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德國人如何看待女人婚姻

德國人如何看待女人婚姻

發布時間:2022-06-11 04:10:33

❶ 德國人對婚姻怎樣

德國人對婚姻的觀念是怎樣的?在他們嚴重婚姻究竟是什麼呢?
德國人相當的富裕,不存在我們中國的「要嫁有錢人」的觀念。誰都離得開誰,沒了誰誰都照樣活得好。所以,德國人更注重的是感覺。跟著感覺走,感覺好了,試著天長地久;感覺不好了,抬腳就走人。
我的一個德國好朋友的哥哥就剛被一起住了六年人的女朋友甩了。不是因為由移情別戀,理由很簡單:沒有什麼感覺了。
但是有一點確是中國人所缺失的,那就是德國男人一旦有了家庭有了孩子就會完全地盡自己的義務。不像一些中國男人,娶個老婆回來就是充當傭人的,自己的傭人還不算,還要做自己父母家的保姆。大街上隨處可見推著嬰兒車或是抱著孩子的德國男人在商店一角等待自己在逛街的女人,在國內,恐怕你想都不要想。每天清晨也會有好多父親送自己的子女去幼兒園或是學校。在國內,估計都是母親的義務。
但是,和德國人接觸多了,發現他們和中國人一樣,覺得年到30就應該有個孩子有個伴,當然你可以不結婚,但是必須要有一個固定的同居者,最好要個孩子。
德國人也和中國人一樣,結婚生孩子的比例是呈金字塔型的。越是事業成功職業地位高的人越是不想結婚生孩子,而生活在社會下層的人越是能生孩子,不止一個的生。像我們大學里的那些有名望的教授,幾乎都不算是有個幸福的個人家庭,不是丁克就是離異的,要不就是獨身沒有固定女朋友但是也不缺伴。但是統一的,他們都事業有成,有很高的成就。因為他們可以自由安排自己的生活。
德國女性其實也沒有像想像中的那樣獨立自主。有了男朋友的還是會以公轉的方式圍著男朋友以及男朋友家裡轉。即便是擁有博士學位的女性也還是希

❷ 德國人為什麼沒有婆媳矛盾

閨蜜經歷過一次失敗的婚姻,在她和我談到這件事的時候,總感覺她對婚姻已經失望透了,本想著自己一個人輕松自在,而且還沒有孩子,下半生自己過也很開心。

可前不久她來信說,自己又結婚了,對方是她的公司領導,一名德國人。其實閨蜜自離婚後,性格越來越堅強,事業上更是風生水起,一點結婚的想法都沒有,但是在德企工作的這段時間里,居然得到了德國領導的關注。

看到這,相信大家心裡已經明白,我國的婆媳問題,並不是一兩天能解決的。當然,也不是所有家庭都有婆媳矛盾,如果大家在解決同一個問題時有分歧,想避免婆媳矛盾,選擇各退一步的方式或許可以相安無事,但仔細想想,解決中國的婆媳矛盾,貌似只有這一個方法,大家盡量迴避各種不同意見,保持平常心,或許婆媳矛盾就不復存在,不然也只能認命了。

關於婆媳矛盾,大家有什麼解決方法嗎?你平時和婆婆是怎麼相處的呢?歡迎留言一起討論。

❸ 德國男人的戀愛觀

我的中文不好
對不此

我是德國人,

是德國人非常喜歡高大的女人,但只因為我們是有點高,它可以更方便地親吻。

我只能說我自己。但是,美並不是總是最好的。其良好的心臟和能夠信任的人我喜歡。

我們不是如此不同然後中文這樣的分歧是小事情。思想和文化的差異可以和將在德國-中國關系通過的麻煩。但這一問題可以得到解決,如果僵屍人聽一個。壞事如果可能發生,這是不區分.....非常糟糕的事情。

我講的經驗

相信我

托馬斯
---------Original------------
I am a german,

Yeah very much germans Prefer a Tall Woman, but only because we are a bit tall and its much more convienient for kissing.

I can only speak for myself. But Beauty isnt always the best. Its a good heart and being able to Trust the person i love.

We are not so different then chinese in this way, the differences are small things. Thinking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can and will put a German - Chinese relationship through troubles. But this troubles can be resolved if bot people listen to one another. Bad things can happen if this is not case.....very bad things.

I speak from experience

trust me

Thomas

❹ 波蘭拍攝的二戰電影,看看德國人是怎麼對待女人的

我很客氣的告訴你,戰爭期間被佔領地的女人都不會好過,無論是德國、英法、日意等等,蘇聯軍紀是最敗壞的之一,當年二戰後期來東北所謂幫忙,有多少掠奪姦淫可以去查,你想想對我們非軸心國都這樣,對當時東德佔領區的女人……還有就是美國佔領日本旗艦,日本女人一樣……

❺ 為什麼德國人沒有婆媳問題,中西方婆媳關系有哪些差別

中西方婆媳關系最大的差別距離感和獨立性。西方國家崇尚獨立自我,所以孩子成年後特別是結婚後,更懂得與原生家庭保持一定距離的比較多,這種獨立不僅表現在經濟上、生活上,也表現在相處舒適度上。

而且在西方國家,父母都有自己的生活,老年生活非常豐富,根本不需要跟孩子在一起,就算孩子回家也要提前預約,大家都有自己的生活,最好不要互相打擾。但是在中國如果有這種思想很可能會被認為是不孝。

❻ 我喜歡德國,因為德國的法律制度保護女性,特別是德國的婚姻法,男性在婚姻法里是弱勢群體 ;社會輿論支

首先你的思想都有點不正,德國的法律我不了解,請問你去德國是想找忠誠的男人呢,還是去德國利用冰冷的法律來彌補自身的空虛安全感呢?既然你是想嫁忠誠的男人為何需要去德國呢?你所指的德國男人都忠誠靠譜你自己信嗎?

❼ 德國風土人情

德國風俗習慣:德國的擇偶方式
今天,德國的男女青年有各種機會進行接觸,他們或經親友、同學、同事介紹,或在舞會、旅行等文娛活動中相識,然後經過一番交往的戀愛過程,最終決定結為夫婦。他們享有充分的戀愛自由,這一點同西方現代國家沒有什麼不同。 不過在擇偶方面,德國有一些有趣的風俗。

1.橡樹月老

在德國的杜道森林布里德格羅姆有一棵遠近聞名的老橡樹,人們稱它"橡樹月老"。關於這棵老橡樹有一段美麗的傳說。相傳六百多年前,一位王子在與敵人遭遇中遇險,被一位美麗的姑娘救起,王子與姑娘一見傾心,結成良緣。為報答姑娘的救命之恩,王子在森林中種下了這棵橡樹。後人羨慕王子的奇遇,紛紛到此觀賞,並希望巧識意中人。還真有一些男女通過橡樹傳遞情波,並在樹下舉行了婚禮。久而久之,老橡樹充當起了"月老"的角色。每天都有收信地址為"D-2420杜道森林布里德格羅姆的橡樹"的情書被郵遞員投進老橡樹的樹洞中。這些信是公開的,人人都可以拆閱,守候在"月老"身旁的青年男女通過閱讀來信,尋找自己的意中人。如找到情投意合者,便可通信聯系,約期相會。據說通過橡樹月老已使五千多對青年男女玉成佳偶。現在老橡樹的故事越傳越遠,以致其他國家的年輕人為尋找配偶也把情書投寄給這位橡樹月老,這種情書每年有八百封之多。

2.棋藝定終身

在柏林西南有個小鎮叫希喬貝克,這里的入幾百年來都非常熱衷於國際象棋活動,並且到了痴迷的程度,連值勤民警的帽徽都被設計成棋盤圖案,教堂的塔尖上也安裝了一個棋盤來表示風向。人們一早起來,就可以看到用棋盤夾著公文去上班的地方官員。這里的人從小學習下象棋,學校里設有"棋課",以輔導孩子們從小學習下棋。正是由於這一棋俗的緣故,姑娘們在選擇配偶時,小夥子棋藝的高低成為一個主要條件,一個小夥子在向姑娘求婚之前必須先同姑娘的父親對奔一盤。如果小夥子贏了,會受到姑娘全家的熱情款待,至於婚事也就十拿九穩了;如果小夥子輸了,那麼對不起,婚事只有等到棋藝長進以後再說了。

3.白樺樹寄深情

在德國波恩,小夥子向心愛的姑娘表達愛慕之情,是通過贈送白撣樹這一富有詩意的形式來實現的。每逢春暖花開的季節,小夥子要砍伐一株嫩葉滿枝的小白樺樹在4月30日或5月1日這天半夜放置在姑娘家的陽台或庭院中,借翠綠的小樹來表達自己深深的愛意。每到這一季節,波恩的大街小巷、家家的庭院和陽台都可以看到綠油油的小白柳樹。有些漂亮姑娘家的庭院中會同時放著好幾棵白樺樹。遇此情況,姑娘自會喜不自禁,而送白樺樹的小夥子們則只能耐心等待姑娘的迴音,不能操之過急。一旦得到姑娘首肯的迴音,小夥子就可再贈送給姑娘一枚寶石戒指,姑娘以親吻表示謝意並接受這枚求愛戒指。過一段時間,當雙方深信彼此間情投意合時,便互贈銀戒指,表示訂婚。到結婚時再互贈金戒指,表示雙方的愛情像金子般純潔。

4.電影擇偶

在德國,婚姻管理部門通過各種方式幫助年輕人解決婚姻問題,其中有一種方法是以拍電影廣告的形式幫助一些"待字閨中"的姑娘解決婚姻大事。姑娘們可以在影片中充分展現自己各方面的才能,尤其是烹調、縫紉、清潔房間等家政方面的特長。一位十分平常的姑娘通過攝影師和導演技巧高超的處理,展現在人們面前的往往是一位非常可愛、非常完美的姑娘。這些影片被拿到由孤男寡女組成的"寂寞的心協會"去放映,單身男子可從影片中選擇自己可心的配偶。美麗的電影往往能給人們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但許多人在與真人相見後,會覺得並不像電影中的人物那麼理想。
德國風俗習慣:德國人出生的風俗習慣
德國人口的年出生率始終是世界最低的,戰後人口的增長主要靠外來移民。在這樣一個低出生率的國家,一個家庭的添丁進口真可算是一件大喜事。 其實早在婦女懷孕之時,她便會受到來自各方面的保護,有許多風俗習慣都是為了保護孕婦的身體健康及胎兒的茁壯成長。在德國符滕堡地區的農村,孕婦是倍受敬重的貴客,她可以進入別人家的果園摘果品嘗,可到鄰家就席用餐。那裡的人認為孕婦的光臨象徵著新生和豐收。此外,還有這樣一些習俗:孕婦晚上不可出門,怕黑夜裡的巫婆鬼怪傷及胎兒;孕婦不能看醜陋的東西,怕嬰兒日後長得難看;孕婦不能走十字門、不能從晾衣繩下穿行,否則會造成難產、傷害胎兒。這些風俗雖不乏封建迷信的色彩,但從中也可看出人們對孕婦的關心。 在以基督教為主的德國,新生兒出生前,父母已為他找好了教父和教母;孩子一出生,家人便和教堂約定時間,由牧師或神甫為孩子施洗。

(一)教父和教母

在德國,新生兒的父母早在孩子出生前便會在親友中為孩子物色教父教母。由於教父教母與孩子的一生都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嬰兒的父母在選擇時是很審慎的。孩子的父母在為孩子選擇教父教母時不一定要選一對夫婦,但他們要由正直可靠、行為端正、受人尊敬的、名聲較好的人擔任。當然首先要取得他們本人的同意。一般被邀請做孩子教父教母的人會認為這是對自己的信任,是一種榮譽,而樂意承擔這份責任。 認教父教母的原意是為了在宗教信仰方面幫助孩子。如今,教父教母的責任已不僅僅局限在宗教方面,他們可使孩子在一出生後就有多位長輩關心他的成長,在他有困難時給予照顧,萬一在孩子未成年時父母雙雙早逝,那麼教父教母還要擔負起撫養他成人的義務。

(二)新生兒洗禮

洗禮是基督教接受入教時舉行的一個重要儀式。基督教認為:人生而有罪,須經過洗禮除去污垢,變得純潔,方能被接受為基督教的人,日後才有資格進入天堂。受洗的人不一定是嬰兒,耶酥本人就是在成年後接受"施洗者約翰"為他施洗的。但在基督教國家中,絕大多數的人都是在嬰兒時由家長抱到教堂受洗的。 嬰兒正式起名與洗禮同時進行,所以洗禮也叫"命名禮"。嬰兒父母在教堂定好日期後,即發請帖邀請親友參加,一般只請至親近友,人數不會太多。 施洗禮時,嬰兒由教母抱著站在教堂內聖壇前的"聖水盆"旁,孩子的父母等人圍攏過來,由牧師或神甫宣讀《聖經》中的有關章節,口誦規定的禮文,並接過孩子,用手蘸聖水滴在孩子頭上,口稱:"我奉聖父、聖子、聖靈之名給你施洗。"然後,再說幾句願孩子長大後要博愛人類、侍奉上帝之類的話,洗禮遂告完畢。 洗禮之後自然是要慶祝一番,嬰兒的父母要舉行一次午宴或茶會,邀請施禮的牧師或神甫、孩子的教父教母及親朋好友參加。被邀請者要給孩子帶一些禮物,如玩具、衣服、兒童畫冊等等。教父教母的禮物照例要貴重些。在巴伐利亞地區,在洗禮日那天,教父不僅自己要胸佩迷迭香,還要把迷迭香放在嬰兒的搖籃里。據這說這種香氣濃郁的葯草能祛病降妖,教父以此來表達自己的一份愛心。同時,他還會在教子尿布或枕頭下塞點兒錢,作為孩子日後操辦婚事的本金。有的教父送孩子書和筆,希望孩子聰明勤奮。如今,時髦的禮物是送男孩一個小巧玲瓏的銀制啤酒杯,送女孩子一條項鏈或一隻銀制咖啡杯,上面刻著孩子的姓名和洗禮日期。 在巴伐利亞農村,孩子的洗禮聚餐有個習慣,那就是餐後餐桌上要有剩餘的麵包,飯後要給賓客包裝點兒吃的東西帶走。給男客帶點兒香腸、烈酒,給女客帶點兒糕點、糖果,對教父則更是要厚禮相贈,以此來表示生活富裕、綽綽有餘。 在德國,洗禮用的蠟燭是要精心收藏的,它對孩子的一生具有特殊意義。據說點燃洗禮燭可逢凶化吉、祛除百病。在德國的一些農村,至今仍虔誠地遵循著這一古老的習俗。 在德國婦女生孩子可獲得一年的休假,可本人休,也可以夫妻雙方各休假六個月,共同擔負起養育孩子的責任。
德國風俗習慣:德國人的臨終慰藉和葬禮安排
在德國萊茵河地區,至今仍遵循著一個自中世紀流傳下來的古老習俗:喝臨終酒。人在臨終之時,必須喝一口陳年老酒。據說這種酒是聖酒,可喚醒死者亡靈,驅散圍繞在病床前的招魂魔鬼,使臨終者得到安寧。 人在臨終前,家人會將洗禮燭、聖餐燭、聖光燭點燃,並同時點燃一支紅色大蠟燭,把它們放在死者身旁,一是用燭光為亡靈祝福;二是為亡靈照亮通向天堂之路。

在德國的民間傳說中,鏡子被視為魔鬼的工具,是死神隱蔽的場所,妖魔利用鏡子的反照能力,擾得人不得安寧。因此,人在臨終前要將鏡子用布蒙住,以使亡靈能安詳地解脫塵世罪孽,升入西方極樂世界。 在德國南部山區,人在3臨終時,家人要打開窗戶,揭開樓頂磚瓦。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給死者敞開一條通向另一個世界的通道,因為他們相信人在脫離凡塵之後,將到另一個世界生活。人們通過這些臨終慰藉,使亡者能安詳地離去。

葬禮

在西方信奉基督教的國家,葬禮一般都在教堂舉行。家裡如有人去世,先要與教堂商定舉喪日期,並要用適當的方式通知親友。此外,屍體要用清水洗凈,他們認為水有著無限的神力。它能凈化人的軀體、凈化人的心靈和靈魂,並能祛邪鎮妖。人降臨塵世要洗禮,離開塵世也要洗屍,洗刷塵世間的一切罪孽。

在教堂舉行葬禮的這一天,親朋好友手持鮮花或花圈陸續來到教堂。首先由牧師或神甫主持追思禮拜,參加葬禮者按事先的安排唱聖詩贊詩、奏哀樂、禱告、宣讀由喪家提供的死者生平。 教堂葬禮只是整個葬禮的前半部分,後半部分是在墓地舉行,只有死者的家屬、近親和親密的朋友參加,-般好友在參加完教堂葬禮後即可離去,不必去墓地。 在德國,葬禮多以土葬為主,親朋目送靈柩安葬在事先指定好的墓穴中安葬。人們圍繞在墓穴周圍,為死者禱告,願他安息、靈魂升入天堂。 應邀參加親友家的葬禮,惟一可送的禮物就是鮮花。可送成束的鮮花,也可送用鮮花做成的花圈(德國人不用紙花做花圈)。在鮮花的飾帶上要寫上死者、弔唁者的名字及"安息吧"、"永別了"之類的題詞。

在德國(以至整個西方國家)出席葬禮最需要注意的一點是盡可能穿黑色的衣服,男子要系黑色無花圖案的領帶,如果沒有黑衣服就穿顏色暗淡、深沉的衣服,切忌鮮麗的服裝。同時,在葬禮上要保持肅穆、安靜,切不可大聲談笑,否則就被視為對喪家的不尊重,也顯得自己缺乏教養。整個葬禮自始至終都沉浸在一種庄嚴肅穆的氣氛中,沒有捶胸頓足、嚎陶痛哭的場面。除了小聲的抽泣聲,多數人都在沉思默禱,默默地為死者送行。 與人們肅穆的神情和暗淡的服裝相反,德目的墓地是萬紫千紅、鮮花盛開的。墓地四周是鬱郁蔥蔥的樹木,主要是四季常青的蒼松翠柏。在和暖的季節,百花齊放,鮮花既代表了人們對死者的追思,也是對生者的慰藉。每當想起死者,人們會到墓地去掃墓、獻花,靜靜地呆上一會兒,以寄託自己的哀思。

葬禮舉行後,喪家還有一個喪期。雖然近些年對這方面的要求已不那麼嚴格,但作為一名新寡的婦女在丈夫剛死之後就打扮得花枝招展,頻繁應酬,難免不招來非議。一般要求新寡的婦女所穿衣服要以素雅的顏色為主,除小型聚會外不要參加舞會、宴會及場面熱鬧的大型應酬,親友也要注意不要邀請她參加喜慶的聚會,以一段寧靜的生活度過喪期。對增值偶的男子要求不如寡婦嚴格,但也要求他在一定時期內穿著要規矩些,避免花天酒地的交際。

德國風俗,了解並知道德國人的生活習慣對於去德國學習、工作或者訪問的人來說,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如果事先一無所知,到時免不了會鬧出笑話,或者給自己帶來不便。所謂 入鄉隨俗 ,就是這個道理。但怎麼才能 隨 得好呢?這就要事先有所了解。

*守紀律 講整潔*

德國人非常注重規則和紀律,干什麼都十分認真。凡是有明文規定的,德國人都會自覺遵守;凡是明確禁止的,德國人絕不會去碰它。在一些人的眼中,許多情況下,德國人近乎呆板,缺乏靈活性,甚至有點兒不通人情。但細細想來,這種"不靈活"甚為有益。沒有紀律,何來秩序?沒有規矩,何有認真?

德國人很講究清潔和整齊,不僅注意保持自己生活的小環境的清潔和整齊,而且也十分重視大環境的清潔和整齊。在德國,無論是公園、街道,還是影劇院或者其它公共場合,到處都收拾得乾乾凈凈,整整齊齊。德國人也很重視服裝穿戴。工作時就穿工作服,下班回到家裡雖可以穿得隨便些,但只要有客來訪或外出活動,就一定會穿戴得整潔。看戲、聽歌劇時,女士要穿長裙,男士要穿禮服,至少要穿深色的服裝。參加社會活動或正式宴會更是如此。

*守時間 喜清靜*

德國人非常守時,約定好的時間,無特殊情況,絕不輕易變動。德國人應邀到別人家做客或者是外出拜訪朋友,都會按點到達,不會讓主人浪費時間乾等或者不得不提前招待客人。否則的話,就是不禮貌,如有特殊原因無法准時赴約時,都會向朋友表示歉意,並請求原諒。

德國人多喜歡清靜的生活,除特殊場合外,不大喜歡喧鬧。比方說,許多人雖在城裡上班,但卻把家安在鄉村或者城市附近的小鎮,圖的就是一個清靜。就是那些住在城裡的人,也十分注意住宅周圍的無噪音。例如,晚上8時至第二天早晨8時不可以演奏樂器、大聲喧嘩。如果晚上要搞聚會活動,事先要向鄰居講明情況,請求他們諒解,並盡可能安排在周末,盡可能不大聲喧鬧。否則,受干擾的鄰居會十分惱怒,可能會當面提出抗議,個別人甚至會請警察出面干預。

*待人誠懇 注重禮儀*

通常來講,同德國人打交道沒有太多的麻煩。多數情況下,他們都比較乾脆。凡是他們能辦的,他們都會馬上告訴你"可以辦"。凡是他們辦不到的,他們也會明確告訴你"不行",很少擺架子,或者給人以模稜兩可的答復。當然,人際關系和努力的程度對辦事也絕非沒有影響。

和西方許多國家相似,德國人比較注意禮儀。兩人相遇時,不管認識不認識,也不管在路上,或者辦公室、賓館、電梯等地方,都相互打招呼,問聲"您好"。餐館吃飯時,也要向已就坐的顧客點頭問候,真的是"斯文對斯文,禮多人不怪"。朋友見面以握手為禮,告別時亦如此。十分要好的、長時間未見的朋友相見或長期分開時可以相互擁抱。正式場合,仍有男子對女子行吻手禮,但多做個吻手的樣子,不必非要吻到手背上。在交往過程中,大多數人往往用"您"以及姓氏之前冠以"先生"或"女士"(也作"夫人"講)作為尊稱。只有親朋好友和年輕人之間互相用"你"以及名字稱呼。對女性,不管其婚否或長幼,都可以稱"某女士",但對已婚婦女應以其夫姓稱之。

送禮在德國也很受重視。應邀去別人家做客時,一般都帶禮物。大部分人帶束鮮花,也有一些男性客人帶瓶葡萄酒,個別人帶一本有意義的書(或者是自己寫的書)或者畫冊之類等。在歡迎客人(如車站、機場等場所)、探望病人時,也多送鮮花。在祝賀他人生日、節日或者婚嫁等時,可寄送賀卡,如送賀禮,則以實用和有意義為原則,而不是以價格高低論輕重。所送之禮物都要事先用禮品紙包好。許多人常在收到禮後會馬上打開觀看,並向送禮人表示感謝。

在德國和其它西方國家,女士在許多場合下都受到優先照顧,如進門、進電梯、上車等,都是女士優先。男士要幫女士開轎車門、掛衣服、讓座位等。女士對此只說聲"謝謝",而不必感到不好意思,或者認為對方不懷好意。在同人交談時,德國人很注意尊重對方。不詢問人家的私事(如不問女性的年齡,不問對方的收入等),也不拿在場的人開玩笑。就餐談話時,不隔著餐桌與坐得較遠的人交談,怕影響別人的情緒。

❽ 德國人娶中國女人給中國女人德國身份

可行性不是沒有,很多土耳其人就是這么做,這也是為什麼現在德國緊縮移民政策的原因。按照他現在的情況,即便想這么做也未必成功,因為移民局對德國配偶的經濟要求是有標準的,如果他領救濟金的話,即便有女人和他結婚,那人也不能獲准到德國。而且,如果他是個有錢的德國老頭,可能有人會願意為了錢和身份嫁他,但是這樣的人現在越來越少,更何況是給他錢。如果一旦移民局發現,他將面臨起訴。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年紀輕輕還是不要好高騖遠。而且,如果那個女人到了德國後不給他錢呢?是生意就有風險,人家最多遞解出境,他就該進去了。

❾ 德國和中國的家庭觀念

德國人的家庭觀: 德國人很重視家庭,有極強的「治窩」精神,一個舒適的家是許多人生活中的第一追求。
德國民間有一個笑話,刻畫德國人和法國人生活追求的不同。據說有一天上帝忽然降臨人間,分別賞賜給一名德國人和一名法國人各一塊同樣大的土地,並對他們說,十年後我再來看你們。十年後,當上帝再次來到人間時,德國人已經在土地上蓋起了房子,建立了一個舒適的家,而鄰居法國人的那塊土地上仍然一無所有,本人卻穿著短褲、哼著小曲在曬太陽。
家庭是德國社會的細胞。德國社會之所以穩定,是因為這些細胞都健康正常。盡管上世紀60年代以來,「性開放」、「性自由」的浪潮席捲歐洲,對家庭形成沖擊,但未能動搖德國傳統家庭這支基本隊伍。
過去,中國人對西方家庭存在某種誤會,認為在西方家庭中,子女長大了不顧父母,因而老年人晚景凄涼。據觀察,至少德國家庭觀的情況並非如此。德國人比較現實,子女長大了,父母老了,生活習慣不同,因而雙方願意分開居住,各得其所,極少有三代或四代同堂的事情。但這並不等於子女就不關心老人,就沒有了天倫之樂。子女平時也常去看望父母,老人如有就醫、辦事等需要,做子女的也是全力以赴,不辭辛勞。在德國,老人都有養老保險,有固定的收入,經濟上無需求助於子女,因而獨立性相對較強。
德國人在處理家庭關繫上,各方都強調獨立性,自尊又尊重別人的意願,相互間不那麼依賴。這不僅表現在處理同老人的關繫上,也反映在對待子女的態度上。他們對兒童要求極嚴,很少遷就,更談不上溺愛了。嬰兒出生後,大部分時間是躺在兒童車里,父母從不又抱又拍;稍為長大一點,蹣跚學步了,摔倒在地上父母是不扶的,得自己爬起來再走。到了晚上,看完7點多鍾的兒童電視節目,兒童就該上床睡覺了,父母親晚上招待客人或外出看戲,都沒有兒童的份兒。這種撫養子女的方法也是德國家庭的一大特色。
應該說,德國人對婚姻和家庭的態度是認真而嚴肅的,玩世不恭受到譴責。但是這並不妨礙他們認可非婚同居這種生活現實。這也許同德國人的務實傳統有關。因為結婚有許多法律問題、財產問題,而非婚同居則簡單得多。德國的許多非婚伴侶也是恩恩愛愛,長期廝守。

閱讀全文

與德國人如何看待女人婚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6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50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2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20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80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3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70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1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2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5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7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1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1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70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