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關於90年世界盃冠軍爭奪戰的問題
德國與阿根廷,德國報了上屆世界盃阿根廷的一箭之仇,打進制勝點球的德國隊的後衛是安德烈·布雷默,左下角。兄弟,你也做任務的吧,問的問題有點刁哦,同樣,我也是做任務的,望採納
⑵ 經常有人說的巴蒂是誰
巴蒂斯圖塔,我的偶像啊。
⑶ 誰能一口氣說出20個著名足球球星的名字和所在國家
三度金球獎得主,前鋒或前衛)為足球而生的一代球王,前西德,前西德,內鋒)五十年代戰無不勝的無冕之王匈牙利隊的領軍人物、迪斯蒂法諾(1926年生,前衛或中衛)名揚天下的荷蘭「三劍客」之一,阿根廷,阿根廷-西班牙,荷蘭,前鋒)齊達內之前被認為是法國足球史上最有才華的球星,法國隊連奪世界盃和歐錦賽的關鍵人物之一,前衛)英國最有成就的足球大師,世界盃進球紀錄(14球)保持者。
17,法國,當今足壇第一硬漢,法國。
8、克魯伊夫(1947年生,前鋒)天生的射手,前鋒)身材矮壯的射門機器,葡萄牙,前鋒)原籍莫三比克、里傑卡爾德(1962年生、班克斯(1938年生、貝利(1940年生。
15、普斯卡什(1927年生、七十年代AC米蘭的領軍人物。
20,法國,兩腿畸形卻速度奇快。
13,荷蘭,為足球史上最具傳奇色彩的球星,每次大賽都表現出色、穆勒(1945年生、內德維德(1973年生。
10。
19,前衛)58,巴西。
14,94年巴西奪取世界盃的頭號功臣,前鋒)迄今享譽最多的足球運動員,前鋒)五十年代率領皇馬神話般地連續五次奪取歐洲冠軍杯,邊鋒)巴西58、62年世界冠軍隊的中場核心,曼聯足球的見證人,義大利足球的旗幟,現代全能型球員的典範。
11、尤西比奧(1942年生,前衛)六。
2,前衛)東歐足球最傑出的代表,巴西,法國,後衛)當今最佳後衛,前衛)八十年代歐洲最佳球員,義大利,守門員)被公認為足球史上最偉大的守門員。
18,匈牙利。
6、圖拉姆(1972年生,前衛)當今最有成就的中場大師。
21,前鋒或前衛)當今最具創造性的球星之一。
16、普拉蒂尼(1955年生。
5,現代全能型球員的代表人物、馬拉多納(1960年生,三屆世界盃得主,荷蘭1,巴西、羅馬里奧(1966生。
7,巴西,為本菲卡隊奪得兩屆歐洲冠軍杯,前鋒)全攻全守足球的代表人物、里維拉(1943年生、齊達內(1972生、博格坎普(1969年生、查爾頓(1937年生、62年兩奪世界盃的關鍵人物,捷克、貝肯鮑爾(1945年生、迪迪(1928-2001年。
12、科帕(1931生,英格蘭,中衛)七十年代率拜仁及西德隊獲得過幾乎所有重大比賽的冠軍,66年世界盃最佳射手、加林查(1933-1983年,英格蘭。
3。
9。
4
⑷ 關於歷史的戰爭涉及的"時間" "地點" "人物" "簡要情況"
官渡之戰 時間:公元200年(建安五年)
地點:官渡(今河南省中牟縣東北)
雙方統帥:袁紹;曹操;
力量對比:袁紹軍十二萬;曹操四萬;(註:《三國演義》說袁
紹七十萬;曹操七萬;這里以《三國志》記載為准。)
戰爭結果:曹操以少勝多;袁紹敗北;
戰爭影響:曹操擴大了勢力范圍,為日後爭霸天下奠定了基礎。
戰爭經過:
公元200年,在河南官渡,爆發了三國時期一次著名的戰役。
袁紹徵集了十二萬人馬,以河北名將顏良為先鋒,文丑、張郃、高覽、韓猛、
淳於瓊等為大將;以審配、田豐、沮授、許攸、郭圖等為謀士。曹操率軍數萬,
以夏侯敦、夏侯淵、曹仁、曹洪、許禇、張遼、徐晃、李典等為大將;用荀彧、
郭嘉、賈詡等為謀臣,來到官渡和袁紹軍決戰。官渡大戰之前的白馬之戰,曹操
用關羽斬殺袁紹大將顏良而取勝;之後在延津又斬殺了文丑,再次大敗袁軍。
在袁、曹兩軍的官渡相持戰中,雙方互有勝負,此消彼長。之後,袁軍謀士
許攸被迫降曹,獻出奇計。曹操親自率精兵五千偷襲烏巢,火燒袁紹全部糧草;
袁軍人心惶惶,大將張郃、高覽一齊降曹。
決戰後期,曹操採用荀彧計策,揚言分兵進攻袁紹鄴郡(今河南臨漳)與黎
陽。袁紹中計而分兵;曹軍分兵八路,直破袁紹大營,斬殺七萬多人,袁紹帶領
少數人馬逃回河北。
官渡之戰後,曹操擴大了勢力范圍,統一了北方,為日後爭霸天下奠定了基
礎。
曹操在基本統一北方後,於建安十三年七月揮師南下,企圖一舉消滅據有荊州的劉表和江東的孫權,統一全國。八月,劉表病逝,次子劉琮屯襄陽,劉備屯樊城。九月,曹操至新野,劉琮不戰而降。因江陵貯有劉表的大量糧草兵器等,劉備從樊城向江陵撤退,並命關羽帶領水軍經漢水到江陵會合。曹操親率輕騎五千,日夜兼程追趕,在當陽長坂(今湖北當陽東北)打敗劉備,佔領江陵。劉備放棄撤往江陵的計劃,折向東南漢水方向撤退,和自漢水東下的關羽水軍會合, 並與劉表長子江夏太守劉琦所部一萬餘人聯軍退至夏口(今湖北武漢漢口),圖謀聯合孫權抗擊曹操。
當曹操南下時,孫權派魯肅出使荊州,吊劉表喪,兼說劉備同心御曹。魯肅與劉備相遇於當陽,後劉備用其計退至鄂縣樊口(今湖北鄂州西北)。時曹操據江陵, 將順流東下,形勢緊迫,劉備遣諸葛亮隨肅往東吳。諸葛亮到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孫權已接到曹操威脅的書信,說訓練好水師八十萬,要與孫權在吳地決戰。孫權不願以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於曹操,又顧慮孫劉聯軍不能與曹操相匹敵,猶豫不決。諸葛亮對他分析敵我雙方的利弊,指出曹操勞師遠征,士卒疲憊。北人不習水戰。孫劉聯合,定可取勝。孫權部下以魯肅為代表的主戰派和張昭為首的主和派也展開了激烈爭辯。諸葛亮指出主和派意見的錯誤,進一步消除了孫權的顧慮。孫權決心聯劉抗曹,從鄱陽(今江西波陽東北)召回周瑜。周瑜支持諸葛亮和魯肅的意見,指出,實際來自中原的曹軍不過十五六萬,且已疲憊不堪。所得劉表新降的七八萬人,人心並不向曹。加之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曹操的後患,這些都是對曹操的不利因素。孫權增強聯劉抗曹取勝的信心,命周瑜和程普為左右都督,魯肅為贊軍校尉。周瑜率精銳部隊三萬人,沿江而上至夏口,與劉備統軍兩萬多人會合,共同抗曹。
孫劉聯軍溯江西進,與順流而下的曹軍在赤壁(歷來有幾種說法。一般認為在今湖北蒲圻西北,長江南岸)相遇(見彩圖赤壁之戰戰場遺址 湖北蒲圻)曹軍初戰不利,退往長江北岸的烏林(今湖北洪湖東北),雙方隔江對峙。北兵不慣船上生活,曹操下令用鐵索將戰船連鎖在一起,以減輕風浪顛簸。周瑜部將黃蓋建議採用火攻戰術以敗曹軍。曹操驕傲輕敵,相信黃蓋的詐降,黃蓋帶十艘蒙沖斗艦,滿載薪草膏油,外用帷幕偽裝,順風駛向曹船,因風縱火,燔燒曹軍船隻,火勢延及岸上營壘。曹軍人馬燒溺,傷亡慘重。周瑜、劉備軍隊水陸並進,曹操沿華容小道(今湖北監利北),向江陵方向狼狽退卻,加以瘟疫、飢餓,曹軍損失大半。
赤壁戰後,曹操退回北方,再無力南下。劉備通過這次戰爭也乘機占據荊州大部。稍後又奪得劉璋的益州。孫權據有江東,形成了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割據局面。
⑸ 求02年世界盃各隊大名單
中北美區:哥斯大黎加、美國、墨西哥
南美區:厄瓜多、巴拉圭、阿根廷、烏拉圭、巴西
亞洲區:中國、沙特、日本、韓國
歐洲區:法國、波蘭、西班牙、瑞典、俄羅斯、葡萄牙、丹麥、克羅埃西亞、義大利、英格蘭、斯洛維尼亞、土耳其、德國、愛爾蘭、比利時
⑹ 世界盃前兩場比分
都平拉
1:1 和0:0
⑺ 古代埃及文明的特點
一、綿延持久的文明傳統
從邈遠的古代起,埃及人就在蜿蜒如帶的尼羅河兩岸繁衍生息。尼羅河流域有其特殊的地理環境:西面是杳無人跡的利比亞沙漠,偶有綠洲點綴其間;東面雖然距離紅海不遠,但仍被缺乏水源的阿拉伯沙漠隔開,幾乎形成一道無法逾越的屏障;南面是尼羅河的上游,有飛流直下的六大瀑布,河流湍急,河道狹窄;北面是沒有良好港灣的地中海海岸,淺灘密布,暗礁羅列。這種地理環境阻斷了古埃及人與外部世界的聯系,雖然造成埃及與世隔絕的局面,但同時又為古埃及人提供了天然的保護屏障和豐富的礦物資源。古埃及人生活在這樣得天獨厚的環境里,長期免於外來侵略之患,因而產生了一種優越的安全感,他們不必像自己的近鄰美索不達米亞人那樣隨時得應付外族的侵擾。生活在這樣安全的環境里,古埃及人性格沉穩,自信而樂觀,他們差不多有1000年的時間一直過著和平穩定的生活。在此期間,古埃及人以其豐富的資源發展了自己獨特的文明,埃及的歷史一直沒有中斷,因而能使其文明在持續近3000年的法老時代(即古代埃及歷史上的王朝時代,包括第1—31王朝,約公元前3100—332年)免遭民族變動之苦。
尼羅河流域相對封閉的環境有利於古埃及國家的統一和長期延續。古埃及人的這種受環境保護的生活,也為國家政治長期的穩定創造了條件。大約公元前3100年,美尼斯在尼羅河畔建立了埃及歷史上的第1王朝(約公元前3100—2890年),從那時起,埃及經歷了早王朝(包括第1—王朝,約公元前3100—2686年)、古王國(包括第3—6王朝,約公元前2686—2181年)、第一中間期(包括第7—10王朝,約公元前2181—2040年)、中王國(包括第11—12王朝,約公元前2040—1786年)、第二中間期(包括第13—17王朝,約公元前1786—1567年)和新王國(包括第18—20王朝,約公元前1567—1085年)等時期,到公元前15世紀中期,控制了亞洲的巴勒斯坦、敘利亞和腓尼基,其勢力遠達幼發拉底河畔。在此之前,西亞的兩河流域先後建立的巴比倫、亞述強國與北非尼羅河流域的埃及各自是獨立發展的,西亞、北非這兩大文明體系並無直接聯系。到新王國初期,第18王朝好戰的諸法老對敘利亞和巴勒斯坦長期用兵,有「古埃及的拿破崙」之稱的圖特摩斯三世(公元前1504—1450年)對外擴張,其軍事活動最遠抵達幼發拉底河畔。他建立了一個地跨西亞、北非的強大軍事帝國。在客觀上導致了埃及文化與兩河流域文明的接觸,加速了埃及文化與地中海地區各國文化的交流,從而揭開古代西亞北非文明史上新的一頁。從公元前13世紀後半期開始,繁榮發展了近2000年的埃及文明開始趨於衰落。公元前1085年後,埃及已失去了它那偉大、庄嚴的形象,從新王國時期的對外開放一變而為長期淪於外族統治之下。在最後的幾個世紀里,利比亞人、努比亞人、波斯人依次入主埃及,分別在埃及建立了異族的王朝,其間還穿插著亞述人的入侵,在亞述人的刀鋒下埃及一度喪失獨立。到公元前332年,埃及被馬其頓國王歷山大征服,完全喪失獨立,結束了歷時近3000年的法老時代。
在埃及歷史的漫長進程中,到第6王朝時期(約公元前2345—2181年),才出現了地方州長勢力與中央法老王權的對抗。對抗的局面愈演愈烈,到第1中間期時,埃及終於陷入四分五裂的局面。在這之後,第11王朝(約公元前2133—1991年)的法老又使埃及恢復了統一,接著又有近300年的太平盛世。約公元前1786年,埃及再次出現分裂局面,進入第2中間期。這一時期,埃及遭受外來游牧民族希克索斯人的入侵,他們在埃及北方統治了100多年後,被第18王朝的創建者雅赫摩斯一世(公元前1570—1546年)逐出國土。
綜觀從早王朝到新王國2000多年埃及的歷史,是王朝統一的時間多於內亂外患的兩個中間期,第一中間期主要是內亂,第二中間期主要是外患,而埃及在統一後的幾個世紀里幾乎沒有受到外族的入侵。盡管王朝一個個不斷興起和衰亡,其統治者也更換不休,間或有社會動亂和異族入侵,埃及固有的文化傳統卻從未中斷。即使在希克索斯人王朝取代埃及本土王朝的情況下,埃及文明也沒有被摧毀,依然向前發展著。在希克索斯人統治埃及北方國土的一個多世紀里,不是埃及人被迫接受了入侵者希克索斯人的語言、習俗和畜牧經濟;相反,是希克索斯人自己被迅速埃及化了。其原因在於埃及文明由來已久,從第1王朝到希克索斯人的入侵,古埃及文明已歷時14個世紀,文明的根基已深深扎入尼羅河畔,不是任何外來入侵的力量一下子就能夠摧毀得了的。再者,入侵的希克索斯人已不是那些剛從大草原或沙漠地帶過來的未開化的野蠻人,而是早已滲入埃及東北邊境的半文明的游牧部落,他們在入侵埃及的過程中,逐漸為先進的埃及文明所同化。希克索斯人王朝的建立,並不意味著古埃及文明的毀滅。希克索斯諸王受埃及法老豪華奢侈宮廷生活的誘惑,同時為了鞏固其政權,更需要有當地埃及官吏和神廟祭司的合作,所以他們很快就適應了埃及人的生活與傳統。希克索斯人以阿瓦里斯為中心建立起來的第15、16王朝,仍按照埃及王朝傳統排序,他們開始信奉傳統的埃及諸神,他們的國王承襲埃及法老尊號,[1]自稱為太陽神「拉之子」,[2]並沿襲埃及原有的的一套行政機構。希克索斯人曾以法老之尊在埃及的北方實行統治,在古埃及的重要文獻《都靈紙草》[3]中希克索斯諸王還被列為埃及的合法君主,至少他們在表面上已經埃及化了,對古埃及的文化並未公開干涉。所以,在希克索斯人統治時期,埃及的傳統文化不僅沒有中斷,而且還得以繼承和發展。這種文明的延續性在隨後的新王國時期表現得十分明顯,強大的法老君主專制政體達到了頂峰。
到利比亞·舍易斯王朝時期(包括第21—26王朝,約公元前1085—525年),埃及北部曾處於利比亞人的統治之下。作為統治者的利比亞人仰慕埃及文化,並急切地效仿埃及人的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同時,由於埃及人在南部的政權日趨衰弱,給努比亞人的入侵提供了機會。他們將其統治向北擴張到了整個尼羅河河谷。努比亞人的影響雖范圍很廣,但並沒有破壞性。因為在第18王朝時期努比亞人就已吸收了埃及文化的許多特點,埃及的宗教和習俗在努比亞繁盛起來,並深深影響了其周邊地區的文化。而這時的努比亞國王及貴族階層幾乎全盤接納了埃及文化,在他們看來,任何放棄法老傳統的想法都是愚蠢的。公元前8世紀,努比亞人橫掃整個尼羅河河谷,從南面的納帕特到北面的三角洲地區,再次統一了埃及。在此期間,埃及人繼續同化他們的入侵者,這從努比亞人建造的巨大王室金字塔和供奉埃及神靈的廟宇可以看得出來。總之,無論是利比亞人還是努比亞人,他們在古代埃及歷史上都重復了一個現象:作為新興民族,他們征服了埃及原來的政治軍事中心,但在文化上又被埃及民族所同化。在此之後,法老時代埃及傳統的宮廷制度從波斯人統治時期一直延續到希臘人建立的托勒密王朝時期(公元前305—30年)。顯著的政治連續性成為法老時代埃及文明的一個主要特徵,埃及人把一個輝煌的文明傳統完整無損地維系了25個世紀以上,這在古代近東的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二、固有的民族文化傳統
發源於尼羅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以其輝煌的文化成就令人贊嘆不已。在近3000年的法老時代,古埃及人始終保持著其民族的固有文化傳統。以象形文字為例,古埃及人早在公元前3500年就創造了文字,到公元前3100年左右就已形成了完整的象形文字體系,這標志著埃及文明已經成熟。象形文字對保持古代埃及文化的穩定起到了重要作用,並成為法老時代官方使用的主要文字。在古代埃及,雖然後來有了書寫更為簡化的祭司體文字和世俗體文字,但象形文字並沒有被廢棄,仍固定用於書寫官方和神廟的文獻,甚至到了托勒密王朝時期,神廟祭司仍在使用象形文字撰寫銘文,著名的《羅塞達石碑》[4]銘刻就是一例。
古埃及文化固有的特點,反映在宗教信仰方面,就是對死後生活的關心。古埃及人相信死亡只是來世的一種准備,最為重要的在於要把死者在來世所用的東西准備好,一個明顯的例子就是對死者實行厚葬。古埃及人生來講求實際,墨守成規,客觀上也有助於保存他們的文明成果。盡管他們晚期經常遭受外族的入侵和統治,各個方面都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但他們對於古老的習俗還是信守不渝,尤其對宗教上的許多傳統是決不會拋棄的。在古代埃及一直盛行著對死者實行厚葬之風,法老時代凡是能修起正式墳墓的埃及人,從在世之時起,都會不惜錢財去辦理他們認為「有死之年」必備的各種物品來裝飾墳墓。地理和自然條件對於古物的保護也大有幫助,尼羅河兩岸的土地大部分是沙漠,每年很少或者根本不會下雨,隨葬的物品在干沙覆蓋下不會受到什麼損害。在埃及,幾乎沒有什麼埋在沙土裡的珍寶會腐爛,就是挖出來最精緻的雕刻品,也是完美如新的,雖然埋在沙里過了幾千年,卻像剛剛由藝術家完成的一樣,乾燥的沙土能永遠保存一切。
世界上差不多所有的古代民族都有過在死者墳墓里放置隨葬品的習俗,但從來沒有一個民族像古埃及人那樣生前就為冥世的生活進行不遺餘力地准備。對冥世深信不疑的觀念,使他們在告別塵世之時就把一切能用得上的物品連同他們的遺體一起埋入墳墓,以便在冥世繼續享用。即使是在最為簡陋的墳墓當中,死者遺體身邊也會擺放幾個陶罐、一些工具和幾件個人用品。家境富裕的人們能夠修造得起精緻的墳墓,裡面配置一些傢具、供品和衣物。對於無法埋入墳墓的物品,古埃及人就代之以模型,這些模型的製作精巧,跟真品毫無二致。5000多年來,古埃及人一直把他們文明所創造的一切物品如碟盤、衣服、傢具、珠寶、雕像、飾物、書籍等和死者的木乃伊一起埋入天然防腐的沙土裡。因此,我們今天才能得到有關古埃及文明一套較為完整的記載,使古代埃及文化的許多遺產保存至今。古埃及文明雖然在年代上離我們極其遙遠,但由於保留下來的古埃及文化遺產內容豐富,影響深遠,深遠今天我們看起來,古埃及文明在某些方面仍比任何別的古老文明更加親切可知。
古埃及文化在藝術領域中的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其藝術自成體系,程式嚴峻,而且幾千年一成不變。在古埃及人的浮雕和繪畫作品裡,人像造型必須遵照嚴格的側頭正胸式的基本法則,即表現人站立、行走時,頭和面孔必須以側面形式表現,雙肩和胸部則以正面表現,而雙腳又是側面的。這種造型最早出現在前王朝的=時期(約公元前4500—3100年)的蠍王權標頭上。從第1王朝之始的納爾邁調色板上可以看出,側頭正胸的表現手法已經相當成熟,[5]此後,形成固定的模式,法老時代一直被奉為圭臬。對於表現法老的形象,這種「規范」化的程式要求就更為嚴格,法老必須畫得要高大,占據畫面的中心位置。因為在古代埃及這樣一個王權神授的國度里,法老就是在世的神,藝術作品表現法老的形象必須按照「應有」的樣子,而不是根據實際看到的樣子去塑造,必須把人神一體的君主表現為盡可能的充分和完美,由此確定的一套人像程序,作為官定模式而用於一切藝術作品。所以,埃及的浮雕和繪畫中的人像面貌,令人一眼就能看得出來,而且給人留下的印象也是深刻的。這一藝術風格一旦形成便流行於整個法老時代,歷時近3000年而不衰,同時也構成了古埃及文化突出的一個特點。
三、法老對國家經濟的嚴格控制
古代埃及實行君主專制統治,法老作為國家權力的象徵和代表,嚴格控制著國家的經濟,這也是古埃及文明的一個傳統特點。
在古代埃及,法老對全國的土地享有最高的支配權,法老不但自己佔有許多土地,而且還常常把大片土地贈給神廟,或賞賜給大臣、貴族以及其他親信。法老對國家土地的這種絕對支配權,是古代埃及君主專制政體賴以建立的基礎。對全國的土地、人口、黃金和牲畜每兩年一次的清查從早王朝時期就已經開始了,這種普查土地、財產制度為古王國歷代法老所沿襲。《巴勒莫石碑》[6]銘文中對此有過明確的記錄。僅以第5王朝的薩胡拉在位時的清查活動為例,銘文中記載就有七次,[7]足見法老對清查活動之重視。經過頻繁和嚴格的清查後,全國的土地、人口、牲畜全部登記入冊,成為國家檔案的重要組成部分,並直接由法老控制調用。由此可以想見法老對全國土地財物以及臣民的控制達到了何等嚴密的程度。這種情形,在古代東方社會里也是少見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正是古代埃及社會的真實寫照。
為了保證國家的基本稅收來源,法老將全國大部分土地分配給農民使用,而且不允許農民離開土地。由於尼羅河年年泛濫,地界每被覆蓋一次,農民的土地就得重新登記分配一次。因此,古代埃及在土地管理方面比歷史上任何一個國家都嚴格。尼羅河泛濫,洪水量變化無常,有時水量大到所過之處全被淹沒,造成極大禍害,有時卻小到不足提供灌溉之用,播種面積減少,糧食就會減產。如果尼羅河一連幾年水位過低,必然發生飢荒。所以有必要儲備糧食,供應居民。同時,必須保證無論任何情況下,都得保留足夠的種子供下一季播種,這對未來的收獲至關重要。所以,儲糧備荒成為法老中央政府的一項十分重要的職責。法老在上下埃及分設糧倉,豐收之年盡量多備糧食,並限制居民的消費,以補救總會發生的突然災荒。法老作為國家的最高統治者,必須掌握糧庫有多少儲糧,以便在需要時將存糧合理分發到災荒最為嚴重的地區。
在古代的埃及,最能體現法老對國家經濟的嚴格控制,莫過於法老對全國水利灌溉系統的控制。古埃及人口較為稠密,聚集在狹長的尼羅河谷地,為了維持全體居民的生計,必須治理好尼羅河,國家命脈全靠灌溉和控制這條大河。尼羅河的水利灌溉活動早在前王朝末期就已經開始了。在希拉康波里出土的蠍王權標頭上,可以看到蠍王手持鋤頭站在河岸(或水渠上)主持河渠奠基儀式的場面。[8]前王朝時期(約公元前4500—3100年),埃及出現的最早國家「帕斯特」,它的象形文字就是一塊被縱橫交錯的灌溉渠道分隔開的土地。[9]顯然,那時埃及已經有了灌溉活動。進入法老時代後,隨著上下埃及的統一,全國范圍內的灌溉網逐漸形成,這些布滿全埃及的灌溉網路從一開始就被置於國家的嚴格控制和統一管理之下,成為中央政權重要的一項社會職能。早在第1、第2王朝,就設專人對尼羅河水位進行觀測和記錄。水位的記錄一方面可供國家水利措施做參考,一方面也是為預算產量和釐定稅額提供依據。在《巴勒莫石碑》銘文中關於對早王朝時期尼羅河水每年泛濫高度的記錄,就是一個明顯的例證。埃及歷代統治者在誇耀自己功績的時候,也總是把開鑿水渠、整修堤壩放在重要地位。相傳美尼斯受人稱贊的一個功績就是修建了一道堤壩,把孟斐斯和尼羅河隔開,當他「修堤而使這個地方成為乾地的時候,他就第一個在那裡建立了一座現在稱為孟菲斯的一座城。」[10]後來,埃及歷朝統治者也都常以治水有方作為自己的重要政績。
中王國第12王朝(公元前1991—1768年)的歷代統治者曾征調大批勞力修復尼羅河灌溉系統,對法尤姆地區進行大規模的開發,興建水利工程。法尤姆位於孟斐斯西南50公里,低於海平面45米,本是一片沼澤區,中間有一淡水湖,曾與尼羅河相連。後因尼羅河流域氣候變化,乾旱出現時,湖河聯系被隔斷,只有尼羅河暴漲時,泛濫的河水才能流入湖中。興修的水利工程主要是排干法尤姆湖周圍的沼澤,環湖建起堤壩,並開辟渠道,使法尤姆湖水與尼羅河水相連,建水閘以調節尼羅河水量。這樣,每當尼羅河泛濫季節,河水便順著水渠流入法尤姆湖,而每當尼羅河水不足時,又可將洪水瀉出。這項龐大的水利工程,從第12王朝開國君主阿美涅姆赫特一世(公元前1991——1962年)起,歷經六代,至阿美涅姆赫特三世(公元前1842—1797年)統治時期才告完工。法尤姆地區系統的水利工程建立,改變了這里的自然環境,沼澤變為肥田沃土,擴大耕地面積達2500多公頃,當地的農作物一年可收兩成,增加了農業畝產量。隨著法尤姆地區大片土地被開墾,這里的人口迅速增加,一座新興的工商業城市——卡呼恩拔地而起,一躍成為中王國時期埃及的一大經濟中心。毫無疑問,這么大的水利灌溉工程,沒有一個強有力的國家政權去組織、領導和指揮,是根本無法完成的。在古代埃及,這一工程的實施和成功,正是由一個龐大的官僚機構統籌安排實現的,而這個官僚機構的總頭子就是人神一體的專制君主——法老。
古埃及文明就像古埃及人的性格一樣,是穩定的,但決不是靜止不變的。實際上,法老時代的埃及在與周邊各古代民族的交往過程中,由於受外部文化的影響,古埃及人的習俗發生了許多變化。但是,古埃及文明的傳統特點卻始終保持著,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他們的宗教信仰、政治制度和經濟生活。
綜上所述,古埃及文明反映了古埃及人及其地理環境所獨有的特點,因而有它自己的特色。古埃及人有著其民族固有的文化傳統,這一文化傳統是在長達近3000年的法老時代逐漸形成的。但是,古埃及人並不是一個固步自封的保守民族,他們在與近東和地中海區域各民族的接觸中,特別是從新王國時代開始,通過軍事征戰,貿易往來於外部世界發生了較為密切的聯系。通過與西亞文化以及希臘文化的交往、融合,古埃及傳統文化得以豐富,而又對後來的希臘、羅馬文化的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古埃及文化極大地豐富了世界文化的寶庫,為人類文明的進步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⑻ 中國古代計時儀器有哪些
歷史上的計時劃分和計時器發明
公元前20000年:史前人以在木棍和骨頭上刻標記的方式來計時。
公元前8000年:埃及人制訂了每年12個月,每月均為 30天的歷法。
公元前3000年: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把一年分為12個月,每月30天,每天分為 360個周期,每個周期為4分鍾。
公元前2000年:巴比倫人使用每年354天的歷法,每月 29天和30天相輪。與此同時,瑪雅人創立了一年2印天和365天的歷法。
公元前1500年:埃及發明第一個移動日晷,將一天分為12個周期。接著又發明一種叫漏刻的計時器。
公元前700年:巴比倫人把一天分為相等的12個部分。
公元前100年:雅典出現以一天24小時為基礎的機械漏刻。 公元200年:西方開始引入星期概念。
公元400年:中國發展了機械漏刻。
公元1100年:日晷在歐洲得到發展。
公元1350年:德國鍾表匠發明第一個機械鬧鍾。
公元1500年:義大利教堂響起了機械鍾聲。
公元1510年:德國紐倫堡出現帶發條的懷表。
公元1583年:格里歷在羅馬、西班牙、葡萄牙、法國和荷蘭部分地區生效。
公元1656年:荷蘭一位天文學家發明自擺鍾。
公元1700年:時鍾上除時針外又加上了分針。
公元1800年:計時精確度到1/100秒。
公元1840年:建立格林威治標准時間。
公元1850年:計時精確到1/1000秒。
公元1884年:華盛頓會議制訂全球時區表。
公元1928年:發明石英鍾。
公元1949年:發明第一台原子鍾。
公元1950年:計時精確到微秒。
公元1965年:計時精確到毫微秒。
公元1970年:計時精確到微微秒。
公元1972年:建立全球協調時間時。
公元1990年:精確到毫微微秒。
公元1998年:建立超冷銫原子鍾,比微微秒又要精確10萬倍。
太陽鍾
在歷史的長河中,天文學和計時學是相伴發展的,可以說有了天文學,也就有了計時學,計時儀器和天文儀器一樣,是經過漫長的發展歷程逐漸精確化的。最古老的計時儀器是土圭、圭表和日晷,其原理是通過太陽的投影和方位計時,一般通稱太陽鍾。
1.1土圭
土圭是最古老的計時儀器,是一種構造簡單,直立的地上的桿子用以觀察太陽光投射的桿影,通過桿影移動規律、影的長短,以定冬至、夏至日。「尚書·堯典」中記述土圭始於堯帝時期,即公元前2357-2258年,史學界認為「堯典」不是堯時寫的,是周代史官根據傳聞編寫,後經春秋戰國(公元前7~2世紀)時儒家陸續補訂而成。因此我們可以認為,至遲在公元前7世紀掌管天地四時的官吏已使用土圭分出二分二至,確定一年為366天。到殷商時代(公元前1520~1030年)測時已達到相當高的精度,其干支記日法一直延用到今天。
1.2圭表
由於土圭的構造簡單,不易掌握,所以逐漸發展為圭表。「隋書天文志」將圭表的創造追溯到公元6世紀:南北朝梁武帝天監年間(公元503~519年)祖(祖沖之之子)造八尺高的銅圭表,觀測圭上表影的長短,測訂時間。但1965年江蘇儀征東漢墓(公元25~220年)出土了一件青銅鑄的圭表,這說明圭表的創制和使用要早於記載幾百年。待到「元史·天文志」對圭表的形制、構造、材質都有詳盡的記述。
元初郭守敬按照圭表的原理在河南登封建立了高聳的觀星台,在大都(今北京)設置了圭表。明正統二年至七年(公元1437~1442年)在北京古觀象台建造圭表,清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重修並加以改進。古代圭表是用來判斷方向,測定季節,四季劃分和推算歷法,對農業生產發展起到重要作用。
1.3日晷
日晷又稱晷儀,也是觀測日影記時的儀器,它與圭表的區別是:圭表的根據日影的長短判別方向測定季節、全年日數和冬至、夏至就在的日子,推算歷法等;日晷的應用,主要是根據日影的位置,以指定當時的時辰或刻數,是我國古代較為普遍使用的計時儀器,但在史籍中卻少有記載,現在史料中最早的記載是「漢書·律歷志·制漢歷」一節:太史令司馬遷建議共議「乃定東西,主晷儀,下刻漏」,而「漢書·藝文志」中列有晷書34卷,但僅存書名,而無內容。
「隋書·天文志」中記載了耿詢的成就,「觀測日晷和刻漏,是測天地正儀象的根本」。「明史·天文志」對日晷的形制,定時之法都有詳細的記載。較之圭表,它已復雜多了,可以說是一種真正的儀器了,發展到清代,不僅可以計時用,日晷本身已成為一件裝飾藝術品。
中國太陽鍾的歷史上,指極表或指極針的發現可上溯到公元前四世紀,而周漢之間的12時辰制是非常先進的,在公元前四世紀以前已成為一種不變的時制。
唐代的赤道式日晷,是所有日晷中計時最准確的。後經阿拉件人或猶太人將其傳入西方,十七世紀時赤道式日晷風行於歐洲,人們稱它為「二分式日晷」。明末之後,中西各種日晷在社會上廣泛使用,種類之多,前所未有。山西姚喬林是十八世紀著名的日晷製作家,其流派遠播廣東。
總之,太陽鍾橫跨人類歷史數千年,在使用中不斷發展和進步,為社會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起到了推動的作用,不僅可以計時,而且能求得標准時間,甚至可以校對現代的鍾表。
日晷所測的是真太陽時或視太陽時,因為地球軌道偏心率以及地球傾角的影響,真太陽時和平太陽時是不一致的。因此,不依靠太陽測時的方法成為事實,而且更為重要。歐洲在十四世紀早期,機械鍾出現以前,主要靠日晷計時,而中國對水鍾或刻漏則十分重視,並發展成為一種文化,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為機械鍾表的誕生作了科學和技術上的准備。
2.1水鍾
水鍾在中國又叫做「刻漏」,「漏壺」。根據等時性原理,滴水記時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利用特殊容器記錄把水漏完的時間(泄水型),另一種是底部不開口的容器,另一種是底部不開口的容器,記錄它用多少時間把水裝滿(受水型)。中國的水鍾,最先是泄水型,後來泄水型與受水型同時並用或兩者合一。自公元85年左右,浮子上裝有漏箭的受水型漏壺逐漸流行,甚至到處使用。
從公元二世紀張衡的時代,到公元六世紀耿詢的時代,使表演用的渾天儀和天球儀轉動起來的水鍾技術孕育了早期機械鍾的出現。公元25年,一行和梁令瓚發明了擒縱機構,這種裝置實質上就是早期的機械時鍾,早於歐洲六個世紀。中國的渾儀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往往形式上是天文觀測儀器,而本質上是時鍾裝置,因為從張衡的時代起,天文技術人員一直想做一種緩慢放置的齒輪,以便達到與天上的周日視運動步調一致。
公元725年一行和梁令瓚實質上解決了這一難題,因此,皇室對設在宮中放置不停的天球(天文鍾)感興趣是毫不奇怪的。
公元1088~1090年,蘇頌和他的同事們在開封建立的水運儀像台是機械時鍾和觀測用渾儀的完美結合,在原理上是成功的,因此,可以說他比羅伯特、胡克先行六個世紀,比方和斐先行七個半世紀。
2.2香篆鍾
水鍾盡管是有發展前途的,但是古人仍在廣泛的領域進行不竭探索,在某些情況下,也可能有其他較水鍾更為准確的計時方法,據宋代學者薛季宣說,除日晷刻漏之外,有一種香篆鍾於十二世紀中葉在中國流行。荷蘭高羅培著「狄仁傑斷案傳奇」中,記述了唐宮計時用的香篆鍾為梅花形黃銅盤,盤子內梅花五瓣,各繚繞著一圈盤香,用以計時焚薰,稱為「五孕祥雲」。
2.3沙漏
⑼ 我國鐵路建設新成就和修築京張鐵路的背景
世界屋脊的輝煌穿越——寫在青藏鐵路鋪通之際
2005年10月12日,註定要在世界鐵路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世界上海拔最高、線路最長的高原凍土鐵路———青藏鐵路鋪軌全線貫通。10月15日,首批援藏物資通過青藏鐵路運抵拉薩。這標志著西藏正式結束不通鐵路的歷史,也標志著我國所有省、市、區全部通上鐵路。
攻破凍土難題,克服高原缺氧,保護脆弱生態
鐵路建設難題一一破解
修建進藏鐵路是幾代中國人的夢想。新中國成立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對修建進藏鐵路一直關懷備至。1984年,青藏鐵路西寧至格爾木段正式運營。2001年6月29日,全長1142公里的青藏鐵路格爾木至拉薩段正式動工。
滑坡,地震,風沙,雷電,強日照,泥石流。除了這些頻發的自然災害外,青藏鐵路工程更面臨著「多年凍土、高寒缺氧、生態脆弱」三大世界鐵路建設難題。4年來,10多萬築路大軍弘揚「挑戰極限、勇創一流」的青藏鐵路精神,在雪域高原創造出一個又一個奇跡。
青藏鐵路要穿越550公里的連續多年凍土區,另外還有部分島狀凍土、深季節凍土、沼澤濕地和斜坡濕地,是工程建設的最大難關。200多名科研和工程技術人員聯合攻關,先後啃下了多年凍土隧道、橋梁、路基施工應用技術等多項世界性難題,不少凍土工程措施在國內外都是首創,使青藏鐵路成了「世界凍土工程的博物館」。
風火山的冰層厚達150多米,青藏鐵路開工前,有西方媒體預言:青藏鐵路根本過不了風火山。負責施工的中鐵二十局與多家科研單位合作,相繼攻克了多項世界性高原凍土施工難題。2002年10月,風火山隧道順利貫通。
青藏鐵路全線海拔3000米以上,其中海拔4000米以上地段有960公里,最高點達5072米,年平均氣溫在0攝氏度以下,極端最低氣溫零下45攝氏度,空氣含氧量僅為內地的一半,建設者隨時可能發生肺水腫、腦水腫等危及生命的高原病。
為保障建設者的健康,青藏鐵路建設總指揮部堅持衛生保障先行,以往建設工地上常見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等豪言壯語,被「以人為本、保障健康」所取代。沿線建立了三級醫療機構,職工生病在半個小時內就能送往工地醫院治療。青藏鐵路沿線建有17座大型制氧站,工人每人每天平均強制性吸氧不低於2小時。在開工以來的4年多建設中,沒有一人因高原病致死。
青藏高原珍稀動物品種多、種群大,生態環境脆弱。青藏鐵路格爾木至拉薩段總投資330.9億元,其中用於環境保護的投資就達12億元以上。指揮部還在我國大型工程中首次實行環保監理制度,委託第三方對青藏鐵路實施全程環保監控。青藏鐵路成為我國重點工程環保的典範:首次與鐵路所經省區簽訂環保責任書;首次為野生動物修建遷徙通道;首次成功在高海拔地區種植移植草皮……
減少運輸成本,擴大對外交流,改變消費結構
高原發展機遇千載難逢
初到西藏的人,都會有一個共同感受:物價高。據西藏有關部門調查,在拉薩,一噸煤炭700元,一噸水泥800元,100元人民幣的實際購買力相當於沿海地區的54元。原因主要是西藏自身生產能力相對較低,而以公路為主的運輸方式,又增加了進出藏物資的運輸費用和進出藏人員的經濟支出。
交通的不便,越來越成為西藏改革開放和發展經濟的瓶頸。旅遊業、礦業、藏醫葯業、農畜產品加工、民族手工業等高原特色產業的發展,都因為交通而受制約。
青藏鐵路西寧至格爾木段運營以來,成為開發青海柴達木盆地和推動青、藏兩省區經濟發展的交通要道。戈壁新城格爾木已從昔日的戈壁荒灘,發展成為一個現代化城市。
青藏鐵路縱貫青海、西藏兩省區,是溝通青藏與內地聯系的具有戰略意義的通道,也是西部腹地路網骨架的重要組成部分。青藏鐵路的貫通,將為青、藏兩省區的經濟發展提供廣闊空間,並從根本上改善西藏的交通設施,使西藏形成鐵路、公路和航空的立體化交通,徹底解決物資、人員進出困難的問題,加快產業結構的合理調整,逐步形成自己的經濟造血功能。
串聯高原景觀,展示迷人魅力,吸引世人目光
黃金旅遊線路呼之欲出
藍天白雲,雪山峽谷,民俗風情,宗教寺院……神秘的青藏高原以其巨大的魅力,一直吸引著中外遊客。自1980年以來,進藏觀光的遊客人數以年均27.6%的速度遞增,旅遊收入年均增長34%,兩項指標都明顯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西藏已經把旅遊業作為特色經濟之首,然而,閉塞的交通卻制約了這一產業的壯大。青藏鐵路貫通後,不僅為乘客提供較低的票價,還將把西寧、格爾木、拉薩3座城市串聯成一個整體,形成環格爾木旅遊圈和環拉薩旅遊圈。
建成後的青藏鐵路將保持全天候通車,並使用紅外線監控系統。列車在一般路段的速度可達每小時120公里,凍土地段每小時100公里。這意味著從格爾木到拉薩不會超過12小時。
據介紹,青藏鐵路列車分普通客車和觀光列車兩種,前者以輸送乘客為主,後者兼具旅遊功能,每到一處勝地可停車觀光,預計觀光列車年載客量90萬人次。屆時,遊客將坐在具有供氧功能的車廂內,享受飲食、民族風情表演等服務,瀏覽窗外美景。這無疑會使赴藏的旅遊者大增,推動西藏旅遊業蓬勃發展。
面對新形勢,西藏提出了跨越式發展的戰略。青藏鐵路的貫通,無疑會使西藏乘上時代的快車,駛向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