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法國的影響力在非洲最大,法國是如何做到的
在殖民地時期非洲是法國的殖民地,法國對其前殖民地在政治、文化、教育、媒體、工業、金融方面慢慢滲透。法國的大部分企業在非洲都是領頭羊的地位,非洲幾乎百分之六十都是法國企業。文化影響力方面,西方文化從語言到衣著到食物到文化,幾乎全盤影響著非洲,『軟刀子殺人』最無形。
法國也通過與法語非洲國家的防務條約獲得貿易特權,例如規定締約的非洲國家只能采購法國的武器,並只能將其礦產品、原材料等產品出售給法國等,來促進兩國的軍事,經濟交流。在法國分別於1994年和1996年發表的《國防白皮書》和《1997—2002年軍事規劃法》中,職業化軍隊建設、重構國防手段及發展新一代裝備成為重點內容。
❷ 戴高樂是怎樣帶領不得煙抽的法國成為大國的呢
戴高樂是法國的軍事家、政治家、外交家、作家,被法國人尊為法國歷史上最偉大的人,都尊稱為「戴高樂將軍」。作為法波蘭西第五共和國的締造者,戴高樂極力奉行民族獨立自主的「戴高樂主義」,不畏強權,縱橫捭闔,率領法國在大國博弈中爭得了屬於自己的一席之地。
眾所周知,號稱有世界第一陸軍的法國,二戰中的表現大跌眼鏡,不到40天的投降成為法國一大污點,雖然戴高樂一直率領「自由法國」在戰斗,但仍被世界詬病。戰後在英國的生拉硬拽下,美國勉強同意法國進入五常,但是美國總統羅斯福仍對戴高樂有強烈的偏見。所以,戰後的法國並不得煙兒抽,規劃戰後秩序的歷次會議都被排除在外。
然而,沒過多少年,戴高樂帶領法國卻在這惡劣的環境中殺出一條血路,重新屹立於大國之列。在這浴火重生中,誕生的法國民族獨立自主的「戴高樂主義」,至今還影響著法國的內政外交。
二戰後的歐洲,可謂千瘡百孔,百廢待興。戰敗的德國還要割地賠款,面臨國家分裂,唯一的出路就是依附美國,力爭跟西歐國家同步發展經濟。對於美國,德國恢復有利於美國的利益,所以給予了大力支持。而英國還未耗盡元氣,尚有海外殖民地,並緊緊抱著美國大腿,與德法兩國比起來日子要好過一些。所以,英國自我感覺良好,自認為還可左右歐洲大局。
法國畢竟有過投降的污點,雖然以戰勝國的身份進入五常,但是地位仍然低下,並被美國所不屑,而跟德國比起來最起碼在外交上還是占據主動的。跟英國比,法國沒有那些海外殖民地,也少了不少麻煩。正是在這種特殊形勢下,法國在美蘇博弈角逐之中,堅持奉行了獨立自主的對外政策。
但是,戴高樂對美一貫強硬的做法,遭到了議員們的反對,因為大多議員都要緩和與美國關系,好獲得美國的幫助,如此戴高樂被迫辭職。法蘭西第四共和國極力緩和對美關系,同時在政治上、軍事上和經濟上全面打壓西德。謀求與美英同等的大國地位。
而法國畢竟是老牌的工業帝國,且因在二戰投降早並沒有遭受太大的損失,所以憑借深厚的工業、科技底子,法國在上個世紀50年代後期經濟迅猛發展,進入60年代GDP增長率接近6%,蓋過美英德等國,使法國國力大增。
就這樣,戴高樂率領法國在美蘇中三國博弈中搶抓了主動權,在兩極世界中殺出一條血路,使自己利益最大化,使法國重返世界大國之列。
❸ 法國在1800年至1900年當中的歷史背景是什麼
法國在1800年至1900年當中初期是法國大革命,中期是歐洲革命與巴黎公社以及第二次工業革命。
法國大革命,法國特定歷史時期,是1789年在法國爆發的革命,統治法國多個世紀的君主制在三年內土崩瓦解。法國在這段時期經歷著一個史詩式的轉變:過往的貴族和宗教特權不斷受到自由主義政治組織及上街抗議的民眾的沖擊,舊的觀念逐漸被全新的天賦人權、三權分立等的民主思想所取代。對法國大革命結束的時間,世界史學界看法眾多,難成共識。在中國,以熱月政變作為大革命結束標志比較普遍。
1794年7月27日,熱月政變推翻了雅各賓派的統治,宣告了法國大革命中市民革命的結束。1830年7月巴黎人民發動七月革命,建立了以路易·菲利浦為首的七月王朝,至此法國大革命才徹底結束。在政變中建立了以熱月黨人為代表的政權。法國歷史進入維護大革命成果時期。
法國二月革命是1848年歐洲的革命浪潮的重要部分之一,法國人民面對奧爾良王朝的失政,成功推翻當時的法國國王路易·菲利普,鼓勵歐洲其他地區的革命運動,令十九世紀時由奧地利帝國首相梅特涅組織的反動機制受到進一步打擊。
1848年12月,將近半個世紀前叱吒風雲的法國皇帝--拿破崙·波拿巴的侄子,路易-拿破崙·波拿巴當選共和國總統。僅僅四年後,波拿巴王朝復辟,共和國總統搖身變成了拿破崙三世。法蘭西第二共和國就此退出歷史舞台,法蘭西帝國迎來了他的最後一位皇帝。
巴黎公社,是一個在1871年3月18日(正式成立的日期為同年的3月28日)到5月28日期間短暫地統治巴黎的政府。由於評價者意識形態的不同,對它的描述也存在很大分歧,有人認為它是無政府主義;也有人認為它是社會主義的早期實驗;更有被認為標志當代世界政治左翼運動崛起光輝起始里程碑,影響廣大深遠。馬克思認為它是對他的共產主義理論的一個有力證明,而俄羅斯無政府主義之父巴枯寧則對此持反對意見,因為它既沒有依賴於一個先鋒隊,也沒有掌控國家或者企圖建立一個新的革命政府,所以它實際上還是無政府主義。
第二次工業革命,1870年以後,科學技術的發展突飛猛進,各種新技術、新發明層出不窮,並被迅速應用於工業生產,大大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經過一個世紀的艱難革命,法國成為世界強國之一,並與英國聯手。但也和德國成為世仇。
❹ 簡析二戰結束後的法國重建之路,法國如何重奪世界強國地位呢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最讓人大跌眼鏡的戰局莫過於曾經不可一世的歐陸強國——法國,在德軍的攻擊之下只堅持了一個多月的時間便投降停戰,直至1944年諾曼底登陸,在國內外反抗力量的互相配合下,在1945年5月9日迫使德國代表簽訂投降書,法國終於得以光復。在敵國控制下的法國在二戰中遭受了全面而深刻的打擊——從經濟上的嚴重摧殘到國家形象和國際地位的一落千丈,此時的法國連歐美世界的二流國家都稱不上,顯然這種落差是掌握歐陸霸權上百年的法國無法接受的,因此從戰爭一結束法國便開始絞盡腦汁,為恢復自己在經濟、外交等領域的地位而努力。
❺ 法國是憑什麼成為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的
二戰時,法國作為軍事強國二戰做出了突出貢獻。此外,法國作為經濟發達國家,成為常任理事國有利於世界經濟的恢復。
隨著日本的無條件投降,籠罩在世界上空的二戰陰影終於散去。隨後,同一年聯合國正式成立。聯合國的成立是為了加強世界各國的緊密聯系,推動世界和平發展。此外,為了更好的處理國際事務,聯合國下設了以英、法、中、美、蘇五國為代表的常任理事國。在這其中法國格外引人注目,畢竟法國是二戰中唯一一個投降的國家。那麼它有什麼資格成為常任理事國。
隨後,在敦巴頓橡樹園會議中,英國為了自身利益考慮,決定讓法國擔任新的常任理事國。美國也為了權衡蘇聯,同意了這個提議。至此法國重新回到了世界舞台,也確定了二戰之後世界的政治格局。
❻ 法國為什麼也是世界大國
國家實力的強弱不在於國土面積,而在於政治,經濟,科技,國防,外交等方面。
法國屬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實力雄厚科技發達,國防強大,又是歐盟的主要成員國政治和外交力量也很強
❼ 大國崛起之法國崛起的原因
一、
民族
特性的與眾不同:法國人對權勢的追逐和對自由的嚮往非常強烈,首先,法國人對自身利益或者說
私有制
的看重在
法國大革命
時期
空前爆發,其次,對於
歐洲大陸
霸權
的追逐最後導致
拿破崙
的崛起,而這兩者為
法國
崛起帶來的分別是
民主政治
和
強國之路
。
二、文化藝術的空前強大:西歐貴族所說的「沙龍」盛行於法國,這從側面證明了法國對文藝的空前愛好,這也使得民主思想以及知識的傳播達到了
頂峰
,同時使得法國大量
思想家
的想法輕易地向全法擴展。而文藝的發展與思想家的出現也使民智大大發展。
三、國家權利的大力爭取:歐洲各國對於國家權利都非常看重,而法國也在此時對於
國家權力
非常的看重
❽ 法國人做事慢,為什麼法國還是這么強大
法國人工作效率低之我見 說到法國人工作效率低,其實這是一個從我剛學習法語,了解法國以來就一直伴隨我的話題。在出國之前的教育中,綜合從各方面獲得的信息,只能得出這么一個結論:法國人生性自由散漫,工作效率奇低。幾乎所有去過法國的人都在反復的對我們訴說在法國要處理一件事情時必經的無盡的等待。
來了之後,根據我幾個月的生活經歷,情況跟之前聽說的應該說出入不大,但是還沒有嚴重到讓人無法忍受的地步。從另一個方面說,我倒是想替法國人說幾句公道話,其實法國人的效率低下在一定程度上來看也是情有可原的。在闡釋我的觀點之前,不妨先看幾段材料:
幾乎所有來到法國的留學生第一感覺就是所能接觸到的法國各個階層的個人能力的不足和效率低下。我曾接待過不少來自中國的留學生,都在他們來到法國之前一而再的強調這一點。比如,他們到的第一天乘火車去學校,希望辦一個優惠卡。在辦之前我必定先囑咐,一定要自己核對姓名和年齡,法國人出錯的概率是相當高的。果不其然,屢試不爽。以致於只要是法國人辦理的事情,中國人都要反復核對(確實是這樣,我銀行賬戶的名字他們都能弄錯,而且在我給他們指出之後他們都不以為然)。在法國買一條褲子,或者西服,如果需要縫褲腳或袖子,需要一周。在法國就是釘一個鞋掌也要一周。其實國內只要和法國人合作過的公司都有這種體會。可以說,不來到法國,不知道中國人多麼聰明和高效。法國民眾的個人能力和效率低下,既有體制上的原因,也與它的國民性有關。法國是一個浪漫有餘嚴謹不足的民族。文化和藝術細胞非常發達,但商業頭腦缺如。其次,法國的精英和大眾階層分工十分的明顯。精英階層製造規則,大眾則對這個規則十分的依賴。比如,法國的病人都不知道自己的病史和曾經接受過什麼治療,都完全由他的醫生負責。一旦換了醫生,就只能由兩名醫生進行溝通。漸漸地,法國百姓都失去了自我處理問題的能力。我們承認法國的規則相對於中國十分的完善,但再完善的規則在急速發展的現實生活面前都遠遠不夠。每當遇到規則的空白地帶,法國人一籌莫展,而一向不依賴規則(甚至專找規則漏洞)中國人則能迅速找到解決之道。
法國人除了效率低,更重要的是偏於人生享受。這和中國人勤奮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同樣是國民性和體制在起作用。特別是法國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確立高福利制度後,每年的假期多如牛毛,而且還是世界上第一個實行每周「35小時」工作制的國家。也是世界上少數星期天不上班的國家(加拿大和美國都非如此),特別要命的是,不管有多緊急的事情,上自總統下自百姓,照休不誤。2003年8月法國發生百年一遇的酷暑,造成上萬人死亡,社會應急體系癱瘓。結果希拉克總統假期結束後才悠然地返回巴黎。然而,商場如戰場,時機也往往轉瞬既逝。如果有一個緊急訂單,法國人給的補貼再高,也不願意犧牲休假。所以法國推遲交貨的現象十分普遍。象全球都聞名的空客,屢屢因為推遲交貨而不得不支付賠償金。我曾多次遇到中國的代表團由於簽證原因來到法國後與假期沖突,結果公務只得取消。因為法方早已空無一人。
法國人極愛度假,法國的假日也極多。一年中,休假的日子多,工作的日子少。除了周末兩天休息日以外,每年還有11天的法定假日(元旦、五一、國慶、兩次世界大戰停戰日以及6個宗教節日),外加5周帶薪年休,總共140天。除此之外,每個員工每年還有12天的職業培訓假。似乎是嫌這么多天的休息日還不夠,法國人還引進了一個」橋」的概念。具體說來,如果法定假日與周末休息日只差一天,比如7月14日國慶節趕上是星期四,那麼星期五就稱為」橋」,與星期六、日搭上一起休息。一般說來,一年當中趕上三四個「橋」是不鮮見的。至於中小學假期就更多了:9月初開學以後,10月底開始萬聖節兩周假期,接著聖誕、新年3 周假期,然後2月份寒假和4月份春假各3周,馬上就到夏天大假期了。在法國,夏天大假期是神聖不可侵犯的。按勞動法的規定,5周的年休原則應該在每年5月 1日到10月30日之間,實際上大部分人選擇七、八、九陽光最充沛的3個月去度假。上到經理老闆,下至普通工人,都要出去度假,每年暑假期間法國大約有 50%的企業關門停業。如果老闆要求雇員在法定年休時間以外休假(即每年11月1日到次年4月30日),那麼雇員有權享受額外的兩天休假。在這5周帶薪年休的時間里,如果趕上法定假日,年休自動相應延長一天。如果年休中間趕上有「橋」,年休是否相應延長則要看工會與僱主之間的協議。如果是女工,家裡又有一個15歲以下的孩子要照看,那麼母親就可以將年休時間延長兩天,兩個孩子延長4天,依此類推。與休假一樣,罷工也是勞動者的權利。9月份放假歸來,法國就進入了罷工的高峰季節,無外乎是要求增加工資、減少勞動時間。銀行、郵局、電力公司、航空、鐵路、地鐵、公共汽車的職員罷工是最常見的,但其他行業比如教師、醫護人員、記者和國家公務員也會罷工。特別是航空公司,國內航線罷,國際航線也罷,不是飛行員罷工,就是技師罷工,空姐乃至地勤人員也不例外。罷工的人多,次數多,罷工的名目也種類繁多,勞動法上專門有定義。有警告性罷工,短時間停止工作對僱主施壓;有「瓶頸」式罷工,選擇要害部門或要害時間停止工作;有輪流式罷工,企業內不同部門或工種輪流停止工作;還有聲援性罷工,也就是為支持其他行業或企業的罷工者而停止工作。盡管罷工會給老百姓生活帶來很大不便,但是歷次民意調查顯示,多數法國人都對罷工者表示理解,大概是因為人人都有罷工的經歷,將心比心吧。在法國辦公事,即使沒有趕上罷工,碰上假期再搭個「橋」,一拖就是10天半個月。據法國人自己說,他們政府部門里的公務員先生們都是模範丈夫,因為這些人每天不但早早下班回家,而且在上班時已經看過當天所有報紙,所以有很多時間在家幫妻子做家務。平均而言,法國人比相鄰的英國人每年工作時間約少200小時,比美國人和日本人少將近400小時。有時和法國朋友談起辦事效率的問題,他們半開玩笑地說:我們現在這樣干法,還有300萬失業人口;假如我們都像日本人那樣玩命,你想想還得有多少人丟飯碗?想想也是。法國社會黨自1997年上台以來,通過立法逐步在全國企業中實施「每周工作35小時,按39小時付工資」的政策,相當於每年又增加了5周帶薪休假。每個人幹活的時間少了,干同樣的事需要的人就多了。
看了這些,我想大家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法國人辦事效率低下了。總體來說這是法國人民族性格使然。雖然法國人天性崇尚自由個性,但是也講求公事公辦,循規蹈矩,甚至有點墨守陳規,很少變通,似乎在他們的意識中,完全沒有「講講情面」的想法。比如同樣一件事,稍微變通一下,2天就能辦完,但是完全走規定程序要 7-10天。有時候我們都替他們著急,但他們照樣我行我素。這也經常為我們這些「聰明靈活的」中國人所詬病。
但是「靈活變通」一味圖省事兒就是好的嗎?可能大多數時候我們不完全按規程辦事都完全沒有問題,但是每年有多少失誤和事故是如果按章辦事就能避免的啊!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法國的高鐵技術舉世聞名,60年代的時候法國的高鐵速度就達到了時速200公里,現在的TGV時速正常是350公里,但是法國的鐵路事故少之又少,至少我從未耳聞。現如今我國的動車時速也就是200公里左右,但是鐵路事故層出不窮,近三年來死亡十人以上的事故就有數起。事後調查原因,全部都是因為沒有按照安全規程操作所致,沒有一起是因為自然原因引起的!這就是有沒有嚴格按照規程辦事的差別!
相反,我倒是覺得有些人真的是聰明過度了,真的是「聰明反被聰明誤了」。在這一點上,我覺得我們不僅不能批判法國人的固執,甚至要來反思一下自己。這是第一點。
第二個情有可原就是,在法國,雖然需要等待,但是我們可以享受到更加人性化的服務。這一點在我到達法國的第一天就深有感觸。首先就是工作人員的態度上。從戴高樂機場買火車票直接去里昂。雖然也要排起長長的隊伍,但是工作人員的態度要比國內火車站售票人員好得多,總是笑臉相迎,而且他們的售票櫃台也是完全開放式的,沒有冷冰冰的鐵柵欄和鋼化玻璃。木質櫃台也是寬大而有弧度的,非常方便乘客閱讀和寫字,整個過程都是相當愜意的,完全不是國內買票時那種低三下四有求於人的感受。好吧,不能否認的是這樣的差距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人口素質的巨大差距上。可能如果在國內售票窗口沒有防護設施的話,售票人員也就失去了保護的屏障,恐怕也就不敢輕易跟擁擠躁動的旅客甩臉色了吧!這到底是誰之過呢?
法國銀行的服務狀態也是完全不一樣的,對於第一次去法國的銀行辦理業務的我們來說,剛進到銀行裡面,除了那幾台自動櫃員機,完全無法想像銀行居然可以是這樣的。這完全就是一個稍大一點的辦公室,沒有寬大的業務廳,沒有荷槍實彈的警衛和保安,更沒有防備森嚴銅牆鐵壁的櫃台,甚至用不到取號機。一個小小的接待櫃台會根據不同的業務指引你去不同的小辦公室,每個辦公室都會有一個職員一對一全封閉地為你辦理業務。讓你第一次找到真正的儲戶才是銀行衣食父母的感覺。後來去EDF辦理開戶也是類似的情況,雖然等待的時間相對漫長,也是因為他們都是一對一的在辦公室辦理業務,他們會詳細的對你的情況進行評估然後再給出一個合理的建議,這樣的工作方式當然需要更長的時間。無論是去CAF申請房補還是去電信公司辦理電話業務,情況也都是類似的。只要你說清楚自己的基本情況,把該交的材料都上交,剩下的就是回家等信兒了。幾乎所有的機構公司都會在一定時間之內給你寄信,雖然拖的時間相對長一點,但是基本都是很准時很省心的。
既然服務這么人性化這么周到,那麼多耗費一些時間也是情有可原的吧。
這是第二點。
至於說到法國人本身的懶散,批判法國人「不是在度假就是在罷工」,這也是民族性格,歷史傳統,價值觀念,生活態度和方式等各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使然。既然人家覺得休假和罷工是不可被剝奪的天賦人權並自得其樂,作為外國人又有什麼權利去指指點點呢?既然你選擇了寄人籬下,那就只好入鄉隨俗了吧。
當然這只是我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純屬個人觀點,但求諸位看過能夠引起一些思考甚至爭論,權作茶餘飯後的娛樂罷。
❾ 戴高樂是如何帶領法國從屈辱走向強大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法國擁有西歐最強的陸地軍隊,然而在德國面前卻不堪一擊,特別是馬其諾防線留給了世界無盡的笑柄,無數的國家為此嘲笑法國人的可笑和傲慢,的確,第二次世界大戰是法國人近代最大的屈辱,法國作為當時歐洲第一陸軍強國,卻固步自封地對德採取戰略防守。
同時,戰敗帶給了所有法國人內心極大的震撼,他們不相信自己偉大的祖國,會如此不堪一擊,因而許多法國人心中的民族自信也被嚴重打擊,法國淪陷後,海外的法軍也陷入了一片絕望,他們沒有勇氣再拿起武器回到祖國。
其實,早在當時法國政府修建馬其諾防線時,還是一個普通軍官的戴高樂,就極力地反對政府的這種做法,他認為,法國不應該把希望寄託在無法移動的大炮上,而是應該把有限的資金用在建造一支強大的裝甲部隊。
❿ 法國農業在二戰後迅速恢復成為世界強國的原因有哪些
美國經濟政策支持,戰後的和平環境,國家政局穩定,法國地勢平坦,適宜農業大規模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