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我們語文書上出現德國總理科爾向以色列猶太人受難者下跪請問為什麼他要下跪
因為二戰時德國納粹把猶太民族視為劣等民族加以滅絕,成千上萬的猶太人遭到迫害和屠殺。科爾之所以要下跪,是因為他要代表德國人民向猶太人悔過、道歉,下跪是表達誠意的表現。他不僅沒因為下跪行為名聲掃地,而且使他本人和德國的形象達到戰後最好水平。小日本就不一樣了,由於不能像德國那樣正視歷史、真心道歉,而且還歪曲歷史、掩蓋真相,所以始終得不到亞洲受害國家和人民的諒解。
❷ 二戰德國總統是不是下跪道歉了
1970年12月7日,聯邦德國前總理勃蘭特雙膝跪在波蘭猶太人死難者紀念碑前。
1970年12月7日,大雪過後東歐最寒冷的一天。剛剛對捷克、波蘭進行國事訪問後,當時的聯邦德國總理維利·勃蘭特冒著凜冽的寒風來到華沙猶太人死難者紀念碑下。他向紀念碑獻上花圈後,肅穆垂首,突然雙腿下跪,並發出祈禱:「上帝饒恕我們吧,願苦難的靈魂得到安寧。」勃蘭特以此舉向二戰中無辜被納粹黨殺害的猶太人表示沉痛哀悼,並虔誠地為納粹時代的德國認罪、贖罪。
當時的聯邦德國總統赫利同時向全世界發表了著名的贖罪書,消息傳來,世界各國愛好和平的人們無不拍手稱贊。1971年12月20日,勃蘭特因此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
勃蘭特1973年接受義大利著名女記者法拉奇采訪時,談到了自己當時採取這一出人意外的行動的感受。他說:「我明確區分罪過和責任。我問心無愧,而且我認為把納粹的罪過歸咎於我國人民和我們這一代人是不公平的,罪過只能由希特勒等發動二戰的戰犯去承擔。盡管我很早就離開德國(二戰期間勃蘭特流亡國外,從事反法西斯斗爭),但對希特勒上台搞法西斯主義,我也感到有連帶責任。出任德國總理後,我更感到自己有替納粹時代的德國認罪贖罪的社會責任。那天早晨醒來時,我有一種奇異的感覺,覺得自己不能只限於給紀念碑獻一個花圈。我本能地預感到將有意外的事情發生,盡管我不知道是什麼事情。獻完花圈後我突然感到有下跪的必要,這就是下意識吧?」
勃蘭特在波蘭猶太人紀念碑前下跪謝罪,被譽為「歐洲約一千年來最強烈的謝罪表現」。現任德國總理施羅德曾經親自去波蘭,為刻有下跪謝罪情景的勃蘭特紀念碑揭幕。德國還在首都柏林著名的勃蘭登堡門附近建立由2700根方柱組成的納粹大屠殺受害者紀念碑,這使得希特勒後裔也因為強烈恥辱感而決定永不結婚生育,讓那個罪惡家族斷種絕根。
❸ 德國總理怎麼不去給蘇聯人下跪
蘇聯都沒了跪誰啊,再說了人家早就投降承認錯誤了,還能讓人家一直跪著么,那也太過分了,和日本不一樣,日本一直就不承認自己的罪行。
❹ 求德國總理勃蘭特下跪的詳細內容
華沙之跪發生在1970年12月7日,指西德總理威利·勃蘭特在華沙猶太隔離區起義紀念碑前下跪一事。當天西德與波蘭簽訂了華沙條約。 勃蘭特在紀念碑前敬獻花圈後,突然自發下跪並且為在納粹德國侵略期間被殺害的死難者默哀。這一舉動引起德國國內乃至世界各國的驚動。無可否認,華沙之跪極大的提高了勃蘭特和德國在外交方面的形象,為此,1971年勃蘭特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華沙之跪也被標志為戰後德國與東歐諸國改善關系(新東歐政策)的重要里程碑。
據陪同者在一次電視采訪中回憶,當天晚上在就此事問勃蘭特時,他曾經回答說 「 我當時突然感到,僅僅獻上一個花圈是絕對不夠的」("Ich hatte plötzlich das Gefühl, nur einen Kranz niederlegen reicht einfach nicht!.")。 而德國明鏡雜志隨後作了民眾調查訪問,48%的德國人認為這太出格,41%認為很恰當,11%中立。 發生在1970年12月7日那個灰濛蒙的上午。這天,按照日程安排,正在波蘭訪問的聯邦德國總理勃蘭特一行,應該前往華沙當年的猶太人隔離區,向那裡的英雄紀念碑敬獻花圈。 這是一個很尋常的華沙的冬日,陰濕寒冷,萬木蕭疏。這又是一個對兩國人民來說極為不尋常的一天:這一天,曾是波蘭人民不共戴天的敵國的領導人將來到這里。 他是何人,他來何干?波蘭人民用沉默的目光關注著昔日仇國的代表。自從1945年5月8日德國在柏林正式簽署無條件投降書,25年已經過去了。可是波蘭人民怎能忘記,納粹德國殘暴的鐵蹄下那長達近6年的血雨腥風!
事件背景
德國地處歐洲中部,當年希特勒想要建立包括歐洲德意志人民在內的「大德意志帝國」的野心,就是從東鄰開始的。他先是在1938年12月將奧地利變成德國的一個省,又於1939年3月佔領捷克斯洛伐克。這時,在東邊的鄰國中,還沒有歸屬德國的就剩下波蘭一個了。
事件概況
1939年8月31日的午夜,一支德國黨衛隊化裝成波蘭軍人,在德波邊境上製造了一起所謂波軍襲擊德國事件。隨即,德國電視台馬上播出希特勒的講話,希特勒聲稱德國受到了波蘭的「侵略」,並以此為借口正式向德軍下達了進軍波蘭的命令。 9月1日凌晨4時45分,德軍2500輛坦克、2300架飛機、150萬兵力,從西、南、北三個方向同時向波蘭發起攻勢。在德軍閃電戰術的襲擊下,波蘭的軍事防線很快崩潰,波蘭人民的厄運從此開始了……
西德的困境
二戰結束後,蘇聯、美國、英國和法國在柏林設立了盟國管制委員會,對德國進行分區軍事管制。1949年9月和10月,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先後成立,東西兩德才重新以國家形式出現在世界舞台上。從那時起到勃蘭特擔任聯邦德國第四任總理,以第一任社民黨總理結束了基督教民主聯盟(基民黨)的執政史。又是20年過去了,其間,曾是滿目焦土、百廢待興的聯邦德國,早已走出戰爭的廢墟,創造了國民經濟發展「起飛的奇跡」。 在對外關系方面,勃蘭特的前任在獲得西歐各國和美國的信任及建立良好合作關繫上,業已取得了很大成功。但是,東歐各國人民對聯邦德國的態度,卻仍然冰封一面,沒有什麼變化。
勃蘭特的努力
仇深似海,噩夢難消。要想與東歐修好,身為聯邦德國總理的勃蘭特,深知自己肩上擔子的沉重。1966年到1969年擔任聯邦德國外交部長期間,他更加認識到,要改變聯邦德國在世界上被孤立的被動局面,在國際舞台上樹立新德國的形象,已成為這個國家的當務之急。 在那3年期間,他把握時機,同波蘭和捷克斯洛伐克互設了貿易代表機構,並與羅馬尼亞建立了外交關系,同南斯拉夫恢復了外交關系,使聯邦德國與東歐國家的關系開始有了突破性進展。 擔任聯邦德國總理以來,勃蘭特更是積極地、進一步地實施他的「與東歐修好」的新東歐政策。這就是要與昔日的被佔領國捷克斯洛伐克、波蘭和蘇聯重新建立友好關系。要為祛除戰爭留下的冷戰鐵幕、融化凝結在東歐人心底的堅冰打開局面,讓聯邦德國重新走向世界。 1970年8月,勃蘭特先與蘇聯簽署了關於消除邊境武力的《莫斯科條約》,又馬不停蹄,准備12月前往波蘭,要在修好東歐的道路上,邁出更重要的一步。 然而,修好東歐,談何容易。1970年12月7日這天,華沙的天氣格外陰郁,好像特意為勃蘭特一行備下壓抑的氛圍。
場景回放
這是勃蘭特一行來到波蘭的第二天,在這一天的時間里,他都看到了什麼?當迎接儀式上奏起聯邦德國國歌時,他看到了波蘭人民悲憤的目光和眼裡滾動的淚水。他知道,當年的德國納粹就是在這個歌聲中,屠殺世界上的猶太人、屠殺波蘭人民的。 勃蘭特緩緩走上石階了,面前是巨大的、中部塑有人物雕像的青石紀念碑。沉重的石塊、黝黑的人形,猶如在代表千百萬無辜的死難者向這里默然注目。這里曾經是華沙猶太人隔離區的所在地。
往事追憶
1939年年底,華沙約有居民131萬,其中猶太人35萬,占城市人口的1/4以上。當時他們多居住在華沙老城的西部,據說那時這里是世界上繼紐約之後第二大猶太人聚居地。1939年9月德國法西斯佔領波蘭不久,蓋世太保總頭目海德里希發出了「滅絕猶太人」的指令,德軍對猶太人的迫害隨即升級。相繼在東歐各地及德國本土建起眾多的猶太人隔離區和集中營。1940年11月間,這塊華沙猶太人聚居區的周圍也被圍起了高牆,架上了鐵絲網,1/4以上的華沙人就被圈進這片只佔城市面積4.5%的土地上。 此後,德軍還將周邊抓到的猶太人和非猶太人不斷押解到這里,這里關押的人數最多時超過了45萬。隨後,納粹軍隊在這里進行了慘絕人寰的大屠殺。1943年4月19日,忍無可忍的猶太人在隔離區內舉行起義,遭到納粹德軍的殘酷鎮壓,絕大多數猶太人都慘遭殺害。截止1943年底,圍困在這里的近40萬猶太人幾乎全部遇難。猶太人隔離區也隨即被德國軍隊夷為平地。 這里的死難者紀念碑就是為紀念那次起義中犧牲的人們而樹立的。
勃蘭特之跪
勃蘭特將花圈敬獻在紀念碑前了。他直立起身體,肅立在無聲的石像前,就在他垂首致意的那個瞬間,他的雙膝卻彎了下去,他跪在了冰冷的石階上! 他的表情是凝重的。他看到了什麼?也許他覺得他面對的是成千上萬死難者的屍骨?也許他看到了,當年希特勒上台後,20歲的他遠走他鄉登上的那艘駛往挪威的船?獨立船頭,他曾立志,誓與納粹法西斯不共戴天,戰斗到底!他沒有能在戰場上與納粹戰斗,現在卻要同納粹遺留下來的仇恨抗爭。 這位57歲的反法西斯老戰士跪立在紀念碑前了。他的隨同人員驚呆了。這個出乎意料的、未在日程安排當中的舉動,讓他們一時手足無措。而周圍的波蘭官員和民眾,卻被這突如其來的舉止深深震撼了。 一時呆愣住的各國記者們在短暫的愕然之後,紛紛舉起相機,閃光燈亮成一片。一位跪立在冰冷石階上的德國總理的形象旋即傳遍了世界的各個角落,成為二戰後世界上意義重大的瞬間定格,在所有愛好和平的人民心頭激起了強烈的、恆久的震盪。
被救贖的未來
從此,在深深受過德國納粹鐵蹄蹂躪的東歐人民心中,德國人不再只是青面冷血殺人不眨眼的納粹屠夫。在他們的心中,從此便會而且永遠還會跪立著一個德國人,那是真心為自己的民族贖罪,真誠地向曾被奴役的國家請求重歸於好的一位德國總理。 這就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華沙之跪」。在此,勃蘭特總理為德國戰後歷史上寫下了極其重要的一章。「華沙之跪」也成為聯邦政府與東歐重歸於好之路上的一座重要的里程碑,並為聯邦德國在1973年9月加入聯合國鋪平了道路。
事件前後的評論
在其後通過華沙電視台發表的講話中,勃蘭特說:死難者撕痛著我們的心,對他們沒有人能不悲傷。他還說:對事實的迴避會給人造成錯誤的假象。要面對歷史就不能容忍那些還沒有得到滿足的要求,也不能容忍「秘而不張」……,我們必須將眼光放長,將道德作為政治力量看待;我們必須將不合理的鏈條剪斷。為此,我們不是要砸碎某種政治,而是要建立一種理智政治。 「在德國近代史的壓抑下,」勃蘭特後來在談到他的華沙之跪時說,「面對百萬受害者,我只做了在語言力不能及的情況下一個人應該做的事」。有外國評論家還這樣寫道:「他沒有必要下跪,而他卻為那些應該下跪而沒有下跪的人,跪下了」。 這個具有重大意義的即時舉動,在當時的德國國內引起了軒然大波,《明鏡》周刊組織的民意調查結果表明,只有41%的人認為勃蘭特的舉動是適宜的。許多人還將他指責為「不要祖國的傢伙」。 然而,東歐人民以及全世界人民卻通過這位總理看到了「另一種德國人」的形象,這是一個要為「第三帝國」製造的殘暴行徑真心賠罪、以誠意與受害國重修於好的形象。
❺ 為什麼德國總統要下跪!為什麼日本天皇不下跪!
德國總理不是總統,德國總統沒實權。勃蘭特二戰時是反法西斯的,他不過是代替納粹下跪。 德國二戰中是納粹黨控制,並不代表全體德國人,盡管也是全面動員,但是承認別人的錯總是容易一點。 日本是當時的天皇授意發動戰爭,天皇沒有被審判,保留了下來,因此本體仍然存在。 一個人承認自己的錯誤是很難的,承認別人的錯誤是容易的。這就是根本區別。
❻ 向二戰受難者下跪的德國總理是誰他在什麼地方下跪
向二戰受難者下跪的德國總理是勃蘭特。
在華沙猶太人死難者紀念碑
1970年12月7日,大雪過後東歐最寒冷的一天。剛剛對捷克、波蘭進行國事訪問後,當時的聯邦德國總理維利·勃蘭特冒著凜冽的寒風來到華沙猶太人死難者紀念碑下。
他向猶太人死難烈士紀念碑敬獻花圈後,當他佇立凝視一幅幅受難者浮雕時突然雙膝跪在死難烈士紀念碑前濕漉漉的大理石板上,並發出祈禱:「上帝饒恕我們吧,願苦難的靈魂得到安寧。」勃蘭特以此舉向二戰中無辜被納粹黨殺害的猶太人表示沉痛哀悼,並虔誠地為納粹時代的德國認罪、贖罪。在細雨蒙蒙中,這一超出禮儀的驚人之舉感動了成千上萬的波蘭人,使在場的來自世界各地的外交官和記者無不動容。勃蘭特的這一跪,勝過千言萬語。
一個朋友曾經問過當地的猶太人:你們恨德國人嗎?他們說不恨,因為德國是一個光明磊落的民族! 照片左上角是奧斯威辛集中營的倖存者安妮小姐。
當年她僅是個17歲的女孩,慘遭德寇強暴後被剃了光頭,換上黑白條的「號衣」,受盡了非人的折磨。她目睹了法西斯匪徒摧殘人類文明的暴行———打活人靶、槍殺、電刑、絞刑、剝人皮、毒氣、人工干餾(把毒死的人推進平盤式干餾爐煉人油)。安妮因年輕無病留在集中營里服勞役才倖免罹難。
1944年1月27日,蘇聯紅軍解放了這座歐洲最大的人間地獄時,安妮·費蘭克親眼看到從倉庫里搜出的400多公斤人發、900多公斤人皮、1200多公斤人油!她無意中發現她男友羅賓右臂刺有紅色玫瑰花文身的人皮,她慘叫一聲,哭得昏厥過去…… 嗣後,安妮輾轉來到華沙,並結婚生子。當她得知勃蘭特總理來華沙贖罪的消息時,百感交集,熱淚盈眶,特派小女兒莎莎為勃蘭特獻上法國「黃和平」玫瑰。勃蘭特接過鮮花,含淚親吻了小姑娘的面頰,連聲道謝致歉,並祝福安妮夫人健康長壽。這時,紀念碑前廣場歡聲雷動,人們不禁高呼:「歷史悲劇不能重演!」 奧斯維辛集中營懺悔:德國兩任總理下跪道歉 對於德國發動二戰給全世界帶來的災難,如今的多數德國人都有著強烈的懺悔意識,戰後德國的表現贏得了世人的稱道,令人感到這個民族經過浩劫之後更加成熟起來。
1949年12月7日,聯邦德國第一位總統特奧多爾·豪斯在一次集會上談到納粹對猶太人的罪行時說:「這段歷史現在和將來都是我們全體德國人的恥辱。」
1951年9月27日,聯邦德國第一位總理阿登納發表一項政府聲明中表示:「新的德意志國家及其公民只有感到對猶太民族犯下了罪行,並且有義務作出物質賠償時,我們才算令人信服地與納粹的罪惡一刀兩斷了。」 1970年聯邦德國總理勃蘭特訪問波蘭,跪倒在華沙猶太人殉難者紀念碑前,他面對的是600萬猶太人的亡靈,他是「替所有必須這樣做而沒有這樣做的人下跪了」。當時的聯邦德國總統赫利同時向全世界發表了著名的贖罪書,消息傳來,世界世界為之動容,各國愛好和平的人們無不拍手稱贊。
1971年12月20日,勃蘭特因此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 1973年勃蘭特接受義大利著名女記者法拉奇采訪時,談到了自己當時採取這一出人意外的行動的感受。他說:「我明確區分罪過和責任,我問心無愧。
1985年5月8日是德國投降紀念日,當時的西德總統魏茨澤克發表講話,認為德國在戰後四十年一直將這一天定為「戰敗日」是不妥的,「今天我們大家應當說,5月8日是解放的日子,它把我們大家從國家法西斯主義的統治中解放了出來。」
1994年8月1日,當時的德國總統赫爾佐克在波蘭紀念反法西斯起義紀念大會上,再次向波蘭人民謝罪。他說:「我在華沙起義的戰士和戰爭受害者面前低下我的頭,我請求你們寬恕德國人給你們造成的痛苦。」 1995年6月,科爾總理繼勃蘭特之後,再次雙膝跪倒在以色列的猶太人受難者紀念碑前,重申國家的歉意。 1995年8月,聯邦總理科爾出席了在莫斯科舉行的紀念戰勝納粹德國50周年的活動。他在致詞時也表示:「我向死難者們,請求寬恕。」
1998年11月,赫爾佐克在紀念猶太人慘遭納粹屠殺和迫害的大會上指出:「60年前,對猶太人的屠殺是德國歷史上最惡劣、最無恥的事件,國家本身成了有組織犯罪的兇手。」 ★ 心甘情願償還「戰爭債」 在戰後60多里,德國一直在心甘情願地進行徹底的賠償。1998年,現任總理施羅德在獲得大選勝利後發誓,要對那些還沒有獲得賠償的納粹受害者進行賠償。德國的一些大公司如西門子、賓士、大眾等,提出了為「納粹勞工」設立巨額賠償基金,一共拿出50億美元,對遭受納粹迫害的100多萬勞工倖存者進行最後一次賠償。
此外,德國還先後向波蘭、俄羅斯、捷克斯洛伐克等受害國家尤其是受害的猶太民族賠償近1100億馬克,約合550億美元。不僅如此,德國還在法律上嚴格規定了反猶太行為的非法性,而且不準為二戰的侵略行徑翻案。 ★ 道歉從「娃娃」抓起 為讓子孫後代牢記奧斯維辛集中營無辜犧牲者們曾經有過的不幸遭遇,德國政府將多處納粹集中營遺址辟為紀念館,供國民參觀;他們還在教科書中增加揭露法西斯罪行的內容,以起到警鍾長鳴的教育作用。
除了語言道歉和精神懺悔以外,德國議會還通過了《反納粹和反刑事犯罪法》,防止納粹沉渣泛起。 德國的一系列言行向外界傳達著明確的信息:德國政府和人民不斷肅清納粹的影響,勇敢而嚴肅地承擔起歷史的責任。就像德國副總理兼外長菲舍爾24日在第59屆聯大紀念奧斯維辛集中營解放60周年特別會議上發表講話時所說,德國絕不會忘記發生在納粹集中營的種種可怕的野蠻行徑,並將始終致力於建設沒有偏見的寬容與開放的社會。
勃蘭特在波蘭猶太人紀念碑前下跪謝罪,被譽為「歐洲約一千年來最強烈的謝罪表現」。現任德國總理施羅德曾經親自去波蘭,為刻有下跪謝罪情景的勃蘭特紀念碑揭幕。德國還在首都柏林著名的勃蘭登堡門附近建立由2700根方柱組成的納粹大屠殺受害者紀念碑,這使得希特勒後裔也因為強烈恥辱感而決定永不結婚生育,讓那個罪惡家族斷種絕根。
❼ 為什麼德國總理在猶太人紀念碑前下跪而日本鬼子卻不承
主要在於德國是被盟軍強力攻佔的,納粹黨被盟軍徹底清除了,國內沒有擁護的勢力。
日本不一樣,因為經歷過沖繩戰役,美國認識到如果登陸日本將會發生非常慘重的傷亡,所以希望日本能自己投降。最終日本雖然宣稱無條件投降,但其實是有些條件的。最重要的就是作為戰爭重要發動者和組織者、指揮者的人天皇,並沒有作為戰犯被處理,依然作為日本的元首和國家象徵。而為日本戰犯招魂的靖國神社依然矗立在那裡。
所以日本至今只是承認被美國打敗,並承認中國、朝鮮、韓國這些國家對自己的勝利,而且國內有很大的右翼勢力擁護軍國主義,死不承認在日本國內是很有市場的
❽ 哪位德國總理曾給二戰受害國下跪
1970年12月7日,一個風雪交加的一天,聯邦德國前總理維利'勃蘭特雙膝跪在波蘭猶太人死難者紀念碑前。並發出祈禱:上帝原諒我們吧,願遭受苦難的靈魂得到安寧。以此來就二戰納粹德國所犯下的罪行向世界人民道歉,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深深的體現了德國人民的虔誠的認錯態度與謙和風度,與戰後東亞某國態度形成鮮明對比啊!
❾ 勃蘭特驚天一跪之後,世人已經原諒德國,為何德國不再尋求軍事強國地位
德國不可能再尋求軍事強國地位了,因為這樣就代表他們並沒有真心認罪,會讓人懷疑勃蘭特驚天一跪的誠意,而且近年來德國無論上下都對二戰有了深刻的反思,發展軍事實力反而在德國是談虎色變的大事,再說尋求強國地位也不一定非要通過軍事力量。
不過這也給德國的經濟提供了幫助,因為對周圍國家不存在威脅,所以也能和鄰國能夠和平共處,而且也不用在軍備上花費大量資金,反而提高了國民生活水平,德國政府的這一做法,也受到國內百姓的支持。
都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德國的經濟實力已經讓德國在國際上擁有了更多的話語權,所以德國何必再去尋求讓人忌諱的軍事強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