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德國的西西里亞屬於哪個邦國

德國的西西里亞屬於哪個邦國

發布時間:2022-06-09 22:17:53

1. 關於德國 普魯士 奧地利 匈牙利 奧匈帝國 奧斯曼……這些國家我總搞不清楚

古代的歐洲都是以城市為單位的,幾個城市組成一個邦國,相當於我們中國的省。幾個邦國由於共同的歷史傳統和文化,文字而組成一個鬆散的國家。
以德國為例,德意志也是由許多邦國組成,這些邦國的人口以日耳曼民族為主並擁有者日耳曼的歷史傳統。其中最大的是普魯士和奧地利這兩個邦國。當年為了德國的強大和發展,普魯士決定吞並並領導這些邦國,但奧地利也很強大,要讓它服從普魯士的領導是不可能的,所以為了避免奧地利在裡面搗亂,普魯士在統一德國其他邦國的時候,就把奧地利排擠了出去。普魯士吞並掉其它邦國後,就廢掉了自己和其他邦國的名字,大家都叫德意志。就是現在的德國。
奧匈帝國是一個歷史名詞,不是一個國家。普魯士統一德國後把奧地利排擠了出去,奧地利被孤立了,為了自己的安全奧地利就和匈牙利結盟,組成了奧匈帝國。這個聯盟在一戰戰敗後被強制解散。
二戰前,德國元首希特勒為了進一步強大德國,把被拋棄的德意志邦國奧地利又拉了回來,即兼並了奧地利。德國戰敗後美蘇為削弱德國,又把他們分開了。
奧斯曼土耳其是世界上最後一個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封建軍事帝國。他們的祖先是我國唐朝時的突厥人。在太宗後期和武則天時期,受到唐朝軍隊的慘重打擊而被迫西遷。突厥人勇猛彪悍,西遷過程中滅掉了中亞,西亞的很多國家,並且滅亡了東羅馬帝國,進而把領土延伸到了埃及的紅海沿岸。歐洲重新強大起來之後把它扁得很慘,只剩下現在的土耳其了。奧斯曼土耳其和上述的德國,普魯士,奧地利,匈牙利沒有關系。

2. 歷史上德國的重要邦國普魯士 相當於今天德國的哪裡

普魯士(德語:Preußen;古普魯士語:Prūsa;英語:Prussia)是歐洲歷史地名,位於德意志北部,通常指1525年至1701年的普魯士公國(1618年與勃蘭登堡公國合並)、1701-1918年間的普魯士王國(1701年,勃蘭登堡藩侯兼普魯士公爵腓特烈一世支持統領神聖羅馬帝國的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向法國波旁王朝宣戰,藉以換取國王稱號)。

奧地利大公國(後發展為奧地利帝國)與普魯士是德意志境內最強大的邦國,為當時歐洲列強之一,19世紀普魯士王國取得普丹戰爭、普奧戰爭和普法戰爭的勝利,統一了北德意志邦聯與巴伐利亞,1871年威廉一世在法國凡爾賽宮加冕成為德意志帝國皇帝。

普魯士有時也是德國近代精神、文化的代名詞
,同時也是德國在一戰和二戰中,封建專制主義與軍國主義的來源。

3. 法國、義大利、比利時、瑞士分別屬於歐洲哪個區域

法國位於西歐,義大利位於南歐,比利時位於西歐,瑞士位於中歐。

1、法蘭西共和國,簡稱「法國」,是一個本土位於西歐的半總統共和制國家,海外領土包括南美洲和南太平洋的一些地區。

2、義大利共和國,簡稱義大利,是一個歐洲國家,主要由南歐的亞平寧半島及兩個位於地中海中的島嶼西西里島與薩丁島所組成。國土面積為301333平方公里,人口6002萬。北方的阿爾卑斯山地區與法國、瑞士、奧地利以及斯洛維尼亞接壤,其領土還包圍著兩個微型國家——聖馬利諾與梵蒂岡。

3、比利時王國,簡稱「比利時」,位於歐洲西部沿海,東與德國接壤,北與荷蘭比鄰,南與法國交界,東南與盧森堡毗連,西臨北海與英國隔海相望。海岸線長66.5公里。全國面積2/3為丘陵和平坦低地,全境分為西北部沿海佛蘭德倫平原、中部丘陵、東南部阿登高原三部分,最高點海拔694米,主要河流有馬斯河和埃斯考河,屬海洋溫帶闊葉林氣候,四季明顯。

4、瑞士聯邦,簡稱「瑞士」,是中歐國家之一,全國劃分為26個州。瑞士北鄰德國,西鄰法國,南鄰義大利,東鄰奧地利和列支敦斯登。全境以高原和山地為主,有「歐洲屋脊」之稱。伯爾尼是聯邦政府的所在地。

(3)德國的西西里亞屬於哪個邦國擴展閱讀:

歐洲位於亞洲的西面,是亞歐大陸的一部分。它的北、西、南三面分別瀕臨著北冰洋、大西洋、地中海和黑海,東部和東南部與亞洲毗連,宛如亞歐大陸向西突出的一個大半島。歐洲的大部分位於北溫帶內,它是世界上有人定居的各洲中距離赤道最遠的一洲。它沒有熱帶。

歐洲四個極點的位置分別是:東為北烏拉爾(東經66°10』);最西伊比利亞半島上的羅卡角(西經9°31』);最北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上的諾爾辰角(北緯71°8』);最南伊比利亞半島上的馬羅基角(北緯36°)。

4. 德國從古至今的歷史

提問者你好,由於我打的字數超過了字數限制,所以請你告訴我你的郵箱,我會給你發過去的。
德國位於歐洲中部,公元前一直是高寒針葉林地貌,居住者是高大強壯的、高鼻樑金發碧眼的日耳曼人,平均壽命在40歲左右。偶爾會有凱爾特人出現,但是日耳曼人才是原住民。
公元前1世紀末,羅馬人開始進入南德和萊茵河流域,擴張的步伐止於公元前27年,「奧古斯都」屋大維手下的將軍瓦倫斯率領四個精銳的羅馬軍團進入了易北河流域,在條頓森林中遭到伏擊,全軍覆沒。不久之後屋大維鬱郁而終,羅馬人退回了萊茵河左岸,沿河布防,在德國西部和南部留下了不少的羅馬式建築。公元5世紀,蠻族大舉入侵,分割佔領了西羅馬帝國的疆土,建立了蠻族王國,其中最強大的當屬法蘭克王國。他的疆域南至比利牛斯山脈,西接布列塔尼,北鄰丹麥,東至易北河。由於當時易北河以東是非日耳曼人的領土,所以當時的德國屬於法蘭克王國的管轄。
查理曼大帝死後,法蘭克分裂為三部分,東法蘭克王國便是今天德國的雛形。10世紀,日耳曼人大舉越過易北河,入侵了當時的波蘭。在這批征服者當中,條頓騎士團獲得了立窩尼亞(今天的愛沙尼亞和立陶宛),並不斷騷擾著諾夫哥羅德公國;普魯士則沿著波羅的海建立政權,阻斷了波蘭的出海口;還有一部分人從南德出發,進入了波希米亞(今捷克)和潘諾尼亞平原(今天的奧地利境內),為後來的哈布斯堡家族奠定了基礎。公元962年,東法蘭克王國國王奧托一世正式加冕為羅馬帝國皇帝,正式宣告了(神聖)羅馬帝國的建立。公元1155年,綽號「巴巴羅薩」的腓特烈一世在羅馬帝國的國號中又添加了「神聖」兩個字,意味著國號完整了,這個名字——神聖羅馬帝國——將會被永遠載入德國歷史。
隨著時間的流逝,公元16世紀,哈布斯堡家族對德國的統治達到了頂峰:查理五世(又稱卡洛斯一世),是德意志國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1500—1558年),尼德蘭君主(1506—1555年在位),西班牙國王(1516—1556年在位),德意志國王(1519—1556年在位),神聖羅馬帝國皇帝(1520—1556年在位),這個處於大航海時代和宗教改革運動啟動階段的帝王,統治的領域包括西班牙、那不勒斯、西西里、撒丁、奧地利、尼德蘭、盧森堡、名義上的整個德意志邦聯,還有非洲的突尼西亞、奧蘭等,加上美洲正在不斷擴大的、數倍於歐洲本土面積的殖民地。他的帝國被稱為「日不落帝國」,這個稱號比維多利亞的大英帝國早了三百多年。但與此同時,天主教帝國已受到了嚴重的威脅:宗教危機。1517年,一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德國修道士將「九十五條論綱」貼到維滕堡教堂的大門上,揭開了風起雲涌的歐洲宗教改革的序幕,他就是新教的發起者馬丁·路德。此事件發生在卡洛斯「天主教帝國」的土地上,是對卡洛斯的巨大挑戰和考驗。卡洛斯決心還擊,他在1521年召集了沃姆斯宗教會議,把路德押出會場,宣布路德及其追隨者違法,但路德在同情新教的薩克森選侯庇護之下安然無恙。接著,投向新教的德意志諸侯組成了施馬爾卡登聯盟,忍無可忍的卡洛斯在1545年召開特倫特公會議,對新教諸侯宣戰,但先勝後敗,在1555年因斯布魯斯之戰中差點成為階下囚。對天主教無比虔誠的卡洛斯,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新教之火在他的地盤上越燒越旺。經歷了因斯布魯斯之敗後,戎馬一生的卡洛斯終於心灰意冷,將德意志交給弟弟斐迪南,將西班牙和尼德蘭交給兒子菲利普二世之後,獨自回到尤斯特修道院履行與亡妻多年前的約定,安度完了生命最後的日子。
從此,哈布斯堡家族對歐陸的控制逐漸衰弱,普魯士取代了維也納方面在德國的統治。1701年1月18日,腓特烈三世在柯尼斯堡加冕成為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一世,並從此展開了普魯士王國200多年的顯赫歷史。其子腓特烈二世(即腓特烈大帝)在1740年繼承王位,即位7個月之後即進攻西里西亞,從而引發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通過戰爭,腓特烈二世樹立了「軍事天才」的個人榮譽,並將普魯士變為一個軍事國家。腓特烈二世同時還從伏爾泰那裡接受了啟蒙主義思想,改進司法和教育制度,鼓勵宗教信仰自由,並扶植科學和藝術的發展。到1786年,腓特烈二世去世時,普魯士已經成為歐洲強國之一,其行政機構的高效率和廉潔為歐洲之首。腓特烈二世的侄子腓特烈·威廉二世繼承王位後,先後購買了安斯巴赫侯國和拜羅伊特侯國,並對波蘭進行了第二次和第三次瓜分。 法國大革命後,普魯士參加反法同盟,但敗於法軍,被迫在1795年同意法國兼並萊茵河以西的普魯士領土。其子腓特烈·威廉三世於1806年10月參加反法戰爭,隨即在耶拿敗於拿破崙,被迫逃往柯尼斯堡。1807年普魯士和法國在涅曼河的提爾西特締結和約,普魯士割讓16萬平方公里土地,包括普屬波蘭的絕大部分領土(第二次、第三次瓜分波蘭所得,以及第一次瓜分波蘭所得領土的南半部),以及易北河以西的全部領土,並賠款1.3億法郎。1806年慘敗後,普魯士首相卡爾·施泰因開始推行改革,其措施包括讓公民參與政治以喚醒其民族主義情感;釋放農奴;實行地方自治;改組中央政府機構等。1809年在柏林創辦了腓特烈·威廉大學(即後來的柏林大學),同時格哈德·馮·沙恩霍斯特開始對普魯士軍隊進行改革。此後普魯士的愛國主義情緒高漲。1812年冬,拿破崙軍隊自俄國敗退,普魯士遂於次年再度參加反法同盟,於1813年3月17日對法國宣戰,10月24日,普、奧、俄三國聯軍在布呂歇爾和格奈森瑙指揮下在萊比錫大敗法軍。1815年普軍在滑鐵盧再度擊敗法軍。根據維也納會議的領土調整,普魯士疆域自默麥爾河延至萊茵河,成為德意志邦聯內德語居民占優勢的唯一強國,以及歐洲列強之一。1834年普魯士在德意志地區建立了德意志關稅同盟,除奧地利和漢堡外,全部德意志邦國都加入該同盟。1848年歐洲革命期間,普王腓特烈·威廉四世宣布成立「自由派政府」。召開制憲會議,並拒絕接受德意志邦聯議會奉上的「德意志皇帝」稱號。但1848年歐洲革命結束後,腓特烈·威廉四世即回歸專制統治。1857年 腓特烈·威廉四世患上精神病,以其弟威廉擔任攝政王。1861年腓特烈·威廉四世逝世,攝政王即位,稱威廉一世。 1862年他因軍事改革所需預算及稅收問題與國會發生沖突,本擬退位,但在前駐法大使俾斯麥的建議下收回成命。俾斯麥表示支持軍事改革,並稱若任命他擔任首相,他將不惜一切強行推行陸軍改革和新兵役制度。1862年9月22日,威廉一世任命俾斯麥擔任首相,從此向德意志第二帝國過渡。
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稱帝,帝國建立(另有記在是1870年9月2日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法國凡爾賽宮稱帝,建立德意志帝國,史稱德意志第二帝國)。4月16日,召開制憲會議,通過了德意志帝國憲法,即:1871年憲法。憲法第五條規定:「帝國立法權由聯邦議會和帝國議會行使之。帝國法律應取得兩個議會必要的多數同意」。第十一條規定:「聯邦的主席職位屬於普魯士王國,普魯士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稱。皇帝在國際關繫上為帝國的代表,以帝國名義宣戰,同外國締結同盟及條約,委派並接受使節。以帝國名義宣戰,必須取得聯邦議會的同意,除非聯邦的領域已遭受攻擊……」。通過以上內容可以看出,德國1871年憲法確立的是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政體。因為憲法規定立法權屬於聯邦議會和帝國議會,正常的情況下,皇帝以帝國的名義對外宣戰,必須徵得聯邦議會的同意,皇帝的權力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但是,由於憲法同時又賦予了皇帝極大的權力,如:規定帝國皇帝有宣戰、媾和、締約、召集和解散聯邦議會,任免官吏等權力,帝國宰相只對皇帝負責,皇帝有對宰相的任免權。十九世紀末,帝國權傾朝野,名重一時的「鐵血宰相」俾斯麥,就因為新繼位的皇帝威廉二世不能忍受他功高震主,他不得不乖乖辭職,含淚引退,隱居於漢堡附近的弗里德里希斯魯庄園直至去世。於是威廉二世開始圖謀建立大日耳曼帝國:威廉二世推行世界政策,作風與俾斯麥的大陸政策完全不同。世界政策即是建立強大的軍隊和殖民帝國,此導致與英國關系惡化。1890年7月英德簽定赫爾果蘭—桑給巴爾條約,解決了英德殖民地之爭的問題,暫時改善兩國關系。威廉二世早在19世紀末積極擴軍,尤其是海軍,介入外國殖民地事務,引起了英國的關注。1895英國進攻德蘭士瓦,威廉二世作出抗議,最後英國行動失敗,威廉二世祝賀德蘭士瓦,結果英國派艦艇到北海和英吉利海峽示威。1897年德國佔領中國山東半島。1898年英德簽定秘密協定,瓜分葡屬非洲,以防德國干預即將進行的第二次波耳戰爭,而德國亦答應不再支持波耳人。1899年乘美西戰爭的機會,出資購買關島、加羅林群島和帛琉。然而當時德國的殖民地面積遠遠不及英法兩國,而且多是資源貧乏的土地,威廉二世不甘這些收獲,便與英法兩國直接競爭。德國決定建造一支僅次於英國的艦隊,這無疑會引起英國的不滿,威脅英國的海上霸權,使英德關系惡化。1903年得到巴格達鐵路建築權後,推出3B計劃,連接柏林和巴格達,中途經君士坦丁堡,以把德國勢力滲入鄂圖曼帝國。英國提出要德國把連接波斯灣沿岸鐵路最後一段建築權讓給英國,但德國拒絕。於是英印總督在英軍艦隊護航下,在波斯灣進行一次示威性航行,使英德關系越來越緊張。1905年在摩洛哥與法國發生爭執,引發第一次摩洛哥危機,威廉二世出透摩洛哥並表示會保護摩洛哥的獨立及其領土的完整,最後摩洛哥獨立。1911年引發第二次摩洛哥危機,德國派出艦艇往摩洛哥,英國介入,最後德國獲得部份剛果領土,並承認法國為摩洛哥的保護國。1914年6月28日發生薩拉熱窩事件,德國向奧國表示無條件支持,結果俄國向奧國宣戰,德國向俄國宣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不久後,德國是以速戰速決方式擊敗法俄兩國,可是戰事持續,由於德國沒有作打長期戰爭的准備,1915年糧食出現短缺,主要是英國封鎖所造成,許多糧食無法入口至德國,在6月政府實施麵包配額管制。1916年至1917年情況更嚴重,麵包嚴重短缺,城裡出現搶糧、搶店、示威的情況,許多農家不再帶作物去市集,以免被搶去,約70萬人在大戰期間活活餓死,戰後營養不良現象普遍,許多年輕人因營養不足而被認為無法勝任工作。不單糧食出現短缺,軍需也一樣,所有彈葯在1914年10月用盡,工廠人手不足,唯有靠女性填補。1918年革命推翻了第二帝國,魏瑪共和國建立了。

5. 德意志帝國的帝國政區

帝國本土在德國統一之前,德意志地區分成了39個獨立的邦國。這些邦國包括王國、大公國、公國、親王國、自由漢薩城市和帝國直轄領。普魯士是眾多構成帝國的邦國中面積最大的一個國家,領土占整個帝國的六成。
這些邦國中的其中數個在神聖羅馬帝國崩潰之後得到了獨立主權。其餘的邦國都在1815年維也納會議之後得到獨立主權。這些邦國的領土可能並不是一塊連續的領土,可能會分成數個部分分布在德意志地區各地。這種現象是因為透過家族分支瓜分領地,或者是透過征購而獲得的。
帝國內的每個成員國都會派遣代表參加帝國聯邦會議和帝國議會。帝國中心與每個成員國之間的關系都不是很固定,之間的關系仍然在基礎階段。德意志皇帝的權力范圍頗大,例如他能夠調停邦國之間的爭論,或者是解決邦國的繼承權問題。 王國 普魯士王國(柏林):勃蘭登堡、黑森省、漢諾威省、威廉港、霍亨索倫、勞恩堡公國(與普魯士組成個人聯盟直到1876年,然後並入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拿騷、東普魯士、波莫瑞、波茲南、萊茵省、薩克森省、西里西亞、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威斯特法倫、西普魯士
巴伐利亞王國(慕尼黑)
薩克森王國(德累斯頓)
符騰堡王國(斯圖加特) 大公國 巴登大公國(卡爾斯魯厄)
黑森大公國(達姆施塔特)
梅克倫堡-什未林大公國(什未林)
梅克倫堡-施特雷利茨大公國(新施特雷利茨)
奧爾登堡大公國(奧爾登堡)
薩克森-魏瑪-愛森納赫大公國(魏瑪) 公國 安哈爾特公國(德紹)
不倫瑞克公國(不倫瑞克)
薩克森-阿爾滕堡公國(阿爾滕堡)
薩克森-科堡-哥達公國(科堡)
薩克森-邁寧根公國(邁寧根) 親王國 利珀親王國(代特莫爾德)
羅伊斯-施萊茨-格拉親王國(格拉)
羅伊斯-格瑞茨親王國(格瑞茨)
紹姆堡-利珀親王國(布卡堡)
施瓦茨堡-魯道爾施塔特親王國(魯道爾施塔特)
施瓦茨堡-桑德豪森親王國(松德斯豪森)
華迪克-皮亞蒙特親王國國(阿羅爾森) 帝國直轄領 阿爾薩斯-洛林(1873年)(斯特拉斯堡)
漢薩自由市
不來梅自由市
漢堡自由市
呂貝克自由市 德國正式擁有過主權的地方包括:太平洋薩摩亞:1899年-1914年
德屬新幾內亞,包括威廉皇帝領地和鄰近海島:1884-1914年;其政區還包括:索羅門群島、加羅林群島:1889年-1914年
馬里亞納群島:1889年-1914年
諾魯、馬紹爾群島
德屬東非:後來的坦噶尼喀,今天屬於坦尚尼亞:1885年-1918年
盧安達和蒲隆地:1885年-1917年
維圖:1885年-1890年,在今肯亞
德屬西非包括:喀麥隆:1884年-1914年
多哥:1884年-1914年
德屬西南非洲,今納米比亞:1883年-1915年
德國也在中國擁有土地利益:
膠州灣租借地,包括租借地青島:1897年-1914年(原本租借99年)
天津德租界
漢口德租界
山東勢力范圍
黃河流域勢力范圍

6. 哪位能幫區我分一下西西里亞、西里西亞和西西里

西西里屬於義大利,位於亞平寧半島的西南,是一座島嶼
西里西亞位於中歐,目前絕大部分屬於波蘭,小部分屬於捷克和德國
至於西西里亞可能只是西西里的另一個叫法

7. [黑塔利亞]德國的歷史中,日爾曼,普魯士,德意志幾個代稱,分別屬於的時代

德意志民族,日爾曼民族,普魯士民族都是在說德國人。那個希特勒不就叫囂著日爾曼民族萬歲么,說其是唯一偉大的民族(其實他自己是奧地利人)!說句不嚴謹的話,就像我們中國56個民族一樣,像英國有什麼英吉利(英格蘭)England,北愛爾蘭Northern Ireland
,威爾士Wales,蘇格蘭Scotland,就是這樣的!

普魯士 (德語:Preuszen;古普魯士語:Prūsa;波蘭語:Prusy;立陶宛語:Prūsai;拉丁語:Borussia 或 Prutenia;英語:Prussia ) 是歐洲歷史地名,一般指17世紀至19世紀間的普魯士王國。由於普魯士在短短二百年內崛起並統一德國,建立了德意志第二帝國,所以普魯士有時也是德國近代精神、文化的代名詞。

公元前境內就居住著日耳曼人。公元2-3世紀逐漸形成部落
18世紀初奧地利和普魯士崛起,根據1815年維也納會議,組成了德意志邦聯

8. 經過拿破崙的風暴以後,德國從314個邦國,變成了多少個邦國

經過拿破崙的風暴以後,德國從314個邦國,變成了34個邦國.

你的意思應該是1803年的「帝國代表聯席會議」後的神聖羅馬帝國的邦國數量
總共應該是34個包括:
大邦:2個
普魯士,奧地利(細分的話奧地利大公同時還是波西米亞國王,卡琳西亞公爵.........)
萊茵聯邦:32個
巴伐利亞王國
符騰堡王國
美因茨選侯國,10年後為法蘭克福大公國巴登大公國,前身為巴登選侯國 貝格大公國阿倫貝格公國,1811年並入法蘭西帝國 拿騷-烏辛根侯國,1806年8月30日與拿騷-魏爾堡合並為拿騷公國拿騷-魏爾堡侯國,1806年8月30日與拿騷-烏辛根合並為拿騷公國
霍亨索倫-黑欽根侯國
霍亨索倫-西格馬林根侯國
薩爾姆-薩爾姆侯國,1810年並入法蘭西帝國 薩爾姆-基爾堡侯國,1810年並入法蘭西帝國
伊森堡-比爾施泰因侯國
列支敦斯登侯國
黑森-達姆施塔特領地伯國,1806年8月14日升格為黑森-達姆施塔特大公國 萊延伯國,1806年7月12日升格為萊延侯國 後來加入的成員:
維爾茨堡大公國 (1806年9月25日加入)
薩克森王國 (1806年12月11日加入)
薩克森-魏瑪-艾森納赫公國 (1806年12月15日加入)
薩克森-哥達-阿爾滕堡公國 (1806年12月15日加入)
薩克森-邁寧根公國 (1806年12月15日加入)
薩克森-希爾德堡豪森公國 (1806年12月15日加入)
薩克森-科堡-薩費爾德公國 (1806年12月15日加入)
安哈爾特-德紹公國 (1806年12月15日加入)
安哈爾特-貝恩堡公國 (1806年12月15日加入)
安哈爾特-科滕公國 (1806年12月15日加入)
利珀-代特莫爾德侯國 (1807年4月18日加入)
紹姆堡-利珀侯國 (1807年4月18日加入)
羅伊斯-格萊茨侯國 (1807年4月18日加入)
羅伊斯-施萊茨侯國 (1807年4月18日加入)
羅伊斯-羅本施泰因侯國 (1807年4月18日加入)
羅伊斯-埃貝爾斯多夫侯國 (1807年4月18日加入)
施瓦茨堡-魯多爾施塔特侯國 (1807年4月18日加入)
施瓦茨堡-宗德斯豪森侯國 (1807年4月18日加入)
瓦爾德克侯國 (1807年4月18日加入)
威斯特法侖王國 (1807年12月7日加入)
梅克倫堡-施特雷利茨公國 (1808年2月10日加入)
梅克倫堡-什未林公國 (1808年3月22日加入)
奧爾登堡公國 (1808年10月14日加入,1810年12月13日並入法蘭西帝國)

9. 神聖羅馬帝國是什麼時候分裂成小邦國的邦國有多少個

神聖羅馬帝國,全稱為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或日耳曼民族神聖羅馬帝國(德語: Heiliges Römisches Reich deutscher Nation , 拉丁語: Sacrum Romanorum Imperium nationis Germanicae),962年至1806年,在西歐和中歐的封建帝國。早期為統一的國家,中世紀後演變為一些承認皇帝最高權威的公國、侯國、伯國、宗教貴族領地和自由市的政治聯合體。其歷史可追溯至羅馬帝國。
955年,德意志國王奧托一世在勒赫菲爾德戰役中擊敗馬扎爾人,收復各邊區。962年,奧托加冕為皇帝,建立神聖羅馬帝國。今奧地利地區自此歸屬神聖羅馬帝國,直到其於1806年崩潰。 [編輯本段]【帝國世系】911年,卡洛林王朝在東法蘭克的最後一位君主孩童路易去世, 東法蘭克的卡洛林家族王統中斷。 此時東法蘭克王國內有五大公國,分別是巴伐利亞、士瓦本、法蘭克尼亞、洛林(後來加入王國的非部族公國)以及薩克森。 為了抵禦當時馬扎爾人的入侵,五大諸侯和科隆大主教聯合,決定 神聖羅馬帝國(1378年)不再尋求從西法蘭克的卡洛林家族中尋找王位繼承人,而是從本地的五大諸侯中選舉產生, 由此德意志王國開始了自己獨立發展的歷史, 而德意志的王位繼承製度也形成了和傳統的世襲繼承製不同的「選帝」制度. [編輯本段]1.法蘭康拉德王朝康拉德一世(911-918年) ,曾任法蘭德意志(東法蘭克)國王, 康拉德家族是和卡洛林家族同樣古老的家族。 911年, 孩童路易後,由東法蘭克五大諸侯以及德意志大主教選舉為德意志國王。康拉德在位期間王權極其暗弱,其影響力甚至不如薩克森、士瓦本和巴伐利亞公爵。同時他和馬札兒人的作戰也失利,他前,勸說其弟埃伯哈德放棄了王位要求,並提議選舉他的對手薩克森公爵亨利為他的繼承人。 [編輯本段]2.薩克森王朝(奧托王朝)1.亨利一世(919-936年), 薩克森公爵,德意志國王,薩克森公爵奧托之子,也稱為捕鳥者亨利。925年,他擊敗洛林公爵,將洛林並入德意志王國。 933年,亨利一世率德意志聯軍在里亞德擊潰馬扎爾人,解除了馬扎爾人對德意志諸邦的威脅。至936年亨利一世去世,德意志諸國已經成為一個王國,因此亨利一世被認為是第一位德意志國王和德意志民族的創建者。亨利一世娶了洛林公主,他們的三個兒子分別成為德意志國王,巴伐利亞公爵,和科隆大主教。
2.奧托一世(936-973年),薩克森公爵,德意志國王,第一位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曼也被稱為羅馬皇帝,但後人一般將查理曼的帝國稱為法蘭克帝國或查理曼帝國,而將奧托的帝國稱為德意志的神聖羅馬帝國。)亨利一世與洛林公主的長子,也稱為奧託大帝。936年在亞琛被德意志貴族選為國王。
3,奧托二世(973-983年)。德意志國王,義大利國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奧托一世與義大利公主阿德萊德長子,961年加冕義大利和德意志國王(和其父共同執政),967年加冕皇帝(薩克森王朝君主均有為繼承人在其生前加冕的習慣。)奧托二世其間,薩克森王朝達到了極盛,978年,波蘭和波希米亞再次臣服,980年,奧托二世包圍巴黎,迫使西法蘭克國王洛泰爾放棄對洛林的主權要求。同年,奧托二世進軍義大利,在羅馬冊立新教皇約翰十二。982年,奧托二世在義大利南部被阿拉伯人擊敗,他統一義大利的夢想未能實現。他的妻子是拜占庭皇帝羅曼努斯二世的女兒。
4,奧托三世(983-1002年),德意志國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奧托二世之子。983年在其父去世後,被選為國王,994年成年,995年,奧托三世在羅馬擁立其堂兄為羅馬教皇,稱格里高利五世,格里高利五世成為歷史上第一位德國人教皇。996年,教皇為奧托三世加冕為帝。
5.亨利二世(1002-1024年),巴伐利亞公爵,德意志國王,義大利國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奧托一世的弟弟巴伐利亞公爵亨利的長孫,巴伐利亞公爵強辯者亨利(巴伐利亞世系中亨利二世)的長子。 1002年,奧托三世去世後,亨利發動政變,劫持了奧托的靈柩,在薩克森、圖林根、士瓦本、洛林的貴族未參與的情況下被選為德意志國王。1004年被推舉為義大利國王,1014年,他進軍羅馬,羅馬教皇本尼迪克特八世為其加冕為帝。亨利二世在位期間,為了對抗貴族勢力,加強了效忠於他的主教區的權力,從此德意志神權開始壯大,最終發展成為了皇權的最大威脅。亨利二世和其妻子盧森堡公主庫妮甘德沒有子嗣,傳說是由於他們兩人訂立了婚後禁慾的共同誓約所致。也不知道是不是這個原因,1146年他被羅馬教皇尤金三世封為「聖者」。 [編輯本段]3.薩利安王朝1.康拉德二世(1024-1039年)曾任德意志國王、義大利國王和神聖羅馬皇帝。他是奧托一世女婿、洛林公爵康拉德的曾孫,施派爾伯爵亨利的兒子。1024年9月被德意志貴族選舉為國王,開創了薩利安王朝。1026年在米蘭加冕義大利國王,1027年,約翰十九世為其加冕。1028年起,康拉德二世開始對入侵奧得河流域的波蘭人用兵,至1032年,波蘭國王不得不放棄自封的國王頭銜,改稱波蘭公爵,並退出了奧得河流域。1032年,勃艮第國王(當時勃艮第稱王)魯道夫三世去世, 1034年,康拉德二世入侵勃艮第,奪取了大部分勃艮第領地。
2.亨利三世(1039-1056年),士瓦本公爵,巴伐利亞公爵,德意志國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康拉德二世和士瓦本公主吉塞拉之子。1046年亨利二世擁立德國人教皇克萊芒二世,同日新教皇為其加冕為帝。亨利三世時期,曾經征服了匈牙利(但很快失去)、摩拉維亞,王室領地擁有五大公爵領地中的三個 。
德意志皇帝權勢達到了極盛,到了可以隨意廢立羅馬教皇的地步,但到了其統治晚期,其帝國已經開始衰落,由他推動的教會改革最終推出了一個強有力的教皇格里高利七世,日後成為了他兒子亨利四世的極大威脅。
3.亨利四世(1056-1106),曾任巴伐利亞公爵、德意志國王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他是亨利三世和阿基坦公主阿格內斯之子, 1066年前由其母攝政。 親政後和羅馬教廷發生激烈沖突,1076年亨利四世遭到教皇格里高利七世的絕罰處分, 亨利四世不得不徒步肉袒,於1077年至卡諾莎向教皇請罪, 史稱「卡諾莎事件」。亨利四世被絕罰後,反叛的德意志諸侯立刻宣布亨利四世退位,並選舉士瓦本公爵魯道夫為新國王, 德意志陷入內戰, 亨利四世最終戰勝了魯道夫,砍下了他的右手。平定國內後,亨利四世立刻進軍羅馬, 1084年,亨利四世廢黜了格里高利七世,新教皇克萊芒三世為其加冕為帝。 1098年諸侯選舉其子亨利五世為國王, 和亨利四世對抗,德意志內戰再度爆發, 1106年,亨利四世終於打敗了亨利五世,但不久突然去世。
4.亨利五世(1106-1125), 德意志國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四世和默林女伯爵之次子, 1111年被加冕為帝, 亨利五世在位期間,羅馬教皇和皇帝互相敵視,混戰不休, 德意志諸侯則利用皇帝和教皇的矛盾, 自行擴張他們的產業和主權,德意志王權衰微, 從此開始了德意志小邦林立的時代。亨利五世妻子是英王亨利一世的女兒瑪蒂爾達,他們後無嗣。王位落到了亨利五世的政敵,薩克森公爵洛泰爾二世手中。薩利安王朝結束。 [編輯本段]4.蘇普林堡王朝洛泰爾二世(1125-1137)薩克森公爵,德意志國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蘇普林堡伯爵格布哈特之子,1125年被選為德意志國王,1133年出兵義大利被教皇英諾森二世加冕為帝。他稱為洛泰爾二世,是因為虔誠者路易的兒子,中法蘭克國王洛泰爾一世曾經擁有神聖羅馬皇帝稱號,而德意志人認為他們和以前的神聖羅馬帝國是一個王統世系下的國家,所以稱他為洛泰爾二世。洛泰爾二世在國內和霍亨斯陶芬家族的康拉德和腓特烈長期內戰。 在國外他對東方和北方用兵,迫使波蘭和丹麥臣服,1137年他又南征義大利擊敗了西西里國王羅傑二世,將西西里國王趕出了亞平寧半島。回軍途中洛泰爾二世去世,結束了他戰斗的一生。洛泰爾後,王位落到了霍亨斯陶芬家族手中,開始了霍亨斯陶芬王朝的統治。 [編輯本段]5.霍亨斯陶芬王朝1.康拉德三世(1138-1152)德意志國王,士瓦本公爵腓特烈一世與亨利四世之女阿格尼之子。 1127康拉德三世自封為王,和皇帝洛泰爾二世爆發內戰。1137年,洛泰爾二世去世,康拉德二世發動政變,於1138年由南部諸邦的諸侯選為德意志國王,但洛泰爾二世的繼承人巴伐利亞和薩克森公爵「傲慢」的亨利(洛泰爾二世的女婿,韋爾夫家族)拒絕承認,於是兩派爆發內戰,此後直到本世紀末,韋爾夫家族和霍亨斯陶芬家族的內戰一直沒有停息過。1146年,康拉德三世參加了第二次十字軍東征,經過拜占庭帝國時,對拜占庭帝國造成了極大破壞,1147年,在小亞,康拉德的十字軍被塞爾柱突厥人擊潰,步兵軍團被全殲,康拉德和其騎兵部隊,僅以身免。康拉德前未加冕為帝。並將其王位指定傳給其年長的侄子士瓦本公爵腓特烈三世(士瓦本世系)。
2.腓特烈一世(1152-1190)士瓦本公爵,德意志國王,義大利國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康拉德三世的哥哥士瓦本公爵腓特烈二世的兒子,也稱「紅鬍子腓特烈,或稱巴巴羅薩(傳說是紅鬍子的義大利語)。1152年受其叔康拉德三世之託,被選為德意志國王,1155年,羅馬教皇阿德里安二世為其加冕為帝,但他拒絕按慣例為教皇牽馬,並下令騎士屠殺了上千名羅馬人。腓特烈一世力圖恢復查理曼帝國的榮耀,一生東征西討,1156年,他獲取了勃艮第的大片領地,並將韋爾夫家族的巴伐利亞分出一部分給了霍亨斯陶芬家族的巴本堡家族,建立了奧地利公國,從此奧地利從德意志分裂出來 。1158年起,直至1177年,他四度出征義大利,與米蘭、威尼斯、西西里以及羅馬教皇亞歷山大三世的聯盟反復爭斗,終於在1176年被倫巴第人在米蘭附近擊敗,腓特烈不得不在威尼斯向亞歷山大三世下跪屈服。1189年,年近70歲的腓特烈一世參加了第三次十字軍行動,和法王腓力二世,英王獅心理查一起前往聖地,1190年,腓特烈一世在橫渡安納托利亞半島東南的薩勒夫河時不幸落水身亡。腓特烈一世被認為是中世紀騎士精神的典範,因而很多傳說說他沒有,他孫子、著名的腓特烈二世便告訴他的德意志人民,巴巴羅薩是在圖林根的基夫霍伊澤爾山裡的神殿中沉睡,一旦雄鷹離開了這座山,他就會蘇醒。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就用這樣的神話發動了「巴巴羅薩行動」。
3.亨利六世(1190-1197)德意志國王,西西里國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一世與勃艮第女伯爵比阿特麗斯之次子,1190被選為德意志國王,娶西西里國王羅傑二世之女康斯坦絲。1191年由教皇切萊斯廷二世為其加冕為帝,1194年出征西西里,加冕西西里國王,從此西西里王國的諾曼人王統世系中斷。(最後一任諾曼人西西里國王是1189年去世的亨利六世妻子的侄子威廉三世),亨利六世統一了義大利南部和西西里島,從此西西里王國稱為那不勒斯和西西里王國或稱兩西西里王國。
4.菲利普(1198-1208)士瓦本公爵,德意志國王,腓特烈一世和比阿特麗斯的幼子。也稱士瓦本的菲利浦。亨利六世去世後,其子年幼,於是擁護霍亨斯陶芬家族的貴族選舉菲利普為國王。但支持韋爾夫家族的諸侯在亞琛卻選舉了韋爾夫家族的奧托四世為國王,內戰再次爆發。1205年,得到諸侯支持的菲利浦在亞琛再次加冕國王。1208年6月21日,菲利普被巴伐利亞的帕拉丁伯爵謀殺,原因據說是菲利普拒絕吻帕拉丁伯爵女兒的手。 [編輯本段]6.韋爾夫王朝1. 奧托四世(1198-1215),德意志國王,神聖羅馬皇帝,巴伐利亞公爵和薩克森公爵獅子亨利和英王亨利二世的女兒瑪蒂爾達的長子,從小生活在英國,由其舅舅獅心王理查撫養。1198年,薩克森和巴伐利亞貴族推選奧托四世為德意志國王,並和霍亨斯陶芬家族的菲利浦爆發內戰,1209年教皇英諾森三世為其加冕為帝。但此後奧托四世入侵亨利六世之子腓特烈二世的兩西西里王國,英諾森三世將其絕罰。 1211年,德意志諸侯在紐倫堡會議中,廢除了奧托四世的國王稱號,並選舉霍亨斯陶芬家族的腓特烈二世為國王。但奧托拒絕退位,1214年,他和英國約翰國王組成的聯軍被法王腓力二世在布汶會戰中擊潰,1215年,奧托不得不宣布退位。自奧托四世統治時期開始,德意志騎士開始了持續200年的向東部波羅的海沿岸的大規模移民運動,形成了稱為東勃蘭登堡(東普魯士)的國家,日後成為普魯士王國的龍興之地。另外,由於內戰不斷,為求自保,德意志的城市同盟組織也開始形成於這一時期。
追問:
上網路查我也會的

而且這些我都看八遍了

不懂就別回答

浪費我時間

謝謝
回答:
就30分還期望人家打書給你啊?你慢慢等吧
追問:


書、電影我也看了很多了

但確實很亂

所以

既然您沒興趣就別答了

10. 請問下列幾個歐洲國家的關系

神聖羅馬帝國,普魯士和德國有一種傳承關系。
神聖羅馬帝國號稱「第一帝國」,普魯士在近代統一德國後號稱「第二帝國」,而在二戰前期至二戰結束當時的德國號稱「第三帝國」。
~~~~~~~~~~~~~~~

古代歷史
德意志民族的產生是一個延續了許多世紀的過程。一般認為,德國歷史開始於公元919年。在這一年,薩克森公爵亨利一世取得了東法蘭克王國王位,建立了德意志王國。亨利一世的兒子奧托一世繼承王位後為了取得所謂上帝授予的皇權,於公元962年強迫教皇約翰十世在羅馬給他加冕,稱為「羅馬皇帝」,德意志王國便稱為「德意志民族的神聖羅馬帝國」,史稱「德意志第一帝國」。神聖羅馬帝國始終不是一個中央集權的統一國家。隨著地方封建勢力日益強大,皇帝的權力便不斷衰落,形成了不少的邦國。德意志是第一個戰勝羅馬帝國的民族。在這四分五裂的帝國中,最大的兩個邦國是普魯士和奧地利。

近代歷史
在17-18世紀時,它們都發展成為當時歐洲大陸的強國。19世紀初,當拿破崙佔領德意志時,取消了德意志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稱號,有名無實的神聖羅馬帝國就不復存在了。19世紀後半期,普魯士通過三次王朝戰爭,實現了德國在普魯士控制下的統一。1864年對丹麥戰爭後,普魯士和奧地利迫使丹麥割讓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地區。在1866年普魯士和奧地利的戰爭中,奧地利敗北,於是奧地利不得不脫離德意志邦聯。德意志邦聯解體後,代之而起的是包括美因河以北所有各邦在內的、由普魯士主導的北德邦聯。普魯士在1870年爆發的普法戰爭中擊敗法國,翌年1月18日,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法國凡爾賽宮加冕為德意志皇帝,是為「德意志第二帝國」,這是德國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統一。1914年爆發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德國的失敗和德意志帝國的瓦解而告終。戰爭也導致德國第一次建立了聯邦共和國,史稱「魏瑪共和國」。

現代歷史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宣告了魏瑪共和國的終結。這個由希特勒統治的法西斯德國號稱「德意志第三帝國」。1939年3月法西斯德國軍隊開進捷克斯洛伐克;1939年9月1日,德軍進軍波蘭,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這次世界大戰共有61個國家參與,死亡5000多萬人,使世界陷入一片黑暗。1945年5月8日,德國在投降書上簽字。

當代歷史
第二次世界大戰納粹德國戰敗,根據波茨坦會議(Potsdam Conference)中英、美、法、蘇四國的協議,決定在德國戰敗後將其一分為四分別由四個戰勝國佔領,並且合組一個最高管理單位盟國管制理事會(Allied Control Council,ACC)來治理德國事務。但由於理念上的差異,在戰後以美國為主的西方陣營與以蘇聯為主的東方陣營逐漸疏遠,1948年3月時,美國、英國、法國三國在倫敦舉行會議,初步決議要將三國所分別管理的德國領土合並,組成一個德國西部的政權,針對這點蘇聯方面作出反制,首先是退出ACC,並進而宣布著手設立東德的計劃。
1961年,為阻隔東德人遷往西德,東德政府在東柏林自己的一側修建了聞名的柏林牆。柏林牆是德國乃至世界分離成兩個陣營的重要標志。
在冷戰末期的1990年10月3日,勃蘭登堡門上的和平女神又一次見證了國家命運,分裂了41年的德國再次統一。這一天,被確定為德國的國慶日。
http://ke..com/view/3762.htm
~~~~~~~~~~~~~~~~~~~~
西西里王國是一個在1130年至1861年曾存在於現義大利的國家,創立者為西西里的羅傑二世。西西里王國領土不僅只包含西西里島,包括整個南義大利,1530年以前還包含馬爾他島和戈佐島。半島那塊土地在很多時候是與西西里島分開統治。西西里國王的頭銜經常是附屬於其它王朝,例如西班牙國王或神聖羅馬皇帝。西西里王國在1861年兩西西里的法蘭西斯二世統治時被並入新成立的義大利王朝。
http://ke..com/view/1795523.htm

閱讀全文

與德國的西西里亞屬於哪個邦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6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50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2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20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80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3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70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1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2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5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7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1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1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70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