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國為什麼沒有被德國佔領
一個主要原因是在不列顛之戰中被英國人打敗。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940年至1941年納粹德國對英國發動的大規模空戰——不列顛之戰。而這次戰爭亦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規模最大的空戰,除了英、德兩國之外,包括同屬英聯邦的紐西蘭、加拿大、澳大利亞、南非、愛爾蘭、牙買加、斯里蘭卡、南羅德西亞等國的空勤人員也投入英軍;許多被納粹德國佔領的國家的流亡政府,包括波蘭、比利時、捷克斯洛伐克、法國等撤至英國的空軍,也加入了保衛英國的行列;當時屬於中立的美國也有志願者組成了「飛鷹中隊」與英國並肩作戰。另一方面,同屬軸心國的義大利,則派出「空軍軍團」與德國空軍一起戰斗。戰爭在1941年10月12日以德國的失敗告終,由於損失過多的戰機和飛行員,又無法取得英吉利海峽的制空權優勢,更無法藉由空襲瓦解英國的地面和海軍戰力,德國不得不放棄入侵英國的海獅計劃,開始制定入侵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資料參考網路網頁鏈接)
㈡ 英國和德國關系如何
英德關系很復雜 其實現代英國半數以上的居民 都來自古代的德國(當然那時候還沒有德國這個概念) 古英語本質上就是一種北德方言 英國的國教屬於新教 是德國的馬丁路德創立的 而資本主義萌芽也最早誕生於荷蘭(古代德國的一個諸侯國) 幾千年來德國各諸侯(那時候德國沒統一)是英國的長期盟友 英國能夠擊敗法國得到加拿大 美國和印度 也是因為普魯士牽制了法國的精力 英國自都鐸王朝後 陸軍多是用的德國雇傭兵 參加了包括玫瑰戰爭 英國內戰 美國獨立戰爭 而英國最近300年一直到查爾斯王子的國王和王後 全部是德國人 只有一位王後是例外 英國的百代EMI唱片公司 路透社都是德國人創辦的 沃達豐vodafone是英德公司合並的 蒙巴頓將軍的父親也是德國人 但是一戰二戰後 兩國關系急劇惡化 英國的教材里也培養敵視德國的情緒 英國和美國走的更近 法國和德國走的更近 不過英國和德國仍然互為第一大貿易夥伴 英國市場幾乎被德國車壟斷 英國的勞斯萊斯和賓力都賣給了德國人
㈢ 二戰時期德國侵佔整個歐洲,連法國都近乎滅亡,為什麼卻對付不了英國法國還在英國建立流亡政府
老實說,樓主,也不能說對付不了。只是沒能堅持下去。
在英國最艱難的歲月,英國女王食物也要配給。只能說,德國沒有3次機會沒有把握住,導致後期戰略中心轉移到了東方,讓英國人活了下來。
第一次機會,敦克爾克撤退,沒有趕盡殺絕,讓10幾W英國兵白白的跑回英國做本土防禦。要是殺光,英國人基本上也很難再動員出10幾W懂得正規軍了,也讓非洲後面的日子好過很多。
第二次是不列顛空戰,戰略的思想不明確,單純的相信戈林那套純粹空軍戰術,能消滅英國人么??最後只能白白的折損了幾W的老飛行員,而且轟炸的地點往往設定也很分散,幾乎是全境轟炸。看是到處都打,結果就是個個都沒打殘。後來也說,英國人其實熬得也差不多了,當時能飛的飛行員都上去了,不列顛空戰的最後2星期,英國人自己都在計算美國人1個月內不參戰就准備投降了,偏偏情報部門都是狗屁??什麼風聲都收不到,其實再堅持1星期英國人就不行了。
第三次是狼群戰術運用的早期,潛艇的成功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當時英美的驅逐艦數量不夠,缺口大大不能滿足護航的需求,但是以英美2國的製造能力?2年內就足夠扭轉情勢了,但是又沒能判斷好,把握有利機會和英國人簽定協議,或者稱機登陸作戰。偏偏就去開東線,投入了100多W人,結果也就很清晰了。英國成為了進圖歐洲的跳板,德國無力回天咯。
㈣ 德國為什麼沒有佔領英國
根據二戰史實記載,德國想要佔領英國的話,要面臨的不僅僅是英國的抵抗,英國早就運用各種外交手段獲得了美國的幫助,要想打英國首先得問問美國提供給英國的武器支援,還有最強大的經濟支援,雖然希特勒看不起腐朽的英國,但是不得不承認這個腐朽的英國可以被壓著打,但是要想佔領它不是那麼容易的。
就算在二戰的時候英國沒有美國的幫助,德國也別想輕易的佔領英國。英德兩個國家比起來,德國的陸軍確實超出英國許多,但是德國陸軍不可能游過海峽去的。英國的海軍超出德國海軍太多了,而德國的空軍在戰爭初期確實佔有很大優勢,但是要知道英國採取的是守勢,防空系統正在以逸待勞等著德國的飛機飛過來。
所以德國在和英國打的時候就是完全的以制空換制海。也就是說德國不會和英國比軍艦之類的,而是告訴英國要是想過來打德國的話,德國就會派飛機去轟炸英國的軍艦。德國也只能採取這樣的策略了,因為德國沒有能力去轟炸英國本土的飛機製造工廠,就算引誘出來些許英國飛機然後將它幹掉,對於英國來說也遠遠沒有傷到根本。二戰德國為什麼不佔領英國?
德國能做的也就是靠著潛艇部隊打一打英國的補給艦了,等到了英國實施新的海空反潛戰術,德國的潛艇部隊能取得的戰績就直線下降。而且歷史上無數次大大小小的海戰都已經表明了,要想進行登錄作戰的話必須要掌握絕對的制空權和制海權。對於制空權德國可以傾盡全力拚一下,但是對於制海權德國就真的無能為力了。
比如諾曼底登陸就是一個實力對比懸殊的登陸戰,從人數和裝備上盟軍和德軍的對比都近乎三比一,海獅計劃放到日本身上可行是因為日本的海軍本來就是在世界上數一數二的,但是德國就沒法和日本比了。兩個國家的發展方向不同就沒有什麼比較的前提。所以說希特勒也想過佔領英國,可是他看了看德國的海軍以後感覺這件事真的辦不到。
看了二戰史實,談談個人見解,希望對你有幫助
㈤ 如果德軍在二戰中佔領了英國,那將會出現什麼樣的結局
我對二戰史比較感興趣,你這個問題提得很好。我花時間寫一寫我自己的看法。英國如果淪陷或者被迫求和,我認為會出現以下的情況:
1 德國在西線將無後顧之憂,能夠投入更多兵力,全力進攻蘇聯。如果英國淪陷,盟軍要在西線開辟第二戰場將極為困難,因為大西洋上不會再有合適的島嶼能夠作為如此大規模部隊的集結地、登陸艦隊出發點。如果從美國本土出發,則戰線過長,在德國U艇狼群的關照下,運輸艇的安全無法保證。正是由於英國屹立不倒,迫使希特勒為防禦盟軍的登陸而在西線修建「大西洋壁壘」,耗費巨大人力物力,並且B集團軍群被牽制在此,由隆美爾元帥坐鎮駐守。緩解了蘇聯方面的壓力。
2 德國得到的最大戰利品是英國皇家海軍艦隊。英國是當時可與美、日分庭抗禮的世界海軍強國,皇家海軍擁有德國最為稀缺的海戰裝備:戰列艦和航空母艦(德「俾斯麥」號戰列艦在1941年被英艦隊擊沉,僅有「提爾皮茲」號一艘標准戰列艦被困在北海)。德海軍的遠洋作戰力量將因此大大加強,甚至可以威脅到美國本土安全。在這種情況下,盟軍想要從西線登陸將難上加難。
3 打通歐亞戰場。如果英國本土失守,北非戰場上的英軍將面臨彈盡糧絕的境地,只能向德國投降。德國將控制整個地中海地區,尤其是蘇伊士運河,並進而取得阿拉伯國家乃至在印度與日軍會師,打通歐亞大陸兩個戰場。德日兩國能將各自戰場連通,這在當時正是盟軍最不願意看到的。
4 加入太平洋戰場的作戰。德國可將從英國奪取的艦隊,通過蘇伊士運河、紅海、印度洋、馬六甲海峽,進入太平洋戰場,支援日本聯合艦隊的作戰。以當時的美、英、日、德海軍力量來看,如果這一假設成立,並且德軍的支援艦隊若能趕在中途島海戰之前進入太平洋並完成作戰部署,則澳大利亞將立即陷入軸心國之手。如此美國將失去在西南太平洋的物資轉運基地和反攻跳板,盟軍在太平洋戰場的形勢將更為嚴峻。
5 對歐亞戰場的其他影響:首先是盟軍對蘇聯的援助將被切斷(海路從北冰洋,陸路從南亞、中亞)。事實上蘇聯堅持對德作戰的一個重要保證就是盟軍給予的大量援助物資,否則蘇聯將難以自持。其次是對中國的援助也將被切斷:在德、日的東西夾擊下,飛虎隊的基地、「駝峰航線」的中轉站、滇緬公路都將很難保全,而在這些地區的主要守備部隊就是英國遠征軍和中國軍隊。客觀地講,如果失去了上述外援,中國獨立進行對日作戰將是極為艱難的。一旦中國戰場失守,則蘇聯將腹背受敵!更進一步的假設:如果歐亞大陸已被法西斯的力量所覆蓋,美國將失去所有的重要盟友;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美國已無背水一戰的必要了。
6 德國將獲得更多的戰略資源。若英國淪陷,北歐諸國無力獨自抵抗德國的進攻。而德國在當時所需用的鐵礦砂中90%來自挪威、瑞典。同時,阿拉伯世界的石油資源、非洲中部和東南亞的橡膠、非洲東部和南部的銅礦。。。都將落入敵手,軸心國將更具底氣。
我能想到的就是這些吧,我要下班了。希望能給你提供一點參考。順便說一句,這些都是假設,我可不希望當時出現這種情況。我也是愛好和平的:)
㈥ 有人說若不是德國饒英國一命,英國早涼了,為何這樣說
因為德國實力比英國高太多,英國自己的陸軍和空軍沒辦法和德國進行對抗,如果德國真的想要強制對待的話英國根本就沒有反手之力,英國早就涼透了,只是因為德國就沒有把與英國的戰場看得太重要就沒有那麼針對,這才讓英國有喘息之力,去求援美國。
所以,不只是因為德國饒過英國一命,這與美國的幫助也是密不可分的,如果德國控制住英國的援助,對英國實施制裁的話英國肯定不可能那麼容易逃過一劫,這次戰爭本來就已經讓英國元氣大傷了,即使再繼續持續一陣,都有可能讓英國徹底涼了。
㈦ 假設二戰時德國佔領了英國,那會是怎樣的情
假如二戰時期德國佔領了英國,那麼戰爭可以說贏了一半。歷史上在大西洋,英國海軍實力比德國強太多,德國基本就被封鎖在陸地上。如果德國能夠佔領英國,肯定海軍實力比英國還強,同時殲滅了英國強大的海軍部隊,才有辦法越過英吉利海峽進攻英國本土。此時德國就可以把兵力放到與蘇聯的對決,而美國遠在太平洋的另一岸,沒有英國幫助,很難打過來。
㈧ 歷史中,德國不發展海軍死磕英國的原因是什麼
二戰時期德軍在軍事上的失利,有一個原因就是陷入兩線作戰,希特勒為何要冒險,在尚未解決對英國的戰事前,強行發動對蘇聯的戰爭呢?
德國需要養活龐大的軍隊,德國資源應該遠遠不夠,為了稱霸世界必須要有足夠的資源,蘇聯地大物博,英國本土資源匱乏,但是從軍事實力相比英國蘇聯實力應該相當,並且蘇聯剛經過大清洗,不少軍官都被迫害,權衡利弊,在幾乎同樣的戰損情況下當然選擇物資豐富的蘇聯了。對於德國來說,即使拿下英倫三島,也是一片大戰後的廢墟,要石油和物資也沒多少,北海油田更不知道在哪呢,德國陸海空三軍也會損失慘重,除了達到打掉盟軍反攻橋頭堡的戰略目標外,真沒什麼大作用。蘇聯那邊礦產和石油都很豐富,而且能發揮出德國陸軍的閃擊優勢。
㈨ 英國法國以前是強國為什麼也被德國侵略
其實你如果客觀了解二戰起因,就會得出,問題不是德國侵略這么簡單。
二戰本質就是,戰敗的德國重新崛起,挑戰英法主導的國際秩序。
二戰的爆發時間是以德國入侵波蘭開始的。
說的通俗的些,就是波蘭是英國的小弟,英法是大哥,位置處在德國的西面,德國為了拓展勢力范圍(生存空間),只能往東邊擴,所以就進攻了波蘭(其實也是英國對於德國吞並奧地利、捷克的綏靖,導致了希特勒敢於進攻波蘭)。
這一次大哥承諾保護的小弟受到了欺負,大哥不出面是不行的,因此英法就向德國宣戰,但是英法的戰爭准備還么有完成,因此需要加緊備戰,所以一段時間,整個戰線處於一種靜態狀態,其實英法真正加緊備戰(還有一種觀點,是英法要把德國引向蘇聯,這種當時新聞界的一種猜測,從德國後來繳獲的法國文件表明,英法在積極備戰,而且幾乎都是擬定是進攻計劃,而不是防禦計劃),而且英法的新聞比較ziyou,因此報紙和各種專家就會大談下部分的軍事行動等等(就像現在美國要軍事行動,各個媒體都會找一些專家進行評論分析差不多),所以德國只能先下手為強了,對法國展開進攻,否則等到英法備戰完畢,就麻煩了。
單純從軍事力量靜態對比看,英法還是要比德國強,德國坦克數量和裝甲厚度,都沒有英法強大。
關鍵是作戰思想和部隊結構方面,德國要領先於英法。閃擊戰理論,最早提出的是英國,但是英法高層陶醉與一戰的勝利中排斥這種新型作戰思想,而德國這方面要好得多。德國把坦克等機械化部隊組成了裝甲師和摩托化師,而英法沒有一個這種類型部隊,全部是步兵師,把坦克分散在這上百個師裡面,坦克等成了輔助步兵的裝備了。
另外德國空軍的投入也較大,重視空軍發展.
所以在作戰中德軍的這種新型部隊(裝甲師和摩托化師),機動是非常快的,而法國步兵師完全是龐大的「烏龜」,所以在空軍的配合下,德軍可以快速突進,包圍或是繞到後邊切斷英法聯軍的補給。在西歐獲得勝利。
但是戰爭畢竟是一種綜合手段,英國畢竟是一個擁有全球大國底蘊的國家,所以最終還是聯合盟國絞殺了德國的再次武力崛起,德國還是沒有逃脫出逢英必敗的厄運。
國際戰略上有一句話來形容英國,」英國在一場戰爭中只能贏得一場會戰,但是確是最後一場「也可以說明,英國能夠贏得歷史上所有的爭霸級別的戰爭,絕對不是一種偶然,而是一種大國底蘊在裡面,這個很像足球中的義大利隊,晃晃悠悠,總是能夠殺入決賽。
最後還是英軍殺入德國境內,直到現在還有一支英國軍隊駐扎在德國。
㈩ 二戰時德國佔領英國了嗎
1939年9月1日,以德國軍隊對波蘭發起「閃電戰」為標志,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
從1939年9月1日到1940年6月22日,德國軍隊只用了9個月時間,就攻克了波蘭、丹麥、挪威、盧森堡、荷蘭、比利時等國。號稱「歐洲第二軍事強國」的法國,只抵抗了42天就宣布投降。加上戰前就攻佔的奧地利、捷克,德國這時候已經攻佔了大半個歐洲,北起挪威、南到西班牙的全部大西洋沿岸已被德國控制。
接下來,德國是不是就應該跨越英吉利海峽,對英國進行攻擊呢?
德國人也正是這樣想的。為此,德國於1940年7月6日簽發了「海獅計劃」。為了實施這一計劃,德國集中了3個空軍集團軍,有作戰飛機2669架,以及168艘運輸艦、1910艘駁船、419艘拖船,1600艘汽艇。
相比之下,英國的情況堪稱不妙。
此前,英法聯軍在德國軍隊的「閃電戰」下,迅速崩潰。為了避免被德國軍隊包圍、殲滅,英法聯軍不惜代價實施了當時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軍事撤退行動——「敦刻爾克大撤退」,將33.8萬人安全撤回英國本土,為未來的反攻保存了有生力量。可是,在這次大撤退裡面,英法聯軍損失了所有的重型裝備和軍需物資,產生了無法彌補的損失。
英國用什麼來抵抗德國的進攻呢?
幸運的是,英國有一支強大的海軍部隊。
英國從17世紀以來,一直是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強國。在很長時間,排名世界第二和第三的國家,海軍力量加起來都趕不上英國。就算在二戰之前,英國依然是世界第一海軍強國,超過了美國和日本等後起之秀。
在著名的「敦刻爾克大撤退」里,英國憑什麼能在9天內撤走近34萬人,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依靠英國的全部海上力量,包括近千艘民用船舶和數十艘軍用艦艇。當時,除了英國,包括美國、德國、法國在內,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做得到。
有這樣一支強大的海軍部隊,德國不敢掉以輕心。德國陸軍號稱世界第一,可海軍是他們的弱項。為了鉗制英國海軍,德國海軍和義大利海軍不斷對英國海軍發起沖擊,可效果不大。英國海軍以一對二,用一條海上防線將德國海軍和義大利海軍困在家門口,不敢輕舉妄動。
正因為此,德國實施「海獅計劃」的主要策略是空軍,而不是海軍,要用轟炸機對英國進行狂轟濫炸,逼迫英國投降。
1940年8月13日,德國啟動了「海獅計劃」,動用了近500架轟炸機和1000餘架戰斗機,飛過英吉利海峽,向英國本土進攻。
如前所述,英國在「敦刻爾克大撤退」損失了所有的重型裝備,防空武器嚴重不足。英國空軍總共只有1200多架飛機,不但在數量上遠遠不及德國空軍,質量上也差得很遠。因此,在8月13日的這次空戰中,英國一天之內就損失了446架飛機和231名飛行員死傷。
此外,英國9個機場中的5個機場遭到嚴重破壞,7個雷達站中的6個被炸成廢墟。這就意味著,英國空軍的通信系統面臨著癱瘓的危險。
英國沒有屈服於德國空軍的大轟炸。他們一邊開動強大的軍事工業生產機器,源源不斷地製造出戰斗機,一邊招募年輕的英國小夥子加入到空軍隊伍。當時,許多法國、波蘭臨時政府也從本國公民里招募飛行員,為英國空軍效力。就這樣,英國空軍的力量逐漸強大起來,足以與德國空軍抗衡。
1940年8月25日,英國空軍甚至還能夠在應對德國空軍之餘,派出81架轟炸機,遠赴德國,對德國首都柏林進行轟炸。
由於在空戰上占不到便宜,1940年9月17日,德國在最後一次嘗試飛過英吉利海峽進攻英國的計劃失敗後,不得不宣告中止「海獅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