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使命召喚2中德軍坦克除了虎式坦克以外的另一種坦克
是德軍的象式坦克殲擊車
「象」(德文Elefant,英文為Elephant)式坦克殲擊車,也稱為「斐迪南」(Ferdinant)坦克殲擊車,是二戰中後期德國研製的重型坦克殲擊車。要說它的身世,還得先從「虎」式重型坦克的研製過程談起。
1941年5月26日,德國軍方決定研製新型重型坦克,以便與蘇聯的T-34坦克和KV重型坦克相抗衡,研製代號為KV4501,由波爾舍和亨舍爾兩家公司競爭。兩家公司都生產出了樣車,波爾舍公司的樣車稱為VK4501(P),亨舍爾公司的樣車稱為VK4501(H)。對比試驗的結果,軍方選中了VK4501(H),定型後便是大名鼎鼎的「虎」式重型坦克。
波爾舍公司的VK4501(P)樣車被否決時,公司的生產線已經在生產VK4501(P)的底盤。未定型,先生產,這恐怕也是戰時體制的特點。這些底盤處於不同工序階段,有的已全部完成,有的還在生產線上,共90輛。為了能充分利用這些底盤,公司的總設計師波爾舍博士向希特勒建議將這些底盤改裝成重型突擊炮(坦克殲擊車)。波爾舍博士和希特勒過往甚密,1942年9月26日,希特勒便特批了這一建議。隨後,波爾舍公司利用這些底盤生產出90輛重型突擊炮。在1943年2月6日的「總統會議」上,正式命名為「斐迪南」重型突擊炮。斐迪南,是波爾舍的名字,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希特勒對波爾舍的器重。後來又改稱為「象」式坦克殲擊車。
「象」式坦克殲擊車的生產從1942年11月份開始,由阿爾凱特公司組裝,車體的編號為150011~150100。到1943年5月12日,完成了全部90輛的生產任務。這些坦克殲擊車隨即被派往庫爾斯克前線。在突破蘇軍防禦的戰斗中,「象」式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但在後方地域被優勢的蘇軍坦克包圍,損失慘重。「象」式坦克殲擊車還在蘇德戰場的其他戰役中和義大利戰場上投入使用,聲譽不錯。
另類的「象」
與二戰時期的大多數坦克殲擊車相比,「象」式坦克殲擊車很有點「另類」。像電傳動裝置、主動輪後置、帶齒的誘導輪,後置的戰斗室、獨特的成組縱向懸掛裝置、開始時沒裝機槍等等,顯示出與眾不同的特點。在這些方面,充分 顯示出波爾舍博士大膽創新、不拘一格的設計風格。當然,這裡面有成功,有失敗,這些就留給讀者自由思考了。
「象」式坦克殲擊車戰斗全重為68噸,車全長8.14米,車體長6.8米,車寬3.38米,車高2.97米,車底距地高483毫米。乘員6人:車長、炮長、駕駛員、機電員和2名裝填手。從總體布置上看,車體前部是駕駛室,動力室居中,車體後部為具有較大空間的戰斗室,主動輪後置。這種總體布置有它獨到之處。由於火炮身管較長,盡管戰斗室已經後移,但炮口仍然超出前甲板1.22米,這一點對戰車過障礙不利。戰斗室頂部有車長指揮塔,車長可以站在指揮塔內,探出半個身子觀察目標和行駛路線。車體後部有1個較大的圓形艙門,乘員上下車主要通過這個艙門。
主要武器為1門克虜伯公司製造的Pak43型88毫米加農炮,火炮全長6686毫米,身管長6300毫米,長徑比為71倍口徑,總重量2200千克。火炮高低射界為-8~+14度,方向射界為左右各14度,手動操縱。炮口處有兩級炮口制退器,以減少火炮射擊時的後坐力。
所用彈種為穿甲彈和榴彈,彈葯基數為55發(後期的為50發)。其中,穿甲彈20發,榴彈35發(後期的為30發)。炮彈的初速為:被帽穿甲彈1000米/秒,普通穿甲彈1130米/秒,榴彈750米/秒。發射被帽穿甲彈時,最大射程達5000米,在500~2000米的距離上可擊穿30度傾角的159~207毫米厚的鋼裝甲;在2800米的射擊距離上可擊穿T-34坦克的主裝甲,或在3000米的射擊距離上擊穿M4「謝爾曼」中型坦克的主裝甲。這在二戰中期,算得上是「超一流的火炮」了。
令人奇怪的是,運往庫爾斯克戰區的「象」式坦克殲擊車竟然未裝機槍,結果,在蘇軍步兵逼近攻擊時顯得束手無策,損失嚴重。因此,庫爾斯克戰役結束後,德國人將剩下的50輛「象」式都裝上了GM34型7.92毫米機槍,由機電員操縱射擊。這種機槍的最大射程達4572米,最大射速達900發/分鍾,為鏈式供彈,攜機槍彈3000發。
「象」式坦克殲擊車在著名的庫爾斯克戰役中首次亮相。會戰開始之際,德軍莫德爾元帥麾下的第9集團軍剛剛裝備的嶄新的90輛「象」式坦克殲擊車全部開赴前線,作為德軍的重頭武器,「象」式充當了「攻城槌」的作用。庫爾斯克會戰之初,在德軍突破蘇軍防禦陣地的戰斗中,「象」式發揮了很大的作用,「這種重型坦克殲擊車具有無敵的裝甲和71倍口徑的88毫米火炮。它像一頭出籠的猛獸,賓士在庫爾斯克大草原上……。然而,生長在俄羅斯的斯拉夫獵人們設下了一個個圈套,將這些猛獸逐個套住……」。這是「象」式坦克殲擊車在庫爾斯克戰役中生動的寫照。在庫爾斯克戰役的中後期,蘇軍的坦克和步兵勇猛突擊,在德軍的後方陣地和「象」式坦克殲擊車來個「近戰」,在側面和後面攻擊「象」的薄弱環節,每每奏效。更要命的是,運往庫爾斯克戰區的「象」式上未裝機槍,在近戰中無還手之力,損失慘重,看來1挺小小的機槍也是不容忽視的。
盡管「象」式坦克殲擊車的火力強大,正面防護力超群,但它的薄弱環節仍然不少,除了機動性差之外,大體上還有以下幾點。
第一,未裝機槍。這一點在前面已經述及,影響相當大。作為補救措施,除了裝機槍外,有時還要靠Ⅲ型坦克來配合作戰。
第二,無線電台的雜訊大。這是由於發電機和電動機一類產生的電火花造成雜波干擾。這一缺點一直未能得到消除。
第三,葯筒抽出不良。尤其以發射榴彈時更為嚴重,曾有榴彈的葯筒滯留葯室的現象。這時要用撬杠和錘子才能摳出來,往往貽誤戰機。
第四,發動機的進排氣隔柵結構不合理,容易混入泥土和炮彈破片,甚至造成電氣設備故障。為此,乘員們往往是在現場另加上一塊蓋板,但制式裝備不允許這樣做。
第五,備件的位置不合理。如車體右側的工具箱太靠前,容易遭到破壞。
第六,發動機的故障較多。由於「象」式是一個近70噸的大傢伙,發動機的功率儲備不夠,往往超負荷運轉,平均故障間隔期只有800摩托小時。
第七,行動部分部件的故障多,磨損快。這是因為「象」式太重的緣故。
盡管「象」式坦克殲擊車有這樣那樣的缺點和不足,但它不失為二戰中一款極富特色的裝甲戰斗車輛,尤其是它那獨特的電傳動裝置,遠遠走在時代的前列,其大膽的探索精神值得稱道。「象」式坦克殲擊車,在世界戰車發展史上確立了它應有的地位。
Frdinand主要性能數據列表
戰斗全重 65000kg
車長 8.14m
車寬 3.38m
車高 2.97m
最大速度 30 km/h
最大行程 公路/越野:170/121 km
乘員 6人
火力裝備 88mm Pak 43/2;2x7.92mm MG34
彈葯 88mm:50發;7.92mm:600發
裝甲 20-200mm
爬坡度 22?度
通過垂直牆高 0.78m
越壕寬 2.64m
涉水深 1.00m
『貳』 斐迪南自行火炮:誰知道這種火炮具體的資料,到底是自走泡還是坦克殲擊車
Ferdinand自行突擊炮又稱「象」式坦克殲擊車。該種殲擊車的底盤在「虎」式坦克底盤研製的時候就已經有了。1941年5月26日,德國軍方決定研製新型重型坦克,研製的代號為VK4501,由波爾舍和亨舍爾公司競爭,後來亨舍爾公司的樣車VK4501(H)被軍方選中,定型後便是「虎」式重型坦克。而波爾舍公司的VK4501(P)樣車已經生產了90輛,公司的總設計師波爾舍博士向希特勒建議將這些底盤改裝成重型突擊炮(坦克殲擊車)。1942年9月26日,希特勒批准了這一建議。隨後,波爾舍公司利用VK4501(P)的底盤生產出90輛重型突擊炮,最後命名為「斐迪南」坦克殲擊車,後來又改稱為「象」式坦克殲擊車。
「象」式坦克殲擊車裝備有一門88mmPak43/2型火炮。首次使用就是在庫爾斯克戰役,德軍裝備了兩個「象」式坦克殲擊車營,分別是第653,第654裝甲營,各營下轄「象」式坦克殲擊車45輛。在會戰第一天的進攻中「象」式坦克殲擊車遭受了毀滅性的打擊,由於這種坦克殲擊車技術上存在的問題,主要是沒有設置自衛的機槍和一些機械問題,在突破蘇軍的防線後被蘇軍的步兵摧毀了。為了可以射擊靠近它的蘇軍士兵,德軍臨時採取了在車體後部搭載裝甲擲彈兵的方法,不過這帶來的直接負面影響就是人員的巨大傷亡。盡管如此,「象」式坦克殲擊車還是在庫爾斯克戰役中摧毀了蘇軍大量的坦克,自行火炮,並在德軍進攻階段取得一定的突破。可以說是德軍在庫爾斯克會戰中威力最大的一種坦克殲擊車了。庫爾斯克會戰後剩下的50輛車都裝上了MG34型7.92mm機槍,由機電員操縱射擊。其後,「象」式坦克殲擊車還參加了蘇德戰場上其它的戰役以及在義大利的戰斗。
「象」式坦克殲擊車火力強大,防護性能超群,但是機動性卻較差,而設計思想上的大膽創新,包括成功和不成功的,使「象」式坦克殲擊車確立了它在世界戰車史上應有的地位。
Ferdinand主要性能數據列表
戰斗全重65000kg
車長8.14m
車寬3.38m
車高2.97m
最大速度30km/h
最大行程公路/越野:170/121km
乘員6人
火力裝備88mmPak43/2;2x7.92mmMG34
彈葯88mm:50發;7.92mm:600發
裝甲20-200mm
爬坡度22?度
通過垂直牆高0.78m
越壕寬2.64m
涉水深1.00m
又稱為:
重驅逐坦克 坦克殲擊車
參考圖片http://www.xyhc.com/attachments/month_0512/2_3KNK22CcP2tA.jpg
http://www.xyhc.com/attachments/month_0512/1_ajbRwCa2nUIR.jpg
http://www.xyhc.com/attachments/month_0512/3_ENdaXPojGo43.jpg
http://www.xyhc.com/attachments/month_0512/4_C6vUGEKzlKj9.jpg
『叄』 裴迪南是哪國的什麼職位,地位(指遇刺時)
斐迪南大公(1863.12.18—1914.6.28),奧匈帝國皇儲,奧皇弗朗茨·約瑟夫一世
之侄。1889年皇太子魯道夫自殺,他被立為哈布斯堡王朝皇儲。1898年任奧軍副總司令。
大公之死
1914年 6月28日,這一天是星期天,波斯尼亞首府薩拉熱窩陽光明媚,奧地利皇儲弗蘭茨斐迪南大公攜妻索菲亞來這里作特別訪問。他此行的目的是想使妻子得到她在維也納得不到的皇室榮譽。然而他卻忘記了,這塊土地是奧地利 6年前才吞並的,對他充滿了仇恨,刺殺他的陰謀正在醞釀著。當槍彈打穿斐迪南的脖頸和他妻子腹部的時候,隨著兩股鮮血的噴出,一場把全世界都捲入的戰爭開始了。 1914年5月,在德國的大力支持下,奧匈決定在鄰近塞爾維亞邊境的波斯尼亞薩拉熱窩舉行大規模軍事演習。時間選定在 6月28日,這一天是塞爾維亞被土耳其征服的紀念日(1386年 6月28日)。這次演習以塞爾維亞為假想敵,出動了兩個兵團,斐迪南夫婦決定親自前往薩拉窩巡視。 奧匈的這一挑釁行動,大大激怒了塞爾維亞愛國者,「黑手會」和波斯尼亞當地的秘密民族主義團體「青年波斯尼亞」擬定了行刺斐迪南的計劃。 6月28日清晨,「青年波斯尼亞」組織便在奧皇太子所要經過的大街上布置了7名刺客。上午10時左右,斐迪南夫婦在城郊檢閱軍事演習之後,乘坐敞篷汽車傲然自得地進入薩拉熱窩城。一長列皇室汽車緩緩駛過人群擁擠的街道,只有稀疏的憲兵和警察布置在道路的兩旁警戒。斐迪南坐在第二輛車上,索菲亞坐在他的右邊。波斯尼亞軍政府長官奧斯卡波蒂奧雷克將軍坐在左邊的位上,司機旁邊是侍從官哈拉希伯爵。 當車隊經過市中心米利亞茨卡河上的楚穆爾亞橋,駛進阿佩爾碼頭時,埋伏在這里的第一個暗殺者沒能動手,因為一個警察走過來站在他面前。相距不遠的另一個暗殺者察布里諾維奇突然從人群中沖出來,向斐迪南夫婦乘坐的車擲出一枚炸彈,但被車篷彈到地上,在第三輛車前爆炸,碎片擊傷了波蒂奧克雷將軍的副手和索菲來的女侍。 本來是去醫院,但司機偏偏轉錯了方向,正好撞上了在街口拐角處守候的普林西普。刺殺的機會來了。普林西波拔出手槍,剛要舉槍射擊,離他不遠處的一個警察發現了,箭步沖上來欲抓住他的手臂。真是太巧了。就在這一瞬間,剛好趕到這里的一位名叫米哈伊洛普薩拉的「青年波斯尼亞」成員,揮手猶如一道閃電,朝警察頸部猛擊一拳,警察冷不防一個趔趄。這時,普林西普的槍聲響了,奧皇儲夫婦一命嗚呼。頓時,四下里一片混亂,米哈伊洛趁機飛快地逃離了現場,而普林西普當場被捕,日後死在獄中。
『肆』 斐迪南大公死後引燃了一戰,他到底什麼來歷
1914年6月28日,巴爾乾地區發生了一件刺殺案件,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遇刺身亡,這也是“薩拉熱窩事件”,事後,一場歐洲大戰拉開了帷幕。
這場刺殺並不是因為費迪南大公有多重要,而是歐洲各大國因為各種原因已經急不可耐的要開戰,斐迪南大公的死只不過是在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地點給了各國一個合適的借口罷了。
看似歡迎的人群眾多,但其中夾雜著太多想要他死的的人,並且已經做好了充分的准備。目的是刺殺弗朗茨·斐迪南大公。
在這些年輕的刺客當中,有一位來自塞爾維亞首都貝爾格萊德的大學生,最終他完成了致命一擊,震驚了世界。
『伍』 納粹的超重型『菲迪南』自行火炮性能如何
首先更正一下,斐迪南是坦克殲擊車,不是自行火炮。
斐迪南的前身原本是波舍爾公司(保時捷)推出的虎王坦克樣機(共90輛)與亨舍爾公司推出的虎王進行競爭的,後來亨舍爾的虎王方案得到德軍採納,為了不浪費波舍爾公司已經生產的虎王底盤,決定將此批車輛改裝為坦克殲擊車,波舍爾博士通過與希特勒的私人關系最終得到了希特勒的批准,並將此命名為斐迪南(波舍爾的名字)。
「斐迪南」式坦克殲擊車的生產從1942年11月份開始,由阿爾凱特公司組裝,車體的編號為150011~150100。到1943年5月12日,完成了全部90輛的生產任務。這些坦克殲擊車隨即被派往庫爾斯克前線。在突破蘇軍防禦的戰斗中,「斐迪南」式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但在後方地域被優勢的蘇軍坦克包圍,損失慘重。「斐迪南」式坦克殲擊車還在蘇德戰場的其他戰役中和義大利戰場上投入使用,聲譽不錯。
主要武器為1門克虜伯公司製造的Pak43型88毫米加農炮,火炮全長6 686毫米,身管長6 300毫米,長徑比為71倍口徑,總重量2200千克。火炮高低射界為-8~+14度,方向射界為左右各14度,手動操縱。炮口處有兩級炮口制退器,以減少火炮射擊時的後坐力。所用彈種為穿甲彈和榴彈,彈葯基數為55發(後期的為50發)。其中,穿甲彈20發,榴彈35發(後期的為30發)。炮彈的初速為:被帽穿甲彈1 000米/秒,普通穿甲彈1130米/秒,榴彈750米/秒。發射被帽穿甲彈時,最大射程達5000米,在500~2000米的距離上可擊穿30度傾角的159~207毫米厚的鋼裝甲;在2800米的射擊距離上可擊穿T-34坦克的主裝甲,或在3000米的射擊距離上擊穿M4「謝爾曼」中型坦克的主裝甲。這在二戰中期,算得上是「超一流的火炮」了。
但是由於設計的原因,斐迪南存在很多設計缺陷,不管怎麼說這個車還是給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陸』 二戰德國比鼠式還重的象式重坦,求圖片和歷史信息,謝謝
『柒』 查理五世為啥遜位後把德國給了弟弟斐迪南,西班牙給了兒子傳給一個人不好么
西班牙與荷蘭(尼德蘭)是屬於哈布斯堡王朝的,是查理五世家族世襲領地,所以傳給兒子。而德意志選侯早在其弟斐迪南一世還只是匈牙利國王時就將其選為神聖羅馬帝國名義上的:羅馬人的皇帝。其後在宗教戰爭中,查理五世與德意志公爵們開戰,並輸掉了戰爭,而斐迪南一世從中調停,使得他在諸侯中的地位大大提升。同時,查理的失敗也標志著哈布斯堡王朝將德國的信仰從新教改為天主教的努力的失敗。於是查理五世遜位後,迫於德意志諸侯的壓力作出的妥協,以及德意志的天主教不統一的原因,並未讓菲力2世繼承德意志,反而讓原本就在德意志諸侯中擁有相當地位的斐迪南繼承神聖羅馬帝國皇位。在查理五世死後,菲力與斐迪南將哈布斯堡王朝分割成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與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奧地利和神聖羅馬帝國的皇位由斐迪南的後代繼承,西班牙皇位有菲力的後代繼承,雙方不再擁有繼承對方皇位的權利。這一局面是查理五世萬萬沒想到的,他以為血緣能夠讓叔侄倆在他死後依然為成立一個哈布斯堡王朝統治下的德意志-西班牙統一王國不懈努力,誰料。。。。
所以,查理五世不是不想傳給一個人,而是德意志諸侯與西班牙貴族根本沒辦法接受另一個人,與其讓諸侯們反對,推翻哈布斯堡王朝的統治,還不如選擇這種妥協的方案。
『捌』 斐迪南坦克殲擊車的名稱由來
由於音譯的問題,斐迪南坦克殲擊車的設計公司——「波爾舍」,其實就是現在所說的「保時捷」,而斐迪南就是以保時捷創始人斐迪南德·保時捷(Ferdinand·Porsche,也常被翻譯為斐迪南·保時捷或者斐迪南·波爾舍)的名字命名的。順道提一點,現今很多德國名車的製造商,二戰時同時都在製造軍備,如賓士(軍用卡車)、歐寶(軍用卡車、坦克)、寶馬(軍用摩托,梅塞施密特戰斗機)、大眾(常見於前線的指揮官吉普車)等。
『玖』 路易·斐迪南的生平
路易·斐迪南是德國皇儲、霍亨索倫家族首領威廉與夫人梅克倫堡-什未林公主塞西莉婭的次子。
1907年
1907年生於波茨坦。他誕生時是德國皇位的第三位繼承人。他的童年幾乎在但澤度過。後來在柏林學習經濟學,而不像其他家族成員在軍隊服役。德國君主制被推翻後曾周遊列國並在美國底特律定居過一段時間。在這里他與亨利·福特成為朋友,並認識了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他對工程學產生了很大的興趣。
1933年
1933年,路易·斐迪南的長兄威廉因與平民結婚放棄王位繼承權,他成為父親威廉皇儲的第一繼承人並返回德國。回國後他專注於航空工業。
1940年
1940年長兄威廉在法國戰死,希特勒下令禁止霍亨索倫家族成員加入德軍的任何軍事行動。從此他與納粹斷絕關系。從1940年到1945年,路易·斐迪南生活在西普魯士。他與流亡荷蘭多倫的祖父威廉二世一直保持聯系。路易·斐迪南捲入了7月20日密謀案,並希望可以推翻希特勒,恢復德國的君主制。失敗後路易·斐迪南受到蓋世太保的盤問,但最終未能證明他參與了7月20日密謀。
1951年
1951年,他的父親威廉皇儲去世,他成為普魯士王位繼承人和霍亨索倫家族的首領。1954年,他與漢諾威王子恩斯特·奧古斯特四世一起參加了當年的聯邦德國總統競選。二人都以失敗告終,各只得一票。特奧多爾·豪斯繼任德國聯邦總統。
1988年
1988年,路易·斐迪南的祖父威廉二世登基100周年,他為威廉二世的傳記《德國顯得強大:威廉二世的時代》(Als Deutschland machtig schien. Die Ara Wilhelm II)的再版撰寫了序言。
兩德統一後,路易·斐迪南將部分霍亨索倫家族成員的遺體重新安葬在波茨坦的皇家墓穴。
1994年9月25日
1994年9月25日,路易·斐迪南在不來梅去世,安葬在霍亨索倫城堡的地下墓室。他的孫子格奧爾格·弗里德里希繼承了他的所有頭銜。
路易·斐迪南還是一位作曲家和藝術贊助者。
『拾』 納粹德國的主戰坦克
虎I坦克(Panzerkampfwagen VI Ausf. E Tiger I)(listen 文件-播放)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重型坦克。
在1943年3月虎I坦克起初名為Pzkw VI Ausf. H,但後來重新設計成為Ausf. E (Ausführung Ger. "version")。這名字同樣跟Mark VI-E、Panzer VI-E、PzKpfw VI-E或Sd.Kfz. 181 (Sonderkraftfahrzeug 181)一樣知名,盡管公眾通常只知它們的名字是虎I或簡單稱為虎。
虎I坦克自1942年進入德國陸軍服役至1945年投降為止,虎這個綽號是由斐迪南·保時捷所取的。虎I的基本設計概念同時延用到其他車輛上面,包括包括虎II(虎王)坦克和突擊虎式突擊炮。
虎式的乘員教範,虎式坦克乘員手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成為紀念品。
目錄 [隱藏]
1 設計
2 設計歷史
3 生產歷史
4 作戰歷史
5 虎式坦克的火炮
6 1943年俘獲的虎式131
7 蘇聯反應
8 坦克殺手
9 備注
10 參考文獻
11 對外鏈結
[編輯] 設計
虎式的設計概念不同於德國早年大部份坦克,在此之前的設計強調機動性、防護和火力三方面的平衡。雖然德國早期的坦克火力往往不及其他對手,然而戰術上的優勢抵銷這些不利條件。
虎I坦克的設計呈現出不同的設計理念,著重火力和裝甲的而犧牲機動性。重型坦克的設計工作在1930年代後期就已經開始,但是沒有計劃生產。而真正刺激虎I的出現是為了對付蘇聯T-34。盡管大體上的設計和外型類似四號坦克(中型坦克),但虎I坦克的重量足足是四號坦克的兩倍,重量的增加來自於更厚裝甲,大口徑火炮,以及必然產生龐大的燃料和彈葯儲存空間、較大的引擎、更堅固的傳動及懸吊系統。
虎I坦克的車體前方裝甲有100毫米厚以及炮塔正前方有110毫米厚,相較於四號坦克車身前方只有80毫米的厚度而炮塔正前方也只有50毫米厚,而虎I坦克的兩旁和背面也有80毫米厚的裝甲。這樣的厚度能夠抵擋在大多數二戰時期接戰距離,尤其來自正面的反坦克炮彈,而炮盾和炮塔的厚度幾乎相等,使得要從正面貫穿虎I坦克的炮塔幾乎是不可能。在近距離下,車身兩邊和車頂較容易受到損傷,因為虎I坦克車頂的裝甲只有25毫米至40毫米厚,和當時大部分的中型坦克沒太大分別。虎I坦克大部分的裝甲角度是垂直的與其他結構相連接,並採用榫接結構。焊接點品質很高,裝甲都是採用焊接,而不是鉚接。
虎I坦克對多數橋梁而言過重,因此它被設計可以涉水四米深。這要求特殊的機制來透氣和冷卻。潛水需有30分鍾准備。炮塔和槍必須被固定於前方位置並且密封。而且在坦克後部需高高升起一隻大型呼吸管。只有初期495輛虎I坦克裝有潛水系統,所有的後期型虎I坦克都只能涉水兩米。
虎I坦克後部有個引擎室,兩個可對流隔艙置於兩側,每個隔艙都有油箱、散熱鰭片、散熱風扇。引擎最初是設計使用一具 21升 12汽缸 梅巴赫 HL210 P45汽油引擎 650匹馬力(實際測為641匹,478千瓦),雖然是一具好引擎,它提供的動力不敷使用,這很快被升級了到HL230 P45 23升 700匹馬力(實際測為690匹,515千瓦)。引擎為直列式汽缸,汽缸間角度約為60°,慣性啟動器安置在右側,也可穿過坦克後部的洞口透過鏈條驅動,引擎可透過車頂的艙口吊起。
汽油引擎在後部下方並連結前方的齒輪箱,11噸炮塔使用由引擎供給動力的液壓驅動系統推動,即使如此,自轉一圈需要一分鍾。懸吊系統使用了十六組扭力桿,為節省空間,負重輪擺臂一側向前而另一側向後,每隻負重輪擺臂裝有三個負重輪,提供更好的乘駕。負重輪直徑為800毫米並且相互交錯,要拆除內側損失橡皮胎(經常發生)的負重輪,得一並卸下數個外側負重輪。這復雜系統有一定的缺點,負重輪間的間隙因下雪或泥土因為結冰而無法動彈。蘇聯於凌晨的攻擊時偶然發現此時虎式是可能處於無法移動狀態。新的全鋼制負重輪設計出來,橡皮胎制於內部,最終全面取代。
履帶是史無前例的725 毫米寬。鐵軌運輸有限尺寸大小時,於外側負重輪必須被卸下,並且需更換較狹窄的520 毫米履帶,即使優良的坦克乘員也須20分鍾更換。
內部布局是德國坦克特點。前方是開放乘員組隔間,駕駛和無線電操作員分別坐於前方齒輪箱兩側。在他們後面地板區繞著炮塔底板圍攏了形成連續的平實表面。這幫助裝彈手檢查放在履帶上方隔間內的彈葯。二個人坐在炮塔內,射手在炮的左邊,車長在他之後,裝彈手有一個折疊的位子在炮塔內,而從炮塔底板到車頂有157厘米高。
炮台有一個圓型的地板,而主炮的支撐及發射機制則發展自德國著名的88高射炮,而其88毫米36 L/56 衍生型是被用作虎I坦克的主炮,而在二戰時最有效率及可怕的虎II坦克 88 毫米 Kwk 43 L/71型主炮,也是出自該高射炮的。更甚的是,虎I的主炮發的炮彈可以依一非常直的軌跡而飛行,並配置了極為精確的蔡司TFZ 9b 瞄準器。在一次試射時,坦克在1200碼的距離外發炮,而連續5發是落在一個16英吋x18英吋的目標上。而虎I坦克亦曾在大於1哩(約1600米)的距離外打中敵軍的坦克,可是作用並不太大,因為在二戰中的戰爭距離是遠比一哩近的。
其它新特點是液壓控制可變速齒輪箱和半自動傳動系統。坦克的極端重量並且意味需要新的操控系統,替代用於輕型車輛的離合器和煞車設計,衍生型的英國Merritt 布朗單齒輪系統被使用了。虎式坦克的操控系統是雙斜齒輪類型,意味著有兩個不同且固定的軸藉由不同斜齒輪相互扭動,坦克配有有八段速度齒輪箱,因而有十六種斜齒輪運作。在必要情況下,最小半徑旋轉要透過單邊煞車來進行旋轉。虎式的操控系統在它的時代來說是容易使用的。但是,虎式坦克的移動性能仍有待改進。當虎式坦克拖曳一隻拋錨的虎式坦克時,引擎經常過熱和有時導致引擎故障或起火,因為這些原因虎式坦克被禁止用來拖另一隻拋錨的虎式坦克。如果履帶發生故障,經常都需要兩輛虎式坦克拉拖動一輛. 故障的履帶對坦克自身也是很大的問題,由於履帶是高度綳緊的,經常都不能單靠移除履帶插銷來拆除履帶,有時甚至是用炸葯包來炸開幾段的。單輛德國 Sdkfz9 Famo 半履帶拖車無法拖曳虎式坦克,需增加到三輛 Sdkfz9 Famo 半履帶拖車才能拖曳一輛虎式坦克。
雖然虎I坦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當中一個重武裝和重裝甲的坦克,盟軍坦克的一名強大的對手,但設計過於保守且有一些嚴重缺點。平的鋼板面明顯的沒有參考到T-34的傾斜鋼板的設計,要求結實增強重量已提供充足的保護。坦克的重量緊密壓在懸吊系統上,導致於維修困難,再耐用的懸吊系統也不堪使用。
虎I坦克的一個重大問題是它的非常高生產成本。對比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生產了 40,000輛美國M4雪曼和 58,000 輛蘇聯T-34系列,1,355輛的虎I 坦克和 500輛的虎II坦克比較。德國的設計在時間、原材料和費用(帝國馬克)都是昂貴的。虎I坦克的成本相當於當時四號坦克的兩倍和三號突擊炮的四倍。
[編輯] 設計歷史
在Dorset Bovington tank museum 的虎式坦克虎式坦克於1937年春季開始研發,開發過程幾經周折。到1941年亨謝爾和其他三家競爭對手(保時捷、MAN和戴姆勒·賓士) 分別提交上一款35噸左右,配備75mm火炮的坦克設計方案。然而,蘇聯T-34型坦克的誕生宣告了這些設計的過時。據亨謝爾一位設計師埃爾溫·阿德勒講:「軍事專家深為震驚,他們發現當時德軍裝甲部隊竟無一款坦克能與T-34匹敵。」於是,定製標准立刻提高,包括車重增加到45噸,並配備一款88mm火炮。新坦克的原型車必須在1942年4月20日,阿道夫·希特勒的生日上亮相。由於研發時間有限,原先較輕的底盤設計被保留。增加的重量使得一些部件需承受更大的壓力,因而該車可靠程度、穩定性相對降低了。不像豹式坦克,虎式坦克絲毫沒有借鑒T-34坦克的設計經驗:斜坡式裝甲在防穿透方面的力學優勢。但厚重、製造質量優良的直面裝甲被採用,實戰中表現亦是毫不遜色。
保時捷和亨謝爾提交了樣車,在面見希特勒之前於拉斯滕堡作了比較測試。最終採取了折衷方案,亨謝爾的基本架構被採用,而換裝保時捷的炮塔。虎式坦克正式定名為Panzerkampfwagen VI Ausf. E(六型裝甲戰車,E改型)批量生產開始於1942年8月。與此同時,軍方訂購了60輛保時捷設計。這批貨不是用來投入戰斗,而是被改裝了固定戰斗部,臨時命名為Panzerjäger Tiger (P)(獵虎),即人們常說的「斐迪南式」,1944年2月27日,在希特勒的命令下,被正式更名為「象式坦克殲擊車」。
虎式坦克被匆忙投入實戰,其實最初的產品漏洞百出。因此,所有大小修改,都直接在生產環節上完成。最為顯著的是後期型號降低了炮塔,並為乘員提供更為安全、較易於逃生的駕駛艙。為降低成本,防水能力和空氣凈化/調節系統被取消了。
[編輯] 生產歷史
虎I在1942年8月開始生產,而在1944年8月生產了1,355輛後停止。開始生產時平均每月25輛,而1944年4月已增長至 每月104輛。增長的頂峰在1944年7月1日的671輛。一般而言,它用了兩次生產期(前期型及後期型)生產虎I(PzKpfw VI)和同期的德國坦克一樣。當虎II(Tiger II Ausf B)開始在1944年1月生產時,虎I正逐步淘汰。
[編輯] 作戰歷史
虎式坦克能夠在1600米內有效摧毀絕大多數對手,比如T-34、M4謝爾曼式坦克或是丘吉爾坦克(包括丘吉爾IV)。然而,採用76.2mmF-34坦克炮的T-34使用APBC在任何距離上都不可能擊穿虎式的前裝甲,同樣任何距離也不能擊穿虎I坦克的側面。但如果使用HVAP(BR-350P型穿甲彈),可以在近距離(大約300米內)擊穿側面。總結德軍實戰記錄的《The New Generation of Soviet Armor vs_ Tigers》一文指出,T-34-85 85mm火炮的APBC穿甲彈只能在800米擊穿虎I坦克的車體側面,只能在600米擊穿虎I坦克的炮塔側面,也就是說零距離也無法擊穿虎I坦克的正面裝甲。但是使用HVAP(BR365P型穿甲彈),估計可以在500米擊穿虎I的首上裝甲,在300米擊穿炮盾裝甲。M4謝爾曼式坦克的75mm火炮只能在100米內擊穿虎I坦克的側面裝甲,零距離也無法擊穿正面。M4謝爾曼式坦克的76mm火炮理論上可以在600米擊穿虎I坦克的首上裝甲,300米擊穿炮盾,在1300米擊穿虎I坦克的側面。理論上如果發射HVAP彈葯(經常短缺),甚至可能在1200米左右擊穿虎式的首上。但是美國士兵撰寫的《死亡陷阱—M4坦克》一文中指出,M4/76也不能在正常距離擊穿虎I的正面,沒有任何M4坦克在273米以外擊穿虎I坦克正面的記錄。斯大林-2的122毫米火炮理論上在1000米左右無論擊中什麼位置(角度必須好),都可能一發擊毀虎式坦克。但實戰中也有IS-2坦克在100米內開火被虎I的首下裝甲彈開的記載(有一定傾斜角度)。英國人為雪曼螢火蟲裝備的17-pounder炮,如果發射APDS彈,理論上可以在1500米的距離左右擊穿虎式的前裝甲,但是據說英國的APDS遠距離精度下降嚴重,目前沒有看到該火炮在遠距離正面擊毀虎I的實戰記錄。虎式坦克主炮擁有的強大穿甲能力意味著它能夠在大多數對手無還擊之力的距離擊毀對手。這是一樣在開闊地型作戰時的主要戰術優勢。為了擊毀虎式坦克,對方的坦克有時被迫進行一次 側擊以求得到擊毀虎式坦克的機會。
虎式坦克第一次參與作戰是在1942年9月的列寧格勒(今聖彼德堡)附近。因為來自希特勒的壓力,很多虎式坦克在比預期中早的時間參與了戰斗,有很多早期型號更被證明是機件上不可靠的。在1942年9月23日的第一次戰斗中, 很多虎式坦克毀壞了,其餘的虎式坦克就被埋在地下的蘇軍反坦克炮擊毀。有一輛虎式坦克在大部分完好無缺的情況下被蘇軍繳獲了,給了蘇軍一個機會去研究虎式坦克以及預備遇到該坦克時的應變方法。
虎式坦克在北非戰場的第一次戰斗中,它擁有在開闊地形壓倒所有盟軍坦克的能力。但是,機件上的不可靠使得虎式坦克很少參與戰斗。在一次列寧格勒的經驗的重演中,最少有一輛虎式坦克被英國人的牽引式六磅反坦克炮(six-pounder)擊毀了。這兩次經驗很簡單地解釋了這一種「超級武器」在戰術層面上是無可替代的。
虎式坦克的重量限制了能通過的橋梁,而且當穿越具有地下室的建築物時,因為其重量,而可能有陷入地下室的危機!另一個缺點在於以液壓操作的炮塔機件轉動的十分緩慢,炮塔可以人工轉動,除了在對角度的微調外,極少在戰場上做如此的動作。
虎式坦克在馬路上的極速是38km/h,比其最相稱的盟軍對手-蘇聯IS-2快上1km/h,兩者都比絕大部分的中型坦克還要慢,早期的虎式還有45km/h的極速,但再1943年11月時,全面安裝了引擎條速器之後,極速便降至38km/h了!在服役期間,虎式一直有可靠度上的問題,配有虎式的單位常常由於拋錨問題而在戰力不足的情況下投入戰斗,而且,也沒有紀錄說有哪個配有虎式的單位在沒有拋錨損失一台虎式的情況下完成行軍轉進運動,同時,虎式也有著作戰半徑小的問題。令人驚訝的是,虎式居然配備了比虎式小的坦克還要小的負重軸承,最值得讓人注意的例外是蘇聯T-34。
然而,虎式的對手們還是因為虎式的裝甲及火力而畏懼著,在戰術上防禦來說,虎式極差的機動性並不會構成任何問題,而盟軍與虎式接戰的戰術則是以團體戰為主,先以一輛坦克吸引其虎式乘員的注意,而其他的坦克則是攻擊虎式的側邊或後方。由於彈葯及油料配置於虎式的兩側,側邊的攻擊常常能成功擊毀虎式,然而,這是一個非常危險的戰術,而且常常導致數輛盟軍各式車輛方能擊毀一輛虎式,所以擊毀虎式需要極高超的戰術技巧。
虎式通常在陸軍將領的指揮下,會以不同的重裝甲營投入作戰,這些裝甲營不論是突圍行動或是更常見於反擊時,都會部署於關鍵區域。在當時有幾個表現突出的營隊,像是 Grossdeutschland (大德意志帝國營隊)和幾個低位數編號的 Waffen-SS 裝甲營就編制有少量的虎式坦克。另外常與虎式坦克一並提及的人物: SS-Haupsturmführer(軍銜名)麥克·魏特曼(所屬 第101 SS-重裝坦克部隊)他被後世譽為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傑出的坦克指揮官之一。他從基層做起,指揮過各式各樣的車輛,直到他成為一位專職的虎式坦克指揮員。 1944年6月6日諾曼地登陸以後的一星期,6月13日由魏特曼領導的第101獨立重型坦克營的第二連,在波卡基村遭遇英軍,當時魏特曼擊毀盟軍超過24輛軍用車輛(原文:2打),其中當然包含了不少英軍的主戰坦克,直到波卡基村戰役當晚,魏特曼的虎式毀於英軍的空襲轟炸。
超過十位以上的虎式坦克指揮官擁有超過100輛各式盟軍車輛的擊毀紀錄,包括:
約翰尼斯·內斯特(Johannes 'Hans' Bölte) 139輛以上擊毀
奧圖·卡留士(Otto Carius)150輛以上擊毀
卡特(Kurt Knispel)168輛擊毀
麥克·魏特曼(Michael Wittmann)138輛擊毀
[編輯] 虎式坦克的火炮
虎式坦克採用88毫米口徑電動擊發KwK 36 L/56(L/56指炮管長度為口徑的56倍),由克虜伯公司研發並生產,准確度驚人,是歷史上殺傷效率最高的幾款坦克炮之一。該炮可裝載三種型號彈葯:PzGr.39 彈道穿甲爆破彈、PzGr.40亞口徑鎢芯穿甲彈和HI. Gr.39型高爆彈(HEAT)。下表給出該炮發射PzGr.40亞口徑鎢芯穿甲彈(重9.3kg,彈頭初速930m.s)的實測統計數據,以供參考。 (2.5x2米坦克靶,德國標准裝甲板,30度傾角放置。)
距離 穿透深度 命中率
100 m 171 mm 100 %
500 m 156 mm 100 %
1000 m 138 mm 100 %
1500 m 123 mm 97 %
2000 m 110 mm 89 %
2500 m n/a 78 %
3000 m n/a 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