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全球氣候變暖對農業的利弊影響(高一地理)
弊:
1、全球氣溫變化直接影響全球的水循環,使某些地區出現旱災或洪災,導致農作物減產,且溫度過高也不利於種子生長。
利:
1、降水量增加尤其在乾旱地區會積極促進農作物生長。全球氣候變暖伴隨的二氧化碳含量升高也會促進農作物的光合作用,從而提高產量。
2、溫度的增加有利於高緯地區喜濕熱的農作物提高產量。
全球氣候變暖的危害:
1、氣溫升高所帶來的熱能,會提供給空氣和海洋巨大的動能,從而形成大型,甚至超大型台風、颶風、海嘯等災難。每年所遭受和面臨的災難越來越多,損失的生命和金錢數目越來越大,越來越讓人難以接受。
台風海嘯等災難不單直接破壞建築物和威脅人類生命安全,也會帶來次生災難,尤其是台風、颶風等災難所帶來的大量降雨,會導致泥石流、山體滑坡等,嚴重威脅交通安全和居民生活安全。
2、氣溫升高不單會從海洋直接吸取水分,還會從陸地吸取水分,使得內陸地區大面積乾旱,從而糧食減產,飼料也同樣減產。糧食和肉類食品將面臨匱乏,直接威脅國家穩定。為食物而引起的恐慌和爭斗,將不再是落後村落中才會發生的事。
3、氣溫升高所融化的冰山,正是我們賴以生存的淡水最主要的來源。我們的地下淡水儲備很大部分來自冰山融水。在氣溫平衡正常時,冰山的冰雪循環系統,即冰山夏天融化,流向山下,流入地下,給平原地區積累淡水,並起到過濾作用。
冬天水分以水蒸氣的形式回到山上,通過大量降雪重新積累冰雪,也是過濾過程。整個循環過程使得我們的淡水有了穩定平衡保障。而如今全球變暖使得冰山冰雪的積累速度遠沒有融化速度快,甚至有些冰山已不再積累,這就斷絕了當地的飲用淡水。這將會帶來因缺水而產生的沖突和戰爭。
B. 溫帶海洋行氣候對德國農業地域類型的影響
溫帶海洋氣候的成因是終年收西風帶控制。氣候特徵是終年溫和多雨。德國地處西歐平原中部。此地區適宜多汁牧草的生長,又因為西歐平原的人口密度大,市場廣闊。故此區域乳畜業發達。
C. 簡要分析對比英國、德國、匈牙利三國氣候特徵,並說明其對農業發展的影響
英國:
英國西北部多低山高原,東南部為平原泰晤士河是國內最大的河流。英國終年受西風和海洋的影響,全年氣候溫和濕潤,適合植物生長,屬典型的溫帶海洋性氣候。
德國:
德國西北部為溫帶海洋性氣候,往東部和南部逐漸過渡成溫帶大陸性氣候,氣候多變,盛行西風。德國氣溫適中,氣溫變化不大,最冷的1月份平均在0攝氏度左右,山區約零下10攝氏度,12月至3月為冬季,阿爾卑斯山區冬季一直到5月,夏季平均在20攝氏度,最熱月份為6月至8月。整體上平均氣溫7月14~19℃,1月-5~1℃。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山地則更多。
匈牙利:
匈牙利地處北半球溫帶區內,是大陸性氣候、溫和的海洋性氣候和地中海亞熱帶氣候的交匯點,其中受大陸性氣候的影響較大,屬大陸性溫帶闊葉林氣候。匈牙利的氣候變化較大,國內不同地區之間溫度差別也較大,全年平均氣溫為10.8℃。7月和8月最熱,雖然夏天的平均氣溫在21.7℃之間,但這兩個月的氣溫有時會超過30℃,最高達到34.5℃。冬天也不很冷,最冷的月份在1月和2月,平均氣溫為-1.2℃。全年日照時間為2038小時,南方的日照時間較多。年平均風速為2.2米/秒。
喀爾巴阡山擋住了來自地中海的水氣,因此,匈牙利的氣候比較乾燥,降水較少,年平均降水量為630毫米,西部地區的降水量最大,蒂薩河中游地區的降水量最小。在春、夏和秋末,地中海式氣候對匈牙利氣候的影響很大,經常會有暴雨和大雨,但夏末的降水較少,而秋末冬初最潮濕。每年降雪量的變化很大。
從地區看,匈牙利東北部與西部地區的氣候差別比較明顯。東北部更靠近內陸,所以大陸性氣候特徵明顯,夏季多雨、高溫,冬季乾燥、寒冷;西部地區一年四季都受地中海式氣候與大西洋暖流的影響,冬季比東北部地區暖和。
D. 全球氣候變暖對德國有哪些影響
德國位於中歐!有溫帶海洋性氣候和溫帶大陸性氣候,溫度升高一定程度威脅德國沿海低窪的港口,當地農業主要是畜牧業和種植業,溫度升高也會對其造成一定的影響.溫帶海洋性氣候地區將更加溫暖濕潤,溫帶大陸性氣候地區將更加寒冷乾燥!
E. 全球變暖對農業有巨大影響,那麼究竟對農業生產造成怎樣的影響呢
如果人類不採取措施減緩溫室氣體的排放,會有怎樣的後果?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先了解一下氣候正在經歷著一個什麼樣的變化,科學家從全球平均氣溫和海溫升高,大范圍積雪和冰融化,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的觀測中得到氣候系統在變暖的結論。而氣候變暖的原因已經被普遍接受,即工業革命以來,人為活動致使的溫室氣體排放增多。
農業生產是關繫到國計民生的大事,氣候變化對糧食安全的影響也逐漸引起世界各國的警覺,我國政府已經有了一系列的適應對策,包括調整農業結構和種植制度等,科學家也提出可以充分利用二氧化碳濃度升高帶來的增產作用來解決未來糧食安全的問題
但這並不等於我們可以放任氣候繼續因為人為溫室氣體過度排放而迅速變暖,氣候變暖的影響是全球范圍的,各國都應該採取措施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降低未來社會方方面面的風險,為了達成這一個共識,人們把目光都聚向了將於2009年12月7日—18日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召開的世界氣候大會,並將其比喻為「拯救人類的最後一次機會」的會議。
F. 全球氣候變化可能對世界農業帶來哪些有利和不利的影響
有利:溫度升高對高緯度地區有利,部分地區降水增加,氣候更適宜,有利於增產;
不利:低緯度地區溫度超過最適溫度,作物減產;極端事件增多,作物減產風險增加
G. 德國自然條件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地形北德平原!氣候水源多條河通過
H. 氣候變化對農業具有什麼樣的影響
氣候變化對農業的影響:
1.將使世界主要糧食帶向極地擴展,使較為寒冷的高緯度地區的農作物生長期延長,產量相應增加。
2.使中緯度地區地表的蒸發加大,地下水位下降,旱情趨於加重。
3.使低緯度的高溫和伏旱加劇
4.還會使農業病蟲大量繁殖,因此對農作物的危害也會加劇。
5.中、低緯度地區糧食產量下降。(世界上主要產糧地區是分布在中、低緯度地區,高緯度地區的耕地面積有限,因此高緯度地區所增加的糧食產量遠遠不能補償其他地區糧食的減產。)
6.海平面上升,海水會向內陸倒灌,鹽土向內陸擴展,使農作物生長地區的鹽漬化和沼澤化更加嚴重,靠近沿海地區的種植面積減少,糧食產量下降。
7.使土地的荒漠化加劇.
I. 氣候變暖的危害有哪些
氣候變暖給地球和人類將帶來什麼樣的後果?世界野生生物基金會的一份報告說,由於氣溫不斷上升,珊瑚礁和紅松已經受到損害,而這種損害還將波及數萬種其他植物和動物。報告說,目前已經發現2.2萬多種植物和動物面臨滅絕的危險。
德國聯邦議院「保護大氣層」調查委員會,最近邀集的一次專家聽證會認為,氣候變暖對農業具有「破壞性影響」。印度和非洲撒哈拉地區降水量的減少對糧食產量將帶來災難性的影響,南半球的發展中國家也將受到土壤乾燥化、土質惡化和水土流失的打擊。專家們指出,氣候變化之快超過了農業生態系統的適應能力。
來自氣候變暖的最大威脅要算冰川融化導致的海平面上升。氣溫升高,南北兩極的天然冰庫和中低緯度高山上的冰雪就會融化,海水本身也會產生熱膨脹,這都將導致海平面的上升。據預測,如果平均氣溫上升1.5~4.5℃的話,海平面將上升25~100厘米。海平面的上升除了淹沒沿海低地外,海底地震和海洋風暴會隨之增加,海洋潮汐也將發生變化。這些變化,將直接影響到目前生活在沿海60千米范圍內的10多億人口,世界上30%的大城市將受到海潮的威脅,許多島嶼將從地圖上消失。
氣候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寶貴資源。氣候變暖是人類自身活動造成的災難。因此,控制廢氣排放,減少礦物燃料的使用,大力開展植樹造林,以降低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才能有效地抑制由於全球氣候變暖給人類帶來的災難。
J. 目前,由於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以下哪個大陸的農業生產受到的影響最大
氣候變化對國民經濟的影響可能以負面為主。
氣候作為一種重要的自然資源,同時作為自然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兩個不同的方面在社會經濟系統中發揮作用。氣候變化會程度不同地影響到全球和各地區社會經濟的方方面面,如主要農作物及畜牧業的生產、主要江河流域的水資源供需、沿海經濟開發區的發展、人類居住環境與人類健康以及能源需求等。人類社會系統對氣候變化的敏感性和脆弱性,隨其地理位置、時間、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環境條件而變化。
農業可能是對氣候變化反應最為敏感的部門之一
我國是農業大國,氣候變化將使我國未來農業生產面臨產量波動增大、布局與結構調整、成本與投資增加等問題。
農業生產的不穩定性增加,產量波動大氣候變化對我國作物生產和產量的影響,在一些地區是正效應,在另一些地區是負效應。對產量的影響可能主要來自於極端氣候事件頻率的變化,而不是平均氣候狀況的變化。
據估算,到2030年,我國種植業產量在總體上因全球變暖可能會減少5%~10%左右,其中小麥、水稻和玉米三大作物均以減產為主。但氣候變暖對不同地區和不同種類作物的產量影響不同,我國水稻、小麥以及玉米品種多,品種間差異也很大,因此要有意識地調整農業種植制
度、選育抗逆性強的品種和選擇適當的生產措施等,使之適應氣候變化。
農業生產布局和結構將出現變動氣候變化對我國農業影響的研究表明,年平均溫度增加1°C時,大於10°C積溫的持續日數全國平均可延長15天左右,冬小麥的安全種植北界將由目前的長城一線北移到沈陽-張家口-包頭-烏魯木齊一線。氣候變暖還將使我國作物種植制度發生較大的變化。據計算,到2050年,氣候變暖將使三熟制的北界北移500千米之多,從長江流域移至黃河流域;而兩熟制地區將北移至目前一熟制地區的中部,一熟制地區的面積將減少23.1%。
氣候變暖後,我國主要作物品種的布局也將發生變化。華北目前推廣的冬小麥品種(強冬性),因冬季無法經歷足夠的寒冷期而不能滿足對低溫的要求,將不得不被其它類型的冬小麥品種(如半冬性)所取代。
農業生產條件改變,農業成本和投資大幅度增加氣候變暖後,土壤有機質的微生物分解將加快,造成地力下降。在高二氧化碳濃度下,雖然光合作用的增強能夠促進根生物量增加,在一定程度上補償了土壤有機質的減少,但土壤一旦受旱,根生物量的積累和分解都將受到限制。這意味著需要施用更多的肥料以滿足作物的需要,施肥量的增加意味著投入的增加。
隨著氣候變暖,作物生長季延長,昆蟲在春、夏、秋三季繁衍的代數將增加,而冬溫較高也有利於幼蟲安全越冬。溫度高還為各種雜草的生長提供了優越的條件。因此,氣候變暖可能會加劇病蟲害的流行和雜草蔓延,這將使農葯的施用量增大,農業生產成本自然也要增加。
氣候變暖將導致地表徑流、旱澇災害頻率和一些地區的水質等發生變化,特別是水資源供需矛盾將更為突出
水資源對全球變暖的響應問題,是事關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大問題。全球變暖會影響整個水循環過程,可能使蒸發加大,可能改變區域降水量和降水分布格局,增加降水極端異常事件的發生,導致洪澇、乾旱災害的頻次和強度增加,使地表徑流發生變化。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地表徑流將發生變化
對於全球變暖後地表徑流的變化,現在比較一致的預測是:到2050年,全球年平均徑流變化將表現為高緯和東南亞地區徑流增加,中亞、地中海地區、南非、澳大利亞減少的趨勢。對我國而言,七大流域天然年徑流量整體上呈減少趨勢。全球變暖後,我國各流域年平均蒸發量將
增大,其中黃河及內陸河地區的蒸發量將可能增大15%左右。
水資源的供需狀況將出現變化隨著徑流減少、蒸發增大,全球變暖將加劇水資源的不穩定性與供需矛盾。盡管由氣候變化引起的缺水量小於人口增長及經濟發展引起的缺水量,但在乾旱年份氣候變化引起的缺水量將大大加劇我國華北、西北等地區的缺水形勢,並對這些地區的社
會經濟發展產生嚴重的影響,全球變暖對農業灌溉用水的影響遠遠大於對工業用水和生活用水的影響,尤其是在降水減少和蒸發增加的地區。預計,2010~2030年西部地區缺水量約為200億立方米,2050年將缺水100億立方米。而且西部地區由於缺乏供水工程等水利設施,水資源系統對氣候變化的脆弱性較大。
旱澇災害出現的頻率等將發生變化全球變暖可能增強全球水文循環,使全球平均降水量趨於增加,但降水變率可能隨著平均降水量的增加而發生變化,蒸發量也會因全球平均溫度增加而增大,這可能意味著未來旱澇等災害的出現頻率會增加。
一些地區的水質將出現變化全球變暖後,一些地區由於蒸發量加大,河水流量趨於減少,可能會加重河流原有的污染程度,特別是在枯水季節。同時,河水溫度的上升,也會促進河流里污染物沉積、廢棄物分解,進而使水質下降。當然,年平均流量明顯增加的河流,水質可能會有所
好轉。
對氣候變化敏感的傳染性疾病傳播范圍可能增加,危害人類健康
眾所周知,許多通過昆蟲、食物和水傳播的傳染性疾病,如瘧疾等,對氣候變化非常敏感。全球變暖後,瘧疾和登革熱的傳播范圍將增加,這兩種通過昆蟲傳播的疾病將殃及世界人口的40%~50%。而且,氣候變化可通過各種渠道對發病產生影響,危害人類健康,其中包括對人體
的直接影響,對病毒、細菌、寄生蟲、敏感原的影響,對各種傳染媒介和宿主的影響,對人的精神、人體免疫力和疾病抵抗力的影響,等等。
人們因氣候變化而產生不適應的感覺,也會助長某些疾病的蔓延,使病情加重,甚至導致死亡。據研究,氣溫變化與死亡率有密切關系,在美國、德國等國的城市,當有熱浪襲擊時總體死亡率呈上升趨勢。全球變暖後,高溫熱浪將隨之增加,這將引起與熱有關的疾病和死亡增加。
全球變暖對人類健康造成的不利影響對貧窮地區的人口將是最大的。
氣候變化將影響人類居住環境大量研究表明,氣候變化將從下述三個方面對人居環境產生影響,一是氣候變化後,資源生產、商品及服務市場的需求產生了變化,使支持居住的經濟條件受到了影響;二是氣候變化對能源輸送系統、建築物、城市設施以及工農業、旅遊業、建築業等特定產業的一些直接影響,轉而對人居環境產生了影響;三是氣候變化後,因極端天氣事件增加以及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使得居住人口遷移。
人類居住目前正面臨包括水和能源短缺、垃圾處理和交通等環境問題的困擾,這些問題可能因高溫、多雨而加劇。
低海拔海岸區的城鎮化快速發展,正在迅速地增加那裡的人口居住密度,使得人為財富(城市)處於海岸氣候極端事件的威脅之中。
面臨氣候變化時,居民收入大部分來源於受氣候支配的初級資源產業,如農業、林業和漁業的經濟單一居住區,這些地區比經濟多樣化的居住區更脆弱。
盡管目前關於氣候變化對社會經濟系統的影響研究只是初步的結論,但氣候變化會對全球各地區的自然生態系統和社會經濟系統產生多方面的影響,將直接影響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這一點是確定的。
氣候變化可能帶來許多不利的影響,如:大部分熱帶、亞熱帶區和多數中緯度地區普遍存在作物減產的可能;對許多缺水地區的居民來說,水的有效利用率降低,特別是亞熱帶區;同時,受到傳染性疾病影響的人口數量增加,熱死亡人數也將增加;另外,大暴雨事件和海平面升高引起的洪澇,將危及許多低窪和沿海居住區;由於夏季高溫而導致用於降溫的能源消耗增加。
氣候變化也可能帶來有利的影響。
溫度升高使中緯度的一些地區存在著作物增產的可能;全球木材供應可能會增加;對某些缺水地區(如南亞部分地區)的居民來講,可用水量可能增加;中高緯度地區居民因冬季寒冷的死亡率降低;由於出現暖冬,取暖所需能源減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