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和德國的經濟、實力、國家影響力哪個更強
看來還是個我廠的球迷啊,呵呵,難得
據統計中國去年的經濟總量已經超過德國位居第三。今明兩年有望趕超日本
在經濟軟實力我們是超過了德過。但在經濟的硬實力上我們沒有德國強。(為什麼說軟實力,主要是因為中國的經濟總量雖然比德國高,但是中國的經濟構成沒有德國有說服力。德國全工業或重工業高科技拉動經濟,我們主要是房地產,建築,農業其它製造業拉動經濟)
在全球影響力上,(如全球重大事件的處理中國都現在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中國經濟直接關繫到全球經濟能否復甦)中國現在也是絕對超過德國的
② 德國和中國哪個發達
應該是中國,因為世界上的許多大事都有中國的一份,何況世界上的許多國家是非常關注中國的,特別是美國。中國做出任何一件大事都會使世界各國輿論。反之德國只是一個超強工業大國罷了,政治上還是不夠中國影響大,也不夠主動。
③ 德國和中國在發展上有什麼不同
中國和德國在國情、製造業技術水平等方面有很大差異,決定了中國製造業轉型升級不能照搬外國經驗,要走出中國特色。國情不同決定了實現路徑不同,階段不同決定了戰略重點不同,著眼點不同決定了發展方式不同。未來10年,中國製造業將在堅持創新驅動、智能轉型、強化基礎和綠色發展上走出自己的特色,加快邁向製造業強國。
國務院常務會議日前審議通過了「中國製造2025」規劃。有人稱之為中國版的「德國工業4.0」,因為兩者在重要目標和核心手段上有異曲同工之處。但應該看到,「中國製造2025」不等同於「德國工業4.0」,中國和德國在國情、製造業技術水平等方面有很大差異,這也決定了中國製造業轉型升級不能照搬外國經驗,要走出中國特色。
國情不同決定了實現路徑不同。德國製造業以中小企業和家族企業居多,創新活力較強,整體的創新體系以及知識產權等相關法律體系已很完善。而中國製造業多種所有制、大中小型各類企業都有。相比德國製造業,中國製造業升級是更宏觀長遠也更復雜的戰略規劃,需要重視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力量,讓各種經濟主體開放融合,同台共舞,共同發力,也更需要重視法律體系、創新體系的配套完善。
階段不同決定了戰略重點不同。中國和德國製造業基礎差異很大,不在同一起點上。德國是老牌的製造業強國,而中國目前是全球第一製造業大國,卻大而不強,在製造業基礎材料、基礎工藝和產業技術等基礎領域創新力和保障力還不夠,仍處於全球價值鏈中低端。德國已普遍處於從工業3.0向4.0過渡的階段,中國製造業發展水平參差不齊,有的尚處在工業2.0階段,部分達到3.0水平,所以「中國製造業2025」的重點既需要謀劃工業4.0、搶占技術高地,還需要彌補基礎不足和歷史欠賬,特別是要加快淘汰落後產能和化解過剩產能,促使其盡快提升,實現跨越式發展。
著眼點不同決定了發展方式不同。德國製造業已經有良好的技術基礎,「德國工業4.0」也因此更重視硬體和技術的升級,對智能化工廠等微觀和技術層面頗為看重。而對於中國製造業來說,數字化、智能化固然不可或缺,但也更重視在宏觀層面將我國部分領先的互聯網技術、應用與製造業變革結合起來,這也正是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所提出的「互聯網+」對於製造業的要義所在。因此,「中國製造2025」應注重與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相匹配,推動移動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製造業結合,這是「中國製造2025」更加寬廣的發展方向和提升空間。
「中國製造2025」與「德國工業4.0」有諸多不同,但卻「殊途同歸」,也因此有著巨大的合作空間,這在前不久舉行的漢諾威IT展上已經得到證實。我們相信,未來10年,中國製造業將在堅持創新驅動、智能轉型、強化基礎和綠色發展上走出自己的特色,加快邁向製造業強國。
④ 德國有多大和中國相比,經濟到底哪些方面比中國強
德國人均超過5萬美元,德國有法蘭克福,法蘭克福人均超過10萬美元,法蘭克福是德國首都和德國最大城市,法蘭克福是德國最大金融中心和德國最大經濟中心,法蘭克福是德國最富城市和德國最有錢城市
⑤ 在德國生活比在中國生活好還是不好,哪裡好哪裡不好比如政治啊環境之類的相比。
德國環境 福利好 但是要知道的是 天下沒有免費的晚餐 德國的消費水平是全世界最高之一 很多額外的錢都用來買環境治理了 還有就是德國人比較嚴謹 刻板 當然 這是我個人感覺 也不能代表所有德國人的真實性格
⑥ 中國和德國的經濟實力比怎麼樣
2008年底世界綜合國力排名,中國排名第四.
第三. 德國
憑借著歐元對美元的微量升值和一定的經濟增長,多年的世界出口冠軍和保持巨額貿易出超,2016年德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將(超越日本,僅次於美國和中國)位居世界第三,對外貿易額也有望(超越美國,僅次於中國)位居世界第二;隨著法國影響力的略有下降,作為歐盟經濟實力最強國,德國的政治、經濟地位必定會在全世界日益突顯。教育一直領先於世界,哺育了康德、貝多芬、黑格爾、馬克思、恩格斯、愛因斯坦等世界級偉人。
第四. 中國
2009年起中國將成為世界經濟第一引擎。2011年底軍事力量世界第二,國民生產總值世界第二,外匯儲備世界第一,國內市場規模世界第三,科技力量世界第二(航空航天科技,軍工科技,核科技,電子信息科技等核心領域世界第二,船舶科技世界第一),佔全球商業500強比重世界第二(緊次於美國),人口世界第一,高等院校在校生總數世界第一(3000萬人以上),世界第一金牌數(體育超級大國地位的象徵)。吞吐量世界十大港口中中國擁有五座以上:上海,香港,廣州,深圳,青島,天津等。經濟上與歐盟,美國形成世界經濟大三角;軍事上與美國,俄羅斯形成世界軍事大三角,超級大國地位顯現。但由於那時中國僅處於中等發展中國家高級階段且歐盟和美國優勢較大,所以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超級大國,甚至超越歐盟成為世界第一超級實體,還有一段路要走。
⑦ 二戰後德國那麼悲慘,60年末就成為世界第二號經濟大國,比起中國又是怎麼說
我認為有以下四點原因,一:他們趕上了第三次科技革命,而中國則錯過了;二:德國是歐洲工業強國基礎好,戰後又得美國馬歇爾計劃中資金援助,而中國基礎差,戰後又被資本主義國家孤立,步履維艱;三:客觀來說在市場經濟下他們人民的素質比我們的高得多;四:戰後德國體製得以重建並完善,實行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很好的調節了資本主義固有的矛盾,而中國在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方面經驗和體制幾乎為零。
⑧ 同樣是經濟強國,為何中國城市高樓林立,而德國卻偏愛低矮樓房
數千年來,中華民族一直過著農耕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男耕女織一般的田園生活令現代很多人們都十分嚮往。因為隨著新中國的成立,我們國家開始了工業化發展,不斷地推進城市化建設,很多農村轉身就變成了現代化大都市,好比說深圳,在改革開放以前就是一個小漁村,如今已經是我們國內數一數二的一線大城市了,熙熙攘攘、人來人往。
對於德國人來說,重要的是一個城鎮整體是否協調一致,內部基礎設施是否足夠完善便民,重要的是生活的品質,是人民的滿意。只要當地人們覺得住的舒適,生活條件也好又何必在意是否有高樓呢?
⑨ 德國的社會市場經濟和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區別
德國是老牌資本主義國家,推行市場經濟。
我國在建國初期摸索前進,直到鄧小平副總理提出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國際經濟接軌,雖然中國落後於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但中國人民把有悠久歷史,封建思想堅固的中國大部分人民提高了生活水平。先富帶動後富,逐漸使中國人民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