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2008奧運會一個金牌,銀牌,銅牌分別在國際上能拿到的是錢
(●排名按照金牌獎金由多至少順序 ●貨幣單位:人民幣) 新加坡:500萬元 新加坡可謂最大方的國家,為每枚金牌開出了500萬元人民幣的天價。新加坡歷史上唯一的獎牌來自1960年羅馬奧運會,當時一名舉重運動員奪得一枚銀牌。為了打破「金牌荒」,該國開出的獎勵也睥睨群雄,他們更願意花掉這筆錢,而不希望變成無人領取的支票。 希臘:190萬元 希臘與時俱進地放棄了為冠軍頒發花環的傳統,而代之以現金,並且金額走在各國前列。在北京奧運會上奪牌的金、銀、銅牌得主分別可獲190萬元、130萬元和70萬元。獲牌選手還可以獲得一個不錯的公務員職位,並有幾個廣告合同。 韓國:85萬 韓國男子體操是他們最有希望沖擊奧運金牌的項目,從1991年至今的世界錦標賽上韓國人在該項目上取得過4枚金牌,遺憾的是總是無緣奧運金牌。韓國體操協會將85萬元的奪冠獎金很精準地開到這個項目的戶頭上,並且明確表示雙杠項目上的梁泰榮和金大恩就是最有力的沖擊者。 黑山共和國:60萬元 這個人口只有70萬的巴爾干國家是2007年才加入奧委會的,首次參加奧運會就為金牌懸賞60萬,國民人均捐出1元錢就夠了,雖然奪金希望不大,也算全民參與。 哥倫比亞:56萬元 哥倫比亞總統烏里韋親自為奧運獎牌得主定獎金,該國選手在去年舉行的第十五屆泛美運動會上,名列獎牌榜第六位,一舉跨入拉美體育強國行列。為了進一步刺激運動員的積極性,哥政府對北京奧運會的金牌得主的獎金幅度提高了15倍!將由原定的1000萬比索(約3.7萬元)提高到1.5億比索(約56 萬元)。 保加利亞:54萬元 保加利亞國家青年與體育署為冠、亞、季軍分別開出54萬元、40萬元和27萬元的高額獎金,這筆錢將由保加利亞奧運代表團的總贊助商——保加利亞第一投資銀行提供。另外,統一保加利亞銀行則為獲得北京奧運會獎牌的保加利亞賽艇運動員提供最高27萬元的獎金。 俄羅斯:35萬元 奧運金牌大戶俄羅斯為了尋找昔日的榮耀不惜巨資,為金、銀、銅牌選手分別開出35萬元、21萬元和14萬元的獎金,運動員所在的地方政府還將提供住房、獎金、汽車。雖然絕對獎金額不算很高,但是俄羅斯運動員都是拿牌的高手,俄羅斯政府的負擔應該是最重的。 馬來西亞:33萬元 馬來西亞目前為北京奧運會金牌得主設定的獎金數額為33萬元,外加退役津貼。 日本:19萬元 日本政府對奧運選手的獎勵並不算非常大方。金牌得主只有19萬元,銀牌和銅牌得主分別是12.5萬元和6.3萬元。與該國人均26.6萬元的年收入比較起來,這份奧運獎金真是輕如鴻毛。 美國:17.7萬元 金牌大鱷美國在發放獎金的力度上並不慷慨,其對金牌得主的官方獎勵僅為17.7萬元。不過,運動員也大可不必計較這些,因為在這個商業化高度發達和造星業高度發達的國度,他們完全可以在商場中「以豐補歉」。 德國:15萬元 嚴謹的德國人在碰到數字的時候只會更嚴謹。為了維護健康的財務狀況,他們不敢輕易開巨獎的口子,正如該國的足球甲級聯賽,其俱樂部的財務狀況是歐洲最好的,比賽的觀賞性則是歐洲五大聯賽中最差的。對於奧運金牌選手,他們也只肯給15萬元。 加拿大:14萬元 如果不是2010年冬奧會在溫哥華舉行,加拿大人還不習慣為奧運獎牌得主頒獎,這次他們破天荒地為金、銀、銅牌分別開出14萬元、10萬元和7 萬元,也算是在本土迎來奧運聖火之前嘗試新的激勵機制。加拿大奧委會主席邁·錢伯斯日前在渥太華宣布,旨在為奧運會獎牌得主提供獎金的傑出運動員基金會成立,加拿大從北京奧運會開始首次為奧運會獎牌得主發獎金。 澳大利亞:13.5萬 澳大利亞在2000年悉尼奧運會和2004年雅典奧運會上排名第四位,但據最新的預測,他們有可能滑到法國、德國和英國之後。因此澳大利亞奧委會已經同意增加運動員的獎勵基金,他們希望在奧運會獎牌榜上不要低於第七位。新的獎金分配方案為:金牌13.5萬元、銀牌9萬元、銅牌4.5萬元,教練將獲得總數的四分之一。 蒙古:8萬元 蒙古對奧運金牌的嚮往已久,該國政府為在北京奧運會上獲得金牌的運動員開出8萬元的獎金,亞軍、季軍分獲4萬元和2萬元。
希望採納
B. 希特勒的基本政策是什麼
希特勒(全名:阿道夫·希特勒)
阿道夫·希特勒(德語:Adolf Hitler,1889年4月20日-1945年4月30日)出生於奧地利布勞瑙,奧地利裔德國政治家、軍事家,德意志第三帝國元首、總理,納粹黨黨魁,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動者。
為政舉措:對內政策希特勒與眾軍官一戰後的德國上下彌漫的民族主義情緒,希特勒上台後,德國經濟的高速發展,民眾生活水平的提高,德國國際環境的改善和國際地位的提高,讓納粹黨獲得了「政績合法性」,得到了更多民眾的支持和擁戴。1933年1月30日,德國總統興登堡任命希特勒為德國總理,納粹黨從在野黨一躍而成了德國的執政黨。當時的德國經濟凋敝、民生困苦、社會動盪。6600萬人口中,幾乎一半掙扎在飢餓和貧困線上,失業人數更高達600萬。在國際上,德國不僅在1929年開始的世界經濟大蕭條中受創最深,而且還飽受英、法等戰勝國的擠壓,是一個地位低下的戰敗國,而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正常國家。可以說,希特勒和他的納粹黨是在內外交困的危機中開始執掌大權的。希特勒把新官上任對內三把火中的第一把火,燒向了消滅失業現象。上台後的第三天,他就在廣播電台發表《告德意志國民書》,聲稱政府要「拯救德意志的農民,維持給養和生存基礎!拯救德意志的工人,向失業展開一場大規模的全面進攻!」希特勒這樣倒不是單純的政治做秀,而是切實在多方設法解決失業問題。因為在納粹當局的努力下,到1938年,德國失業率降到了1.3%,而同期美國失業率為1.89%,英國為8.1%,比利時為8.7%,荷蘭為9.9%。這樣比一下,納粹黨宣傳自己「創造了消滅失業的經濟奇跡」,還真不是在自吹自擂。希特勒對內的第二把火,燒向了改變德國幾乎陷於停頓的經濟狀態,宣稱要盡快讓德國經濟發動機高速並持續地運轉起來。平心而論,這也不完全是在吹政治牛皮。從1932年到1937年,德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增長了102%,國民收入也增加了一倍。這些實在的數據表明:納粹當局的確在不長的時間里,創造了德國經濟復興的奇跡。希特勒對內的第三把火,是重建社會保障體系、落實社會福利政策。早在1930年希特勒就說過,「用警察、機關槍和橡皮棒,不能持久地單獨維持統治」。因此,他上台後大力推行社會保險制度,增加和提高國民的社會福利,在通過「勞動美化活動」來改善工人的勞動條件和勞動環境的同時,還擴大了職工的有薪休假制度。納粹的屬下工會勞動陣線,在療養勝地魯根島等地,修建了一批療養院和旅館,建造「力量來自歡樂」旅遊船,組織普通工人參加「力量來自歡樂」的休假旅遊活動。僅1937年1年內,全德就約有1000萬工人享受到了這項福利。用當時納粹廣為宣傳的話說,就是 「過去只有資產階級才能享受到的休假旅遊,現在納粹德國的工人也可以享有」。到1938年夏天,希特勒甚至允諾,要實現「每個德意志職工擁有一輛小汽車」。 對外政策如果說希特勒上任後對內燒的三把火,讓除了猶太人之外的大多數普通德國人得到了實惠,因而在政治上支持擁戴納粹當局的話,希特勒對外也燒的三把火,則使德國以不流血的外交征服,走出了戰敗的陰影,迅速崛起成為世界大國。這讓德國人普遍感到臉上有光,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都大大增強,更加堅定地支持希特勒和納粹黨。希特勒對外的第一把火是秘密重整軍備。1935年,德國實行陸軍普遍徵兵制,並正式成立空軍,接著又大造軍艦和潛艇。在看清國際聯盟的底牌(即沒有決心以強有力的實際行動來制止德國破壞凡爾賽和約的行為)後,希特勒更是肆無忌憚地大搞擴軍備戰。在短短的幾年時間里,就使德國的空軍力量超過英國,陸軍力量也超過法國。到1939年入侵波蘭時,德國已經成為歐洲軍力最強大的國家。希特勒對外的第二把火,是收復失地和和平擴張。根據1919年6月28日簽訂的凡爾賽和約,戰敗的德國一共喪失了擁有7325000人口的73485平方公里的國土,萊茵河地區則被「凡爾賽和約」和「洛迦諾公約」明確規定為「非軍事地帶」,由國際聯盟駐軍管理。希特勒上台後,經過一番折沖,不僅收回了薩爾地區、派兵佔領了萊茵蘭,而且在1938年3月讓奧地利「回歸」德國後,又把有350萬人口的捷克蘇台德地區納入了德國版圖。希特勒對外燒的第三把火,則是通過舉辦1936年柏林奧運會,以最隆重的儀式,在德國人面前向全世界宣告了德國的重新崛起。希特勒親自擔任柏林奧委會大會總裁。他下令用16噸銅鑄了一座奧林匹克巨鍾,建造了一座高達70米的希特勒鍾塔,建了一座能容納10萬人的運動場,建了一個可容納2萬名觀眾的游泳池,並修建了比美國洛杉磯奧運會更豪華的奧運村,以此來展現德國的「繁榮與昌盛」。為了開好1936年柏林奧運會,希特勒不但允許一些德國猶太人優秀運動員代表德國參加競賽,甚至還任命猶太人沃爾夫岡·菲爾斯特納爾負責管理奧林匹克村。1936年8月1日,在德國柏林舉行第11屆奧林匹克運動會開幕式上,希特勒宣布開幕。會場上飄揚著納粹旗幟,德國運動員通過主席台時,行納粹禮,高呼「萬歲——希特勒!」德國第一次通過電視播放了奧運會比賽盛況。當時,希特勒完全有理由稱這是歷史上最盛大的一次奧運會。在這次奧運會上,德國獲金牌33枚、銀牌26枚、銅牌30枚,拿了世界第一。體育政治和體育民族主義的狂熱,被希特勒發揮得淋漓盡致。通過舉辦奧運會,希特勒為自己塑造了一個和平英武的政治家形象,不僅絕大多數德國人為他著迷,甚至不少外國人也都被他所蒙蔽。希特勒上任後的內外三把火,燒得如此漂亮,表明德國在希特勒獨裁之下的確曾經取得了一些卓越成就。德國人當然有理由為身邊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成就而自豪。特別是希特勒個人生活方式又如此地簡朴,是個素食者,不喝酒、不抽煙更不鬧緋聞,從沒有為自己的享樂亂花過納稅人的錢,讓不少德國人感動得簡直要用高尚純潔來形容元首了。看來,獨裁統治可不是任何時候對任何人都面目可憎的。至少到1939年,在大多數德國人眼裡,希特勒已經是仁慈有為的統治者,甚至可以說是德國的大救星了。而對大救星,民眾能夠做的當然就只剩下狂熱的擁戴、絕對的服從和無條件的支持了。希特勒一切對內的專橫與暴政、對外的侵略與戰爭,就這樣都被披上了合法的外衣。希特勒不想止步,德國就沒有人和力量能夠迫使他止步了。
C. 奧運冠軍的獎金是多少
新加坡:500萬元
新加坡可謂最大方的國家,為每枚金牌開出了500萬元人民幣的天價。新加坡歷史上唯一的獎牌來自1960年羅馬奧運會,當時一名舉重運動員奪得一枚銀牌。為了打破「金牌荒」,該國開出的獎勵也睥睨群雄,他們更願意花掉這筆錢,而不希望變成無人領取的支票。
希臘:190萬元
希臘與時俱進地放棄了為冠軍頒發花環的傳統,而代之以現金,並且金額走在各國前列。在北京奧運會上奪牌的金、銀、銅牌得主分別可獲190萬元、130萬元和70萬元。獲牌選手還可以獲得一個不錯的公務員職位,並有幾個廣告合同。
韓國:85萬元
韓國男子體操是他們最有希望沖擊奧運金牌的項目,從1991年至今的世界錦標賽上,韓國人在該項目上取得過4枚金牌,遺憾的是總是無緣奧運金牌。韓國體操協會將85萬元的奪冠獎金很精準地開到這個項目的戶頭上,並且明確表示雙杠項目上的梁泰榮和金大恩就是最有力的沖擊者。
黑山共和國:60萬元
這個人口只有70萬的巴爾干國家是2007年才加入奧委會的,首次參加奧運會就為金牌懸賞60萬,國民人均捐出1元錢就夠了,雖然奪金希望不大,也算全民參與。
哥倫比亞:56萬元
哥倫比亞總統烏里韋親自為奧運獎牌得主定獎金,該國選手在去年舉行的第十五屆泛美運動會上,名列獎牌榜第六位,一舉跨入拉美體育強國行列。為了進一步刺激運動員的積極性,哥政府對北京奧運會的金牌得主的獎金幅度提高了15倍!將由原定的1000萬比索(約3.7萬元)提高到1.5億比索(約56萬元)。
保加利亞:54萬元
保加利亞國家青年與體育署為冠、亞、季軍分別開出54萬元、40萬元和27萬元的高額獎金,這筆錢將由保加利亞奧運代表團的總贊助商——保加利亞第一投資銀行提供。另外,統一保加利亞銀行則為獲得北京奧運會獎牌的保加利亞賽艇運動員提供最高27萬元的獎金。
俄羅斯:35萬元
奧運金牌大戶俄羅斯為了尋找昔日的榮耀,不惜巨資,為金、銀、銅牌選手分別開出35萬元、21萬元和14萬元的獎金,運動員所在的地方政府還將提供住房、獎金、汽車。雖然絕對獎金額不算很高,但是俄羅斯運動員都是拿牌的高手,俄羅斯政府的負擔應該是最重的。
馬來西亞:33萬元
馬來西亞目前為北京奧運會金牌得主設定的獎金數額為33萬元,外加退役津貼。
日本:19萬元
日本政府對奧運選手的獎勵並不算非常大方。金牌得主只有19萬元,銀牌和銅牌得主分別是12.5萬元和6.3萬元。與該國人均26.6萬元的年收入比較起來,這份奧運獎金真是輕如鴻毛。
美國:17.7萬元
金牌大鱷美國在發放獎金的力度上並不慷慨,其對金牌得主的官方獎勵僅為17.7萬元。不過,運動員也大可不必計較這些,因為在這個商業化高度發達和造星業高度發達的國度,他們完全可以在商場中「以豐補歉」。
德國:15萬元
嚴謹的德國人在碰到數字的時候只會更嚴謹。為了維護健康的財務狀況,他們不敢輕易開巨獎的口子,正如該國的足球甲級聯賽,其俱樂部的財務狀況是歐洲最好的,比賽的觀賞性則是歐洲五大聯賽中最差的。對於奧運金牌選手,他們也只肯給15萬元。
加拿大:14萬元
如果不是2010年冬奧會在溫哥華舉行,加拿大人還不習慣為奧運獎牌得主頒獎,這次他們破天荒地為金、銀、銅牌分別開出14萬元、10萬元和7萬元,也算是在本土迎來奧運聖火之前嘗試新的激勵機制。加拿大奧委會主席邁·錢伯斯日前在渥太華宣布,旨在為奧運會獎牌得主提供獎金的傑出運動員基金會成立,加拿大從北京奧運會開始首次為奧運會獎牌得主發獎金。
中國:100萬
D. 德國隊奪得奧運會乒乓球比賽銀牌後,德國媒體是怎麼說的
乒乓球,是我們的國球。在東京奧運會上,我們獲得了男單、女單、男團、女團的冠軍,只是丟失了混雙一塊金牌。在男團的對戰中,遇到了德國隊,他們有驚無險,以3-0拿下了德國隊,讓他們見識到我們的強大。德國媒體的評價也是有趣。
德國媒體對德國隊拿到銀牌很高興,也是認為,中國隊的實力,太牛氣了。要是奧恰洛夫帶著大家努力拚一把,是不是可以逆襲呢?媒體們沒有給出答案,但是,他們承認德國的小夥子們,幹得漂亮!
德國隊的實力,的確很不錯。奧恰洛夫認為他們有實力拿到金牌。那就看他個人和團隊的努力了。畢竟,奪冠這個事,不是說就可以做到的。那得到場上顯身手才行。大家覺得,德國隊能否獲得冠軍?
E. 金牌獎金制度
體育總局副局長:國家將獎勵金牌選手每人35萬,各國獎勵奧運冠軍 新加坡最大方獎50萬歐元
阿富汗慶祝首枚奧運獎牌 總統下令獎勵房子
各國獎勵運動員形式五花八門 吃喝住行全囊括
各國針對奪牌獎勵不一 42國賞金總額突破2億
國家獎金牌選手35萬 ,各個國家奧運會金牌獎金都是多少錢?
(●排名按照金牌獎金由多至少順序 ●貨幣單位:人民幣)
新加坡:500萬元
新加坡可謂最大方的國家,為每枚金牌開出了500萬元人民幣的天價。新加坡歷史上唯一的獎牌來自1960年羅馬奧運會,當時一名舉重運動員奪得一枚銀牌。為了打破「金牌荒」,該國開出的獎勵也睥睨群雄,他們更願意花掉這筆錢,而不希望變成無人領取的支票。
希臘:190萬元
希臘與時俱進地放棄了為冠軍頒發花環的傳統,而代之以現金,並且金額走在各國前列。在北京奧運會上奪牌的金、銀、銅牌得主分別可獲190萬元、130萬元和70萬元。獲牌選手還可以獲得一個不錯的公務員職位,並有幾個廣告合同。
韓國:85萬
韓國男子體操是他們最有希望沖擊奧運金牌的項目,從1991年至今的世界錦標賽上韓國人在該項目上取得過4枚金牌,遺憾的是總是無緣奧運金牌。韓國體操協會將85萬元的奪冠獎金很精準地開到這個項目的戶頭上,並且明確表示雙杠項目上的梁泰榮和金大恩就是最有力的沖擊者。
黑山共和國:60萬元
這個人口只有70萬的巴爾干國家是2007年才加入奧委會的,首次參加奧運會就為金牌懸賞60萬,國民人均捐出1元錢就夠了,雖然奪金希望不大,也算全民參與。
哥倫比亞:56萬元
哥倫比亞總統烏里韋親自為奧運獎牌得主定獎金,該國選手在去年舉行的第十五屆泛美運動會上,名列獎牌榜第六位,一舉跨入拉美體育強國行列。為了進一步刺激運動員的積極性,哥政府對北京奧運會的金牌得主的獎金幅度提高了15倍!將由原定的1000萬比索(約3.7萬元)提高到1.5億比索(約56 萬元)。
保加利亞:54萬元
保加利亞國家青年與體育署為冠、亞、季軍分別開出54萬元、40萬元和27萬元的高額獎金,這筆錢將由保加利亞奧運代表團的總贊助商——保加利亞第一投資銀行提供。另外,統一保加利亞銀行則為獲得北京奧運會獎牌的保加利亞賽艇運動員提供最高27萬元的獎金。
俄羅斯:35萬元
奧運金牌大戶俄羅斯為了尋找昔日的榮耀不惜巨資,為金、銀、銅牌選手分別開出35萬元、21萬元和14萬元的獎金,運動員所在的地方政府還將提供住房、獎金、汽車。雖然絕對獎金額不算很高,但是俄羅斯運動員都是拿牌的高手,俄羅斯政府的負擔應該是最重的。
馬來西亞:33萬元
馬來西亞目前為北京奧運會金牌得主設定的獎金數額為33萬元,外加退役津貼。
日本:19萬元
日本政府對奧運選手的獎勵並不算非常大方。金牌得主只有19萬元,銀牌和銅牌得主分別是12.5萬元和6.3萬元。與該國人均26.6萬元的年收入比較起來,這份奧運獎金真是輕如鴻毛。
美國:17.7萬元
金牌大鱷美國在發放獎金的力度上並不慷慨,其對金牌得主的官方獎勵僅為17.7萬元。不過,運動員也大可不必計較這些,因為在這個商業化高度發達和造星業高度發達的國度,他們完全可以在商場中「以豐補歉」。
德國:15萬元
嚴謹的德國人在碰到數字的時候只會更嚴謹。為了維護健康的財務狀況,他們不敢輕易開巨獎的口子,正如該國的足球甲級聯賽,其俱樂部的財務狀況是歐洲最好的,比賽的觀賞性則是歐洲五大聯賽中最差的。對於奧運金牌選手,他們也只肯給15萬元。
加拿大:14萬元
如果不是2010年冬奧會在溫哥華舉行,加拿大人還不習慣為奧運獎牌得主頒獎,這次他們破天荒地為金、銀、銅牌分別開出14萬元、10萬元和7 萬元,也算是在本土迎來奧運聖火之前嘗試新的激勵機制。加拿大奧委會主席邁·錢伯斯日前在渥太華宣布,旨在為奧運會獎牌得主提供獎金的傑出運動員基金會成立,加拿大從北京奧運會開始首次為奧運會獎牌得主發獎金。
澳大利亞:13.5萬
澳大利亞在2000年悉尼奧運會和2004年雅典奧運會上排名第四位,但據最新的預測,他們有可能滑到法國、德國和英國之後。因此澳大利亞奧委會已經同意增加運動員的獎勵基金,他們希望在奧運會獎牌榜上不要低於第七位。新的獎金分配方案為:金牌13.5萬元、銀牌9萬元、銅牌4.5萬元,教練將獲得總數的四分之一。
蒙古:8萬元
蒙古對奧運金牌的嚮往已久,該國政府為在北京奧運會上獲得金牌的運動員開出8萬元的獎金,亞軍、季軍分獲4萬元和2萬元。
從1984年國家體委給予奧運金牌獲得者6000元獎勵以來,國家對於奧運金牌以及其他獎牌獲得者的獎金數目就呈現水漲船高的局面,1988年漢城奧運會金牌獎金為1.5萬,1992年巴塞羅那和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國家體委給金、銀、銅牌運動員的獎金是:5萬、3萬和2萬元。四年之後,2000年悉尼奧運會金牌的獎金就升到了8萬。2004年雅典奧運會是迄今為止獎金最高也是漲幅最大的一屆,國家體育總局給獎金為金牌20萬、銀牌12萬、銅牌8萬,而且都免收個人所得稅。
為了激勵中國健兒在奧運會上披金戴銀,為祖國贏得了巨大的榮譽同時,獲得金牌或其他獎牌的運動員的獎勵問題成了人們最關注的焦點。
奧運會的金牌爭奪日益激烈,各個項目金牌的含金量也有著明顯區別,以雅典奧運會為例,為了鼓勵賽出成績,在一些項目上贏得突破,單獨設立了巨額獎勵,比如田管中心從上屆起就建立了金牌得主獲得百萬巨獎的制度,這次的獎金得主是劉翔和邢慧娜。此前未在奧運會上獲得過一金的水上運動管理中心也設立了100萬元巨獎,孟關良和楊文軍為國實現了金牌零的突破,他倆每人領取100萬元獎金。
「金牌一響,黃金萬兩」,中國體育健兒在奧運會上獲得金牌之際也是財源滾滾之時。除了國家體育總局對獲得獎牌的運動員有一定的獎勵之外,其他的獎勵可以分為兩塊:一是每名奪得獎牌的選手所屬的地方體育局或政府也會拿出相應的獎金重獎奧運英雄。二是地方企業、私企老闆對優秀運動員作出的獎金承諾。對於獲獎運動員來說真是獎中有獎,驚喜不斷。以湖北奧運冠軍為例,湖北省對高_、李婷頒發了獎金各為50萬元,省體育局獎給兩人各8萬,武漢市婦聯各獎勵40萬元。此外,雅典奧運會後,霍英東先生給金牌得主每人價值8萬美元的金罐。
有些運動員在獲得冠軍的第二天就得到了地方政府或企業家的允諾,將得到住房和其他形式的獎勵。比如,有山東私營企業家要送首金獲得者杜麗一套別墅,而目前她已接受淄博一家公司的邀請,出任其體育用品的形象代言人。遼寧的兩位老將王義夫和張寧,各自得到中華轎車一輛,其他獲得房產的則有郭晶晶、楊景輝、唐功紅等。不難看出,一些金牌運動員在上屆奧運會後,各類獎金平均數已經早早超過百萬之巨。
面對一年之後的2008奧運會,雖然目前國家還沒有全面出台獎勵辦法,但是為了鼓勵運動員多出成績,國家體育總局肯定會繼續推行重獎政策,國家體育總局局長助理崔大林明確表示2008年奧運獎金不會低於雅典水平,除此之外國家還出台了奧運獎金免徵個稅的新政策,確保了獎金數額有增無減。網球管理中心為了鼓勵在2008奧運上有所突破,就已經制定了球員獎金再升15%的政策。除此之外,2000悉尼奧運會後,社會上掀起重獎奧運冠軍的風氣將在2008奧運之後達到巔峰,僅僅算上各種獎金和實物獎勵,2008奧運會上每一位奧運金牌得主獲得的獎勵估計將不會少於150萬人民幣
F. 奧運冠軍的獎金是多少
500萬元! 新加坡奧運冠軍最「值錢」
新加坡:500萬元
新加坡可謂最大方的國家,為每枚金牌開出了500萬元人民幣的天價。新加坡歷史上唯一的獎牌來自1960年羅馬奧運會,當時一名舉重運動員奪得一枚銀牌。為了打破「金牌荒」,該國開出的獎勵也睥睨群雄,他們更願意花掉這筆錢,而不希望變成無人領取的支票。
希臘:190萬元
希臘與時俱進地放棄了為冠軍頒發花環的傳統,而代之以現金,並且金額走在各國前列。在北京奧運會上奪牌的金、銀、銅牌得主分別可獲190萬元、130萬元和70萬元。獲牌選手還可以獲得一個不錯的公務員職位,並有幾個廣告合同。
韓國:85萬元
韓國男子體操是他們最有希望沖擊奧運金牌的項目,從1991年至今的世界錦標賽上,韓國人在該項目上取得過4枚金牌,遺憾的是總是無緣奧運金牌。韓國體操協會將85萬元的奪冠獎金很精準地開到這個項目的戶頭上,並且明確表示雙杠項目上的梁泰榮和金大恩就是最有力的沖擊者。
黑山共和國:60萬元
這個人口只有70萬的巴爾干國家是2007年才加入奧委會的,首次參加奧運會就為金牌懸賞60萬,國民人均捐出1元錢就夠了,雖然奪金希望不大,也算全民參與。
哥倫比亞:56萬元
哥倫比亞總統烏里韋親自為奧運獎牌得主定獎金,該國選手在去年舉行的第十五屆泛美運動會上,名列獎牌榜第六位,一舉跨入拉美體育強國行列。為了進一步刺激運動員的積極性,哥政府對北京奧運會的金牌得主的獎金幅度提高了15倍!將由原定的1000萬比索(約3.7萬元)提高到1.5億比索(約56萬元)。
保加利亞:54萬元
保加利亞國家青年與體育署為冠、亞、季軍分別開出54萬元、40萬元和27萬元的高額獎金,這筆錢將由保加利亞奧運代表團的總贊助商——保加利亞第一投資銀行提供。另外,統一保加利亞銀行則為獲得北京奧運會獎牌的保加利亞賽艇運動員提供最高27萬元的獎金。
俄羅斯:35萬元
奧運金牌大戶俄羅斯為了尋找昔日的榮耀,不惜巨資,為金、銀、銅牌選手分別開出35萬元、21萬元和14萬元的獎金,運動員所在的地方政府還將提供住房、獎金、汽車。雖然絕對獎金額不算很高,但是俄羅斯運動員都是拿牌的高手,俄羅斯政府的負擔應該是最重的。
馬來西亞:33萬元
馬來西亞目前為北京奧運會金牌得主設定的獎金數額為33萬元,外加退役津貼。
日本:19萬元
日本政府對奧運選手的獎勵並不算非常大方。金牌得主只有19萬元,銀牌和銅牌得主分別是12.5萬元和6.3萬元。與該國人均26.6萬元的年收入比較起來,這份奧運獎金真是輕如鴻毛。
美國:17.7萬元
金牌大鱷美國在發放獎金的力度上並不慷慨,其對金牌得主的官方獎勵僅為17.7萬元。不過,運動員也大可不必計較這些,因為在這個商業化高度發達和造星業高度發達的國度,他們完全可以在商場中「以豐補歉」。
德國:15萬元
嚴謹的德國人在碰到數字的時候只會更嚴謹。為了維護健康的財務狀況,他們不敢輕易開巨獎的口子,正如該國的足球甲級聯賽,其俱樂部的財務狀況是歐洲最好的,比賽的觀賞性則是歐洲五大聯賽中最差的。對於奧運金牌選手,他們也只肯給15萬元。
加拿大:14萬元
如果不是2010年冬奧會在溫哥華舉行,加拿大人還不習慣為奧運獎牌得主頒獎,這次他們破天荒地為金、銀、銅牌分別開出14萬元、10萬元和7萬元,也算是在本土迎來奧運聖火之前嘗試新的激勵機制。加拿大奧委會主席邁·錢伯斯日前在渥太華宣布,旨在為奧運會獎牌得主提供獎金的傑出運動員基金會成立,加拿大從北京奧運會開始首次為奧運會獎牌得主發獎金。
一塊北京奧運的金牌值多少錢?答案可以很簡單,「金鑲玉」的成本價大約為幾千元人民幣;答案可以很復雜,每個國家和地區對奪金選手大多另有獎賞,除了現金,獲得金牌的運動員還能獲得房子、車子、廣告代言……可以說,一枚金牌足以讓一名運動員名利雙收。
近日,某網站製作了一個奪金懸賞大比拼的排行榜。在已經公布北京奧運會奪金獎勵方案的國家和地區中,新加坡高懸的約500萬人民幣的獎勵高居榜首。相比之下,體育強國美國的官方獎勵並不高,約為17.7萬人民幣。
G. 2008奧運會冠軍如何獎勵
國家體育總局人事司權威人士透露,北京奧運國家獎勵獎金額度肯定超過雅典奧運會,在制定新的獎勵政策時將改變過去的單一獎金制,可能會借鑒韓國的終身特殊津貼制。劉翔、鄭潔/晏紫等焦點球員若能奪冠,獎金肯定會突破100萬元人民幣。
雅典奧運會時,國家直接撥款的奧運專項獎金總額達到3133萬元人民幣,金牌獎20萬元、銀牌獎15萬元、銅牌獎8萬元。按照規定,唯一的集體項目冠軍中國女排,以12名隊員和3名教練的標准共領取300萬元人民幣獎金,成為最大的贏家。而據預計,北京奧運會金牌選手的獎金將超過25萬元,即使達到30萬元也並不令人感到意外。
據悉,國家規定奧運獎金免徵個稅的范圍不僅包括國家獎勵,還包括其他獎勵收入,所以中國奧運健兒的總體收入必將「更上一層樓」。有關方面估計,除類似劉翔等部分項目運動員奪牌所獲得獎金數額必定很高外,其他奧運冠軍的收入也有望全部超過百萬元。
以奪冠概率很小的男女足為例,男足國奧隊若獲奧運決賽權,則有400萬元獎金,而之前參加決賽階段小組賽的3場,不論勝負都有200萬元的獎金。以後每進一步,獎金數將增加。如果最終奪冠,獎金數則為800萬元。權威人士估算,屆時男女足主力隊員的收入超百萬元將不成問題。而如果鄭潔/晏紫能在網球女雙決賽中勝出,算上總局、省體育局以及中國女網贊助商的獎金,她們每人的獎金都將過百萬元,這還不算很可能蜂擁而至的其他社會企業捐助以及懸賞的部分
新加坡:500萬元
新加坡可謂最大方的國家,為每枚金牌開出了500萬元人民幣的天價。新加坡歷史上唯一的獎牌來自1960年羅馬奧運會,當時一名舉重運動員奪得一枚銀牌。為了打破「金牌荒」,該國開出的獎勵也睥睨群雄,他們更願意花掉這筆錢,而不希望變成無人領取的支票。
希臘:190萬元
希臘與時俱進地放棄了為冠軍頒發花環的傳統,而代之以現金,並且金額走在各國前列。在北京奧運會上奪牌的金、銀、銅牌得主分別可獲190萬元、130萬元和70萬元。獲牌選手還可以獲得一個不錯的公務員職位,並有幾個廣告合同。
韓國:85萬元
韓國男子體操是他們最有希望沖擊奧運金牌的項目,從1991年至今的世界錦標賽上,韓國人在該項目上取得過4枚金牌,遺憾的是總是無緣奧運金牌。韓國體操協會將85萬元的奪冠獎金很精準地開到這個項目的戶頭上,並且明確表示雙杠項目上的梁泰榮和金大恩就是最有力的沖擊者。
黑山共和國:60萬元
這個人口只有70萬的巴爾干國家是2007年才加入奧委會的,首次參加奧運會就為金牌懸賞60萬,國民人均捐出1元錢就夠了,雖然奪金希望不大,也算全民參與。
哥倫比亞:56萬元
哥倫比亞總統烏里韋親自為奧運獎牌得主定獎金,該國選手在去年舉行的第十五屆泛美運動會上,名列獎牌榜第六位,一舉跨入拉美體育強國行列。為了進一步刺激運動員的積極性,哥政府對北京奧運會的金牌得主的獎金幅度提高了15倍!將由原定的1000萬比索(約3.7萬元)提高到1.5億比索(約56萬元)。
保加利亞:54萬元
保加利亞國家青年與體育署為冠、亞、季軍分別開出54萬元、40萬元和27萬元的高額獎金,這筆錢將由保加利亞奧運代表團的總贊助商——保加利亞第一投資銀行提供。另外,統一保加利亞銀行則為獲得北京奧運會獎牌的保加利亞賽艇運動員提供最高27萬元的獎金。
俄羅斯:35萬元
奧運金牌大戶俄羅斯為了尋找昔日的榮耀,不惜巨資,為金、銀、銅牌選手分別開出35萬元、21萬元和14萬元的獎金,運動員所在的地方政府還將提供住房、獎金、汽車。雖然絕對獎金額不算很高,但是俄羅斯運動員都是拿牌的高手,俄羅斯政府的負擔應該是最重的。
馬來西亞:33萬元
馬來西亞目前為北京奧運會金牌得主設定的獎金數額為33萬元,外加退役津貼。
日本:19萬元
日本政府對奧運選手的獎勵並不算非常大方。金牌得主只有19萬元,銀牌和銅牌得主分別是12.5萬元和6.3萬元。與該國人均26.6萬元的年收入比較起來,這份奧運獎金真是輕如鴻毛。
美國:17.7萬元
金牌大鱷美國在發放獎金的力度上並不慷慨,其對金牌得主的官方獎勵僅為17.7萬元。不過,運動員也大可不必計較這些,因為在這個商業化高度發達和造星業高度發達的國度,他們完全可以在商場中「以豐補歉」。
德國:15萬元
嚴謹的德國人在碰到數字的時候只會更嚴謹。為了維護健康的財務狀況,他們不敢輕易開巨獎的口子,正如該國的足球甲級聯賽,其俱樂部的財務狀況是歐洲最好的,比賽的觀賞性則是歐洲五大聯賽中最差的。對於奧運金牌選手,他們也只肯給15萬元。
加拿大:14萬元
如果不是2010年冬奧會在溫哥華舉行,加拿大人還不習慣為奧運獎牌得主頒獎,這次他們破天荒地為金、銀、銅牌分別開出14萬元、10萬元和7萬元,也算是在本土迎來奧運聖火之前嘗試新的激勵機制。加拿大奧委會主席邁·錢伯斯日前在渥太華宣布,旨在為奧運會獎牌得主提供獎金的傑出運動員基金會成立,加拿大從北京奧運會開始首次為奧運會獎牌得主發獎金。
一塊北京奧運的金牌值多少錢?答案可以很簡單,「金鑲玉」的成本價大約為幾千元人民幣;答案可以很復雜,每個國家和地區對奪金選手大多另有獎賞,除了現金,獲得金牌的運動員還能獲得房子、車子、廣告代言……可以說,一枚金牌足以讓一名運動員名利雙收。
近日,某網站製作了一個奪金懸賞大比拼的排行榜。在已經公布北京奧運會奪金獎勵方案的國家和地區中,新加坡高懸的約500萬人民幣的獎勵高居榜首。相比之下,體育強國美國的官方獎勵並不高,約為17.7萬人民幣。
H. 國家奧運會銀牌獎金給多少
早在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後,當時的國家體委決定,給每位奧運金牌運動員獎勵6000元人民幣。1988年漢城奧運會,國家給予每位金牌運動員1.5萬元的獎勵。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和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國家體委對獲得金、銀、銅牌運動員的獎金分別是:8萬、5萬和3萬元。2000年悉尼奧運會,競爭更為激烈,國家再次規定:金牌、銀牌、銅牌的獲得者分別獎勵15萬、8萬和5萬元。
在2004年雅典奧運會上,獎金再度提高,國家獎勵政策規定,金牌獎勵20萬元、銀牌15萬元、銅牌8萬元,獎勵人員包括隊員、教練和有功人員。如今到了北京奧運會,獎金標准還保持了20萬的標准,算下來,現在國家對奧運冠軍的獎勵已經是20年前的33倍。
除了國家的獎勵之外,運動員所在各省市也會嘉獎為家鄉取得榮譽的選手。另外隱藏在金牌後的那些商業贊助合同與廣告合約也相當可觀。不要忘了,從洛杉磯奧運會開始到雅典奧運會,「霍英東體育基金」每次都重獎中國奧運健兒。雅典奧運會後,他們就獎勵金牌得主一枚重一公斤的純金金牌和8萬美元的現金巨獎。相信今年的獎金肯定也不會少
500萬元! 新加坡奧運冠軍最「值錢」
新加坡:500萬元
新加坡可謂最大方的國家,為每枚金牌開出了500萬元人民幣的天價。新加坡歷史上唯一的獎牌來自1960年羅馬奧運會,當時一名舉重運動員奪得一枚銀牌。為了打破「金牌荒」,該國開出的獎勵也睥睨群雄,他們更願意花掉這筆錢,而不希望變成無人領取的支票。
希臘:190萬元
希臘與時俱進地放棄了為冠軍頒發花環的傳統,而代之以現金,並且金額走在各國前列。在北京奧運會上奪牌的金、銀、銅牌得主分別可獲190萬元、130萬元和70萬元。獲牌選手還可以獲得一個不錯的公務員職位,並有幾個廣告合同。
韓國:85萬元
韓國男子體操是他們最有希望沖擊奧運金牌的項目,從1991年至今的世界錦標賽上,韓國人在該項目上取得過4枚金牌,遺憾的是總是無緣奧運金牌。韓國體操協會將85萬元的奪冠獎金很精準地開到這個項目的戶頭上,並且明確表示雙杠項目上的梁泰榮和金大恩就是最有力的沖擊者。
黑山共和國:60萬元
這個人口只有70萬的巴爾干國家是2007年才加入奧委會的,首次參加奧運會就為金牌懸賞60萬,國民人均捐出1元錢就夠了,雖然奪金希望不大,也算全民參與。
哥倫比亞:56萬元
哥倫比亞總統烏里韋親自為奧運獎牌得主定獎金,該國選手在去年舉行的第十五屆泛美運動會上,名列獎牌榜第六位,一舉跨入拉美體育強國行列。為了進一步刺激運動員的積極性,哥政府對北京奧運會的金牌得主的獎金幅度提高了15倍!將由原定的1000萬比索(約3.7萬元)提高到1.5億比索(約56萬元)。
保加利亞:54萬元
保加利亞國家青年與體育署為冠、亞、季軍分別開出54萬元、40萬元和27萬元的高額獎金,這筆錢將由保加利亞奧運代表團的總贊助商——保加利亞第一投資銀行提供。另外,統一保加利亞銀行則為獲得北京奧運會獎牌的保加利亞賽艇運動員提供最高27萬元的獎金。
俄羅斯:35萬元
奧運金牌大戶俄羅斯為了尋找昔日的榮耀,不惜巨資,為金、銀、銅牌選手分別開出35萬元、21萬元和14萬元的獎金,運動員所在的地方政府還將提供住房、獎金、汽車。雖然絕對獎金額不算很高,但是俄羅斯運動員都是拿牌的高手,俄羅斯政府的負擔應該是最重的。
馬來西亞:33萬元
馬來西亞目前為北京奧運會金牌得主設定的獎金數額為33萬元,外加退役津貼。
日本:19萬元
日本政府對奧運選手的獎勵並不算非常大方。金牌得主只有19萬元,銀牌和銅牌得主分別是12.5萬元和6.3萬元。與該國人均26.6萬元的年收入比較起來,這份奧運獎金真是輕如鴻毛。
美國:17.7萬元
金牌大鱷美國在發放獎金的力度上並不慷慨,其對金牌得主的官方獎勵僅為17.7萬元。不過,運動員也大可不必計較這些,因為在這個商業化高度發達和造星業高度發達的國度,他們完全可以在商場中「以豐補歉」。
德國:15萬元
嚴謹的德國人在碰到數字的時候只會更嚴謹。為了維護健康的財務狀況,他們不敢輕易開巨獎的口子,正如該國的足球甲級聯賽,其俱樂部的財務狀況是歐洲最好的,比賽的觀賞性則是歐洲五大聯賽中最差的。對於奧運金牌選手,他們也只肯給15萬元。
加拿大:14萬元
如果不是2010年冬奧會在溫哥華舉行,加拿大人還不習慣為奧運獎牌得主頒獎,這次他們破天荒地為金、銀、銅牌分別開出14萬元、10萬元和7萬元,也算是在本土迎來奧運聖火之前嘗試新的激勵機制。加拿大奧委會主席邁·錢伯斯日前在渥太華宣布,旨在為奧運會獎牌得主提供獎金的傑出運動員基金會成立,加拿大從北京奧運會開始首次為奧運會獎牌得主發獎金。
一塊北京奧運的金牌值多少錢?答案可以很簡單,「金鑲玉」的成本價大約為幾千元人民幣;答案可以很復雜,每個國家和地區對奪金選手大多另有獎賞,除了現金,獲得金牌的運動員還能獲得房子、車子、廣告代言……可以說,一枚金牌足以讓一名運動員名利雙收。
近日,某網站製作了一個奪金懸賞大比拼的排行榜。在已經公布北京奧運會奪金獎勵方案的國家和地區中,新加坡高懸的約500萬人民幣的獎勵高居榜首。相比之下,體育強國美國的官方獎勵並不高,約為17.7萬人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