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什麼是德國人漢納根修建的

什麼是德國人漢納根修建的

發布時間:2022-06-11 07:30:57

Ⅰ 天津勸業場的商場歷史

勸業場是天津商業的標志性代表,座落在和平路和濱江道的交界處,始建於1928年,「勸業場」當時被人譽為:城中之城,市中之市,可以說天津形成現代格局的繁華是從「勸業場」開始的。而說到勸業場,還得從一個人和一塊匾說起。 這個人是高星橋---勸業場的創始人。高星橋1881年隨祖父來到天津,自幼隨父在天津打鐵,後來在老城裡上過九年義學,又隨其兄在鐵路上當過司爐和煤礦上的司磅員。由於高星橋人聰明機靈,在煤礦期間好學的他學會了德語,受到主管德國人漢納根的器重,將他調入帳房,又來由於工作出色高星橋被提升為煤礦售配處的經理,從此高星橋步步高升,逐漸成為煤業買辦,並與漢納根結下了深厚的友誼。1918年,二次世界大戰德國戰敗,煤礦主管漢納根要回德國,他便把自己在中國的產業全部贈送給了高星橋,高星橋代理了德華銀行、「起士林」餐廳等許多德國商人的在華產業。藉此機會,他積極投資房地產,先後蓋起了「交通旅館」「威爾遜大樓」,繼而又與他人合股興辦大型商場「勸業場」,成為當時靠洋人發跡的買辦典型代表。
「天津勸業場」這塊牌匾字跡穩建,蒼勁有力,是由著名書法家華世奎所書寫的,當時的「勸業場」老闆高星橋找到華世奎,以每字100大洋的價格請他書寫的,五個字即500大洋。按此價格,當時可買高級麵粉250袋。由於那個時候沒有今天把字放大縮小的技術,所以匾額需要多大,就得寫多大。當時華世奎先生是拼起了三張大八仙桌鋪上紙,一氣呵成。華世奎先生一生只有二幅大字榜書,除了北京的「和平門」,就是天津的這幅「勸業場」了。
「勸業場」建在當時的天津法租界,當局提出稱之為:「法國商場」。而頗有經濟頭腦的高星橋覺得加上「法國」二字,民眾望而卻步,不利經營。於是採納了合作股東——清慶親王載振的建議,取名為「勸業場」。載振先生當時解釋了「勸業」二字的來由,光緒三十一年(也就是1905年)清政府在北京設立了「勸業陳列所」,這是一座陳列並推銷商品的「百貨商場」。而勸業場則是這個陳列所存放貨物的附屬機構。在那個內憂外患的歲月里「勸業」寄託著實業圖強的希望。所以在開業之初,其經營宗旨以「勸業市場」四字的字頭寫出四句警言。即:勸吾胞興,業精於勤,商務發達,場益增新。作為商業經營指南,以求發達。這就是「勸業場」三個字的來由。 「天津勸業場」是由法國工程師——慕樂設計的,建築面積2.1萬平方米,立體五層,轉角局部七層。
在開業之初,直至解放,一至三樓分別租給各個店鋪,貨攤。它主體經營,日用百貨,布匹綢緞,各種器皿,鍾表、首飾,文房四寶,舊書古玩等等,而最讓人感興趣的是它不光是一個商場,同時還是一個大型娛樂場所,當時商場里設有「八大天」,即天宮影院、天華景戲院、天樂戲院、天升戲院、大觀園、天緯球社,天露茶社以及屋頂花園、天外天。那時候在天華景戲院經常演出的有京劇名角的演出,日夜爆滿。這種形式的商場在當時華北地區是絕無僅有的。天華景戲院當時由高星橋之子高渤海經營,所賺之錢又在「勸業場」的邊上,蓋起了「渤海大樓」,勸業場可謂空前繁榮。
「勸業場」於1928年12月12日正式開業。當時進駐賣貨的店鋪多達300多家。開業之日火爆場面可謂盛況空前,上至中外官員,下至平民百姓,人人前往。據老一輩天津人講除了抗戰勝利和天津解放,天津市最熱鬧的時候莫過於「勸業場」開業了! 1931年至1939年是勸業場的鼎盛時期,但這種繁榮只維持了不到十年,日本侵略者發動侵華戰爭,華北大部分地區淪陷,天津淪陷後,由於戰亂不堪,物價飛漲,經濟蕭條,人民的購買力急劇下降,使得商場內人員稀少,場內的不少店鋪由於賺少賠多,紛紛撤出,勸業場開始衰落,此時的「勸業場」已經處於半停業的狀態。
這種局面,直到解放後才得到了改變,隨著公私合營,政府出資對勸業場加以改造,和比鄰的天津商場合為一體,使得「勸業場」又重新煥發了勃勃生機。1991年,歷經風風雨雨的勸業場再度擴建,總面積達五萬平方米,營業面積達3.43萬平方米,成為天津市最大的集購物、娛樂、消閑、服務為一體的多功能高檔次的新型商廈,並以其獨有的特色和業以誠信的服務成為天津一張閃光的城市名片。

Ⅱ 外國軍官為中國獻計,究竟是什麼計謀,直接被誣陷圖謀不軌

在滿清慢慢落幕時,涌現了一大批救國人士,甚至有一位外國軍官也為清朝提出了一些很棒的建議。就是讓清政府重新建立一批軍隊,之後再從外國購入大量武器裝備,再由善於作戰的西方軍官來暫時領導軍隊,清政府直接回絕。

在甲午戰爭失敗後,漢納根立即上奏,請求清政府撥款建立一隻新軍,這倒可以理解,但是當他提出要大量購買德國武器裝備時,反對聲一片,認為漢納根這是拿回扣了。最讓清政府受不了的是,他要求軍隊先由西方軍官來訓練,而清政府對這方面是非常敏感的。

Ⅲ 這位德國軍官,黎元洪曾是他的學生,李鴻章對他委以重任,此人是誰

一九七九年十一月三日,一位德國軍官乘坐輪渡來到了天津口岸,他走下輪船,踏上這片陌生的土地,心裡一陣悸動。這位德國軍官名叫漢納根,他有著顯赫的家世,父親是退役的德國將軍,曾為國家立下過赫赫戰功,至於為什麼漢納根會來到他所認為的「蠻夷之地」,或許是因為當時德國貴族的一條規定:只有長子能夠繼承父業!




漢納根陪同李鴻章訪德

沒過多久,漢納根不得不離開了北洋水師,重新擔任陸軍教習,清朝末年間經營一家煤礦,後來一九一七年中德斷交,漢納根不得不於次年返回德國。但漢納根早已視中國為自己的家,他千方百計地想要重返中國,在國際政治的大背景下,都沒有如願,直到一九二一年,漢納根才再度來到中國,開始經商。

一九二五年,漢納根被檢查出食道癌,不久之後去世。

Ⅳ 高星橋的情義商人

他是土生土長的中國鐵匠,卻被封為人人仰羨的德國貴族;他是呼風喚雨的洋買辦,卻一生長袍馬褂;他興於鐵鋪,旺於煤礦,卻創辦了開百貨業先河的天津勸業場;他被一些人看作工於心計的商人,又被另一些人認為是有恩必報的君子,正是這種冰火雜糅的品質鑄造了他的傳奇。
他叫高星橋,中國近代史上不可復制的一個商界樣本。
高星橋生於鐵匠世家,高家素以開辦紅爐鐵鋪打制兵器為生,手藝超群,其標志品牌「高記三挺刀」一直是清朝武狀元選拔指定用刀。高星橋7歲入天津東門里濟生社私塾,但他對「之乎者也」無大興趣,15歲時考童生落第,遂辭別功名,重回鐵鋪學藝。
此時,高家掌櫃者是老大高文祥,高星橋司職風箱。天資聰穎的他沒用幾年時間便練就一手憑煤看火絕活,對來自不同煤礦、不同種類煤的性能如數家珍。17歲時,其父、兄因曾為太平天國打造兵器而引殺身之禍。高星橋扛起一家之主重擔,走投無路的他轉以在河東新貨場偷煤為生,那是高星橋一生中最落魄的一段時光,直到經人介紹到河北省井陘煤礦當司磅員,才敲開了他的幸福之門。
進礦之後,高星橋不僅肯干,而且自學了日常德語。一天,井陘煤礦總辦漢納根巡視至此,高星橋的機靈和能夠大致明白的德語會話令漢納根眼前一亮,立刻將其調到賬房。
這位被高星橋終身尊為「貴人」的漢納根非等閑之輩,他不僅是德皇威廉二世的外甥,還以北洋水師顧問身份參加了甲午海戰,戰至軍艦沉沒,在海上漂游三晝夜回到北京向慈禧太後請罪。慈禧感其忠勇,非但不加問責反將井陘煤礦開采權交與他。
漢納根極其相信自己的眼力,對看重之人提拔起來不遺餘力。但阻力巨大,那些德國工程師和高管無論如何也不相信高星橋具備這個能力。情急之下,漢納根安排了一次面試。高星橋被請到德國人的公事房,先用德語做了自我介紹,接著大談各種煤炭的主要特點和打開銷路的要訣,聽得德國人頻頻點頭。為了驗證高星橋不是紙上談兵,德國人又把他帶到大沽口。高星橋用望遠鏡掃了一眼輪船上徐徐升起的各色煙霧,一一指出所用煤炭來自哪家煤礦。德國人將信將疑,乘上小汽船靠過去詢問,結果分毫不差。從小在鐵匠鋪拉風箱,被煤煙子熏大的高星橋徹底征服了德國人。
過了德國人這一關,漢納根又去游說中國總辦。總辦是後來成為大總統的徐世昌的五弟。當聽說漢納根極力保薦的是一位沒有功名的中國人時,竟啞然失笑,但是不久,他見到了高星橋遞呈的公文,對其書法大加贊賞,這一關順利通過。
任命井陘煤礦銷售經理,按照規矩,至少要有十萬兩白銀擔保。這道門檻,高星橋無力跨越。一天,漢納根交給高星橋一封信,說:我要去北戴河休假,請把信送交到我岳母德老太太處,如有回信,馬上送給我。
「德老太太」即天津海關稅務司德璀琳的夫人。其時,德璀琳已去世,德夫人見信後馬上寫了回信。高星橋不知回信內容,只是預感他懷揣的是他後半生的希望。他從天津趕到北戴河時,天已全黑,又下起傾盆大雨,但對未來的憧憬支撐著他連夜徒步趕到漢納根的居所。
第二天清晨,漢納根看完岳母回信後大呼:高先生,我向您道喜!德老太太在德華銀行為您擔保了十萬兩銀子。高星橋出任井陘煤礦銷售部總經理。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夜,漢納根等德國僑民紛紛表達愛國熱情。高星橋對漢納根愛屋及烏,也認購了幾十萬兩白銀的「公債」。出乎意料的是,這一舉動給他帶來了莫大的「榮譽」。1917年的一天,全體在華北地區的德國僑民聚集天津德國俱樂部,見證了德國駐津總領事將德皇威廉二世的一紙證書頒給高星橋的一幕:德皇賜予高家Von(馮)封號,高星橋一躍而為德國貴族。當時在華德僑,僅漢納根一人有此封號。
厚禮還在後面,德皇又委託漢納根送給高星橋一個金屬圓桶,裡面裝著全中國鐵路待修計劃藍圖,而這張藍圖,已然決定由高星橋付諸實施。
1918年,德國戰敗後撤僑回國。高星橋親自將漢納根送至上海登船,並接管了德華銀行、起士林餐廳等德僑在津產業。此後,他投資地產,成為中國近代著名的「地皮大王」。
1920年,漢納根重回中國。高星橋將其財產連同經營利潤如數交還。在德國人眼裡,高星橋成了道義和誠信的化身。
1923年,中國收回井陘煤礦,終結了高星橋的買辦生涯。1925年,漢納根因患食道癌去世。病重時,高星橋到醫院探望,漢納根拉著高的手說:「我的病已無醫好可能,我現在手中無錢,喪葬費無著,希望你幫我解決這最後一個困難,用一口水晶棺將我的遺體運回德國。」高星橋一口應允,馬上撥付10萬兩白銀存至德華銀行的漢納根夫人賬戶,了卻了這位幾十年亦師亦友德國故交的心願。

Ⅳ 袁世凱認為德國陸軍是世界上最強的,他的新建陸軍基本按照德國模式來操辦。A對B錯

A對

甲午慘敗後,清廷中關於盡快改革軍隊的呼聲非常高。都說富國強兵,巍巍天朝,軍隊不強是說不過去的。這個機會落到了袁世凱的身上。

袁世凱長期在朝鮮帶兵,且有編練新軍的經驗。另外,朝廷任命的胡燏棻無奈是個大草包,書獃子根本不懂編練新軍。其實,袁世凱也自薦過,他曾上書李紅藻,詳細提出過整頓舊軍、編練新軍的計劃。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你必須有準備,會自薦。

在袁氏方案中,袁世凱認為,縱觀世界先進軍制,唯有德國值得學習。日本軍事強大,也是拜德國所賜。袁世凱所說的學習德國,就是指德國陸軍。那為什麼非要學習德國陸軍呢?卿美兄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首先一個原因,就是淮軍與湘軍一直和德國有緣。早在1879年時,李鴻章就曾派遣留學生去德國深造。主要學習德國陸軍步兵的練操、迎敵、設伏、布陣、繪圖等技法。後來,張之洞也開始效仿德國,習西法,練洋槍。就連後來創建的天津北洋武備學堂,也是讓德國人當教官。

另外,還與李鴻章的顧問漢納根有很大關系,因為他就是德國人。漢納根原本是德國的軍人,退伍後被中國駐柏林使館招聘,1879年到中國天津擔任軍事教習,同時兼任李鴻章的副官。

漢納根的任務是建造旅順、大連、威海的炮台。他畢竟在德國陸軍中接受過專業訓練,此番為清軍帶來了很多新鮮的西洋玩法。當胡燏棻真正編練新軍時,自然就想到了漢納根,新軍正式效仿德國陸軍。

北洋新軍在訓練

德國陸軍有什麼特點呢?在兵制上,德國採用徵兵制,也就是士兵皆為義務兵,按規定,必須要服役幾年。而清朝過去則是八旗制、綠營制、募兵制,八旗制、綠營制根本無法保證兵員素質。募兵制是花錢招人,重在以利誘人,吃空餉等腐敗問題嚴重。士兵一心只為錢,雖然也有動力,但沒有國家榮譽感與使命感,缺少奉獻精神。因此,漢納根建議改革兵制,一律改為徵兵制,嚴格招考。對兵員家庭,官府給予土地補貼。

漢納根還建議說「通國之兵皆經精練,號令聽於一人,器械皆用一律」。也就是說,全軍由最高統帥統一號令,各兵種統一排練陣法,使用同一類型的武器。

雖然有漢納根的德式改革方案,但胡燏棻的管理水平太差,朝廷上下對他意見很大。不到一年,胡就下崗了,袁世凱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接手新軍的。袁世凱比較了世界各國陸軍,他也認同德國陸軍是歐洲最強大的陸軍。英國雖然強大,但也只是海軍更厲害。甲午戰爭前,清廷派出了一批船政學員,去英國、法國學習,但最後還是敗給了日本人。德國陸軍講究統一指揮、整體協調,與中國的國情吻合。

日本軍隊為何強大,學習德國是一個很大原因。日本拜德國為老師,中國乾脆也少走彎路,同樣拜德國為師。況且,這支新軍本身就有德國人打下的底子。就這樣,袁世凱堅定了走德國的道路。

袁世凱進一步向清廷提出,新建陸軍要分為常備軍、續備軍、後備軍等三個梯次。常備軍相當於現役部隊,其餘相當於預備役、民兵。梯次不同,兵餉也不同,常備軍每月4.2兩,三年後退為續備軍,每月1兩,再三年後退出後備軍,每月0.5兩。這些預備役兵要隨時准備征調,尤其是戰爭爆發時,一聲令下,就要拿著武器上戰場。

為了全面學習德國陸軍,新軍的編練特別引進了德國軍事教官。袁世凱敢下本,花重金從德國聘請了10名教官,負責新軍的各種訓練與管理。至此,袁世凱改造的「德式新軍」基本完成。這些新軍不僅要使用德國武器、學習德國軍操、戰術,所有士官還要學習德語。

在重用德國軍事教官的同時,袁世凱當然也不忘培養中國人。一是重要留學歸來的人才。這些人學識高、懂外語,熟悉西方文化,重要的是視野開闊,具有西方思維。比如曾在德國留學專門學過炮兵的段祺瑞,被任命為左翼炮隊第三營統帶,旋兼行營武備學堂炮隊兵官學堂監督、代理總教習。

為了培養後續人才,袁世凱還向朝廷奏報申請,派學生到日本留學。日本距離近,而且也是德國軍制,因此,到日本留學是最實惠的。此建議得到清廷批准,先後有大批新軍士官被派往日本留學,其中蔣介石就曾是其中一員。

受袁世凱編練新軍的影響,其它地方的封疆大吏也紛紛操練自己的新軍。如張之洞在湖北的「自強軍」,西北聶士成的「武毅軍」,榮祿的「武衛軍」等,他們無疑都是按西式軍法操練,請德國教官,用德式裝備。最後,這些新軍基本都被袁世凱收編。

用德式裝備,習德國兵法,但德國兵法似乎沒有告訴袁世凱,比如如何避免革命黨的混入。在袁世凱大練新軍的同時,革命黨勢力也在新軍中滋生、壯大。如赴日留學的蔣介石,吳祿貞等人。正是這些革命勢力,埋葬了大清帝國。

Ⅵ 天津勸業場的由來

勸業場是天津商業的標志性代表,座落在和平路和濱江道的交界處,始建於1928年,「勸業場」當時被人譽為:城中之城,市中之市,可以說天津形成現代格局的繁華是從「勸業場」開始的。而說到勸業場,還得從一個人和一塊匾說起。 這個人是高星橋,勸業場的創始人。

高星橋1881年隨祖父來到天津,自幼隨父在天津打鐵,後來在老城裡上過九年義學,又隨其兄在鐵路上當過司爐和煤礦上的司磅員。

由於高星橋人聰明機靈,在煤礦期間好學的他學會了德語,受到主管德國人漢納根的器重,將他調入帳房,又來由於工作出色高星橋被提升為煤礦售配處的經理,從此高星橋步步高升,逐漸成為煤業買辦,並與漢納根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1918年,一次世界大戰德國戰敗,煤礦主管漢納根要回德國,他便把自己在中國的產業全部贈送給了高星橋,高星橋代理了德華銀行、「起士林」餐廳等許多德國商人的在華產業。

藉此機會,他積極投資房地產,先後蓋起了「交通旅館」「威爾遜大樓」,繼而又與他人合股興辦大型商場「勸業場」,成為當時靠洋人發跡的買辦典型代表。



優良傳統

勸業場的服務是有其優良傳統的。早在建場之初,德華馨等名店就有嚴格的店規:明碼標價、童叟無欺。解放後領導一直教育職工要視顧客為親人,與顧客廣交朋友。勸業場的售貨員不僅僅真心誠意地為津門父老服好務,對外地顧客也一視同仁。

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把最普通的人們當作最知心的朋友。堅持在這塊寸土寸金的經營寶地上,「一分錢的買賣也要做」。銷售商品大至金銀珠寶,小至針頭線腦都要有貨,不僅銷售「高、精、尖」,也要做到「小、專、全」。

在這里,一分錢可以買兩根針、一綹線,或三個扣釘、五個曲別針;三分錢可以零灌一小瓶鴕鳥墨水,6角錢可以買一卷簡裝的120膠卷,6角5分錢可以買半斤相紙,回家後可以洗上百張精美的照片。商場堅持商品拆零銷售,堅持鋼筆修理業務,堅持一百多項便民服務措施。對於這些,廣大津門父老至今記憶猶新。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勸業場、網路-天津勸業場

Ⅶ 漢納根的介紹

漢納根Von Hanneken (1855-1925),德國人。陸軍大尉,中國海關稅務司德璀琳長婿。1879年由德國軍隊退伍,由中國駐柏林公使館聘請來華,在天津任軍事教官兼充李鴻章副官,並負責設計和建造旅順口、大連灣、威海衛炮台。這些炮台的設計有很大缺點,即「專為備擊洋面敵船而設」,「只能顧及海中,不能兼顧後路」。據漢納根自己稱,他「當時曾具稟聲明,並條陳慎防敵軍由陸後犯事宜。惜有膠執成法者,妄謂但須於台後樹立木柵,已保無虞。其是否懷挾私意,余不敢知;而職此之故,遂與當事者意見不洽」。並於1891年回國,1894年再次來華,7月23日由大沽口搭乘運送清軍的英國商船「高升」號往朝鮮。25日,「高升」號在豐島附近海面被日軍艦擊沉,漢納根根泅水得免於難。不久,應李鴻章之聘以花翎總兵銜入北洋水師充總教習兼副提督。

Ⅷ 請問南開大學的南開兩字當什麼講

南開學校源自我國近代著名教育家嚴修(字范孫)開辦的嚴氏家館。1904年,嚴氏家館和王氏家館合並,成立「私立中學堂」,校舍仍在嚴宅。是年冬,校名改為「私立敬業中學堂」。1905年,又改為「私立第一中學堂」。1906年,津紳鄭菊如將天津西南水閘旁十餘畝空地捐助學校。因此地位於德國人漢納根開設的大廣地皮公司界內,德國人不肯相讓,後經交涉,遂將鄭氏所捐之地換成電車公司旁一塊空地。這片空地位於天津城西南的開窪地帶,有「南開窪」之稱。1907年秋,學校由嚴宅遷入新校舍,校名因所在地名之故,改稱「私立南開中學堂」。這也是南開系列學校均以「南開」為校名的由來。
雖然學校因地處「南開窪」而得名,但樂觀的南開人卻賦予了「南開」新的解釋。「南開,南開,越難越開!」張伯苓老校長曾多次用這句話激勵南開師生迎難而上、勇往直前,體現了南開人苦幹、實干、拚命乾的百折不撓精神。
新中國成立後,南開大學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1950年,南開大學學生會給毛澤東主席寫了一封熱情洋溢的信,希望毛主席為南開題寫校名。毛主席很快回信,並題寫了好幾幅「南開大學」,囑托同學們挑選一幅最滿意的使用。同學們經過仔細挑選,最終確定了現在使用的這幅題名。
源自 http://news.nankai.e.cn/xs/system/2013/10/16/000146274.shtml

南開大學·校名--南開大學校史網

Ⅸ 南開大學名稱的由來是什麼

南開大學名稱的由來:是因為當地的地名

1904年8月,嚴修、張伯苓東渡日本考察教育歸國後,將嚴氏家館和王益孫家館合並,招收新生,於1904年10月17日正式成立中學。校舍在嚴宅偏院,初稱「私立中學堂」,後易名「敬業中學堂」、「私立第一中學堂」。

此後得鄭菊如捐城西南「南開窪」地10畝,起建校舍。該地位於天津城西南的開窪地帶,有「南開窪」之稱,簡稱「南開」。「南開」地名由此而來。

1907年秋,由嚴宅遷入新校舍,學校因所在地名改稱「南開中學堂」,後改稱「私立南開學校」。

1950年,南開大學學生會給毛澤東寫了一封信,希望為南開題寫校名。毛澤東很快回信,並題寫了好幾幅「南開大學」,囑托挑選一幅最滿意的使用。經過挑選,最終確定了使用的這幅題名。

南開大學的校色

南開大學的校色為南開紫,又名青蓮紫。由於青蓮紫體現了南開人「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君子品格和卓爾不群、特立獨行的鮮明個性,一直為南開人所喜愛、崇尚,校徽、校旗等一些南開標識物均以之為基調,網頁與宣傳品等也常常用此顏色。

在實際使用中,南開校色依明度可展開為10個色階,不同色階可作為標准色彩使用在不同明度的背景上,亦可作為背景色。

Ⅹ 甲午海戰時清軍在炮彈內裝沙子,是因為什麼

電影《甲午風雲》中有這么一幕:大東溝海戰中,北洋水師的戰艦被敵艦擊中,士兵死傷眾多,而清軍發射的炮彈擊中日艦,卻是啞炮,敵艦並無多少損傷。

致遠艦管帶鄧世昌命令士兵將炮彈拆開彈頭取出,發現本該裝火葯的炮筒里,倒出來的盡是沙子,而這批炮彈是剛剛運來的,很明顯是兵工廠偷工減料,這讓鄧世昌悲憤不已,沒想到清朝的腐敗竟至於此。

這種說法在相當長時間內,得到了廣泛的傳播,以至於一提到甲午海戰這一幕是無法繞過去的鏡頭。

然而這種說法是否有確切證據呢?其實這個鏡頭是導演開的腦洞,並無切實證據可以證實。當然導演的腦洞是來自於當時的研究者的一個普遍論調,那就是清廷腐敗亡國論。

關於這場戰役的失敗,有太多的原因可總結,現在常見的原因有社會制度的落後、大清國力貧弱、政府和軍紀腐敗、清軍的戰鬥力太弱等等,其中軍紀腐敗在後世的分析中最常被提及。

其實當時的北洋水師是清朝規模最大的海軍,實力也是最強的,據1888年的《美國海軍年鑒》評測,北洋水師全球位列第九,亞洲第一,戰鬥力那是相當強。當然戰爭爆發時腐敗確有其事,但是具體到炮彈裝沙子這個事,其實卻是冤枉了清廷。

電影《甲午大海戰》劇照

其實甲午海戰清朝的失敗,不能僅僅以軍紀腐敗來簡單總結。北洋水師成立之後的幾年內,清朝迷醉於表面的安穩和平以及東亞老大的美夢,萬萬沒想到日本卻傾全國之力發展海軍,及至開戰之前,雙方的戰鬥力已此消彼長,日方彈葯充足補給及時,北洋水師彈葯緊缺,只有實心彈這種落後的炮彈,這場戰爭的勝負結果是可想而知。

閱讀全文

與什麼是德國人漢納根修建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6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50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2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20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80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3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70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1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2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5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7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1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1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70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