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德國半數民眾為什麼支持重選舉
11月23日報道,德國媒體22日公布的一項民意調查結果顯示,約半數民眾支持新政府組閣談判失敗之後舉行新的聯邦議院選舉。
委託INSA輿情研究所做的民調顯示,49.9%的調查對象支持重新大選,以解決目前的組閣困局。
9月贏得大選後,以德國總理安格拉·默克爾代表的基民盟/基社盟(聯盟黨)為組成一個占議會多數議席的政府,與自由民主黨、綠黨展開聯合組閣談判。自民黨19日宣布因各方立場分歧太大選擇退出談判,使默克爾的組閣進程陷入困境。
援引多項多項民調顯示結果稱,如果大選,默克爾領導的聯盟黨仍能獲勝,但支持率會下降。聯盟黨內部就默克爾是否再次作為總理候選人已出現爭議。目前默克爾的個人命運握在總統施泰因邁爾手中。默克爾從世界最強大的女人變成了最大的輸家。德國輿論研究機構「Civey」的調查顯示,54%的德國人希望默克爾不再擔任總理。
21日消息還稱,德國各政黨已就可能的重新大選日期進行了非正式討論,各政黨工作層面最合適的日期為2018年4月22日。
不過,根據INSA輿情研究所做民調,重新選舉的結果不會和9月大選有太大差別,基民盟支持率將略下滑至30%,社民黨維持21%的支持率,綠黨和自民黨分別得票10%和11%。這意味著組成「多數派政府」的選擇,比較大的可能性還是目前的「聯盟黨+自民黨+綠黨」的所謂「牙買加聯盟」,或「聯盟黨+社民黨」的「大聯盟」。
『貳』 威廉二世為了使「泛德意志同盟」都做了哪些輿論活動
為了使自己設計的「世界政策」得到國內支持,威廉二世十分重視毒化德國人民的工作。為此,威廉二世在國內大造戰爭擴張輿論,他帶頭號召成立「泛德意志同盟」。「泛德意志同盟」廣泛地吸收知名作家、學者、工業資本家和全國地方有影響的議員參加。為了使「泛德意志同盟」富有活力,威廉二世親自到該會發表演說,指使大壟斷資本家斯丁納斯和克虜伯之流直接參加該組織,並為該組織提供了大量經費。正是由於威廉二世為代表的統治集團的大力支持,德國形形色色的民間組織,以濃郁的政治色彩紛紛成立:殖民協會、海軍協會、陸軍協會、德意志青年協會以及由農場主成立的農場主聯盟,由工業資本家成立的工業家聯盟、漢撒同盟,中產階層聯合會等等,這些民間政治組織為追隨威廉二世的「世界政策」服務。威廉二世公開宣揚:「世界只有依靠德意志才能得救」,「我們是地球上的鹽」,……以「泛德意志同盟」為首的組織立即在全國各地大造戰爭輿論:「如果德國不去統治世界,那將從地球上消失,兩者必居其一」,「我們必須擴張,對於我們來說獲取新的領土是迫切需要,因為我們國家的經濟利益要求我們作出這種選擇!」
1904年,柏林的一家報刊登載了一篇題為《泛德意志德國》的文章,該文章以最露骨和最無羞恥的論調說:「我們必須建立一個日耳曼民族的德意志帝國,一個置於德國霸權之下的日耳曼民族的世界帝國!」
一些德國顯貴要人也利用各種場合宣揚「世界是屬於德國的合理性」,「日耳曼民族領導世界的總體進步是德國政府的責任」。就連德國參謀總長小毛奇將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還振振有詞地說:「戰爭會開發和顯露人類最優秀的光輝……」
威廉二世的「世界政策」外交方針,呈立體式地把德國全面地領向世界大戰的必由之路。正如列寧指出的那樣,「軍備的擴張,資本主義發展最新階段即帝國主義階段先進國家爭奪市場斗爭的極端尖銳化,以及最落後的各東歐君主國家王朝利益,都必然促成而且已經促成了這場戰爭。」
『叄』 希特勒時期德國怎麼形成「輿論一律」的局面
人類所有專制中,最糟的是折磨精神的專制。伴隨著政治恐怖的是希特勒匪幫的文化恐怖、輿論恐怖、教育恐怖和宗教恐怖。
1933年5月10日晚,柏林發生了一幕西方世界自中世紀末期以來未曾看到過的景象:在國歌聲中戈培爾親自指揮成千上萬名學生,把洪堡大學對面廣場上堆積如山的2萬多冊書籍付之一炬。被焚毀的不僅有馬恩列斯著作,著名作家、詩人歌德、海涅、高爾基和科學家愛因斯坦等人的著作也都未能倖免。
1933年9月22日納粹政府又成立了德國文化協會,其目的在於」」必須使各方面的創造性藝術家都集合在國家領導下的一個統一組織中。不僅必須由國家決定思想方面和精神方面的發展路線,而且還必須由國家領導和組織各種專業」」。
在戈培爾博士精心管理下,第三帝國很快就出現了令人滿意的」」輿論一律」」場面。許多報紙被取締,剩下的則都操起了清一色的納粹口吻。這不僅因為它們的編輯在政治上和種族上是清白的,而且它們的工作方式都是統一的。每天早晨,各報的編輯、記者就聚集在宣傳部里,由戈培爾或他的助手告訴他們:什麼新聞該發布,什麼新聞要扣下,什麼新聞怎麼寫,標題如何列等等。可憐的德國人在輿論恐怖的壓制下,或者心甘情願,或者身不由己地按他們僅能聽到的一個聲音——元首的聲音去思想,去說話,去動作。
『肆』 網鷹輿情系統有什麼優勢
沒什麼優勢,可能有自己的產品特點,作為輿情公司這個公司並不像軍犬輿情、明易輿情等做的相對有名氣,做的可能會有自己的產品特點,悲觀點說可能沒有優勢甚至特點都不明顯。
『伍』 1935年希特勒為了欺騙國際輿論安撫奧地利採取了什麼措施
1935年5月21日,為了欺騙國際輿論,安撫奧地利,他在國會公開宣稱德國既不希望也不打算干涉奧地利內政,並吞奧地利,或者來一次合並。但是希特勒亡奧之心不死。他口頭上侈談和平,暗地裡重整軍備,表面上尊重奧地利的獨立,背後卻在加緊干著破壞奧地利獨立的勾當。
『陸』 德國知識界的人士是如何為希特勒上台製造思想輿論的
德國知識界的保守人士,在高等院校和新聞出版機構居於優勢。他們把納粹黨上台視為拯救德國、擺脫危機和新生的開始。在大學生中,反動的種族主義、民族主義、反民主和反猶觀念廣為傳播。1931年7月之後,德國大學生協會的許多領導人為納粹分子。知識界出現大肆宣揚戰爭、詆毀民主和主張權威的保守思潮,為希特勒納粹黨的上台製造了廣泛的社會思想輿論。
『柒』 我喜歡德國,因為德國的法律制度保護女性,特別是德國的婚姻法,男性在婚姻法里是弱勢群體 ;社會輿論支
首先你的思想都有點不正,德國的法律我不了解,請問你去德國是想找忠誠的男人呢,還是去德國利用冰冷的法律來彌補自身的空虛安全感呢?既然你是想嫁忠誠的男人為何需要去德國呢?你所指的德國男人都忠誠靠譜你自己信嗎?
『捌』 .世界輿論的詆毀,猶太人最恨希特勒,而世界幾乎所有的大型媒體都被猶太人控制(默多
對啊,因為希特勒要讓德國人擺脫猶太人對德國金融界以及上層社會的控制,所以把猶太人作為剝削階級來對待,進行勞動改造,這就有點像T和諧G上山下鄉,所以猶太人肯定恨希特勒,所以會開動宣傳機器來詆毀希特勒
『玖』 求德國對環境難民的政策
德國最初對接納難民是持審慎態度,可隨著整個歐洲左翼政治觀念極端化,輿情催使同情心泛濫,而一切政治行動以選票為准繩的基民盟跟社民黨決定對難民敞開環抱。
自難民危機以來,德國一共湧入了200萬的難民人口,這對於只有8000萬人的德國人來說,這已經佔到了總人口的2.5%。
在短短時間之內,社會人口結構造成了如此看似微小實則重大的改變,尤其是這兩百萬難民的三觀跟德國人迥然不同,其大多數的思想與行為准繩都處在一千年前,必然會造成社會治安的下降。
據菲弗教授針的調查,難民犯罪率高達13%,也就是說平均每九個難民就有一個是罪犯!也就是說二百萬難民,曾有20萬人犯罪過!
這也就無怪乎難民會導致科隆群體性騷擾與德國近年頻發的性侵等案。
然而哪怕在整個東歐都沸騰不定,英國更直接因為難民危機引發了民粹,繼而導致了最終脫歐,自詡為歐洲領袖的德國人仍然在國內右翼抬頭的情況下,不改初衷的原因,自不會是因為只有幾天保質期的泛濫同情心。
兩次世界大戰距今百年,但歷史的影響只會隨著時間的推流而加大,一戰之後,德意志帝國跟奧匈帝國分崩離析,而在這些或割讓或獨立國土之上的德意志人並沒有回歸本國,而是就此定居在了新國家之上。
這些散落在德國周邊新興國家中的1300萬德意志人民,隨著納粹德國的興起,很快就成為德軍的「第五縱隊」,在戰後,這些德意志人便遭到了中東歐國家的清洗。
波蘭驅逐了316萬的德意志人,捷克斯洛伐克驅逐了290萬德意志人,算上南斯拉夫、匈牙利等國家驅逐的人口,在1950年之前,中東歐國家一共驅逐了超過1300萬的德意志人重歸西德。
但這些最初的「難民」回到西德之後,迎接他們的是戰後德國的殘垣斷壁,以及有限資源下的各種紛爭。
然而在二戰之中,以一國之力,力扛如今五巨頭之三的德國人損失超過500萬人,而當時德國人口僅為6700萬,適齡青年可謂損失慘重。得益於美國推動馬歇爾計劃,西德經濟起飛,而這1300萬德意志同胞從最初的「狗嫌人憎」到後來成為德國彌補生產力缺口的寶貴勞動力,完美的融入了德國社會之中。
及至六十年代,1300萬德意志同胞難民勞動力早就消化,德國勞動力又開始缺乏,為此西德政府與土耳其簽訂了「勞工協議」,由於土耳其在凱末爾的改革之下已經走上了世俗化的道路,而此時前往德國的土耳其人都是在世俗化氛圍下成長的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