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德國人是怎麼漂移的

德國人是怎麼漂移的

發布時間:2022-06-09 20:48:24

A. 100年前,德國人魏格納先生是站在世界地圖前,聯想到冰山的運動提出大陸漂移的。他錯了,我們都錯了。

您好!
為了方便起見,建議您到聯想的服務站查詢診斷問題,在保修期內維修是免費的,主要部件保修2年,系統及軟體保修1年,國外行貨需要注冊IWS全球聯保,服務站的選擇可以查詢:
http://support1.lenovo.com.cn/lenovo/wsi/station/servicestation/default.aspx?intcmp=I_F_FWWD
其他問題也可以在這兩個論壇比較全,
Idea論壇:http://lenovobbs.lenovo.com.cn/forum.php?intcmp=FM_LBBS_reply
Think論壇:
http://thinkbbs.lenovo.com.cn/forum.php?intcmp=FM_LBBS_reply
希望能幫助到您,謝謝呢。

B. 漂移假說

大陸漂移假說
早在1620年的時候,英國的哲學家、政治家弗朗西斯·培根就在地圖上觀察到,南美洲東岸和非洲西岸可以很完美地銜接在一起。雖然培根喊出了著名的言語「知識就是力量」,但他不是真正的科學家,他只是將自己關於兩塊大陸的想法說了出來,而沒有試圖去尋找證據,來證實兩岸曾經是相連的。在培根之前的人們沒有想到這一點是有情可原的,因為哥倫布在1492年才發現了美洲,當時的地圖錯誤百出,只是到了培根的時代,大西洋兩岸的海岸線才繪製得像模像樣。但是培根之後將近300年的時間里,竟然沒有一個科學家認真思考過,為什麼大洋兩岸的陸地竟可以嚴絲合縫地拼在一起。許多人也許在心裡有過疑問,但是卻都沒有去行動。最終,歷史將榮譽授予了一位德國人。

1910年的一天,年輕的德國氣象學家魏格納身體欠佳,躺在病床上。百無聊賴中,他的目光落在牆上的一幅世界地圖上,他意外地發現,大西洋兩岸的輪廓竟是如此相對應,特別是巴西東端的直角突出部分,與非洲西岸凹入大陸的幾內亞灣非常吻合。自此往南,巴西海岸每一個突出部分,恰好對應非洲西岸同樣形狀的海灣;相反,巴西海岸每一個海灣,在非洲西岸就有一個突出部分與之對應。這難道是偶然的巧合?這位青年學家的腦海里突然掠過這樣一個念頭:非洲大陸與南美洲大陸是不是曾經貼合在一起,也就是說,從前它們之間沒有大西洋,到後來才破裂、漂移而分開的?

第二年,魏格納開始搜集資料,驗證自己的設想。他首先追蹤了大西洋兩岸的山系和地層,結果令人振奮:北美洲紐芬蘭一帶的褶皺山系與歐洲北部的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褶皺山系遙相呼應,暗示了北美洲與歐洲以前曾經「親密接觸」;美國阿巴拉契亞山的褶皺帶,其東北端沒入大西洋,延至對岸,在英國西部和中歐一帶復又出現;非洲西部的古老岩石分布區(老於20億年)可以與巴西的古老岩石區相銜接,而且二者之間的岩石結構、構造也彼此吻合;與非洲南端的開普勒山脈的地層相對應的,是南美的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附近的山脈中的岩石。

對此,魏格納作了一個很淺顯的比喻。他說,如果兩片撕碎了的報紙按其參差的毛邊可以拼接起來,且其上的印刷文字也可以相互連接,我們就不得不承認,這兩片破報紙是由完整的一張撕開得來的。除了大西洋兩岸的證據,魏格納甚至在非洲和印度、澳大利亞等大陸之間,也發現有地層構造之間的聯系,而這種聯系都限於中生代之前即2.5億年以前的地層和構造。看來,報紙的版面規模巨大。

沉浸在喜悅中的魏格納又考察了岩石中的化石。在他之前,古生物學家就已發現,在目前遠隔重洋的一些大陸之間,古生物面貌有著密切的親緣關系。例如,中龍是一種小型爬行動物,生活在遠古時期的陸地淡水中,它既可以在巴西石炭紀到二疊紀形成的地層中找到,也出現在南非的石炭紀、二疊紀的同類地層中。而迄今為止,世界上其它大陸上,都未曾找到過這種動物化石。淡水生活的中龍,是如何游過由鹹水組成的大西洋的?

更有趣的是,有一種園庭蝸牛,既發現於德國和英國等地,也分布於大西洋對岸的北美洲。蝸牛素以步履緩慢著稱,居然有本事跨過大西洋的千重波瀾,從一岸傳播到另一岸?當時沒有人類發明的飛機和艦艇,甚至連鳥類還沒有在地球上出現,蝸牛是怎麼過去的?

再來看一看植物化石——舌羊齒,這是一種古代的蕨類植物,廣布於澳大利亞、印度、南美、非洲等地的晚古生代地層中,即現代版圖中比較靠南方的大陸上。植物沒有腿,也不會游泳,如何漂洋過海的?

為解釋這些現象,魏格納之前的古生物學家曾提出「陸橋說」,他們設想在這些大陸之間的大洋中,一度有狹長的陸地或一系列島嶼把遙遠的大陸連接起來,植物與動物通過陸橋遠涉千萬里,到達另外的大陸;後來這些陸橋沉沒消失了,各大陸被大洋完全分隔開來。這種觀點被稱為「固定論」,即大陸與海洋是固定不動的。而魏格納的解釋則是「活動論」的,各大陸之間古生物面貌的相似性,並不是因為它們之間曾有什麼陸橋相連,而是由於這些大陸本來就是直接連在一起的,到後來才分裂漂移,各奔東西。固定論與活動論的爭論,與火成論與水成論的爭論、漸變論與災變論的爭論一道,被人們稱為地質學三大論戰。作為活動論的先驅,魏格納一開始幾乎是孤軍奮戰。

C. 德國人魏格納先生是面對————(世界地圖)提出大陸漂移的。

魏格納(Alfred Lothar Wegener)是德國氣象學家、地球物理學家,1880年11月1日生於柏林,1930年11月在格陵蘭考察冰原時遇難。被稱為"大陸漂移學說之父".

880年11月1日出生於德國柏林。
1905年獲得柏林洪堡大學天文學博士學位。
1906年--1908年參加丹麥遠征格陵蘭的探險隊。格陵蘭北部探險。
1908年探險歸來,在馬寶大學就職,整理探險搜集的大量資料,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年8月—1918年11月)爆發。
1910年,病中偶然翻閱世界地圖,產生了大陸漂移假說的想法。
1912年6月在法蘭克福地質協會上提出了大陸漂移假說理論。
1912年參加科赫-格林貝格探險隊(該探險隊資料不明),橫貫格陵蘭大冰蓋。科赫是極地冰川初期的研究代表。探險歷時半年。
1913年與柯本(氣候學家)之女埃爾斯結婚。
1915年出版《海陸的起源》。
1919年聘為漢堡大學教授。
1924年聘為格拉茨大學教授。
1928年計劃與科赫再次進行格陵蘭探險,但科赫於當年去世。
1929年,與約翰尼斯 喬治、佛里斯 羅伊、爾斯特 索爾格一起進行第三次格陵蘭探險,建立考察站。
1930年4月1日,乘坐「旗魚號」前往格陵蘭島,1930年10月30日到達愛斯米特營地,運送物資。
1930年11月1日在營地度過50歲生日後返回基地,途中遇難。
1931年5月,魏格納哥哥庫爾特(漢堡大學教授)發現魏格納遺體。

D. 為什麼有大陸漂移說具體是什麼意思

敬佩樓主好學不厭的精神

大陸漂移說
1912年由德國年輕的科學家魏格納(圖)提出。魏格納以科學家清醒的頭腦和敏銳的洞察力,通過觀察地圖上海洋兩側的陸地輪廓提出問題、引發思考。以後他又通過考察、研究,從古生物化石、地層構造、岩相的相似性和連續性特徵中,找到大西洋兩岸陸地吻合的證據;進而推斷早在三億年前,地球上曾有一片廣闊而連續的水域——「泛大洋」,其間包圍著一塊龐大的原始古陸——「泛大陸」。大約在2億年前,由於地球自轉產生的離心力和天體引潮力的長期作用。這塊聯合古陸開始出現裂縫,並漸漸分離漂移。比重輕的硅鋁層陸塊,像冰塊浮在水面上一樣,在較重的硅鎂層上漂移,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逐漸形成今天人們所見到的海陸分布。

在當時,魏格納的大陸漂移說,被人們視為荒謬的奇談,他本人也遭到非難。為進一步尋找大陸漂移的證據,他隻身前往北極地區的格陵蘭島探險考察,不幸在50歲生日那天遇難。不過,值得告慰的是,魏格納之後,人們陸續發現了一些大陸漂移的新證據,大陸漂移說逐漸被人們接受。

大陸為什麼會在硅鎂層上漂移?人們帶著種種疑問,繼續進行著深入的研究。隨著古地磁學的新發現及海洋科學的新進展,一個嶄新的學說——板塊構造學說應運而生。

地質學研究證明,在恐龍生存的年代地球的大陸只有唯一一塊,即「泛古陸」。由於地殼變化,這塊大陸在侏羅紀發生的較大的分裂和漂移現象,最終導致環境和氣候的變化,恐龍因此而滅絕。

從「大陸漂移說」到「板塊構造學說」

曾被拒絕的「大陸漂移說」

1910年有人第一次提出了這種疑問:位於大西洋兩岸的南美大陸和非洲大陸的海岸線,為何如此相似?這個人就是德國地球物理學家、氣象學家阿爾弗萊德·魏格納,這個念頭成為他提出「大陸漂移說」的契機。

海洋阻隔的兩岸具有相似海岸線的現象,很早以前就有人注意到了,魏格納對這一事實從地質學、古生物學、氣候學等角度進行了科學的推敲。他提出,根據造山帶等的地質構造,以及不能越過大洋的羊齒類植物、蝸牛等小動物,在3億年前的冰川時期曾廣泛分布於南美大陸和非洲大陸,他得出結論:大約3億年前,我們今天所知的南北美洲大陸、非洲大陸、歐亞大陸、南極大陸等統統屬於一塊「超級大陸」,後來這塊「超級大陸」分裂為若干塊大陸,經過漫長歲月的移動,終於形成了今天的大陸位置關系。

魏格納提出的「大陸漂移說」,後來發展成「板塊構造學說」,並成為20世紀地球科學的主流。「大陸漂移說」之所以具有如此的生命力是因為,它是一種能夠解答迄今為止包括古生物、古氣候、地質構造、地形等廣闊領域里,為數眾多疑問的理論。然而,1915年出版的魏格納的著作《大陸和海洋的起源》卻沒有輕而易舉地被人接受,它雖然得到地質學家和古生物學家的首肯,但受到了大多數地球物理學家的不屑,有人提出了份量不輕的反駁。

持反對論者的最主要的論據是:沒有發現能讓大陸在水平方向移動幾千公里的原動力。地質學家阿爾薩·霍姆茲雖然考慮到地幔對流有可能是大陸漂移的原動力,但曲高和寡,隨著1930年魏格納在格陵蘭探險中失蹤,「大陸漂移說」遂漸趨冷落,以致到本世紀40年代時,人們把「大陸漂移說」忘諸腦後。「大陸漂移說」終於再沐春風

進入50年代,「大陸漂移說」居然在完全不相乾的領域里東山再起。這個完全不相乾的領域就是研究古代地球磁場的學科———古地磁學。今天,地球的兩個磁極———南磁極和北磁極幾乎是固定不動的,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在漫長的地質歷史上其位置是移動的並發生過逆轉。根據古地磁學,科學家復原了以往各個地質時期生成的岩石當初的磁場,由此推定了南北磁極的位置。磁極隨時間推移而形成的移動軌跡,被稱為「極移動曲線」。1950年,英國的基斯·蘭卡恩和帕特里克·布蘭科特等,根據對歐洲大陸和北美洲大陸各地質時期岩石中殘存磁場的精確測定,成功地得到了「極移動曲線」。地球只存在南磁極和北磁極兩個磁極,從各個大陸研究得來的南磁極或北磁極的「極移動曲線」理應是一致的。然而,蘭卡恩等人求得的兩條「極移動曲線」形狀相似卻沿經線偏離。要是把大西洋兩邊的北美大陸和歐洲大陸合在一起,那麼對應的「極移動曲線」恰好能夠吻合。這個事實正好說明了大陸漂移具有可能性。由於導致大陸漂移的動力問題沒能解決,所有的地球科學家對「大陸漂移說」始終不予理會,不過「大陸漂移說」卻因古地磁學的發現而崢嶸再現。「海洋擴大說」嶄露頭角

50年代伊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開發的新技術被廣泛用於海洋觀測,比如採用聲納裝置觀測海底地形,利用海洋磁場儀探測海底磁場異常情況等。通過這些探測,科學家終於搞清全球海底被稱為「海嶺」的巨大海底山脈是彼此相連的。

在海底山脈中位於大西洋中部的大西洋中央海嶺,魏格納在世時人們就不陌生。但是,類似的海嶺存在於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等地球所有的海洋,像網路一樣分布在海底。在大西洋中部南北走向綿延1萬公里以上的中央海嶺的中段,還存在一個「大規模的谷地」,科學家還發現,這個「中央谷地」與中央海嶺並排相連。於是有科學家提出,大西洋正是地球的裂縫,海底也許就是在這里擴張的。隨後科學家又測定出從地球內部涌流出的地殼熱流量,也了解到從海嶺之下的深處似乎正在噴湧出熱物質。

根據以上探測結果,科學家得出結論:中央海嶺下的地幔對流升騰形成海洋地殼,海底由此擴大,這種結論支持了「海洋擴大說」,而「海洋擴大說」也解釋了大陸的分裂和移動。構成大陸地殼的物質密度小,地幔就會上浮。根據「海洋擴大說」,大陸下的地幔對流升騰造成大陸分裂,進而地幔向水平方向的運動將大陸推開。

此後,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的科學家,觀測了能夠解釋美國西海岸附近太平洋海底地殼形成原因的地磁異常情況,弄清了在20公里到30公里的寬度上存在百分之一的磁場異常,在南北幾百公里范圍內呈條紋狀分布。此外,隨著同時期岩石年代測定技術的進步,科學家弄清了以往數百萬年間曾經多次反復的地磁場逆轉歷史。

1963年,弗萊德·瓦因和德拉蒙多·馬修茲提出了一個大膽的假說:加利福尼亞的地磁異常帶是地球磁場逆轉的反映。在中央海嶺,由於高溫岩漿的冷卻生成了海底地殼,也就形成了具有當時地球磁場方向的磁場的岩石。瓦因等人認為,地球磁極曾多次逆轉,具有各個地質時期磁場方向特徵的海底地殼,在海底並列呈條紋狀,這個事實為觀測所確定。由於海底向海嶺兩側擴張,如果瓦因等人的見解符合實際,那麼觀測得到的反映磁場異常的條紋,相對海嶺兩側應當是對稱的。這種對稱性也被實際觀測所確認。匯集來的有關觀測數據都在支持「海洋擴大說」,而且根據海底磁場異常的數據,使迄今科學家掌握的只有幾百萬年的地球磁場的逆轉史,一下子擴大至2億年。板塊構造學說

由於「極移動曲線」和海底擴大等提供的證據,大陸漂移的確是正在發生的事實。1965年,科學家運用計算機使地球各個大陸以現有的形狀恰好拼合在一起。再者,海地地形、地震位置、火山等活躍部位都連接成為帶狀,於是「板塊構造學說」這一革命性的見解應運而生。

1970年後,板塊構造學說確立,根據這一新學說,地球表面覆蓋著不變形且堅固的板塊(地殼),這些板塊確實在以每年1厘米到10厘米的速度在移動。由於地球表面積是有限的,地球板塊分類為三種狀態:其一為彼此接近的匯聚型板塊邊界;其二為彼此遠離的分離型板塊邊界;其三為彼此交錯的轉換型板塊邊界。板塊本身是不會變形的,地球表面活動便都在這三種狀態下集中發生,比如海嶺就是在分離型板塊邊界下形成的,海溝則是在海洋板塊彼此碰撞,一個板塊俯沖至另一板塊的下方的匯聚型板塊邊界下形成的。沿北美大陸西海岸分布的聖安德烈斯斷層,則是在太平洋板塊和北美大陸板塊間形成的很具代表性的轉換型板塊邊界下形成的。

由於與被稱為「環太平洋帶」的太平洋板塊周圍的狀態相關,這個地區內的大地震、深源地震和火山活動等都十分活躍。由於印度次大陸與歐亞大陸間的碰撞,形成了喜馬拉雅山脈和西藏高原。在大陸板塊彼此碰撞的匯聚型板塊邊界下,形成了大陸與大陸間的沖突帶,也造成了大褶皺山脈。

由於板塊構造學說的進展,迄今被視為不解之謎的地球活動大多得到了解釋。70年代以來,以證實板塊構造學說為目的的世界規模的地球觀測蓬勃開展。通過這些觀測,海底的年代分布被詳盡確定,弄清了以往地質時期板塊運動的過程,更由於空間觀測技術的發展,就連每年一厘米的板塊運動,也能夠連續數年進行觀測。解讀整個地球的歷史

板塊構造學說證實了魏格納當年提出的「大陸漂移說」,由於「大陸漂移說」憑借板塊運動,於是很長時間里被視為待揭之謎的「大陸漂移說」的原動力問題迎刃而解。然而板塊構造學說並沒有搞清所有的地球活動,板塊構造學說證實的只是歷經46億年的地球歷史中最近2億年的事實,此前的地球活動仍然作為重要的研究課題留至今天,而且導致板塊運動的地幔深處的活動,還需要進一步的觀測和研究。

對於地球的下部地幔和地核的活動,80年代以來,科學家採用被稱為「地震學X射線斷層攝影法」的技術,利用地震波研究了地球內部的不均勻構造,這種科學手段使研究得到進展。研究結果表明,曾被認為是板塊運動原動力的地幔對流的實際狀態似乎可以觸摸了。對於地球板塊構造是從地球演化史的哪一時刻開始形成的,科學家將對部分比2億年前更古老的海底地殼進一步研究。

20世紀初期德國科學家魏格納提出的「大陸漂移說」就是在上述曲折的過程中探索並發展的,直到70年代被科學界首肯的板塊構造學說問世。最新的地球觀測獲得的成果,為解開板塊構造學說也頗感躊躇的地球深部地幔和地核的活動等待揭之謎,以及弄清長達46億年的地球演化史提供了新的線索。

回顧20世紀的地球科學發展史,魏格納的「大陸漂移說」為研究地球活動創造了契機,同時,對我們綜合理解已細劃為地質學、古生物學、觀測學、地震學等的地球科學領域,提供了良機。從以上意義說,「大陸漂移說」起到了開創性的作用。(2000.6.19——科技日報)

E. 大陸漂移學說是誰提出來的

大陸漂移學說是阿爾弗雷德▪魏格納提出來的。

阿爾弗雷德·魏格納,1880年11月1日出生於柏林,德國氣象學家、地球物理學家,畢業於柏林的洪堡大學。

阿爾弗雷德·魏格納主要研究大氣熱力學和古氣象學,以倡導大陸漂移學說聞名於世,出版了《大陸與大洋的起源》一書,他的學說成了超越時代的理念,後被稱為「大陸漂移學說之父」。1930年魏格納第三次深入格陵蘭島考察氣象時,不幸長眠於冰天雪地之中。


研究理論

魏格納以倡導大陸漂移學說聞名於世,他在《大陸和海洋的形成》這部不朽的著作中努力恢復地球物理、地理學、氣象學及地質學之間的聯系——這種聯系因各學科的專門化發展被割斷——用綜合的方法來論證大陸漂移。

魏格納的研究表明科學是一項精美的人類活動,並不是機械地收集客觀信息。在人們習慣用流行的理論解釋事實時,只有少數傑出的人有勇氣打破舊框架提出新理論。

但由於當時科學發展水平的限制,大陸漂移由於缺乏合理的動力學機制遭到正統學者的非議。魏格納的學說成了超越時代的理念。

F. 大陸漂移的過程

一、大陸漂移說

大陸漂移說的創始人
——魏格納

早在公元1620年,英國人培根就已經發現,在地球儀上,南美洲東岸同非洲西岸可以很完美地銜接在一起。到了1912年,德國科學家魏格納根據大洋岸彎曲形狀的某些相似性,提出了大陸漂移的假說。

經過數十年後,大量的研究表明,大陸的確是漂移的。人們根據地質、古地磁、古氣候及古生物地理等方面的研究,重塑了古代時期大陸與大洋的分布。大約在2.4億年前,地球上的大陸是匯聚在一起的,這個大陸由北極附近延至南極。地質學上叫泛大陸。在泛大陸周圍則是統一的泛大洋。此後,又經過了漫長的歲月,泛大陸開始解體,北部的勞亞古陸和南部的岡瓦納古陸開始分裂。大陸中間出現了特提斯洋(1.8億年前)。此後,大陸繼續分裂,印度洋陸塊脫離澳大利亞-南極陸塊,南美陸塊與非洲陸塊分裂;此時的印度洋、大西洋擴張開始。到了6千萬年前,已經出現現代大陸和大洋的格局雛形。以後,澳大利亞裂離南極北上,阿拉伯板塊與非洲板塊分離,紅海、亞丁灣張開,形成現代大洋和大陸的分布格局。

大洋中脊是新地殼形成的場所,熔融的
地幔物質不斷沿大洋中脊軸部向上涌,
形成新海底。 在此過程中,磁顆粒像
一個個小磁針一樣,與當時的地磁場平
行。隨著岩層冷凝,並向兩側運動。
地球磁場的極向不是固定不變的。
每隔幾萬年或幾十萬年,地磁場的
南北極向會發生倒轉,新形成的岩層
會按新的方向磁化,於是產生了大洋
中脊兩側交替出現的磁條帶。

大陸的漂移由擴張的海底也能得到證實。縱貫大洋底部的洋中脊,是形成新洋底的地方;地幔物質上升湧出,冷凝形成新的洋底,並推動先形成的洋底向兩側對稱地擴張;海底與大陸結合部的海溝,是洋底滅亡的場所。當洋底擴展移至大陸邊緣的海溝處時,向下俯沖潛沒在大陸地殼之下,使之重新返回到地幔中去。

二、板塊構造說
地球表層是由一些板塊合並而成.這些板塊就像浮在海面的冰山,在熔融的地幔岩漿上漂浮運動。所謂板塊構造,講的就是這些堅硬的岩石板塊以及它們的運動體系。地球表層主要有六個基本板塊,板塊是堅如磐石,其內部是穩定的,地殼處於比較寧靜之中,而板塊之間的交界處是地殼運動激烈的地帶,經常發生火山噴發、地震、岩層的擠壓褶皺及斷裂。
六大板塊:太平洋板塊完全由大洋岩石圈組成,而大西洋由洋中央海底山脈分開,一半屬於亞歐板塊和非洲板塊,一半屬於美洲板塊。印度洋,也由人字形的海底山脈分開,使印度洋洋底分別屬於非洲板塊、印度板塊和南極板塊。

板塊為什麼會運動,它的動力來自何處? 目前的科學知識告訴我們,主要是地幔深處的熱對流作用。地球深部的核心稱地核,它是高溫熔融的。它使地核外圍的地幔加溫,地幔溫度很高,靠近地核的岩層也熔化。地幔下部的導熱性不能有效地將地核的熱量散發出去,使熱量積聚,致使地幔逐漸升高溫度,地幔物質成為塑性狀態,形成對流形式的運動。地幔的熱對流是在大洋中的海底山脈(又稱洋中脊)處上升。沿著海底水平運動,到大洋邊緣的海溝島弧帶,隨著水平長距離運動而冷卻,而沿海溝帶下沉,又回到高溫的地幔層中消失。

由於地幔的對流運動,使得漂浮在它上面的板塊也被帶動做水平運動。所以,地幔的熱對流是帶動板塊運動的傳送帶。板塊從大洋中脊兩側各自做分離的運動。這運動的板塊最終總會有相遇的,相遇相互碰撞,當大洋板塊與大陸板塊相碰撞,大洋板塊密度大而重,就插到大陸板塊之下,在碰撞向下插入處就形成大洋邊緣的深海溝。假使是兩個大陸板塊相碰撞,則互相擠壓,使兩個板塊的接觸帶擠壓變形,形成巨大的山系,如喜馬拉雅山系就是歐亞板塊與印度板塊擠壓而形成的。因此,大洋底部的運動,形成大洋邊緣島弧海溝復雜的地貌,也構成大陸上巨大的山系,板塊構造控制了整個地球的地表形態。

G. 大陸漂移說是誰提出的

大陸漂移學說是德國科學家阿爾弗雷德·魏格納提出的一個假說,中文中「大陸漂移說」、「大陸漂移假說」均指同一概念。主要內容為遠古時代的地球只有一塊「泛大陸」的龐大陸地,被稱為「泛海洋」的水域包圍,大約於2億年以前「泛大陸」開始破裂,到距今約二、三百萬年以前,漂移的大陸形成現在的七大洲和五大洋的基本地貌。

閱讀全文

與德國人是怎麼漂移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6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50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2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20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80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3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70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1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2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5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7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1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1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70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