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法國資訊 > 戈爾德在法國哪個城市

戈爾德在法國哪個城市

發布時間:2022-06-05 01:58:25

⑴ 格爾德·馮·龍德施泰特的簡歷

幾度復出的陸軍將領龍德施泰特(1875年~1953年)納粹德國的陸軍元帥。出生在阿舍斯萊本一個延續了850年之久的軍人世家。
1892年畢業於高級軍校,被派到駐卡塞爾步兵團任職。1900年升任步兵團中尉副官。1907年軍事學院畢業後,任步兵團上尉連長。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初任預備第22師參謀,繼任喀爾巴阡山某軍首席少校參謀官,大戰結束時任西線第15軍參謀長。
戰後1920年起,歷任騎兵第3師參謀長、第2集團軍參謀長、騎兵第 2師師長、步兵第 3師師長、第 3軍區司令。1932年 10月晉升為步兵上將,任第 1集團軍群司令。
1933年希特勒掌權後,他作為國防軍的代表人物,因大量擴軍問題而與希特勒發生分歧。1938年1月,在陸軍總司令弗里奇突然被免職時,他立即求見希特勒,為弗里奇說情, 因說情無效而擴大了與希特勒的分歧,故於當年被晉升為大將後便主動辭職退役。
1939年8月, 他應召重新服役,任德軍南方集團軍群司令。同年9月參加侵略波蘭的戰爭, 10月升任東線總司令,不久,調往西線,任「A」集團軍群司令。
1940年 5月德國閃擊西歐時,指揮所部經阿登地區,突破法國的埃納河防線,向英吉利海峽突擊。7月晉升為元帥,10月升任西線德軍總司令。
1941年 3月,在希特勒部署入侵蘇聯的會議上,龍德施泰特持反對態度,但在 6月蘇德戰爭爆發時,仍受命擔任南方集團軍群司令,率部進抵第聶伯河一線,佔領了烏克蘭首府基輔。11月,他的部隊在羅斯托夫受挫,因堅持後撤不準而請求免職,被解除職務。
1942年3月,希特勒復任他為西線總司令兼「D」集團軍群司令。
1944年 6月,盟軍在諾曼底登陸後,主張在塞納河和索姆河實施機動防禦,與希特勒發生分歧,7月初又被免職。
1944年「七·二O」暗殺希特勒事件發生後, 龍德施泰特站在希特勒一邊,故於 8月被希特勒任命為特別軍事法庭庭長,負責審理這次反抗希特勒的叛亂案件。同年 9月,希特勒再一次起用他為西線德軍總司令。
1945年 3月,因萊茵河雷馬根大橋失守而再一次被撤職。
戰後不久,三退三出的龍德施泰特在他的休養地巴特特爾茨被美軍俘獲,並引渡給英國,關押在布里金德。1949年在漢堡審判時,英國人釋放了他。此後,他在策勒附近一所養老院安度余年。
1953年2月24日,因心臟病卒於漢諾威,終年78歲。

⑵ 三B的巴赫

J.S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德國作曲家、管風琴家。
1685年3月21日出生於愛森納赫的世代音樂家庭,其5代遠祖魏特·巴赫系匈牙利鄉村麵包師,喜愛演奏樂器,篤信路德新教。因當時匈牙利魯道夫二世反對宗教改革,乃遷居德國。此後4代家族成員多系民間樂師、城市吹鼓手或城市管風琴師。巴赫之父J.A.巴赫原為愛爾福特城市吹鼓手,後任愛森納赫城市樂師,在教堂、宮廷及市民活動中奏樂,共生8子,巴赫系其幼子。巴赫參加德國特有的乞童歌隊,每周3次穿過大街小巷以歌唱乞求布施。8歲父母雙亡,寄居於兄長處,並從其兄學鍵盤樂器等,進步迅速。15歲起獨立謀生,往呂訥堡入中學,同時在教堂中擔任合唱隊女高音聲部歌手直至變聲。這兩年間,曾往漢堡聽著名管風琴家J.A.賴因肯演奏,向北德管風琴藝術學習,並往策勒聽該地多由法國樂師組成的宮廷樂隊演奏,從而接融法國音樂風格。
巴赫的生活經歷和音樂創作活動可分為以下幾個時期:
魏瑪—阿恩塔特時期(1703~1707)1703年4月,巴赫任魏瑪宮廷小提琴手,工資單中寫明是「僕役」。8月往阿恩施塔特任「新教堂」管風琴師。1705年冬,巴赫請假徒步赴呂貝克聽傑出的北德樂派管風琴家D.布克斯特胡德演奏,深受啟迪。數月後方返回阿恩施塔特。為此巴赫兩次受到宗教法庭的審訊,除因「擅自超假」外,還被譴責為「在眾贊歌中作出許多驚人的變奏,混入許多陌生的音響,使公眾為之驚惶失措」,並曾「把一個陌生的少女帶進教堂中演唱」,以及「在星期天講道時間上酒館」(據1706年2月22日及11月11日《宗教法庭記錄》)等等。巴赫憤而去職。
米爾豪森—魏瑪時期(1707~1717)1707年6月巴赫任米爾豪森教堂管風琴師。同年與堂姐瑪麗婭·巴巴拉結婚。不久因與教堂監督發生矛盾,其演奏受到指責,乃離去。1708年7月任魏瑪宮廷管風琴師,兼為宮廷作宗教音樂。1714年起被任命為宮廷樂師,每月為宮廷創作新曲,因而作大量康塔塔。1717年秋,巴赫赴德累斯頓與法國哈普西科德演奏家L.馬爾尚進行演奏比賽。臨賽前馬爾尚不辭而別,巴赫不賽而勝。魏瑪公爵與其侄發生爭執,巴赫傾向後者,致使公爵惱怒。巴赫要求離職不準,竟被公爵無理監禁4周,罪名是「由於其倔強,強行要求辭職」。巴赫在被監禁期間寫下《管風琴小曲集》。
克滕時期(1717~1723)1717年8月巴赫任克滕宮廷樂長後的6、7年間,是巴赫一生中處境較為順利的年代也是創作上(尤其在世俗性器樂創作上)豐收的年代。克滕公爵熱愛音樂,對巴赫非常器重,常在一起奏樂,一起旅行。他以國庫收入約1/30的經費作為其宮廷樂隊的開支。此期間巴赫寫下許多最重要的代表作:《平均律鋼琴曲集》上卷(1722)、《勃蘭登堡協奏曲》(1721~1723)、小提琴獨奏奏鳴曲(約1720)、大提琴獨奏奏鳴曲(約1720)、《創意曲》(1723)等。1720年7月他的妻子去世,1721年與安娜·瑪格達勒娜結婚。1720年11月旅行漢堡時,在賴因肯面前演奏管風琴,他以各種方式即興演奏眾贊歌變奏《在巴比倫河邊》達半小時以上,博得賴因肯的贊嘆。
萊比錫時期(1723~1750)1724年,巴赫以其《約翰受難曲》作為接受考核的作品,去爭取萊比錫托馬斯教堂樂長這個頗具聲望的職位。萊比錫市議會和教堂認為該作品過於「戲劇化」,但由於找不到更合適的人只得錄用巴赫。同時他還在尼可拉教堂供職,並兼事托馬斯教堂附屬學校的教學和演出工作。巴赫在萊比錫度過了他的後半生,寫下了265部宗教康塔塔、6部經文歌、5部彌撒曲、4部受難曲、2部清唱劇等宗教性樂曲,又創作了《平均律鋼琴曲集》下卷(1744)、《義大利協奏曲》(1735)、《戈爾德貝格變奏曲》(約1736)等世俗性樂曲。在萊比錫,他常與萊比錫市議會、教堂的主持人、教堂附屬學校的校長等發生沖突,也曾因反對教規、校規以及創作不符合教堂要求等,而屢遭譴責。巴赫並不屈從,曾上書議會和法庭進行自辨,致使市議會成員認為巴赫已屬「不可改正」,1730年決議予以減薪處分。1737年,他向德累斯頓的薩克森選侯奉獻作品,請求賜予「德累斯頓宮廷作曲家」的頭銜,獲得批准。「宮廷作曲家」的頭銜,有助於改善巴赫的處境。1747年,巴赫訪問波茨坦,為普魯士皇帝腓特烈演奏。返回萊比錫後,他又根據普皇的一個主題寫作了一部樂曲《音樂的奉獻》(1748)獻給普皇。最後,巴赫還寫作了一卷《賦格的藝術》(未完成)。由於他的體力日衰和雙目失明而就此擱筆,1750年7月28日逝世於萊比錫。
巴赫與宗教音樂 巴赫生括在18世紀上半葉封建落後、四分五裂的德意志,終生在教堂和宮廷中供職,從未離開過德國。時代和環境的局限使他和當時德國大多數人士一樣,在思想、創作上打下深深的宗教烙印,但是這些並未妨礙B赫作出偉大的創造。
巴赫作為一位市民樂師,深到地反映了18世紀上半葉德國市民階級中先進分子的精神面貌以及廣大德國人民的思想情感和願望。人文主義精神和德國的早期啟蒙思想(包括理性主義哲學),給予他深到的影響。巴赫對當時的早期啟蒙哲學和數學有所接融,曾讀過G W.萊布尼茲的《論智慧》。1747年加入L.C.米茨勒爾·馮·科洛夫創辦的「音樂科學協會」。巴赫音樂思維的高度邏輯性,結構的嚴密性,都和當時崇尚理性和數學的理性主義有所聯系。他對音樂科學的創造——十二平均律積極支持,並通過創作《平均律鋼琴曲集》加以應用和推廣,它不僅擴大了調域的應用、轉調的自自以及豐富了音樂語言和寫作手法,並且對於以音樂的科學理論取代音樂理論的神秘主義,也有重大貢獻。這種對理性、知識科學的追求,正是對當時德國社會的愚昧、迷信和偏見的有力否定。巴赫的音樂富於哲理性,具有沉思冥想的性質和內在的思想情感。巴赫的音樂有其鮮明的個性,不論是悲劇性、戲劇性或各種生括風俗性的描繪還是豐富的內心刻劃,都達到了深切動人的境地。他作品中的不少悲劇性的樂章,深刻反映了當時德意志人民(尤其是市民階級)的苦難、掙扎、期望,體現出純朴、堅強的性格以及對光明幸福的追求。盡管與此同時常有宗教思想情緒的流露,或向宗教尋求精神解脫的傾向,但始終與消極悲觀、萎靡不振的精神狀態絕緣。堅實、宏大是巴赫音樂的基本性質。巴赫的音樂常在充滿壓抑的氣氛中,呈現出一種堅持不懈的倔強,哪怕充滿深切的悲痛,也包含有沉著的意志和堅定的信念,哪怕籠罩著一片深沉的黑暗,也不斷醞釀著力量,彷佛要突破桎梏、沖破黑暗,以致最後導向戲劇性的高潮和光輝的結束。在巴赫作的一些聲樂曲中,還有歌唱愛情、婚姻(《婚禮康塔塔》、《婚禮合唱曲》等)、吸煙(《煙草康塔塔》)、喝咖啡(《咖啡康塔塔》)等的生括內容。在許多器樂曲(包括各種舞曲)中,也體現了各種生動、活躍、輕松、甚至詼諧的形象。這些都從不同的側面反映了德國市民的生活,流露出對人世生活的熱愛和廣泛的樂趣。巴赫的音樂中更貫穿著一種充沛的生命力,常常具有江河直下、一瀉千里的氣勢。他的一些代表作,如管風琴曲《d小調托卡塔與賦格》(1708~1717)、鋼琴曲《半音階幻想曲與賦格》(1720~1723)、《義大利協奏曲》(1735)小提琴獨奏奏鳴曲《d小調恰空》(約1720)等,都具有宏大的氣魄和奔放不羈的性格,這正是新興的市民階級在先進思想的推動下,力圖掙脫束縛、追求個性解放的精神表現。巴赫經常忘乎所以地把教堂當成管風琴音樂會場,無拘無束地發揮其管風琴即興演奏的才華,常把宗教禮拜時用的《眾贊前奏曲》,通過各種變奏加花(如《親愛的耶穌,我們在這里》)和無比豐富而活躍的伴奏(如《歡樂吧,教徒們》,以及繁多的變音和富於色彩的和聲(如《在巴比倫河邊》),把原來眾贊歌曲調幾乎掩蓋了,使一般墨守教規和樂規的人「驚惶失措」。巴赫也常將他早已寫成的世俗樂段或曲調,直接引用到宗教作品中去,從而使宗教音樂中也滲透著世俗的因素。

⑶ 請介紹一下二戰時歐洲的幾個戰役

1944年6月6日至7月24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英武裝力量在諾曼底進行的一次大規模戰略性登陸戰役。

諾曼底戰役的目的是橫渡拉芒什海峽,在法國西北沿岸(諾曼底)奪取戰略性登陸場,然後向德國西部國界發動進攻。該戰役是「霸王」計劃的一個組成部分(「海王」戰役)。諾曼底登陸戰役的企圖規定:遣送登陸兵和空降兵在塞納灣登陸和空降,奪取登陸場,到戰役的第十二天把登陸場擴展到正面達100公里,縱深100—110公里。盟國為奪取這一戰略性登陸場和實施爾後的進攻,在不列顛群島上集結了39個師,12個獨立旅和10個英軍突擊隊、別動隊(英、美的登陸破壞部隊)以及大量的空軍兵力和海軍兵力。被抽調參加諾曼底戰役的盟國遠征軍(總司令為艾森豪威爾將軍)有第21集團軍群(美國第1集團軍,英國第2集團軍,加拿大第1集團軍)共32個師,12個獨立旅,空軍(1.1萬架作戰飛機),海軍(6939艘戰斗艦艇、運輸艦船和登陸艦船)。計劃在佔領諾曼底登陸場後,再運去美國第3集團軍。遠征軍兵力總數為287.6萬人,其中美軍153.3萬人。

諾曼底戰役開始前,德軍最精銳兵團——179個師和5個旅在蘇德戰場作戰。在法國、比利時和荷蘭只有德軍58個師,編成「B」和「G」兩個集團軍群,隸屬於龍德施泰特元帥指揮的「西線」司令部。這支軍隊由第3航空隊(160架戰斗機)負責支援。法國北部,比利時和荷蘭沿岸由德國「B」集團軍群(司令隆美爾元帥)防守。「B」集團軍群編有第7、第15集團軍和獨立第88軍,共38個師。其基本兵方集中在加來海峽沿岸,因為德軍統帥部估計盟軍將要在這一地段登陸。在盟軍打算攻人大陸的塞納灣沿岸的廣闊地段上,防守的兵力只有德軍3個師(步兵第709師和716師,是所謂沒有汽車運輸工具的「動不了的」師,還有步兵第352師)。在比斯開灣、加來海峽和拉芒什海峽各港口駐泊有「西線」海軍部隊的水面艦艇(5艘驅逐艦,6艘艦隊魚雷艇,116艘巡邏艇,309艘掃雷艦艇,34艘魚雷艇,42艘炮兵駁船)。此外,為了抗擊登陸,還抽調駐泊在布列斯特、洛里昂和比斯開灣其他各港的49艘潛艇。至諾曼底登陸戰役開始前,德軍統帥部批准實施的法國北部沿岸防禦工程計劃,塞納河口以東的工程完成了68%,塞納河口以西的工程只完成了18%。 在准備戰役時,美英統帥部特別重視登陸的突然性。由於巧妙地採取了戰役偽裝措施,使敵人在判斷登陸地域和登陸戰役開始時間發生錯誤。擔任登陸兵第1梯隊的美國第1集團軍(步兵第1師和第4師)集結地域的代號為「奧馬哈」和「猶他」。英國第2集團軍(英國第50師和第3師,加拿大第3師)集結地域的代號為「戈爾德」、「朱諾」、「斯沃德」。塞納灣沿。岸5個登陸地段和運輸登陸兵的5個編隊也分別使用這5個代號。每個運輸登陸兵的編隊負責遣送一個加強步兵師在各自的地段內上陸。從太晤土河口地區出發的登陸兵第2梯隊「L」編隊的各登陸運輸隊和從法爾茅斯,普利茅斯出發的第2梯隊「B」編隊的各登陸輸送隊運-送英國裝甲坦克第7師和美國步兵第29師。整個登陸地域分為西區(美國)和東區(英國)。由英、美兩國海軍分別負責遣送軍隊在這兩個地區上陸。為了遣送登陸兵第1梯隊上陸,盟軍統帥部建立了兩個海軍兵力集團:西部特混艦隊,主要由美國的艦艇組成(3艘戰列艦、10艘巡洋艦、30艘驅逐艦、280多艘其它各種艦艇、1700艘登陸艦船);東部特混艦隊,主要由英國的艦艇組成(3艘戰列艦、13艘巡洋艦、30艘驅逐艦、302艘其它各種艦艇、2426艘登陸艦船)。為了支援登陸場上的軍隊,建立了5個艦艇炮火支援隊(共7艘戰列艦,2艘淺水重炮艦、24艘巡洋艦、74艘驅逐艦)。美國海軍為進行這次戰役派出的作戰兵力集結在貝爾法斯特,英國海軍兵力則集結在格里諾克。為了壓制敵方空軍和破壞法國北部敵人交通線,盟國空軍在戰役開始前數個月內連續對敵機場、鐵路樞紐和指揮所實施了密集突擊。

6月5日夜,在空軍密集突擊的掩護下,盟軍在卡朗坦市以北空降了兩個美國空降師,在卡昂東北空降了一個英國空降師。運送登陸兵的船隻是在暴風雨天氣下開始橫渡拉芒什海峽的,因此,此舉出乎德軍統帥部意料。德軍海上的第一次抵抗僅僅是用驅逐艦進行攻擊,擊沉一艘驅逐艦。甚至當艦艇開始炮擊時,德軍海岸炮連射擊紊亂,毫無效果。在登陸地域未出現過德國的航空兵。德國「西線」坦克集群的各兵團遠離海岸,由於交通線上的目標不斷遭到盟國空軍密集突擊而不能參加抗登陸作戰。盟軍出敵不意攻入大陸,取得優勢地位。6月6日晨,盟軍開始在諾曼底沿岸登陸。盟軍在艦炮強大火力和空軍連續突擊的支援下,奪取了幾個登陸場。在登陸開始後的16—17小時內在這些登陸場上陸的軍隊共有132715人。戰役的第一天在東區(英國)就卸下6000件兵器和運輸工具(900輛坦克和裝甲車,600門火炮和其它器材)以及4300噸裝具和彈葯。登陸行動如此快速,是由於使用了大量專用登陸船隻,這些船隻能直接抵岸把部隊遣送上陸和卸下技術兵器,還使用了有專門設備的大型船隻和港口設備作為碼頭。截至6月17日,盟軍建立了2個臨時港。在拉芒什海峽還敷設了輸油管。盟軍這時已推進到維斯特勒昂以東,科蒙和卡朗坦以南一線,截斷了在科唐坦半島活動的德軍集團。登陸場上已有19個師(其中3個裝甲師),共約50萬人。德軍統帥部這時投入戰斗的達12個師,其中4個坦克師。德軍使用兵力分散,因而遭受重大損失。7月5日,即登陸後29天,在諾曼底已有盟軍100萬人。由於蘇軍在白俄羅斯進攻順利(參見白俄羅斯戰役),德軍基本兵力被鉗制在蘇德戰場上,德軍統帥部已無戰役預備隊可供使用。但是英美軍隊向大陸縱深推進的速度仍然緩慢,直到7月25日才推進至卡昂、科蒙、聖洛以南的沿岸地帶,建立起一個戰略登陸場。至此諾曼底登陸戰役即告結束。在登陸場上集結的有美國第1集團軍,英國第2集團軍,加拿大第1集團軍(共23個步兵師、8個裝甲師、1個空降師)。當面德軍為第7集團軍和「西線」坦克集群(共24個師,其中9個坦克師)。

⑷ 第一次去法國,必打卡的地方有哪些

關於法國,有太多太多的title,有人喜歡這里的時尚,有人被塞納河左岸的文藝氣息深深吸引,而有的人卻為了她的美食千里迢迢趕來,來法國再多次,也不會覺得厭煩,她總有一種你沒見過的模樣讓人深深驚嘆。定居法國多年,讓我為你盤點法國超全的主題玩法,每一次只選一個喜歡的點細細體味,相信我,你會和我一樣愛上她。
時尚購物篇
法國人的時尚和優雅是得到全世界公認的,穿搭博主們提到巴黎就蠢蠢欲動,是時尚之路上必須打卡的一站。時尚法國怎麼玩,跟我一起來看看吧~法國的時尚基本都集中在首都巴黎了,我們就集中說一說巴黎那些充滿時尚氣息讓人瘋狂剁手的地方吧。
時尚大道
香街
無論新興購物街區如何崛起,都無法撼動香街在時尚名品圈裡的地位,世界一流品牌、服裝店、香水店都集中在這里,火樹銀花、雍容華貴。即使不在這里瘋狂剁手,來打卡感受氛圍也是有必要的,畢竟它是世界三大繁華中心大街之一。
蒙田大道
逛完了香街,在林蔭道的路口那轉個彎就是蒙田大道,真正一流的名牌旗艦店都匯聚在此,Ungaro Prada(2號)、Valentino (17號)、LV(22號)、Dior(30號)、Chanel(40-42號)、Calvin Klein(53號)和Gucci(60號)等頂級奢侈品品牌都可以在這里找到。蒙田大道現在已經成為了巴黎奢侈品世界的地標,老遠就能嗅到時尚之中的貴族氣息。
喬治五世大道
喬治五世大街位於巴黎第八區,從這里往北邊可到達香榭麗舍大街,有LV總旗艦店。這條街集中了較多的大牌店鋪,絕對會讓你逛街逛到腿軟。巴黎非常有名的夜總會瘋馬夜總會,超有名的酒店「喬治五世」也都座落在這條街上,並且中國駐法大使館也在這里。巴黎的蒙田大道、香榭麗舍大道和喬治五世大道構成的黃金三角區域,正引領著巴黎時尚的潮流。
老佛爺百貨
老佛爺百貨全稱巴黎老佛爺百貨商店,誕生於1893年,占據了奧斯曼大道的40號,緊鄰巴黎歌劇院。今天老佛爺百貨的含義早已經超出一家百貨公司,成為巴黎時尚文化的縮影和策源地。聲名遠播的老佛爺甚至已經有了中國的購物網站,足不出戶也能享受在老佛爺購物的樂趣了。
春天百貨
春天百貨算是與老佛爺齊名的購物中心了,兩家離的也很近,算是剁手黨們來了就不想離開的地方吧,品牌齊全,規模宏大,徹底逛一圈對體力是嚴重的考驗,不過現在商場也很人性化,頂樓餐廳可以供顧客吃東西補充體力,如果體力不支可以去坐坐。另外一些法國本土品牌在這里也非常有優勢,種草法國品牌的剁手黨們不要錯過啦~
文藝風情篇
當你停下購買的腳步,想要尋求心靈的寄託和精神的撫慰,法國也不會讓你失望,大大小小的博物館和書店咖啡館,周邊唯美動人的小鎮,讓你煩躁不安的心情得到平靜。
文藝小鎮
吉維尼小鎮
吉維尼小鎮坐落在巴黎市西北郊區,生動地像是一幅中世紀油畫,在靜靜地訴說著它的美。印象主義派畫家莫奈被這里的寧靜打動,建造了這圖畫般美妙的私人花園,現在這里已經向公眾開放了,是遊人親身感受印象派大師的好去處。
楓丹白露
楓丹白露這個名字聽起來就浪漫動人,原文是Fontainebleau ,朱自清先生因為對一座意為「藍色美泉」宮殿的熱愛,遂將其譯為楓丹白露宮,這個小鎮也就被稱為了「楓丹白露」。朱先生喜愛的楓丹白露宮是一座皇家狩獵行宮,在弗朗索瓦一世和享利二世時期被擴建成了法國文藝復興時期宮殿中非常重要的一座。這里的建築和收藏的畫作都是難得的佳作,是探訪研究文藝復興不可或缺的地方。
博物館
蓬皮杜藝術中心
如果說盧浮宮代表著法國乃至整個人類文明的過去,那麼蓬皮杜中心就代表著法國藝術的現在,這座未來主義風格的建築,其建築本身也是一座藝術。這座建築的核心理念是「文化不應該是精英的,文化應該像其他任何形式的信息一樣,在友好、無階層的情形下對所有人開放。」如果你對現當代藝術感興趣,你會愛上這里。
橘園美術館
橘園美術館坐落於巴黎塞納河畔,這所有著浪漫名稱的美術館,以擁有莫奈的巨幅《睡蓮》而聞名,莫奈力求將觀眾帶入一個「無窮無盡的水上夢幻世界,望不到邊際,沒有堤岸」,為了實現這個展示設想,他曾親自參與展廳設計,直至莫奈去世的一年後,卡米爾·勒菲弗才將橘園改造完成。這個博物館雖然不如其他著名博物館規模宏大,但卻非常精彩,即使不太愛逛博物館的人也會想來這里看看。
一家書店
在巴黎,真正能稱得上「流動盛宴」的地方,一個是莎士比亞書店,另一個就是花神咖啡館了。
莎士比亞書店
也許是塞納河右岸的文學土壤過於豐厚,各種書店也在時間的長河裡你來我往,開開合合,有一家卻始終牢牢占據文藝圈的核心,是文藝青年必來打卡的聖地。這里就是莎士比亞書店,它雖然擁有至高的聲譽,卻不是想像中磅礴和富麗的樣子,它很小,安靜的藏在城市角落,是巴黎的文化地標。當年在巴黎的海明威, 費茲傑拉德, 斯坦因等「迷惘的一代」都是書店的座上客。
兩家咖啡館
花神咖啡館
世界咖啡史上,巴黎的花神咖啡一定是其中濃墨重彩的一筆,不是因為這里沖的咖啡多麼好喝,而是幾十年來絡繹不絕的文人雅士給這里增添了揮之不去的文藝氣息。畢加索、薩特、波德萊爾等文化名人都在那裡喝過咖啡。在二十年代,年輕的周恩來總理也常去那裡喝咖啡,寫文章。在花神文物保護的盾形金屬牌上,還清晰留著周恩來的名字。花神咖啡館已成為巴黎文化的縮影或源泉,並代表著左岸自由主義精神。
雙叟咖啡館
如果你第一天去過了著名的花神咖啡館,第二天就去它旁邊的雙叟看看吧,雖然他的鄰居如此聲名卓著,卻絲毫不影響雙叟咖啡館的受歡迎程度,這里也是文化名人們的常來之地,薩特和他情人西蒙波伏娃,當年就住在咖啡館的樓上,畢加索和海明威也是這家的常客,這里還得到了世界頂級的甜品店 Pierre Hermès 的加持,是享用下午茶的好地方。
這就是巴黎的左岸,遠離鐵塔的遊客和老佛爺的土豪,感受一個文藝的巴黎。
醇香美酒篇
作為一個神奇的國度,法國的美酒也是讓人心醉沉迷的,說到葡萄酒,首當其沖的就是法國兩兄弟波爾多和勃艮第,拉菲、拉圖、瑪歌、羅曼尼·康帝等多少令人魂牽夢縈的頂級好酒產於這兩地。
勃艮第夜丘
如果說夜丘是上帝厚愛的土地,那一點也不為過。勃艮第33個特級園里,一共有25個紅葡萄酒特級園,其中24個就落在了夜丘,因此,它成為了全勃艮第引以為豪的產區。
Romanée 產區
沃恩-羅曼尼是夜丘(Cote de Nuits)閃耀的明星,更是勃艮第產區的精華所在,而大名鼎鼎的羅曼尼·康帝園(Romanee-Conti)就坐落在這里。在1866年,為了對葡萄園La Romanee表示敬意,該村將「Romanee」作為後綴加入了村名。有本書中曾經這樣形容沃恩-羅曼尼產區:「沃恩-羅曼尼(Vosne-Romanee)村沒有平凡的葡萄酒,該產區的出產的酒果味尤為濃郁,頗有深度,風味豐富,十分優雅,強勁的酒力與細膩的口感非常均衡。
波爾多梅多克
在考慮法國葡萄酒時,波爾多通常是第一個想到的葡萄酒產區。它是法國著名的葡萄酒產區,也是法國第二大葡萄酒產區,如果在波爾多隻可以去一個葡萄酒產區,一定要去梅多克。
1855年,為弘揚法國美酒文化,當時的法國國王拿破崙三世命令波爾多商會將波爾多產區的葡萄酒進行等級評定,結果評出的61個特級酒庄差不多全部坐落於梅多克產區。梅多克一躍成為波爾多地區顯赫尊貴的葡萄酒產區。
波亞克是梅多克產區中的四大著名村莊之一,日後世人皆知的五大名庄拉菲庄(Chateau Lafite Rothschild),拉圖庄(Chateau Latour),瑪歌庄(Chateau Margaux),奧比昂庄(Chateau Haut-Brion)木桐庄(Chateau Mouton Rothschild)全部坐落於此,是世人熟知法國葡萄酒的入口。
超治癒甜品篇
即使你對甜品無感,看到那些精美的造型,不知何處飄來的香甜氣息,不斷的刺激著你的鼻孔和味蕾,不經意間已默默的吞了吞口水,傷心難過的時候吃上一口,整個人瞬間復活,集顏值和美味於一體,說的就是法國甜品沒錯了。
馬卡龍
世界上受歡迎的甜品是什麼?所有的慕斯、芝士蛋糕應該都會為馬卡龍讓路。如果你覺得馬卡龍又貴又難吃,那是你沒有吃到過PH的馬卡龍。很多嘗過Pierre Hermé的人都說,Pierre Hermé彷彿擁有魔力,無論是誰吃了,都會在入口的那一瞬間,被那個極富創造力和熱情的味蕾世界所俘虜。
舒芙蕾
在法國並不是 所有師傅都敢做舒芙蕾,因為稍有閃失,便一敗塗地;也並不是每個食客都懂得吃舒芙蕾,因為稍慢一步,便錯過了它的美味,Le soufflé是一家做舒芙蕾的主題餐廳,為了保證百分之百的成功率,嚴格規定每一位主廚專司一種口味的舒芙蕾的製作,法國的美食「聖經」里這樣形容它:只可惜啊!這口腹之慾的滿足卻稍縱即逝,最後總覺空洞。
閃電泡芙
閃電泡芙是一款非常經典的法國甜點,傳說這款甜點因為太過美味,讓吃起來的人們忍不住飛快地吃完,就如同閃電般迅猛,因此得名閃電泡芙.L』clair de Génie是法國超著名的閃電泡芙專賣店,這里有全法國超全的閃電泡芙品類,除了常見的果醬、咖啡、巧克力、糖霜、新鮮水果之外,甚至還有金箔。去吃過的人都贊口不絕。
浪漫美景篇
雖然法國已經有了那麼多的title,卻絲毫也不會影響他的顏值,吃飽喝足之後,讓眼睛行走在法國這篇美麗的土地上,是消食拍大片的好方法。法國美的地方很多,但是想連續性的逛一遍卻又不太現實,在南部普羅旺斯地區,你卻可以用一周的時間,細細品味這片土地的浪漫風情,不走回頭路,是除了巴黎之外,每個前往法國的人非常嚮往的地方。
瓦朗索勒是經典的普羅旺斯小鎮之一,擁有普羅旺斯地區非常大的薰衣草花田。每年收割季之前,滿山遍野的藍紫色,盪盪漾漾到整個山谷,用手機隨便一拍都是一副超美的畫。
阿維尼翁堪稱是精典的普羅旺斯。你能想像到的薰衣草田,葡萄美酒,琳琅美食,半山小村,風土人情,以阿維尼翁為中心的一帶都能找到。古典與現代在這里交匯,有著無可比擬的魅力。
紅土城的原名是魯西永Roussillon,隨意的在這片充滿熱烈氣息的紅色小城漫步,你就會理解梵高與高更對這片土地顏色的熾熱與色彩的運用,如果你有需要顏料的朋友,一定要帶一些給他們,這里的顏料可是由世界上珍貴的礦藏製成的,深受畫家們青睞。
戈爾德(Gordes)是普羅旺斯地區非常美麗的小鎮,整個小鎮的房屋都是由山上的花崗岩累積而成,呈梯形盤踞在一起,遠處看上去猶如一座空中的房子,也是宮崎駿《天空之城》的原型。
泉水小鎮與紅土城、石頭城並稱為普羅旺斯「黃金三角鎮」,這里群山環繞,空氣清新,綠草如茵,碧水潺潺,這里沒有轟鳴的機器聲音,沒有現代城市的流光異彩,彷彿似乎來到遙遠的中古時期,是消夏的好去處。
來到普羅旺斯,如果只欣賞完薰衣草就走人,絕對是一種遺憾,南法小城阿爾勒的向日葵花田絕對是普羅旺斯不錯過的美麗,明媚的陽光,美麗的花田,古老的城市,讓梵高的靈感源源不斷,他曾在這里畫下200多福經典作品。
奧地利詩人里爾克曾說:這是一座無與倫比的城市,一個夢幻的地方,一個浪漫小資的城市,一個繁華時尚之都,是值得一生多來幾次的地方。

⑸ 加加林是什麼時候登上太空

1961年4月12日莫斯科時間上午9時07分。
尤里·阿列克謝耶維奇·加加林(Yuri Alekseyevich Gagarin,1934年3月9日-1968年3月27日),蘇聯航天員,蘇聯英雄,蘇聯紅軍上校飛行員,是第一個進入太空的人類,也是第一個從太空中看到地球全貌的人。
1951年,他以優異成績畢業於柳別爾齊職業中學,成為受訓冶金工人,並繼續在薩拉托夫工業技術學校學習。加加林的飛行員生涯就是從薩拉托夫開始的,他加入了薩拉托夫航空俱樂部,業余時間學習飛行。1955年以優異成績從工業技術學校畢業後進了航空學校,開始在奧倫堡航空軍事學校學習飛行,1957年參加蘇聯軍隊,並成為蘇聯北海艦隊航空軍團的一名殲擊機飛行員。
1960年,加加林加入蘇聯共產黨。
1961年4月12日莫斯科時間上午9時07分,加加林乘坐東方1號宇宙飛船從拜科努爾發射場起航,在最大高度為301公里的軌道上繞地球一周,歷時1小時48分鍾,於上午10時55分安全返回,降落在薩拉托夫州斯梅洛夫卡村地區,完成了世界上首次載人宇宙飛行,實現了人類進入太空的願望。他駕駛的東方1號飛船成為世界上第一個載人進入外層空間的航天器,就在他的108分鍾的飛行過程中,加加林由上尉榮升為少校。
加加林完成了史無前例的宇宙飛行後,全世界都對他揮手致敬,莫斯科以極其隆重的儀式歡迎凱旋的航天英雄:禮炮在轟鳴,歡騰的人群在喊叫,豪華的護送隊,為加加林加冕大大小小的國家勛章。在這次歷史性的飛行之後,加加林榮獲列寧勛章並被授予「蘇聯英雄」和「蘇聯宇航員」稱號,並曾多次出國,訪問過27個國家,22個城市授予他榮譽市民稱號。1962年,加加林當選為第六屆蘇聯最高蘇維埃代表。1964年11月任蘇聯—古巴友好協會理事會主席。
首次太空飛行之後,加加林又進入克夫斯基航空工程學院學習,並出色地答辯了畢業設計,學院推薦他到高等軍事學院研究生院當函授生。加加林也積極參加訓練其他宇航員的工作,1961年5月成為宇航員隊長,1963年12月榮升為宇航員訓練中心副主任。 在訓練其他宇航員的同時,他自己並沒有放棄訓練,夢想著能夠再次進入太空。

⑹ 全球有哪些著名的「神偷」

雙子神偷 偷天陷阱 偷天換日

⑺ 法國小鎮的戈爾德 Gordes

戈爾德小鎮是法國南部經典的中世紀小鎮,它依山而建,村落從山腳直至山頂,震撼而壯觀,它又叫石頭城,是法國著名小鎮之一。整個小鎮仍保持著中世紀時期的模樣,有很多影界,商界人士在此安家落戶。這里遊人熙熙攘攘,但絲毫不影響街頭巷尾的老人靜坐街角沉浸在慵懶的氛圍之中。由法國戈爾德小鎮山頂俯瞰,可以看到山腳平原成片的薰衣草花海,時間彷彿靜止,一切都顯得安寧而美好。

閱讀全文

與戈爾德在法國哪個城市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6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50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2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20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80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3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70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1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2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5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7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1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1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70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