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蘇德戰爭前,為何英法和德國都想「捶」蘇聯
在蘇德戰爭前,英法和蘇聯的矛盾更多是意識形態上的矛盾,德國和蘇聯的矛盾更多是國際關系,利益分配上的矛盾,但是最終沒有形成英法聯合德國對抗蘇聯的狀況,這是因為英法和德國之間一樣存在矛盾。
蘇聯和德國之間爆發戰爭只是早晚的事情,即便德國不動手,蘇聯也一樣會進攻德國的,所以德國和蘇聯之間的矛盾除了立場不同之外,還涉及到瓜分歐洲資源,利益沖突的問題。
2. 德國和蘇聯瓜分波蘭是否有歷史恩怨
幾百年來歐洲各國歷史恩怨很多 可以說基本都有
1370年波蘭與立陶宛聯合 之後兩次擊敗了德國 條頓騎士團保留普魯士的殘余領土 但被迫效忠波蘭國王 成為波蘭的附庸國 直到1740年後 腓特烈大帝及後代又多次擊敗並瓜分了波蘭
彼得大帝建立俄羅斯帝國後 俄國不斷擴張 則趁著波蘭國勢衰落 普魯士奧地利三次瓜分了波蘭
波蘭算是歐洲小國 只能在大國戰敗失落時趁機撈點好處 基本一直是被瓜分的命
雖然在一戰後 能佔領部分德國和俄國領土 難逃繼續被瓜分
樓上說的不對 俄國在一戰沒有結束前就因十月革命退出了戰爭 給德國割地賠款
一戰結束 西方國家害怕蘇聯革命影響到自己 想要顛覆蘇聯 武裝波蘭軍隊入侵蘇聯
之後二戰時 蘇聯才殺害了效忠於波蘭政府的軍隊
3. 二戰時,蘇聯為什麼讓德國忌憚,原來蘇聯做了這些事情
做了哪些事情呀😄
4. 在二戰前德國和蘇聯關系非常好,為什麼後來引發了蘇德戰爭,打的你死我活
雖然德國最後敗於蘇聯,但是在蘇德戰爭的前期德國的戰果非常巨大,不僅大量的殲滅蘇聯軍隊,還俘虜了非常多的蘇軍,而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一個特殊的群體,那就是蘇聯的叛軍,所謂叛軍就是投降後為德國效力的蘇軍,這些人的數量遠比想像中要多,人數有百萬之巨。
這些降卒中從高級將領到普通的民兵都有,高級將領方面有像弗拉索夫這樣的名將,值得一提的是弗拉索夫在戰爭初期是蘇聯方面抵抗德國的得力干將,他在基輔和莫斯科戰役中屢屢擔當先鋒,其所率部隊作戰勇猛,多次受到斯大林的嘉獎,只不過這員悍將在投降後沒多久就選擇倒戈,無疑讓人大跌眼鏡。
弗拉索夫
然而弗拉索夫在投降德國後在布拉格再次背叛了德軍,重回蘇聯陣營,讓他的一生頗具爭議。只不過相比弗拉索夫這樣的高級軍官,普通的士兵一旦選擇投誠敵軍,那麼基本就沒有回頭路可走,因為回頭路上只有督戰員和軍法處無情的槍口。所以投誠德軍的上百萬變節蘇軍少有走回頭路之人。
蘇聯士兵之所以無路可走,和蘇聯軍中的嚴令也有關系,當時軍令如山,只要上了戰場一律不許後退,部隊中配有督戰人員,但凡逃跑的士兵一律就地槍決。這一規定在戰爭前期顯得非常殘酷,因為方式蘇軍裝備尚未齊整,很多士兵甚至沒有槍就上了戰場。獲得武器的唯一途徑是等有槍的同袍倒下,再撿起他們的槍。這樣的情況使得蘇軍的隊伍在戰場上非常被動,士兵們面臨的情況是往前也是死,往後也是死,甚至是逃跑士兵的家屬都會被牽連,這樣的心態下造成了蘇軍之中很多士兵索性投降求生,畢竟被俘活下來的希望更大。
被俘蘇軍
投降和投敵是兩碼事,很多蘇軍投降後拒絕成為德軍的附庸,雖然被德軍折磨,但還是拒絕為德軍效力。當時在蘇德戰役之中被俘虜的蘇軍人數非常龐大,累計達到了446萬之巨。而令人不解的是這其中非常多的蘇軍在投降後竟然調轉了槍頭,將槍口對向了自己的國家,這是為什麼呢?
原因其實很簡單,那就是別無選擇。因為當時蘇聯對於叛國者毫不留情,被俘的人即使能回到國內,伴隨他們的往往是無窮的猜忌,剩餘的人生面臨著不停的拷問和審訊。而在戰場上更不必說,光是在斯大林格勒會戰期間,陣前當場執行與法庭審判後執行的處決案例共計13500件,蘇聯對自己的戰士就像對敵人一樣絕不手軟,其中包括未經許可撤退,自傷,逃亡(開小差),投敵一律從嚴對待,大量的處決發生在身邊,當時蘇聯軍中人心惶惶,再加上很多人是普通的農戶來參軍,根本沒有經過訓練,對於戰爭根本沒有概念,部隊的規矩也不甚了解,匆忙的被趕上前線,有的連槍都不大會使。
第一,德國和蘇聯本就是一對宿敵,雙方積怨頗深。德國人和蘇聯人不管在民族還是宗教上都截然不同,雙方在爭奪歐洲霸權的問題上更是勢如水火,長期處於敵對中,一戰中德國和俄國在東線打的你死我活。一戰後由於德國戰敗遭到不公平待遇,蘇聯由於革命遭到西方歧視,因此為了共同利益兩國走到了一起。但有句名言說得好,沒有永恆的友誼只有共同的利益。德國人和蘇聯人雖然暫時走到一起,但兩國要稱霸歐亞大陸勢必會有一戰,德國人和蘇聯人都有進攻對方的計劃,只是德國人先下手為強而已。
第二,德國是世界頂級工業強國,工業和經濟非常發達。但德國是個小國,國土面積狹小,資源非常匱乏,特別是石油資源嚴重依賴進口。由於英法對德國搞石油封鎖,德國人的石油來源單一,主要來自羅馬尼亞,德國對羅馬尼亞石油的依賴達到了94%。可以說,羅馬尼亞的油田維系著德國的經濟和工業命脈。而1940年蘇聯人試圖染指羅馬尼亞的油田,因此遭到了德國人憤怒和恐慌。德國人用強有力的手段回擊了蘇聯人,德國支持羅馬尼亞成立了反蘇的獨裁政府,還派駐軍隊防備蘇聯,德國人在羅馬尼亞油田部署的重型防空炮簡直連只蒼蠅都飛不進去,德國人在羅馬尼亞境內的軍事設施也主要指向蘇聯。德國人對蘇聯人充滿了警惕和嚴重的敵意。德國人盡管挫敗了蘇聯的企圖保住了羅馬尼亞的油田,但羅馬尼亞的石油生產仍然無法滿足德國日益增長的工業需要,德國專家警告當局:德國的石油將在1941年10月耗盡。由於德國無法打破英法的能源封鎖,因此只能將目標轉移到蘇聯的高加索油田,蘇聯的高加索油田是世界第二大油田,是亞歐大陸唯一能滿足德國需求的油田,就這樣蘇德戰爭不可避免的爆發了。
第三,1940年,歐洲形勢突變,德國人風卷殘雲般的席捲歐洲大陸,實力暴漲的同時也解除了後顧之憂,並完成了對蘇聯在東線的戰略包圍。在德國人入侵英國失敗後,德國人很快將目標轉移到了東方,蘇聯人成為了德國人新的目標。
第四,1939年蘇聯人入侵芬蘭遭到失敗,蘇聯人在蘇芬戰爭中的無能讓德國人看到了蘇聯人的虛弱。1941年5月1日為震懾德國人,蘇聯人在莫斯科紅場進行了盛大的閱兵,但蘇聯人氣勢宏大的閱兵不僅沒有嚇住德國反而讓德國人看透了蘇聯的虛實,德國人認為蘇聯人不堪一擊,認為德國人能很輕松的幹掉被大清洗搞的虛弱不堪的蘇聯軍隊。
5. 二戰時期,蘇聯和德國曾經是一夥的,這是真的么 請知識達人詳細作答,才會有好評和加分。 謝謝
二戰時期蘇聯和德國曾經是一夥?這是真的。那這又是為什麼呢?
首先,二戰時期蘇聯和德國的媾和是自1939年8月23日《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簽訂開始直至1941年6月巴巴羅薩計劃實施,德國撕毀條約進攻蘇聯為止,歷時669天。
《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簽訂初衷,在德國方面看,是因為希特勒計劃在1939年9月攻擊波蘭,因此指示外長里賓特洛甫在8月23日前往蘇聯,希特勒更指示里賓特洛甫接受蘇聯的所有條件,以避免攻擊波蘭時兩面受襲。在蘇聯方面來看,則是下述原因:1939年4月至8月,英、法、蘇三國在莫斯科舉行軍事、政治談判。談判中,蘇聯向英法提出了建議:締結英、法、蘇之間有效期5至10年,包括軍事援助在內的反侵略互助條約;三國保障中歐和東歐國家的安全;締結三國間相互援助的方式和規模的具體協議。然而,談判毫無結果。8月19日斯大林在蘇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指出:戰爭還是和平的問題,對於我們來說已經到了關鍵時刻。如果我們同法、英簽訂互助條約,德國將放棄波蘭而開始尋求接近西方大國的辦法。那麼戰爭可以避免,但後來的事態發展對蘇聯十分危險。如果我們接受德國建議,德國當然會進攻波蘭,英、法勢必干涉......那我們參戰就對我們有利了……我們應該接受德國的建議並禮貌地把英法代表團打發回去。波蘭的亡國將是我們得到的第一個大好處。(原載《新世界》雜志1994年第2期第230~237頁,《二十世紀俄國史》第2卷第9頁)英法同意了德國在東歐和中南歐自由行動,拒絕蘇聯提出保障中歐和東南歐國家安全。5月到8月間,希特勒一再通過外長里賓特洛甫向蘇聯表示德國無意侵蘇希望改善彼此關系。因為希特勒已決定侵略波蘭,他得知莫斯科正在舉行英、法、蘇三國談判,深感憂慮。5月,日本在遠東地區挑起「諾門坎事件」,向蘇聯發動進攻,而德、日兩個法西斯國家又在談判結成軍事同盟,蘇聯有腹背受敵的現實危險。所以延至1939年8月2日,當希特勒直接電告斯大林,要求蘇德會談簽約。早已對西方國家的綏靖政策相當不滿的蘇聯,遂答應了這一請求。
那麼,在《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簽訂後這不到兩年的時間里,到底發生了什麼?1939年9月1日清晨,德軍正式對波蘭發動入侵,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開始。9月17日蘇軍穿過蘇波邊界進入東波蘭,兩天後,蘇聯與德國人會師在波蘭,蘇聯僅用10天的時間就佔領了波蘭東部並將其並入蘇聯。9月27日,蘇德兩國共同佔領了波蘭。命運多桀的波蘭再一次亡國。其中,德國佔領波蘭的土地27000平方哩,2200萬人口;蘇聯佔領區的人口約1300萬,佔領區面積77000平方哩土地。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歐洲最大國家之一的波蘭就被德國和蘇聯東西夾擊,被法西斯德國和列寧主義和國際主義的蘇聯瓜分了。
自蘇聯從波蘭獲得大片土地,與希特勒一起輕松滅亡了一個國家,一下子吊起了胃口,又向芬蘭提出了割讓卡累利阿地區的領土要求,芬蘭雖然是小國,但是仍然拒絕了蘇聯的無恥要求。於是1939年11月30日,蘇聯在廢除《蘇芬互不侵犯條約》,聲明斷絕蘇芬外交關系之後進攻芬蘭,史稱冬季戰爭(1939年11月30日-1940年3月12日)。鑒於蘇聯的侵略行徑,國際聯盟將蘇聯開除出局。但是,弱小的芬蘭終於不敵強大的蘇聯,冬季戰爭最後的結果是芬蘭割讓佩薩莫地區,維堡港口等地區給蘇聯,當1941年德國進攻蘇聯後,芬蘭為收復領土加入了德國一方對蘇聯作戰,史稱(冬季戰爭)續戰(1941-1944),當然,此為後話。
1 940年6月,蘇聯提出對立陶宛、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進行政府改組和讓蘇軍自由通行等要求,得到同意。7月,三國成立蘇維埃政權並加入蘇聯。隨後,蘇軍佔領了比薩拉比亞和北布科維納。(後記:近年來,波蘭和愛沙尼亞把蘇軍烈士紀念碑從市中心遷移到蘇軍墓地。俄羅斯提出抗議,認為無視蘇軍解放當地的功勛;當地人民則認為,蘇軍侵略了本國。蘇聯是解放者還是侵略者?已經很清楚了。)1941年,蘇聯又與日本簽訂了蘇日中立條約,同時又發表了共同宣言。共同宣言規定,「蘇聯誓當尊重滿洲國之領土完整與神聖不可侵犯性;日本誓當新生蒙古人民共和國之領土完整與神聖不可侵犯性。」而眾所周知的是,外蒙與滿洲國本為當時之中國主權領土。
德國方面,1939年佔領波蘭後。又於1940年相繼對丹麥、挪威作戰,同年5月10日,入侵法國、比利時、荷蘭與盧森堡等歐洲國家,同年6月在法國戰役即將結束的最後幾天,蘇聯也強行並吞了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等國家,同時也吞並了羅馬尼亞具有爭議性的巴撒拉比亞地區。與此同時,納粹德國也和蘇聯在政治與經濟合作上逐漸陷入僵局,這使得德國和蘇聯開始為彼此交戰進行准備。
綜上,以上史實說明:德國和蘇聯是二戰中兩大邪惡政權,排名不分先後,其暫時媾和僅為瓜分世界,並為獨自稱霸做准備。只是由於蘇德在瓜分歐洲的過程中嫌隙漸大才最後翻臉,德國所以被定性為反角並被史書批臭踏上一萬只腳僅僅因其是戰爭發動者且戰敗無力為自己辯駁,而蘇聯是在充當侵略幫凶過程中一不留神被同夥背後一刀,於是反水與盟國站在一起迎來了最後勝利,這才有了現在的溢美之辭。話說回來,論腹黑卑劣,蘇聯不比德國好那麼一點,現在已有證據說明在1941年德國進攻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爆發時,蘇聯紅軍其實已經展開部署,在為稍後進攻德國做著准備,但這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6. 二戰時期,蘇軍為什麼對200萬德國女性瘋狂報復
因為在蘇德戰場的初期,蘇聯被德國全面壓制,而被德國俘獲的40萬蘇聯女兵在集中營中遭遇到非人的待遇,她們承受著身體和靈魂的折磨。於是在戰勝德國之後,蘇聯採取了以牙還牙的報復措施,對德國俘虜女兵進行折磨。
7. 蘇聯和德國關系惡化的原因
和天氣沒有任何關系。關鍵就是德國實力根本不是蘇聯人的對手。很多小白只看到了蘇聯在戰爭初期的完敗和德國人的順利進展,根本不知道,此間蘇聯在遠東西伯利亞地區還有百萬精兵防範日本的偷襲,並且蘇聯的工業正處在從歐洲地區向烏拉爾上以東的縱深轉移過程中。因此蘇聯人沒有裝備,也沒有足夠的兵力對抗德國。等到蘇聯人調集兵力於西線,工業生產恢復正常之後,德國人根本不是蘇聯人的對手。雖然裝備性能上有優勢,但是面對蘇聯人近乎無限的裝備產能和和絕對的優勢兵力,德國人無論如何都不是對手。更何況此間美國和英國還援助蘇聯大量物資。
8. 德國和蘇聯瓜分波蘭是否有歷史恩怨
幾百年來歐洲各國歷史恩怨很多 可以說基本都有
1370年波蘭與立陶宛聯合 之後兩次擊敗了德國 條頓騎士團保留普魯士的殘余領土 但被迫效忠波蘭國王 成為波蘭的附庸國 直到1740年後 腓特烈大帝及後代又多次擊敗並瓜分了波蘭
彼得大帝建立俄羅斯帝國後 俄國不斷擴張 則趁著波蘭國勢衰落 普魯士奧地利三次瓜分了波蘭
波蘭算是歐洲小國 只能在大國戰敗失落時趁機撈點好處 基本一直是被瓜分的命
雖然在一戰後 能佔領部分德國和俄國領土 難逃繼續被瓜分
樓上說的不對 俄國在一戰沒有結束前就因十月革命退出了戰爭 給德國割地賠款
一戰結束 西方國家害怕蘇聯革命影響到自己 想要顛覆蘇聯 武裝波蘭軍隊入侵蘇聯
之後二戰時 蘇聯才殺害了效忠於波蘭政府的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