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魯爾工業區的發展簡史
魯爾區的工業是德國發動兩次世界大戰的物質基礎。戰後又在西德經濟恢復和經濟起飛中發揮過重大作用,工業產值曾佔全國的40%。現在仍在德國經濟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魯爾工業區突出的特點是,以採煤工業起家的工業區,隨著煤炭的綜合利用,煉焦、電力、煤化學等工業得到了大力發展,進而促進了鋼鐵、化學工業的發展,並在大量鋼鐵、化學產品和充足電力供應的基礎上,建立發展了機械製造業,
特別是重型機械製造工業、氮肥工業、建材工業等,形成部門結構復雜、內部聯系密切、高度集中的地區工業綜合體。同時,為大量產業工人服務的輕工業,如服裝工業、紡織工業、啤酒工業等也有了很大發展。50年代以後,由於石油消費量逐漸增加,魯爾區的煉油工業和石油化工工業也迅速發展起來。70年代以後,電氣工業、電子工業有了很大發展。今天,魯爾區生產全國生產量80%的硬煤和全國生產量90%的焦炭,並且還集中了全國鋼鐵生產能力的2/3,電力工業、硫酸工業、合成橡膠工業、煉油工業、軍事工業等均在全國居重要地位。戰後在世界一些以採煤工業起家的老工業區嚴重衰退的時候,魯爾工業區仍具有較強的生命力。這與其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不斷調整區內的經濟結構與部門結構分不開的。
❷ 魯爾轟炸戰役經歷了怎樣的過程
魯爾區是德國最重要的工業區,空襲該地區對破壞德國的軍工生產可產生重要影響。戰役開始於1943年3月5日,當夜,英國轟炸航空兵共出動442架飛機轟炸了魯爾區內的埃森。這里是德國最大的軍工生產企業克虜伯的所在地。
在茫茫夜色之中深入德國本土作戰,最大的困難莫過於准確找到預定突擊目標。為此,英軍在1942年的作戰中,始終致力於改進導航技術,經過一年多的研製,終於將更為先進的「歐波」導航技術用於對德國的夜間轟炸作戰。5日夜,英國本土的氣象條件並不好,濃霧迷漫著英倫三島並一直延伸到英吉利海峽上空。這對第一次在實戰中使用的「歐波」導航系統是一個嚴峻的挑戰。
計劃規定,進攻開始時間為3月5日21時。飛在最前邊的是8架裝有「歐波」導航系統的「蚊」式飛機,它們以克虜伯的工廠為瞄準點,首先投下紅色標志彈,為後面的目標指示飛機和主力飛機指示地面目標,提供瞄準點。第二批引導飛機應在第一批飛機之後3分鍾到達目標上空,第三批引導飛機則在進攻開始後7分鍾到達目標上空。最後一批負責投擲紅色標志彈的「蚊」式飛機到達目標上空的時間為21時33分。作戰計劃規定所有投擲紅色標志彈的機組無需搜尋地面目標,只需根據「歐波」導航系統指示器的指示將紅色標志彈盲投下去。為了加強對地面目標的標識,英軍又專門抽出22架重轟炸機擔任目標指示飛機,負責投擲綠色標志彈。這些目標指示飛機沒有裝備「歐波」導航設備,因而以紅色標志彈為瞄準點,目視瞄準,投下綠色標志彈。
擔負主攻任務的轟炸機部隊被分為相互銜接的3個波次。第一波由「哈里法克斯」式轟炸機組成,進攻開始後2~20分鍾內進行突擊;第二波由「惠靈頓」式和「斯特林」式轟炸機組成,進攻開始後15~25分鍾內進行突擊;第三波由「蘭開斯特」式轟炸機組成,進攻開始後20~40分鍾內進行突擊。根據作戰計劃的要求,主攻部隊以紅色標志彈為主要瞄準點進行瞄準轟炸,在無法看到紅色標志彈的情況下,可根據綠色標志彈瞄準轟炸。
3月5日傍晚,422架飛機按照任務區分,分別從英國不同的機場陸續起飛。因機械故障、操縱失誤等原因,有56架轟炸機在到達目標前被迫返航。
轟炸德國——圖為皇家空軍在裝彈
20時58分,英軍第一架裝有「歐波」導航裝置的「蚊」式飛機投下了第一批紅色標志彈。21時03分,第一架負責投擲綠色標志彈的目標指示飛機也開始投彈。爾後,擔負轟炸任務的主攻部隊開始陸續進入攻擊。由75架「哈里法克斯」式轟炸機組成的第一攻擊波,除5架轟炸機提前或推遲進行攻擊外,其餘70架轟炸機都在預定時間內實施了轟炸。由141架「惠靈頓」式轟炸機和「斯特林」式轟炸機組成的第二攻擊波中,有106架轟炸機在預定時間內完成了轟炸。第三波次是由121架「蘭開斯特」式重轟炸機組成,其中86架轟炸機按預定計劃實施了投彈。破壞區處於市中心,這里約有160英畝的區域被夷為廢墟。克虜伯的工廠也遭到嚴重破壞,其中I3幢克虜伯工廠的最主要建築物被摧毀或嚴重破壞,至少有53個車間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英軍轟炸航空兵在這次作戰中共損失飛機14架,另有38架飛機受傷。
❸ "德國魯爾工業區改造"的報告(600字).
德國魯爾工業區
——資源型城市的轉型經典
魯爾區是歐洲最大的經濟區域,也是歐洲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區之一。魯爾區因萊茵河的支流魯爾河蜿蜒穿過而得名。德語中對「魯爾區」一詞有許多用法,最簡單的一個用法就是「飯鍋」。從這里不難看出,這個地區經濟發展對德國的重要性。
一、 情況簡介
魯爾工業區是德國最重要的工業區,號稱「德國的心臟」。它屬於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簡稱北威州)行政區劃內,位於德國西部、萊茵河下游,魯爾河與利珀河之間,。通常將魯爾煤管區規劃協會所管轄的地區,作為魯爾區(Ruhrg-ebiet)的地域界限,其面積為4593平方公里,佔德國面積的1.3%。
魯爾區既是生產中心,又是消費中心。區內人口和城市密集,人口達570萬,佔全國人口的9%,核心地區人口密度超過每平方公里2700人。以魯爾區為中心,方圓100公里內集中了5個50~100萬人和24個10~50萬人的城市,工廠、住宅和稠密的交通網交織在一起,形成連片的城市帶,是德國最大的消費核心。
二、 發展優勢
1、 優越的區位條件
魯爾區自古處於東西歐往來的「聖路」地帶,也是北歐通向中歐、南歐的捷徑,是歐洲的交通路口。
在近代資本主義發展中,又位於歐洲經濟最發達的「金三角」內:西邊與法、荷、比、盧的工業區呼應;北邊與丹麥以及瑞典南部工業區相距不遠;東北、南面又鄰近德國下薩克森州的濟重心區漢諾威—沃爾夫斯堡—扎耳茨吉待三角工業區、萊茵河下游以科隆—杜塞爾多夫為中心的工業區。
這樣優越的區位便於與歐洲共同體成員國間的貿易往來、本國工業區間聯系合作。
2、 煤炭資源豐富。
魯爾區有著豐富的煤炭資源。煤炭地質儲量為2190億噸,佔德國總儲量的3/4,其中經濟可采儲量約220億噸,佔德國90%。
魯爾區的煤炭煤質好,煤種全,為優質硬煤田,可煉優質焦炭的肥煤占儲量的3/5,煤炭所含的灰分(為3~18%)和硫分(為0.5%~1.5%)都低,發熱量高,其中肥煤的發熱量高達8600大卡/公斤。
3、水陸交通便利。
1萊茵河縱貫全工業區南北。
區外從萊茵河口上溯,可直抵杜伊斯堡港,並可通過杜伊斯堡到荷蘭鹿特丹港與世界各地進行貿易往來。同時魯爾區東部可利用多特蒙德—埃姆斯運河,經埃姆登港與海外聯系。
區內有萊茵河、魯爾河、利珀河和埃姆斯河的4條運河網,總長達425公里(包括通往埃姆斯河下游段),有大小河港74個,河道與港口均已標准化,可通行1350噸的歐洲標准貨輪。同時,所以,雖然魯爾區地處內陸,但由於它有著方便的水運條件,特別是萊茵河通海航運,使得它與沿海地區同樣具有廉價運費條件。
2陸路運輸與河運同樣發達。
從巴黎通往北歐和東歐的鐵路,由魯爾區穿過,且區內鐵路密度非常大,營運里程佔全國近1/5,多東西走向。
公路和高速公路四通八達,是區內及其它工業區聯系的紐帶,從德國西部通往柏林和荷蘭的高速公路均從區內通過。魯爾區公路汽車行駛的密度為全國平均密度的一倍,達每公里55輛。
三、歷史沿革
魯爾區歷史悠久,隨著工業革命之後,煤炭產業的興起和發展,魯爾區逐步成為了歐洲主要的工業基地。而鐵路、公路、運河組成的交通網的形成,更促進了魯爾去工業的蓬勃發展。與此同時,道路、工廠區和住宅等基礎設施增長迅速,短時間內就形成了一個新的城鎮聚集區。
二次世界大戰時期,魯爾區的重工業和資源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是德國發動戰爭的物質基礎。戰後又在西德經濟恢復和經濟起飛中發揮過重大作用,工業產值曾佔全國的40%。
1958年後,來自石油、天然氣等新能源的壓力,加之煤炭資源日漸枯竭,煤炭和鋼鐵行業危機開始顯現,極大地影響到魯爾區的就業狀態。1974年和1975年世界范圍的經濟危機給鋼鐵工業以沉重的打擊,鋼鐵業開始走向衰落。直至上世紀80年代末期,整個魯爾區的煤炭和鋼鐵工業都陷入了嚴重的結構性危機。
四、經濟轉型
為了應對生產結構單一、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世界性鋼鐵過剩、新技術革命的沖擊導致的「煤炭危機」和「鋼鐵危機」,北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進行魯爾區的經濟轉型和產業改革,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調整改造傳統工業,加大開放力度,吸引新興產業投資,充實區域產業結構。
1對傳統的老礦區進行清理整頓:關、停、並、轉那些生產成本高、機械化水平低、生產效率差的煤礦企業,集中到盈利多和機械化水平高的大型企業中去,更新設備和技術改造,調整產品結構和提高產品技術含量。對其他大型企業採取了穩定改造的政策,以避免社會動盪。
2改善魯爾區的投資環境,鼓勵新興工業遷入魯爾區,優化發展這些新興工業加入的有利條件:勞力充足,交通便利,及巨大的消費市場。
2、完善交通運輸網,推動區域綜合開發
魯爾區煤管協會在1968-1973年進行了交通規劃中提出,有計劃地對現有的線路進行技術改造,發展區內快車線。依照規劃修建了魯爾區波恩-科隆-杜塞爾多夫-多特蒙德、科隆-伍佩爾塔爾-多特蒙德兩條高速公路。區內架起了高架鐵道,為解決了鐵路公路交叉引起的矛盾,發揮了很高的效能。
魯爾區在水運優勢的基礎上搞好水陸聯運,加速南北向交通線路的建設,組成統一的運輸系統,把全區彼此分隔的工業區和城市緊密地銜接起來,對全區的綜合開發起了極其重要的先行作用。
3、科研與實踐相結合,將科技優勢轉化為生產力
1加強科研界與經濟界的合作。從多特蒙德、經過波鴻、埃森、哈根直到杜伊斯堡建立一條橫貫全區的"技術之路",把區內的經濟中心和研究中心聯系起來,以加快科研成果的應用,並建立"魯爾區風險資本基金會"和新技術服務公司,為新技術企業提供資金和咨詢。
2改革傳統教育,創立新興學科,並把高等院校的教育於本地區經濟發展相結合,州政府試圖將魯爾區建成"歐洲高等院校區"。現魯爾區擁有15所高等院校,14萬多大學生,其中對區域經濟有重要影響的理工科和經濟專業學生占總數的63.5%,比全國高12個百分點。
4、完善環境管理和基礎設施建設,重塑田園都市風光
州政府投資設立環境保護機構,頒布環境保護法令,統一規劃整頓園區環境問題。
1解決河流、大氣污染問題。
建立了完整的供水系統:在魯爾河面上先後建立起4個蓄水庫,108個澄清池,凈化污水;又在埃姆舍河口設立微生物凈水站,所以至今尚未發生過污水危害居民健康的狀況。魯爾河水利先進的工程設備除了能解決水污染問題外,還具有蓄水攔洪、發電、旅遊等多種用途。
另外,全區的煙囪自動報警系統已全部建起,各工廠都建立了回收有害氣體及灰塵的裝置,使大氣污染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2在區域總體規劃中制定了營造"綠色空間"的計劃。
全區進行了大規模的植樹造林。目前,區內共有綠地面積約75 000 hm2,平均每個居民130 m2(1968年魯爾核心地區這一指標只有18 m2),大小公園3 000多個,整個礦區綠蔭環抱,一派田園風光。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魯爾河上空蔚藍色的天空"早已成為現實,魯爾區所在的北威州擁有1 600多家環保企業,成為歐洲領先的環保技術中心。
經過多年的不斷調整與改造,魯爾區早已不是一個衰落的工業區,而恰恰相反正保持繼續發展的勢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也是資源型城市成功改造轉型的經典案例。
❹ 魯爾區鋼鐵產業開始於何時
德國魯爾工業區的工業基礎是德國發動兩次世界大戰的經濟後盾,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西德再次騰飛的基礎。魯爾德鋼鐵公開是與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的1908年,1923年到1935年飛速發展,1953年成為西德乃至歐州鋼鐵工業的中心和技術集成地,其蒂森克虜伯至今仍在世界鋼鐵行業佔有重要的地位。魯爾區是世界上最大的工業區之一。魯爾區不是嚴格的行政區域,它類似我國「蘇南」、「蘇北」這樣的區域概念。魯爾區位於德國經濟最發達的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簡稱北威州)的中部,是北威州的5個區之一,包括了11個縣市,其中有多特蒙德、埃森、杜伊斯堡等比較有名的工業城市。魯爾區共有550萬人口,約占統一後德國人口的617%。德國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平均246人,北威州為520人,魯爾區高達3475人。魯爾區有全世界最大的內河港口、繁忙的內河航道和歐洲最密集的鐵路網,高速公路四通八達。 魯爾區的工業有近200年的歷史。列寧在《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一書中多次提到的鋼鐵康采恩克虜伯公司1811年建於埃森市。隨後,蒂森公司、魯爾煤礦公司等一批采礦和鋼鐵康采恩也在這一地區創建。19世紀上半葉魯爾區開始大規模的煤礦開采和鋼鐵生產,逐步發展成為世界上最著名的重工業區。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魯爾區的重工業和資源對德國發動戰爭起了重要的作用。克虜伯公司在二戰中積極從事軍火生產,為納粹製造新武器。蒂森公司在二戰中成為希特勒政府的財政支柱。從1943年至1945年,這一地區成為盟軍主要的轟炸目標,75%的地區被炸,1/3以上的煤礦被炸毀。 戰後這一地區進行了重建,目前仍是德國西部最重要的工業基地。魯爾區和北威州其它地區(主要是科隆西部地區)年產煤約佔德國西部總產煤量的90%。魯爾區的鋼產量佔德國西部總產量的70%。魯爾區密集著煉鋼、軋鋼、制鐵、煉油、汽車、造船、機器和電氣設備製造等工廠。其中,克虜伯公司1996年注冊資本達1005億馬克。蒂森公司在戰後被清理解散,1953年重建,並成為歐洲最大的鋼鐵公司,1996年注冊資本達1565億馬克。
❺ 德國魯爾區與世界大戰的關系怎麼樣
魯爾區是德國最為重要的重工業基地,相當一部分軍事工業都集中在這一片狹長的區域,包括以克虜伯公司在內的一大批企業,德國軍隊裝備的各種武器從這里源源不斷的生產製造出來,是德國進行世界大戰的輸血管。所以二戰中,盟國轟炸機著重「照顧」了魯爾區,摧毀了德國的軍事工業產能,也就摧毀了整個德國軍隊。
❻ 魯爾工業區的改造啟示有哪些
東北是中國最重要的能源基地和重工業及裝備製造業基地,在中國國民經濟發展中佔有重要地位,從區域經濟發展戰略上看與德國的魯爾工業區有異曲同工之妙。
德國魯爾工業區是以煤炭和鋼鐵為基礎、以重化工業見長的重工業區,二戰前由於煤炭資源豐富,鋼鐵市場需求強勁,就業情況良好,人們生活水平日漸提高。
隨著戰爭的爆發及結束,戰敗後的德國經濟一派蕭條,加之煤炭資源的日趨枯竭,重化工經濟結構的弊端越發明顯,傳統的煤炭工業和鋼鐵工業開始走向衰落。
衰落原因
1、生產結構單一
魯爾工業區的工業生產集中於煤炭、鋼鐵、電力、機械、化工五大工業部門,其中,煤炭工業和鋼鐵工業是全區經濟的基礎,這樣的生產結構中,如果某一工業部門衰落則將引起全區生產的衰落。
2、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
20世紀50年代後,隨著石油和天然氣的廣泛應用,在世界能源的消費構成中,煤炭的比重逐漸減少,技術的發展使煉鋼的耗煤量逐漸降低,魯爾區的煤炭產量也逐漸減少。能源的消費構成是指所消費的能源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隨著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世界能源消費構成也在不斷發生變化。
❼ 萊茵—魯爾區的作用
魯爾區的工業是德國發動兩次世界大戰的物質基礎。戰後又在西德經濟恢復和經濟起飛中發揮過重大作用,工業產值曾佔全國的40%。現在仍在德國經濟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魯爾工業區突出的特點是,以採煤、鋼鐵、化學、機械製造等重工業為核心,形成部門結構復雜、內部聯系密切、高度集中的地區工業綜合體。魯爾區是以採煤工業起家的工業區,隨著煤炭的綜合利用,發展了煉焦、電力、煤化學等工業,進而促進了鋼鐵、化學工業的發展,並在大量鋼鐵、化學產品和充足電力供應的基礎上,建立發展了機械製造業,特別是重型機械製造、氮肥工業、建材工業等。同時,為大量產業工人服務的輕工業,如服裝、紡織、啤酒工業等也有了很大發展。50年代以後,由於石油消費量逐漸增加,魯爾區的煉油業和石油化工工業也迅速發展起來。70年代以後,電氣、電子工業有了很大發展。現在,魯爾區生產全國80%的硬煤,90%的焦炭,集中了全國鋼鐵生產能力的2/3,電力、硫酸、合成橡膠、煉油能力、軍事工業等均在全國居重要地位。戰後在世界一些以採煤工業起家的老工業區嚴重衰退的時候,魯爾區仍具有較強的生命力,是與其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不斷調整區內的經濟結構與部門結構分不開的。
❽ 魯爾區對於德國的重要性是什麼
早在「直射計劃」尚處於醞釀階段時,哈里斯便已率領英國的戰略航空兵發動了直指德國本土的魯爾轟炸戰役。魯爾區是德國最重要的工業區,空襲該地區對破壞德國的軍工生產可產生重要影響。戰役開始於1943年3月5日,當夜,英國轟炸航空兵共出動442架飛機轟炸了魯爾區內的埃森。這里是德國最大的軍工生產企業克虜伯的所在地。
❾ 二戰時魯爾區對德國發動戰爭取到什麼作用
魯爾區是德國的重要工業基地,交通便利,煤資源豐富。魯爾區的工業是德國發動兩次世界大戰的物質基礎。戰後又在西德經濟恢復和經濟起飛中發揮過重大作用,工業產值曾佔全國的40%。當前仍在德國經濟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魯爾工業區突出的特點是,以採煤、鋼鐵、化學、機械製造等重工業為核心,形成部門結構復雜、內部聯系密切、高度集中的地區工業綜合體。
❿ 魯爾區在二戰中的地位
魯爾工業區中包括了埃森、杜塞爾多夫、多特蒙德等主要城市,以採煤、鋼鐵、化學、機械製造等重工業為核心,工業產值曾佔全國的40%,在德國經濟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二戰中著名的克虜伯鋼鐵企業就位於魯爾工業區的埃森市。二戰期間,克虜伯鋼鐵帝國直接或間接僱用的人員就達20萬,為德國軍隊製造大炮、裝甲車、坦克、潛艇和各種輕武器,為納粹德國發動戰爭提供了強大的軍事裝備。
魯爾工業區是德國最為重要的工業區,是整個二戰期間納粹德國的軍需基地,也是德國發動世界大戰的物質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