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使用的冷兵器,你知道幾種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重火力的沖突,使用了最新開發的機槍和其它火炮,能夠從遠距離對敵人造成殺傷。但是在西部前線,一旦下達離開戰壕向敵人逼近的命令,步兵立刻就捲入了孤注一擲的近戰中。著名的索姆河戰役(1916年)和斯帕尚爾戰役(1917年)中都進行了許多次步兵沖鋒,在這種戰斗中,除了槍之外,刀劍和手槍也有一席之地。
刀劍
到「大戰」爆發時,刀劍在歐洲軍隊中主要被視為儀式性的武器,除了仍被配發給騎兵的馬刀之外。不過,作戰部隊中的騎兵沒有太多的機會使用他們的馬刀。盡管英國和德國軍隊的第一次沖突——1914年8月的蒙斯戰役——騎兵作戰,在比利時和法國的西部戰線上,戰爭很快就變成了靜止的壕溝站,騎兵起的作用非常的小(但是英國軍隊保留了大量的騎兵預備隊,希望能夠贏他們的突襲德軍戰線的缺口)。
而刺刀和壕溝刀則成為了當時戰役的主要兵器,每個步兵的步槍上都有一把刺刀,因此步兵的經典形象就是沖上山頭,發動沖鋒,裝好刺刀沖入布滿敵軍的戰壕無人區然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即使步兵幸運的躲過猛烈的機槍火力壓制,抵到敵軍防線,在狹窄的戰壕里使用刺刀也是件苦差事。所以士兵們越來越多地改用刀來進行格鬥,許多部門專門研發了「戰壕刀」,或者「戰壕匕首」
毛瑟工兵刺刀
第六種:毛瑟工兵刺刀,這種刺刀製造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和之前,用於搭配毛瑟步槍。它具有鋸齒刀刃,和皮革及銀刀打制的刀鞘。
B. 刺刀既然被各路冷兵器吊打,為什麼仍能淘汰長槍兵等重要兵種呢
刺刀確實是淘汰大刀、長矛等冷兵器的重要武器。
替代歷程
在近代早期,火槍的射速很慢。
在軍事史上,刺刀的發明,不亞於馬蹬的出現。它們都將自己統合進了一件原有的,威力巨大的兵器,實現1加1大於2的雙贏。
這樣的兵器,你不能單純拿它某個方面的用途來跟其他兵器進行比較,要從全局去看待它的巨大效能。
C. 看看我十幾年前收藏的刺刀,讓人看過說是法國的刀
別聽他們的,這是法國一戰的夏塞波步槍的配刀,1866式,保養的好的很搶手,以你的這把的成色弄乾凈一點差不多能到5000,上面的字是的製造者的名字和製造年份。
這是拍賣的,難免有誤差,僅供參考
D. 為什麼一戰時刺刀普遍50-60CM長
一戰時候自動武器少 除了重炮就是步兵沖鋒了 肉搏的幾率很大(有了機槍之後的凡爾登絞肉機就是明證)二戰 自動火力增長很快,短兵相接的幾率不高(現在的戰爭幾乎用不到刺刀了)
火力密度和刺刀長短成反比.
E. 軍用格鬥刀什麼時候就有了,什麼時候變得普遍(列裝軍隊),早期各國軍用格鬥刀是哪些
刺刀是一類特殊的武器,它雖然是不折不扣的冷兵器,但卻是在步槍這一典型的熱兵器誕生以後出現的,而且通常都是與槍配合使用。從出現至今的400餘年中,刺刀一直都是軍用步槍上不可缺少的一個部分。雖然白刃戰的情況在現代戰爭中已很少出現,刺刀作為格鬥武器的位置明顯下降,但它作為一種最後的戰斗手段和隨身工具,仍然是戰士不可或缺的一種重要裝備。同時,它也是軍人勇敢精神的集中體現。這些都使得刺刀不可避免地成為軍事愛好者們關注的對象。
刺刀的發展軌跡:矛·劍·刀
公認的最早的刺刀於1647年出現在法國西南部的小城巴榮涅(Bayonne),英語中的刺刀一詞(Bayonet)便是來自這個城市的名字。這種原始刺刀脫胎於冷兵器時代步兵使用的短矛,實際上它本身就是一支帶短柄的矛頭,把短柄塞進槍口並插緊,前裝槍就搖身變為一支短矛。這也是與當時的步兵戰術相適應的,因為前裝槍只能單發射擊,必須依靠齊射才能發揮威力,而齊射過後,敵人會乘已方重新裝填彈葯的空隙蜂擁而上,此時迅速插上這種刺刀,排成多層人牆,就足以抵擋敵軍的沖鋒。不過這種原始的插入式刺刀和矛一樣,是一種單純的防禦性武器,和步槍並不兼容,一旦裝到槍上後者就不能重新裝填和發射。因此不久後的1688年,法國人又研製出了套筒型刺刀,其刺刀末端一側帶有空心握把,使用時握把套在槍口上,並旋轉一定角度,讓槍管外的卡筍卡入握把上的凹槽內,將兩者固定在一起。這種結構中,刺刀刀身偏於槍管軸線的一側,兩者間隔一定距離,使射擊與刺殺互不幹涉。自此刺刀作為輔助作戰工具的地位已經基本確定。
起初的套筒式刺刀外形一般比較簡單,有的只是一條帶尖的金屬棍,基本上還是矛的變形。由於當時的前膛槍一般很長,所以早期刺刀普遍身形較短,刀身一般不超過45公分。19世紀之後,槍械製造技術有了長足進步,刺刀也得到迅速發展。其中最重要的變化是考慮到了刺刀的多功能性,裝到步槍上即是白刃格鬥用的刺刀,取下後還能當做短劍、匕首或馬刀使用。這一時期的刺刀外形多半更趨近於劍形,刀形相對較少,而且普遍較長,刀身一般在50公分以上,甚至有長至1米的可兼作佩劍的型號。19世紀後期,帶卡筍的刺刀座和槍口環相配合的固定方式已被普遍採用,並成為刺刀的主流,刀形刺刀開始大量出現,同時刺刀長度大為縮減,刃長普遍在50公分以下,並出現了全長40公分以下的刺刀。不過套筒式刺刀和外形近似矛尖的各種錐形刺刀仍在某些槍械上繼續使用。
隨著機槍等自動武器和迫擊炮的出現,白刃沖鋒和人海戰術的作用日漸勢微,刺刀的地位隨之逐步下降。細節設計上也是如此,如一戰以後新設計的刺刀,多半不再有護手鉤這一部分,因為這個部件除了在手持使用時防止自傷外,主要是在格鬥時用來別、卡對方的刺刀,而近身肉搏的減少使得這一部件不再象以前那樣重要了。特別是到二戰世界大戰期間,沖鋒槍和突擊步槍的出現,使得刺刀不再是步兵必備的武器。雖然參戰各國仍然製造了數量龐大的刺刀,但戰斗以刺刀決出勝負的例子卻愈來愈少。二戰期間研製的部分槍械採用了折疊刺刀,其原型早在1830年就已經在荷蘭製造的前膛槍上出現,但直到20世紀以後才重新引起重視。折疊式刺刀不使用時折回,固定在槍管下方或一側,使用時向前展開並固定,如前蘇聯生產的莫辛·納甘M1944式騎槍和CKC半自動步槍,這種方式避免了刺刀意外丟失的問題,不過卻有用途單一的弊端,因此最終並未成為軍用刺刀的主流。戰後設計的現代軍用刺刀仍是人手一把,但多作為工具使用,對刺殺性能要求不高,因此其長度逐漸縮短,刀身多選用強度高,而且適用於切削、劈砍等多種用途的單刃獵刀的形狀,錐形刺刀已基本不再使用。後半段看參考資料
F. 一戰法國軍隊的單兵武器
1、勒貝爾M1886(法語:FusilModèle1886)或勒貝爾步槍(法語:FusilLebel)
該步槍是法國於1886年推出的手動槍機式步槍,由尼古拉斯.勒貝爾上校研製。該槍運用了由保羅.維埃那開發的火葯B,亦是史上第一種最成功的無煙火葯槍械。勒貝爾步槍的出現意味著那些使用黑火葯的槍械已過時,各國亦開始改為專注於研製和采購發射無煙火葯的槍械。
勒貝爾步槍發射8×50毫米的全全屬外殼步槍子彈,載彈量為8發,並以內置彈倉供彈。除此之外,它還可配備一種長針型的重劍式刺刀以應付白刃戰。在1887年,勒貝爾步槍被法國軍隊列裝為制式步槍,並參與了多次對外戰爭,當中更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戰及第二次世界大戰。
在一戰期間,法軍曾打算以Mle1917半自動步槍大量取代勒貝爾步槍。然而,士兵們卻普遍認為此槍過於笨重和太長,因此並不容易在戰壕內操作和保養。基於這些問題,法軍一直都未能找到合適的替代品以取代勒貝爾步槍。而在1936年推出的MAS36步槍亦因生產進度太慢並不能滿足軍隊,所以直至法國被納粹德國佔領之前,勒貝爾步槍仍舊為法軍的主力步槍。當中有少量的步槍更被納粹德軍繳獲使用,並以Gewehr301(f)的名義在軍中服役。
直至1920年停產前,勒貝爾步槍一共被法國的國營兵工廠生產了約2,880,000支。
而在二戰過後的一些沖突中仍能找到勒貝爾步槍的身影。
2、法國M1916步槍
此槍的前身是伯赫提耶M1890卡賓槍,採用3發的彈倉,1892年法國對M1890卡賓槍進行改進,製成M1892卡賓槍並定位制式,由於「一戰」爆發,投入戰場的M1892卡賓槍只有3發裝填的彈倉,而其他參戰國投入的步槍最少的都為5發彈倉,於是1916年在M1892的基礎上,製造使用5發彈倉的M1916步槍,M1916增設了過去卡賓槍沒有的上護木,槍托中間有2個貫穿槍身的橫銷,防止槍機後座時造成槍托損壞;1927年,對M1916卡賓槍進行改進,更換了槍托前端的前箍,前箍內有獨立的刺刀座。
G. 一戰,二戰中所經常見到的刺刀到底是什麼樣的
刺刀又稱槍刺,日本人稱為銃劍,是裝於單兵長管槍械(如步槍、沖鋒槍)前端的刺殺冷兵器,用於白刃格鬥。也可作為戰斗作業的輔助工具。刺刀由刀體和刀柄兩部分構成。按形狀分為片形(刀形或劍形)和棱形(三棱或四棱)兩種。按與步槍連接方式又分為能從槍上取下裝入刀鞘攜行的分離式和鉸接於槍側的折疊式兩種。分離式刺刀多呈片形,有的刀背刻有鋸齒,並能與金屬刀鞘連接構成剪刀,具有多種功能。現代刺刀一般刀長20?30厘米,它在近戰、夜戰中仍有一定作用。
13世紀中葉,中國首先發明了火槍,並逐漸傳入歐洲。金屬管狀火器在歐洲的出現,最遲不晚於1330年。在正式文獻中最早的記載是在1364年,義大利佩魯賈城兵器庫的清單:「500門炮,約8英寸長,可以持在手中,非常漂亮,能夠射穿任何鎧甲」。而最早的實物,是1849年在德國坦能堡發掘出來的、毀於1399年的的銅制手炮(Hand gun)。當時使用的前裝式火槍,裝填和發射一發彈葯通常需要一分鍾,所以火槍手往往需要旁邊有長矛手提供保護,以防適度兵襲擊。火槍手自己也需在火槍之外,再配備一把刀劍或一支長矛。
關於真正的刺刀的誕生,歐洲有兩種說法:一種是由一不知名的法國人於1610年發明的;另一說法是由法國軍官馬拉謝?戴?皮塞居於1640年發明的。但這兩種說法都認為世界上第一把刺刀的誕生是法國小城巴榮納(Bayonne),所以歐美把刺刀叫作「Bayone」。這種最早的刺刀為雙刃直刀,長約1英尺,錐形木質刀柄也長約1英尺,可插入滑膛槍槍口。
不論皮塞居是不是第一把刺刀的發明人,他確是最早將這種插塞式刺刀裝備部隊的人。1642年,已成為元帥的皮塞居在率軍進攻比利時的伊普爾時。為手下的火槍手配備了刺刀,這樣就無須再用長矛手來保護火槍手了。
我們現在平常看到的步槍一般都沒裝刺刀、主要是因為武器的發展、刺刀已經下降到了次要的位置了!當然不是全部的步槍都不要這個「夥伴」!一些步槍上還會留有刺刀的卡槽、就像游戲中很多武器都可以加刺刀的。
其次,刺刀的作用已經不像二戰那時候、沒子彈拆拼刺刀,如果人人子彈充足、都是沖鋒槍,很少人願意拼刺刀了,目前軍內是把刺刀突刺的訓練作為鍛煉意志品質和敢於戰斗的突刺精神來保留的。並不指望拼刺刀在實戰中的意義。所以自然也不會因為拼刺刀是否好用來設計步槍。
H. 法國1866式刺刀有收藏價值嗎
法國1866式刺刀,真品有收藏價值的;真品喜歡就可以當一個品種收藏,真品一定要好好保存!
I. 哪些軍刺威力大
比利時FN FAL的刺刀
約在1640年,刺刀作為前裝滑膛槍的配裝武器,創制於法國東南部的巴榮訥城,法文刺刀(Baionnette)一詞就是由該城的名稱Bayonne演變而來,並一直沿用到今。
刺刀主要配裝於步槍上,它使用的鼎盛時期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當時單發步槍是各國步兵的主要武器,火力較弱,刺刀作為一種重要的戰術突擊的格鬥武器極受重視。
早期的刺刀是塞式刺刀,呈劍形,刀長30~60厘米,上面有一個木質錐形刀柄,可插進滑膛槍管的槍口內,作拼刺用,取代使用已久的長矛。這種刺刀問世不久就開始逐步向整個歐洲擴散。但它有一個明顯的缺陷:一旦刺刀插入槍管內,就不能再進行射擊;若插得太緊,則不易拔出;若插得太松,則容易脫落。後來為解決上述問題,又有人研製了一種刺刀,它在刀柄上裝兩個滑動環,可將刺刀套在槍口上。
1688年,法國陸軍元帥戴沃邦設計出了套筒式刺刀。這種刺刀截面呈十字棱形,套在槍口部,靠槍管上的卡筍和刺刀上的卡槽將刺刀固定。由於性能良好,很快就流行起來,並於1700年前被歐洲各國軍隊所採用。後經過一些改進,使該刺刀固定更加牢靠。目前包括比利時FN FAL、FNC在內的許多步槍所配裝的刺刀採用的都是這種連接方式。
AK-74和SVD最終型刺刀(第3型)
大約在1984年,前蘇聯推出了現在所使用的式樣的AK-74和SVD刺刀,也稱之為第3型刺刀。直到現在俄羅斯仍在使用這種刺刀。這種新型刺刀採用有凸紋設計的聚醯胺刀柄,重新設計了刀刃形狀,帶逆刃的弓形刀片背部加工有鋸齒。保留了剪切金屬絲的功能,但取消了護腕繩。據說從蘇聯過度到俄羅斯聯邦後,刺刀的設計有了一些細微的變化,但卻找不到伊孜瑪什兵工廠生產的明顯識別標記。
EXTREMA RATIO(極端武力),是來自義大利的年輕刀廠,專門為軍方開發研製和生產軍用刀具,旗下產品以獨特亮眼.極富軍事戰斗氣息的造型,迅速在刀界打開了知名度。EXTREMA RATIO始建於1998年,目前EXTREMA RATIO擁有完整的產品生產線,足以滿足客戶在各方面的需求。EXTREMA RATIO的多半設計思路在野外求生與戰術的目標上,所以刀形多以粗曠耐用的AmericanTanto Point為主。其鋼材採用歐洲的不銹鋼N690,擁有高鉻含量(17%)的N690擁有相當好的防銹性能,其含有的特殊元素鈷(1.5%)則強化了鋼材的硬度和韌性。N690硬度HRC高達58-60。所有的EXTREMA RATIO刀皆採用Full tang全尺寸刀舌設計方式,這樣使得刀本題的鋼材由刀尖延伸到刀柄尾端,是整體強度最高的設計方式。刀柄尾端有刀孔繩,鋼材外露,可使用其進行各種敲擊作業。刀柄由Kraton(一種黑色的熱塑橡膠聚合體,被用來鑲在把手上提高韌性,COLD STEEL在直柄刀製作中也經常用它)製成,皆是可拆卸的設計,可與刀身鋼材完全分離,由螺釘固定,此種設計非常方便清理刀柄內部,防止水和污漬積在刀柄內。刀鞘系統以INPAX(一類似Kydex的熱塑性塑膠)或彈性樹脂為主體,多方向的尼龍編織帶加上D環的設計,使得您可以將刀子牢靠的固定在身上的任何部位,無論是正掛還是反掛,高掛低掛,這個刀鞘系統都可以讓你很迅捷的調整到舒適就手的位置。搭配使用在背包.H帶.S腰帶等戰術裝備上更不成問題。可謂是非常功能化的理想設計。義大利EXTREMA RATIO「極端武力」公司在海外無分廠,全都在義大利基地生產。義大利EXTREMA RAT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