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法國有哪些偉人他們有什麼故事
歷史名人:法國劇作家莫里哀 :1622年1月15日生。本名為讓-巴蒂斯特.波克蘭。莫里哀是他參加劇團以後用的藝名。莫里哀10歲喪母,外祖父經常帶他去看鬧劇、喜劇和悲喜劇。50年代,莫里哀開始編演一些鬧劇及喜劇《冒失鬼》()。1658年回巴黎主要從事古典主義喜劇創作,一系列作品問世,如《可愛的女才子》(1659)、《斯卡納萊爾》(1660)、《丈夫學堂》(1661)、《太太學堂》(1662)。1664-1668年,是莫里哀的創作高峰階段,主要劇作有《偽君子》(1664)、《唐璜》(1665)、《吝嗇鬼》(1668)等。1668年以後,莫里哀還寫了一些諷刺作品。莫里哀一生寫了30多部喜劇。他塑造人物性格適當引入了鬧劇因素,充分運用日常語言等方面對喜劇藝術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莫里哀於1673年病逝。
伏爾泰( 1694-1778年):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被譽為「思想之王」、「法蘭西最優秀的詩人」。原名弗朗索瓦瑪利阿魯埃,伏爾泰是筆名。出生在巴黎一個富裕的中產階級家庭,自小受過良好的教育。伏爾泰經歷了路易十四、十五、十六三個封建王朝的統治,目睹了封建專制主義由盛轉衰,一親身感安到了封建專制主義統治的腐朽和反動。青年時代因發表反對封建貴族統治的作品,兩次被關進巴士底獄。1725年出獄後,旅居英國三年。他主張「開明君主」統治,實行君主立憲。伏爾泰創作了許多著作,他反對封建專制、反對宗教迷信,宣揚自由和平等的原則,主張人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主要著作有:《哲學辭典》、《論各民族的風俗與精神》、《路易十四時代》等。還寫過有關中國的歷史劇《中國的孤兒》。
盧梭(1712-1778):法國啟蒙思想家、哲學家。生於日內瓦鍾表匠家庭。當過仆從、秘書、家庭教師、樂譜抄寫員。主張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認為私有制是人民群眾遭受社會壓迫的根源,但不主張徹底消滅私有制。主要著作有《社會契約論》(舊譯《民約論》)、《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懺悔錄》等。
拿破崙 ·波拿巴(1769-1821年):法國政治家和軍事家,法蘭西第一帝國皇帝(1808-1814年)。生於科西嘉島阿雅克修城。畢業於巴黎軍事學院,曾任炮兵少尉、少校。1793年土倫戰役中立下戰功,破格提為准將。督政府時期率軍進攻義大利(1796年)和埃及(1798)。1799年11月發動政變,成立執政府。1804年稱帝。1812年對俄戰爭潰敗,帝國瓦解。1815年在滑鐵盧戰敗。被流放到大西洋中聖赫勒拿島。
雨果(1802-1885年):法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作家之一。雨果於1802年2月26日出生在法國貝桑松的一個軍官家庭,他才華橫溢,創作力經久不衰,文學生涯達半個世紀之久。人道主義是貫穿於他作品的主線。雨果出身於軍官家庭。童年時隨父到過義大利、西班牙,1814年定居巴黎。青年時代他走上了為社會進步而斗爭的道路。1831年發表的小說《巴黎聖母院》,表現出作家強烈的反封建、反教會的思想。1848年「二月革命」開始時,雨果已成為堅定的共和黨人,並當選為制憲會議的成員,成為法國國民議會中社會民主左派的領袖。1851年,路易·波拿巴發動政變。雨果立即發表宣言進行反抗,不幸遭到失敗。同年12月,雨果被迫逃亡到布魯塞爾。在長達19年的流亡生活期間,雨果始終堅持對拿破崙三世獨裁政權的斗爭,並堅持寫作。1862年完成了長篇小說《悲慘世界》。1870年法蘭西第二帝國垮台,雨果返抵故土。1872年完成了他最後一部小說《九三年》。1885年5月22日病逝於巴黎。雨果一生追隨時代步伐前進,是法國文學史上一位重要的作家。特別值得一提的是,1861年,當雨果得知英法侵略者縱火焚燒了圓明園後發出了滿腔義憤。他義正辭嚴地寫道:「法蘭西帝國從這次勝利中獲得了一半贓物,現在它又天真得彷彿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似的,將圓明園輝煌的掠奪物拿出來展覽。我渴望有朝一日法國能擺脫重負,清洗罪責,把這些財富還給被劫掠的中國。」
畢加索故居博物館
戴高樂
法蘭西第五共和國的創建者戴高樂
夏爾·戴高樂 (Charles de Gaulle) 法蘭西第五共和國的創建者、法國軍人、作家和政治家。1890年11月22日生於里爾市。1912年畢業於聖西爾陸軍學校。1913年以少尉軍銜服務於貝當將軍麾下。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在凡爾登作戰,曾3次負傷被俘,囚禁了2年8個月,3次在戰報中受到表揚。
1925年被貝當提拔為最高作戰會議參謀,1927年至1929年在佔領萊茵區的部隊里任少校。1936年至1938年在萊茵區服役。他還曾在中東服役2年,後晉升中校,在國防委員會擔任4年書記處成員。期間,撰寫了《敵人內部的傾軋》(1924年)、《劍刃》(1932年)、《未來的軍隊》(1934年)、《法國和她的軍隊》(1938年)等著作。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他在法國第5軍任坦克旅旅長,1940年5月任第4裝甲師准將,同年6月6日任國防部副國務秘書,主張抵抗納粹德國的進攻,拒絕在德法停戰協定上簽字。德軍佔領巴黎後出走英國。
6月18日第一次在倫敦向法國發表廣播演說,呼籲同胞在他的領導下繼續抗戰。6月25日,創建並領導法蘭西民族委員會(後改稱自由法國政府,法蘭西民族解放委員會),抗擊德國的侵略。1943年把自由法國總部從倫敦移到阿爾及爾,並就任法國民族解放委員會主席。1944年8月25日巴黎解放後3天回到巴黎。1944年8月至1946年1月任臨時政府主席兼國防部長。1946年1月因對三個政黨組成的左翼聯合政府不滿而辭職。1947年創建法蘭西人民聯盟。1949年以後的12年裡,他一直站在反對派立場,反對新憲法,指責憲法條文將使法國重蹈第二共和時代政治動盪的覆轍。1951年成立正式政黨,在議會里佔有120個席位,後由於不滿議會黨團斷決與議會組織的聯系,該黨在1955年解體。
1955年1958年隱退鄉間埋頭寫回憶錄,寫成《榮譽的召喚》、《團結》和《救星》3書。
1958年6月出任總理,提出加強總統權力和行政權力的新憲法,9月28日舉行公民投票,新憲法以78.5%的票數被通過,10月4日生效。自此,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取代第四代共和國,法國由議會制過渡到事實上的總統制。1958年12月經普選當選為第五共和國總統,1965年再次當選為總統,1966年宣布法國完全退出北約組織,但仍保留為大西洋聯盟的成員。1969年4月在關於對地區改革和參議院改革所舉行的公民投票中失敗,被迫辭職回到家鄉繼續寫回憶錄。1970年11月9日病故。
在他第二任總統任期中,提倡東西方「緩和與合作」,主張與蘇聯以及東歐國家進行貿易和文化交流。1964年他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他還主張美軍退出越南,並周遊許多國家以加強法國國際地位。
B. 法國的代表人物
是雄雞。
C. 為什麼說拿破崙是法國的代表人物
1811年,隨著第四次反法聯盟的灰飛煙滅,整個歐洲都快變為法國的了,拿破崙自己兼任著義大利國王,萊茵聯邦的保護人和瑞士聯邦的仲裁者,他的兄弟們分別擔任了西班牙、葡萄牙、那不勒斯、荷蘭和威斯特伐利亞的國王。統領波蘭的是他的元帥,奧地利和普魯士是他的戰敗國,就連龐大的沙俄也成了謙卑的小夥伴兒。拿破崙將法國帶到了自路易十四之後的又一個頂峰,將有史以來最大的榮譽帶給了法國。
D. 法國人的祖先到底是什麼人!
如果說「龍」算是中國的象徵動物的話,法國的象徵動物就應該是「公雞」。法國人的祖先是高盧人,而在拉丁語中「高盧」就是公雞的意思。早在公元1659年,法國工匠就經常使用公雞的形象來裝飾建築物。1665年,法國製造了第一枚以公雞為圖案的勛章。在此之後,法國軍隊的軍旗也綉上了公雞圖案,取代了法國王室的標志:百合花徽。雖然在法國的大革命年代以及七月王朝和第三共和國時期先後做過幾次嘗試,但法國從未把公雞定為正式的民族象徵。公雞被拒絕的原因據說有兩個:首先,選擇一個動物作為象徵本身就多少帶有某種封建紋章的意味;其次,公雞再怎麼說也不過是一種家禽,畢竟不如獅子或雄鷹一類的象徵威風。盡管如此,公雞所代表的「傲慢、好鬥」性格已經幾乎被公認為「法國式的性格」,在法國官方印發的有關「法蘭西共和國及其象徵」的小冊子里也承認:「公雞的品格,就是非常法國化的著名品格。」
法國人對以法語為代表的本國文化的「執著」的確很有些公雞風范。據說法國的語言警察們一直在為捍衛法語的純潔性而不懈努力,而早些時候更有消息說法國人准備在互聯網上推廣法語。法語學會(Académie Francaise)是一個為維持法語的純潔性而成立於17世紀的法國國家機構。該機構在2001年年初發行了一本專門為英語互聯網術語而創造的對等法語術語詞典。但讓法國人尷尬的是:目前互聯網上的法語內容並不多。(www.excite.com在2001年曾經對它可以搜索到的的幾億個網頁進行了調查,結果發現其中只有2%是法語網頁,德語和日語網頁卻分別佔了5%和7%。另一項在法國國內進行的調查則顯示:大多數法國人都完全明白「B-to-B」的語言只有一種,那就是英語。)
如果說「互聯網」或是「B-to-B」這些東西太「美國化」,法國人可以置之不理的話,被認為是法國新一代全球化企業的精英代表人物的法國Vivendi Universal公司的總裁讓-馬里.梅西埃(Jean-Marie Messier)在2002年新年降臨之際所說的一句話可真的讓法國人火了。梅西埃當時在美國曼哈頓他的新住所里斷言:「法蘭克法國(Franco-French)的文化例外(cultural exception)已經消亡了。」
Vivendi Universal是目前世界第二大傳媒公司,旗下擁有Universal Music Group以及Universal Studios等名聲顯赫的品牌,2001年年底因投資USA Networks、大舉進軍美國市場而備受歐美各界矚目。法國包括電影在內的各種文化事業一直受到政府資助,因此梅西埃的這番言論最強硬的反對意見無疑來自原來政府資助體系的受益者:藝術家與除Vivendi以外的電影製作商。其中的一位代表人物指責梅西埃的這種說法是「往法國政治家以及專職電影製作人員臉上吐口水」;去年大獲成功的電影《愛美麗》的製片人克勞迪.奧薩德(Claudi Ossard)相信:在法國電影業正大量得益於政府支持時說這種話無異於自殺;另一名著名法國電影製片人拉烏爾.呂茲(Raoul Ruiz)則表示:「梅西埃的所作所為已經很像一家美國製片公司的頭目了。」
所謂「梅西埃事件」激起的最有趣也最意味深長的反響還是來自法國政界。法國各派政治家似乎都意識到:捍衛法國文化遠離「全球化」或者說「美國化」的影響是在今年春季大選中最容易討好民眾的立場,因此從左派的共產黨、綠黨、社會黨一直到保守的共和黨乃至極右翼的國民陣線黨,大家都不約而同地和梅西埃的言論明確劃分了界線。社會黨的文化部部長凱瑟琳.達斯卡(Catherine Tasca)很快就聲明:「這是一個希望在大西洋的另一岸發展他的企業公司老闆的言論,絕不代表政府的態度。」她的說法迅速得到法國右翼黨派的應和,後者認為法國文化自1997年登上世界文化的主導地位後至今沒有任何衰退的跡象。法國現任總統希拉克最近也對這場爭論表明了自己的態度。他的說法是:「把藝術與文化產品等同於一般的商品是一種不可理喻的心智不健全的做法。」
對一個它的飲食、繪畫、文學以及電影已經在幾個世紀里為全球所認可乃至景仰的國家來說,法國對自己本土文化在外來文化沖擊下的地位有所關注不是什麼新鮮事。早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剛結束的那段時間,一直在困擾法國人的就是「可樂殖民」問題。當時已經從「可樂」問題中引發了一系列如何使法國語言、飲料以及藝術遠離外來文化威脅的辯論。盡管現在的情況證明大多數法國人對可口可樂、麥當勞、美國電影以及迪斯尼樂園進入他們的文化生活表示了接受,但他們當然絕對不會容忍來自外國的文化取代法國原有的文化遺產。被相信對法國構成威脅的「文化異類」並不只來自美國。去年年底,英國烹飪書作者德里亞.史密斯(Delia Smith)試圖在法國出版她的著作時也引起了一陣風波。當談及「反全球化運動」時,人們自然會提到更多的與法國有關的事件與人名。1999年洗劫了一家麥當勞餐廳的若思.博韋(José Bové)就是一個法國人;法國還是Attac組織的大本營,這個組織為對抗全球化潮流而專門推出了一項以經濟學家詹姆斯.托賓(James Tobin)的名字命名的稅收辦法。但這些還都畢竟算是「一致對外」的,「梅西埃事件」卻讓法國人第一次感到了來自本國內部的威脅。
如今法國各媒體都相信:「全球化」將是在未來幾個月里在法國政界頻繁出現的一個話題。其實「梅西埃事件」本身並不會造成這么大的影響,更重要的是法國國內面臨的經濟增長緩慢以及失業率增加這些比拍電影更要命的問題可以更容易地歸咎於自由貿易與外來競爭,而一場迫在眉睫的大選也會逼著所有的競選者在這一問題上表態。按照英國《金融時報》的說法:在法國這樣一個其居民習慣於找政府尋求指導、庇護以及就業機會的國家裡,政治家們不會承認他們對這種形勢無能為力。如今能算得上站在梅西埃一邊的只有法國自由黨的候選人阿蘭.馬德林(Alain Madelin),而他在民意測驗中只得到了5%的選票。照此情形,無論是誰獲得了今年春季大選的勝利,包括那套旨在補貼法國電影製作業的復雜電影稅收體系在內的「法蘭克法國的文化例外」仍然會生存下去。
「有那麼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塊麥田裡做游戲。……我呢,就站在那混帳的懸崖邊。我的職務是在那兒守望,要是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奔來,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說孩子們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兒跑,我得從什麼地方出來,把他們捉住。我整天就干這樣的事。」這聽起來挺像一隻高盧公雞的志向,只可惜這段話也是一個美國人說的。 ■
E. 法國的象徵是什麼
法蘭西共和國及其象徵
世人稱為法蘭西的這個古老民族,今天的正式名稱是「法蘭西共和國"。
縮寫字頭RF已成為十分常見的標記。
今天,共和制已經成為人們幾乎完全一致的共識,但在過去的歲月里,卻並非始終如是。讓我們簡單地回顧一下這段歷史吧:十九世紀時,在法國大革命的影響下,共和國的象徵,曾經先是革命法蘭西,然後是自由法蘭西(或稱為左翼法蘭西),其對立一方是君主製法蘭西,或保守派法蘭西。到了二十世紀,經雙方同意,才一致接受了法蘭西共和國或簡稱為法國為共和制象徵。
神聖地被正式寫入憲法中的唯一直觀象徵,是三色國旗,從旗桿起,依次為蘭、白、紅三色。這面旗幟,是1789年法國大革命時期發明的,後來,在帝國時期被延用,但1814年至1830年間一度被棄用,而由白色國旗取代。毫不妥協的天主教右派保皇黨,漸漸把對白色旗的崇敬轉移到了三色旗上。然而,十九世紀末期,,一直對紅旗懷著某種破壞性崇拜的革命極左派,也集合在三色旗下(先是在人民戰線時期,後又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今天,三色旗已被一致承認為法蘭西的象徽。
目前,有一種按其地位使三色旗與其它領土的旗幟進行比較的傾向。人們經常可以看到在市政府大門的三角楣上,在同一盾形紋章里,插著三面旗幟,三色旗居中,一側是非官方的區旗,另一側是歐洲蘭色星光旗。
馬賽曲是另一個正式的民族象徵。1792年創作的國歌,在近一個世紀中,一直被認為是一首革命歌曲,一支游擊隊歌曲。1880年,第三共和國把它正式定為國歌。後來,篤信民族主義的右翼反對派,在接受三色旗的同時,也同意把馬賽曲做為國歌。極左反對派也在反法西斯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偉大時代里,接受了馬賽曲。
今天,馬賽曲在全民族的或軍事的慶典場合,總是要演奏國歌。但是,它早已不像過去那樣深孚眾望,因為,它變成了日益擴展的和平主義的受害者,也因為,在探索其它價值標準的法蘭西社會里,蘊育著一種反民族主義的情緒。
對於國旗歷史的心身平行論,我們的介紹就到此而止。有人說,即使歐洲州旗已經深深地受人喜愛,但從音樂性,至少從知名度來講,馬賽曲仍然是獨一無二的
代表法蘭西共和國的寓意形象,是一位通常戴一頂弗里吉亞帽的婦女,這雖未寫入憲法,但我們可以賦予她某種官方特徵,因為,在國家印璽、硬幣和郵票或其它政府行動和責任的標記上,都有她的形象。這又要上溯到法國大革命時代,在推翻君主立憲制、擯棄了它的印徽和帶百合花的國徽之後。大革命不能沒有自己的替代徽記。於是,1792年9月末,國民大會宣布:國家玉璽將帶有「自由的形象」。然而,幾個世紀以來,傳統的寓意畫象著述,都把弗里吉西帽視為自由的特徵。根據1792年的一項決定,這頂帽子成了法蘭西共和國的主要徽記。從此,它就義無反顧地進入了法蘭西歷史。共和派勝利之後,力圖使自己的形象得到全法國的確認,法國戴上弗里吉亞的寓意,受到了普遍贊同,在某種程度上,這頂帽子已經法國化了。自十五世紀末起,弗里吉亞帽被法蘭西國有化的特徵,變得更加鮮明,以至全球自由的寓意,也必須為自己尋找一個頭部的飾物,(最著名的是巴托爾迪雕刻的紐約自由神頭飾)。
在十九世紀錯綜復雜的歷史中,有一些共和黨人,認為弗里吉亞帽過於革命化:平等與和平的共和國象徵,應該用其它方式表現(例如橄欖枝)。我們共和國象徵的歷史故事,除經歷過述那些一過即逝的插曲外,還有幾個更為著名直至今天還依稀可見的創作。
一個是,1849年發行的法國第一枚郵票,也稱為獻給色列斯(譯註:羅馬神話中的穀物女神)。另一個,是坐在國璽上,以太陽為頭飾的共和國像,還有掛在公證人家門上的盾形紋章,以及榮譽軍團獎章上的頭像。
各種各樣的法蘭西共和國寓意形象,是由硬幣和郵票使之官方化的,大多數是戴弗里吉亞帽的瑪麗雅娜,戴帽與不戴帽的大量形象連綿不斷地延續著,其中最著名的,當屬「播種人」(歐·羅蒂創作於1897年),不僅形象與眾不同(小幅全身像),其深刻的寓意,或更簡單一點說,她的魅力是無與倫比的. 這個婦女形象,代表革命的共和國,代表聰穎的「法蘭西共和國」,代表法國。這個形象也被用作它途,變成了與以上表示國家標記完全不同的載體;如公共廣場的雕像,各種建築物的內部裝飾,半身像畫家、雕刻家或版畫家的自由創作主題,舞台或街道上的生動寓意圖象,個人收藏或私人家庭陳設,尤其是,報刊上的諷刺畫更為多見。這一切,都是自由的,非官方的,也是可以爭議的。
從1792年起,這位別名叫「瑪麗雅娜」的形象,在一切法律詳細規定 外,以同樣的自由,被有根據地使用著。到了今天,戴著弗里吉亞帽的共和國婦女半身像,連同她「瑪麗雅娜」的名字,似乎專門在市政府機關里使用,(更主要用於國家政治事務中),但也經常出現在民間或媒體及娛樂活動里,這與共和國官方的嚴肅性相去甚遠。
然而,近來一位表情安詳的瑪麗雅娜,正式與法蘭西三色旗結合在一起,成為最直觀的識別國家公共職能的標記。從1999年起,凡省、部級或使館發出的帶台頭信件,小冊子、表格、廣告和信息載體都必須有此標記。
很久以來,關於公雞的說法總是莫衷一是。從耶穌受難的故事講起,公雞是基督教義中,警惕性的象徵,但長時期以來,由於公雞和高盧拉丁文化的親近關系(高盧人高盧雞),公雞的象徵,已融入了法蘭西民族文化。當然,也不應忘記公雞勇敢和勇於戰斗的好名聲:公雞的品格,就是非常法國化的著名品格。
盡管如此,把公雞定為正式的民族象徵,從來不過是一種微弱的願望而已,在大革命年代,七月王朝和第三共和國時期,都先後做過幾次嘗試。公雞被拒絕的原因,可能有兩個:其一是,選擇一個動物做為象徵,這種選擇的本身就有某種紋章的意味,也就是「封建」的東西,所以,不好。其二是,無論為何,公雞也是家禽飼養場中的動物,不能與獅子、雄鷹置於同一水平線上。
鑒於上述原因,公雞僅被派上了兩種用場,盡管這也是不容忽視的,但至少與國家的政治尊嚴相比,只能屈居次席:一種是,它象徵著我國優秀的體育事業,另一種是,在某些紀念世界大戰中陣亡將士的建築上,用做勇敢作戰的象徵。
在洛林雙十字的旗幟下(至少是在法國分擔的地區),法國參加並贏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自由法國和後來的抵抗運動,之所以選擇洛林雙十字作為象徵,就是因為要區別於當時維希政權繼續使用著的三色旗。現在,洛林雙十字,通常用做回憶1940—1945年代的建築物標志,從瓦列里山,到極不知名的村野地區,大凡游擊隊戰斗過的地方,均有此標記。
第三共和國的第一任總統戴高樂將軍,通過提高總統任期(1958--59)的地位,為洛林雙十字旗做了更多的工作。在紀念他入主愛麗舍宮的紀念章上,用了字母「V」框起洛林雙十字的形象;取代共和國婦女形象的第一人就是戴高樂將軍。對洛林雙十字標記,將軍的這一創意,具有雙重推動的含義,這勢將迫使戴高樂的繼承人,也要為自己選擇各種個人紋章。
那麼,法國有沒有建築物形式的象徵呢?第三共和國放棄了重修1871年被大火燒毀的推勒里官計劃,繼續把政府機關放在幾世紀前修建的宮殿里(盧森堡宮、波旁宮、愛麗舍宮等)。宏偉的華盛頓議會大廈,既是博物館,同時又是共和國象徵性標志,巴黎卻沒有任何建築物可與之相比。
與它最近似的共和國象徵性建築物,當屬巴黎的先賢祠。它原是路易十五時代建成的聖。熱內維耶瓦教堂,1791年被收歸國有脫離宗教後,改為埋葬「偉人」的墓地。十九世紀,先賢祠變成了反對共和國的右翼勢力集中火力進行攻擊的靶子。1814年到1830年間,它被歸還教會。1851年到1885年間,因為這里埋葬著叱吒風雲的歷史名人而受唾棄(伏爾泰、盧梭、維克多、雨果、愛彌爾·左拉、馬塞蘭·貝托洛和讓·饒勒斯等),有人不太誇張地說,到二十世紀中期,先賢祠依然只是左派的先賢祠,右派真正的先賢祠,是巴黎殘老軍人院(蒂雷納沃邦、拿破崙、福煦元帥等),但是,法國右翼大約像過去自己曾經主動接納共和國那樣,也向先賢祠表示了尊敬。1964年無疑是關鍵的一年,這一年,戴高樂將軍將讓穆蘭的遺體放入了先賢祠。按照 兩大陣營的觀點,這件事實本身,已經表示同意承認拉丁區的偉大祠院是全民族的,也就是說,原則上,也像過去共和國和她的旗幟及其弗里吉亞帽一樣,先賢祠也是實現法蘭西政治統一的一個象徵
F. 法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拿破崙,巴爾扎克,伏爾泰,盧梭,孟德斯鳩,薩特
G. 法國的名人
1、維克多·雨果
羅曼·羅蘭(Romain Rolland,1866年1月29日-1944年12月30日),1866年生於法國克拉姆西,思想家,文學家,批判現實主義作家,音樂評論家,社會活動家,1915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是20世紀上半葉法國著名的人道主義作家。他的小說特點被人們歸納為「用音樂寫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