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美國 法國 德國俄羅斯 英國 日本 分別什麼時候完成工業化
美 1900
法 不知道
德 1940
英 最早,具體不知道
日 1970
❷ 法國工業革命
您好!法國的工業革命和工業資本主義的發展
一、工業革命的開始
18世紀晚期,法國開始從英國引進蒸汽機、珍妮紡紗機,出現了極個別的使用機器的工廠。但是,這種工業革命的萌芽狀態在封建統治下很難發展。法國大革命摧毀了封建制度,為法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開辟了道路,從而也奠定了工業革命的基礎。1825年英國取消禁止機器出口的法令後,大批機器輸入法國,提高了法國的工業技術水平。七月王朝時期,工業革命真正開始起飛,取得了長足的進展。紡織工業的發展最為突出,40年代末全國已有棉紡廠566家,紡紗機11.6萬台。工業中蒸汽機的使用更加廣泛了,從1830年的625台增加到了1848年的5212台。而且,每台蒸汽機的平均馬力降低了,從16馬力降至12.5馬力。說明蒸汽機已小型化,從主要應用於礦山抽水發展到輕紡工業也用作動力裝置。法國的鐵礦資源豐富,主要分布在洛林地區和阿摩利干丘陵區。1830年冶鐵業中使用的焦煤熔爐已有379座,1839年增至445座,是七月王朝時期的最高數字。整體來說,法國冶鐵業是發展較快的,生鐵產量從1818年的11萬噸增長到了1848年的40萬噸。法國煤礦資源貧乏,雖然在1828—1847年從年產量177萬噸增至515萬噸,但每年依靠進口的煤仍為二百幾十萬噸。在紡織業中,以水力裝置帶動工作機的企業,也明顯多於使用蒸汽機的企業。作為工業發展重要標志的鐵路,自1831年建成第一條後發展很慢。到1842年政府才通過修建全國鐵路的法令,逐漸修起了由巴黎通往各主要城市的鐵路。1848年開始的政治動盪又使工業革命的進程中斷了。
二、工業革命的特點
到第二帝國時代,法國的經濟才真正進入大踏步前進的階段。國家政治局勢的安定為工業高漲提供了有利的環境。拿破崙三世政府的經濟政策也順應了工業資本主義發展的潮流。政府支持大的合股公司的發展,1863年的法令規定,資金在2000萬法郎以內的公司可自由建立,不需申報、批准。這就為集資進行固定資本的更新創造了便利條件。為促進工商業發展,政府對重要工業部門減輕稅收並在商業中實行了商標制。1853—1856年減收產品稅的部門有煤、生鐵、鋼、機器製造、粗毛製品等行業。1857年的商標法則保護了優質產品和專利權。在工業發展的基礎上,帝國於60年代實行了自由貿易政策。1860年法國與英國簽訂了互相給予最惠國待遇十年的商約,隨後又與意、西、葡、比、奧、荷、普以及德意志關稅同盟諸國訂立了商約。1855年和1867年還先後兩次降低國內航運稅。政府十分重視修築鐵路、疏浚運河和加強城市建設。帝國將鐵路修築權承包給大公司,成效明顯。建成了以巴黎為中心,通往斯特拉斯堡、馬賽、波爾多、布列斯特等大城市的鐵路網。運河航道到1869年也有了4700公里。城市建設發展迅速,僅在巴黎就新建7.5萬座建築物和十餘座橋梁,建成了全市下水道工程。隨著工業發展,法國的金融業開始出現新變化,投資企業、干預企業、促使小企業合並為大企業的新型銀行發展起來,諸如動產信貸銀行、地產信貸銀行、巴黎貼現銀行、工商信貸銀行、里昂信貸銀行、通用銀行等。在這種情況下,政府於1865年下令允許銀行支票在全國合法流通,大大方便了資金的流通與周轉。此外,在農業上,帝國政府頒布了排水法、開墾法等法令,興修水利,拓墾荒地,提高技術,促進了發展。
在政策適當的環境下,工業資本主義的發展十分迅猛,增長率超過了19世紀的平均發展速度。1850—1870年,煤產量從不到450萬噸增至1333萬噸。1851—1870年,生鐵產量由44萬噸增至118萬噸,鋼軌由近3萬噸增至17萬噸以上。1850—1869年鋼產量從28萬噸增至101萬噸。1850—1870年蒸汽機從6.7萬馬力增至33.6萬馬力。20年內工業總產值增長兩倍,對外貿易額增長3倍。農業也開始由工業裝備起來,化肥、脫粒機、收割機、刈草機的使用日益普遍。農業勞動生產率提高,帝國時期農業人口由占總人口的61.5%降到49%。故而此時被稱為法國的「農業黃金時代」。第二帝國晚期,重工業、機器製造業的迅速發展和工業裝備農業的狀況表明,法國的工業革命已經完成。
不過,整體看來,法國的工業發展水平還是不高的,遠遠落後於英國。特別是小生產仍占絕對優勢。到1872年,全國平均每個企業僱傭的工人只有2.9人,即使在工業集中的巴黎,也不過為4人。就是說,使用機器生產的大工業企業為數是極少的。當然,大工業能量大,可以左右整個國民經濟。從生產力總量來說,法國當時仍是僅次於英國的世界第二工業大國。
造成法國經濟發展相對緩慢的原因很多,但主要地是歷史的傳統。在政治上,法國大革命留下的激進主義傳統,常常使社會矛盾的解決採用暴力的形式,政治局勢長期處在動盪不寧的狀態之中。英國式的漸進改革的方式在這里很難被採用。於是,生產的進程屢次中斷,投資心理難以形成。國際環境也常令人產生不安之感。同時,舊制度下小生產的傳統和大革命中雅各賓派的平均主義傾向,也給大工業的發展和集約式農場制的發展投下了陰影。正由於工業對農業的改造能力不強,進行農業投資的誘惑力很弱,使得小農分化過程相當緩慢,這又反過來影響了工業的發展。在經濟上,法國自16世紀以來形成的金融資本占優勢的傳統,並未由於大革命的洗禮而破除。金融家始終是社會上最富有的人。而且,越是缺少良好的投資環境,人們就越是不肯冒巨大的投資風險。因此,借貸業務很發達,企業投資卻很少。人們熱衷於坐收利息,不願投資辦廠,造成長期的工業資金短缺。法國一直擁有大量「過剩資本」,後來便走上了外流的道路,形成某種民族性的高利貸心理。嚴格說來,法國的這種狀況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才完全扭轉過來,發展成為工業先進的大國。
❸ 19世紀美國和法國的工業化進程的特點有什麼不同
法國的工業化進程較美國早,但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被美國超過。由於法國的社會制度經歷了從封建社會到資產階級革命、自由競爭資本主義、壟斷資本主義這一完整的過程(期間還出現了空想社會主義的思潮工人階級的運動),其工業化進程也比較完整,經歷了由傳統的手工業向大規模的資本主義工商業轉變的過程。「人類整個19世紀都是在法國大革命的旗幟的指引下走過的」(列寧)。法國較為徹底的資產階級革命為其後來的工業化發展掃清了道路。法國商業資本發達,曾一度成為世界經濟的重心。十九世紀末,法國想壟斷帝國主義轉變,高利貸資本更加發達,被稱為高利貸帝國主義,主要是借給俄國等國。兩次工業革命法國都由於發達的高利貸資本而阻礙了本國的工業經濟發展。但其後期的科技水平發展不如美國迅速,使得從二十世紀開始逐漸被美國超過。
相比之下,以殖民掠奪和販賣黑奴起家的美國資本主義的工業化道路不太一樣。在南北戰爭(1861-1865)以前,美國早期的工業化進程受到南方奴隸制的束縛,其資產階級內部存在著利益沖突。工業化進程所需的大量的自由勞動力在南北戰爭以前並不充足,大量的黑奴被庄嚴主控制著,不利於工業發展。但在南北戰爭後,這一問題得到較好的解決。同時,清教徒們重視教育、勇於革新的傳統有利於科學和技術的提高,這為後來美國工業的迅速崛起提供了有利條件。
❹ 為什麼說法國工業化是漸進式發展的呢
漸進式就是說發展緩慢,程度由潛到深,由不充分到充分。
法國的工業化是在英國以後進行的,發展沒有英國充分。在法國大革命後由於君主立憲派,吉論特派,雅各賓派的土地政策和拿破崙法典確立了小農經濟在法國的地位,就阻礙了法國的工業化。普法戰爭後法國戰敗,割讓阿爾薩斯和洛林以及賠償大量的軍費,加之法國在向帝國主義過渡時,被稱為「高利貸帝國主義」。是因為法國的資本家把資金都投在了信貸領域內而不是對機器進行機器更新換代,所以法國的機器和生產方式都相對落後,這些都成為了制約法國的工業化的因素。
本人歷史一向都在80分以上,有什麼問題可以問我,Hi我就可以了。
❺ 法國、美國、俄國、德國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異同
在1789年,法國爆發了大革命,廢除了封建統治階級的特權,為資本主義工業化掃除了障礙。拿破崙當政後,十分重視科學技術的發展,為法國的工業革命(18世紀末19世紀初--19世紀中期)創造了條件。此後,德國、美國、俄國、日本等國也紛紛加入工業革命的行列,到19 世紀末,這些國家先後都完成了工業革命。
標志是瓦特改良蒸汽機,大大提高了絲織品生產速度。
由於英國率先完成了工業革命,成為了當時最富強的國家。
工業革命最早開始於英國。在論及英國工業革命的條件時,人們總不忘提及它的農業革命、海外貿易、殖民掠奪、國債制度、稅收政策等等方面,這當然是正確的。不過還有一點必須補充進去,那就是市場的擴大。正由於市場上商品需求量的擴大,才直接成為增加生產的導因,才產生出強烈的提高勞動生產率的追求,從而引發了機器的發明。關於英國工業革命的進程,包括凱伊、哈格里夫斯、阿克萊特、克隆普頓、卡特萊特以及瓦特等人的發明等等,這里就不去敘述了。需要略加說明的是,繼英國之後,美、法、德等不少國家也都開始了工業革命,體現了資本主義發展的共同規律。
美國工業革命的條件有一定的特殊性,也可說是得天獨厚之處。這當然要首推它的「西進運動」。美國獨立後,通過吞並、廉價購買等等手段,不斷向西擴張領土。到19世紀中葉,已成為東起太平洋,西瀕大西洋,北接加拿大,南連墨西哥的領土遼闊的大國。僅半個多世紀,領域便增加了7倍半。西部領土的礦產、水利和森林資源都很豐富,而且土地肥沃,氣候適宜,還有漫長的海岸線和優良的港口。這就為它的工業化和農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美國農業發展迅猛,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糧食出口國之一。在不長的時間里,美國經濟的專業化布局便形成起來。東北部是傳統的工業區,西部是遼闊的農業區,而且依自然環境的不同,出現了「小麥王國」、「牧牛王國」、「棉花王國」和葡萄園區。這種在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支配下自然形成的區域經濟專業化,是美國經濟發展中的一大特點,也為工業革命的發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條件。工業化的北部,棉花、甘蔗的重要產地南部,產糧為主的西部,都需要互補,需要加強商品交流。各地區之間的貿易額成倍增長,甚至成10倍地增長。美國工業革命所擁有的國內市場條件,是其他國家難以望其項背的。另外,隨著內戰中北方的勝利,戰後重建南方的過程也使南方成為頗具吸引力的投資場所。美國經濟發展中存在著一個大的難題,就是勞動力的嚴重缺乏。19世紀初年,美國人口只有700萬左右。到19世紀中葉,國土面積如此龐大,人煙更顯得稀少。年輕的美國以開放的氣勢,大量吸收外來移民,才使這個問題得到了相當程度的緩解。僅19世紀後半期,移居美國的人口就有2700萬之多。美利堅合眾國居民的主體,就是由外來移民構成的。美國工業革命便是在這樣的背景和環境下進行的。美國在獨立後的一段日子裡,政治上雖已取得主權國家的地位,但在經濟上卻還一時無法擺脫對英國的依附。因此,工業革命也是它爭得經濟獨立的出路。在促進工業革命方面,聯邦政府的政策起了很大的積極作用。它建立國家銀行,發行紙幣,吸收游資,貸款給工業界;實行關稅保護;鼓勵科技進步,實施專利法,等等。政府的支持,是美國工業革命又一個有利條件。
與英國一樣,美國的工業革命也開始於棉紡織業。還在18世紀末,美國人便仿造了珍妮紡紗機。不久又發明了軋棉機,將清理原棉的效率提高近百倍。19世紀初又從英國引進織布技術。東北部的新英格蘭地區迅速發展為棉紡織業中心。隨後,服裝、製革、玻璃、毛紡等行業也實現了使用機器生產。南北戰爭後,工業革命有了飛速進展,尤其是重工業發展更快。采礦、冶金、石油開采和提煉等行業,都以10倍甚至幾十倍的速度發展,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這之中,有兩個巨大的國內刺激因素。一是開發西部造成的對農業機械的急切需要。二是為溝通東西部交通而掀起的鐵路建設高潮。這兩大因素既是工業革命的強勁的推動力量,其本身又成為工業革命的成果和重要組成部分。
修鐵路、製造機車、客車、貨車,自然為鋼鐵業特別是鋼軌軋制業提供了巨大的市場。同時,鐵路建設也是包括車站修建、枕木供應、車廂設備、管理和服務人員的招聘與培訓等等眾多項目的綜合性事業,從各個方面促進了工業革命。鐵路交通還為商業流通、貨物運輸提供了便利條件,使得具有專業化經濟特點的各個區域結合成一個整體。因此,美國在不大長的時問里就發展成為世界上經濟實力最為雄厚的國家,是不足為奇的。
法國工業革命
法國直至19世紀中葉仍然是僅次於英國的第二大經濟強國。它的工業革命開始很早,還在大革命爆發之前,就已從英國引進了蒸汽機、珍妮紡紗機。在全歐洲都佔有首屈一指地位的勒克勒佐冶金公司,作為全歐最大採煤企業之一的昂贊礦業公司,都配備有蒸汽機、汽錘、馬拉鐵路等先進設備。個別的紡織廠使用了珍妮紡紗機。但是,隨著1789年大革命的爆發,1792年起又進行了反對外來武裝干涉的戰爭,隨後又有連年不斷的拿破崙戰爭,再加上內部局勢的長期動盪不寧,這種戰連禍結的情景,使得剛剛起步的工業革命不得不停下步來。雖然也曾在某些空隙之時有所動作,但畢竟是極為滯緩,難成氣候。拿破崙帝國垮台之後,工業革命有些起色。尤其是英國政府於1825年解除了機器出口的禁令,使法國工業界有機會較多地引進先進的機器設備,邁出了工業革命復興的步伐。然而,當時是復辟王朝統治時期,投資環境頗為不利。1824年即位的國王查理十世更是倒行逆施,妄圖全面恢復封建制度,工業革命愈發舉步惟艱。1830年的七月革命推翻復辟王朝,建起資產階級的奧爾良王朝(七月王朝),情況才有明顯好轉。七月王朝以大革命的繼承者自居,工業革命的環境由此而大為改善,於是開始起飛。到40年代末,蒸汽機數量從625台增加到5212台,而且平均馬力由16降到12.5。蒸汽機馬力的降低說明,蒸汽機已開始小型化,使用得更普遍了。以往蒸汽機主要是用於采礦時從礦坑中抽水,需要大馬力。這時已可安裝到輕紡工業中作為動力裝置。法國的紡紗機已有了11.6萬台。
作為工業發展重要標志的鐵路,修築速度相當緩慢。整體看來,法國工業中仍然是小生產占絕對優勢,使用機器的大工業為數不是很多,工業革命尚有很長的路要走。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很多。其中有兩點最為重要:第一,大革命以來政治局勢長期動盪不寧,拿破崙戰爭結束後雖然安定了一些,但是復辟王朝是靠反法聯軍刺刀的保護重建統治的,前景如何難以測知。在這種情況下,資產階級不願甘冒風險去投資工業,寧肯將資金投放到信貸業務上,甚至貸出國外,坐食利息。第二,自16世紀以來,經濟實力最雄厚的就是金融資產階級。這個階級以包債、放國債而起家發財,幾個世紀來形成了傳統。在他們看來,以食利而致富,既得利快又少擔風險,還可利用手中的資金影響操縱有價證券市場。因此,他們更熱衷於放債和股市交易,而不願大量直接投資於工業。七月王朝正是由金融資產階級操縱的政權,自然以金融貴族的意志為轉移去施政,這就阻礙了工業革命的發展。這種矛盾在開始之時還不明顯,到工業資產階級得到一定程度發展之後,就日益尖銳起來了。這說明,法國工業革命真正起飛後不久,又因統治者的政策而受阻。法國工業革命盡管起步很早,但是進進退退、走走停停,多次受阻,以至資金不足,投資心理難以形成,半個多世紀下來,仍然水平不高。這正是它的突出特點。
工業革命的最大轉機,是在法蘭西第二帝國建立之後。由拿破崙三世統治的第二帝國以強力的手段穩定了形勢,又以種種順應經濟發展的政策為工業革命提供了良好的環境。第二帝國時期被稱作「農業黃金時代」。到60年代後期,重工業、機器製造業發展迅速,表明法國的第一次工業革命已經完成。
德國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開始時,德意志還是個四分五裂的國家,有數十個邦國和自由市。同時,各地發展極不平衡,並非所有邦國都同時開始了工業革命。以普魯士為帶頭人,並不斷擴大在全德意志的影響,從而推動了經濟的發展,是德國工業革命的一大特點。
19世紀30年代德國工業革命開始起步。普魯士的資產者逐步引進英國的機器,使用機器的紡織廠開始建立。就在這時,普魯士政府出面,聯合了18個相鄰的邦國,於1834年建立起關稅同盟。18個同盟國互相取消商品進口關稅,還統一了稅制。這個全德性質的關稅同盟,率先突破了政治上的分裂局面,在經濟領域促成了全德意志的統一市場,為工業革命的騰飛注入了新的血液。
第一次工業革命
50年代正是普魯士經濟改革告一段落的時期,農業機械化程度也大為提高,產值增長迅速,在提供原料、市場、勞動力等方面,到工業革命起了很好的促進作用。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德國工業革命進入了高潮時期,50、60年代出現了一大批股份公司,鐵路線長度迅速增加,鐵路運貨量增長27倍,生鐵產量增長5.6倍,鋼產量增長近28倍。1871年德意志統一的完成,貨幣制度、稅收制度、度量衡單位、商業法規、交通管理等等的統一,更使工業革命如虎添翼。普法戰爭後從法國攫取來的50億法郎賠款,充實了工業資本;割占的阿爾薩斯和洛林地區,擁有十分豐富的非金屬礦鉀鹽和鐵礦石,為化學工業和冶金業提供了巨量的原料。德國工業革命開始得比較晚,但是在其騰飛之時,恰逢第一次工業革命與第二次工業革命交錯之際,這就有利於它在更為先進的科學技術基礎上得到開展。同時德國政府又十分重視教育和科學研究,這就使工業革命有了比英法兩國工業革命更為堅實的根基,從而使得德國在不太長的時間內就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工業大國。
編輯本段
意義作用
展現出資本主義社會機制的一種新的而貌,
第一次工業革命
兩大社會階級的形成和發展,機器工業對手工業的排擠,使以往的中等階級發生了分化和改組。小資產階級熱衷
❻ 法國完成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時間
在1789年,法國爆發了大革命,廢除了封建統治階級的特權,為資本主義工業化掃除了障礙。拿破崙當政後,十分重視科學技術的發展,為法國的工業革命(18世紀末19世紀初--19世紀中期)創造了條件。此後,德國、美國、日本等國也紛紛加入工業革命的行列,到19 世紀末,這些國家先後都完成了工業革命。
❼ 法國工業化的實現是什麼時候
19世紀20~60年代,法國工業生產中以機器為主體的工廠制度代替以手工技術為基礎的手工工場的一場變革。亦稱法國工業革命。法國產業革命的發生,是法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它既是工業生產技術上的革命,又是社會生產關系的巨大變革。 法國的產業革命,從波旁王朝復辟時期(1815~1830)的後半期開始,到路易·波拿巴(1778~1846)當權的第二帝國(1852~1870)末期基本完成,前後大約經歷了半個世紀。在此之前的拿破崙(1769~1821)統治時期是法國產業革命的准備時期,當時所實行的一系列經濟政策,推動了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為產業革命的發生提供了物質技術前提(見法國拿破崙時期的經濟政策。拿破崙政權覆滅之後,在波旁王朝復辟初期,法國政局還不夠穩定,經濟上還要恢復拿破崙戰爭所帶來的創傷。只是進入20年代以後,形勢逐漸好轉,法國才有可能開始進行產業革命。第一階段從20年代到40年代末,是法國產業革命的第一階段。這一時期各個生產部門,主要是紡織工業部門開始大量使用機器,到1848年,蒸汽機已經從1820年的65台增加到5000台。輕工業特別是棉紡織業的發展最為迅速,到40年代末,法國已有 566個棉紡織廠,共擁有11.6萬台紡紗機和350萬紗錠,年消耗棉花在6000萬公斤以上。同時,煤鐵生產由於更換設備和推廣了新技術,產量也有成倍的增加。交通運輸的發展也很迅速,自從1832年建成第一條全長39公里的里昂-聖艾蒂安鐵路之後,鐵路建設蓬勃興起,到40年代末已經完成了約3000公里的鐵路線,從而進一步推動了工業的高漲。第二階段50~60年代是法國產業革命的第二階段。這一時期法國國內局勢相對穩定,而且政權也由金融資產階級轉入到工商業資產階級手中,在政治上保證了國民經濟的繼續高漲,大大加快了工業發展的進程。這20年是法國國民經濟空前大發展的時期,特別是重工業的增長尤為迅速,煤和鐵的產量在此期間都提高了兩倍。鐵路的修建在政府的鼓勵和扶助下,更是形成了高潮。1870年法國鐵路總長度已達17924公里,基本上完成了各條主要的干線。這一時期輕工業的發展,也仍然保持著較高的速度。紡織工業進一步採用了新的技術裝備,機器生產普遍地代替了手工勞動,棉花的消費量增加了一倍,棉紡織品也開始大量運銷到國外市場。到60年代末,法國工業部門中使用的蒸汽機已有 2.9萬台,近代工廠也在各地普遍建立。工業總產值達到 120億法郎,20年間增加了兩倍。至此,產業革命基本完成,資本主義制度最終確立起來。
❽ 為什麼法國工業化是漸進式的
在西方各國的工業化過程中,法國的工業化由於沒有像英國、德國、美國等國那樣出現明 顯的「起飛」階段,法國經濟的增長又給人一種相當「緩慢」的印象。因此過去一提到法國 工業化往往冠之以「落後」「水平低」「緩慢」等評價,相對於英國的工業化而言,法國的 工業化道路則被當作失敗的典型。不過近十幾年來,西方有一些從事法國工業化研究的學者 ,在新的工業化理論的指導下開始重新審視法國工業化,對法國工業化失敗論的傳統觀點提 出了質疑。在國內學術界近幾年也有一些法國史的研究者就此提出了不同意見,但是到目前 為止,國內對於法國的工業化道路從整體上還沒轉變「失敗典型」這一傳統的認識。中國社 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出版、由沈堅撰寫的專著《近代法國工業化新論》採用了目前最新的工 業化理論,通過對法國工業化道路全面分析,總結了法國工業化道路的特殊性,對「法國 是工業化失敗的典型」這一觀點提出了挑戰。
《近代法國工業化新論》(以下簡稱《新論》)一書,是沈堅同志在總結多年來國內外法國 經濟史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法國工業化道路的一次全新探討。《新論》一書共20餘萬字, 除緒論部分,正文分9章。作者首先在緒論部分介紹了工業化理論的整個發展狀況以及法國 工業化問題的研究現狀。然後,在正文部分逐章分析了法國工業化進程中的經濟增長模式及 法國的工業結構、農業發展、市場特徵、銀行作用、交通和科技發展、國家政府的干預以及 人口增長等影響工業化過程的眾多因素,探討了它們在法國工業化進程中的獨特性表現以及 各種因素相互之間的關系,並總結出法國工業化的九點特徵,最後在此基礎上得出結論:法 國的工業化道路是一個特殊的典型,而不是一個失敗的典型。
《新論》一書以「新論」為題,突出了它不同於傳統觀點的特點,筆者認為其立論新穎的 主要依據集中體現為以下三個方面:一、轉換視角,運用了新的工業化理論。二、結合法國 的社會歷史現實來分析問題。三、以長時段的眼光來分析法國工業化過程中的特殊表現。 二戰前關於工業化的認識主要是建立在單線的工業化理論基礎之上的。這一理論的主要觀 點是把工業化當作一個歷史的單線發展的過程,強調各國工業化過程中的普遍性特徵,因此 在實際的研究過程中,往往以英國的工業化為典範,從中總結出工業化的若干普遍特徵,作 為衡量其他各國工業化成敗的參照。從這一點出發來看法國的工業化,人們發現了許多不同 於英國的現象,尤其是法國的經濟增長速度在整個工業化過程中都比較「緩慢」,往往由此 就得出了法國工業化失敗的結論。在法國工業化失敗論的前提下,人們又將法國經濟發展過 程中出現的一些特殊的因素解釋為導致這一結果的原因。為了糾正這一看法,《新論》的作 者首先從理論入手,介紹了二戰後世界工業化理論研究領域的一些新的發展:即在討論各國 工業化的道路時,不僅強調共性,同時更強調個性;強調在世界工業化過程中,各國具有自 己特殊的歷史文化背景,構成工業化的各因素的表現形式和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的力度也各 不相同,因此各國在工業化的過程中所選擇的道路必然也會有所不同。
《新論》從這一理論出發,宏觀地分析了19世紀法國工業化整個過程中的一些重要因素, 在經濟增長模式、工業產業結構、工農關系等許多方面,都提出了獨到的見解。
第一,關於法國經濟的增長速度。以往將法國的工業化歸入失敗典型的一個重要依據就是 認為在19世紀,法國經濟增長速度緩慢。《新論》則把法國的經濟增長放在整個19世紀這個 長時段的視野范圍內,與同時期其他工業化國家的經濟發展速度對比,通過大量的數據分析 ,證明法國的工業化雖然沒有出現大部分工業化國家所經歷過的「起飛」階段,但是在整個 19世紀的絕大部分時間內,法國經濟一直保持持續漸進的增長。法國經濟增長的這種漸進模 式也並未妨礙法國在20世紀初成為世界上工業化最發達的國家之一。因此,法國在工業化的 經濟增長方面表現出一種漸進的、沒有起飛階段的特徵,這種漸進並不意味著法國經濟增長 的緩慢,從長時段來看,法國的經濟增長業績值得肯定。
第二,關於法國的工業結構。傳統的觀點認為,法國產業結構陳舊落後,傳統工業長期占 優勢地位。工業企業中中小企業占優勢,它影響了先進技術和管理方式的採用,導致生產率 低下,阻礙了法國工業化的進程。《新論》則認為這一觀點有失偏頗。法國的傳統工業雖然 長期在比重上佔有優勢地位。但是一方面由於法國傳統工業生產的都是附加值較高的高檔消 費品,盡管生產的機械化程度不高,但是生產率並不低。另一方面,由於法國工業結構的傳 統工業和現代工業同步發展的「二元」特徵——在傳統工業中,中小企業的確占優勢,然而 在科學技術水平較高的現代工業中,大中型的企業則占明顯優勢,因此法國的工業結構只能 稱之為大中小企業並存或者產業結構的多元性。這種多元性的工業結構特徵不僅沒有對法國 的工業化帶來阻礙,恰恰相反,就法國的具體國情而言,它具有歷史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第三,關於法國農業與工業化之間的關系。傳統的觀點認為,判斷工業化是否實現的一個 重要標准就是在國民生產總值中,工業產值是否超過農業產值,工業人口是否超過農業人口 。而在法國由於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長期居高不下,農業人 口仍然佔全國人口的一半以上,如果以這一標准來衡量法國的工業化水平,無疑會認為,法 國 農業狀況肯定會對工業化產生不利影響。《新論》則認為法國的農業和工業保持了長期協調 發展的關系,一方面農業可以為工業發展提供糧食、輕工原料和穩定的國內市場,從而避免 了經濟上的大起大落,保證了法國經濟相對持續穩定的發展。另一方面也使得法國避免了像 英國一樣的城鄉巨變給農民和工人帶來的窮困和痛苦,以更加人道的方式實現了工業化。
第四,關於法國銀行對工業化進程的影響。傳統的觀點往往指責法國的銀行結構落後,貨 幣手段發展不充分,而且將大量資金投資海外,必然會引起國內工業發展資金的不足,影響 到法國工業化的整個發展進程。《新論》認為以往我國史學界關於法國金融業優先發展的說 法是混淆了金融資產階級政治上的優先地位與金融業本身發展的實際。法國金融業本身的發 展的確比較陳舊和落後,長期無法適應工業投資的需求。但這並沒有造成法國工業資金的不 足。因為法國工業資金的積累長期以來主要是依靠利潤的再投入和合股經營等自我集資,對 銀行的依賴很小。因此法國銀行資本向海外大量投資並未對本國工業的發展帶來不利影響, 相反通過向國外的資本輸出消化了國內多餘的資本,保持國際收支平衡的作用,保證了法 國經濟的健康發展。另外,對俄國的資本輸出對保持俄法同盟具有重大的政治意義和社會意 義。
第五,關於法國的交通和科技與工業化的關系。交通(主要是鐵路運輸)和科技作為影響工 業化進程的兩大重要因素,歷來受到工業化問題研究者的高度重視。因此法國的交通和科技 的落後也歷來被看作是法國工業化道路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新論》卻認為法國的鐵路建 設雖然起步晚,但是發展的速度很快,並不亞於德國,其絕對長度在1890年也超過了英國 。另外,法國傳統的水路和陸路交通與鐵路交通互補,形成了法國相對先進的交通系統,成 為法國工業化不可缺少的動力。在科學技術方面,雖然法國在以煤、鐵、蒸汽為基礎的技術 的推廣上存在不足,但這是法國的自然資源少、以勞動密集型生產為主等因素決定的。從整 體而言法國在19世紀也是世界上科學最發達的國家之一,擁有一大批當時著名科學家,具有 明顯的科技優勢。在許多新興工業中,法國的企業家和技術人員都相當迅速地引用了最新的 技術。
第六,關於法國的人口因素與工業化的關系。19世紀法國的人口增長相對其他工業化國家 ,速度明顯緩慢。過去往往從勞動力和市場購買力的角度將法國人口緩慢增長的特點視為經 濟嚴重受阻的重要原因。《新論》的作者卻認為,法國人口的緩慢增長與法國經濟增長的漸 進模式是相互適應的。在19世紀上半葉,法國並沒有出現勞動力供給和市場需求的不足。而 到下半葉出現的人口稍顯不足問題,則通過技術改造得到了解決,未對法國工業化的進程產 生明顯的不利影響。
第七,關於市場與法國工業化的關系。以往關於法國工業化進程的研究,忽視了法國的市 場特徵與法國式工業化道路兩者之間的關系。《新論》認為19世紀上半期,由於法國大革命 和拿破崙的大陸政策的影響,法國的殖民貿易和其他海外貿易受到了重創,在這種情況下, 法國的工業發展走了一條立足國內、面向世界的道路。在國內依靠豐富的人力資源的購買優 勢,大力發展周轉快、利潤高的傳統消費資料的生產,並且通過擴大基礎設施投資,加快鐵 路建設擴大內需,拉動經濟增長。與此同時,國家在實行貿易保護主義政策的同時,也不放 棄海外市場,克服內外壓力,盡力擴大海外貿易,為法國經濟的持續穩步增長提供了充足的 市場 ,保證了法國工業化的順利進行。
第八,關於國家干預對法國工業化發展的利弊作用問題。國家積極參與工業化的進程,是 法國工業化道路的一個很突出的特點。對於法國國家干預對工業化進程的影響,國內外學術 界歷來是眾說紛紜。《新論》認為相對於同樣屬於工業化「原發型」國家的英國,法國工業 化中國家對工業發展的干預作用表現得要強烈得多。法國雖然從表面上看,是一個經濟自由 主義思想佔主導地位的國家,但是長期以來形成的國家干預經濟的傳統和中央集權式的政治 統治,使得法國政府在整個工業化的進程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不過,法國政府對於經 濟的干預,主要還是通過間接的方式進行的。對內主要還是充當了經濟秩序維護者的角色 ;對外則通過實行貿易保護政策,捍衛民族經濟的利益。此外,國家還利用金融和國家財政 的 杠桿作用來調節經濟。這是現代國家管理經濟的常用手段,而19世紀的法國政府在這些方 面早就有了突出的表現。從法國歷史發展的事實來看,工業化迅速推進的時期和法國政體比 較專制,對經濟干預較多的時期兩者是相互重合的,這說明法國政府的主要作用還是值得肯 定的。
在對法國工業化進程中眾多因素的全面論述後,《新論》總結出了法國工業化道路不同於 其他工業化國家的幾點特徵,主要有:經濟上的無「起飛」階段,持續漸進的增長模式;工 業結構上的「二元」特徵;工業和農業相對平衡的發展;立足國內,面向世界的市場特徵; 銀行資本與工業發展的相對分離;起步晚,但發展迅速的鐵路建設;結合本國實際的科技發 明與應用;國家對經濟的積極干預;人口的緩慢增長等等。作者認為這些特點彼此之間並不 是孤立存在的。它們共同構成了法國獨特的工業化道路,這使法國順利地完成了工業化。
從學術研究上看,一方面,《新論》通過對法國工業化問題新的研究,對傳統觀點提出有 力的挑戰,無疑將推動法國經濟史研究,乃至整個法國史研究的進一步深入。另一方面,《 新論》通過對法國工業化道路特殊性問題的探討,對西方學術界已經形成的關於工業化理論 中的一些普遍看法也進行了反思。如關於工業化進程初期,銀行資本是否必然與工業生產有 著密切的不可分割的關系,農業革命是否為工業革命的必要前提,人口因素的緩慢增長是否 必然會造成工業化過程中勞動力的缺乏和市場不足,從而阻礙工業化的整個進程等等。《新 論》對法國工業化道路的論證,再一次證明了各國工業化道路雖然具有普遍性和一般性,但 各國在工業化的具體進程中,必然要結合本國的歷史和現實條件,選擇真正適合自己的道路 。因此在討論各國的工業化道路時,也必須結合各國的實際才能作出合理的評判。
從現實的角度來看,《新論》通過對法國工業化道路特殊性的論述,為我國探索一條有自 身特色的工業化道路提供了理論上的依據;另外中國和法國的歷史上有許多相似性,我們 在工業化的進程中也常常會遇到類似的問題,因此,對法國工業化道路的深入研究,有助於 解決我國在工業化建設中的許多實際問題。
不過,《新論》一書也存在一些有待深入之處,主要是:一、在對法國工業化道路特殊性 形成過程的探討中,作者主要集中於對工業結構、工農業關系、銀行資本、鐵路運輸、人口 等經濟因素的考慮,是否還應該把法國獨有的文化、政治制度和社會心理等其他方面的因素 也考慮在內。二、由於《新論》主要著眼於揭示法國工業化道路的特殊性,糾正以往對法國 工業化道路的片面認識,而對法國工業化過程中的失誤和不利因素也有必要給予一定的說明 。三、《新論》在對法國工業化特殊性問題的論述上,基本還停留在對法國工業化道路特殊 性的現象描敘上,而對法國工業化特殊道路的形成原因,則很有必要在工業化普遍性理論下 作進一步深入的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