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1911年的銀元價格多少
1911年英國站洋貿易銀圓,上佳品市場價580--600元左右.1911年英國站洋貿易銀圓,美品市場價630--650元左右.1911年英國站洋貿易銀圓,優美品市場價660--700元左右.
1911年的銀元,一個人手拿米字盾牌,俗稱「站人」。銀元正面中央是一持戟、盾的武士,上端在武士左右有英文幣值「ONE DOLLAR(一元)」,下有紀年;背面中央為壽字紋,上下為中文「壹圓」,左右為馬來文「壹圓」。重量26.95克,成色90%,英國站洋貿易銀圓。
拓展資料
隨著銀元市場價格的不斷上漲,銀幣的作偽也達到了一個頂峰。市面的真銀假幣日益增多,以大頭為最。銀元的愛好收藏者上當吃葯 的不計其數、損失巨大,令人痛心。 很多全由發問如何鑒別大頭的真銀假幣,以及偽品相關的破綻漏洞。
目前真銀假幣銀元包漿做的尤其到位,可以模仿出各種樣傳世包漿。相對來說非常難辨別。 憑肉眼鑒定需要仔細再仔細,方能看出。但是假幣總歸是假幣,做的再好也有他的破綻,總結一下幾條。
一、 聽音質。含銀量達90%左右的銀元,撞擊後的聲音低沉柔和,婉轉悠揚;偽品要麼清脆刺耳,要麼沉悶木呆,共同的特徵是餘音短促。在敲擊對比時,兩指拿捏幣面的接觸面越少越好,保證其自然震響的效果。據說舊時有的銀號、錢庄老闆自個兒躺在椅子上閉著眼睛,叫伙計將銀元一個一個往大水缸的邊沿口撞擊,聽其聲響以辨真偽。
二、 稱重量和量厚度、直徑。這兩種鑒別手段都需藉助於天平、秤、游標卡尺一類的稱量工具。銀元在長期流通中會磨損消耗,一般來說都達不到理論重量,但並非「短斤缺兩」,如果庫平七錢二分版在26克以下就存在疑問了。曾購一對庫平七錢二分的湖北省造光緒元寶和宣統元寶,重量都是25克,鑒定的結果證實了疑問是對的。銀幣的標准平碼換算為:庫平一兩=37.31克,庫平七錢二分=26.81克,庫平三錢六分=13.41克,庫平一錢四分四厘=5.37克,庫平七分二厘=2.69克,庫平三分六厘=1.34克。銀元的重量、厚度與直徑允許有誤差存在,但若出現兩個極端性的,十之八九有問題。
三、 驗邊齒。銀元機制的邊齒細致勻稱,規整劃一,偽幣的邊齒粗糙,參差不齊,有的還有局部修銼的痕跡。只要細心,肉眼還是比較容易分辨的。有些在我國早期流通的外國銀元,如「法國大力神」,邊齒一圈為間隔相等的外文字母,因此要熟悉和掌握各幣種的邊齒形態。
四、 看顏色。銀質與非銀質金屬從其表面顏色可以區別,銀質的光澤自然悅目,銀光閃閃,一般用以替代的廉價金屬很難達到這一點。放置時間長的銀元表面會生成淡水墨色的所謂「包漿」,但不像古錢幣那樣重,只要一經擦拭便整舊如新。銀的化學分子結構非常穩定,不會發生變色現象。另外,對鍍銀的偽品也可以用擦拭的方法識別,用砂性橡皮反復擦拭,便可剝去其偽裝的外衣。
五、 觀幣面。在陽光或燈光下,將銀元幣面與眼睛平視,觀察幣面底層有無凹凸不平的現象。造假者使用的鑄造設備難使幣面底層平整如鏡,對文字圖案與幣面底層的銜接部位要特別留意。
六、 察磨損。銀元經過長時間的流通,總會有不同程度的磨損和擦劃痕跡,自然生成者是沒有規律可循的,作舊的偽品表露的是人工行為和機器行為的有規律的磨損面和擦劃痕。有人說作舊作得最巧的是在鑄幣模具上作舊,就是磨損面、擦劃痕和坑坑窪窪在模具上就做出來。對付的辦法就是持多個同類別的銀元,在低倍放大鏡下一一細察,「李鬼」就會原形畢露。
七、 對圖錄。手邊盡可能置備幾類印刷精良的銀元圖錄,將實物與之仔細對比,大處看文字圖案的框架位置,小處看文字的筆畫處理和圖案的細微末節,尋找破綻。
凡收藏銀元的人都會有各自的識別方法,其共同點。
② 求19世紀法國大力神銀幣銀元全套版別發行量克勞斯截圖
19世紀法國大力神銀幣銀元全套版別發行量
1965年8051000枚
1966年9800000枚
1967年10100000枚
1968年3887000枚
1969年761000枚
1970年5013000枚
1971年513000枚
1972年915000枚
1973年207000枚
1974年4299000枚
1975年4551000枚
1976年7739000枚
1977年7884000枚
1978年12028000枚
1979年12041000枚
1980年60000枚
克勞斯截圖不在一個頁面,免了吧.
③ 銀元重量
大頭和小頭官方數據26.7克,89%(我感覺很多有偏差,如超重,偏輕,成色不足).造幣總廠,大清銀幣官方數據26.9克,90%.新疆的一兩34-35克,85%左右,但見過中間夾心銅的.中國的龍洋基本和造幣總廠,大清銀幣差不多,各省差異不算太大.(中國清末民初社會動盪腐敗,官方數據不大可靠,僅供參考)
較常見外幣(皆為官方數據):
日本龍:26.96克,90%
墨西哥鷹洋:27.073克,90.3%
美國摩根/和平鴿:26.73克,90%
法屬印度支那座人:27克,90%(很懷疑成色夠不夠)
英國站人貿易銀:26.9568,90%
英屬海峽殖民地:1903-04年:26.95克,90%.
1907-109年:20克,90%.1919年-1926年:16.85克,50%
法國本土5法郎(大力神,谷麥女神,拿破崙三,飛利浦等):
25克,90%
比利時5法郎,西班牙5比賽塔,奧匈帝國5克朗等跟法國5法郎一樣
英國馬劍:28.2759克,92.5%(1935年,重量一樣,成色50%)
德國帝國時期5馬克:27.778克,90%
奧匈大奶婆(重鑄多的要命):28.0668,83.33%
流通過程會磨損,會略輕的.
④ 明國初期的銀元價值多少,或者是別的時期的,怎樣識別,如果有去那裡兌換。謝謝!
第一種方法是「敲」,拿兩塊銀幣,用雙手的指尖各托住一枚銀幣的中心,慢慢靠攏,當兩枚銀幣重合大約四分之一的位置時,使得兩枚銀幣輕輕地磕彼此的邊緣,真幣發出的聲音清脆,偽幣聲音聽來發木。
第二種方法是「吹」,用食指和大拇指輕輕捏住銀元的正中心,猛地吹銀元的豎邊,迅速放到耳朵邊聽,真的成色好的銀幣尾音悠長而清亮,而其他金屬或非純銀的不會有這樣的尾音,比如市場常見的灌鉛銀幣幾乎不響,因為鉛比較重比較軟,不容易震動發音。現在的偽造者大多借用電腦製版,以合金材質冒充銀子,其色、文圖幾可亂真,但終因不是銀,其發音尖長,內行人一辨別就知真偽。
第三種方法是「稱」,真幣一般足重,經過流通損耗也在26克左右,其色潤澤柔白、音色柔長、文圖精確、包漿自然;偽幣一般不足重,或加大加厚導致超重,且顏色灰暗。
熱衷於銀幣收藏的藏家王建忠也告訴記者他鑒定銀幣真偽的好辦法:將銀幣在一塊試金石上擦拭幾次,直至出現道道銀白色的擦痕,然後在擦痕上滴入鹽酸和硝酸。這時,如果是真幣,擦痕上的混合液體呈乳白色,偽幣則呈無色透明狀。如果銀幣含銀量不足,鹽酸和硝酸的混合液體也呈現乳白色,但不夠濃郁。含銀量越少,其濃郁度就越低.
銀圓,亦稱「銀元」,最初是從國外輸入的,因其形制劃一,使用方便,受到普遍歡迎。18世紀初民間開始仿製,地方政府看到有利可圖便插手統一官鑄。宣統二年(1910年),清政府頒布幣制條例,確立銀元為國幣,停止了各地的自由鑄造,將鑄幣權收歸中央,次年始鑄「大清銀幣」,開創了我國近代以銀元為單位的貨幣流通體系。銀元以其美觀大方的鑄造形式和獨具的貴金屬貨幣形制,受到民間大眾和收藏者的青睞。但是,當前市場偽品贗品充斥,主要表現為兩大類:一類是含銀量很低甚至為零的所謂「機製版精仿銀幣」,另一類是含銀量較高的所謂「純銀高精仿翻造銀幣」。隨著鑄造手段的不斷改進和電腦掃描技術的運用,有的達到了以假亂真的地步。筆者在收藏實踐中汲取他人經驗和自己的教訓,歸納了幾條辨偽方法,就教於同好及行家。
一、聽音質。含銀量達90%左右的銀元,撞擊後的聲音低沉柔和,婉轉悠揚;偽品要麼清脆刺耳,要麼沉悶木呆,共同的特徵是餘音短促。在敲擊對比時,兩指拿捏幣面的接觸面越少越好,保證其自然震響的效果。據說舊時有的銀號、錢庄老闆自個兒躺在椅子上閉著眼睛,叫伙計將銀元一個一個往大水缸的邊沿口撞擊,聽其聲響以辨真偽。
二、稱重量和量厚度、直徑。這兩種鑒別手段都需藉助於天平、秤、游標卡尺一類的稱量工具。銀元在長期流通中會磨損消耗,一般來說都達不到理論重量,但並非「短斤缺兩」,如果庫平七錢二分版在26克以下就存在疑問了。筆者曾購一對庫平七錢二分的湖北省造光緒元寶和宣統元寶,重量都是25克,鑒定的結果證實了疑問是對的。銀幣的標准平碼換算為:庫平一兩=37.31克,庫平七錢二分=26.81克,庫平三錢六分=13.41克,庫平一錢四分四厘=5.37克,庫平七分二厘=2.69克,庫平三分六厘=1.34克。銀元的重量、厚度與直徑允許有誤差存在,但若出現兩個極端性的,十之八九有問題。
三、驗邊齒。銀元機制的邊齒細致勻稱,規整劃一,偽幣的邊齒粗糙,參差不齊,有的還有局部修銼的痕跡。只要細心,肉眼還是比較容易分辨的。有些在我國早期流通的外國銀元,如「法國大力神」,邊齒一圈為間隔相等的外文字母,因此要熟悉和掌握各幣種的邊齒形態。
四、看顏色。銀質與非銀質金屬從其表面顏色可以區別,銀質的光澤自然悅目,銀光閃閃,一般用以替代的廉價金屬很難達到這一點。放置時間長的銀元表面會生成淡水墨色的所謂「包漿」,但不像古錢幣那樣重,只要一經擦拭便整舊如新。銀的化學分子結構非常穩定,不會發生變色現象。另外,對鍍銀的偽品也可以用擦拭的方法識別,用砂性橡皮反復擦拭,便可剝去其偽裝的外衣。
五、觀幣面。在陽光或燈光下,將銀元幣面與眼睛平視,觀察幣面底層有無凹凸不平的現象。造假者使用的鑄造設備難使幣面底層平整如鏡,對文字圖案與幣面底層的銜接部位要特別留意。
六、察磨損。銀元經過長時間的流通,總會有不同程度的磨損和擦劃痕跡,自然生成者是沒有規律可循的,作舊的偽品表露的是人工行為和機器行為的有規律的磨損面和擦劃痕。有人說作舊作得最巧的是在鑄幣模具上作舊,就是磨損面、擦劃痕和坑坑窪窪在模具上就做出來。對付的辦法就是持多個同類別的銀元,在低倍放大鏡下一一細察,「李鬼」就會原形畢露。
七、對圖錄。手邊盡可能置備幾類印刷精良的銀元圖錄,將實物與之仔細對比,大處看文字圖案的框架位置,小處看文字的筆畫處理和圖案的細微末節,尋找破綻。
凡收藏銀元的人都會有各自的識別方法,其共同點。
時下,收藏各種錢幣古玩已成風潮,就清朝及民國銀幣而言,上到幾十萬元一枚的珍品,下到價值幾元的銀毫,仿造的假幣無所不有,所用材料也各不相同,讓人防不勝防。下面列舉真銀幣及幾種假銀幣的不同之處,略供參考。
真銀幣為白里透亮,質軟,有延展性,撞擊時聲音清脆悅耳,版面平滑,邊道勻稱,圖文自然大方,且有流通磨損的痕跡。存放於家中的銀幣有堅硬細密的古黑色,埋入地下的會生些不規則的堅硬綠銹。偽造的黑色及綠銹用沸水煮泡即會褪盡,很容易分辨。
20世紀70年代末,兩廣及福建、湖南山區所鑄錳鎳合金假銀幣幾乎遍及全國城鄉,此幣工藝粗糙,砂眼多,含顆粒,厚薄不勻,較輕,時間略長易變黑但又在石灰牆上又畫不出黑色,是唯一會摔碎的假銀幣。到了20世紀80年代初期,銅鎳合金鍍鎘製成的假幣工藝有所進展,圖文有較模糊和立體感太強兩種,邊齒基本勻稱但不自然,有銼刀痕跡,無使用磨損及舊色包漿,聲音尖高,表層電鍍磨去後出現淡黃色,這兩種假幣已基本退出市場,但仍有些縣城小攤把其當真銀幣賣。
第三種假銀幣面世於10年前,材料為鎳鋅合金,顏色黑亮,發鉛黑光,在石灰牆上能反復畫出黑線,聲音同樣尖高,略比銅鎳合金沉悶,做工往往有一面較逼真,齒邊雖勻稱但較生硬,肉眼也能看出些砂眼、斑痕及銼刀加工過的痕跡,目前此幣在省城錢幣攤還能見到。
近期,市面上又有一種製作較為精良的鎳鎘釩合金假幣,除去少許砂眼,版面較平滑,寡白色略有光澤,音尖、質硬、略輕,立體感太強,圖文欠神韻,且有銼痕。
真銀壓制的偽幣最難識別,近年產於廣東、湖南一帶,銀質優良,色偏白,重量基本一致,26-27克左右,因壓力不足,偏厚,邊牙有模糊處,邊齒均勻但不自然,圖文相對清晰,但同樣免不了些許砂眼,用放大鏡觀察,圖案及文字雖較逼真,但空白處版面不太平滑,無自然流通磨損的痕跡及古舊色包漿。
另一種改字、加字的普通銀幣往往使有些老手也會一時忘乎所以,即普通袁像幣加英文的簽字版;加「甘肅」二字及打瑞金產「蘇維埃」三字;孫像開國紀念幣六角星改五角星及英文和數字錯版幣等。其實以上銀幣兩個版面本有圖文差異,改制方法為先鏟去多餘的,後焊上點銀再刻字。字跡略欠神韻,有刀痕,且會破壞周圍版面,洗後塗上水彩綠色較易發現刀痕破綻。
清朝及民國時的假幣又大致分為三種:一是銀匠憑空臆造幣,如慈禧等部分紀念幣。二為清末錢幣工人後來製作的偽幣,其中極少部分原模後鑄的倒還有些價值,至於重新雕模壓制幣,雖然同為純銀所鑄,情況則為兩碼事。此幣經過長期流通,有磨損痕跡及舊色包漿,從材料及新舊方面看無法辨認,容易矇混過關,只能從圖案及文字上下功夫了。第三為民國時期民間常見的鍍銀銅元,電影上常見舊時商人用指尖捏著銀元,放在嘴邊猛吹一下,即置於耳邊聽聲音以辨真偽,如今所鍍一層薄銀已褪,露出鑄工基本精良的黃銅、紅銅幣,磕磕碰碰且磨損較嚴重,往往會使人誤認為是試鑄為數不多的銀模銅樣幣。
現將幾種常見的假銀幣的主要特徵介紹如下:
銅版銀幣:它的形態、大小、圖案完全與真銀幣相似,但它是以銅為主體,圖案粗糙,在石頭上磨一下,即出現銅的本質,敲擊出來的聲音尖亮而有哨聲。
鉛版銀幣:以鉛充銀,是外為銀皮內夾鉛質之銀元。其花紋與正常銀元無異,但聲音較厚、發悶,陰沉而帶嗒音,以火烤之,鉛即流出。
夾版銀幣:它的外層包裹兩層銀皮,銀層較厚,磨擦一下一般不易磨出痕跡。這一種稱夾心銀元,是假銀幣最為常見的一種。內夾銅、鐵、鉛等多種成分,其聲音實短、沉悶且無轉音。
改小銀幣:嚴格說來這一種還不算是假銀幣,只是重量有所減少。這種銀幣是將正常銀元之齒銼平、改小,然後獲取細毫碎銀。一般只要對照一枚足重的真銀元即可判別。
砂版銀幣:這種銀幣表面粗糙,圖像模糊不清,重量在20克以下,系翻砂版,用力向地上一砸,即刻碎裂,碎裂面呈淺灰色。目前市場上見到的假「袁大頭」銀元多數屬於這一種類型。
洗版銀幣:亦稱洗澡版,是將正常銀元以硝酸蝕去一層銀,以此竊去一部分銀質,其特點是圖案模糊或有浮白色,發音微慢,嚴格說來這也不算是真正的假銀幣,但重量有所減少,已不足25克,如作為一枚藏品來說,其品相已不完整,收藏價值也就大打折扣。
私版銀幣:是私人鑄造的銀元。袁大頭幣、孫中山開國紀念幣、北洋造龍洋幣均有之,這種偽錢主要是從台灣的錢幣市場上販運來的,民國時期在海南島鑄造,因此又稱做瓊版銀幣。其共同特點是,聲音尖高,質量低劣,銀的成色不足80%。
鍍銀銀幣:表面光滑,圖案清晰,精細,成色也逼真,與真銀幣一模一樣,表面鍍銀的,從形象上與成色上看是難以鑒別的。其重量一般是20———22克,雖然精工細做,但金屬的比重無法與真銀平衡,所以只要稱一下重量就能原形畢露。真銀幣雖然在流通過程中有所磨損,但不會低於25克(標准重量是26.6克)。
改版銀幣:這種銀幣一般收藏愛好者無法用肉眼鑒別,無論敲聲或測試銀幣成色,或看包裝均是舊制。唯一方法是依靠高倍放大鏡鑒別,細看每個字體的跡縫,是否留有刀痕跡,如有刻刀痕跡就是改刻的。這種做偽的方法是把真銀幣原有的字體用刀刻或挖掉,然後將特製銀字粘貼上去冒充傳世銀幣,牟取暴利。
⑤ 銀元如何辨偽
一、聽音質。含銀量達90%左右的銀元,撞擊後的聲音低沉柔和,婉轉悠揚;偽品要麼清脆刺耳,要麼沉悶木呆,共同的特徵是餘音短促。在敲擊對比時,兩指拿捏幣面的接觸面越少越好,保證其自然震響的效果。據說舊時有的銀號、錢庄老闆自個兒躺在椅子上閉著眼睛,叫伙計將銀元一個一個往大水缸的邊沿口撞擊,聽其聲響以辨真偽。
二、稱重量和量厚度、直徑。這兩種鑒別手段都需藉助於天平、秤、游標卡尺一類的稱量工具。銀元在長期流通中會磨損消耗,一般來說都達不到理論重量,但並非「短斤缺兩」,如果庫平七錢二分版在26克以下就存在疑問了。筆者曾購一對庫平七錢二分的湖北省造光緒元寶和宣統元寶,重量都是25克,鑒定的結果證實了疑問是對的。銀幣的標准平碼換算為:庫平一兩=37.31克,庫平七錢二分=26.81克,庫平三錢六分=13.41克,庫平一錢四分四厘=5.37克,庫平七分二厘=2.69克,庫平三分六厘=1.34克。銀元的重量、厚度與直徑允許有誤差存在,但若出現兩個極端性的,十之八九有問題。
三、驗邊齒。銀元機制的邊齒細致勻稱,規整劃一,偽幣的邊齒粗糙,參差不齊,有的還有局部修銼的痕跡。只要細心,肉眼還是比較容易分辨的。有些在我國早期流通的外國銀元,如「法國大力神」,邊齒一圈為間隔相等的外文字母,因此要熟悉和掌握各幣種的邊齒形態。
四、看顏色。銀質與非銀質金屬從其表面顏色可以區別,銀質的光澤自然悅目,銀光閃閃,一般用以替代的廉價金屬很難達到這一點。放置時間長的銀元表面會生成淡水墨色的所謂「包漿」,但不像古錢幣那樣重,只要一經擦拭便整舊如新。銀的化學分子結構非常穩定,不會發生變色現象。另外,對鍍銀的偽品也可以用擦拭的方法識別,用砂性橡皮反復擦拭,便可剝去其偽裝的外衣。
五、觀幣面。在陽光或燈光下,將銀元幣面與眼睛平視,觀察幣面底層有無凹凸不平的現象。造假者使用的鑄造設備難使幣面底層平整如鏡,對文字圖案與幣面底層的銜接部位要特別留意。
六、察磨損。銀元經過長時間的流通,總會有不同程度的磨損和擦劃痕跡,自然生成者是沒有規律可循的,作舊的偽品表露的是人工行為和機器行為的有規律的磨損面和擦劃痕。有人說作舊作得最巧的是在鑄幣模具上作舊,就是磨損面、擦劃痕和坑坑窪窪在模具上就做出來。對付的辦法就是持多個同類別的銀元,在低倍放大鏡下一一細察,「李鬼」就會原形畢露。
七、對圖錄。手邊盡可能置備幾類印刷精良的銀元圖錄,將實物與之仔細對比,大處看文字圖案的框架位置,小處看文字的筆畫處理和圖案的細微末節,尋找破綻。
凡收藏銀元的人都會有各自的識別方法,其共同點就是細心觀察,綜合分析,發現問題,實行「一票否決制」。
⑥ 以前的一大洋(就是袁大頭)值現在人民幣多少啊
大洋的價格不光是體現在於時代的久遠. 還需要看收藏家的眼光. 有收藏價值的一般價格都比較高 --一般品價格,根據最新成交價格平均計算,僅供參考) 一、民國銀幣--大頭 1、三年壹元82(79收) 2、八年壹元100(92收) 3、九年壹元 82(79收) 4、十年壹元 82(79收) 5、三年中圓 6、貳角(三年、五年)20元 二、孫像 1、小頭壹元80(77收) 2、二十二年帆船100(90收) 3、二十三年帆船 85(81收) 三、民國地方銀幣 1、四川軍政府 85(80收) 2、雲南雙旗伍角 25 3、雲南雙旗貳角 11 4、唐軍長(正)75 收70 5、廣東孫中山18年貳角 10 6、廣東孫中山18年壹角 28 7、廣東20分:10 8、西藏章噶 20 9、迪化6年 160 10、迪化7年 200 11、新省38年 300 四、龍洋 1、北洋34年 175(165) 2、北洋29年 180 3、北洋33年 265 4、北洋25年 300 5、北洋26年 600 6、湖北光緒185(175) 7、湖北宣統190(180) 8、江南甲辰 185(175) 9、江南辛丑 280 10、江南壬寅280 11、江南庚子 12、江南戊戌 13、江南已巳 14、造幣總廠 320 15、大清銀幣 200(185) 16、廣東光緒210 17、廣東宣統220 18、廣東光緒宣統貳角 18 19、四川光緒230 20、四川宣統320 21、四川盧比 40 22、四川盧比高銀 65 23、雲南新7.2 220 24、雲南半圓 16 25、雲南宣統7.2 26、雲南老光緒7.2 27、東三省宣統、光緒1.44 25 28、餉銀一兩 300 29、餉銀五錢 五、外國銀幣 1、鷹洋 95 2、鷹洋直邊 140 3、坐洋 75 4、坐洋加重 100 5、坐洋1921、1922: 80 6、坐洋1910、1931: 7、站人 120(115) 8、法國大力神 85 9、拿破崙三世110 10、菲利浦 85 11、比利時 75 12、荷蘭盾 75 13、摩根 120 14、和平 110 15、維多利亞披紗 180 16、維多利亞馬劍 150 16、德國5馬克 160 17、海峽一元 220 18、日本龍洋 160 19、秘魯坐人 100 幣面上有孫中山先生頭像圖案的中華民國開國紀念幣(俗稱「小頭」)。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發,起義軍佔領武昌。12月29日,光復的十七省代表在南京推選孫中山先生為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3日,南京臨時政府宣告成立。為慶祝推翻帝制,建立民國,南京造幣廠於同年鑄造發行了中華民國開國紀念幣。 民國元年鑄造的開國紀念幣正面圖案中央是孫中山先生便裝浮雕側面像,珠圈上方是隸書「中華民國」四字,下方是隸書「開國紀念幣」五字,兩側鐫有帶枝梅花;背面圖案中央是嘉禾二株襯托著豎寫隸書「壹元」兩字,珠圈下方是英文「中華民國」字樣,上方是英文「一元」字樣,兩側偏下有梅花星點。民國十六年,國民政府又重新補鑄開國紀念幣,重鑄的「小頭」銀幣和民國元年鑄幣的正面圖案完全相同,其區別主要在背面。背面取消了原來的英文「一元」兩字,在珠圈上方換成英文「MEMENTO」(紀念),左側換成一行英文字母「BIRTH」(誕生,或譯「開國」)。民國十六年開國紀念銀幣兩側偏上還有「五角星」和「六角星」的區別。開國紀念銀幣重量為26.6克,含銀量達90.4%。 目前,我國國內郵幣卡市場上也常有開國紀念銀幣出售,常見的是民國十六年鑄造的「六角星」圖案幣,該幣目前的存世量還較多,現僅售80元左右一枚。民國元年鑄造的開國紀念幣的存世量已相當少了,現錢幣市場上也很鮮見,售價已高達1800元左右一枚。開國紀念幣中售價最高、存世量最稀少的品種當數民國十六年鑄造的「五角星」圖案幣,目前的成交價一般已超過3000元一枚
⑦ 銀圓品種
一、民國銀幣--大頭
1、三年壹元82(79收)
2、八年壹元100(92收)
3、九年壹元 82(79收)
4、十年壹元 82(79收)
5、三年中圓
6、貳角(三年、五年)20元
二、孫像
1、小頭壹元80(77收)
2、二十二年帆船100(90收)
3、二十三年帆船 85(81收)
三、民國地方銀幣
1、四川軍政府 85(80收)
2、雲南雙旗伍角 25
3、雲南雙旗貳角 11
4、唐軍長(正)75 收70
5、廣東孫中山18年貳角 10
6、廣東孫中山18年壹角 28
7、廣東20分:10
8、西藏章噶 20
9、迪化6年 160
10、迪化7年 200
11、新省38年 300
四、龍洋
1、北洋34年 175(165)
2、北洋29年 180
3、北洋33年 265
4、北洋25年 300
5、北洋26年 600
6、湖北光緒185(175)
7、湖北宣統190(180)
8、江南甲辰 185(175)
9、江南辛丑 280
10、江南壬寅280
11、江南庚子
12、江南戊戌
13、江南已巳
14、造幣總廠 320
15、大清銀幣 200(185)
16、廣東光緒210
17、廣東宣統220
18、廣東光緒宣統貳角 18
19、四川光緒230
20、四川宣統320
21、四川盧比 40
22、四川盧比高銀 65
23、雲南新7.2 220
24、雲南半圓 16
25、雲南宣統7.2
26、雲南老光緒7.2
27、東三省宣統、光緒1.44 25
28、餉銀一兩 300
29、餉銀五錢
五、外國銀幣
1、鷹洋 95
2、鷹洋直邊 140
3、坐洋 75
4、坐洋加重 100
5、坐洋1921、1922: 80
6、坐洋1910、1931:
7、站人 120(115)
8、法國大力神 85
9、拿破崙三世110
10、菲利浦 85
11、比利時 75
12、荷蘭盾 75
13、摩根 120
14、和平 110
15、維多利亞披紗 180
16、維多利亞馬劍 150
16、德國5馬克 160
17、海峽一元 220
18、日本龍洋 160
19、秘魯坐人 100
幣面上有孫中山先生頭像圖案的中華民國開國紀念幣(俗稱「小頭」)。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發,起義軍佔領武昌。12月29日,光復的十七省代表在南京推選孫中山先生為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3日,南京臨時政府宣告成立。為慶祝推翻帝制,建立民國,南京造幣廠於同年鑄造發行了中華民國開國紀念幣。
民國元年鑄造的開國紀念幣正面圖案中央是孫中山先生便裝浮雕側面像,珠圈上方是隸書「中華民國」四字,下方是隸書「開國紀念幣」五字,兩側鐫有帶枝梅花;背面圖案中央是嘉禾二株襯托著豎寫隸書「壹元」兩字,珠圈下方是英文「中華民國」字樣,上方是英文「一元」字樣,兩側偏下有梅花星點。民國十六年,國民政府又重新補鑄開國紀念幣,重鑄的「小頭」銀幣和民國元年鑄幣的正面圖案完全相同,其區別主要在背面。背面取消了原來的英文「一元」兩字,在珠圈上方換成英文「MEMENTO」(紀念),左側換成一行英文字母「BIRTH」(誕生,或譯「開國」)。民國十六年開國紀念銀幣兩側偏上還有「五角星」和「六角星」的區別。開國紀念銀幣重量為26.6克,含銀量達90.4%。
目前,我國國內郵幣卡市場上也常有開國紀念銀幣出售,常見的是民國十六年鑄造的「六角星」圖案幣,該幣目前的存世量還較多,現僅售80元左右一枚。民國元年鑄造的開國紀念幣的存世量已相當少了,現錢幣市場上也很鮮見,售價已高達1800元左右一枚。開國紀念幣中售價最高、存世量最稀少的品種當數民國十六年鑄造的「五角星」圖案幣,目前的成交價一般已超過3000元一枚。
⑧ 袁大頭,銀元,鑒定真假!!!!
銀圓,亦稱「銀元」,最初是從國外輸入的,因其形制劃一,使用方便,受到普遍歡迎。18世紀初民間開始仿製,地方政府看到有利可圖便插手統一官鑄。宣統二年(1910年),清政府頒布幣制條例,確立銀元為國幣,停止了各地的自由鑄造,將鑄幣權收歸中央,次年始鑄「大清銀幣」,開創了我國近代以銀元為單位的貨幣流通體系。銀元以其美觀大方的鑄造形式和獨具的貴金屬貨幣形制,受到民間大眾和收藏者的青睞。但是,當前市場偽品贗品充斥,主要表現為兩大類:一類是含銀量很低甚至為零的所謂「機製版精仿銀幣」,另一類是含銀量較高的所謂「純銀高精仿翻造銀幣」。隨著鑄造手段的不斷改進和電腦掃描技術的運用,有的達到了以假亂真的地步。你可對以下幾條辨偽方法,進行核對。
一、聽音質。含銀量達90%左右的銀元,撞擊後的聲音低沉柔和,婉轉悠揚;偽品要麼清脆刺耳,要麼沉悶木呆,共同的特徵是餘音短促。在敲擊對比時,兩指拿捏幣面的接觸面越少越好,保證其自然震響的效果。據說舊時有的銀號、錢庄老闆自個兒躺在椅子上閉著眼睛,叫伙計將銀元一個一個往大水缸的邊沿口撞擊,聽其聲響以辨真偽。
二、稱重量和量厚度、直徑。這兩種鑒別手段都需藉助於天平、秤、游標卡尺一類的稱量工具。銀元在長期流通中會磨損消耗,一般來說都達不到理論重量,但並非「短斤缺兩」,如果庫平七錢二分版在26克以下就存在疑問了。筆者曾購一對庫平七錢二分的湖北省造光緒元寶和宣統元寶,重量都是25克,鑒定的結果證實了疑問是對的。銀幣的標准平碼換算為:庫平一兩=37.31克,庫平七錢二分=26.81克,庫平三錢六分=13.41克,庫平一錢四分四厘=5.37克,庫平七分二厘=2.69克,庫平三分六厘=1.34克。銀元的重量、厚度與直徑允許有誤差存在,但若出現兩個極端性的,十之八九有問題。
三、驗邊齒。銀元機制的邊齒細致勻稱,規整劃一,偽幣的邊齒粗糙,參差不齊,有的還有局部修銼的痕跡。只要細心,肉眼還是比較容易分辨的。有些在我國早期流通的外國銀元,如「法國大力神」,邊齒一圈為間隔相等的外文字母,因此要熟悉和掌握各幣種的邊齒形態。
四、看顏色。銀質與非銀質金屬從其表面顏色可以區別,銀質的光澤自然悅目,銀光閃閃,一般用以替代的廉價金屬很難達到這一點。放置時間長的銀元表面會生成淡水墨色的所謂「包漿」,但不像古錢幣那樣重,只要一經擦拭便整舊如新。銀的化學分子結構非常穩定,不會發生變色現象。另外,對鍍銀的偽品也可以用擦拭的方法識別,用砂性橡皮反復擦拭,便可剝去其偽裝的外衣。
五、觀幣面。在陽光或燈光下,將銀元幣面與眼睛平視,觀察幣面底層有無凹凸不平的現象。造假者使用的鑄造設備難使幣面底層平整如鏡,對文字圖案與幣面底層的銜接部位要特別留意。
六、察磨損。銀元經過長時間的流通,總會有不同程度的磨損和擦劃痕跡,自然生成者是沒有規律可循的,作舊的偽品表露的是人工行為和機器行為的有規律的磨損面和擦劃痕。有人說作舊作得最巧的是在鑄幣模具上作舊,就是磨損面、擦劃痕和坑坑窪窪在模具上就做出來。對付的辦法就是持多個同類別的銀元,在低倍放大鏡下一一細察,「李鬼」就會原形畢露。
七、對圖錄。手邊盡可能置備幾類印刷精良的銀元圖錄,將實物與之仔細對比,大處看文字圖案的框架位置,小處看文字的筆畫處理和圖案的細微末節,尋找破綻。
凡收藏銀元的人都會有各自的識別方法,其共同點就是細心觀察,綜合分析,發現問題,實行「一票否決制」。
⑨ 光緒34年龍元怎樣鑒別
看哪個省造,北洋造光緒元寶34年:
錢面:珠圈內滿漢文「光緒元寶」,上環北洋造,下環「庫平七錢二分」。
錢背:中心為盤龍圖,上下環英文,北洋造34年光緒元寶庫平一兩發行量極少,市場稀缺,為稀有幣種,極具收藏價值
目前,國內收藏市場的規范和穩定,越來越多的人轉向古董投資與收藏,而是因為現在古玩極具參考價值和提升自身文化修養
由兩廣總督張之洞率先引進英國鑄幣機器鑄造銀元和銅元,之後各省紛紛仿效。共有十九個省局鑄造,除中央戶部,地方省所鑄銅元,皆在其正面上緣鐫寫省名。
光緒元寶是大清光緒年流通大面值貨幣之首,是我國首批引進海外技術的印發流通貨幣,對於現今也蘊藏了一定歷史意義。金是自先秦時代即產生的傳統金屬裝飾工藝,是一種傳統的做法,稱火鍍金或汞鍍金。此件《鍍金四川省造光緒元寶》採用的則是汞鍍金工藝[1] 量稀缺度是非常稀少,其工藝亦可以稱為鎏金。質地渾厚有實感,收藏價值附帶著特殊的歷史意義。
「光緒元寶」當時共十九個省局鑄造。除中央戶部,地方省所鑄銅元,皆在其正面上緣鐫寫省名。計有:1戶部;2北洋;12湖北;7江南;15河南; 11湖南;14江西;9山東;8廣東;5清江;6浙江;16江蘇;13四川; 10福建;17安徽;3吉林;4奉天;18廣西;19新疆;20黑龍江。
光緒元寶戶部一兩銀幣的特徵
一、戶部庫平一兩為中國最大的機制龍銀。
二、 戶部一兩可由「兩」字筆法從「人」、或「入」分為兩版。
三、 該幣市場價值高,市場價值應當在百萬以上。
四、 該幣規格尺寸:本幣直徑是43.4毫米,邊緣高起處尺寸在3.1毫米,比例值為14:1,標准庫平一兩的重量應當在37.3克。尺寸規格來歷:戶部造幣廠委託日本正金銀行代辦模具,洽詢日本大阪造幣局,該局認為若以邊緣凸起處為准,硬幣的直徑應為其14倍或15倍,如以錢幣本身地章處的厚度為准,則直徑應在17至18倍。
五、 該幣實際生產數量:本幣在袁世凱批准後總共試制了六七千枚。
六、 該幣是中國所有龍洋圖案銀元(包括國外發行的所有銀幣)中,工藝最精湛,雕工最完美,浮雕感最強烈的品種,鏡面平整光滑,紋飾的相慣線(相慣線——現代機械制圖學術語,即平面與平面、平面與曲面及曲面與曲面之間的交線。)顯得非常清晰,特別是戶部一兩系列銀幣鑄造精美,字口、紋路和邊齒深峻,完全是國外鑄造的樣幣風格。作為准備流通的貨幣(盡管沒有流通),其暗記防偽更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無可匹敵,錢幣表面的包漿醇厚,即便是對銀元沒有研究的外行也是愛不釋手,極具觀賞性。
剛剛落幕的2015年4月7號蘇富比春季拍賣會起拍價150萬光緒元寶庫平一兩最終以285萬成交,再次將雜項類藏品銀元推向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