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二戰德國為什麼不佔領柏林

二戰德國為什麼不佔領柏林

發布時間:2022-06-12 01:36:08

⑴ 柏林戰役的時候德國敗局已定,蘇聯沒有對柏林選擇圍而不打,這是為什麼呢

1945年4月,蘇聯紅軍經過16個晝夜激戰,付出了傷亡30萬人的代價,一舉攻克了柏林,那麼斯大林不惜重大犧牲搶占柏林有什麼原因呢?

⑵ 在二戰德國閃擊法國的時候,馬奇諾防線的法軍為何不趁機去攻佔德國柏林

法軍雖然有馬奇諾防線,但是要知道德軍也有自己的齊格菲防線呀。沖這一點法軍就不敢貿然的去攻佔德國柏林了,到時候打不贏就算了,還會讓自己損失慘重,這樣的買賣才不會選擇去做呢。還不如就安分守己地守好自己已有的疆土,等到自己實力真的足夠強大了,再來去攻佔其他想要的領土,到時候也就容易很多了。

法軍想要攻佔德軍這件事難度很大,不現實也無法做到,想要去攻佔德國柏林去交換首都是很傻的一件事,法軍還是有腦子的。

⑶ 二戰時期德軍為什麼佔領不了莫斯科,而蘇軍為什麼可以佔領柏林

到二戰後期德軍的精銳部隊都打光了,德國資源枯竭,社會生產力底下,蘇軍由於得到美國的物資援助,所以作戰能力大幅度提高。而德國雙線作戰,低估了俄軍的戰鬥力(人數),且在後勤准備不足的情況下陷入了冬季苦戰,英國的支援和後面加入戰局,打垮了德國。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信息:(求採納)

二戰德軍針對蘇聯制定了「巴巴羅莎」計劃,並付諸於實施後一舉打到莫斯科城下,但由於蘇軍的頑強防守和俄羅斯的嚴寒,莫斯科沒有拿下,這個計劃最終也沒有最終實現。導致德軍「閃電戰」的破產,被迫進入持久戰。之後又兵敗斯大林格勒,庫爾斯克。而蘇軍在「十次打擊」之後,最終攻克柏林。
過程雖然曲折,但我們來比較一下蘇德雙方的國力,裝備,損失和戰場的表現,就不難看出這也是一個必然的結果。

雙方的實力
人口
德國戰前,控制了近250萬平方公里土地和2億人口,其中德國人有5000萬左右,蘇聯戰前,包括入侵芬蘭和波蘭後新並入了一些地區,共擁有200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人口接近2億。去掉佔領區人口,蘇聯人口是德國的4倍。
按一般的人口比例計算,蘇聯當時擁有3000萬20歲至40歲的男性人口。以此類推,同狀態德國人,應該不會超過700萬人。
這些人口的差距到了戰爭後期十分明顯,蘇聯紅軍雖然損失慘重,但仍有源源不斷的後備兵員,支持其一直打到柏林,但反觀損失遠遠小於蘇聯的德國,雖然運用了獨特而有效的動員方法,且把徵兵年齡寬限到17至61歲,但也只動員起了1000萬人,之後就再也無法動員起任何人力了,可以說是耗竭了兵員,導致戰敗。
國力和軍工生產力

德國的生產能力和軍工生產能力不及蘇聯,以德軍的進攻主要依賴於裝甲部隊的坦克生產量為例,按照「閃電戰」之父古德里安將軍的要求,為完成德國開戰以後所要達到的進攻目標,德國的軍工廠需要將坦克產量達到800-1000輛/月,最低也不能低於600輛/月,然而即使在希特勒的強烈要求下,軍工廠一再努力,也只能將坦克產量提高到230輛/月。
而蘇軍,戰前德國派到蘇聯的一個觀察團就曾吃驚地發現,蘇聯僅一個坦克工廠在一天內就能生產的坦克22輛,而全蘇聯坦克的月產量是驚人的1500輛,這種工業能力是德國望塵莫及的,這種差距在戰爭爆發以後還會進一步的放大,成幾何級數的放大。
戰略資源
德國是一個資源嚴重缺乏的國家,特別是稀有金屬,尤其缺乏工業的血液——石油,1941年德國及其佔領國開採石油190萬噸,從煤中合成燃料410萬噸,還獲得了法國、比利時等一批國家的儲備880萬噸石油。但除了羅馬尼亞油田以外德國缺乏穩定的產油地。
蘇聯國土面積廣闊,各種資源,稀有金屬一應俱全,並有高加索有點源源不斷地原油供應,且高加索油田一直比較安全,德軍在43年斯大林格勒戰役前後曾經接近,但未能拿下,甚至沒能影響到它源源不斷地運出原油。
外來援助

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雙方所獲得的外援。德國從其盟國和仆從國也獲得了不少的援助,比如法國的卡車,捷克的槍械和羅馬尼亞的石油,但這些遠遠不能和蘇聯在戰爭中獲得的援助成正比,不可否認蘇兩衛國戰爭的勝利,英美等西方國家的援助起了相當關鍵的作用。
以下是蘇聯所獲得的一部分援助的簡單清單:
飛機18865架:美國援助15,481架,英國提供3384架。總共援助18,865架飛機,其中作戰飛機大約有17,000架。
坦克1.3萬多輛:美國提供了7057輛,英國和加拿大援助了5480輛。另外,也是最關鍵的西方提供了極其先進的光學瞄準器具及火炮技術,使蘇聯坦克的質量上了一個台階。特別是在蘇德戰爭初期,數天內蘇軍就損失了數千輛坦克,英美及時地向蘇聯提供了1000多輛坦克。其中英國750輛,美國180輛。這些坦克直接參加了莫斯科保衛戰。
大炮:15000門 ,其中美國援助了7944門紅軍最缺乏的高射炮。
另外英美等西方國家還向蘇聯提供了許多其他作戰物資:據不完全統計包括42萬多輛卡車和吉普車和11,075節車廂, 8700多輛拖拉機,4.7億多發子彈和炮彈,1981輛機車和35萬多台機床,汽車輪胎高達3,606,000件。35,800台無線電設備、1196部雷達和329部聲吶。

還有不計其數的軍裝軍靴禦寒裝備,僅英、美根據莫斯科議定書就給蘇聯運送了150萬雙軍靴,10500噸制靴皮革。各種戰略物資,鋼鐵稀有金屬也源源不斷的輸往蘇聯。包括87,600噸銅。
雖然這些數字是英美等國單方面提供的,有很多誇大和不實的成分,但可以說英美在自己也十分困難的情況下盡了自己的能力幫助紅軍,也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戰後出於政治原因蘇聯否認了這些。這些也曾經得到了紅軍傳奇式英雄朱可夫元帥的認可。
兵力裝備
有人把德軍初期的勝利歸結為兵力和裝備的壓倒性優勢,這也符合「多兵之旅必勝」的基本戰爭觀念,但這並不是事實,我們來比較一下雙方的兵力兵器的優劣。
戰前,德軍在蘇德戰線上擁有190個師550萬人,其中19個坦克師,14個摩托化師,他們裝備有坦克4300輛,火炮42000門,作戰飛機4980架。
蘇聯擁有180個師540萬人,其中有60個坦克師和摩托化師,他們裝備有坦克24000輛,火炮3.75萬門,作戰飛機7000架。

雙方兵力基本相當,火炮德國占優,飛機蘇聯占優,但差距都不是很大,坦克更是佔了絕對優勢,這還沒有考慮,蘇聯的生產能力,在戰前蘇聯的飛機月產量就達到了1200架,動員以後的能力可以翻倍,甚至幾倍。
坦克
我們提出坦克,這個在蘇德戰場上作用最關鍵的,也是一般被認為德國最強的兵器來比較一下。不僅在數量上蘇聯大大占優,達到6:1,且質量上的優勢更大。
當時德軍裝甲部隊還沒有強大的5號(豹式)和6號(虎式)坦克,那要等到43年以後的,他們只有3號和4 號中型坦克,他們的性能遠落後於蘇軍已經大量裝備的T-34中型坦克和KV-1重型坦克。尤其是後者,這種坦克德軍幾乎沒有一種坦克或者反坦克武器可以對付,曾經出現過一輛KV-1(另一種說法是KV-2)式阻擋一個德國步兵師整整兩天的說法。
德國3號4號坦克的短管坦克炮穿甲能力嚴重不足,相當部分反坦克任務只能依靠步兵火力完成。而且德國坦克的裝甲薄弱,難以抵擋蘇聯步兵反坦克武器攻擊。盡管德國坦克戰術運用的十分出色,以及良好的步坦協同,且在戰爭初期取得很大戰果。但4號等坦克性能的劣勢是無法迴避的,這也是德軍兵敗莫斯科的原因之一。
T-34坦克戰斗全重32噸。乘員5人,配有1門75毫米主炮,輔助武器為2挺7.62 毫米機槍,車長8.15米,車寬3.00米,車高2.72米,水冷柴油發動機功率373千瓦、最大行駛速度55公里/小時、最大行程468公里,越障礙高0.75米、越壕溝寬2.49米、爬坡35度。

而且這種坦克耐用性可靠性都很好,操作簡單,且生產工藝簡單,成本低廉,便於大規模生產,整個戰爭中共生產了53000輛,是二戰中最優秀的中型坦克,在戰爭後期他們甚至還可以憑借數量的優勢和虎式,豹式一較高下。
德軍馬克4型坦克戰斗全重23噸,乘員5人,配有1門76毫米主炮,輔助武器為2挺7.62 毫米機槍,車長6.63米,車寬2.88米,車高2.68米,發動機功率300馬力,最大行駛速度40公里/小時、最大行程210公里,越障礙高0.6米、越壕溝寬2.2米、爬坡30度。
兩者的差距十分明顯,單看全重就不在一個級別上,但即使是這樣,德國4號坦克在41年開戰的時候也只有幾百輛而已,當時德軍裝甲部隊的主力是性能更加糟糕的,裝有37毫米炮的馬克3型中型坦克,但數量仍然嚴重不足。
所以德軍的1號2號輕型坦克也大量被編入裝甲師並成為了真正的中堅力量,2號坦克全重不足10噸,火炮口徑都只有20毫米,1號坦克全重不足6噸沒有火炮,只有2挺7.60毫米機槍,根本不適合坦克戰,只可以作為支援坦克使用。另外德軍坦克的可靠性不強,出勤率不足一半。
綜上所述,如果把德軍在蘇德戰爭初期取得的巨大勝利歸結於擁有優勢兵力兵器和坦克,是不符合實際的。事實上蘇聯坦克的數量,質量都超過了德軍。那問題來自哪裡呢?是德軍先進的戰爭理論,高素質的官兵和蘇軍自己的失誤。
德軍的戰術

德軍很好的執行了現代機械化戰爭理論及大縱深穿插理論,他們的坦克雖然不好,但是卻很好利用了裝甲部隊的機動性,大膽穿插,以「鉗型」攻勢穿插蘇軍後方,分割合圍蘇軍,在空軍「斯圖卡」和步兵的配合下,大量消滅蘇軍,俘虜多達幾百萬,擊毀萬余輛蘇聯坦克。
坦克最早出現時用來支援步兵的,但20世紀20年代的英國的富勒將軍在起著作《裝甲戰》中提出:坦克部隊應該從單純協同步兵突破敵人堅固防線的任務中解放出來,在戰場上應合理利用其火力、速度、防護力的優勢獨自承擔一部分打擊作用。
當時這種學說並沒有引起西方各國的重視,只有法國的戴高樂上校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並出版了《建立職業軍》一書,可惜由於法國當局的愚蠢和保守,戴高樂雖然幾經努力,四處奔走游說,但換來的只有白眼,冷遇和大壓。
相對於英法的無視和排斥,德國將領們,包括希特勒本人則表現出了足夠的開拓性和靈活性,特別是被譽為德國裝甲兵之父古德里安將軍,他將富勒和戴高樂的理論與自己的理論相結合,提出了新的機械化戰爭形式:「在戰爭中裝甲兵部隊應承擔尖刀任務,在戰役層面上打開戰役缺口,爾後利用其機動性優勢不顧側翼迅速向敵後發展,癱瘓敵後勤指揮系統,由摩托化步兵跟隨其後填補戰場空缺,最後裝甲部隊回應配合步兵完成對敵一線主力的包圍殲滅。這也是二戰時期德軍自始至終所堅持的指導思想。」
這就是德國陸軍裝甲部隊橫掃歐洲的理論基礎,先進而且合理。
德軍的戰斗素質

德國繼承了普魯士王國的軍事體制,德軍本身就是一支專業素養很高的軍隊,並且在歐洲戰場獲得了豐富的實戰經驗,他有很出色的指揮官和具有頑強戰斗精神且具有戰鬥技能的士兵,其裝甲部隊更是擁有熟悉機械化戰爭的軍官和大量技術出色的坦克車組。
所以德軍可以在很困難得情況下仍然能堅持完成任務,比如:由於連續作戰和惡劣氣候,在莫斯科城下的德軍很多德軍師都只剩下三分之一的力量了,但他們仍然可以憑借自己的經驗和意志繼續進攻。
另外德軍擁有很多優秀的坦克車組,他們技術熟練,經驗豐富,大大彌補了裝備數量和質量的劣勢。
而蘇軍呢?
大清洗
大清洗都已經了解了,這里就不多敘述了,大清洗幾乎整個消滅了蘇聯紅軍的所有的中高級軍官,引用一組簡單的數字,就可以說明當時的情況:紅軍指揮人員和政工人員有4萬餘人被清洗,其中1.5萬人被槍決。其中槍決了5名元帥中的3人,包括有「紅色拿破崙」之稱的紅軍總參謀長,優秀的坦克專家圖哈切夫斯基元帥。16名集團軍軍長中的15名、人,67名軍長中的60人,199名師長中的136人,397名旅長中的221人。

大清洗之後很多陸軍師中軍銜最高的軍官竟然是大尉,這個軍銜在紅軍中一般會授予連長,最多不超過營長。營長如何指揮一個師?
蘇軍格里戈連科將軍的一段話:「世界上任何一支軍隊,它的高級指揮幹部在任何一次戰爭(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都沒有受到這樣大的損失,甚至全軍覆沒的結果也不至於如此。就是繳械投降的法西斯德國和帝國主義日本所損失的高級指揮幹部也比這少得多。」
放棄先進的戰術理論
大清洗的問題不僅僅在於使紅軍失去了一大批有能力有經驗的高級指揮員,而且他們當中一部分人所倡導的先進戰術也被推翻。
戰前相對於保守的英法,蘇聯的戰爭理論並不差,而且很有自己的特色,其中圖哈切夫斯基元帥曾經系統的闡述了裝甲兵大縱深穿插作戰的理論,元帥和他的部下們經過不懈的努力,使蘇聯在大規模機械化戰爭理論,特別是在大縱深穿插理論處於很領先的地位,並且在全世界率先成立了坦克機械化軍。
但隨著元帥的被清洗,他的理論被推翻,坦克軍也被解散,再次分散到步兵師,負責支援步兵,蘇軍又回到老路上。

而後來元帥所倡導的戰術正是德軍古德里安將軍和霍特將軍的兩個坦克集團軍在蘇聯運用的,並且成功的在基輔會戰中殲滅了蘇軍西南方面軍,打開了莫斯科的大門。基輔會戰基本就是圖哈切夫斯基元帥大縱深作戰理論的實戰版,這不能不說是一種諷刺。
蘇軍的戰斗素質
在國家危亡之際,紅軍官兵,至少部分紅軍官兵,表現出了大無畏的愛國精神,值得稱道,但作戰需要勇氣也需要專業的作戰技能,紅軍士兵的作戰技能不如德軍士兵,且由於大清洗,軍官素質差,缺少經驗。
倉促間蘇聯不得不將沒有經驗的新兵甚至老百姓送上戰場,雖然延遲了德軍的攻勢,但也大大增加了自身傷亡,而且根本無法最終而知對方的進攻。影片《兵臨城下》的前20鍾也表現了這種現象,雖然這只是電影,而且也是在故意醜化蘇聯。但用新兵甚至老百姓消耗德軍精銳部隊的戰術,蘇軍直到斯大林格勒戰役還在採用。
最糟糕的是蘇軍對坦克手,這種當時的技術兵種,被蘇軍當作消耗品使用,導致大量訓練不足的坦克手成為德軍王牌車組的戰績,戰場上新手的結局只有兩個,一個是成為老手,另一個就是成為老手的戰績。而且從被擊毀的坦克中逃生的坦克手還要參加步兵進攻,增加傷亡。好在蘇聯坦克操作簡單,不需要太多的訓練,這也是紅軍取勝的原因之一。
德軍初期勝利的還有一些其他原因其他的原因。

斯大林的指揮
斯大林戰爭初期死抱「蘇軍應該進攻」的理念不放,命令前線蘇軍盲目反擊,導致大量集結准備反擊的蘇軍師,被德軍「斯圖卡」攻擊機和裝甲部隊消滅在公路上。
以後又剛愎自用,拒絕朱可夫等人的正確意見,甚至把持不同意見的朱可夫發配到不打仗的預備隊方面軍做司令。雖然斯大林「不許後退一步」的命令表現出了蘇聯的決心,一定程度挽救了蘇聯,他不願放棄基輔等地,又導致基輔,斯摩棱斯克等會戰的失敗,使人數並不落下風,且准備更好的蘇軍大量被殲,被俘者的數字更是巨大。
好在總算隨著一場一場的大敗慘敗,斯大林也意識到了自己的問題,逐漸放權於朱可夫,華西列夫斯基,巴格拉米揚,瓦圖京等等有能力的將領,也是紅軍之後重掌主動權的原因。
這里需要提一下有些爭議的基輔會戰。
基輔會戰

有種說法說是基輔會戰耽誤了向莫斯科進軍的時間,在戰爭爆發以後本有機會一舉拿下莫斯科,但卻分兵攻打其他目標,等回過頭想佔領莫斯科時,最佳戰機已失。不過希特勒先攻打其他目標也非完全沒有道理。
基輔戰役殲滅的是紅軍西南方面軍,而西南方面軍的主要任務就是保衛莫斯科的大門,他的裝甲部隊十分強大,甚至不次於整個德軍。西南方面軍僅僅坦克師就有12個,摩托化師6個。紅軍中再也沒有哪個方面軍的裝甲部隊可以和他相提並論的。
以德國第二,三坦克集團軍殲滅西南方面軍的戰果來看,它也是相當強大的:德軍共殲滅兩個集團軍全部、一個集團軍大部共計22個步兵師,7個坦克師、6個摩托化師,先後俘虜了29萬蘇聯軍人,包括數名軍長和師長;俘獲和擊毀蘇軍坦克2500輛,火炮1500門。
如果德軍不顧一切的沖向莫斯科,他僅在蘇聯境內就有一千多公里的補給線怎麼辦,西南方面軍可以毫不費力地切斷德國中央集團軍群的補給線,而德軍的結果將和拿破崙的法軍一樣。
沒有拿下莫斯科,斯大林格勒,乃至輸到整個戰爭的原因,除了雙方懸殊的實力差距,也有客觀原因。
嚴寒

這點記錄多多,不必再說了,倒在冰天雪地俄羅斯大草原上的精英部隊不止一支,包括拿破崙的法軍和查理十二的瑞典大軍(瑞典曾經也是歐洲軍事強國,與俄國爭奪國歐洲的主導權)。
狂妄自大
當莫斯科戰役正在進行的時候,希特勒就狂妄地宣稱,即使莫斯科投降,我們也不接受。他計劃把莫斯科變成一個湖泊。一個人一個國家的能力太強的時候,就會自信,但自信過度膨脹也就成為了自負,驕兵必敗這個理論在什麼時候都適用。也可以德國敗給了自己,敗於過於狂妄。
沒有實行全面的戰爭動員
希特勒如果在戰爭一開始就實行戰爭總動員,德國並不是沒機會,完全有可能一口氣推到蘇聯遠東。但狂妄的希特勒沒這樣做。在戰爭中,德國本土還是歌舞生平,大量的資源被用來生產奢侈品。而蘇聯則是一切為了戰爭,全民皆兵,男人上戰場,女人生產武器裝備。
納粹的信仰決定了他們追求高水平的物質生活,即使在戰爭中也不願意放棄。等到了43年發現形勢不妙,才實施總動員的時候,可惜為時已晚,而且美國大規模的戰略轟炸(簡單的說就是隨便轟炸,以前的空襲只針對軍事目標)也抵消了這種總動員的努力。

種族主義
這是個比較敏感的問題,但凡是都有它的兩面性,種族主義確實凝聚了德意志民族,使其爆發了難以想像的強大的潛力,短短幾年橫掃歐洲,消滅800萬盟軍,佔領了幾十倍於自身國土的面積。
但它又盲目的排外,使德國失去了大批非德意志民族的人才,其中包括愛因斯坦。這上面的損失是難以估量,難以衡量的。戰爭是人的較量,人才是必不可少的。
而且由於種族主義,德國在蘇聯大量清洗猶太人,斯拉夫人,這激起了蘇聯人民廣泛的敵對情緒,同仇敵愾,打擊德軍。
未能利用蘇聯內部矛盾
如果德國能夠採用的正確的政策,抓住了對蘇聯的弱點進行打擊,蘇聯確實有很大的可能會瓦解。

當時蘇聯政權並不十分牢固,國內的敵對勢力還很有市場,但德國沒有注意到這些,到最後竟然出現了,俄國白匪軍將領號召國民保衛蘇聯的情況,要知道蘇聯紅軍和白匪軍的仇恨絕對要比蘇德矛盾深多了。
希特勒是痛恨布爾什維克的,他為什麼不利用蘇聯內部那些同樣痛恨布爾什維克的人呢?這其實仍然是由於過分的種族主義而引起的,同樣是缺乏策略的表現。因為過於自信而沒考慮除了軍事手段之外的方法,而且看來德國人也確實不精於此種謀略吧。
小結
德軍利用自己的出色表現和蘇軍的失誤,加上德軍裝甲部隊新戰術的合理運用,一舉打到莫斯科城下,殲滅了數百萬蘇軍,擊毀和繳獲了12000輛蘇軍坦克,已經是大大的成功了。但精疲力竭的德軍在莫斯科城下,還要面對更多的蘇軍和蘇軍坦克,後面的事情也只能是盡人力,而聽天命了。
而且即使德國拿下莫斯科。也很有可能會陷入持久戰。德國戰爭初期取得勝利的戰術基礎就在於閃電戰,如果閃電戰變成持久戰,失敗的機率就會大增。
德國錯誤的估計英國抵抗的決心,錯誤的估計蘇聯的實力,這都是致命的戰略錯誤。最終導致戰爭又閃擊戰轉為持久戰,後來直至美國參戰,諾曼底登陸以後,德軍兩線作戰,柏林的陷落也就在所難免了。

二戰德國對蘇聯戰爭的勝利可能性本來就很小。雙方人力資源,物質資源,德國都無法和蘇聯比,其次蘇聯的領土縱深大,德國就算斯大林格勒,莫斯科戰役取得勝利,拿下高加索油田,後面還有洗不利於,還是會陷入持久戰。
進攻蘇聯的「巴巴羅莎」計劃最後沒有達到它的戰役目的,但也不能說他是完全失敗,德軍的進攻到達了幾乎不可能達到的位置。德軍已經創造了戰爭史上的一個奇跡。但一兩個奇跡改變不了最後的結果。

⑷ 柏林被攻陷,德軍本土外還有數百萬大軍,為何不繼續抵抗呢

1945年柏林淪陷,此時德國還有超過600萬大軍,為何自詡戰爭機器的德軍不是選擇繼續抵抗,而是在柏林被攻陷後便選擇了投降?深究其背景、條件、歷史客觀狀況等,我們不難探究其中奧秘。



綜上所述,其實德軍在當時選擇全面投降是一個最好的結果,畢竟當結局已經預知還繼續頑抗的話,受苦受難的也只是戰場上的士兵和當時德國的普通民眾,就比如二戰後期的日本,在預知了投降是最終結局之後,依舊野蠻地想要全民玉碎,然而迎來的卻是兩顆原子彈。

⑸ 二戰末期的德國人在首都柏林被攻下以後的沒幾天就投降了,為什麼不繼續打下去我想知道原因。

柏林被攻破之前,美英法軍隊自西向東,蘇聯自東向西幾乎將德國各地主要納粹武裝勢力打殘,所以在柏林攻防戰時,柏林德軍幾乎沒有得到任何援助;而且作為戰爭發起者的最高元首希特勒吞槍自殺,德國已失去了繼續戰爭的理由和精神支柱;加上長期以來戰爭損耗已經耗盡了德國最後的戰爭潛力,縱使想要繼續打下去也已經沒有了後力

⑹ 二戰時期德軍為什麼擋不住蘇軍攻陷柏林

戰爭早期德軍在西線作戰時的失誤和為後來作戰埋下的潛在威脅,其實早在德軍閃擊法國時,德國犯下的戰略敗筆和失誤已為後來的戰敗埋下了禍根。我們讓時間回到1940年5月20日,那時德軍的坦克集團軍已推進到了布倫和加來,並將英法軍隊逐漸包圍在敦刻爾克。此時英法軍隊的厄運此時看來已是命中註定的了,然而就在這時,第19裝甲軍和第41裝甲軍同時接了裝甲兵團司令克萊斯特發來的命令,要他們停止前進,並稱「敦克爾克之敵將全部留給戈林元帥的空軍去解決」。古德里安接到命令後,立即向克萊斯特提出了質問和抗議,但得到的最後答復是:「這是元首親自下達的命令,必須執行。」然而,僅靠空軍去完成此項使命事實上證明卻是力不勝任的。古德里安和萊因哈特只得遵命停在運河一線按兵不動,而眼睜睜地看著英法比聯軍從敦刻爾克上船逃走。然而當德軍於5月26日重新收回成命並下令坦克部隊再次投入攻擊時,卻已經延誤了戰機。聯軍利用這一轉瞬即逝的喘息機會,得以實施從海上撤退的「發電機計劃」,英法軍隊扼守敦刻爾克直至六月四日,在此期間,他們利用戰艦,漁舟、帆船,三桅船以及其它海運工具將32.4萬人,其中法軍8.5萬人撤過了海峽。撤離的英法軍隊雖然被迫棄掉了全部裝備輜重,然而卻畢竟保留了有生力量,以致他們隨時都會重新具有抵抗德軍對英國本土發起入侵的能力,甚至還可能重新越過海峽,卷土重來。然而事實上歷史也證明了:沒有1940年的盟軍在敦克爾刻的順利大撤退,就沒有後來1944年的盟軍在諾曼底順利進行的大規模登陸!
征服法國之後,德國元首德軍開始實施他的「一項非常勇敢的偉業」--------「海獅計劃」,但事實上德軍並沒有打算真的想發起一場入侵不列顛的戰爭。德軍卻仍然把立足點放在英國將會屈服上面,因此他還沒有制定好對英國的作戰計劃。到了那時,一個被命名為「海獅計劃」的對英作戰方案才被臨時拼湊出來。但由於後期戰略上的失誤(8月底,重點攻擊英國空軍基地和飛機製造廠,使英軍損失慘重,精疲力竭,即將崩潰之時,但是從9月份開始卻出於報復柏林遭受空襲的思想,轉而空襲倫敦,致使英國空軍獲得了寶貴的喘息之機,迅速恢復戰鬥力,從而與不列顛之戰的勝利失之交臂!)使得「海獅計劃」功虧於潰。此役德軍共損失了1700多架戰機和6000多名飛行員 ... ...
入侵王牌的第一個前提的空軍轟炸變成了強弩之末,從歷史上看不列顛之戰絕對是戰爭的轉折,隨著德軍飛機的紛紛墜地,就已經埋下了日後德國失敗的伏筆!然而這時,秋天的暴風雨季節開始了,「海獅計劃」被暫時推遲。直到一九四一年春天,「海獅計劃」才正式開始。但是由於後來德軍開始入侵蘇聯,所以「海獅計劃」計劃被無限期的擱置和推遲了。
由於德軍沒能在空中閃戰中徹底打垮英國,而「巴巴羅薩」計劃已是箭在弦上,因此德軍被迫修建了漫長的大西洋壁壘,處於兩線作戰,重蹈一戰覆轍,而就是因為這使得英國成為了一把高懸在北大西洋上的利劍始終威脅著德軍*。
( 2 )1942-1943年間德軍遭遇的挫折分析及深層探討
1941-1942年的蘇聯正承受這這場戰爭的主要壓力。雖然德國的東線力量已經在逐步被削弱,但是德國仍然發動了一系列的戰役繼續對蘇聯的進攻。1941年12月25日,當日本對珍珠港進行空襲後,使得美國也加入了這場戰爭,二戰規模進一步擴大化。此外在北非的德國非洲軍於1942年夏天推進到了阿拉曼一線,從1942年8月開始,英軍開始逐步擊退德軍。1942年11月,美英盟軍在北非的摩洛哥和阿爾及利亞登陸。1942年11月19/20日,蘇軍將德第6集團軍包圍在斯大林格勒,最終德軍第6集團軍於1943年一月底/2月初投降,最初的23萬德軍只有9萬人被俘虜。1943年5月13日,困守在突尼西亞的13萬德國士兵和18萬義大利士兵投降。

在1943年的最初5個月,德軍損失了超過70艘U艇。鄧尼茲命令於1943年5月24日暫停在大西洋的破交戰,封鎖英國失敗。1943年7月實施的「城堡計劃」德軍集中了超過3000輛坦克和1850架戰機卻沒能突破蘇軍在庫爾斯克的戰線,這也是德軍在東線的最後一次戰略進攻。1943年7月10日,盟軍在西西里登陸,用了38天的時間佔領了全島,這樣盟軍就獲得了一個極其重要的出發基地,他們的遠程轟炸機可以威脅整個第3帝國了。1943年夏,德軍必須從本來就很緊張的東線抽調部隊投入義大利和法國南部。1943年9月3日,盟軍登陸義大利本島。1943年9月8日義大利宣布投降,並於1943年10月13日對德宣戰。至此美軍的地面作戰陷入停頓,直到44年的西線登陸開始才重新開動。因此成為了日後被稱為漁翁得利的有力證據。
如果我們仔細分析一下各個戰場就不難發現1942-1943年間的德軍已逐漸陷入被動局面,理智的人便會看出勝利的天平已開始向同盟國方偏轉,軸心國的大廈即將頹塌。那麼就讓我們對1942-1943這段二戰最關鍵的時節各個戰場上的德軍遭遇的挫折進行一下綜合分析及深層探討。
1 斯大林格勒會戰中德軍的失誤
斯大林格勒位於伏爾加河下游、頓河以東約60公里處,是蘇聯南部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水陸交通的中轉站。也是來自高加索的石油轉運站和重要的軍事工業基地。當時德軍的設想是:奪取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切斷伏爾加河的交通命脈,奪取巴庫油田,烏克蘭的小麥和頓吧斯的煤。再向東北迂迴包抄莫斯科,南出波斯彎與日本會師印度洋。按照德軍的要求,德軍最高統帥部擬定了1942年夏季南方作戰計劃,代號「勃勞」。其主要內容是:戰役由博克元帥發動(但在其攻下沃羅涅日後,被撤職),利斯特A集團軍群以克萊斯特第1裝甲集團軍為左翼,魯夫第17集團軍為右翼,分別從哈爾可夫南面和塔甘羅格北面向東和東南方向進攻,佔領頓河下游的羅斯托夫,向高加索進軍;博克B集團軍群以霍特第4裝甲集團軍和魏克斯第2集團軍為左翼,保盧斯第6集團軍為右翼,分別從庫爾斯克南面和哈爾可夫北面向東和東南方向突擊,佔領頓河上游的沃羅涅日,向斯大林格勒前進。但在此時德軍和他的高官們卻犯了一個關鍵性錯誤:在繼續行軍高加索的同時,再向斯大林格勒進攻,這樣使得原本已是兵力沒有富餘的德軍進一步分散了兵力(如同當年分兵同時進攻烏克蘭和列寧格勒一般)犯了兵家之大忌。

⑺ 二戰時德軍為何明知會敗也要死守柏林

1945年4月,蘇聯軍隊打到了柏林和布拉格外圍時,西線的英美盟軍也已打到了易北河。此時的納粹德國已經到了末路,但德軍依然在柏林做著拚死的抵抗。柏林戰役結束時,德軍共傷亡25萬士兵,曾經繁華的柏林市區也在戰火下變成了一片廢墟。德軍為何在註定的失敗下還要進行這種無意義的抵抗呢?這不是讓他們的士兵送死嗎?

在二戰結束後,歷史學家們將這種毫無意義的抵抗認為是希特勒妄想症的象徵,因為他到了戰爭最後時刻仍沒有認清楚形勢,還幻想能夠贏得戰爭。這種不看法並不是無稽之談,希特勒素來信奉「要麼勝利,要麼滅亡」的極端人生信條,他很有了能是想再柏林與蘇聯軍隊決一死戰。這種看法並不是希特勒一個人這么想,當時納粹的國防軍事精英們也堅決主張死守柏林,他們的理由才是最主要的。

柏林戰役之前的一位德軍將領曾這么評價防衛柏林的任務,他說:「我們只要堅持到聯軍從西面打過來,我們的歷史使命就算完成了。」這句話算是道出了真相,納粹德國當局出於與蘇聯在意識形態上的敵視和差異,希望柏林落在英美的手裡,這樣還能盡可能的保障德國在戰後的利益。他們會這么想並不只是意識形態問題,曾經的俄國在漫長的歷史上與歐洲其他國家產生過很多摩擦,歷史上包括德國在內的很多西方國家並不認同和俄國,他們以為即使在這一刻,歐洲諸國也不會忘記歷史上的恩怨。

然而,德國最後只得面臨現實:英美聯軍與柏林尚遠,而且蘇聯集合的攻打柏林的軍隊實力遠超守城德軍。等到英美聯軍趕到柏林時,蘇軍早已迅速佔領了整個城市。雖然戰後的柏林還是被盟軍分區佔領了,但總歸比全部落入蘇聯手中的好,畢竟蘇聯人與德國人之間才是血海深仇。當時的德國人怎麼也不會料到世界局勢變化如此之快,英美根本就接受不了不同社會形態的蘇聯,德國被分裂成了東西兩德,冷戰爆發。

⑻ 二戰中德國人最後為什麼沒能守住柏林

柏林戰役是一座孤城的防禦戰,而斯大林格勒戰役是包括整個斯大林格勒地區的大會戰,蘇軍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並沒有被完全保衛,就像莫斯科會戰一樣,值得根柏林戰役比較的是列寧格勒圍城戰,不過列寧格勒圍城戰雖然時間很長但是德軍也沒有完全把城圍死,蘇軍仍然可以通過冰面進行補充。

⑼ 二戰之中,柏林之戰幾百萬德軍為何不回援柏林呢

當時,德國真的走投無路了。上西里西亞是德國軍隊的最後一個工業區,也被蘇聯軍隊佔領。德國軍隊最多隻能抵抗幾個月。此時,包括總參謀長在內的德國將領早已明白,勝利沒有希望,只希望盡最大努力阻止蘇聯軍隊的進攻,希望與英美達成和平,共同對付蘇聯。反擊只是一種幻想。每個人都知道柏林是最後一戰。除此之外,如果幾百萬德軍回援,數百萬人聚集在柏林要吃沒吃的,蘇軍就不那麼著急打了,先圍起來,餓死一大批德軍再說。

當戰爭快要結束時,德國將領們知道,再次作戰只會讓他們自己更加內疚。他們在蘇德戰爭中犯下了滔天罪行。他們只是想早點向盟國投降,以免落入蘇聯軍隊之手,去西伯利亞干苦活,扛木頭。

⑽ 為什麼二戰中美軍和英軍沒有率先進攻柏林呢而是讓蘇聯,

1.柏林是德國法西斯的心臟,不是那麼容易就能攻克的。柏林的防守非常堅固,蘇聯先進當然損失最大的自然是蘇聯了。 2.蘇聯不受盟軍指揮,即使沒有協議進攻柏林,蘇聯同樣會派兵進攻柏林。原因有很多,一個是為了以後與西方爭奪優勢,二是為了斯大林的功績,三是因為攻克德國可以讓蘇聯佔到很大便宜,雖然會死很多人,但是從德國擄掠走的東西足以讓斯大林高興的了。 3.美國與蘇聯有協議,柏林各分一半。朱可夫率先攻克柏林,法西斯的軍隊已經變成了殘余勢力,對於西方來說很好解決的,群龍無首的德國殘余,沒有士氣,沒有領袖,當然對盟軍來說很容易解決。不過,朱可夫確實NC,如果他把整個柏林都佔領了,那蘇聯將會得到很大的利益。
戰後,艾森豪威爾說,他之所以將柏林讓給蘇軍,是因為他知道柏林一役將使盟軍付出10萬士兵的生命。事實是:從攻克柏林的戰役打響,到德國宣布投降,在僅僅持續了18天的戰斗中,蘇軍死傷達30多萬人,平均每8個蘇軍官兵中就有一個人倒在攻克柏林的道路上

閱讀全文

與二戰德國為什麼不佔領柏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5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50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2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20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80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3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70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1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2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5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7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1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1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70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