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蘇聯戰俘偷德國轟炸機是什麼電影

蘇聯戰俘偷德國轟炸機是什麼電影

發布時間:2022-06-10 14:42:49

⑴ 曾經有一部電影是用紀錄片的形式假想二戰時德國遭到核襲擊的情形,因其過於真實而被禁播。有人知道名字嗎

一顆核彈 • 半桶戒指

——科幻紀錄片《戰爭游戲》

原片名:The War Games

中文片名:戰爭游戲

編劇/導演/製片:彼得·沃金斯(Peter Watkins)

出品:英國1965

[內容梗概] 1964年,在中蘇援助下的北越軍隊大舉攻入南越,蘇軍跨過柏林牆佔領西柏林,東西方兩大陣營頓時劍拔弩張,核戰一觸即發。英國政府一邊積極備戰,一邊教導人們怎樣應付核打擊,無奈普通人既無恰當科學防範知識,對他們而言最簡陋的防核設施也似乎太貴。然後核戰就爆發了:一顆戰術熱核彈降落倫敦附近的肯特郡,百萬人立即幸福地化為灰燼,活著的人們開始了漫長的人間煉獄。

以上當然是六零年代人們對於世界的想像。

二戰後,英國政府有過三次公然干預BBC(英國廣播公司)節目的事件,一次是1954/55年關於氫彈的報道,一次是1956年蘇伊士運河危機期間,還有一次,就是1965年關於彼得·沃金斯的這部電影《戰爭游戲》。該片本受BBC電視台委託而作,原是為紀念廣島長崎原子彈悲劇二十周年,攝制完成後,卻因為其過於真實強大的沖擊力、感染力和對英國完全無用的核政策的全面否定,而被政府視為核裁軍運動的宣傳品,從而干預BBC,先是要求大規模刪減,最後乾脆下了軟禁令,導致該片被一向以開明公正而聞名的BBC禁播達二十年之久。1985本片終於露面BBC,人們在它殘酷顯示的人性泯滅面前依然驚得無以復加。四十年後該片DVD問世,雖然滄海桑田的變遷,柏林牆已不復存在,核大戰也已被新的「反恐戰爭」代替,然而觀眾依然能在強烈的震撼中感受著導演彼得·沃金斯傳達的人道訊息。沃金斯當年輾轉把該片發行到劇場,竟獲得1967年度奧斯卡最佳紀錄片殊榮,可以想像當年那些反戰人士們免費從大銀幕上看到《戰爭游戲》的時候是何等驚懼悲愴(而幸福)。今天,這部獨一無二的電影仍然到處受到極高的推崇,看過它的人依然說它「非常令人不安」。

編劇-導演-製片人彼得·沃金斯出道即受法國和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的影響,並深深著迷於紀錄片形式。1960年代輕便型攝影機問世,導致很多國家同時興起紀實電影運動,沃金斯這時已開始把紀錄電影的種種手法運用到虛構片的拍攝中,曾製作了反映英國1746年戰爭的《Culloden》,該片不但以戰爭發生地點的普通人出演當年戰爭中交戰雙方普通的士兵,更出現攝影師去到1746年的戰場對參戰士兵作現場采訪的場面,並處處有意讓人聯想起美軍在越南的情景。到《戰爭游戲》,沃金斯的虛構紀錄片技巧已至爐火純青:爆炸中手持機拍攝的劇烈晃動、現場粗糲的錄音效果、來不及聚焦的急速推拉鏡頭、軍警不讓拍攝時鏡頭的偷偷摸摸、甚至剪接時故意作出膠片不足拍攝突然中斷的樣子等,加上深入倫敦東區平民階層的真實采訪,和對大量二戰史料的深入研究,使得《戰爭游戲》具有無可置疑的真實感與權威性。難怪英國政府嚇得了得,擔心出現廣播劇《世界大戰》引起的那種恐慌騷亂倒是其次,害怕大規模的反戰示威動搖政府恐怕才是導致本片被禁的真正原因。

「科幻」跟「紀錄片」,一個是「幻想」一個是「現實」,按常理是風馬牛不相及的,然而在這部只有四十六分鍾的黑白電影中,兩者完美而悲劇性地結合在一起,構築出一幅幅完整的細節來展示一旦核戰爆發的種種直接後果,把尚未發生的事情預言般地照實紀錄了下來。從技術數據上說,《戰爭游戲》比你能想像的最硬的科幻還硬。

其實《戰爭游戲》不過呈現了普通人在一場戰爭中可能遭遇的種種情景,而核戰爭不過是將一切放大一萬倍而已:全國大疏散激化起的種族矛盾;食物配給券造成的混亂;買不起足夠沙袋的老婦人焦慮的目光;碳-14放射性宣傳手冊的徒勞。終於第一顆原子彈當空爆炸,一瞬間三十倍於太陽的強光,從四十英里外將世界映照得黑白底片般體無完膚,田野中不更事的兒童捂著突然不復存在的眼睛對天呼號。然後才是沖擊波,一對夫婦躲在牆角的桌子底下經受地動山搖。然後六十個英國城市中彈;還有偏離目標航線半路掉到別處的核彈頭。接下來才是兩平方公里的烈火,時速100英里的火焰風暴造成強烈低氣壓,救火的人們被卷進火焰,一個接一個被吸進去,葬身800度的烈火,那僥幸逃過來的,又在窒息中如疾風中的麥浪般一茬茬暈死下去,天地昏亂中鏡頭不停翻動,彷彿火焰的風暴隨時會捲走攝影機,彷彿攝影師被飛來的磚頭瓦礫擊中倒下。接著背後的汽車油箱炸開來,一整個家庭在裡面黑乎乎地燃燒。幾天後,由於傷病數量過大而醫葯嚴重不足,警察不得不一批批射殺那些蠕動著的傷員和病人、射殺所有身體燒灼超過三度的尚還活著的人們。一個警察欲開槍又遲疑,先偷眼看看地上人的表情彷彿求得寬恕、再用手扶正將死者的頭顱小心擺好一個恰當的射擊角度……那警察彎腰屈膝的謙卑、那遲疑中的一聲悶響,可是世上最為令人心碎的行刑?失魂落魄的牧師跪下為幾個行將被處決的哄搶食物者禱告,而他們又何曾不有無上的尊嚴,但願他們的死,真的能為活著的人們帶來永遠的和平安寧……一個驚魂未消的社區負責人瞪著無比大的眼睛對鏡頭說,德累斯頓轟炸之後,德國人靠戒指上的銘刻來辨識死者身份,我們這里也作了同樣的工作……他手指向下,鏡頭跟過去,是街邊上攢在一起的半桶戒指。那些化為烏有的人們,真的留下了什麼的愛的誓言,給那些同樣化為烏有的親人,等待有朝一日烏有的認領?

為了減弱電影的沖擊力、舒緩觀眾的緊張、讓他們不要誤以為真,沃金斯不得不在電影的畫外音解說中不斷穿插虛擬語氣的句子,把觀眾從恐怖中暫時解救出來:「如果真的核打擊來臨,這就是將會發生的情況」「這就是核戰爭的面貌」「這就是核戰爭」「很可能,就是這樣」。而更大的恐怖在於,那些駭人聽聞的慘烈,不是虛擬語氣中的即將和可能,而是一切已然發生,只是換了個時間,換了個地點,換了個理由。事實上很多場面的布景、畫面構圖、人物化妝造型等都直接來自德累斯頓、達姆斯達特、漢堡等大城市的二戰轟炸記錄和廣島長崎被炸之後的圖片。片末,當鏡頭游移在那些身體尚存而精神已完全被摧毀的孩子們的臉上,沃金斯一個字、一個字地宣讀:在這個星球每個男人、每個女人、每個孩子的頭上,都懸著二十噸的烈性炸葯,而這個數字還在穩步增長,我們就看到彼得·沃金斯向觀眾發射出致命的最後一槍,那決定性的子彈正中觀眾的眉心,伴隨字幕滾動的《平安夜》歌聲,竟突然有了撕心裂肺的含義:神在哪裡、愛在哪裡、和平在哪裡、希望在哪裡……如果你不信神,我們或者這么問吧:當一場核轟炸降臨之際,你打算花多少錢來購買防輻射的沙包、構築你家的地下掩體呢?

沃金斯在此片中,不單演示了戰爭的殘酷,更不斷插進有真實來源的政客、教主、科學家的種種言詞,並引述政府檔案文件的說法,使得核戰略威懾理論顯示出自我欺騙的幼稚與無力,更顯示出政府欺騙普通庶民百姓的可憎面目。那些完備的、厚厚的各種官樣文書、應對措施、反擊計劃、第二輪反擊……不過都是帝王將相和他們的官僚政客們在弄權間隙的悠閑中把玩的文字游戲,而電影卻將特寫鏡頭對准普通人,對准肯特郡和倫敦的平民,沒有什麼偉人牛人的雄韜偉略,沒有全景式的抒情議論,沒有什麼「國家」「民族」「正義」這些抽象的美麗,而是一個一個的具體生命,一個一個受難的肉體和靈魂。那些抽象的東西全部消失了,只剩下沒有蘑菇雲的核戰爭。我是說,<<沒有蘑菇雲可供欣賞。《戰爭游戲》是誰的游戲?

1985年當《戰爭游戲》終於浮出水面,在BBC與之同映的,還有另外一部近兩小時的彩色虛構故事片《Threads》, 類似的大悲劇內容,更戲劇化的人物命運處理,更全面細致的災難描寫,在1985年同樣有震人心魄的效果,不過沖擊力已不如當年的《戰爭游戲》那強大的黑白視覺語言了。

核時代還沒有完全過去,它留給我們幾代人的創傷依然還在上演著人間悲劇。在中國,在你居住的城市,或許今天還能找到一兩個沒有變成地下商城的廢棄防空洞吧?還有那些建在山溝里的工廠和一代人的青春。在我們為超女流淚的間隙,在下一個什麼危機到來之前,就讓我們權且感謝父母或者祖父母那一輩的全世界的領袖精英們吧,至少沒有哪個愚蠢的傻帽首先摁下自己的核按鈕

⑵ 尋找俄羅斯戰爭電影

兵臨城下 不錯

⑶ 十名蘇聯戰俘開著德軍轟炸機成功逃回國後為何全部被處死

若是說起懸疑,真實的歷史遠比電影精彩的多。二戰時期的德國戰俘營里,曾住著一個當時毫不起眼,卻可以創造歷史的蘇聯人。他名叫米哈伊爾·德維塔耶夫,他曾在隊友的幫助之下,劫持了德軍轟炸機,最終成功逃回了蘇聯。而且因為米哈伊爾·德維塔耶夫戰俘的經歷,使得他接觸了德軍的核心軍事機密,對於當時戰局焦灼的蘇軍來說,米哈伊爾·德維塔耶夫的行動無疑是有很大幫助的,但即便是這樣一個英雄人物,也難逃一死,回國後,米哈伊爾·德維塔耶夫很快被自己人殘害,可謂是很憋屈了。

米哈伊爾·德維塔耶夫逃跑的這架轟炸機,可搭載11人。在幾個月的觀察之後,米哈伊爾·德維塔耶夫和同夥在一個凌晨,打暈了守衛,劫機而逃。期間還被一顆導彈擊中了機身,落了下來。而擊中他們的士兵恰好是蘇軍士兵,但接下來他們就被蘇軍抓了起來,原因很簡單,蘇軍認為米哈伊爾·德維塔耶夫一定是敵國奸細。而米哈伊爾·德維塔耶夫宣稱自己帶著德軍核心軍事機密,被單獨審訊,後來還是被殺了,盡管蘇軍根據米哈伊爾·德維塔耶夫提供的秘密,製造了相關的武器裝備。但米哈伊爾·德維塔耶夫卻難逃一死。

⑷ 二戰時期,十多名蘇聯戰俘駕駛德軍飛機逃回國,為何被蘇聯當局全部處死

在二戰德國戰俘集中營,一名叫米哈伊爾·德維塔耶夫的男子在隊友的幫助下劫持了德國轟炸機,最終成功逃回蘇聯。因為米哈伊爾·德維塔戰俘的經歷,使得他有機會接觸到德國的軍事機密的核心。但是當他帶著隊友逃回蘇聯的時候,卻被蘇聯認為是間諜,將十個人加以處死。

擊中飛機的士兵碰巧是蘇聯士兵,米哈伊爾·德維塔耶夫很高興,以為遇見了友軍。但是後來他們被蘇聯人俘虜了,原因很簡單,他們認為米哈伊爾·德維塔耶夫一定是敵方間諜。聲稱攜帶德國核心軍事機密的米哈伊爾•德維塔耶夫被單獨審判,但是最終蘇聯人為了確保萬無一失,還是把這些疑似間諜的人都殺了。

⑸ 關於二戰轟炸機電影有那些呢

《倫敦上空的鷹》。

⑹ 歷史上,10個蘇聯戰俘開著德軍轟炸機,成功逃回國後,為何全部被處死

這10名蘇聯戰俘在駕駛德國轟炸機回國後並沒有被處死,這起事件的策劃者還被授予了“蘇聯戰斗英雄”的稱號。這次史詩級的大越獄發生在蘇德戰爭晚期,當時的德國軍隊已經節節敗退,戰場的主動權逐漸的掌握到蘇聯的一方。為了解決戰場上人手不足的問題,德國軍隊大量的征調蘇聯戰俘來修築工事和打掃戰場,放鬆了對戰俘的約束。在這種情況下,很多蘇聯戰俘都趁機逃回了國內,德國軍隊對此也束手無策,因為在戰爭晚期的時候,德國軍隊中逃兵眾多,德國的憲兵隊追殺逃兵還忙不過來,也無暇顧及戰俘的問題。由於德維塔耶夫等人拒不承認間諜的身份,蘇聯一直沒有審判他們。到了德國投降後,蘇聯紅軍經過仔細的審查,才知道德維塔耶夫等人真的是從德國戰俘營裡面逃出來的。到了1957年的時候,為了表彰德維塔耶夫駕駛飛機救回戰俘的勇猛,蘇聯政府授予了他“蘇聯戰斗英雄”。後來德維塔耶夫依靠著“戰斗英雄”的身份做起了生意,一直到了2002年的時候,85歲的德維塔耶夫才離開了人世。至於蘇聯槍斃這10名戰俘的傳聞,可能是冷戰時期西方媒體對蘇聯的惡意詆毀。

⑺ 一部反映二戰時期,一群戰俘控制了一列火車逃亡的故事,叫什麼字誰知道

<戰俘列車>
名稱:戰俘列車 別名:大逃亡 外文名稱:Von Ryan's Express 導演: 馬克·羅布森 Mark Robson 編劇: David Westheimer ....(novel) Wendell Mayes ....(screenplay) and Joseph Landon ....(screenplay) 主演: 弗蘭克·辛納特拉 Frank Sinatra ....Colonel Joseph L. Ryan Trevor Howard ....Major Eric Fincham Raffaella Carrà ....Gabriella (as Raffaella Carra) 影片類型: 動作 / 劇情 / 冒險 / 戰爭 片長:117 分鍾 國家/地區: 美國 對白語言: 英語 / 德語 / 義大利語 上映:1965年 色彩: 彩色 幅面: 35毫米膠片變形寬銀幕 混音: 單聲道 級別:Finland:K-16 / Norway:15 / Sweden:15 / UK:PG / USA:PG / West Germany:16 攝制格式: 35 mm 洗印格式: 35 mm 劇情: 本片講述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一名美國軍官(弗蘭克·西納特拉飾)潛入義大利的一個戰俘營,率領六百名英國戰俘乘火車逃亡。 外景在義大利實地拍攝。影片前以較緩慢的手法布伏線,但壓軸的火車逃亡場面則有高度刺激效果。 萊恩上校是個剛到戰俘營的美國軍官,而集中營里大部分是英國軍人,由於他的軍銜最高,戰俘們都推他為指揮,因為萊恩阻止了他們莽撞的逃跑計劃,使戰俘們對他表示了懷疑,集中營里疾病流行,萊恩設計為戰俘們得到了葯品和干凈衣服,自己卻被關了禁閉。 義大利投降後,二戰即將結束之時,德國准備將盟軍俘虜用火車運送到在德國本土的另一個集中營,萊恩帶領戰俘們發動起義控制了集中營,繳獲並控制了火車,但卻被德軍的飛機發現,於是,萊恩上校率領全體戰俘踏上了漫長的逃亡之路。 他們穿上了德軍軍服,歷盡千辛萬苦,終於穿過了阿爾卑斯山到達了瑞士邊境,但是萊恩最後卻沒有爬上火車…… 戰俘們將永遠銘記上校的話語:「只要能逃出去一個,也是逃出去了!」 (PS:其實這是英國少校芬奇說的,原話是:「即使只逃出去一個,也是勝利!」) 幕後花絮: 這部影片由導演馬克·羅布森執導。影片講述了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一名美國軍官帶領一干英國戰俘逃獄的故事。影片並沒有脫離逃獄題材影片一貫的內容和形式,把表現的重點放在了緊張驚險的戰爭動作場面上,影片外景也是在義大利實地拍攝的。影片開始以比較緩慢的手法埋布伏線,但壓軸的火車逃亡場面則有高度刺激效果。影片由美國著名影星弗蘭克·辛納屈主演,而另一主要角色由演技派演員特里弗·霍華德出演,兩人的精彩表演,使得影片...

⑻ 有沒有人知道這電影的名字:一個德國俘虜在蘇聯當苦役,經過重重困難逃離,最後回到德國^^

汗。看過但忘了。

⑼ 歷史上,10個蘇聯戰俘開著德軍轟炸機,成功逃回國後,為何全部都被處死

終於在1945年2月8日凌晨,他們的實施了第三次逃跑計劃,這一次他們成功了。他們用撬杠幹掉一個德國看守,當他們接近飛機准備登上去時,發現飛機上了鎖。於是德維塔耶夫想法搞了一個洞,將手伸進去後,從裡面打開鎖。十個人陸續登上飛機後,又遇到了第二個麻煩,飛機電力不足。好在他們夠幸運,在附近找到一輛帶電池的推車,通電後,飛機被成功發動。不過,想讓它飛起來並不容易。德維塔耶夫試了好幾次,飛機只在原地打轉。飛機的轟鳴聲招來了德軍,他們從四面八方趕過來。好在沒人開槍射擊,估計當時德國人自己也懵圈了,搞不懂什麼狀況。

在二戰結束後,因為其「罪犯」的身份,他找不到工作,為了生計迫不得已在喀山一個鐵路工地打工,待遇並不比在納粹戰俘營強多少。

直到1957年,在前蘇聯太空計劃主席謝爾蓋·科羅廖夫的親自干預下,這位前蘇聯的王牌飛行員才得到平反,並且授予蘇聯戰斗英雄的稱號。有了身份的德維塔耶夫輾轉成為一艘客船的船長,待遇還不錯。在此期間,他出版了個人著作《逃離地獄》,講述自己大逃亡的故事。在2002年,85歲的德維塔耶夫逝世,為他不平凡的一生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閱讀全文

與蘇聯戰俘偷德國轟炸機是什麼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6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50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2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20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80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3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70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1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2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5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7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1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1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70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