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誰知道故宮的資料啊
故宮博物院自1925年建院以來已經走過了80年的漫長歷程。10月9日上午,新浪網特邀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副主任朱誠如教授做客聊天室,為網友講述故宮博物院80年的滄桑歲月。以下是聊天實錄。
主持人馬驤:各位親愛的新浪網友大家上午好,歡迎你們光臨新浪嘉賓聊天室,我是主持人馬驤。故宮博物院至1925建院以來,今年是八十周年院慶。今天我們請到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的副主任朱誠如教授做客我們新浪聊天室,一起聊一聊故宮的歷史和現狀。朱教授在98-02年擔任故宮博物館副院長的工作,可以說是一個對故宮了如指掌的人,您給我們網友上來先簡單介紹一下,大概這八十年故宮度過了哪幾個階段?
朱誠如:今年是故宮博物館建院八十周年,故宮博物館八十周年的歷程,應該說是比較曲折,它基本上是跟國家、民族的命運相緊密聯系的,從1925年成立的時候正好是北洋軍閥統治時期,那種情況下故宮博物館能夠成立很不容易。成立以後受到北洋軍閥政府當時一些干擾,到了1928年由國民政府來管理,這樣以後就一直到1932年文物南遷,也就是說從28-32年這段時間。如果說從1925年故宮博物館成立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段時間裡面也就那麼幾年的時間屬於故宮博物館比較安定的時期,從1932年開始,故宮的文物就開始南遷,遷到南京、上海以後,後來又抗戰,抗戰之前文物分成三路,到了四川、貴陽,最後都在四川了,然後抗戰勝利以後,文物又從四川運回到南京,這前後十幾年的時間,輾轉數萬里地,這個時期應該說是故宮歷史上文物在這個過程當中走了個非常困難的時期,這是國家和民族的災難時期,文物也同樣承受災難。
但是非常有幸的是,在整個過程當中,因為中華民族的子孫對自己國家老祖宗的文物非常熱愛,全民族都在保護它,所以整個文物在南遷過程當中,在西遷過程當中,以及到後來回來,十餘年的時間輾轉數萬里,文物沒有什麼大的損壞,這在二次大戰過後,在各個國家而言,這是一件很了不得的一件事情,這是建國前整個歷史情況。
到了1948年,國民政府要准備往台灣撤退的時候,又有一批文物從南京運到了台北,當時文物南遷的時候一共是13491箱文物運到南方去,後來運到台北是2972箱,這2972箱,就是後來台北在郊外雙溪的地方建了今天我們大家都知道的台北故宮博物館,盡管是兩個故宮博物館,但是它的主體故宮只有一個,還是在北京。
主持人馬驤:這是帶不走的。
朱誠如:這是帶不走的。這么多文物運到台北,2001年台北故宮博物院院長秦孝儀先生到大陸來訪問,我曾經陪同他,他親自跟我講這樣一件事情,他說運到台北的2972箱文物,他曾經組織人花了十多年時間,把這些文物按照當時文物遷到台北的清單逐一的進行清點,他最後告訴我,除了一頁紙,別的全都對,他甚至和我說過這樣一句話,這2972箱文物我把它全部按照故字型大小進行編號。台北從41年以後,台灣人或者海外人捐贈的、台北故宮博物院新收購的文物全部編成新字型大小,他說國家肯定遲早要統一,統一的時候,這部分故字型大小的文物還是應該回到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所以我覺得台北故宮博物館的這位院長,這位老先生是非常值得尊敬的,他對遷台文物的處理,我覺得表現了學者對我們老祖宗文物一種非常強烈的愛國的情懷,他保護它,這是內部文物。
其它的文物我們今天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文物大約是150萬件左右,南遷的文物當中,現在還有1211箱,大約剩十萬多件,還保存當年北京故宮博物院在南京修的庫房,叫朝天宮庫房,這是故宮博物院當時文物南遷的時候在南京修的一個庫房,現在那還有十多萬件,是1211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應該說是故宮博物院一個大的發展的時期,黨和政府對文物非常關心,從49年以後,基本上文物的保護工作,各方面的工作走上了正軌。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也是一個大的發展時期、創新時期,文物的整理工作、展覽工作、研究工作各方面工作都取得很大進展。
文化大革命當中曾經有一段故宮博物院因為當時局面比較混亂,中央批准關門了,一直到1971年再重新開放。重新開放以後,這也是故宮博物院一個更大的發展時期。文化大革命當中這一段故宮里跟全國一樣,也受到同樣的磨難,71年以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這一段是故宮博物院大的發展時期,這幾年,特別是鄭欣淼院長來了以後,可以說是故宮全面發展,創新發展一個時期,故宮古建築維修,學術研究開展,文物展覽水平提高,在國外展覽的推廣等等方面都取得很大的進展,基本上是這么一個狀況。
主持人馬驤:我們非常感謝朱教授,給我們把脈絡梳理一遍,我們大概知道建院八十年的歷史了。我看到特別多的網友在留言版上留了問題,我知道大家對故宮都充滿的好奇,覺得有神秘感,在線網友也提出一些問題,有些問題很有意思。
網友:您好,請問康熙大帝題字一共有幾處?故宮真的有一個地下藏寶處?請您介紹一下每年五一、十一門票費用,及北京、台北兩院交流。
主持人馬驤:很多問題,各位網友別著急,我們一點點把這些問題說出來。說到故宮大家非常感興趣,包括問康熙題字有幾處的朋友,包括地下寶庫的朋友,都對故宮裡面的寶貝非常感興趣。台北的故宮博物院您去過嗎?
朱誠如:去過。
主持人馬驤:北京故宮博物院用李敖先生的話說是「有皮無瓤」,反過來台北故宮博物院是「有瓤無皮」,這是他的觀點。您能不能跟我們說一下現在台北故宮博物院和北京的紫禁城館藏文物的對比?
朱誠如:台北故宮博物館這兩邊文物收藏應該這樣說,我覺得秦孝儀先生當年來訪問他說過這樣一句話,他說兩邊文物是各有所長,就數量而言,是北京故宮博物館現在是150萬件,就文物精品來說,也可以這樣說,是各有所長。秦先生當年說這樣一句話,比較大的,因為他當年運的東西都比較小巧玲瓏,比較大的東西,軍器是無法拿走的。現在從目前來看,咱們這幾部分,第一個古建築物,這是最主要的故宮的文物拿不走。第二文物藏品,所謂宮廷文物,宮廷裡面的歷史文物這是當時沒有拿到的,這是兩個的主要部分。除此以外,還有檔案當中他只是拿走一小部分,現在我們大陸保存了一千多萬件中央政府檔案,他拿走的檔案、現在在台北故宮大約保存了40萬的檔案,還有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有30萬,加起來70萬,檔案大部分也在北京。
圖書當時比較重要的典籍,比如《四庫全書》,《古今圖書集成》這幾個重要的書,他都帶走了。當然《四庫全書》有四套,大陸現在北京有一套,還有在甘肅也有,但是他也帶去一套。
他當時帶去的這部分文物,實際上除了檔案,圖書大約帶了15萬多冊,檔案是我剛才說的,就是一個四十萬,一個三十萬件。除此以外就是文物,文物就是我們通常說的書畫、瓷器、儀器這些東西帶出去大約是六萬多件,應該說都是比較精品的東西。
但話又說回來,精品的東西並不全在他那,他的精品大家都知道,玉白菜非常著名的,還有轉心瓶很多東西。但是還有很多精品在大陸,比如我們現在說的三希堂的書畫,還有其它一些東西,如清明上河圖。為什麼在大陸?有一個歷史環節,1911年辛亥革命以後,當時允許溥儀還住在故宮裡面,溥儀這個時期以其它的名義就把一些貴重的文物拿出宮了,他拿出宮這部分文物都是好東西,這些東西建國以後一部分政府用重金,周總理親自批示用外匯在香港把故宮文物買回來,另外還有捐贈收回的,很多當時他當時帶出去的文物,建國以後一直到02年我們收回來的和各界捐贈的一共有24萬件,24萬件裡面就有相當一部分就是當時故宮流出去的文物精品,這些精品他沒有。
所以應該說秦孝儀先生說的那句話,各有所長,我覺得說的比較准確,就是有一部分精品在我們這,有一部分文物精品在他們那。
主持人馬驤:很多網友說到故宮這個話題有各種各樣的問題,包括剛才有很多朋友說到修繕,說到門票的事情,說到館藏的文物,大家別著急,我們把這些話題一一按照順序請朱教授給我們解答一下。既然說到文物,我們把這個話題繼續下去。
網友:我去過台北故宮博物院,當然北京的故宮博物院也來過,台北的故宮博物院講解員全是義工,雖然講解不是很精闢,但是對普通大眾來說已經不錯了,有很多國寶,翡翠白菜、轉心瓶、象牙球,這些國寶級人物都可以讓普通大眾一一近觀,今年通過科技把貴重文物做成三維動畫。
主持人馬驤:前一段時間白岩松過我們這來,他前一段去台北,台北故宮博物院把國畫做成滑鼠墊,他把它買回來帶回家,是很好的紀念品。相比台北故宮博物院做法來說,網友認為北京故宮博物院這方面做的還有待改進,比如寶貝有,我們看不見,或者大家看到恢弘的宮殿以後能真正帶走的東西不多。
朱誠如:這幾年有大的改觀,主要有三個途徑,第一個途徑就是故宮的出版物,我們這幾年組織了專家,把故宮文物精品編成60集的文物圖冊,今年為止60大本故宮博物館圖錄全部出版完了,應該說故宮文物精品在出版物方面能做到。還可以做到光碟,這是可以做到的。
第二是故宮的網站,應該說目前在全國來說做得很不錯的,而且做得非常快,現在上
網文物的精品也很多,我覺得這也是一個途徑,這是第二個。
第三就是展覽,故宮因為它文物比較多,一百多萬件文物,每年在國內國外的展覽加在一起也就不到一萬件文物,你不停的更新,也得一年一萬,150萬件要展到何日?所以每次展覽不停更換精品。比如清明上河圖我們基本上兩到三年展覽一次,那是一級國寶,為什麼要兩三年展覽一次?因為這個文物像古代書畫之類的,兩年要拿出來透透空氣晾一次。台北的故宮精品比較少,所以它相對來說比較固定的開放時間比較長,我們周轉比較稍微快一點。所以你要想到故宮裡面這次把它看了,下次還能看到這個,這個機會很少,這三個月展覽清明上河圖就看到了,其它時間就看不到了。
主持人馬驤:說到這,我有一個特別好奇的問題想問您,平時不拿出來展覽的時候這些東西放哪?
朱誠如:應該說故宮歷來對文物的保護非常重視,因為這都是我們老祖宗留下來的中華民族的瑰寶。所以國家頭幾年為了使故宮的文物能夠做到一個很好的保護工作,建了一個地下文物庫。
主持人馬驤:就是剛才那位網友說的地下寶庫是吧?
朱誠如:對,地下文物庫現在大約有60萬件文物在裡面保存,文物精品大部分都進去了。
主持人馬驤:這個地下文物庫都在紫禁城嗎?
朱誠如:具體方位不能說,這里有一個保護問題。對文物保護非常重要,文物庫房裡面要恆溫恆濕的,文物在裡面可以得到一個很好的保護環境。
主持人馬驤:這些文物我想您做副院長有五年的時間在任,您差不多都見過了。
朱誠如:不能說都見過,紫禁城裡面一共是980座的建築,八千多間房子,我估計很難一個人每座房子,每座建築物都走到,每個房子都去過,那你得很長很長時間,所以我也不可能做到,這150萬件文物我只是看到很少部分,很多重要的文物,我們因為有嚴格管理制度,作為院長不能隨便看。
主持人馬驤:您還是比我們普遍的人看的多得多。
說到這,其實大家特別想能夠盡多的知道我們已經有的寶物的詳細情況,說完文物這個話題,我們接下來說一個特別重要的大家特別關心的話題,就是保護,文物保護這一塊我們不說了,有地下藏寶館,也有專門專業人士進行維護和安保,咱們說說地上建築。
網友:十一看了報道,今年十一黃金周,遊客的數量超過了負荷的66%,166%的遊客數量。大家知道遊客多了對於一個歷史文化遺存的影響是毋庸置疑的,故宮是不是應該更嚴格控制瀏覽人數,以避免人數過多對於我們不可再生的文物的破壞?
朱誠如:文物保護工作是黨和政府非常關心的,也是故宮博物館非常關心的,也是全國人民非常關心的。所以特別像紫禁城皇宮建築,現在應該說是全世界保存下來的最完整的一個古代的皇宮建築,而且規模也是最大的,這個皇宮建築是中華民族了不起的一個文物遺存,大家都關心它。
怎麼保護它?也討論過,想出各種各樣的辦法來,你說限制人數,我們就可以設想一下,一個陝西的一個農民老太太到北京來看她的兒子,國慶期間她讓她的兒子領她到故宮看一看,因為故宮限制人數她去不了,對她是一個遺憾。全國人民都想看故宮,怎麼辦?也想過各種各樣的途徑,但是目前國務院領導他們就是想通過維修故宮,擴大故宮的開放宮廷歷史文化遺存的展覽面積,現在只是有1/3,如果通過維修能開發到2/3,擴大一倍,這樣的問題就解決了。但是這工作不是短期就能修好的,故宮維修工作不像外面修房子,一下很難修好,雕龍畫鳳,一點點來做,甚至原來用的材料還得找原來的材料來修,原來的材料有的沒有了,還要重新進行生產、復制,所以它的維修工作不像我們一般的很快就能完成,這有一個過程。
但是我想再有經過一些年的工作,我估計擴大開放面積以後,這個問題就能夠相對得到解決。
主持人馬驤:說到這個話題,網友這種保護文物之心真是很值得敬佩。
網友:寧肯千里迢迢來到北京看不了,因為人數限制,也希望它保護更好。
朱誠如:非常感謝他們這種對文物愛護的心情。
網友:十一期間我也來北京,也去故宮了,心裡有點堵得慌,覺得故宮現在就像一個大市場,小商小販多如牛毛,賣票的地方臭味熏天,看了讓人心痛,同樣重點管理的天壇比故宮管的井然有序一些,採取一點措施救救故宮吧。
朱誠如:他這個想法,對故宮這種愛護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故宮博物院因為參觀的人太多,從院領導這個角度我知道他們採取各種各樣的措施,比如門口,因為人多,比如廁所問題,租用很多臨時廁所擺在那個地方。主要是人多了以後容量小,必然造成很多問題。實際上故宮從9月下旬就開始應對這個工作,方方面面提前做了准備,也很難完全應對。但是我也看了,他們工作應該說還是做得比較周全的,當然他看到的可能我沒有看到。
主持人馬驤:什麼事情想盡善盡美不太可能,我們說都不是絕對的,但是說實話朱教授,我覺得如果能夠限制人數,就算讓我幾年去不了我也是贊同的,不知道網友怎麼想。我在北京長大,小時候去故宮印象還是很深刻,去年還去了一次,我能感覺到最簡單一個例子,那些漢白玉的欄桿被磨損的情況跟我小時候比加劇很多。
朱誠如:有兩個方面,一個是人為的,大家經過那都想摸一摸。第二是環境的變化,酸雨對它也是一個腐蝕,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主持人馬驤:各位網友,這一期嘉賓我們請到的是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的副主任朱誠如教授。清史編纂委員會,您現在主要做的工作是什麼?
朱誠如:我做的工作,大家都知道我們中華民族有一個易代修史這么一個傳統,後人要為前朝修歷史,所以我們歷史不斷。清朝的歷史在清朝滅亡以後,北洋政府組織一部分清朝的學者,包括清朝遺老他們一起花了很大功夫編纂了清史稿,這個大家都能夠見到的。但是由於當時時間倉促,加上當時離清朝滅亡時間太近,受人事上的影響,所以觀點、史實都有很多出格的地方,比如台北的學者做了一千二百萬字的清史稿校注指出清史稿八萬多錯誤,那錯誤就是很多了。再比如清史稿裡面,大家知道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這是很了不起的,歷史上中國史上一個重大的歷史事件,可是在他那裡面,對孫中山根本沒有提,對辛亥革命沒有寫,對辛亥革命採取否定的態度,所以這個清史稿不能作為一個信史來傳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黨中央國務院都非常重視這項工作,一直要組織修清史,大家知道修史也要有一個比較好的環境,除了這些以外,第一要有學術積累,清朝滅亡以後這么多年,現在已經九十多年了,這么多年對清朝歷史研究取得很多成果,這是學術積累。另外文獻、檔案資料的整理,修清史稿沒有用檔案,現在很多檔案都整理出版,這也是我們能夠充分利用檔案,只有充分利用檔案才能修出一部可靠的清史來。再有大量的文獻,一些當事人的筆記叢書都整理出版了,這也是資料上的准備。學術上的積累,資料上的准備比較成熟。
另外一個原因,如果修史,王朝太近容易受到當時一些人的干擾。打個比方,末代皇帝溥儀在的時候,有很多話不是很好說,現在九十多年,我們修史,就少受當時人事的干擾。但是又不能太遠,圖書資料、檔案資料又缺失,這樣對我們修史也是不利的。現在應該說九十多年這個時候修史,從學術積累、檔案文獻資料的准備,以及其它很多方面的條件,應該說比較成熟了,特別是幾十年來我們清史研究隊伍,國家在這方面培養,人才積累比較成熟。再加上國家給一個安定的環境。另外允許你在修史時客觀地去表述歷史,前些年我們修史都必須用階級斗爭作為主線來修。現在學術上能允許我們按照還歷史本來面目這樣一個學術環境去修史,所以這么多方面綜合起來,現在修史是比較合適的。
正是這種情況下2002年8月份國務院批准啟動清史纂修工程,批准以後我們工作正式從2003年開始,經過這兩年多工作,我們在國家清史領導小組領導之下,在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主任戴先生的領導下,我們工作進展到目前比較順利。
主持人馬驤:您看您做的工作特別有意義,我們網友也說歷史應該銘記的,無價的。我們說到歷史,談一談故宮發展過程中或者歷史中比較有意思的幾點是網友特別關心的。故宮您講了它的歷程,故宮建成以來,或者紫禁城建成以來受到最大劫難是什麼,比如明末的農民起義,李自成,八國聯軍等等?
朱誠如:1420年明成祖朱棣時期把這個建築建起來以後,一直到現在,就皇城本身來說,包括近代史上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幾次外國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戰爭,整個歷史上來看,故宮的損壞最主要的還是自然災害,比如失火,雷擊,太和殿在康熙時期有一次失火了,全燒了,得重建。歷史上來看,因為戰爭火燒故宮這種劫難還沒有,主要還是自然災害這一塊。
當然李自成農民起義軍進故宮,還有八國聯軍搶文物,日本侵華戰爭時把故宮救火用的大水缸運到天津去造槍炮,對故宮造成大的破壞。
主持人馬驤:更多是對軟體的掠奪和破壞,房屋建築、結構。
朱誠如:整個紫禁城建築主要還是自然災害方面,有些是人為的,建福宮花園現在正在維修,是非常漂亮的乾隆時期的花園,建福宮花園當時存放許多珍寶,太監把裡面東西偷了,怕發現後受懲罰,放把火把它燒了,還有其它傷害。故宮當時防雷條件不是很好,雷擊以後容易遭火,又高,在上面起火,當時的救火設備也不行。
主持人馬驤:說到這個問題大家應該覺得慶幸。
朱誠如:特別是中國的宮廷建築是木質結構,時間一長,比較容易起火。
主持人馬驤:現在一共是72萬公頃,你去故宮,導游經常說,流傳於民間,一共有一萬間缺半間,9999半房間,這個我們知道不準確,一共八千多間房間。還有我特別想知道,我想網友也想知道,現在我們開放面積大概佔多少?我們將來逐步開放哪些地方。因為您可能已經去過了,給我們介紹一下。
朱誠如:隨著維修工作的進展,很多地方逐漸開放,比如武英殿,02年開始修的,武英殿是故宮裡面很重要的殿堂,康熙時期修書的地方,咱們說殿本書就在那修。李自成在北京當了一天皇帝就在武英殿,2002年開始修,現在開放了。所以開放的面積,是不斷的擴大,很重要的就是要通過維修,使它具備開放條件。
主持人馬驤:我站在東六宮的位置,往西看,大概有一個藍顏色的宮殿,而且造型比較奇特,那個是什麼地方?
朱誠如:那個是乾隆皇帝拜佛的地方,這個地方是不能開放的。為什麼不能開放?四層,看著很漂亮。
主持人馬驤:我每次過去就沒有進去過。
朱誠如:因為乾隆皇帝拜佛的時候一樓、二樓、三樓,這個樓梯只能容皇帝一個人上去。咱們如果要開放,用不了幾天樓梯就踩塌了,所以這樣的地方將來也不可能開放,故宮有一些這樣的地方,沒有辦法開放,就這么寬的樓梯,將來也不準備開放。
主持人馬驤:那個地方叫什麼?
朱誠如:雨花閣,大家知道清代的皇帝崇尚藏傳佛教,特別是乾隆皇帝,有很多藏傳佛教的遺跡。
主持人馬驤:建議各位網友如果去故宮游覽,注意一下,給我印象深刻,它是黃色的琉璃瓦,它的顏色跟其它很多建築迥然不同,青藍色的建築,很有意思。像這樣的地方應該還有很多,您在故宮里工作的時候,您對哪個地方覺得最感興趣?最吸引你?
朱誠如:故宮裡面你要是懂歷史的人和不懂歷史的人不一樣,看的角度不一樣。人們走到故宮看三大殿,後三宮,輝煌的建築,這確實了不起,懂歷史不懂歷史都喜歡,因為這三大殿是中國古代建築一個典範,也可以說是中國古建築集大成,那麼一個輝煌的建築,而且幾層台階,這是我們中華民族了不起的東西。
但是你要不懂歷史,進了三大殿以後光看建築沒有意思。但是有些老太太知道那是金鑾殿,皇帝在那,要看看皇帝的寶座。懂歷史的人知道,當時皇宮里的皇帝決策的地方在哪?比如皇帝住在哪?故宮往後面走,就是前三殿和後三宮交叉的地方,西邊有個叫隆宗門,一進來有這么一小排平房,叫軍機處,大家知道清朝雍正六年設軍機房,十三年設軍機處,開始指揮打仗的,後來成了中央政府的決策機構,皇帝重要的大事都是和軍機大臣商量。你看到一小排平房那是清朝最高的中樞。
主持人馬驤:您說的軍機處,很多朋友要不就熱愛歷史,要不看了電視劇,對這個特別感興趣,現在很多清宮戲都對軍機處,軍機大臣有所涉獵。
網友:軍機處的小房子是三百年來名臣薈萃之地,感覺現在布展並不是太好,您怎麼看?
朱誠如:這裡面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現在布展是按照後期展覽布局的。它是軍機大臣辦公的地方,它不是一個輝煌大殿,我們只能根據歷史記載,根據清朝末年當時遺跡,根據檔案記載進行布局。因為辦公地方弄的很輝煌就失真了,基本上按照歷史檔案提供來布展的。
主持人馬驤:軍機處這個地方大家想一想,它最重要的是曾經在這里工作過的人和故事,並不一定是它的擺設有多奢華才能體現它的重要性。說完這個話題,我看到還有網友特別感興趣,特別想看到關於故宮的更多音像製品。
朱誠如:音像製品現在就是中央電視台從2003年開始和故宮合作拍了一百集的故宮的電視,正在拍攝當中。第二個最近,大概這個月中旬要演電視劇《故宮》,二十集,可能是在一套。另外一個就是有一個中國歷史檔案館拍的叫《清宮秘檔》,主要根據檔案和故宮的歷史遺存結合起來拍的,反映歷史正史的,至於其它乾隆皇帝都在這拍過的,戲說是另外一碼事,只是故宮的背景,按照正史拍的就是這個。另外故宮六十集文物圖集都是珍品。一般人不一定能買得起,三萬多塊錢,全是在香港印的,在上海也出版一套,都是精裝印刷,都是彩圖,價格比較貴,光碟版會比較便宜一點。
主持人馬驤:最好還是便宜一些,三萬多能買得起人的不多,最好出一些光碟,大家可以瀏覽剛才朱教授說的故宮的網站。現在也有一些光碟製品,但還不是那麼普及,我相信肯定會越做越好,像我剛才跟您提到的白岩松老師從故宮帶來的滑鼠墊,幾十塊錢的東西,印刷的很精美。
朱誠如:現在故宮也出了很多有故宮特色的紀念品,比如故宮的角樓有紀念品,太和殿也有紀念品,一些文物也有,可能咱們創意和設計得慢。
主持人馬驤:希望它越做越好。
朱誠如:現在也開發不少旅遊紀念品。
主持人馬驤:說到紀念品,我們網友說大部分地方的紀念品都趨同。
朱誠如:這就是咱們設計理念問題。
主持人馬驤:希望這方面會有不斷的改進。
網友:南京的館藏的東西,您剛才提到了,有一千多箱,當時南遷的文物,現在還在南京那個地方?
朱誠如:存在故宮博物院當年建的庫房,朝天宮庫房裡面。
主持人馬驤:將在月中播出的二十集的《故宮》,它在裡面提到想去拍南京博物院,故宮當初南遷放在那裡的一些文物,但是攝制組被拒絕了。這些東西為什麼不運回故宮博物院來?
朱誠如:這個問題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原因,在協調當中。文物是故宮的,這個庫房也是故宮當年在那建的,文物的所有權是故宮的,所以故宮要回歷史文物這是理所當然的。而且我覺得秦孝儀先生說的這句話,我覺得很有感觸,他說國家統一了,台北故宮博物院的東西都要回到北京故宮,南京的文物沒有理由不回到故宮,。
主持人馬驤:我們希望這一天早點到來。
2. 需要五個以馬為偏旁的字,並說出這個字和馬的關系
騍,母馬
駒,小馬
騸,去勢喪失生育能力的馬
驃,黃色的馬
騮,黑鬃黑尾的紅色馬
駰,淺黑帶白色的馬
驊,棗紅色的馬
驪,黑色的馬
騧,黑嘴的黃色馬
騏,青黑色的馬
騅,黑色白蹄的馬
驄,青白相間,類似藍色的馬
龍,純白色的馬
駑,跑不快的馬,劣馬
駁:馬的毛色不純
駱:指黑鬃的白馬
駒:少壯的馬
驥,好馬;良馬
驤:騰躍;昂首賓士
馳:車馬疾行
驅::賓士;疾行
駭:馬受驚:
駛:馬行疾(快):
馭:駕御車馬
駕::以軛加於馬上:
駒:兩歲以下的馬:
駱:尾和鬣毛黑色的白馬
駝:表示與馬相類的動物。本義:駱駝
馭 馳 馴 馱 驅 駁 驢 駕 駒 駛 駟 駘 騶 駝 駑 驛 駔 駙 駐 驊 駭 駱 驫 罵 驕 駢 驍 騁 驗 駿 驪 驂 騅 騍 騎 騏 騷 騖 騙 騭 騮 騫 驁 騸 騾 驃 驄 驏 驟 驥 驤
3. 故宮資料
《37.你好呀!故宮 完結》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EA0G6ParuYbz32ccAeLi6Q
你好呀!故宮
4. 馬驤的生平
1901年任下關兩級小學校長,1906年由楊振鴻、王九齡介紹在昆明入同盟會。是年下半年,在下關成立同盟會小組。1907年在下關召開群眾大會宣講革命道理被清吏通緝。1908年參加黃興領導的河口起義,後到緬甸仰光參與創辦《光華日報》,繼續反清。隨後和黃毓英、杜韓甫、楊振鴻先後回雲南,在昆明、下關、保山等地開展反清活動,1908年向華僑借巨款購買槍彈運入境內,組織農民軍舉行了保山起義,後失敗。1911年武昌起義成功,雲南騰沖起義光復,率領軍外民眾武裝力量參加昆明重九起義,並被派回滇西做大理和騰越的團結工作。1912年從緬甸赴日本學習法政。1913年回國參加孫中山領導的「二次革命」,1914年在昆明創辦《滇聲報》反對袁世凱稱帝,宣傳革命思想。1915年冬參加「護國運動」,任護國軍軍法處長,深入敵後增強護國軍力量。護法國運動中,孫中山稱其為「愛國棄家,實為民黨中不可多得之名士」。1917年9月任廣州軍政府大元帥府參議官、四川寧遠各屬慰問使,並被孫中山委任為「雲南民軍總司令」。1918年任第7軍參謀長。1921年2月顧品珍倒唐主持雲南工作,委任為參議不就。同年7月中國共產黨在上海成立,支持孫中山「聯俄、聯共」的主張。1922年4月唐繼堯重新統治雲南,提倡「聯省自治」,搞獨裁統治。馬驤繼續在國民黨雲南省支部負責工作,受孫中山指示,秘密組織「雲南自治討賊軍」,後被叛徒滇軍營長林啟志和團長楊有堂出賣。8月27日被以請客吃飯為名與鄢仕周、崔文英、劉古愚、李梧、李成武等人被逮捕。
1922年8月28日(農歷七月初六,被捕的次日)被唐繼堯迫不及待地下令殺害了這六位志士。馬驤犧牲時年46歲,孫中山聞訊悲痛拍電報弔唁。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87年10月被雲南省人民政府追認為革命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