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已經加入國際減排協議的國家,人均實際排放最低的國家是
葡萄牙
2. 巴黎協定每個國家的減排目標是否具有法律約束力
對國家不具備法律約束力,法律只保證協定得到履行
3. 哥本哈根會議各國減排目標統計
中國:碳減排40%
印度:到2020年單位GDP排放要比2005年單位GDP排放降低20-25%。
使用視高視頻會議系統能幫助各國達到減排目標
4. 巴黎氣候協定目前有多少國家參與了
共有包括巴勒斯坦在內的196個國家宣布支持巴黎氣候協定,其中147個國家已經正式簽署通過。在2016年11月4日當天簽署巴黎氣候協定的國家超過55個。截至2016年6月29日,共有178個締約方簽署了協定。中國成為第23個完成批准協定的締約方。
絕大部分國家都作出承諾,對燃燒煤炭、石油和天然氣排放有害氣體所造成的全球暖化進行遏制,巴黎氣候協定的簽署國同意把全球平均氣溫升幅控制在工業革命前水平以上低於2攝氏度之內,並努力將氣溫升幅限制在工業化前水平以上1.5攝氏度之內。
(4)法國減排承諾有哪些國家擴展閱讀
2015年12月12日,在巴黎北部市郊的布爾歇展覽中心,法國外交部長、巴黎氣候變化大會主席法比尤斯在巴黎氣候變化大會上落錘,標志著巴黎氣候協議的達成。2016年1月22日,由《世界環境》雜志評選的"2015年度全球十大環境熱點"在北京揭曉。其中,巴黎氣候大會達成《巴黎氣候協定》居首位,"中國首次啟動空氣重污染紅色預警"等榜上有名。
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別代表解振華在大會發言中表示,《巴黎協定》是一個公平合理、全面平衡、富有雄心、持久有效、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協定,傳遞出了全球將實現綠色低碳、氣候適應型和可持續發展的強有力積極信號。
國家主席習近平2015年12月14日應約同美國總統奧巴馬通電話。習近平指出,在國際社會共同努力下,聯合國氣候變化巴黎大會成功通過了《巴黎協定》,為2020年後全球合作應對氣候變化問題指明了方向和目標,這是一件 造福世界人民的大好事。
5. 巴黎協定內容
《巴黎協定》主要內容:
從環境保護與治理上來看,《巴黎協定》的最大貢獻在於明確了全球共同追求的「硬指標」。協定指出,各方將加強對氣候變化威脅的全球應對,把全球平均氣溫較工業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攝氏度之內,並為把升溫控制在1.5攝氏度之內努力。只有全球盡快實現溫室氣體排放達到峰值,本世紀下半葉實現溫室氣體凈零排放,才能降低氣候變化給地球帶來的生態風險以及給人類帶來的生存危機。
從人類發展的角度看,《巴黎協定》將世界所有國家都納入了呵護地球生態確保人類發展的命運共同體當中。協定涉及的各項內容擯棄了「零和博弈」的狹隘思維,體現出與會各方多一點共享、多一點擔當,實現互惠共贏的強烈願望。《巴黎協定》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下,在《京都議定書》、「巴厘路線圖」等一系列成果基礎上,按照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公平原則和各自能力原則,進一步加強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全面、有效和持續實施。
從經濟視角審視,《巴黎協定》同樣具有實際意義:首先,推動各方以「自主貢獻」的方式參與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積極向綠色可持續的增長方式轉型,避免過去幾十年嚴重依賴石化產品的增長模式繼續對自然生態系統構成威脅;
其次,促進發達國家繼續帶頭減排並加強對發展中國家提供財力支持,在技術周期的不同階段強化技術發展和技術轉讓的合作行為,幫助後者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再次,通過市場和非市場雙重手段,進行國際間合作,通過適宜的減緩、順應、融資、技術轉讓和能力建設等方式,推動所有締約方共同履行減排貢獻。此外,根據《巴黎協定》的內在邏輯,在資本市場上,全球投資偏好未來將進一步向綠色能源、低碳經濟、環境治理等領域傾斜。
(5)法國減排承諾有哪些國家擴展閱讀:
《巴黎協定》是2015年12月12日在巴黎氣候變化大會上通過、2016年4月22日在紐約簽署的氣候變化協定,該協定為2020年後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作出安排。《巴黎協定》長期目標是將全球平均氣溫較前工業化時期上升幅度控制在2攝氏度以內,並努力將溫度上升幅度限制在1.5攝氏度以內。
2019年9月23日,俄羅斯總理梅德韋傑夫簽署政府令,批准巴黎氣候協定,俄羅斯正式加入巴黎氣候協定。2019年11月4日,美國開啟退出《巴黎協定》正式流程。
2020年11月4日,美國已正式退出了《巴黎協定》,成為迄今為止唯一退出《巴黎協定》的締約方。
參考資料:網路-巴黎協定
6. 各國減排目標統計
中國的是40%日本是16%其他的真的不記得了
7. 巴黎第21屆聯合國氣候大會將給中國刮來什麼風
第21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將於今年12月在法國巴黎正式召開,該會議將針對氣候失常問題在全球范圍內達成一項「有目標、有約束力」的協議。而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正處於工業化快速發展、能源消耗總量持續增加的階段,如何能在加快經濟發展的同時兌現減排承諾,已成為中國未來必須面對的挑戰。
氣候大會:莊重承諾背後的大國責任
作為本屆氣候大會的主辦國,法國為會議提出了四大目標:一是與會的196個國家與地區簽署一份控溫普遍協議,將全球溫度上升控制在2攝氏度以內;二是邀請氣候大會參與國發表各國的減排貢獻;三是要集中討論融資與技術轉讓問題;四是吸納非國家政府類參與者為各國的氣候政策提供有效的補充與支持。
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上責無旁貸,並已在國際社會中做出承諾。
今年6月份,中國政府正式向聯合國提交「國家自主決定貢獻」文件——《強化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中國國家自主貢獻》。文件確定了中國2020年和2030年的行動目標:2020年的目標是,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15%左右;2030年行動目標是,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達到峰值並爭取盡早達峰,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20%左右。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對此表示歡迎,稱中國的行動營造了積極勢頭,對今年底在巴黎氣候變化大會上達成新的氣候變化協議具有重要意義。
原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表示,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領域的成就有目共睹。自2005年以來,中國水電、風電、太陽能發電新增裝機佔全球增量的42%左右。2014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33.8%,相當於減少34.59億噸二氧化碳排放,2011至2014年中國碳強度累計下降15.8%,有望超額完成「十二五」17%的規劃目標。
「中國是一個大國,這份文件也反映了我們應對氣候變化的最大努力,體現了中國深度參與全球治理、推動全人類共同發展的責任擔當,」國家氣候戰略中心主任李俊峰說,「但是我們應該認識到,中國在發展的過程中依然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
李俊峰舉例說,控制碳排放,中國面對的一個很重要問題就是如何把煤炭消費控制住,中國電力行業的二氧化碳排放佔全國的50%,如果未來更多的煤用於發電,該比例將會升至70%。中國現在約有9.6億千瓦的燃煤發電廠,如果再增加3-4億千瓦,那麼當2030年中國達到排放峰值時,這些發電廠的平均年齡只有15年,這些裝備顯然還處於壯年期。而為了實現減排目標,中國如何淘汰這些「壯年期」的設備,從各個方面都是很艱難的選擇。
同時,中國將進入工業化中後期階段,工業能耗增速趨緩,部分高耗能產品產量將達到峰值。但伴隨著城鎮化進程快速推進,建築、交通、居民生活用能仍將保持較快增長態勢。
解振華指出,隨著中國工業化進入中後期階段,城鎮化將成為未來中國碳排放和能源資源需求增長的主要領域。中國將在城鎮化指導思想上樹立綠色、低碳的理念,加強總體設計、科技創新、體制改革和政策支持,以避免在城鎮化過程中出現碳排放的鎖定效應。
可再生能源迎來戰略機遇期
說起應對氣候變化,人們首先會想到節能減排、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而減少以二氧化碳為主的溫室氣體排放,制約著化石能源的使用。如何實現中國「以煤為主」能源結構的轉型,已成為中國實現減排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司與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梁志鵬表示,到2050年,預計中國每年人均消耗能源將達到5噸標准煤,全國能源需求將達到70億噸標准煤。如果按照目前的能源結構,預計屆時每年煤炭的消耗量將達到65億噸,為現在的兩倍。因此,以煤為主的能源利用方式資源不可持續、環境難以承載。
「我們必須降低煤炭消費量,大規模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比例,這是確保國家能源安全的一個戰略考慮。」梁志鵬說。
2014年,中國水電、風電、太陽能發電量位居世界首位。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已經達到了4.4億千瓦,佔全國總電力裝機的32%,可再生能源發電量為1.3萬億度電,占總發電量的23%。在能源消費總量當中,可再生能源比重為10%。
中國在「國家自主決定貢獻」文件中提出,到2020年和2030年,我國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將分別達到15%和20%左右。這意味著,未來中國的可再生能源將迎來新一輪快速發展的戰略機遇期。
據李俊峰預計,到2030年,我國能源需求至少將達到60億噸標准煤,而可再生能源比例要佔20%,即要達到12億噸標准煤。其中核電佔5%,到時中國至少需要約1.3萬億千瓦時的核電,而現在只有1,200億千瓦時,這意味著此間核電發電量需要增加10倍。同時,預計太陽能和風能將達到10-12億千瓦,而現在只有1億千瓦,也需要10-12倍。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中心研究員時璟麗指出,我國提出2030年非化石能源要達到20%的目標,對於核電、水電、生物發電等或多或少有限制性的因素。而能夠通過相應的機制和政策,可以顯著影響規模和布局的領域就是風電和太陽能發電。
「我們覺得實現2030年非化石能源目標的關鍵就是風、光這兩個區域。其中,太陽能發電的規模至少會達到5億千瓦,這是在充分論證資源、電網條件以及消納條件的基礎上得出的結論。」時璟麗說。
「我國可再生能源的潛力是巨大的。風能資源總量約達到70億千瓦,而我國70%以上的地區對於太陽能發電來說都是優良的、可以使用太陽能的地區,所以說從資源量上來說,可再生能源能夠滿足需求是毫無疑問的。」梁志鵬說。
節能——中國的第一大「能源」
猶如一對孿生兄弟,減排,自然少不了節能。破解能源約束困境,除了拓寬能源開發渠道之外,自然也要注重節約。
「中國推進能源消費革命,首先要樹立節能是『第一能源』、節約就是增加資源的理念,始終把節約優先放在能源戰略的首要位置加以重視。」國家發改委環資司副巡視員馮良說。
解振華表示,通過加快優化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在工業、建築、交通、生活消費等領域大力推進節能、提高能效,同時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增加森林碳匯,積極開展試點示範,中國在節能減碳取得顯著成效。
發改委數據顯示,在「十一五」節能目標基本完成的基礎上,「十二五」的前四年,中國單位GDP能耗累計下降13.4%,實現節約6億噸標准煤,以能源消費年均4.3%的增速支撐了國民經濟年均8.1%的增長,能源消費彈性系數由「十五」時期的1.04下降到「十二五」前四年的0.53。
但是,現階段中國能源消費中依然存在諸多問題:一是節約意識不強,節能優先戰略思想尚未融入到全社會發展的各領域;二是整體能效水平不高,「兩高一資」行業的能耗比重過高,高附加值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有待進一步發展;三是節能改造、能源消費自動管控等技術水平不高,能源利用方式比較粗放;四是缺乏有效的激勵和約束機制,難以推動企業和普通消費者主動節能。
對此,馮良提出,未來要大力推動能源消費的四個革命:即能源消費理念革命、能源效率革命、能源利用方式革命和節能管理體製革命。
「必須抑制不合理能源消費,堅決控制能源消費總量,有效落實節能優先方針,把節能貫穿於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堅定調整產業結構,高度重視城鎮化節能,樹立勤儉節約的消費觀,加快形成能源節約型社會。」馮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