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為什麼二戰後同樣是軸心國德國能保留軍隊而日本只能保留自衛隊
因為當時德國被分成蘇聯支持的東德和美國(北約)支持的西德,德國是兩大陣營的前線,保留軍隊的目的是針對對方。
⑵ 同樣是二戰戰敗國,為何德國能有軍隊,日本卻不能
雖然德國和日本都是二戰戰敗國,而且德國可以有軍隊,而日本卻受到了限制。那是因為德國的認錯態度好,而且德國被四個西方國家所管轄,而日本是迫不得已才投降的,沒有認錯的態度,再加上日本的地理位置原因,所以要對日本進行限制。
眾所周知,日本是一個島國,從地理位置上來看,相對比較隱蔽,而且他們在科技等方面,發展的都不錯,在戰爭方面的潛力也是比較強大的,如果放任他們發展軍隊,會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而德國的地理位置相對比較明朗,現在四個國家的牢牢監視下,一時間不會出現什麼大的亂子。
⑶ 為啥日本不能有軍隊,德國卻能有
原本二戰結束以後德國也不能保留武裝力量,國防由美英法蘇四國佔領軍負責。由於意識形態的對抗, 當德國分裂為東德和西德之後,隨著冷戰的升級,蘇聯控制下的東德和美英法控制下的西德各自都被允許逐漸恢復軍隊以達到東西陣營對峙,兩德統一後東西德軍隊進行了合並,統稱為德國聯邦國防軍。因為冷戰的原因,德國才保留了國防軍,但是德國的空軍和海軍規模很小,幾乎沒有遠洋戰艦,空軍也僅僅夠自保的情況。
由於長期以來德國對於戰爭的反思足夠徹底、負責任、讓大家都放心,同時為了積極參加國際事務肩負更多責任,其軍隊規模和裝備水平也得到了較大發展,但是作為戰敗國以及國內普遍的反戰思想,仍然沒有裝備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各種以核動力驅動的武器裝備等。
日本戰後不是多國佔領,冷戰後只是作為東西方對峙的橋頭堡。其次美國和日本遞交有《日美安保條約》,而且日本的憲法放棄戰爭不承認國家交戰權,這些都讓日本沒有借口將自衛隊正式升級為國防軍。但現在的狀況是,日本不但不反思二戰給各國人民帶來的災難,而且修改安保法案讓日本自衛隊已經在行使國防軍的職責,甚至還向伊拉克派兵,所謂的自衛隊只是名義上的說法而已,日本的武裝力量早就有一定規模了,只不過一個叫法而已。日本的海軍遠洋實力很強的。
⑷ 為什麼二戰後德國可以擁有正規軍,而日本卻不被允許有 盡管二者的
義大利在二戰中後期就已經投降盟軍,而且在後期已經加入盟軍對德作戰,所以對義大利的戰爭懲罰是比較少的。
而讓德國保留軍隊主要是因為德國在戰後被分成了東德和西德,而且分別隸屬於蘇聯和美國,美蘇冷戰需要東西德都有軍隊。因為東西德是美蘇冷戰對抗的一個重要前線,美蘇都不敢讓東西德取消軍隊。
而日本被禁止擁有軍隊主要因為首先戰後日本被美國視為亞洲的大本營,需要重點控制,而且日本前面還有韓國擋著,不算冷戰前線。美國通過剝奪日本軍隊作為控制日本的重要途徑。日本被制定了和平憲法,放棄了交戰權,宣誓永不再戰。只保留自衛程度的武裝力量。這樣日本就無法不依賴美國的軍事庇護。。美國靠日美安保協定得意長期駐軍於日本,並且一定程度的控制了日本的政治導向。
日本目前只有自衛隊,沒有軍隊,不過這個自衛隊仍然是有相當的軍事實力的。日本也靠和憲法打擦邊球的方法在軍事發展很多,比如輕型航母不叫航母叫平板驅逐艦之類。但日本也確實受到了和平憲法的制約,比如禁止武器外售導致日本軍工研究成本極高,無法擁有核武器,無法擁有航母,轟炸機,遠程導彈等進攻武器。目前日本自衛隊最強的是海自,可以視作美國第七艦隊的反潛分隊,科技含量很高,但功能仍是防禦為主。
摘自網路網友,謝謝。
⑸ 為何德國可以有國防軍,而日本只有自衛隊呢
作為二戰的兩大發起國和策源地,德國和日本推行的法西斯戰爭,給歐洲和亞洲人民帶來的災難可謂相當深重。不過正義終將戰勝邪惡,在世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多行不義的德日軸心國節節敗退,最終不得不向同盟國投降。
三、美國控制下的日本。
美國佔領日本全境後,深知日本民眾對於製造核彈災難的美國人,心底埋藏著刻骨的仇恨。因此嚴格按照和平締結條約,限制日本的軍事力量發展。除了組建小規模的自衛隊,絕不允許日本重新建立軍隊的想法萌芽。
再加上日本為美國一家獨占,沒有像德國那樣成為冷戰美蘇爭霸的陣地,缺乏德國兩種意識形態對抗的緊張氣氛。既沒有借口組建國防軍和人民軍,也沒有理由把自衛隊改編成可以出海的軍隊。和平締約的紅線,他們始終沒有逾越。總之,日本和德國在軍事力量擁有上的不同,完全是蘇聯和美國兩個超級大國冷戰時期對抗的必然結果。
⑹ 二戰之後為什麼只是讓日本不能有軍隊,而德國和義大利可以有自己的軍隊
義大利新政府是同盟國一邊的不算戰敗國
德日都是戰敗國 戰後都是不允許有軍隊的,德國被允許是因為戰後東西德為界北約華約陣營對峙
在這種情況下 西德被允許回復國防軍
日本實際上也有自衛隊 只是還不能明著反抗美國戰後給日本制定的和平憲法 改個名字而已,只是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被限制 其他各兵種都是全的
⑺ 德國為什麼可以擁有軍隊
現在的德國當然有軍隊啊!德國現在有17-19萬的軍隊。德國雖是戰敗國,但是德國和日本是有區別的,所以日本只有自衛隊而德國卻有軍隊。德國能有軍隊最主要的原因是當時的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在歐洲的角力。
⑻ 德國在一戰戰敗後受到了制栽!為什麼到二戰時這么短的時間會擁有如此強大的軍隊!
有以下幾點原因:
1:德國歷史上就是個軍事傳統濃厚的國家,很多家族都是祖上好幾代開始就從軍了,軍人的基因傳承的很好,這很重要。
2:一戰失敗後,德國僅被允許保留10萬人的國防軍,但是這10萬人是精兵強將,他們是德國軍隊的精華,在二戰開始的時候,他們就會成為軍隊的骨幹,擴張很容易。所以對於部隊來說,保留建制很重要,如果成建制被消滅,就很難重建,只要建制在,骨幹在,即使損失再大,恢復戰鬥力也很快。
3:盡管收到諸多限制,德國人對於軍事科技的鑽研一直沒有落後,很多先進的裝備和戰術理念都是德國人想出來並且實踐的。
⑼ 為什麼德國可以擁有軍隊而日本只能擁有自衛隊
二戰結束後的冷戰中,美國與蘇聯的較量主要在歐洲與中東展開,而地處中歐,屬於北約,華約勢力范圍交接處的德國相對的戰略位置就比較重要,西德作為對抗華約攻勢的橋頭堡,擁有過國防軍的稱號有利於其以防備華約國家侵襲為理由而擴軍備戰,之後兩德同意,又是以西德體製作為新德國的政治體制,所以也就沿用了國防軍的稱號。還有就是德國對二戰罪行反省較為徹底,歷屆德國領導人對二戰罪行的真誠懺悔得到了世界各國的認可。既然認錯態度好,自然就得到了大家的原諒,所以德國可以成為正常國家,軍隊可以堂堂正正地擁有國防軍稱號。
至於日本,作為美國的看門狗,有個自衛隊就夠了,要是讓其成為了國防軍,那還要駐日美軍協同防守什麼?美國不就少了條光明正大的理由為基地滲透如動亞地區了嗎?!當年日本無條件投降,接受波茨坦公告,並且得到遠東國際法庭的認可,日本不可以保留軍隊。只是後來美國為了其遏制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才准許日本建立自己的軍隊,稱為自衛隊,由自衛廳管理,後來升格為自衛省了。
日本的憲法第二章第九條規定:日本國民衷心謀求基於正義與秩序的國際和平,永遠放棄以國權發動的戰爭、武力威脅或武力行使作為解決國際爭端的手段。為達到前項目的,不保持陸海空軍及其他戰爭力量,不承認國家的交戰權。所以根據日本國內的法律。日本作為國家是不能擁有軍隊的。日本自衛隊隊員不屬於軍人。所以一旦被俘虜是不能作為戰俘享有國際法保障的。注1嚴格來說自衛隊本身的存在是否合法都是個問題。除此之外日本還有好多的軍事政策違憲。所以日本政府有些人一直嚷嚷著要修改憲法。可是民眾死活不答應。修憲動議須國會兩院三分二人議員的支持才可交由人民進行公投。如此高的門檻也決定了修憲幾乎不可能。
日本自衛隊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重組的日本國家軍事武裝力量。它正式組建於1954年7月1日,根據日本《和平憲法》第九條及相關國際條約的明文規定:日本的軍事實力只能維持在自衛所需的水平,總兵力不得超過10萬,軍艦數量不得超過30艘,總排水量不得超過10萬噸,不能擁有航母及核動力潛艇,作戰飛機數量不得超過500架,不得擁有遠程轟炸機,不得發展彈道導彈技術。 但是,其中好幾條規定早已被突破。
但是,日本軍隊要成為國防軍仍任重道遠,首先能不能過號稱「沉默的大多數」的中間主流國民這一關,就很值得懷疑,現在占日本人口多數的是中老年人,年輕人既不關心政治,又不佔據人口優勢地位,主導社會話語權的是戰後出生的「中流砥柱」那一代人,這些人總體上對戰爭帶來的苦難以及戰後的動盪歲月還有記憶,所以較珍惜今天和平局面,加上年事已高,更希望好好過日子安度晚年,大多數人內心都不希望回到軍國主義的老路上去。日本一天不徹底反省歷史,一天就不可能像德國那樣重新成為「正常國家」,即使表面上成為了所謂正常國家——也是名不正言不順,弊大於利,會將日本導向毀滅而不是崛起。
最後,看看下面這兩幅圖,就很能說明問題。哪一個高尚偉大,哪一個無恥渺小,一目瞭然。所以,德國軍隊可以擁有國防軍稱號,而日本不可以。
套用《孟子.盡心上》中孟子的名言「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
的確,一個人不能不要臉(不知恥),如果真的到了不要臉(不知恥)的境界,而且習慣於不要臉(不知恥)。那他就一定是無恥到了極點不可救葯了
⑽ 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不是不能再擁有軍隊了,為什麼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會有這么大的龐大的軍隊
先從德國內部(自身)來說:
一次大戰結束後,德國軍隊處在凡爾賽條約的束縛下。
凡爾賽條約第一部分就明確規定:德國只能保留一支10萬人的軍隊,確保德國職業軍隊保持最小的規模。第二部部分,德國軍隊成為服役年限最長的軍隊,軍官的服役年限為25年,士兵為12年,防止德國建立起一支經過訓練的預備役軍官隊伍。第三,禁止德國生產重炮,坦克,飛機,潛艇等一些進攻性武器,並對德國武器的進口進行限制。第四,取消德國總參某部,讓德國無法制定作戰計劃和大規模軍事演習。
除了條約的限制外,德國軍隊和社會都面臨著很大的經濟問題,戰爭後德國國內通貨膨脹,失業人口劇增,艱難的經濟環境又造成了嚴重的正治動盪。總之,此時的德國軍隊是一支雜亂無章,支離破碎的軍隊,德國軍隊在束縛,恐懼,哄亂中開始了艱難的改革。
德國軍隊的改革和一個人有著密切的關系,可以這樣說,如果沒有這個人,西特勒在1939年全面發動全面二戰是不可能的,德軍橫掃歐洲,成為世界第一的強大軍隊也只是痴人說夢。這個人就是馮.西克特。
馮.西克特在許多軍事領域具有前瞻性的觀點,他主張一支職業軍隊必須滿足四點要求:1、必須是高度運動的,能夠利用交通工具快速運輸。2、必須是有效裝備的,具有可以使用的現代化武器。3、必須有一個完整的軍隊後勤體系,能夠不間斷的為前線部隊提供所需的一切。4、後備軍事力量可以不經過預備役訓練就可以全面動員和部署。
具體的措施如下:
人員方面:凡爾賽條約規定德國只能保留一支10萬人的軍隊,所以軍隊人員的改革必然是放在第一位的。馮.西克特要求這10萬軍隊不是一支普通的軍隊,他應該是一支具有職業化軍事水平的軍官隊伍。這10萬軍隊是德國軍隊的精英,是德國軍隊的希望。
組織和編制方面:德國依據1919年3月的《武裝部隊法》從新組建。最上層是總統,任總思令。國房部監管陸軍和海軍。國房部長之下是軍隊思令部。西克特上任後將德國的7個步兵師和3個騎兵師編成為2個集團軍。每個集團軍設指揮部。西克特讓每一個師來委任一個地域性的用於招募和管理的地區,用來訓練和招募新兵。
到了1926年,他又將10個師擴充的21個。到了西特勒上台前,又有36個師加入國防軍。
另外,德國空軍和裝甲部隊的組建也被提上日程,每年都有從4000名優秀軍官中挑選出的180名軍官加入西克特的所謂的「影子空軍」,每年有30名軍官在蘇聯專門設立的空軍訓練基地接受訓練。在西克特的授意下,1929年,古得里安組建了德國第一個裝甲營,這是德國裝甲部隊的雛形。
正是以上得力的軍隊改革措施,才有了二戰中德軍1個月滅亡波蘭,7周打敗法國,以及後來德軍在北非、巴爾乾和蘇聯戰場初期的一系列勝利。
再從德國外部(國際環境)來說:
一戰結束後,特別是蘇聯的出現,引起了帝國主義的恐懼和仇視。它們在爭奪世界霸權的斗爭中,既想削弱和擊敗競爭對手,又要反對社會主義,鎮壓人民隔命。綏靖政策正是適應了這一需要出現的。等到了二戰爆發前,這一政策最積極的推行者英、法、美等為了防範蘇聯,將禍水東引,積極扶植(在一戰中)戰敗的德、日充當防蘇的屏障和打手。因此,這也為德國借機壯大自己的軍事力量掃清了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