紋密;多細胞非腺毛稍少。
3.芥葉蒲公英 葉表面觀:上、下表皮非腺毛較多,長160~360μm,基部細胞呈類方形,直徑28~36μm,上部細胞長圓形。
4.異苞蒲公英 上、下表皮細胞較小,垂周壁稍波狀彎曲,角質層有紋理。有多細胞非腺毛。下表面較多,長可達750μm。
5.河北蒲公英 上、下表皮細胞垂周壁稍波狀彎曲,隱現角質層的紋理。多細胞非腺毛比前三種多,長220~600μm,頂端細胞多數呈棒狀,少數呈長橢圓形。
6.紅梗蒲公英 上、下表皮細胞與前種類似;但多細胞非腺毛較少。
7.麗花蒲公英 上表皮細胞垂周壁稍波狀彎曲,下表皮細胞彎曲明顯,角質層的紋理隱現;多細胞非腺毛比上表面稍多。中間的細胞常縊縮。
理化鑒別
1. 取本品甲醇提取液1ml,置水浴上蒸干。用冰乙酸1ml溶解殘渣,加入醋酸酐-濃硫酸試劑(19:1)混合液1ml,觀察顏色反應,由黃色很快變為紅色→紫色→青色→污綠色。(檢查甾醇類)
2. 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醇10ml,冷浸過夜,濾過。濾液蒸干,殘渣加稀鹽酸4ml溶解,濾過。取濾液1ml,加改良碘化鉍鉀試液2滴,產生橙色沉澱。(檢查水溶性生物鹼)
3. 薄層層析
⑴檢查甾醇類 樣品制備:取本品粉末250g,加乙醇500ml,加熱迴流8小時,減壓回收乙醇液至干,加10%氫氧化鉀乙醇液30ml皂化3小時,加水60ml稀釋,加稀鹽酸調成中性,加乙醚10ml提取(同樣量提取三次),再用一定量水洗三次,無水硫酸鈉脫水,回收乙醚濃縮備用,用β-谷甾醇、α-香樹脂醇乙醇液為對照。吸附劑:硅膠G(青島)濕法鋪板,於105℃活化1小時。展開劑:氯仿。展距16.5cm。顯色劑:5%磷鉬酸乙醇液噴霧,於烤箱中加熱,可見與純品相對應的斑點顯藍色。
⑵檢查膽鹼 樣品制備:取本品粉末50g,加乙醇250ml,於沙氏提取器中,加熱迴流提取,回收乙醇2/3後,加少量蒸餾水過濾,濾液濃縮蒸干,加入甲醇1ml溶解,供點樣用。吸附劑:硅膠G(青島),濕法鋪板,於105℃活化1小時。展開劑:正丁醇-乙酸-水(4:1:5)。展距16.5cm。顯色劑:碘化鉍鉀噴霧後膽鹼斑點顯橘紅色。
化學成分
三萜類
T. officinale的根中富含五環三萜成分。它們是蒲公英甾醇(taraxasterol)、偽蒲公英甾醇(φ-taraxasterol)、偽蒲公英甾醇乙酸酯(ψ-taraxasteryl acetate)、蒲公英賽醇(taraxerol)、β-香樹脂醇(β-amyrin)。Zimmermann從花中分離得山金車烯二醇(arnidiol),亦屬於五環三萜類。從日本蒲公英T.japonicum Koidz的根中分離得到蒲公英甾醇(taraxasterol)、α-香樹脂醇、β-香樹脂醇、羽扇豆醇(lupenol)和兩個新化合物新羽豆醇(neolupenol)、蒲公英羽扇豆醇(tarolupenol)以及這些醇的乙醇酯,它們分別屬於α-香樹脂醇型、β-香樹脂醇型和羽扇豆醇型。
黃酮類
T. officinale的花中含有10種黃酮類化合物,即木犀草素(luteolin)、槲皮素(quercetin)、木犀草素-7-β-D-葡萄糖甙、木犀草素-4'-β-D-葡萄糖甙、木犀草素-7-β-龍膽糖甙、木犀草素-7-β-D-鼠李糖葡萄糖甙、槲皮素-7-β-D-葡萄糖甙和異鼠李素(isorhamnetin)-3,7-β-D-葡萄糖甙、異鼠李素-3-β-D-葡萄糖甙。最新的研究表明,全草中黃酮類化合物的含量為1.35%,主為木犀草素(luteolin),含量0.8%。寬果蒲公英T. platycarpum Dahlst中含有芹菜素(apigenin)-7-β-D-葡萄糖甙和木犀草素-7-β-D-葡萄糖甙。
香豆精類
從T. officinale的地上部分分離得到6,7-二羥基香豆精(七葉素,esculetin)和東莨菪素(scopoletin)。根中含有香豆雌酚(coumestrol),含量80ppm, 具有雌激素樣活性。把葉浸入3×10-3M CuCl2溶液中,放置24h後分得一新化合物,具有抗真菌作用,從結構上看可能是香豆精類化合物的重排產物。
倍半萜內酯類
從T. officinale全草中分離得四個倍半萜的酯化合物,分別為4α,11β-四氫日登內酯B(4α,11β-tetrahydroridentin B),蒲公英內酯(taraxacolide)-1′-β-D-葡萄糖甙,蒲公英酸(taraxine acid)-1′-β-D-葡萄糖甙,11,13-二氫蒲公英(11,13-dihy-drotaraxine acid)-1′-β-D-葡萄糖甙, 均屬於桉烷型倍半萜類,其中三個甙具有劇烈的苦味。0.1%蒲公英酸-1′-β-D-葡萄糖甙的丙酮溶液就能引起皮膚過敏反應, 是蒲公英引起接觸性皮炎的主要成份。在根中的苦味質中分出一個對羥基苯乙酸醯化的γ-丁內酯葡萄糖甙,命名為蒲公英甙(taraxacoside),其結構為β-O-〔4-O-(p-hydroxy phenylacetyl)-β-D-gluranosyl〕-β-hydroxy-γ-butyrolactone,但其葯理作用未明。
植物甾醇類
從T. officinale的花粉中分離得β-谷甾醇(β-sitosterol)、豆甾烯-7-醇(stigmast-7-ol)、花粉烷甾醇(pollinastanol )。根中含β-谷甾醇和豆甾醇(stigmasterol),花中分離出β-谷甾醇和β-香樹脂醇。全草中分出β-谷甾醇和β-谷甾醇-β-D-葡萄糖甙。葉中含菜油甾醇(campestol)和環木菠羅烯醇(cycloartenol)。
色素類
T officinale的花中含有大量的四萜色素,乃環氧葉黃質(lutein epoxide)為主,菊黃質(chrysanthemaxanthin)、黃黃質(flavoxanthin)、和新黃質(neoxanthin)、蒲公英黃質(taraxathin)的混合物。
揮發油
將T. officinale進行組織培養,收集培養液上面的蘋果樣香氣進行GC-MS,鑒定為乙酸丁酯、2-甲基-1-丙醇、正丁醇、4-苯基-1-丁醇、4-羥基-4-甲基-2-戊酮、乙酸、4-松油醇、β-桉油醇和α-桉油醇,但其中沒有一個具蘋果香味,提示香氣中還含未知成分。
對日本蒲公英T. japonicum和白花蒲公英T. albim Dahlst的花、葉、根中的揮發油成分,用GC進行比較。結果表明揮發油的組成基本相同,占揮發油95%的成分是36種醇和酚類化合物、14種醛和酮類、7種酯和醚類、46種烷烴和14種有機酸。6,10,14-三甲基-2-十五烷酮在日本蒲公英中比在白花蒲公英中的含量高。
此外,T. officinale中尚含有原幾茶酸(protocatechuric acid)、香莢蘭酸(vanillic acid)、對香豆酸(p-coumaric acid)、咖啡酸(caffeic acid)、阿魏酸(ferulic acid)和許多非特異性成分,如多種飽和與不飽和的脂肪酸、各種氨基酸〔26〕酸和多種糖類。
性味與歸經 苦、甘,寒。歸肝、胃經。
功能與主治 清熱解毒,消腫散結,利尿通淋。
用於疔瘡腫毒,乳癰,瘰癘,目赤,咽痛,肺癰,腸癰,濕熱黃疸,熱淋澀痛。
用法與用量 9~15g;外用鮮品適量搗敷或煎湯熏洗患處。
葯理作用
有關蒲公英的葯理作用的研究較多,但一般均應用全草的粗提物或注射液,單一成分的葯理研究尚未見報道。主要葯理作用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廣譜抗菌作用
蒲公英對金黃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卡他球菌和溶血性鏈球菌有較強的殺滅作用,磺胺增效劑TMP可增強其抗菌作用。蒲公英的熱水提取物(1g/ml)可使金黃色葡萄球菌的細胞膨大,細胞壁增厚,核糖體聚集成塊,有的細胞壁破裂,胞質滲出。說明蒲公英的抗菌作用機制是一方面通過抑制細胞壁合成,另一方面是通過抑制蛋白質和DNA的合成來實現的。
蒲公英的熱水煎劑對肺炎雙球菌、腦膜炎球菌、白喉桿菌、變形桿菌、痢疾桿菌及綠膿桿菌亦有較強的抑製作用。本品煎劑或醇提物對結核桿菌、炭疽桿菌、單純皰疹病毒、ECHO11病毒、鉤端螺旋體亦有抑製作用,對各種皮膚真菌和幽門螺桿菌有抑製作用。總之,蒲公英具有廣譜抗菌作用,對革蘭氏陽性菌、革蘭氏陰性菌、真菌、螺旋體和病毒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製作用。
二、利膽保肝作用
蒲公英注射液或乙醇提取物十二指腸給葯,能增加大鼠的膽汁分泌量,注射液灌胃也有利膽作用。水煎劑和注射液有降低CCl4所致大鼠GPT的升高作用,並有減輕肝小葉壞死和肝細胞變性的作用。對HBS-Ag也有抑製作用。最近的研究表明,蒲公英對大鼠急性肝損傷有保護作用。蒲公英可拮抗內毒素所致的肝細胞溶酶體和線粒體的損傷,解除抗菌素作用後所釋放的內毒素導致的毒性作用,故可保肝。
三、免疫促進作用
本品煎劑在體外能顯著提高人淋巴細胞的轉化率。日本學者研究T. officinale熱水提取物(Tof-cFr),鑒定是一多糖,具有宿主細胞調節的抗腫瘤作用。與香菇多糖的抗癌機制相似,是一種免疫促進劑。腹腔注射Tof-cFr可使小鼠的腫塊變小。
四、其它作用
本品煎劑能提高兔離體十二指腸的緊張性並加強其收縮力,臨床亦認為有健胃作用。蒲公英制劑低濃度時直接興奮蛙心,高濃度則呈抑製作用;蒲公英有利尿作用,推測這兩方面作用均與其含K+有關。歐蒲公英的提取物對離體動脈條低濃度有收縮作用,而高濃度則舒張血管,目前蒲公英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機制尚不清楚。內服葉浸劑可促進乳汁的分泌,中醫亦認為蒲公英有促進乳汁分泌作用,其作用機制有待研究。
五、毒性
蒲公英毒性較低,煎劑口服的小鼠急性毒性LD50未測得,其注射液的小鼠急性毒性LD50:腹腔注射為156.3±9.0g/kg,靜脈注射為58.9±7.9g/kg。
臨床應用
蒲公英為常用中葯,臨床應用廣泛。中醫認為蒲公英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和利尿通淋的功效。用於疔瘡腫毒、乳癰、瘰癧、目赤、咽痛、肺癰、腸癰、濕熱黃疸、熱淋澀痛。臨床常用於治療下列疾病。
一、上呼吸道感染
用單味葯或製成蒲公英片和蒲公英糖漿可治療氣管炎、咽喉炎等上呼吸道感染。鮮葉搗爛,或加少許白酒同煎可治療扁桃體炎和腮腺炎。
二、膽囊炎和急性黃疸性肝炎
蒲公英提取物對慢性膽囊痙攣及結石症,可提高膽汁流量,使結石易於排出,並使疼痛緩解。用蒲公英煎劑或注射液治療黃疸型肝炎和非黃疸型肝炎,療效顯著,對於肝功能及黃疸指數的恢復有顯著促進作用。
三、乳腺炎
本品鮮葉汁或用酒泡服,對急性乳腺炎療效顯著。蒲公英有通乳作用,這也有利於乳腺炎的恢復。
四、瘡癤癰腫等外科的急慢性感染
蒲公英鮮品外敷或製成口服液對外科的各種炎症、中耳炎、結膜炎和燒傷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治療作用。蒲公英可製成眼葯水供臨床應用。
五、胃炎、消化道潰瘍和闌尾炎
本品有抑制胃幽門螺桿菌的作用,臨床亦證明可治療胃炎和十二指腸潰瘍。配合敗醬草和馬齒莧可治療急性闌尾炎。蒲公英亦可治療各種皮膚真菌感染。
蒲公英注射液用於內科、外科、傳染科、婦產科、兒科和五官科等均有一定的療效,蒲公英有廣譜抗菌作用,可代替部分抗生素用於臨床。但目前對蒲公英中究竟是何化學成分起抗菌作用尚不明確。
貯藏 置通風乾燥處,防潮,防蛀。
驗方:
l.流行性腮腺炎、急性乳腺炎:蒲公英、金銀花各15克,水煎服;葯渣搗爛,乘熱外敷。
2.深部膿腫:鮮蒲公英、鮮烏該萄根、鮮旱蓮草各等量,鴨蛋清兩個,搗爛外敷。
3.療瘡癤毒:蒲公英、天葵根、犁頭草、野菊花各10克,水煎服。
4.肝炎:蒲公英12克,茵陳蒿20克,木通、槐花各10克,車前草15克,野山植果(炒)6克,大黃10克,水煎服,每日一劑,5~7天為一療程。
5.慢性胃炎:蒲公英全草15克,水煎兩次,酒娘一食匙,混合,分3次飯後服。
6.治急性乳腺炎:蒲公英60克、香附30克。每日一劑,水煎服。
7.治急性結膜炎:蒲公英、金銀花。將兩葯分別水煎,製成兩種滴眼水。每日滴眼3—4次,每次2—3滴。
8.治先天性血管瘤:取新鮮蒲公英葉、莖的白汁,塗擦血管瘤表面,每日5-10次。
9.治療各種急性軟組織炎症:蒲公英根莖研末,加凡士林調成膏劑,或用鮮草全抹搗成糊劑敷於患處
食用方法
生吃:將蒲公英鮮嫩莖葉洗凈、瀝千蘸醬,略有苦味,味鮮美清香且爽口。
涼拌:洗凈的蒲公英用沸水焯1分鍾,瀝出,用冷水沖一下。佐以辣椒油、味精、鹽、香油、醋、蒜泥等,也可根據自己口味拌成風味各異的小萊。
做餡:將蒲公英嫩莖葉洗凈水焯後,稍攥、剁碎,加佐料調成餡(也可加肉)包餃子或包子。
食療
①蒲公英粥:蒲公英30克,粳米100克,煮成粥,可清熱解毒,消腫散結
②蒲公英茵陳紅棗湯:蒲公英50克,茵陳50克,大棗10枚,白糖50克,製成湯,是治療急性黃疸型肝炎的上等輔療葯物
③蒲公英桔梗湯:蒲公英60克,桔梗10克,白糖少許,一起煎成湯,對癰有一定療效
④蒲公英玉米湯:蒲公英60克,玉米蕊60克,加水濃縮煎服或代茶飲,用於治療熱淋,小便短赤
植物蒲公英介紹,生物學特性,蒲公英的葯用價值
作者: 編輯:scq 時間:2005年9月6日9:6
一、概述 蒲公英(Taraxacummongolicum Hand-Mazz)�別名黃花苗、黃花地丁、婆婆丁 等,為菊科蒲公英屬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
1、蒲公英植物學形態 蒲公英根為紡錘形或圓錐形,垂直生長,入土較深,單一或分枝。地上莖不明顯,高10-25cm,全株被白色疏軟毛,含白色乳汁。根出葉鋪散,呈蓮座狀,葉片倒卵狀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長約15cm�寬約5cm,大頭羽裂或羽裂,襲片三角形,全緣或有數齒,頂端稍鈍頭或尖,基部漸狹細成柄,無毛或有蛛絲狀細軟毛。春或秋開花,花莖比葉短或等長,但結果時則伸長,有蛛絲狀毛;頭狀花序直徑約3.5cm,總包片草質、綠色,部分可帶淡紅色或紫紅色,頂端有或無小角,有白色蛛絲狀毛;舌狀花鮮黃色,頂端有紅色細條,兩性,雄蕊5 個,雌蕊1個,子房下位。瘦果倒披針形,土黃或黃棕色,長約4cm,有縱楞與橫瘤,中部以上的橫瘤有刺狀突起,喙長6-8mm,冠毛白色,成熟時黃褐色。
2、蒲公英生物學特性 蒲公英屬短日照植物,高溫短日照條件下有利於抽薹開花;較耐蔭,但光照條件好,則有利於莖葉生長。適應性較強,生長不擇土壤,但以向陽、肥沃、濕潤的沙質壤土生長較好;早春地溫1-2℃時即可萌發,種子在土壤溫度15-20℃時發芽最快,在25-30℃以上時則反而發芽較慢,葉生長最適溫度為15-22℃.
3、蒲公英資源分布 世界許多國家如美國、法國、日本、俄羅斯等,均有野生或種植的蒲公英。蒲公英在我國的分布則更為廣泛,華北、華中、華東、東北等區的許多地方,春、夏、秋三季,田野、路旁、山坡,以及房前屋後,均有蒲公英生長;人工栽培蒲公英的單位或個人也日益增多。蒲公英的開發利用,前景廣闊。
二、蒲公英用途
1、蒲公英葯用
❽ 蒲公英具有哪些特點
蒲公英的特點有:
1、蒲公英的根部是有點像圓錐狀的,有一點彎曲,長度大約是4到10厘米。
2、它的表面是棕褐色的,根頭部長有棕色或者黃白色的毛茸。
3、蒲公英的葉子是倒卵狀披針形或者倒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邊緣有時具波狀齒或羽狀深裂。
4、蒲公英的花葶有1個或者多個,花的上部是紫紅色的,密集的長著蛛絲狀白色長柔毛。
蒲公英生長在中、低海拔地區的山坡草地、路邊、田野、河灘。
蒲公英是多年生宿根性植物,野生條件下二年生植株就能開花結籽,初夏為開花結數隨生長年限而增多,有的單株開花數達20個以上,優良品種單株開花數量可高達20個以上,開花後經13~15天種子即成熟。
蒲公英的花語是有著充滿朝氣的黃色花朵,花語是「無法停留的愛」。紫蒲公英是呈淡紫色的蒲公英,花語是『傳說的紫色,屬性暗。傳說誰能找到紫色的蒲公英,誰就能得到完美的愛情。
❾ 蒲公英的特點
蒲公英是多年生宿根性植物,廣泛生於中、低海拔地區的山坡草地、路邊、田野、河灘。
蒲公英的植株高度大約在10公分到25公分之間,根系較長,根莖較細,表面顏色呈棕黃色,它的根莖折斷以後,會露出白色的汁液,此汁液帶有一定的毒性。
蒲公英的特點
蒲公英的葉片從底部向外延伸開來,呈蓮花座狀,花盤外殼由綠變為黃綠,花朵向四周均勻散開,顏色呈鮮艷的黃色,它的種子上面有白色的冠毛,種子由乳白色變成褐色時即可採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