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日本和德國有什麼不同對兩國有什麼影響

日本和德國有什麼不同對兩國有什麼影響

發布時間:2022-06-10 03:37:16

㈠ 同是接受制裁,二戰後德日認錯態度為何不一樣

人才,是一個國家的希望。若沒有持續的人才輸出,一個國家將沒有繼續前進的動力,將無力發展。而教育,正是正確培養出人才這股新鮮血液的一個重要方式。而在其中,作為教育這個大板塊之一的歷史教育更是影響到受教育者的價值取向,自然也會很容易也會影響到民族未來的命運。

而正是因為這種負責任的態度,使得德國在二戰之中雖有許多嚴重的罪行,世界人民也仍舊願意接納這個新德國。德國在二戰之後的做法,收獲的是世界人民的寬容以及敬意,而這也是二戰之後德國能夠得到快速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

相比於德國,日本因為美國的「寬容」而使得其原有的軍國主義勢力並未掃除干凈,青少年依舊接受著死板的忠君愛國的思想教育,天皇的權力依舊神聖不可侵犯。而除此之外,上文有提到,日本對於這段歷史是逃避的思維態度,這就使得日本青年和德國青年性格有鮮明對比,一個是以負責任、熱愛和平統一為主,一個則是多為冷漠、無知。

總結

其實,歷史本該是以史為鑒以明得失的,但是日本史學家們卻一直刻意隱瞞,甚至扭曲歷史。乃至於到了現在,日本的一部分人終於「鼓起勇氣」向歷史道歉時,所受到的卻是不少青年人的不解,甚至導致了不少青年人對於日本政府的不信任。本來可以很好解決的一個事情,日本卻非要通過謊言去掩埋真相,於是導致謊言越來越多,心理上的罪責越來越重。

㈡ 德國和日本對二戰態度有什麼不同,這種態度給他們帶來了什麼影響

德國在戰後深刻地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並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同時在各種公開場合表示出對戰爭受害者的歉意。並且在對國內的納粹勢力進行了極其嚴格的清除,還專門制定了法律來遏制納粹的重燃。由此德國逐漸的獲得周邊國家的原諒,並很快被接納,重新成為歐洲的核心成員。
而反觀日本,不僅對戰爭罪行沒有絲毫悔意,還可以規避這段歷史,不正式自己的過錯,修改歷史教科書,參拜靖國神社,妄圖銷毀自己曾犯下的滔天罪行。同時還謀求軍事地位,不斷擴充軍事力量,對周邊國家的領土不斷干涉。於是日本得到了戰爭受害國的一致譴責。

㈢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初期,盟國對德國和日本的處置有何不同導致這些差異的原因是什麼

兩國經濟的重建和騰飛都得益於第三次科學技術革命的興起,新技術的產生和應用促進了生產力的建軍猛發展。兩國經濟都受益於美國無私的援助,德國在美國馬歇爾計劃的推動下迅速的恢復戰前水平並實現騰飛。而日本除得益於美國慷慨的技術專利出售,還受到了美發動朝越戰爭的巨額軍事采購,刺激了日本的發展。兩國的經濟發展龍頭都是出口製造業,尤其是電子,機械,汽車等。都有一定的工業基礎日本的發展更加的有賴於在二戰期間巨大的財富積累,尤其是從中國東南業等地區掠奪了大量的財富。而德國被盟軍佔領後,連機器設備都被蘇聯運走了,德國更加依賴於德國人對科學技術和生產技術的嚴謹態和務實精神。日本除廣島長崎之外,其他本土地區基本沒有受到戰爭的破壞,而德國經歷了二戰的洗禮,已是一片廢墟,德國人憑著果敢的精神在一片瓦載礫上建立起了現代化的工廠。日本在戰爭期間從東南亞等地掠奪了大量的勞動力,經濟發展德益於勞動力的廉價。而在德國,勞動力稀缺,他們的發展更加的得益於德國一系列的國民福利改革

㈣ 二戰中,德國與日本的侵略性質有什麼區別

德國和日本以及義大利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法西斯同盟國。戰敗都以反人類罪將其戰犯判刑!
下面得從這個方面來分析德國:
德國是個戰爭大國,自從俾斯曼統一德國後,德國走向軍事化改革。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是主要戰爭國。但由於俄國的撤退,以及義大利的叛變,德國戰敗,戰敗後的德國欠下巨額貸款,英法美等國家瘋狂瓜分德國資源,德國的萊茵河都被劃分為非軍事區。德國人民過上非人類的生活,生活極其窮苦,國家負債累累,國內階級矛盾惡劣。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戰勝國為了彌補一戰中的經濟損失,瘋狂瓜分戰敗國,而義大利由於開始與德國同盟,最後反戈倒伐,英法主持的凡爾賽會議,剝奪了義大利該戰勝國的權利,(中國也是一戰中的戰勝國,當時中國派代表參加凡爾賽會議,也遭到主辦國英法的拒絕)義大利國內不滿,崇尚黑社會組織的法西斯上台,他們發展軍事,反對不平等的凡爾賽會議,遭到了全國人民的支持。義大利法西斯上台後,法西斯主義迅速傳到了戰敗國的德國,由於德國戰敗,國內幾乎空無體膚,加上巨額經濟賠款,矛盾激烈,希特勒當時看中法西斯主義在義大利上台後,與德國的國情十分相似,把法西斯主義引進入德國,剛開始,德國國內並不支持法西斯主義的流行。在1929年到1933年,世界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等資本主義國家相繼遭到經濟危機的影響,國內矛盾惡化,希特勒主持的法西斯趁機上台,把握國家政權,並把責任推給當時的德國共產黨,焚燒議會大廈。1933年,希特勒的法西斯主義上台,希特勒出任德國總理。德國迅速擴建海軍,空軍,陸軍,加快科技研究,撕毀凡爾賽合約,走向軍事化法西斯道路。
德國的性質是:法西斯化的性質,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勝國的瓜分,掀起了德國國內的矛盾,導致法西斯主義上台,之後德國的戰爭之所以稱為法西斯戰爭,因為他們仇恨人類,是反人類的戰爭。掀起歐洲戰火浪潮。

日本:
日本至今還存在天皇制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日本向德國宣戰,但戰爭卻發生在亞洲戰場,日本趁機打劫,為了國內的擴張,侵佔德國駐中國的山東省膠州半島。但一戰過後,美國發起華盛頓會議,美國,日本,英國,法國等國在美國首都華盛頓召開。強調了各國海軍勢力的平分,當時美國與日本的海軍勢力平分相差太大,日本國內不同意遵守《五國海軍條約》,國內矛盾激烈。而日本資本主義的發展遠遠不夠,國內經濟局勢緊張,天皇統治的日本太過於黑暗滿足不了人民的需求。日本也在1929年至1933年經歷了世界資本主義危機,國內矛盾迅速上升,當時日本帝國主義想繼續擴展,國內軍部『炙熱』分子發動軍變。雖然當時失敗了,但由於軍部代表了廣大人民的利益,軍部迅速掌控了國家政權,向外擴張,於1931年9月18日,發動侵華事變。以大東亞共榮圈為名,向外擴張。日本對亞洲的侵略也是反人類的,他是國內軍事人員掌權,天皇只是傀儡,走向了軍國主義色彩。所以我們也稱之為反法西斯戰爭。

日本和德國兩個國家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要角色,法西斯主義的主要人物,都是因為國內主要矛盾的刺激,加上1929年-1933年那場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所觸發,給了法西斯主義者可趁之機。同時另外一個重要因素,國內國民不滿,英法美的獨斷專行,也是導致兩國走向法西斯主義性質重要因素。

㈤ 德、日兩國在蘇聯問題上的分歧有什麼影響

1941年6月,德國在日本全力准備南進的時候,突然發動侵蘇戰爭。這對日本的整個戰略無疑是又一次巨大的沖擊。日本在經過一個時期的混亂之後,決定暫不協助德國進攻蘇聯,繼續貫徹「北守南進」的既定方針,並於同年12月8日發動了太平洋戰爭。從此,德國和日本這對軸心國的主要戰車分別馳向不同的方向,在以後的戰爭過程中,再也沒有、也不可能形成直接的戰略協同了。

以後,隨著德、日在不同戰場上陷入困境,兩國的所謂「獨立性」有增無減。1942年秋,德軍向伏爾加河地區大舉進攻時,曾多次要求日本出兵蘇聯,配合行動。但日本政府自顧不暇,根本無意幫助德國。等到德軍在斯大林格勒城下失敗,日本更不敢輕舉妄動了。

1943年3月6日,日本駐柏林大使大島浩轉告里賓特洛甫:「日本政府……深切理解德國盟邦切盼日本參與反俄戰爭之願望。但顧念當前戰局,日本政府無法參戰。」日本學者也承認,日本早就在伺機進攻蘇聯,斯大林格勒戰役後「這種機會永遠不會來了。不僅如此,日本軍部對德軍的那種牢固的信賴感也從此發生了根本的動搖」。

㈥ 對比日本和德國對待二戰侵略他國的罪行持什麼樣的歷史觀不同的歷史觀對這些國家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

說實話,難道德國一個納粹分子就沒有了嗎(電影《希特勒回來了》的實景拍攝里反應的真實狀況可以顛覆你所謂「德國正確對待歷史」的認知)?同理,難道日本就沒一個政客、民眾正確對待歷史了嗎?恐怕不是這樣的,只是輿論引導讓很多對不太了解各國國情的人產生了類似於你的這種感受。
舉個簡單的例子,日本的教科書制度其實是民間出教材,政府只負責審查。一些愚蠢的右翼勢力篡改教材,並不代表這些教材為全國所用,可能也就這么幾所右翼學校用。反觀多數非右翼,其實還是比較正視歷史的偏右勢力的安倍政府不能代表全國觀點,比如田中角榮左右的幾屆政府提到過戰爭賠款(不過被拒絕)、明治天皇多次道歉等等。
當然,相比較而言,日本對於戰爭的反思還是不如德國官方、民間。這其實對於兩國的重振有著很大的影響。日本是經濟大國不是政治大國,正是出於原受侵略國對日本的顧及因而採取了政治上的限制,比如投票拒絕其成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的提議。而德國的限制就比較少。

㈦ 德國和日本對二戰的不同歷史態度評析

日本和德國都有野心,都想成為本地區的主導力量,但是兩國所處的國際環境不同,造成了兩國對待二戰歷史問題態度上的不同。德國雖然不大,但在小國林立的歐洲德國就是大國,德國通過歐盟的形式坐上了歐洲的頭把交椅,成為歐洲地區的主導力量,其一舉一動都對歐洲經濟有重大影響,德國的野心通過很和平的方式實現了。相比之下的日本鄰國只有中朝韓俄四國,中俄都是大國,誰都不會任二流國家日本的擺布,日本想在該地區用和平方式發揮主導力量根本不可能,如果想實現野心只能走軍國主義的老路,這樣自然不會認為二戰自己做的是錯的。

㈧ 德國和日本對二戰態度有什麼不同,這種態度給他們帶來了什麼影響

德國和日本都沒有想到二戰能迅速發展到那麼大。德國無意跟美國開戰,其實德國最想征服的是歐洲大陸,最擔心的是布爾什維克。所以征服了歐洲大陸(開戰兩年後就完成了,具體不在此細說了)後德國是想跟英國、美國結盟共同消滅布爾什維克的(之後的計劃那就另當別論了),其實這一步是有希望達成的(即使不達成也不會對德國產生關鍵性威脅),只可惜希特勒是個極度自我(當然這跟開戰之初取得的巨大勝利有關系)且自尊心極強的人,當時他表達了這一態度後,遭到英國政府的強烈反對,甚至人身攻擊(當時首相還不是丘吉爾)。希特勒惱羞成怒才對英國開戰,希特勒認為西線戰場可以通過空襲英國來避免大規模陸面作戰,從而避免重蹈一戰時候的雙線作戰。再加上還有個義大利扣守地中海及隆美爾在北非取得的巨大勝利,更加堅定了希特勒西線安全,至少一定時間內安全的想法,從而果斷實施巴巴羅薩計劃,發動大規模對蘇戰爭,三個中央集群兵分三路踏上了這個廣袤寒冷的蘇聯土地。但從戰爭層面說,此時的德國還是勝利在望的,但是讓希特勒最為擔心的事情不久發生了,並且這是他萬萬沒有想到的!開始說說日本吧,日本為了搶占太平洋的權益,實施了轟炸珍珠港的計劃,這一計劃被希特勒稱之為無法理解的蠢豬行為。美國這個戰爭販終於參戰了,從而徹底改變了整個戰局。最重要的是改變了德國的戰局,諾曼底登陸成功,日本中途島海戰慘敗。整個二戰開始向著盟軍方向有利。。。。

㈨ 二戰之後為什麼德國與日本的態度截然不同

外部壓力
德國:納粹機器徹底粉碎
日本:軍國主義餘孽重重
從最直接的原因來看,戰勝國對日本和對德國改造的不同導致了目前兩國對歷史認識的不同。德國是被盟國徹底打敗並被肢解後由美國、蘇聯、英國、法國四國分別佔領和統治的,德國的法西斯國家機器全部被摧毀。雖然由於冷戰的開始在1949年形成了聯邦德國和民主德國兩個國家,但新政權已經與過去的法西斯政權沒有絲毫的聯系,參加政權的人幾乎都是過去反對納粹暴政或遭受納粹迫害的人。因此,德國能夠徹底否定過去的侵略戰爭,不但嚴厲地追究法西斯戰爭罪犯,而且教育自己的國民不要忘記歷史,不要忘記德國給世界帶來的災難和痛苦。1970年聯邦德國總理勃蘭特在波蘭華沙猶太人墓地下跪的一幕,無聲地表達了德國人對過去歷史的深刻反省,至今仍然被世人所稱道。
但是日本卻不是這樣。日本是在盟軍還未進入日本本土時就宣布了無條件投降,其國家機器並未被徹底摧毀。美國進入日本後,對日本實行了單獨佔領,實施間接統治,即通過日本政府來統治日本。戰後初期,美國對日本進行了民主化改造,取消了日本進行戰爭的國家機構,整肅了一部分戰爭罪犯,鏟除了一部分日本軍國主義的社會基礎。但是,不久之後的冷戰卻使這一進程遭到了破壞。美國為遏制蘇聯和中國,對日政策發生重大變化,開始扶植和復興日本,反而停止了對日本戰爭罪行進行清算。最終的結果,不但保留了日本天皇制,而且過去舊政權中的相當一部分人重新進入政府,甚至有些人還擔任了首相和外相等重要職務。因此,日本不可能對自我進行徹底否定,因為執政的一些人與過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直到今天,日本的一些政治家們還不斷地「失言」,否認日本的侵略戰爭歷史,實際上就反映了整個日本對歷史認識缺乏應有的正確態度。不但如此,戰後長期以來,日本在對國民的教育中也缺乏對歷史的正確認識,總是試圖淡化這段歷史,有時甚至歪曲歷史。不斷發生的歷史教科書問題就反映了這一事實。

內部因素

德國:否定政府並非否定國家
日本:國家與政府難以分割
如果從更深層次的原因來看,似乎還可以在德國和日本兩個民族的歷史、政治、文化傳統中發現這種不同。首先,德意志民族是一個理性的民族,其哲學思想深厚,善於思辨和反思,悠久的歷史文化使其有足夠的自信否定自己的某一段歷史,而日本民族卻既缺乏理性的思辨和反思,又缺乏自己獨特燦爛的歷史文化,使其沒有自信否定自己唯一一段比較「輝煌」的歷史。在德國,宣揚「法西斯主義」活動根本就是違法;而筆者在日本訪問時看到,日本的右翼集團在街頭公然集會宣揚「軍國主義」,只要不擾亂社會秩序,可以不受懲罰。
其次,兩個民族對國家的認識也有不同。德國人認為國家是國民的,政府可以改變,因此否定一屆政府並不會因此而否定國家,但日本人卻認為國家與政府難以分割,國家是永恆不變的,尤其是日本作為一個非常獨特的國家,自古以來就是天皇一家所謂「萬世一系」地流傳下來,如果否定了歷史,也就否定了整個日本,這樣日本就永遠難以在國際社會站立起來。
除去這些原因之外,德日兩國所處的國際環境不同,也導致了兩國的不同。德國身處歐洲,這里的國家不論從歷史、文化傳統,還是從政治、經濟的發展水平來看,都有非常大的同一性和相互融合性。長期以來歐洲統一的思想和戰後歐洲共同體的發展使德國很快融進了歐洲國際社會,德國的發展已經與其他歐洲國家緊緊地聯系在了一起。因此,德國很容易甩掉歷史的包袱,對過去的歷史進行徹底清算。而日本所處的亞洲地區,國家之間在歷史、文化、政治、經濟等各個方面都呈現出了一種多元性的特點,其同一和融合的程度遠不能夠與歐洲國家相比。由於地理環境和歷史的原因,日本在這其中就顯得更加孤立。這種狀態又進一步使得日本更加不願意否定自我。

㈩ 德日兩國反思差異比較及原因分析

原因是兩國戰敗的最終結局不一樣。
德國發動戰爭的希特勒政府完全被摧毀,戰後德國被分裂佔領,可以說,戰爭的發動者在德國沒有任何反抗力量。
相反,在亞洲,美國為了避免登錄日本的重大傷亡(當時估計要付出150萬的代價)接受日本投降,這個投降不是國內宣傳的無條件投降,是有條件的投降,條件包括天皇不能被審判,日本不能被分裂等等。這樣一來,最大的戰犯日本天皇保留下來,那麼後來的日本政府和戰爭政府就無法完全割裂。

分析:
1、德國二戰,很大程度是因為一戰國債還不了被逼的。(這是印象,因為不是研究這個的,看過書)而日本是自己要稱霸。一個有被動因素,一個是主動的。
2、德國是一個思辨的民族,有許多思想家,有文化傳統。日本是一個更講實際的國家,文化傳統比德國落後很多。
3、德國人做事痛快、直率,敢於擔責任。日本人大多不敢擔責任,總想推責任。這是民族習慣問題。做生意,德國人是不講價的,說出的價,就沒水分,你跟他還價,他扭頭就走,而且認為你不相信他的誠信,對他是一種侮辱。而日本人則將討價還價當成一門藝術,有時價格可以和你討論好幾天,中間還反復說做不了主,要請示上級,或上級的上級,總是有理由的。總以為騙了你,其實你清楚他在騙你,只要你裝不知道,他就會很得意。
4、德國是相對成熟的資本主義國家,而日本發展資本主義比德國落後很多。國家體制有區別。比如,日本還有天皇,雖然是個形式,但民眾認可,這就說明落後。就象中國要是有個名義上的皇帝,行嗎?不行的。
5、以後國家發展的目標思路不同。德國基本上是和平發展和依靠自己力量發展,這一思路目前得到社會認可,是社會主流認知。但日本因缺乏自信,資源貧乏等原因,右翼勢力有很大市場。社會上對擴張發展、依靠美國力量發展,以及幻想稱霸的思想還有非常大的市場。另外,對自身種族優越感的認識也有很大市場。這就使他們的行為讓人十分難以理解。如美國人明明在經濟和軍事上欺侮他,他卻忍了。但中國對他友好,他卻認為你傻,認為你好欺侮。

閱讀全文

與日本和德國有什麼不同對兩國有什麼影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6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50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2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20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80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3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70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1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2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5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7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1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1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70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