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過度早教開發的危害
父母總是希望孩子能夠趕快的去上早教,想讓自己家的孩子變得優秀,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已經是很多中國家庭里固有的觀念了。並不知道其實孩子在自己身邊成長要比提前上早教更有意義或者是能成長的更好。那麼孩子如果太早上早教會有什麼危害呢?
1.導致孩子的心理缺陷
因為孩子還小的時候,對親人特別是媽媽是比較依賴的。如果過早的離開父母,會讓孩子產生焦慮感,沒有安全感,進而導致情緒低落,食慾減退等情況。這種情況下,如果強行讓孩子上學,反而達不到讓孩子吸收知識的效果。
2.導致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缺失
一般情況下,對於年齡較小的孩子,他們的主要任務還是玩,但是如果這時候去上早教,孩子就只能專注於學習,沒有辦法和其他小朋友接觸玩耍,可能會造成孩子性格內向,甚至是不合群。
3.可能會讓孩子產生厭學心理
因為在玩的時候沒能盡情的玩,在需要父母的關注疼愛的時候只能去上課,這種情況可能會導致孩子對上學產生厭倦心理,甚至是抵觸上學,這樣反而是在孩子的學習道路上放下了絆腳石。
4.會導致孩子精神方面的一些問題
孩子本身抵抗力就比較弱,再加上年幼的時候就離開父母去學習,這種分離的焦慮感可能會讓孩子產生負面情緒,進而變得情緒不安、注意力不集中,甚至是認知的不發達等精神疾病。
所以父母還是千萬要注意,每次要讓孩子一會講話就馬上送去學習班,這樣子不但達不到讓孩子學習的效果,反倒是會阻礙孩子的發展。
② 德國和美國為什麼都在放棄學前教育他們這么做會有好處嗎
放棄學前教育並不代表著放棄對處在幼兒年代的兒童的教育,學前教育指的是不要給孩子過度的知識上的教育,多給他們玩耍的空間,給他們可以自由活動的時間。德國和美國放棄學前教育是為了孩子的終身發展,為了這些孩子日後可以得到更長遠的發展,而不是關注於眼前的利益。
我一直都不明白給一個連分辨物體都不會的孩子教1+1=2,到底有什麼意義?教這些知識,最終孩子都會遺忘的。在孩子還沒有大腦成熟的時候,教這些知識,我們往往會花費累的時間去達到後期,我們可能花一半的時間就能達到的效果。得不償失的事情,為什麼要做?學前教育可以有,但是不可以超前,現在的教育提倡的永遠都不是誰的起點線拉得高。起點線應該是由我們大人去努力的,而不是將這份責任轉移到孩子身上。
③ 為什麼1851年,德國反動當局下令關閉所有的幼兒園
幼兒園,舊時稱蒙養園、幼稚園,為一種學前教育,用於對幼兒集中進行保育和教育,通常接納三周歲以下幼兒的為托兒所,而接納三至六周歲幼兒的為幼兒園。第一個幼兒園是空想社會主義者歐文開辦的,那時的幼兒園叫「性格形成新學園」。在1873 年,德國人福祿培爾在勃蘭根堡提出,這樣的學園應該叫「幼兒園」,從此幼兒園的名稱就被傳播開來了。
幼兒園的任務為解除家庭在培養兒童時所受時間、空間、環境的制約,讓幼兒身體、智力和心情得以健康發展。可以說幼兒園是小朋友的快樂天地,可以幫助孩子健康快樂地度過童年時光,不僅學到知識,而且可以從小接觸集體生活。幼兒園教育作為整個教育體系基礎的基礎,是對兒童進行預備教育(性格完整健康、行為習慣良好、初步的自然與社會常識)。其教育課程沒有明顯的區分,大概由健康、人際關系、環境、語言、表達等幾個領域以及各種活動構成。各個領域相互融合,決定教學內容。
④ 為什麼德國孩子被禁止過早開發智力,卻要學音樂
孩子智力被過度開發會使其大腦變成計算機儲存器,不會主動思考。
⑤ 德國的教育體系如何
風靡全球的諾貝爾獎已經揭曉,但留給了我們很深刻的思考,為什麼8200萬的德國人分享了世界上一半的諾貝爾獎?答案竟然是—德國教育的快樂天性教育。德國教育學家支持兒童學前教育。他們認為,兒童到7歲之前的教育極為重要。但是不同於中國的學前班,德國學前教育的重點在於創造自主學習空間,培養孩子能力。
通過國家介入,禁止對孩子過早開發智力,避免將孩子大腦變成硬碟,留給孩子大腦更多的想像空間。孩子在小學前「唯一任務」就是快樂成長。
那麼到底對於一個德國孩子而言,他們要在幼兒園里度過將近4000個小時。在這期間,德國孩子都學到了些什麼呢?
一位旅居德國的媽媽告訴我們,她兒子在幼兒園里受到的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內容:一個是基本的社會常識,比如不使用暴力、不大聲說話等。另外一個是語言能力的培養,但主要通過游戲的方式。模仿是孩子的天性,諸如傳話游戲、角色扮演之類的游戲卓有成效。
充滿趣味的情景藝術教室利用環境、情感、藝術等因素來調動寶寶無意識的心裡活動,以協調有意識的心裡活動,最大限度的發掘人的生理和心裡潛能,激發孩子學習興趣,拓展思維空間。
為2-6歲的孩子量身定製情景劇場與混齡語言開發場景,BBunion獨家引入韓國PDM情景藝術課程將認知、品德、藝術與探索完美融合在課程體驗過程中,在游戲中鍛煉孩子們的手眼協調能力,培養他們的生活自理能力,以及提高對周邊事物的認知水平。在BBunion,孩子們永遠會在課程體驗中「發現」知識獲得知識,原本無聊的概念性學習變得令人充滿期待。下一堂課,又有什麼樣的驚喜在等著我呢?
愛玩,是每一個孩子的天性。BBunion汲取國際前沿幼兒教育實踐精髓,按照適齡發展原則,引進全球超39個國家1000多種品牌教具,源自德國、韓國、西班牙、英國、奧地利、荷蘭、法國、瑞士、美國等各地品牌教研團隊的成效,並結合BBunion專業課程體系,解鎖每個孩子的無限潛能。
BBunion全新概念店的設計理念完整的詮釋了我們對孩子的愛與責任,我們的所有努力就是為了讓孩子出生後不能錯過的一堂課。諾貝爾獎創造了一個可充電的世界,BBunion立志培養創造世界的人。
⑥ 德國為什麼立法禁止學前教育
原以為只有德國才有如此奇怪的規定。後來查了一下歐洲有關國家的情況才發現他們對待小孩子的做法基本上大同小異。例如匈牙利立法規定:嚴格禁止教授幼兒園期間的孩子學習寫作、閱讀、計算等。幼兒園的教育是免費的。(Ungarn: Es ist strengstens verboten in diesem Jahr den Kindern Schreiben, Lesen, Rechnen, usw. beizubringen. Die pädagogische Arbeit der Kindergärten ist kostenlos)。
與歐洲相反,中國的孩子在幼兒園期間已經把小學一年級的知識基本上都學完了。人們有理由擔心,歐洲的孩子在起跑線上已經輸給了中國的孩子。其實,這樣的擔心是多餘的。歐洲人普遍認為,孩子有自身的成長規律,他們在相應的階段要做相應的事情。表面上看中國的學前教育和基礎教育很扎實,但他們的想像力和思考能力已經被破壞掉,由此造成了孩子被動接受知識而疏於主動思考的習慣。暫且拋開中西教育優劣的爭議和評判,讓我們來關注德國教育的成果:自諾貝爾獎設立以來,德國人(含移民美國、加拿大等國的德裔)獲得的諾貝爾獎人數將近總數的一半。換句話說,8200萬的德國人分享了一半的諾貝爾獎,而全球另外60多億人口只獲得了剩下的一半。難道這是種族的問題?恐怕沒有這么簡單。讓我們重新審視德國的教育,看看他們的做法是否值得我們借鑒。同時也希望中國的教育工作者別沾沾自喜,因為今天所做的事情,其實是毀了中國的一代又一代。
⑦ 一些早教機構的益智課程,是不是適用於所有適齡的孩子
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贏在起跑線上,但有一個國家卻「特立獨行」,他們故意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個國家就是德國。
看到德國的教育方法,你可能覺得看上去好像什麼都沒教呀?但實際上,德國的課程教育培養了孩子的專注力、觀察力、邏輯能力和想像力等,這些都是成為學霸必不可少的條件,也難怪德國人能輕松包攬一般的諾貝爾獎了。
⑧ 專家談:上早教的孩子更聰明嗎
德國是規定不能進行早教的,早教其實是過早給孩子的思維加了框框,雖然成績好像開始比別的孩子好點,但創造力會極差的。我個人是反對早教的,我兒子從沒參加早教班,但是到現在上初一,一直是年級前三的。
⑨ 國外嬰幼兒早期教育政策有哪些
例如:教育被視為以色列國家的基本財富以及未來發展的關鍵。以色列的社區早期教育服務實施了兩個重要的社區教育計劃,即HATTF和HIPPY計劃,力圖對1~3歲和3~6歲不同年齡的嬰幼兒家長進行分層指導,以提高指導的效率。
在德國,社會各界的熱心人士和機關團體都積極關注並且大力支持學前教育事業的發展,經過長期的社區服務實踐,已經形成了兩種典型的社區早期教育服務方案:一種是家庭助手方案,是指社區青年服務部和慈善機構把經過培訓的社會工作者組織起來,分派到一些特殊家庭里去工作,每周義務為家庭服務5~10小時幫助父母掌握教養孩子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另一種是家庭互助方案,即社區把家庭聯合起來,讓家庭之間結成對子,互相幫助,交流育兒經驗,共同提高教育孩子的藝術。
0~3歲嬰幼兒社區早期教育公共服務體系則是指以0~3歲嬰幼兒及其家庭為主要服務對象,以嬰幼兒生活所在社區為主要依託,在政府機構的統領下,由教育行政部門、衛生健康委、婦聯、社區管理部門、托幼園等多組織共同參與,著力於為社區內0~3歲嬰幼兒提供多種形式、多種層次、多種內容、多種類型的早期發展與教育活動,並對其家長提供早期教養指導和幫助的公共服務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