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雨果為何被稱為法蘭西的莎士比亞
雨果1802年生於法國南部的欠尚松城,父親是共和國軍隊的軍官,曾被拿破崙的哥哥西班牙王約瑟夫。波拿巴授予將軍銜,是這位國王的親信重臣。雨果天資聰慧,9歲就開始寫詩。15歲寫的《讀書樂》受到法蘭西學士院的獎勵;20歲時因發表詩集《頌歌與雜志》,國王路易十八賜給他年金。1827年,雨果發表劇本《克倫威爾》及其序言。劇本雖未能演出,但那篇序言卻被認為是法國浪漫主義的宣言,成為文學史上劃時代的文獻。它對法國浪漫主義文學的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B. 雨果被稱為「法蘭西的莎士比亞」,其文學地位之高,這是為什麼
法國偉大的浪漫主義作家維克多·雨果是19世紀浪漫主義文學運動領袖,人道主義的代表人物,被人們稱為「法蘭西的莎士比亞」。
只不過他卻沒有母親身上那一種驕傲的特性,他的性格比較堅毅,無論遇到再大的事情,彷彿都有著自己的主見,不會受任何人的束縛。在上中學的時候,他就很喜歡作詩,但老師從來都不喜歡他寫詩,於是就給他出特別多的練習題控制他寫詩,不過這也沒有阻礙他寫詩的道路。
C. 雨果是誰
法國浪漫主義詩人,著有<巴黎聖母院>,<悲慘世界>
D. 雨果是怎麼樣子的作家
雨果出生於法國東部緊挨瑞士的杜省貝桑松,他的父親是拿破崙手下的一位將軍,兒時的雨果隨父在西班牙駐軍,10歲回巴黎上學,中學畢業入法學院學習,但他的興趣在於寫作,15歲時在法蘭西學院的詩歌競賽會得獎,17歲在「百花詩賽」得第一名,20歲出版詩集《頌詩集》,因歌頌波旁王朝復辟,獲路易十八賞賜,以後寫了大量異國情調的詩歌。
以後他對波旁王朝和七月王朝都感到失望,成為共和主義者,他還寫過許多詩劇和劇本,幾部具有鮮明特色並貫徹其主張的小說。 1841年雨果被選為法蘭西學院院士,1845年任上院議員,1848年二月革命後,任共和國議會代表,1851年拿破崙三世稱帝,雨果奮起反對而被迫流亡國外,流亡期間寫下一部政治諷刺詩《懲罰集》,每章配有拿破崙三世的一則施政綱領條文,並加以諷刺,還用拿破崙一世的功績和拿破崙三世的恥辱對比。
1870年法國不流血革命推翻拿破崙三世後,雨果返回巴黎。雨果一生著作等身,幾乎涉及文學所有領域,評論家認為,他的創作思想和現代思想最為接近,他死後法國舉國誌哀,被安葬在聚集法國名人紀念牌的「先賢祠」。
雨果最為法國人津津樂道的浪漫事跡是:他於30歲時邂逅26歲的女演員朱麗葉·德魯埃,並墮入愛河,以後不管他們在一起或分開,雨果每天都要給她寫一封情書,直到她75歲去世,將近50年來從未間斷,寫了將近兩萬封信。
貫穿雨果一生活動和創作的主導思想是人道主義——反對暴力、以愛制「惡」。 雨果幾乎經歷了19世紀法國的所有重大事變。一生寫過多部詩歌、小說、劇本、各種散文和文藝評論及政論文章,是法國有影響的人物。
雨果的創作歷程超過60年,作品等身,包括26卷詩歌、20卷小說、12卷劇本、21卷哲理論著,合計79卷之多,給法國文學和人類文化寶庫增添了一份十分輝煌的文化遺產。 其代表作是:長篇小說《巴黎聖母院》《悲慘世界》《海上勞工》《笑面人》《九三年》,詩集《光與影》等。
E. 雨果為什麼被人們稱為「法蘭西的莎士比亞」,人們為什麼這樣稱呼他
因為雨果是19世紀前期積極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領袖,人道主義、反對暴力、以愛制「惡」是貫穿他一生活動和創作的主導思想。所以被人們稱為「法蘭西的莎士比亞」。
維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年2月26日—1885年5月22日),法國作家,19世紀前期積極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家,人道主義的代表人物,法國文學史上卓越的資產階級民主作家。
一生寫過多部詩歌、小說、劇本、各種散文和文藝評論及政論文章,在法國及世界有著廣泛的影響力。
(5)雨果為什麼被稱為法國大文豪擴展閱讀:
雨果一生的創作時期長達六十年之久,是個多產的作家,也是個多產的詩人。他前期的創作,基本上是站在資產階級人道主義立場上,同情人民疾苦,希望通過改良社會,解決矛盾。後期創作有一定的現實主義因素。
創作主調:贊頌真、善、美,鞭撻黑暗、丑惡、殘暴。
雨果的早期創作先受消極浪漫主義的影響,後來逐漸擺脫。雨果在1827年完成了思想上的質變——轉向了民主主義,並舉起了積極浪漫主義的大旗。
F. 雨果被稱為什麼
雨果應該是:雨果被稱為法國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被稱為"人工智慧領域的霍金"被譽為偉大的詩人、偉大的戲劇家、偉大的小說家、偉大的散文家、偉大的批評家等。
G. 雨果簡介
雨果 ( l802 ~ 1885 )
是 19 世紀前期積極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領袖,法國文學史上卓越的資產階級民主作家。貫穿他一生活動和創作的主導思想是 人道 主義、反對暴力、以愛制 「 惡 」 ,他的創作期長達 60 年以上,作品包括 26 卷詩歌、 20 卷小說、 12 卷劇本、 21 卷哲理論著,合計 79 卷之
多,給法國文學和人類文化寶庫增添了一份十分輝煌的文化遺產。其代表作是:《巴黎聖母院》、《悲慘世界》等長篇小說。
雨果幾乎經歷了 19 世紀法國的一切重大事變。他從小崇拜法國早期浪漫主義作家夏多布里昂。 1827 年發表韻文劇本《克倫威爾》 和《 < 克倫威爾 > 序言》( 1827 ), 「 序言 」 被稱為法國浪漫主義戲劇運動的宣言,是雨果極為重要的文藝論著。 1830 年他據序言中的 理論寫成第一個浪漫主義劇本《愛爾那尼》,它的演出標志著浪漫主義對古典主義的勝利。
《 巴黎聖母院 》( 1831 )是雨果第一部大型 浪漫主義 小說。它以離奇和對比手法寫了一個發生在 15 世紀法國的故事:巴黎聖母院 副主教克羅德道貌岸然、蛇蠍心腸,先愛後恨,迫害吉卜賽女郎愛斯梅拉爾達。面目醜陋、心地善良的敲鍾人卡西莫多為救女郎捨身。 小說揭露了宗教的虛偽,宣告禁慾主義的破產,歌頌了下層勞動人民的善良、友愛、舍己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義思想。
《 悲慘世界 》最能代表雨果的思想藝術風格,他以卓越的藝術魅力展示了資本主義社會奴役勞動人民、逼良為娼的殘酷的現實。 然而,作家深信唯有道德感化是醫治社會災難的良方。小說雖不乏現實主義因素,但就人物形象的塑造、環境的描寫,象徵和對比手 法的運用等方面而言,是一部浪漫主義的傑作
H. 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他為何被稱為「法蘭西的莎士比亞」呢
他一生寫過多部詩歌、小說、劇本、各種散文和文藝評論及政論文章,在法國及世界有著廣泛的影響力。 從他的偉大的詩詞,優秀作品中,無不體現出他對當時社會的譴責與不理解。同時我們也可以在他的作品中,看到一個偉大詩人對未來的憧憬,對未來的暢想,以及贊揚他對人類美好愛情的贊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