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巴黎介紹
巴黎,法蘭西共和國的首都,歷史文化名城,世界最繁華的大都市之一,素有「世界花都」之稱。
巴黎位於法國北部,巴黎盆地的中央,它橫跨塞納河兩岸,市區面積105平方公里,包括巴黎市及其周圍7個省的大巴黎區,總面積達1.2萬平方公里。巴黎市人口230多萬,大巴黎地區人口約1007多萬,是法國最大的城市,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都市之一。今天的巴黎不僅是法國,也是西歐的一個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
巴黎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作為法國的首都亦有800年之久,是一座古老的都城。最初它只是塞納河中的一座小島,島上只有高盧族巴黎西部落的村落,在此以捕魚為生,巴黎由此得名。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小村落不斷向塞納河兩岸發展。12世紀,卡佩王朝在此建都,從此巴黎逐漸發展成為一座大城市。歷史上,巴黎為法國歷代王朝的都城,是歷屆資產階級共和國的首都,也是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發源地。1789年7月14日,巴黎百姓攻破巴士底監獄的大門,從而開始了法國資產階級民主大革命,後來,這一天便成了法國的國慶日。1871年3月18日,巴黎工人階級舉行了震撼世界的武裝起義,建立了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巴黎公社。市區東部拉雪茲神父墓地的巴黎公社牆,就是公社社員們最後進行防衛戰而壯烈犧牲的地方。每年5月7日,法國的勞動人民紛紛到這里悼念巴黎公社的烈士們。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巴黎被德國法西斯佔領。1945年8月25日解放。今天,法國政府的許多行政機關、黨派團體,以及省級行政機構依然設在這里,一些重要的國際組織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婦女理事會、國際刑警組織、國際能源機構、巴黎統籌委員會、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際交流發展計劃、國際法制計量組織等都設在巴黎。
巴黎的工業生產總值約佔全國的1/4;巴黎的工人數量約佔全國的1/5。汽車工業居全國首位,全國最大的雷諾汽車公司,就位於巴黎西南郊塞納河河曲地區。雪鐵龍和西姆卡汽車製造公司也設在巴黎,這三大公司的職工人數佔全國汽車工業職工人數的3/5,產量佔全國汽車產量的2/3。電氣和電子工業的產量佔全國的60%。化學工業的產量佔全國的30%。在輕工業中巴黎有傳統的服裝、化妝品、裝飾品和時髦傢具等,這些產品都享有世界聲譽。巴黎香水馳譽全球,有「夢幻工業」之稱,被法國人視為國寶。在世界市場成千上萬種香水中,最受歡迎的非巴黎香水莫屬。
巴黎的金融、證券、保險業十分繁榮。法國最大的國營商業銀行——巴黎國民銀行即設在巴黎。這里還有法國的金融中心,世界重要金融市場之一的巴黎金融市場,包括貨幣市場、資本市場、外匯市場和黃金市場。每天有價值達天文數字的資金、證券在這里流動。
巴黎的商業興隆,商業總額約佔全國商業額數的1/3。各種大型市場、百貨商店、時裝店、飯店、餐館、咖啡館及其它服務機構遍布全城。歐洲最大的商場——四季商場就坐落在巴黎的拉德芳斯區。著名的巴黎國際博覽會創立於1904年,在愛麗舍田園大街上修建了漂亮的展覽館。1937年增建現代化的特羅卡德羅展覽館,形成一個可供常年開放的「博覽會城」。目前每年舉行時裝、機床、食品、化妝品等專業博覽會幾十次。另在布爾歇國際機場舉行國際航空展覽會,展出各型飛機200多架,成為世界最大飛機市場之一。由於博覽會終年不斷,每年額外吸引外國商人和遊客50多萬人,增加收入3億多美元。
巴黎是法國的交通樞紐,每天客流量達1300萬人次。全國的陸路交通都向巴黎集中,形成一個輻射式的交通網。巴黎市內現有7個火車站,既可以通往比利時、盧森堡、義大利和瑞士,也可以直達德國和西班牙。巴黎還是個國際航空中心,有5個機場,可飛往世界主要城市。巴黎還是歐洲最大的內河港,承擔農產品及建材、燃料等工業品的運輸。從東到西橫貫全市的深層高速地鐵與地面密如蛛網的公路、鐵路聯成一體,構成一個完整的交通體系。
長期以來,法國人民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法蘭西文化,巴黎成為法國文化、教育的中心。創建於17世紀中葉的法蘭西學士院以及其它四大科學院都設在巴黎,巴黎還有許多學術機構、博物館、劇院等。巴黎集中了全國43%的技術人員和60~70%研究人員。有建於1253年的巴黎大學等許多高等院校,文化影響波及全國各地。在巴黎,各種形式文化藝術活動常盛不衰,在市內許多廣場都能見到青年學生和市民自發組織的小型音樂會。
巴黎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留下了許多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光輝足跡。馬克思、列寧曾經旅居巴黎。中國的許多老一輩革命家在20年代到巴黎勤工儉學,探求革命真理。巴黎南部義大利廣場附近的戈德弗魯瓦街,有一座三層樓房,20年代,周恩來曾經在這里居住過。1979年10月,法國政府為了紀念周恩來,在他的舊居掛上了大理石紀念脾,紀念牌上端鑲嵌著周恩來的半身銅像,銅像下面,鐫刻著6行金字,凡到巴黎的中國人,都渴望親眼看看周恩來的故居。
巴黎有街道6500條,總長1300多公里,其中最迷人的大街要算愛麗舍田園大街。該街貫穿市中心,與星形廣場相連,12條林蔭大道從廣場輻射出去,匯連巴黎的千街萬巷。廣場中央矗立著高48.8米、長45.5米、寬22米的凱旋門,牆面雕滿歷史名家圖畫,其中以「馬賽曲」組雕的場面最大。拱門內鐫刻著跟隨拿破崙征戰的386名將軍的名字,拱門下是無名烈士墓,長明燈終年不滅。
拉德芳斯區薈萃著各種造型、各種色彩的建築,行家認為,這里堪稱城市建築史上的一座豐碑,是現代化上乘建築的「露天博物館」。8座30層、20座40層的摩天大樓均為玻璃結構,無論在陽光下,還是在夜幕的燈光中,總是閃閃發光,燦爛奪目。名為「方舟」的辦公大樓是漢字的「回」字形,兩側及上部均為房間,中間透空,被稱作新「凱旋門」。
拉德芳斯衛星城在法國乃至世界經濟活動中都佔有一定地位,衛星城的200萬平方米的辦公樓租給了各行各業的600多家公司,10多萬職工在這里上班。法國20家大企業中的10家,世界前100家大企業中的11家在這里設有辦事機構。
塞納河右岸東部為工人、職員住宅區。西部是巴黎最繁華的商業和高級住宅區,環境優美,街道寬闊,許多大銀行、大公司、交易所、超級市場均設在這里。
塞納河左岸的拉丁區為著名的文化區,這里有建於中世紀的巴黎大學、國立圖書館等文化科學機構,也有近年來新建的高等院校。城北的蒙馬特區則為普通市民、勞動者的居住區,這里街道較狹窄,住房多半是舊式建築。
巴黎的標志——埃菲爾鐵塔,像一個鋼鐵巨人高高地聳立在巴黎市中心的塞納河畔,這座鐵塔是為慶祝法國大革命100周年而建造的,以其設計師居斯塔夫·埃菲爾命名。埃菲爾鐵塔同巴黎不可分割的聯系在一起,它是巴黎的象徵,是法國人民的驕傲。鐵塔周圍的市中心區為行政區,法國國家機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以及外國使館均設於此,名勝古跡也十分密集。
位於凱旋門前寬敞的愛麗舍田園大街上的愛麗舍宮,歷來是法蘭西共和國總統府所在地,它正好是在這條大街圓形交叉路口的東北方,與「大宮」(巴黎的藝術展覽館)隔街相望。愛麗舍宮始建於18世紀初,1718年落成。原是舉行舞會的活動場所,後舉辦過幾次大型博覽會,也曾用作外國首腦訪法時的宮邸。自1873年起作為法國總統府,至今經歷了20位總統。
盧浮宮是一座藝術寶庫,集中了世界文化藝術之精華。它位於塞納河右岸,始建於1190年,原是菲利浦親王的城堡,18世紀被查爾斯五世改為王宮。1793年法國大革命中,正式改為國立藝術博物館。到目前為止,盧浮宮共珍藏繪畫、雕塑等各種藝術品20多萬件,它以收藏豐富的古典繪畫和雕刻而聞名於世。盧浮宮原是規模宏大的宮殿建築群,是法國文藝復興時期最珍貴的建築之一。
『貳』 歷史書上一句話求解釋拱衛王室是什麼意
首先你要明白這里的王室指的是什麼。
這里的王室指的是周王室,也就是周天子的政權,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來捍衛周天子的中央權威。
以周族的血緣關系為依據,逐次分封,建立起以逐級臣屬和納貢為條件的家族系統,
『叄』 哥特式是什麼意思
哥特式(Goth)最早是文藝復興時期被用來區分中世紀時期(公元5-15世紀)的藝術風格,以恐怖、超自然、死亡、頹廢、巫術、古堡、深淵、黑夜、詛咒、吸血鬼等為標志性元素。哥特式風格用黑暗、恐懼、孤獨、絕望的藝術主題,來往於內心世界神聖與邪惡的邊緣,描繪在愛與絕望之間的掙扎,嘶叫的痛苦和清醒。
哥特,是英語詞Goth的音譯,Gothic一詞(意為「哥特式」)即源自該詞,原指代哥特人。另有一說稱Gothic源於德語Gotik
,詞源是Gott音譯「哥特」(意為「上帝」),因此哥特式也可以理解為「接近上帝的」的意思,「哥特式」只是德語詞的音譯,平時所說的一切「哥特式」都可以理解為「形式上或感覺上給人一種接近上帝的感覺」,比如建築藝術,文學,音樂等哥特式。
哥特式被廣泛地運用在建築、雕塑、繪畫、文學、音樂、服裝、字體等各個藝術領域,藝術是誇張的、不對稱的、奇特的、輕盈的、復雜的和多裝飾的,以頻繁使用縱向延伸的線條為其一大特徵,主要代表元素包括蝙蝠、玫瑰、孤堡、烏鴉、十字架、鮮血、黑貓等等。
起源
哥特(Gothic),又譯為「歌德」,原指代哥特人,屬西歐日耳曼部族,最早是文藝復興時期被用來區分中世紀時期(5~15世紀)的藝術風格,它的源由是來自於曾於公元3~5世紀侵略義大利並瓦解羅馬帝國的德國哥特族人,在15世紀時,義大利人有了振興古羅馬文化的念頭因而掀起了燦爛的文藝復興運動,由於義大利人對於哥特族摧毀羅馬帝國的這段歷史情仇始終難以釋懷,因此為了與這段時期有所區分,他們便將中世紀時期的藝術風格稱呼為「gothic」,即「哥特」,意為「野蠻」。
盡管「哥特」這個詞多少有些負面的意味,但事實上,中世紀後期哥特形式的寓意並非是消極而負面的,反而具有流動狀態的特點,即哥特式並非一種固定的形態,而是表現出一種狀態,一種過程,是歷經中世紀漫長思想禁錮過程後人們開始對世界重拾思考的跡象,可能體現了一種「雖然真理永不可得,但仍舊要追求不息」的精神。
建築
哥特式建築是11世紀下半葉起源於法國,13~15世紀流行於歐洲的一種建築風格,常被使用在歐洲主教座堂、修道院、教堂、城堡、宮殿、會堂以及部分私人住宅中,其基本構件是尖拱和肋架拱頂,整體風格為高聳削瘦,其基本單元是在一個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做雙圓心骨架尖券,四邊和對角線上各一道,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頂。哥特式建築以卓越的建築技藝表現了神秘、哀婉、崇高的強烈情感,對後世其他藝術有重大影響,其魅力來自於比例、光與色彩的美學體驗,即通過對光的形而上的沉思,通過對數與色的象徵性理解,使靈魂擺脫俗世物質的羈絆,迎著神恩之光向著天國飛升。這種建築雖曾於歐洲全境流行,不過在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一度頗為被藐視。
十八世紀,英格蘭開始了一連串的哥特復興,蔓延至十九世紀的歐洲,並持續至二十世紀,主要影響教會與大學建築,哥特式大教堂等無價建築藝術已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其也成了一門關於主教座堂和教堂的研究。
在中國境內知名的哥特式建築包括北京的西什庫教堂、青島天主教堂、永寧天主教堂等等。
哥特式建築的基本構件是尖拱(ogival,或稱尖拱券、尖券)和肋架拱頂(ribbed
vault)。
哥特式建築雖曾於歐洲全境流行,不過在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一度頗為被藐視。
1137-1144年,聖鄧尼斯修道院院長絮熱(Suger,1081-1151)主持了聖鄧尼斯修道院教堂(Abbey
Church
of
St.
Denis)的重建。聖鄧尼斯修道院教堂始建於8世紀晚期,以早期基督教時期的一位聖徒聖鄧尼斯(St.
Denis,約258年卒)
『肆』 "哥特式"是什麼意思
首先要了解什麼是「哥特」。關於「哥特」的解釋也有很多種,一般教課書上把哥特定義為:從字面上來解釋,它包含了三種意義,第一,在建築上的哥特式建築 如大教堂(cathedral),其最大的特色就是高大的樑柱和尖拱形的天花板與結構;第二,在文學上哥特是用以形容那些以黑暗寂寞地點(如荒廢城堡)為背景的奇異、神 之冒險故事;第三,哥特也代表一種字體相當華麗的印刷或書寫風格。還有另一種解釋,人類學意義上的哥特,古代歐洲的一個民族;藝術風格,出現於十二世紀晚期,主要體現在建築與繪畫上,起源於法國的巴黎附近;恐怖的、黑暗的、怪誕的、野蠻的,這也影射了哥特小說的哥特的涵義,例如17、18世紀流行於英倫,描寫發生在陰森恐怖的哥特式城堡中的復仇或志怪故事的小說,按美國人的說法,哥特小說已經延伸到了安妮·賴斯的吸血鬼系列小說,甚至還包括了斯蒂芬·金的恐怖小說。
『伍』 什麼是券拱券拱技術
就是平常說的「拱」。
通稱「拱券」。橋梁、門窗等建築物上呈弧形的部分
券門——拱門
拱券技術,就是用石材或者磚砌築拱圈的技術。因為拱券大小不同,採取的方法也不一樣。一般是先在下面用模板做好拱券的弧形底板,再在上面依次砌築拱圈。在拱完全砌築好之前,低下的弧形底板要承受拱圈的全部重力。待拱圈砌築完畢並且砂漿凝固完畢,才可以拆除底板。拱圈完全是受壓結構。
『陸』 法國有幾個民族和少數民族
法國是以法蘭西民族為主體的國家,同樣也有日耳曼、英格蘭、蘇格蘭、猶太等少數民族,還有些近代從亞洲、非洲等遷移去的民族
『柒』 西方建築中的肋骨拱和骨架券是什麼樣式
肋架券和骨架券是一回事。
哥特建築中間的一種構件叫肋架劵。券架在柱子頂上,「蹼」架在券上。「蹼」的重量傳到券上,由券傳到柱子再傳到基礎。這是一框架式的結構,券成了肋,重力的傳遞很明確。使用肋架券的第一好處是「蹼」的厚度大大減小,可以薄到25--30厘米左右,因此節約了材料,減輕了結構重量,並且可以在建造時先砌築肋架券,然後將「蹼」填充到幾個券之間去,從而少用許多模板,使施工經濟,簡便快捷。
骨架券主要應用於哥特式教堂,並作為拱頂的承重構件。在一個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四個柱子上做雙圓心尖券,四條邊和兩條對角線上各做一道尖拱。屋頂的石板架在這六道券上。採用這種方式,可以在不同跨度上作出矢高相同的券,拱頂重量輕,減少了券腳的推力,也簡化了施工。
之所以叫肋架,應該就是英文翻譯得來。看圖片(亞眠大教堂示意),上面柱頭發起的券,英文是RIB。
『捌』 快來幫幫忙
你在等一段時間嘛!
它可能還沒到更新的時間!
也許明天或者下午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