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哲學本科都有什麼課程
哲學專業主幹課程:哲學概論、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中國哲學史、西方哲學史、科學技術哲學、倫理學、宗教學、美學、邏輯學、心理學、中外哲學原著導讀等。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包括社會實習、社會調查、社會公益活動等,一般安排10周左右。修業年限:四年授予學位:哲學學士就業方向:畢業生可在國家機關、文教事業、新聞媒體、公司企業等部門從事行政、宣傳、管理、教學、科研等工作。
❷ 請問大學本科哲學系都有哪些方向學習的教材是什麼
首先呢,招生分為幾批,按時間的先後分為提前錄取,第一批錄取,第二批錄取以及第三批錄取.
提前錄取一般是國家軍事學校等的錄取,早於其他批次錄取.這些學校通常在高考前就進行招生審核了.
第一批是全國重點大學,一類本科對各地本科分數線以上的學生進行錄取,亦可多某方面有特長的學生進行錄取.
第二批是二類本科的錄取,是針對二本分數線以上,一本分數以下以及一類本科沒有錄取上的學生進行的錄取.
第三批則是對三類本科以上學生的錄取.
此外,還有專科學校的錄取.
當然,對於三批和專科,用錢好象也很容易上
❸ 法國留學 哲學(有幫助的加50分!!)
各國哲學專業的主要內容……這個任務量有點大
法國這里的哲學還可以 算不上太冷門
❹ 大學哲學系都學什麼
哲學專業開設主要有:
哲學概論、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中國哲學史、西方哲學史、科學技術哲學、倫理學、宗教學、美學、邏輯學、人類學、心理學、管理哲學、中國現代哲學、現代西方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經典選讀、中外哲學原著導讀等,實踐性教學環節包括社會實習、社會調查、社會公益活動等。
❺ 大學哲學系是學什麼的
大學哲學系是以學習哲學理論、培養哲學人材為主的學習專業。主要內容包括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馬克思主義哲學史、西方哲學史、中國哲學史、當代西方哲學思潮等。
❻ 大學里讀哲學要上哪些課程,讀哪些書,會學到些什麼內容呢
不同的學校開的課程不一樣,除了二樓所列的哪些科目,我的學校還開了一些選修課,宋明理學、先秦儒學、西方現代哲學、中哲原著導讀、美學、現代美學、中國美學史、科技哲學等等。
書靠自己讀,老師最多隻能啟發你思考,只要你的心思用在哲學上,你就能拓展思維,提高境界,在精神上富足。學哲學就是會發現一片被人遺忘的精神天地,在那裡你會發現幸福的真諦和探索悲劇的根源,會張開蘇醒的眼睛並會運用理性的工具。哲學是一種態度,是愛智之誠,它不是實用知識,但卻能夠指導人生。
❼ 頂級大學哲學系的科班 教育是怎樣的
說三所學校吧:1)香港大學;2)里昂人文高等師范學院、里昂第三大學;3)芝加哥大學。
1
我在港大的時候,本科還是三年的學制,現在應該有所不同了。
第一年的時候,基本沒有必修課。只用在四門導論課中選一門就可以了——其實一門都不選也沒關系。這四門分別是:認識論,心智哲學,倫理學與政治哲學,中西哲學史導論。除了心智哲學以外我都上了……共同點是非常注重問題把握的能力和歸納和總結的能力。每周或每兩周就會有作業,要把作者的意圖和論證思路用非常簡練准確的語言小結出來。助教(tutor)會仔細看每個人的作業,給出分數和意見,並在課外的小班導修課(tutorial)上和大家講解討論。這確實是一個非常好的訓練,這些基本功對於任何一個孩子而言都是經久受益的。
那時港大不開設邏輯導論之類的課程,邏輯學是通過一種很神奇的、類似遠程教學的方式完成的:大家自己上網看教材,下載習題自己做,期末去考試……這門課還不是必修。我沒有選……我並不認為這是教邏輯的好方法。
二年級和三年級就是高階的課程了,各種課都有,比如知識論、語言哲學、形而上學、早期近代哲學、盧梭、哈貝馬斯、莊子,等等等等。港大哲學系的老師不多,那個時候只有八位,有時還會有一兩位老師不開課,所以每一學期的選擇空間不大。每一門課的要求都很明確,從一開始你就會知道大約每周要讀些什麼,會討論些什麼,什麼時候要寫些什麼。上滿八門課,你就可以拿到哲學主修了——major in philosophy,四門可以獲得輔修——minor in philosophy。相對於英美的大學來說,這樣的本科訓練還過於薄弱了,所以緊接著的碩士就很重要。
哲學系很少考試。這里的傳統是不進行沒有準備的考試,就是說,如果進行考試的話,考題事先都會告訴大家,讓大家回家准備。但考試的時間往往很緊……我非常不擅長用筆寫,所以每次,即使准備好的回答也會寫不完……
港大最好的地方是老師都很負責。每次做作業、寫習作之前,都可以先和老師談一下自己的想法,看一看自己在不在正確的路徑上,每個人、每一次作業之後都會得到很詳細的講評。有時,你還可以把初稿發給老師看一下。有一次我的初稿的幾乎每一句話都被老師改過了……某種意義上,寫清楚(clarity)是最主要的訓練。你寫的句子,呆不要緊,要緊的是准確地傳達你的意思,不留下歧義,這好難。總之,港大老師離學生很近,有我最喜歡的老師。直到很久以後,我還會想起那時的課堂,夢見在樓道里遇到老師——恍惚之間,良多愧疚。
2
說實話法國的學制我到現在還有很多地方不明白。
簡單說,法國的好同學拿到了高中畢業證(Baccalauréat)以後會繼續修讀預科,通過考試(concours)之後就可以去傳說中的大學校(grandes écoles)。大學校中和哲學、人文有關的主要是高等師范學院(Ecole Normale Supérieure),而高等師范學院中最富盛名的是巴黎高師了。但高師在各地還有分舵,比如里昂。我在法國的時候高師還是不頒發學位的,所以更像是一個進修機構,好同學一起去聽課……
進入高師哲學系以後,一切都是為了下一個考試做准備,就是傳說中的Agrégation,中文書中通常會翻譯為「哲學教師資格考試」。我喜歡稱它為進士。因為每個考過的人,頭銜就會變成agrégé(e) de philosophie,某年的哲學「進士」。他們就可以去大學任教,享受很好的待遇,同一年考上的人也會有同年之誼。考不上的人呢,要麼來年再考,或者就去發博士學位的地方念個博士什麼的……當然現在情況在變,而且變得很快。
之所以說這么多學制,是因為法國哲學的教學完全是為了concours和agrégation展開的,為了在科場上能寫出好的答卷。
我在里昂人文高師只聽了一門康德的課,一學期都圍繞著康德spontanéité的概念。重點在於如何能夠梳理線索,寫出一篇既周整又技驚四座的科場佳作……老師似乎預設大家在康德的理解上都沒有什麼問題了,或者完全可以回去自己發揮,重點都落在寫作的規范上,承題破題……或許是我不會選課。我在德國的時候才發現里昂人文高師有一門斯賓諾莎的精品課程掛在網上,講得很好,我還給老師寫了信……他客氣一番以後就沒有下文了。
在里昂三大的課程就很不同了——因為這里的學生,要通過agrégation,那就是絕無可能。毫不誇張地說,這所學校是我見到過的世界上最落後的哲學學院:不選課,課表和高中差不多,老師來了以後宣布這學期讀這本書,然後每節課他講,大家記,你有問題當然可以課後問……實在太可怕了。但有些學生會希望再參加一次concours的考試,希望能夠插板進入大學校,因此里昂三大會專門開設一種課程,叫prepa concours,是來幫助大家進入大學校。我上了一門主讀《純粹理性批判》的。最重要的訓練是叫做「寫注釋」(commentaire de texte),形式如下:
給你一小段康德的原文,通常不超過10行。然後,你要分三步進行答題。第一部分,導論,介紹一下這段話的大意,在全書中的意義等等;第二部分,逐行、逐句、逐詞進行分析,解析它到底在說什麼;第三部分,展開討論,講一講在哲學史中的影響,後人對其的批評,自己的感受等等——這一部分或許可以發揮一些自己的想法。
這是好的訓練么?我覺得糟透了……
但這樣的教育或許並非一無是處。從我的法國老師那裡我學到的是對遣詞造句的敏銳。我記得我在里昂人文高師的時候,老師帶讀德勒茲,他會不斷地回問,「他為什麼這么寫?為什麼用這個詞?你們會怎麼寫?」 對於他們來說,思想和表達思想的文本是密不可分的。
3
當然,這些學校中,只有芝加哥大學可以自稱頂級吧。至少,芝加哥大學的哲學史真的很強。每個學期都可以開出各個時段的許多高階課程。
芝加哥大學是怎麼教本科生的其實我也不太清楚。有許多名教授會開設六十人以上的大課,這是研究生本科生一起上的,研究生的討論課(tutorial)教授自己帶,本科生分成小組由助教帶,研究生統一寫論文, 本科生要考試。
我個人覺得,對本科生來說,這些課真的太難了……我剛去芝加哥大學時的一門課叫「康德的倫理學」(Kant's Ethics),本科生的考試有選擇題,問答題——哲學考試有選擇題,你敢信么?事實上,這些精心設計的選擇題是這門課的精華之一;要選對,真是要花一番心思……而這個老師講課的內容實在是太難了,一年以後我才逐漸理解她當時關注的問題,和她選擇的切入角度。這樣的課對於本科生來說,恐怕很有挑戰。但也有好處吧~ 他們第一天接觸康德,就在學術的最前沿,思考許多有意義的問題~
這是這里幾乎所有課程的風格。「純粹理性批判」和「邏輯哲學論」兩門課,老師第一堂課就給大家畫了一張思想地圖,告訴大家歷來闡讀的一般狀況,然後以橫掃千軍的氣魄,淡淡然地告訴大家:「大部分都是錯的……」 他總是說:「我首先要帶你們坐上直升飛機,告訴你們路徑是怎樣的,然後你們自己去讀的時候,就都知道了。」 多麼懷念他的課啊~
當然,本科生有一些他們自己的導論課與哲學史課,由很多很受歡迎的老師來上。希望上過的同學可以補充~
芝大課程的閱讀量比港大大得多,你從來不考慮看得完看不完的問題,尤其對於哲學來說,數頁數毫無意義……我想能做的只有把盡可能多的時間投入進去。由於一個學期只有十周,通常在第五周的時候,你需要知道自己打算寫什麼。由於老師都很忙,通常一學期只能有一次見老師的機會,時間不超過30分鍾。你需要把自己的思路組織好,問一下老師可不可以寫。芝加哥大學的老師也都很負責,如果對你的思路不滿意,你必須回去反攻,下次再來。這時,他們不在乎你什麼時候交論文,他們在乎的是你必須交一篇能讓他們滿意的論文。一門叫做「亞里士多德的行動理論」(Aristotle『s Theory of Action)的課,我被退回來了三次。老師認為,我只指出了現有闡釋的不足,而我自己提出的解釋思路,每次都讓她覺得不夠。直到最後一次,她才覺得我提出了一個好想法,才允許我開始寫……這時,距離那門課結束已經過去三個月了,多麼可怕的三個月。
簡單說,你需要很強,然後,老師會把你變得更強。不然,就洗洗睡吧。當老師們開始對你有所認可的時候,那也是許多愧疚的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