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德國防禦性體現在哪裡

德國防禦性體現在哪裡

發布時間:2022-06-10 02:51:44

㈠ 二戰中德軍機械化部隊防禦的戰術是什麼樣的

德軍建軍思想,在一戰前就是機動至上原則。二戰前發展為閃電戰理論。因此建軍以機動為主,從理念到裝備到訓練,都是如此。
因此德軍的特點和最大優勢就是機動性。
所以,防禦上,德軍的戰術就是威力巨大的----彈性防禦。
戰役范疇上,基本核心思維是,步兵部隊成批次駐守防線關鍵點,機械化部隊在後方關鍵點駐留,作為機動預備隊。敵軍進攻時,步兵部隊有序撤退,有目的引導進攻敵軍暴露側翼,以機械化部隊對敵側翼發動打擊,隔斷敵方進攻兵力並予以包圍殲滅。分部消耗、消滅敵軍進攻能量。
戰術上,即是步兵部隊形成砧板,吸引、拖住敵方進攻節奏,以機械化部隊對敵方側翼發動反沖擊。
這種反向攻擊的好處是,敵部隊在進攻態勢下,兵力配置都是有利於攻擊火力投放而不利於防守掩蔽的;進攻中受到我步兵部隊有計劃的阻擊和避讓後,本來齊頭並進互相掩護的部隊間出現突出部,暴露的側翼在我機動部隊突襲之下,會在短時間內產生大量傷亡和士氣上的震撼,很容易因此失去進攻能量而使得進攻失敗。

㈡ 德國軍事理論

在德國歷史上軍事傳統對於德國的方方面面有著不容忽視的影響。遠的不說,從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開始算,歷經幾次重大戰爭,如滑鐵盧之戰、普奧戰爭、普法戰爭、一戰、二戰,伴隨著軍隊建設的完備和成熟,德國一步步登上歷史舞台,並在二十世紀初期大唱主角。可見從某種意義而言,對德國軍事理論代表性思想的了解可以幫助我們更有效、更深刻的理解有關德國的很多事情,這其中就包括足球。

本文無意探討復雜的軍事理論,也無意分析軍事思想的構成。只是希望能夠通過對德國軍事傳統積淀的探討,找尋德國足球精神所在,從而更好的理解、欣賞德國足球。不足之處,歡迎大家踴躍補充、指正。

文中個別部分對理論和歷史的討論可能暫時無法與足球發生聯系,但都是為後面作鋪墊陳述,還望大家耐心。謝謝!

為方便大家閱讀、賜教,將一篇較長的作品根據時代分成幾部分,每一部分既獨立成篇,有都貫穿著整體思路,從而既可單獨閱讀,又可匯總理解。

第一部分:克勞塞維茨的防禦觀

克勞塞維茨認為,進攻和防禦是戰爭中的兩種基本作戰形式。二者是相互聯系、相互轉化的。整體為防禦,局部可能為進攻。進攻中含有防禦因素,防禦中也含有進攻因素。進攻可轉變為防禦,防禦也可以轉變為進攻。「防禦決不是單純的盾牌,而是由巧妙打擊組成的盾牌!」這是克勞塞維茨對攻防轉換關系的名言,也是積極防禦的精髓。一般來說,採取防禦的一方處於力量對比的相對劣勢,為了有效的進行戰斗,達到最終目的---擊敗敵人,獲得勝利(與足球比賽的目的完全一樣),所採取的作戰方式便是如上所述的積極防禦。而這反映的也是戰場上最樸素的一個道理,即生存第一,首先要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

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被譽為西方近代軍事理論的經典之作,對近代西方軍事思想的形成和發展起了重大作用。毋庸質疑其對日後德國軍事理念的形成有著決定性的意義。

運用克勞塞維茨的防禦觀點來看德國足球,一直以來德國足球被媒體稱為難看的足球,缺乏藝術和欣賞的足球,但德國足球在歐洲和世界賽場上所取得的輝煌歷史戰績,實在令人瞠目結舌,所以便冠以「實用足球」來形容德國。這也恰恰說明德國足球理性的一面,不追求華麗的場面,不賣弄花哨的技藝,我只為成功和勝利踏踏實實的努力!在「勝則王侯敗則寇」的足球圈裡,首先要讓自己不敗。戰爭的目的就是消滅敵人,踢球的目的就是要拿冠軍。

克勞塞維茨尤其強調精神要素即精神力量及其在軍事行動中的作用,認為精神要素占據首位,影響戰爭的各個方面,貫穿於戰爭始終。「物質的原因和結果不過是刀柄,精神的原因和結果才是貴重的金屬,才是真正鋒利的刀刃。」從這也就不難理解德國球員為何擁有超強的意志和堅韌的耐力。貝肯鮑爾不就為此自豪的炫耀,「德國隊的意志和精神是我們最大的財富……」

第二部分:提爾皮茨的海軍建設理論和德國造艦理論

1897年 6月任德意志帝國海軍發展部大臣的阿爾弗雷德·馮·提爾皮茨伯爵是德國海軍一個極有膽魄的人物,他領導德國海軍向「日不落帝國」的神話提出了挑戰。為了與強大的英國皇家海軍在未來的戰爭中一決高下,他以孜孜不倦的工作精神和勇氣,在不長的時間內就使一艘艘嶄新的軍艦滑下船台,從而使德國海軍躍居為世界第二大海軍。與英國的超級戰列艦相比,德艦在航速和主炮口徑上有一定差距,但德艦顯著的特點是側重防禦,寧肯犧牲航速和火炮口徑也在所不惜。除此之外,根據提爾皮茨的建議,建成的德艦全都艙室狹窄,重重設置水密門,水線以下的一切隔板都不開聯絡門,以防區域進水後脆弱的聯絡門被壓破。德艦的貯煤艙盡量設計在艦體兩側,起防護作用。可見德艦的設計目標是追求艦艇在戰斗中的浮航生存性。
參考《北海怒濤——日德蘭海戰》,《世紀檔案》

日德蘭海戰對德國和提爾皮茨的海軍建設理論進行了檢驗。德國人引以為自豪的是,這次海戰證明了德國提爾皮茨伯爵造艦理論的正確性。德艦在防火設計上,採用了艦內通道垂直設計,即使炮彈直接在炮塔內爆炸,火勢也不會下竄到艙下的彈葯庫,不會引起進一步的損害。

還有德艦的水密結構設計也相當完美,當德艦「塞德利茨」號拖著24處大破口和已灌進5308噸海水的軀體駛入修船塢時,人們無不強烈地感到,在海戰中,只有注重生存力的戰艦才能存活下來。

同樣引申到足球上,只有戰斗到最後的球隊(尤指錦標賽一類的淘汰賽制)才能有問鼎冠軍的可能(此道理顯而易見,但並非每支球隊都能意識到)。世界盃七次進入決賽,三冠四亞;歐洲杯五次進入決賽,三冠二亞。德國隊在這方面做得最好。最最重要的是存在。只有存在著,才是合理的。
(至於巴西同樣世界盃七進決賽,筆者認為很大程度上同早期足球水平低下以及近三界杯賽FIFA的刻意安排有關---當然也要承認94年佩雷拉和02年斯科拉里注重防守所取得的卓著成效)

第三部分:魯登道夫的總體戰和「有生力量論」

魯登道夫成名之作的便是運用有效防禦和積極進攻所取得的「馬祖湖戰役」(又稱「坦嫩貝格戰役」)的大捷。之後在魯登道夫的精心安排下,德軍在1915年一年中發動了從波羅的海到喀爾巴阡山的全面攻勢,德軍擇俄軍薄弱之處,以突襲的方式,打得俄軍失城市丟地,傷亡、被俘多達170萬,使德國東線形勢大為改觀。

魯登道夫認為最大限度地保存有生力量是獲取戰爭勝利的決定性因素。按照這一戰術,德軍將所有無軍事價值的陣地統統放棄,把軍隊撤了回來,從而有效地保存了有生力量,形成強有力的拳頭,待機反擊。

在《總體戰》中,魯登道夫認為總體戰的基礎是民族的精神團結,要在戰斗中充分喚發民族精神,以此對堅持戰斗給予充分和積極的支撐。

德國足球的輝煌就是建立在極高的防守效率和強勁的進攻上,這與魯登道夫的想法和軍事理念不謀而合。而魯登道夫提到的民族精神可以說在德國球隊上得到淋漓盡致的體現。在此就不再贅述。

第四部分:二戰後期德軍的兩大防禦專家---莫德爾元帥和舍爾納元帥

二戰初期,德軍因使用「閃電戰」並擁有一時的優勢,進攻、進攻、再進攻。隨著戰爭的進行,德軍和盟軍力量的對比此消彼長,德軍局勢轉入戰略防禦,在惡劣的情況下,德國軍人骨子裡所擁有的防禦性和才能得到充分施展。雖然對整個戰局而言,沒產生扭轉乾坤的效果,但盟軍為此付出的代價是驚人的。

莫德爾元帥和舍爾納元帥就是二戰後期德軍的兩大防禦專家。

1941年莫德爾臨危授命,解除了疲兵久戰的第9集團軍在莫斯科被蘇軍包圍的威脅,被譽為「轉危為安的人物」。
1943年,他甚至敢於向希特勒呈上報告,指出後者指揮上的重大錯誤,並親自來到**的統帥部面陳意見。希特勒竟然採納了他的意見,甚至因此稱之為「東線的救星」。
1944年元月,當蘇軍在列寧格勒南方和西南突入德軍陣地時,德軍在列寧格勒前方曾面臨一次危機,但莫德爾在短時間內就鞏固了德軍的防線,救出了被圍部隊,並擊退了深入陣地後方的蘇軍。
6月,中央地區蘇軍突破了德軍陣地,並殲滅了德軍2個集團軍,突入了德軍陣地西側很遠的地方。莫德爾奉命來到這一地區,在艱難困苦和傷亡慘重的戰斗中,他制止住了部隊的潰退,並集中殘部建立其一條新的防線,還殲滅了突入德軍陣地縱深的蘇軍第3裝甲軍。

舍爾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稱為「不怕危機」的人物,他勇敢、頑強,他所指揮的部隊也是紀律嚴明的。他是希特勒心目中的「中流砥柱」。1944年7月,他被任命為庫爾蘭集團軍總司令。在戰斗中,他受到蘇軍優勢兵力的強大壓力:要以22個疲憊和潰敗中的德國師,對抗蘇軍一百個裝備精良的滿員師;以一輛德國坦克對抗十輛蘇軍坦克,炮兵和彈葯的比例懸殊更大。審時度勢的舍爾納沒有硬拼,毅然決定全部撤出了部隊,保存了有生力量和作戰實力。在1944年年底到次年初的第三次庫爾斯克大會戰中,舍爾納以其卓越的指揮挫敗了蘇軍的攻擊,並因此獲櫟樹葉鑽石勛章。
1945年德軍各條戰線崩潰,舍爾納每次在經過周密的部署後,都毫不猶豫的指揮撤退,他的宗旨就是為德國盡可能保存有生力量。他的目的仍是為了拯救德國軍民,使之不致落入蘇軍手中。
(以上均參考《希特勒的元帥》)

德國人的防禦特長似乎是與生俱來的,二戰末期在全線崩潰的局面下,將領如莫德爾、舍爾納,以及眾多士兵,充分發揮德軍防禦的專長,最大限度的降低因各種不利因素所帶來的損失。雖然戰爭摧毀了德國本土幾乎所有的陸地建築,但建築者---人,則被盡可能的保護、生存下來,為戰後德國的重建和崛起留下最為可貴的財富。

以上兩位元帥的事跡,很難會與足球聯繫上。確實,任何人都無法穿鑿附會的,硬把沒有直接關聯的事扯上關系,筆者也無意這么做。通過列舉了兩位元帥以及其領導下的德國士兵出色的防禦戰績,只是希望能使讀者更可能的理解,防守應該是德國人相對所擅長的,即使是處於非常惡劣的條件下,打起防守的德國人會表現的極為出色。

第五部分:第一次海灣戰爭中的一個小花絮

在美國積極籌備對伊拉克作戰的過程中,老布希曾對科爾發出邀請,希望德國能派一支裝備豹II坦克的裝甲師參戰。德國議會以基本法婉拒了這一要求,而以出資百億美圓為替代。事後,美國軍方透漏,邀請豹II參戰的目的是希望獲得其卓越裝甲護衛能力對美軍側翼的防禦。

擁有世界最強武裝力量的美軍都如此看重德國坦克的裝甲防禦能力,由此對德軍重視防禦的傳統可見一斑。

㈢ 現代德國軍事實力如何

德國的軍事實力非常強大,在國際上得到各國的認可,以精細的技術著稱,德國的軍工也是如此,軍事實力在世界上算是大國了。

二戰德國戰敗以後,英、法、美、蘇四國對德國實施了分區佔領,德國不但領土被分割,支付巨額的戰爭賠款,而且軍事發展受到嚴格的限制。不要說核武器了,就連大型攻擊性武器發展都受到嚴格限制,這使德國的軍工產業受到嚴重的影響,導致現在德國很多大型武器都需要進口,比如戰機、導彈系統等。

在軍工技術方面,德國在陸地作戰裝備等方面還是很強的,但是在航空工業,雷達系統,電子裝備等方面其發展水平比較差,比較依賴於美國等其他國家。

不過鑒於德國的國防任務,主要是在北約框架下進行的有限的作戰行動,所以實際軍事實力是完全夠用的。

㈣ 二戰德國有什麼防線

1.齊格菲防線(納粹德國)
齊格菲防線是納粹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前,在其西部邊境地區構築的對抗法國馬其諾防線的築壘體系。該項目由德國著名的建築工程組織——托德機構負責,德國人稱之為「西牆」或「齊格菲陣地」,其他國家多稱之為「齊格菲防線」。構築齊格菲防線的目的是為了掩護德國西線,並作為向西進攻的屯兵場以及支援進攻的重炮陣地。防線工程是1936
年德國佔領萊茵蘭之後開始構築的,至1939 年基本建成。防線從德國靠近荷蘭邊境的克萊沃起,沿著與比利時、盧森堡、法國接壤的邊境延伸至瑞士巴塞爾,全長達630千米。
防線由障礙地帶、主防禦地帶和後方陣地三部分組成,縱深35~75千米。障礙地帶主要是地雷場、刺鐵絲網、防坦克壕以及著名的「龍牙」(多列角錐形鋼筋混凝土樁砦)系統。主防禦地帶的最前緣位於障礙地帶後方數十至數百米處,配備鋼筋混凝土和鋼鐵裝甲的機槍、火炮工事以及指揮所、觀察所、人員掩蔽部、車輛洞庫、彈葯庫、物資庫等。後方陣地位於主防禦地帶後方數千米至數十千米處,主要是預備隊人員掩蔽部、預備隊車輛洞庫以及戰備物資庫,在法德交界地段還配屬有170-305mm要塞化遠程重炮群(但1940年6月以後被撤出,用於英吉利海峽群島的要塞)。
與馬其諾防線相比,齊格菲防線的特點是大部分工事較小,結構較簡單,但數量多達11860個,遠超馬其諾防線。該防線使用混凝土931萬噸,是馬其諾防線的2.4倍;使用鋼鐵35萬噸,是馬其諾防線的2.3倍。
該防線的缺陷中,很多工事只有混凝土而缺乏用於防禦重型炮彈的裝甲鋼板,這主要是由於德國當時鋼的緊缺造成的。同時,很多戰爭後期的大型火炮無法安裝在較小的炮座上(只能適應戰爭初期的小口徑火炮),無疑進一步削弱了該防線的防禦作用。
1939年9月德軍在東面閃擊波蘭時,共有46個步兵師(包含預備隊)依託該防線防禦法軍,但法軍沒有進攻。該防線與對面的馬其諾防線,共同促成了德法雙方開戰後長達8個月時間的著名「靜坐戰」。
1940年西線戰役獲勝後,齊格菲防線上的許多火炮和可移動武器被拉到了大西洋堡壘上,使這條防線變得有些有名無實,到了1944年,才由部隊充實起來。1944年8月24日希特勒曾下達了改造防線的命令,以便應對更強的火力打擊,主要工程預計由德國國家勞工組織(RAD)的14到16歲的孩子進行,一些當地人也被拉來參加改建,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挖掘反坦克壕,但是由於盟軍巨大的空軍優勢,這些努力都失敗了。
齊格菲防線的宣傳意義幾乎和它的戰略意義一樣大,在相當長的時間里,它都被宣稱為一條堅固的防線,一直影響到了1944年,但到了真的面對它的時候,無論是德國人還是盟軍,都發現這條防線的大部分設計已經不符合當時的戰場形勢了,盡管它起到了阻滯盟軍的作用,但顯然不像德國人聲稱的那樣堅不可摧。
2.大西洋壁壘:(納粹德國)
大西洋壁壘(德語:Atlantikwall)又稱大西洋鐵壁或大西洋長城,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歐洲納粹德國用來防禦西線的軍事設施,該防線自挪威沿海岸北部至法國和西班牙的邊界,長達2700公里,主要用來防止盟軍登陸歐洲大陸,由托特組織、弗里茲·托特和阿爾伯特·斯佩爾建造,之後由隆美爾所強化,希特勒和宣傳部長戈培爾曾大力提倡,稱之為不倒防線。
此防線的前身自1940年7月開始建造,當時德國並未想過建設規模如此巨大的防禦工事,僅在法國沿海的加萊—濱海布洛涅一帶製造4座重型海軍炮台,該建設工程由托特組織負責。在法國戰役打敗盟軍後,為防止英國突擊隊的騷擾和登陸,逐第建造。巴巴羅薩作戰開始後,為將更多兵力投入蘇德戰爭中,必須降低西線守軍兵力,而有了後來的大西洋壁壘。在1942年3月23日40號元首指令正式要求建立大西洋壁壘,周圍的防禦工事原集中在港口。1943年11月,陸軍元帥隆美爾受命負責監督大西洋壁壘的建造,隆美爾便加緊建造進度和提高防禦工事的靈活性,將其防禦力大幅提升。
一開始時有不錯表現,數次打敗自由法國的轟炸和英軍入侵等小型登陸行動,但後來由美國、英國、自由法國、加拿大和荷蘭流亡政府聯合策劃的大型登陸行動—諾曼地登陸時卻失敗,間接令納粹德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戰敗。現在各地多處仍保留當年的德軍反登陸障礙物。
德國在大西洋長城中的防禦設施有數種碉堡、火炮陣地(還有許多偽裝成海邊別墅的炮台)、數百萬枚不同種類的地雷交叉分布配置(如著名的人員殺傷雷S型地雷與反坦克的T型地雷)、延緩登陸速度的障礙物:如鐵絲網、由鋼條焊接而成的捷克刺蝟、空心三角錐的惡魔方塊、以及專對裝甲車輛的反坦克壕、「龍牙」型障礙物,灘上的木樁上有些具備地雷和能劃破登陸艇的刀片,隆美爾認為盟軍在進行登陸作戰時會以大量傘兵空降輔助,因此在海岸灘頭距離稍遠的林地與草地垂直插上木樁與鐵軌,此工事被稱為「隆美爾蘆荀」,其他還有將低窪地區引進水以形成人工沼澤,用以溺斃敵軍。除了基本的反登陸外,大西洋壁壘也要為鄧尼茲的潛艇港口提供防禦力量。

㈤ 德國人為什麼在二戰時可以戰勝那麼多的國家

我個人認為是這么幾點,總結一下,不知道對不對:
1 德國在戰前有其經濟為其軍事行動做後盾,一戰後德國已經用最短的時間成為了世界第二經濟強國,打仗就是打經濟,所以德國在開戰後這方面已經在歐洲處於優勢。
2 歷史遺留問題導致民眾的抱怨心理,一戰後德國受到不公正待遇,從那時起德國國內的民眾就開始憋著一股怨氣,這也成為德國發動戰爭的一種動力,因為得不到人民的支持是不會有這么大成績的。
3 希粹(簡稱)的宣傳攻勢,將其塑造成了民意的代表者,這種心理上的力量是無窮的,這也成為了德國在開戰後能迅速在國內動員數百萬軍隊的原因。
4 過早准備,而別國卻一直鬆懈,德國從退出一戰協定後就開始擴軍備戰,其准備的充分和計劃的周詳是別國無法比擬的。反觀周邊國家,英法一直觀望希望引火向東,而蘇卻抱有德國不取得歐洲就不會對自己有所想法的觀念,別的小國則看著這幾個國家沒有動作,以為德國會受制於他們,所以也不防備。所以到開戰時這些沒有防備的國家就迅速淪陷。
5 綏靖政策,這個書上有,我就不說了,這是德國前期無所顧及的主要原因。
6 德國軍事裝備的先進性,一戰後德國就已經認識到自己戰爭觀念的落後和裝備的落後,所以戰後他們用最先進的科技和最強大的人力投入到了軍工上,這是他們成為一戰後第一個將坦克部隊作為一支對立作戰力量的國家,而法國到了開戰後還在將坦克作為配合步兵作戰的一個兵種,這種軍事觀念上的差別,在戰前天平就已經傾斜了。
7 德國軍人的素質,德國的軍人選拔是相當挑剔的,這也是一戰後德國加強軍隊建設的主要發面,他們加強了質量上的建設,德國的軍人可以說是二戰時期個人素質最強的,即使到了後期德國已經出現力量匱乏的時候,其軍人還是非常重視素質鍛煉。德國軍人在戰前的戰爭觀念要求是:每一個軍人都必須具有自己完成一次小規模戰爭的能力。這種要求就相當於現在的特種兵,如果樓主懷疑的話,可以看看德國的坦克部隊,在閃電戰的時候一天奇襲這么遠,如果不是個人作戰能力強的話,軍隊早就因為散亂而崩潰了。
8 德國軍事將領的優秀,可以說德國在一戰後保留了其主要作戰幹部,並在這基礎上提拔了很多很有天賦的少壯派,所以他們的戰爭天賦和先進的作戰理論使德軍處於世界軍事力量的尖端。綜觀二戰所有國家,誰有德國的優秀將領多?曼因施坦、窿梅爾等等。反觀老牌資本主義國家,英法的將領還是老一代,傳統的作戰思想大大落後於時代。而蘇聯的將領在大清洗後還剩下多少?
9 很好的利用了各國的矛盾,戰前歐洲和蘇聯的矛盾是很明顯的,所以德國為了先近後遠,先與蘇簽定了互不侵犯,然後集中力量對付英法,而蘇聯也上當了,以為德國不會先攻擊自己,於是很大膽的不在爭取任何盟友,只去擴大自己的防禦地帶,芬蘭、波蘭等等成了他首先的靶子,這也大大激怒了英法,導致戰前他們之間不和諧的因素。直到歐洲基本淪陷後他們才又走到了一起。
10 作戰通訊的現代化,德國也許是最先進入通訊戰爭的國家,那時他們便大打通訊戰,利用自己先進的通訊力量使敵人癱瘓,而自己卻行動迅速,這也是他能大量閃擊對手的原因。
先就這些了,我再想想再總結吧,呵呵,歡迎點評~~

㈥ 世界現代史德國政治現代化進程防禦性政策對德國政治發展的影響

19世紀以來德國政治發展的相對滯後性固然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諸如專制主義、強權思想、極端民族主義、軍國主義等歷史傳統的影響等,但從德國政治現代化進程的角度出發,統治階級適時而進的「防禦性」政治策略對德國政治發展的這種獨特性有不可替代的巨大影響。

所謂統治階級適時而進的「防禦性」策略,是指統治階級在歷史發展潮流和革命「威脅」面前,能夠「先發制人」,主動順應歷史潮流和滿足某些「革命」要求,進而達到駕馭時局和最大限度地保障自己利益的目的。在這種政治策略下,相伴而來的必然是政治上相對保守和滯後的色彩。

(6)德國防禦性體現在哪裡擴展閱讀:

德國由於傳統統治階級在向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的轉變中沒有受到損害,並繼續在國家政治生活中居於主導地位,結果使得普魯士乃至整個德國的政治現代化進程不可避免地打上他們的烙印,呈現一種保守色彩。

作為普魯士統治階級,面對德國統一的歷史潮流,則能夠正確估計形勢,做出既順應時代潮流又有利於自己利益的選擇。

㈦ 為什麼斯大林格勒戰役之後德國喪失了進攻能力,從而轉入了防禦他為什麼沒有能力進攻了希特勒不是

這個觀點本身是不對的。斯大林格勒戰役雖然消耗了德軍在東線近四分之一(100萬人左右)的兵力,但在斯大林格勒之後之後德軍完全沒有喪失進攻能力。德軍第六集團軍的全軍覆沒對德軍的戰鬥力雖然沒有造成毀滅性的打擊,但卻導致了南部戰線的嚴重不穩。此時德軍的撤退和莫斯科保衛戰的失敗時一樣,是為了穩固戰線進行的,而不是沒有進攻能力的表現。恰恰相反,德軍在之後的哈爾科夫反擊戰中取得勝利成功奪回哈爾科夫,消滅蘇軍52個師共8萬人。足以說明德軍在斯大林保衛戰之後的反擊能力。
與之相對的是德軍的北方集團軍群,它在1941年巴巴羅薩計劃初期就受阻於由朱可夫指揮的列寧格勒城外,之後一直沒能在北路取得任何進展。在1942年希特勒發動藍色作戰方案後,其兵力更是大部分被抽調到了斯大林格勒方向,所以它在蘇聯北部就不可能有什麼作為了。
哈爾科夫反擊戰之後,德軍於1943年7~8月在庫爾斯克突出部的進攻中受挫,被蘇聯紅軍擊敗,最終喪失了在整個東線戰場的主動權,此時德軍才算是徹底喪失了戰略進攻能力。
望採納,謝謝

㈧ 德國在漢堡的防禦建設是怎樣的

德國人一直未放鬆對漢堡防空力量的建設,在距市中心半徑32公里的區域內,建立起嚴密的對空防禦火力網。1943年7月,在漢堡及其周圍地區,德軍共部署了54個重型高炮連、24個探照燈連和3個發煙隊。

㈨ 二戰中,面對德軍的進攻,克里特島守軍採取了哪些防禦措施

凡是德軍能從海空運送部隊登陸的地點,守軍都用巧妙的技術和大量的物資器材有計劃地進行了設防。在許多重要機場的周圍和北部沿岸修築了許多易守難攻的堅固支撐點。守軍充分了解德國傘兵部隊的戰術,在入侵部隊可能用來空降的所有內陸地區都作了認真的設防。這些地區大多平坦、低窪,為此,守軍佔領了周圍的制高點,構築了堅固的防禦工事。為了把整個地區都置於自己的火力之下,並盡量使進攻者損失慘重,英軍在那些被視為適於機降和傘降登陸的橄欖樹林內埋伏了狙擊手,對所有防禦性堅固支撐點進行了十分巧妙的偽裝,致使德軍藉助於詳盡的空中照相和冒險的低空飛行也難以辨別。盡管德軍費盡心機,並且滿有把握地認為發現了敵人的一些防空陣地,但後來才弄清楚原來那些陣地都是用木頭「炮」設置的假陣地,而真陣地卻設在別處,偽裝得十分成功。

㈩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貝爾格萊德戰役中德軍都做了哪些防禦

貝爾格萊德戰役以強攻貝爾格萊德而告結束。敵軍為了扼守南斯拉夫首都,從德軍的幾個師以及塞爾維亞志願軍和俄羅斯警衛軍(自衛軍)中調來一些部隊和分隊,並有40輛坦克,約170門火炮和迫擊炮。在貝爾格萊德周圍設置了地雷爆炸性障礙物以加強防禦。德軍指揮部力圖在該城接近地牽制住蘇、南軍隊的大量兵力,以便使德E集團軍群的部隊從希臘撤往匈牙利。

閱讀全文

與德國防禦性體現在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6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50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2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20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80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3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70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1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2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5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7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1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1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70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