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二戰德國經濟
當時世界的生產總值是美國37%,德國14%,英國12%,法國10%,德國是個資源相對豐富的國家,尤其是戰爭必須的煤和鐵,儲量是非常豐富的,品質也很好。
德國地處中歐平原,土地平坦,適合發展農業。
德國的人口基數還是相當不錯的,由於工業時代經濟發展比較快,人口增長也快,二戰前它的人口比法國和英國這些傳統歐洲強國都要多。而且由於德國很早以前就強調了教育,它的全民教育水平相當高,因此其勞動力的素質也是歐洲最高的。
德國在歐洲工業國里,起步最晚,因此擁有了後發優勢,它使用的技術一般都是最先進的,尤其在二戰前,德國靠大量外國貸款興建的工廠,技術水平都是當時最先進的,效率很高。
德國處在歐洲中心,連接東歐,南歐和西歐,而且由於長期面對兩面作戰威脅,它的國內交通體系極其發達,再加上德國二戰前興建了世界上最早的高速公路,國內還有水運可利用,因此它的運輸條件非常好。
德國是歐洲最早實行總體戰的國家,其國家建設在平時就考慮到了戰時需求,對全民動員和戰時經濟的把握也是歐洲最好的,當然,它還是不如社會主義的蘇聯,社會主義制度在動員效率和動員速度上的優勢無可比擬,盡管德國的戰時經濟和社會主義在某些程度上有一致性。
最後,由於以上的一些原因,德國的工業底子很好,它當時是歐洲第二大工業國(第一還是蘇聯,但是優勢不大,如果算人均那還是德國厲害些),世界第三大工業國(第一當然是美國,優勢極大),而工業能力才是決定一國戰爭潛力的主要因素。
首先德國是歐洲的後起之秀,工業基礎和技術力量雄厚,國力軍力和法國基本相當。雖然一戰後衰弱的很厲害,但是底子好,如果底子差的話就是有錢想在短短二十年起來也難。
再就是德國的經濟是歐洲國家裡恢復最快的。中國人因為ZF導向的原因一提經濟就是GDP,甚至連清朝GDP世界第幾都喊出來了。GDP(國內生產總值)是近幾十年才搞出來的東西。當時類似的概念是GNP(國民生產總值),德國超過了英法,排在美國之後。衡量經濟的指標還有很多,比如失業率,對外貿易也是非常重要的指標。德國的資源算是比較缺乏的,對外貿易,工業產值的增長是物資的重要保證。
還有一個方面,就是德國的經濟雖然強勁增長,但由於經濟政策是為了侵略擴張服務的,德國的經濟是畸形的經濟,ZF拉動經濟的最大需求就是軍工。到了戰爭爆發時,德國的軍費支出是財政收入的一半,非常驚人。當然犧牲就是麵包了。同樣經濟實力檔次的國家,軍費的多少對於軍事實力也可以有較顯著的影響。再看法國人,軍費花的少還有一半修了馬奇諾。
此外,發動戰爭擴大領土和人口,可以掠奪資源(包括人口)以戰養戰。德國的人口約7千萬,這個數字不小。 但中歐西歐的資源比較有限,北歐也就是鐵礦。德國的資源和人口經不起長期大規模戰爭的消耗,這確實是個弱點。
② 二戰時期德國工業的發展與經濟危機有什麼關系
我認為這個重多方面去看,1,正如樓上說的,經濟危機給了納粹機會,他們通過擴充軍備來解決失業問題,這正是希特勒模仿美國羅斯福總統的新經濟政策。2,我認為德國自威廉大帝建國以來,一直就是歐洲乃至世界范圍的列強,隨著一戰的戰敗,德國面臨著巨額的賠款,強大經濟壓力讓德國人民喘不過氣來,20世紀初的全世界范圍的經濟危機在德國有著更深的背景,為此,德國人民大多數希望恢復到威廉大帝時期的強大日耳曼帝國,因此才有希特勒的上台(當然只是其中之一的原因),而希特勒的模仿羅斯福新經政策,讓在期望中的絕大多數人民看到了偉大日耳曼帝國復興的希望,所以他們和積極的參與工業建設中去,強大的積極性讓他們有著無比的力量,我認為,德國之所以在短短的時間內發展成為當時世界最強大的工業國家的主要原因所在,
以上是我個人對這點看法,注意,本人讀書少,二戰的知識也有限,有問題或者錯誤之處請原諒。。。
③ 二戰之前德日兩國經濟危機為什麼特別嚴重
我用最簡單的語言告訴你根本原因:德國因為一戰戰敗、日本因為底子薄基礎差。綜合原因:世界性的經濟大蕭條影響,誰也不用想避免,各個國家沒有嚴重和特別嚴重之分。
另外,提你個意見,按照通常歷史術語來講:二戰前夕這一時間段指的是「1933年希特勒上台」至1939年9月1日閃擊波蘭。
此時的德國經濟已經步步登高,經濟實力躍居歐洲第一,世界第二。那時候沒有危機的現象發生,並且德國干涉了西班牙內戰,吞並了奧地利,挺進了萊茵蘭。等等吧,這些足以表明,他的實力已經恢復,如果他依然窮的叮當響,根本沒法用軍國主義和法西斯主義來武裝擴張的。建議你參考下1933年當時希特勒就任德國總理時制定的復甦經濟的計劃。
日本則於1931年為了擺脫經濟危機,大力發展軍工產業和造船業,加緊對殖民地的剝削,隨即就對中國東北發動了入侵,此時日本的經濟也逐步復甦。
舉個例子你就知道了:比如聯合艦隊也增添了不少重型航空母艦,關東軍軍官開始配發肉類罐頭(以前基本上是咸魚就米飯)。所以說,你說的危機應該是指的1929年——1933年的全球經濟大蕭條時期。希望你能明白和理解,畢竟治學是嚴謹的。
④ 為什麼二戰後德國經濟遭受毀滅打擊,卻奇跡一般迅速恢復
德國作為當時的戰敗國,在二戰後可是接受了嚴格的審訊,尤其是那時戰爭過後,各國經濟蕭條,作為發起者的德國,更是遭受了毀滅性的打擊。但是德國卻能迅速恢復經濟,這也是因為管理層對經濟的重視,還有重視教育方面培養人才,以及緊跟國際的步伐,改善同別國的關系。
三、同別的國家打好關系在國家之間也是要有一個好的社交圈子的,雖然二戰時德國非常讓人厭惡,但是在二戰之後,畢竟國家之間還是利益當頭。而德國又懂得利用外交來同他國維持良好的關系,這種好的國際合作自然也就促進了進出口貿易,也讓德國經濟有了新的突破點。
⑤ 二戰時德國的經濟狀況如何
希特勒把新官上任「三把火」中的第一把火,燒向了失業現象。上台後的第三天,他就在廣播電台發表《告德意志國民書》,聲稱政府要「拯救德意志的農民,維持給養和生存基礎!拯救德意志的工人,向失業展開一場大規模的全面進攻!」在納粹當局的努力下,到1938年,德國失業率降到了1.3%,而同期美國失業率為1.89%,英國為8.1%,這樣對比一下,納粹黨宣傳自己「創造了消滅失業的經濟奇跡」,還真不全是在自吹自擂。
希特勒上任後的第二把火,燒向了德國幾乎陷於停頓的經濟狀態,宣稱要盡快讓德國經濟發動機高速並持續地運轉起來。從1932年到1937年,德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增長了102%,國民收入也增加了一倍。這些實在的數據表明:納粹當局的確在不長的時間里,創造了德國經濟復興的奇跡。
希特勒對內燒的第三把火,是重建社會保障體系、落實社會福利政策。希特勒上台後大力推選社會保險制度,增加和提高國民的社會福利,在通過「勞動美化活動」來改善工人的勞動條件和勞動環境的同時,還擴大了職工的有薪休假制度。納粹的屬下工會勞動陣線,在療養勝地魯根島等地,修建了一批療養院和旅館。僅1937年1年內,全德就約有1000萬工人享受到了這項福利。
如果說希特勒上任後對內燒的「三把火」,讓除了猶太人之外的大多數普通德國人得到了實惠,因而在政治上支持擁戴納粹當局的話,希特勒對外也燒的「三把火」迅速崛起成為世界大國。這讓德國人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都大大增強,更加堅定地支持希特勒和納粹黨。
希特勒對外燒的第一把火是秘密重整軍備。在短短的幾年時間里,就使德國的空軍力量超過英國,陸軍力量也超過法國。
對外希特勒燒的第二把火,是收復失地和和平擴張。根據1919年6月28日簽訂的凡爾賽和約,戰敗的德國一共喪失了擁有7325000人口的73485平方公里的國土,萊茵河地區則被「凡爾賽和約」和「洛迦諾公約」明確規定為「非軍事地帶」。希特勒上台後,經過一番折沖,不僅收回了薩爾地區、派兵佔領了萊茵非軍事區,而且在1938年3月讓奧地利「回歸」德國後,又把有350萬人口的捷克蘇台德地區納入了德國版圖。
希特勒對外燒的第三把火,則是通過舉辦1936年柏林奧運會,以最隆重的儀式,在德國人面前向全世界宣告了德國的重新崛起。希特勒親自擔任柏林奧委會大會總裁。他下令用16噸銅鑄了一座奧林匹克巨鍾,建築了一座高達70米的希特勒鍾塔,建了一座能容納10萬人的運動場,建了一個可容納2萬名觀眾的游泳池,並修建了比美國洛杉磯奧運會更豪華的奧運村,1936年8月1日,在德國柏林舉行第11屆奧林匹克運動會開幕式上,希特勒宣布開幕。會場上飄揚著納粹旗幟,德國運動員通過主席台時,行納粹禮,高呼「萬歲---希特勒!」德國第一次通過電視播放了奧運會比賽盛況。在這次奧運會上,德國獲金牌33枚、銀牌26枚、銅牌30枚,拿了世界第一。通過舉辦奧運會,希特勒為自己塑造了一個和平英武的政治家形象。
希特勒上任後的內外「三把火」,燒得如此漂亮,表明德國在希特勒獨裁之下的確曾經取得了一些卓越成就。德國人當然有理由為身邊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成就而自豪。特別是希特勒個人生活方式又如此地簡朴,是個素食者,不喝酒、不抽煙更不鬧緋聞,讓不少德國人感動得簡直要用高尚純潔來形容元首了。至少到1939年,在大多數德國人眼裡,希特勒已經是仁慈有為的統治者,甚至可以說是德國的大救星了。
這是德國戰爭前的准備工作,而開戰後,尤其是1944年之後的德國。經濟幾乎崩潰,勞動力大多死在戰場上。整個國家逼近崩潰的邊緣。當時的德國人幾乎是靠精神存活著。
⑥ 二戰時期德國的經濟到底如何
一、德國為了擺脫危機,不得不加強國家干預經濟,通過公共工程消滅失業,加強工業的國有化,同時也保證私有化為經濟帶來活力。
由政府舉債,興建公共工程。
大力擴軍。
配給制。
多管齊下,就這樣創造了納粹德國的「經濟奇跡」,失業近乎絕跡,經濟增速超過20%,各種百廢俱興。
二、這種飲鴆止渴的刺激經濟,帶來了幾個大問題。
如果軍隊不再需要產品,經濟該何去何從?這就成為了二戰爆發的重要的經濟因素,如果納粹德國不發動戰爭,在未來經濟就會因為大量的債務和赤字崩潰。事實上,1936-38年,德國的平均工資水平下降了25%。所以,不斷發動對外戰爭,創造軍需訂單,就成為了維持經濟的必須手段。
在1936年左右,世界市場原材料價格持續上漲,而工業成品(德國出口的主要產品)的價格在下跌,德國政府越來越難以維持收支平衡,1933-36年,德國的出口下降了9%,進口同比上漲9%,帶來了嚴重的貿易逆差。在這樣的情況下,政府只能通過強行控制個人市場投資的方式來刮地皮。1934-38年,德國的非上市流通證券所佔的市場份額從超過一半下降到大約10%左右。
即使在戰爭爆發,西歐都被納粹佔領的情況下,德國無法將工業產品往已經工業化的西歐傾銷,資本流動無法構成循環,德國只能陷入資本的自我循環狀態。
所以可以知道,德國的擴張必然是「全球性」的,不以元首意志而轉移的,所謂「換取德意志民族更大的生存空間」,倒不如說是向東打開市場。但由於希特勒政權各方面的原因,德國沒能滅亡蘇聯,從而加速了其敗亡。
三、在戰爭爆發後,德國維持經濟和資源收入主要來源於以下幾點:
在佔領國的掠奪式經濟政策。在德國政府的「新領土」,德國買家以強制的極低價格購買當地原材料。所謂的「生存空間」理論又使德國強行掠奪佔領國資源,法國的全國近半的車皮被用來輸送貨物給德國;1940年,挪威喪失了自身經濟收入的20%,1943年時達到了誇張的40%。
在佔領國強制征發廉價勞動力。當然,對於抵抗激烈的波蘭人和猶太人,則送進集中營強制勞動。對於其他國家,主要是以廉價僱傭勞動力為主。直到1944年,強制佔領國勞工已經佔到德國全體勞動力的1/4,這個數字是極為驚人的。
與同盟、佔領地區傀儡國的貿易。由於英國封鎖,德國基本隔絕於世界市場,無法從美洲亞洲獲得戰爭資源,於是納粹只能在歐洲范圍內尋求貿易夥伴,比如說瑞典的鐵、羅馬尼亞的石油、西班牙的鎢。甚至在蘇德交戰之前,德國與蘇聯的貿易也非常繁榮,蘇聯利用原材料、糧食和石油從德國換取了大量的工業產品。
⑦ 二戰期間,德國的經濟衰敗大嗎
德國經濟進入蕭條期,這已經成為官方認可的事實。德國經濟部長格羅斯不得不坦率承認,德國政府預計2009年全年德國經濟將下降2.25%,是二戰之後最嚴重德國當代史上最嚴重的經濟滑坡。誰如果對經濟和金融政策感興趣的話,就不得不關注一下德國聯邦政府的年度經濟報告,尤其是在危機時刻更是如此。因為這份報告提供了有關政府對經濟形勢的估計以及如何盡力保持穩定的經濟增長率的詳細情況。在這些方面,政府還需要努力取得各界的信服。畢竟,目前依然有三分之二的德國公民不相信,政府推出的金額高達500億歐元的刺激經濟計劃,能夠讓德國毫發無傷的度過全球經濟蕭條時期。德國經濟進入蕭條期,這已經成為官方認可的事實。連德國經濟部長格羅斯也不得不坦率承認,"我們預計2009年全年德國經濟將下降2.25%。很遺憾,我們必須做出經濟滑坡的預測,而其程度是二戰之後最嚴重的。這是德國當代史上最嚴重的經濟滑坡。"而這里所談到的2.25%只是一個全年平均值。目前經濟景氣下滑的程度還要遠遠高出這一數值。經濟下滑的主要原因是,德國的經濟景氣嚴重依賴於對外貿易"我們始終是出口冠軍。我們是世界貿易第一大國。我們從世界經濟繁榮中獲益良多。當然,當經濟形勢逆轉,就如同目前這樣的話,德國的國民經濟就會特別受到影響。"如果人們直接提出這樣的問題,究竟是那些行業受到影響呢?人們目前給出的答案還不盡相同。當汽車工業已經大規模採取短工時制的時候,德國出口經濟的旗艦行業--機械製造業面臨的形勢還比較樂觀。德國機械設備製造協會主席黑瑟表示,該行業今年上半年的訂單數量還算穩定,這主要得益於去年留下的訂單。當然,這也會影響到就業情況。"在過去三年內,我們創造了大約13萬個工作機會,現在我們行業的員工人數接近一百萬,精確點說的話是975000。短期內不會有裁員的問題。因為機械行業深知自己依賴於合格的,受過良好培訓的員工,他們不會放棄這些員工。在危機期間,他們會盡可能的保住這些工人。但這也意味著,我們必須在某個時刻看到隧道終點透過來的光明。我也非常希望提出這樣的請求,在我們看到光明的時候,不要又小心翼翼的把隧道給延長了。"這么想的人不只黑瑟一個。經濟界最擔心的就是悲觀主義。德國出口和批發商聯合會主席漢德克同樣明確表示了這一觀點,"我們之前已經習慣了在新聞里聽到經濟增長率高達5%甚至10%的消息,現在如果大家連著六個月都聽到的是壞消息的話,那大家都會以為這個世界完蛋了,又要經歷1929年的黑色星期五。但我們恰恰並不這樣認為。"經濟部長顯然聽到了這些意見。格羅斯在年度經濟報告中認為,2009年春天,也就是第二季度,經濟景氣就會出現回升。在克服危機的過程中,德國企業處於較為有利的位置,因為德國企業的競爭力在過去幾年內明顯提升。不過格羅斯也乾脆的指出,除了保持樂觀主義之外,人們別無選擇。"聯邦政府在上周推出了第二部內容廣泛的刺激經濟計劃,以部分抵消世界經濟下滑的消極影響,或者這么說,對經濟蕭條起到反作用。在蕭條時代經濟持續下滑的形勢之下,我們堅決地對經濟作出調控。"盡管如此,德國聯邦政府現在已經預計,2009年的失業人數將增加50萬人,總數達到350萬。而在野黨則認為,真實情況還要更糟,自民黨主席威斯特維勒就這樣表示,"當一個政府承認了這么糟糕的數字的時候,那人們就可以確信,真實情況更為嚴重。與此相應的是,必須制訂一份刺激經濟計劃。能夠確實起到作用,而不只是裝點門面。這份計劃必須切實減輕公民負擔,增加消費能力。"經濟界基本上都歡迎政府推出減稅的政策,不過另一方面的問題更為嚴重。德國機械設備製造協會主席黑瑟明確指出,"對於我們而言,銀行之間建立互信是更為關鍵的一點。銀行能夠互相借款 ,使得金融體系重新運轉起來。我們現在所處的情況比較奇怪,德國機械製造業始終比較穩定,所以還能從銀行貸款。不過客戶一方就遇到了問題,因為國際融資,特別是期限為兩到三年的長期融資目前變得非常困難。"這里又涉及到了營造更好的經濟氛圍的話題。因為只要大家還是那麼悲觀的話,就不可能看到隧道盡頭的光明
⑧ 二戰中德國為何會失敗,請分析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及經濟,軍事方面的原因。根本原因最重要。
一、政治和地緣角度
德國作為一個統一國家以來,就是一個屢戰屢敗的國家,一直被英國壓著,德國之所以在爭霸戰中屢屢失利不是一個偶然,而是一個必然,也就是由於其地緣政治,導致的長期缺乏海權造成的一種全球大國底蘊缺失。主要表現在拙劣的外交和結盟能力。
二、國力太弱,而不切實際的挑戰西方大國的國際秩序(也就是通過武力解決與周邊小國的領土糾紛,進行東擴)。
1、德國一戰挑戰英國失敗,被西方大國所壓制,重新崛起後,錯誤了選擇武力崛起的道路,也就是通過武力來獲得失去的東西和得到地位。但是德國國力和資源都是太弱了,根本就無力進行這種挑戰,這也是為什麼德國國防軍最初是希特勒東擴的最大絆腳石,也就是德國東擴有可能導致西方大國干預爆發戰爭,把德國化為廢墟。
2、另外一個國家的資源和能源本來就不會應有盡有,沒有強大的海權,海外能源線和資源線全部被西方大國控制(英、美),歐洲能源又在大國蘇聯手中。
3、看看這場德國挑戰西方大國的蛇吞象的比例,就知道德國是多麼的無助和註定了悲慘的結局。一個美國的國力頂上三個德國(遠遠超過了德、日、義大利的總和)、在上一個英國(實力略為遜色德國)在加上一個蘇聯。歐洲傳統強國有4個(英國、法國、德國、俄羅斯(蘇聯),其中3個結盟,對方德國。外加一個超級力量美國,德國這不是找死嗎。
超強美國(國力頂三個德國),後勤充足,物資能源極大豐富、一個美國裝甲師的火力頂近3個德國師,火力密集、海空優勢,排山倒海之勢、全部實現摩托化或是機械化。完全是超豪華排場,富豪級別,法拉利賽車水平
德軍一支還保留大量馬匹的軍隊,後勤落後,物資能源缺乏,與美軍一比,顯得太窮酸。完全是靠著的豐富的經驗才能與美軍一搏,但是由於硬實力差距太大,人員作戰經驗在豐富也是白瞎。
總之德國國力和政治影響力和地域位置都決定了德國不足以做大,卻非要通過武力來崛起,這就是德國的悲劇。目前德國也是高度發達,但是確是選擇了和平崛起之路,加入歐洲集體安全和歐盟,來獲得世界影響力。
⑨ 二戰前德國陷入了嚴重的經濟危機,為何能短時間恢復元氣
德國充分利用工業革命,將國家經濟發展推上了一個新的速度。
有了這筆資金,德國大力發展了工業基地。在1950年至1970年之間,德國可以說是一個經濟奇跡。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各國的殖民體系開始崩潰。對於德國來說,這是一件好事,因為德國的殖民地很少,而且不受原產地和資源市場的限制。戰後也開始了第三次工業革命,德國充分利用了這場工業革命,將國家的經濟發展推向了新的高度。
⑩ 二戰時德國的經濟狀況怎麼樣
德國的經濟狀況,並沒有想像中那麼樂觀。
早在上世紀30年代德國工業有一個非常困難的局面。資金普遍短缺,導致了市場的停滯。該生產由於缺乏需求大幅下滑。失業人數非常高。
主要是因為,為戰爭努力在高賠償,一開始它已對德國施加的凡爾賽和約更困難,年輕的魏瑪民主的一個機會,通過政治行動促進經濟事件,並作為魏瑪共和國的經濟政策提供一個穩定的基礎。
只有在1932年他們公布了德國賠償高達3億美元,但從未支付。於是1923年11月在德國推出的貨幣 地產抵押馬克又稱為地租馬克,用以遏制當時的惡性通貨膨脹。
它取代了因通貨膨脹而一文不值的紙馬克 但只是作為暫時貨幣,不久後被國家馬克取代。馬克與美元掛鉤,以4.2馬克對1美元;馬克對紙馬克則是一對一兆。並限制其購買力顯著。
貨幣改革是為德國貨幣整合的重要一步,但他們也有對德國人口的大部份財務狀況造成嚴重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