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德國左翼黨是什麼意思

德國左翼黨是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2022-06-13 17:29:32

A. 簡述德國政黨與國家結構形式

德國實行多黨制,主要有以下政黨:
德國基督教民主聯盟(Christlich- Demokratische Union Deutschlands):簡稱基民盟。主要執政黨。1945年6月成立。曾於1949~1969年,1982~1998年執政。2005年至今為主要執政黨,現有黨員472400人(2013年4月),黨主席安格拉·默克爾(Angela MERKEL)。
德國基督教社會聯盟(Christlich- Soziale Union in Bayern e.V.):簡稱基社盟。執政黨。1945年成立。根據與基民盟達成的協議,該黨只在巴伐利亞州發展組織並開展活動,在聯邦議院與基民盟組成聯盟黨議會黨團。現有黨員15萬人(2012年12月),黨主席霍斯特·澤霍夫(Horst SEEHOFER)。
德國社會民主黨(Sozialdemokratische Partei Deutschlands):簡稱社民黨。執政聯盟成員。成立於1863年,是世界上成立最早的工人黨之一。1878年,被俾斯麥政府宣布為非法,1890年重新獲得合法地位。1933年,社民黨被納粹政權取締,戰後重建。1990年9月,東、西德社民黨合並。現有黨員474481人(2013年4月),黨主席西格瑪·加布里爾(Sigmar GABRIEL)。
德國自由民主黨(Freie Demokratische Partei):簡稱自民黨。成立於1948年12月。現有黨員58675人(2013年2月),黨主席菲利普·羅斯勒(Philipp RÖSLER)。2013年9月22日大選中,自民黨遭遇慘敗,未能進入議會,羅斯勒宣布辭職。
德國左翼黨(Die Linke):在野黨。2007年6月16日由左翼黨—民社黨(Demokratische Linke—PDS)和勞動與社會公平選舉抉擇黨(Wahlalternative Arbeit und Soziale Gerechtigkeit)合並而成。現有黨員6.4萬人(2013年1月),黨主席卡提亞·基平(Katja KIPPING,女)和貝爾恩德·里克辛爾(Bernd RIEXINGER)。
聯盟90/綠黨(Bündnis 90/Die Grünen):簡稱綠黨。在野黨。德國西部的綠黨成立於1980年1月。1993年5月與東部的聯盟90/綠黨合並。現有黨員60003人(2013 年2 月),黨主席西蒙娜·彼特(Simone PETER,女)和策姆·約茨德米爾(Cem ÖZDEMIR)。
德國海盜黨(Piratenpartei Deutschland),2006年9月成立。現有黨員32386人(2013年4月),黨主席貝爾恩德·施洛姆爾(Bernd Schlömer)。
德國共產黨(Deutsche Kommunistische Partei):1968年成立,前身為1956年被禁止的德國共產黨,現有黨員3500人(2013年1月),黨主席帕特里克·科波勒(Patrik KÖBELE)。
德國另類選擇黨(Alternative für Deutschland):2013年2月成立,黨員14000人(2013年6月),現任黨主席為康拉德·亞當(Konrad ADAM),弗勞克·佩特里(Frauke PETRY),貝爾恩德·盧克(Bernd LUCK)。
國家體制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基本法》於1949年5月23日生效。基本法確定了德國五項基本制度:共和制、民主制、聯邦制、法制國家和社會福利制度。1956年、1968年曾作過較大修改。1990年8月兩德「統一條約」對《基本法》某些條款又作了適應性修訂,10月3日起適用於全德國。
《基本法》規定,德國是聯邦制國家,外交、國防、貨幣、海關、航空、郵電屬聯邦管轄。國家政體為議會共和制。聯邦總統為國家元首。議會由聯邦議院和聯邦參議院組成。聯邦議院行使立法權,監督法律的執行,選舉聯邦總理,參與選舉聯邦總統和監督聯邦政府的工作等。聯邦議院選舉通常每四年舉行一次,在選舉中獲勝的政黨或政黨聯盟將擁有組閣權。德國實行兩票制選舉制度。德國的《基本法》是聯邦德國法律和政治的基石。
2005年5月12日,德國聯邦議院表決通過了《歐盟憲法條約》。2006年,德國通過了聯邦制改革法案,採取「以權力換權力」的辦法,重新調整和明確了聯邦與各聯邦州的管轄許可權,將部分立法權下放到聯邦州,同時減少主要代表各州利益的聯邦參議院的立法參與權和審批權,從而提高了政府決策能力和立法效率。
根據德國《選舉法》規定,凡年滿18周歲的具有德國國籍的公民都有選舉權,每位選民擁有兩張選票。第一票用於選出選民所在選區的議員候選人,並根據簡單多數原則,由獲得選票最多的人當選。選民的第二票用於選舉政黨。各黨獲得第二票的多少將決定其在聯邦議院中擁有席位的比例,對該黨能否上台執政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

議會由德國聯邦議院和德國聯邦參議院組成。每屆任期4年。參加聯邦議院的各黨議員分別組成議會黨團。
聯邦議院議員由選民直接選舉和通過政黨得票率按比例分配產生,任期4年,最重要的任務是立法、選舉總理和監督政府。第18屆聯邦議院於2013年10月22日組成,共有631個議席,其中聯盟黨311席,社民黨193席,左翼黨64席,綠黨63席。現任聯邦議院議長諾貝特·拉默特(Norbert Lammert,基民盟)。
聯邦參議院共69席,由各聯邦州代表組成,每州按人口比例擁有3至6個席位。各州通過聯邦參議院參與聯邦的立法和管理以及歐盟事務。參議院議長按固定順序由各州州長輪任,任期1年。當總統因故不能行使職權時,由參議院議長代行總統職務。現任參議院議長為下薩州州長威爾(Stephan WEIL,社民黨)。
聯邦憲法法院是最高司法機構,主要負責解釋《基本法》,監督《基本法》的執行,有16名法官,由聯邦議院和聯邦參議院各推選一半,由總統任命,任期12年。正、副院長由聯邦議院和聯邦參議院輪流推舉。此外設有聯邦法院(負責民事和刑事案件)、聯邦行政法院(負責一般行政司法案件)、聯邦懲戒法院(負責公職人員違紀案件)、聯邦財政法院(負責財政案件)、聯邦勞工法院(審理勞工案件)、聯邦社會法院(審理社會福利糾紛)和聯邦專利法院(審理有關專利問題的案件)。
各級法院相應設有檢察機關,任務是對違法、犯罪提出起訴,但不受法院的管轄,不幹預法院的審判工作,也不獨立行使職權,而受各級司法部門的領導。其任務主要是領導刑事案件的偵查並提起公訴。檢察機關受聯邦或州政府司法部門的領導,在行使職權時相對獨立。聯邦行政法院設聯邦最高檢察院,由聯邦檢察長和數名聯邦檢察官進行工作。

B. 右翼資本主義國家和左翼資本主義國家是是什麼意思

在西方,奉行社會自由主義、福利主義的黨,如美國的民主黨和英國的工黨、社會民主黨,代表中下層中產階級以及工人階級的利益的稱為左翼黨;而奉行經濟保守主義/新自由主義經濟學的黨,如美國的共和黨、英國的保守黨,則代表工商業界大資本家以及比較富裕的中上層中產階級的利益的,稱為右翼黨。 1) 社會自由主義
先說民主黨。我們應該記得著名的民主黨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大家在中學歷史教科書上學過:他推行新政,把美國從三十年代的金融危機中解救出來。羅斯福的東西實際上在後來成了一套成系統的價值和體系,一般就被稱為新自由主義(newliberalism)、社會自由主義 (socialliberalism)、新政自由主義(newdealliberalism)或福利自由主義 (welfareliberalism)。為了和後面的neoliberalism區別開來,我們稱它為社會自由主義。那麼社會自由主義說什麼呢?學過歷史的人知道,當時的金融危機是史無前例的,凱恩斯指出這場危機暴露了自由市場的弊端--看不見的手並不能有效的在短期內調節經濟。為什麼呢?因為市場自我調節機制就是價格:依靠價格的上上下下調解供給和需求之間的關系。凱恩斯指出價格在自由市場中是有粘性的(sticky),往往不能靈活變動,因此不能做好這個工作。一個沒有干預的市場因而總是要走向危機。解決的辦法是靠政府幹預。當時的失業情況極其嚴重,自由市場遇到這種情況應該怎麼呢?就是降低工資,讓更多人能夠就業。但是由於工資作為一個價格也是粘性的,不能迅速地降低,其過程中就造成大量失業。凱恩斯說,這時政府就應該直接到市場中充當玩家,發起興!
建鐵路和公共設施的計劃,招聘工人就業,解決失業問題,諸如此類,便是凱恩斯經濟。不懂經濟學的人,也不難明白。既然要靠政府開支來解決問題,那麼自然納稅也要提高了,因此這一路經濟學總是伴隨著高稅收。
因此社會自由主義認為,資本主義的路是要走的,但是政府也要扮演一點角色,進行干預與監督。
此外,社會自由主義還有一個福利國家的概念。這個主義在凱恩斯之前就早已出來,主要是借鑒社會主義取經的產物,是其時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影響的產物。所謂福利國家,就是由國家先繳納高稅收,然後一手承辦教育、衛生之類涉及公民福利的事業。第一,社會自由主義者信奉機會平等,認為國家應該為公民提供一個起跑點。因此,窮人上學也不用錢:你父母貧窮,不應該影響到你個人的發展。國家幫你出錢上學,把你帶到一定的起跑線上,讓你可以跟條件更好的人競爭。其次,公民都有享有一定程度福利的權利,這個問題最好由國家來承辦。因此,福利國家有明顯的社會主義性質。但是,國家要包管的話得有錢,這個錢就從納稅人手中拿。因此,福利國家必然帶來高稅收。
社會自由主義還對社會不平等之類的問題十分敏感,一般而言,自由的市場競爭,雖然頗有經濟意義上的效率,但往往帶來收入分配不公的問題,造成貧富懸殊。這就影響了機會平等以及個人對一些基本福利權利的主張,因此社會自由主義說,國家要來管一管,解決這個不公的問題。當時的許多知識分子,如 Galbraith,Rawls,杜威,都主張這種福利社會。
總體而言,社會自由主義的經濟上採取凱恩斯的供給方經濟學,強調政府幹預;它看重公平大於效率;它主張發展福利主義和社會規劃。社會自由主義總是和較高稅相聯系,並且較關注平民百姓的利益。在二戰後,社會自由主義、社會民主主義這類的運動總和工人階級、工會運動聯系在一起。
目前的北歐國家,福利主義便極其發達。在英國和美國,則各有一個不完全的福利制度,用國內的話叫做雙軌制:一套國家包管體系和一套私營體系,兩套並行。
在英國,傳統上代表社會自由主義的政黨是工黨。以及社會民主黨。
2) 新自由主義和經濟保守主義
右翼的共和黨則採取經濟保守主義,它信奉的是十八、九世紀的自由市場經濟哲學:相信看不見手的力量,反對市場干預,更反對社會主義。這一路哲學的鼻祖自然是十八、九世紀的亞當·斯密以及里卡多的古典經濟學;在十九世紀末及二十世紀初,Jevons,Menger,Walras以及Marshall等學者將這種經濟學系統化、科學化,發展成新古典經濟學,成為當今主流經濟學之學科範式,在戰後,以哈耶克為首的奧地利經濟學派、弗里德曼的貨幣主義以及受它影響的芝加哥學派,嶄露頭角,試圖復興古典自由主義。在七十年代石油危機之經濟滯漲的時代,人們對凱恩斯主義的信仰已嚴重動搖,他們終於取得了英美兩國兩個右翼政黨的信任。
福利社會必然帶來高稅收,亦引起像諾齊克這樣的政治哲學家的高度不滿:他們試圖在哲學層面上論證福利社會是站在一個錯誤的、代表社會非正義的立場上的。哈耶克、弗里德曼、諾齊克三人,被稱為英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處保守主義的思想寶庫。
美國的共和黨以及英國的保守黨,分別自里根時代和撒切爾時代起,全面接受了這種信仰自由市場和古典自由主義經濟哲學。他們採用貨幣主義和供給方經濟政策,大搞私營化、去管制化,降低稅收,減少政府的干預角色,奉行自由貿易,任由市場自行調控經濟。同時放棄了原來的福利社會計劃。這種經濟哲學,便稱為新自由主義(neoliberalism)。各位千萬不要將它和之前說的"新自由主義"(newliberalism)混淆。
這種新自由主義,也正能和古典自由主義契合。我們說現在的保守主義黨派的經濟保守主義,都是奉行這種古典自由主義的:它主張個人的權利,以對抗政府,因此政府不能隨意征我的稅。新自由主義經濟學為這種古典自由主義提供了經濟學上的論證。
這種奉行自由市場的新自由主義信奉市場是最靈光的資源配置工具,也有充分的自我調節能力。凱恩斯的政府幹預也許能解決短期問題,但是在長遠看只能使問題變得更糟。人力干預再怎麼樣也及不上市場,所以最好還是留任市場自行調節。
在二戰後,世界各國政府都信奉凱恩斯主義,包括當時的國際貨幣基金會(IMF)。在七十年代後,新自由主義則成為主流,尤其是在世界銀行(WB)和IMF 里占據絕對主流。他們在世界各地推行新自由主義經濟哲學,大搞自由市場化、私有化、去管制化、要求減少政府開支、消除保護主義政策,奉行自由貿易。
新自由主義經濟學被普遍認為重效率多於公平。它對自由市場則有一種近乎迷信的態度。它伴隨的必然是低稅收,因為高稅收被認為減少激勵因素,不利於經濟的發展:如果你的一半工資都被用來交稅,那麼你的干勁恐怕不會很高。政府不管制、低稅收,伴隨的必然是去除福利主義,因為國家沒有錢辦這么多學校醫院了。此外,本來古典自由主義就是信奉個人應該自食其力、依靠自己奮斗的哲學,和這一路線也完全符合。雖然說機會平等概念已經深入西方意識形態,成為左右派都必須接受的底線,但古典自由主義和社會自由主義的態度,仍然是有所不同的。古典自由主義者的態度使他們更樂於放棄福利主義。
對於廣大老百姓而言,這一套政策自然不那麼討好,因為慷慨的福利主義就不在存在了。我們說,新自由主義、經濟保守主義的市場更有利於精英階層,就是這個原因。對於工商界而言,也如是。信奉社會自由主義的左翼黨代表工人利益、勞工利益,而信奉新自由主義經濟學的右翼黨則代表資本利益。這就說明為什麼華爾街的金融資本家都喜愛共和黨。此外,對於工業界也欣賞奉行自由貿易和低企業稅的共和黨。

C. 什麼是左派、右派什麼又是左翼、右翼

左翼
開放分類: 運動、政治、團體、組織、進步

zuǒyì
在哲學觀、歷史觀上,左翼一般認為歷史是人民創造的,信奉「小民史觀」,其政治主張是偏向下層人民,草根階層的。左翼反對貧富懸殊,追求社會公平和「均貧富」,認為貧困是由於「不公正」而造成的,國家、社會應對個人的不幸負責。左翼夢想一個和諧的、公正的社會,在經濟政策上主張加強國家宏觀控制,擴大稅收,特別是針對富人的稅收,擴大公共福利,甚至不惜舉辦國家公共工程來解決經濟危機和失業問題。左翼總的來說是變革的、進步的,是自由主義和民主政治的原教旨陣地。民族主義卻是領導指揮著右翼的思想靈魂。

左翼和右翼在政治傳統上指一個社會內部政治領域的兩種意識形態,尤其是在民主社會。在現代西方國家,政治通常被分為右翼或左翼,即保守主義(右翼)和社會主義(左翼),在美國,廣義上的自由主義指左翼政治,而在歐洲,自由主義則指更廣泛意義上的右翼政治。但是到底什麼是左翼,什麼是右翼?至今並沒有一個確切的一致的定義,關於左翼和右翼有不同的觀點:第一,邁克爾?雷克頓沃爾德(Michael Rectenwald)認為,左翼主張在文化領域和其他方面的平等主義、民主和多樣性,右翼則主張少數人的不可緩和的統治;
第二,諾韋爾托?博維奧(Norberto Bobbio)在Left and Right: The Significance of a Political Distinction一書中認為,區分左翼和右翼的根本在於,一個國家認為應該重視平等還是重視自由(特權),前者就是左翼,而後者是右翼;
第三,政府與經濟發展的關系應該是干預主義(interventionist)方式還是自由放任的,前者是左翼,而後者是右翼;如諾蘭(Nolan)圖表就將這作為區別左翼和右翼的標准之一,另一個標準是政府應該是世俗的,獨立於宗教或道德信仰之外,這就是左翼,或者是應該政教合一,這就是右翼;
第四,澳大利亞勞工黨政治家馬克?萊瑟姆(Mark Latham)指出左派和右派的區別在於是要求結果的公平(左派)還是過程的公平(右派),即自認為在經濟領域是社會主義者的美國思想家和社會學家丹尼爾?貝爾所說的,「不是機會均等,而是結果均等」;
第五,埃里克?霍弗(Eric Hoffer)認為,要激進的變革(左派)還是對變革進行嚴格的控制(右派);
第六,左派在歷史上是最邊緣化的社會力量,最不滿足於現狀,對與現存社會有關的權力分配不滿,並要求通過改革主義和革命來改變社會,而右派則是基本上鞏固和能夠適應現狀的社會力量,他們改變社會的方式是保守的;托馬斯?索厄爾(Thomas Sowell)認為,左派主張人的本性和社會是可塑性的,人的本性是後天教育的結果,而右派認為人的本性和社會是不可改造的,是天生的;第七,左派主張經濟利益為窮人服務,而右派主張為富人服務,如邁克爾?帕倫蒂(Michael Parenti)就認為現在的媒體市場天生就有利於右派的利益,因為富人有更大的能力支付使用媒體的費用。
盡管左派和右派有這些不同的觀點和立場,但是要准確區分一個人到底是左派還是右派,這本身就是比較困難的。正像丹尼爾?貝爾所說的那樣,那些「認為只要某個人在一個領域內激進,他在其它方面也必然激進;反過來說,某人在一個領域內保守,他在其它方面亦會保守。這種認識在社會學和道德觀上都錯誤判斷了不同領域的性質。」
http://ke..com/view/86877.htm

右翼
開放分類: 政治、組織、進步

右翼信奉的是「英雄史觀」,認為歷史是英雄創造的,其政治主張是偏向中產階級、精英階層的。右翼特別反對左翼的「均貧富」的觀點,認為這實際上是在追求終點的平等,是錯誤的。右翼和左翼共同之處是都追求起點的平等,但右翼更強調個人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強調國家應給每一個公民以機會,尊重每一個人的個性,強調平等受教育(基礎教育)的權力,認為人必須對自己的命運負責,貧困只能源於自己的低素質、懶惰和無能,不能怪其他的因素。右翼的經濟政策是主張自由放任的,主張小政府、大社會,對經濟的干預和宏觀調控越少越好,通過主張減稅、減少公共福利、刺激投資來解決失業問題和社會問題,認為福利越多,人的的依賴性就越強,進取心就越差,就會鼓勵懶惰,打擊勤奮,因此對一個國家的前途將造成消極的影響。

左翼和右翼在政治傳統上指一個社會內部政治領域的兩種意識形態,尤其是在民主社會。在現代西方國家,政治通常被分為右翼或左翼,即保守主義(右翼)和社會主義(左翼),在美國,廣義上的自由主義指左翼政治,而在歐洲,自由主義則指更廣泛意義上的右翼政治。但是到底什麼是左翼,什麼是右翼?至今並沒有一個確切的一致的定義,關於左翼和右翼有不同的觀點:第一,邁克爾?雷克頓沃爾德(Michael Rectenwald)認為,左翼主張在文化領域和其他方面的平等主義、民主和多樣性,右翼則主張少數人的不可緩和的統治;
第二,諾韋爾托?博維奧(Norberto Bobbio)在Left and Right: The Significance of a Political Distinction一書中認為,區分左翼和右翼的根本在於,一個國家認為應該重視平等還是重視自由(特權),前者就是左翼,而後者是右翼;
第三,政府與經濟發展的關系應該是干預主義(interventionist)方式還是自由放任的,前者是左翼,而後者是右翼;如諾蘭(Nolan)圖表就將這作為區別左翼和右翼的標准之一,另一個標準是政府應該是世俗的,獨立於宗教或道德信仰之外,這就是左翼,或者是應該政教合一,這就是右翼;
第四,澳大利亞勞工黨政治家馬克?萊瑟姆(Mark Latham)指出左派和右派的區別在於是要求結果的公平(左派)還是過程的公平(右派),即自認為在經濟領域是社會主義者的美國思想家和社會學家丹尼爾?貝爾所說的,「不是機會均等,而是結果均等」;
第五,埃里克?霍弗(Eric Hoffer)認為,要激進的變革(左派)還是對變革進行嚴格的控制(右派);
第六,左派在歷史上是最邊緣化的社會力量,最不滿足於現狀,對與現存社會有關的權力分配不滿,並要求通過改革主義和革命來改變社會,而右派則是基本上鞏固和能夠適應現狀的社會力量,他們改變社會的方式是保守的;托馬斯?索厄爾(Thomas Sowell)認為,左派主張人的本性和社會是可塑性的,人的本性是後天教育的結果,而右派認為人的本性和社會是不可改造的,是天生的;第七,左派主張經濟利益為窮人服務,而右派主張為富人服務,如邁克爾?帕倫蒂(Michael Parenti)就認為現在的媒體市場天生就有利於右派的利益,因為富人有更大的能力支付使用媒體的費用。
盡管左派和右派有這些不同的觀點和立場,但是要准確區分一個人到底是左派還是右派,這本身就是比較困難的。正像丹尼爾?貝爾所說的那樣,那些「認為只要某個人在一個領域內激進,他在其它方面也必然激進;反過來說,某人在一個領域內保守,他在其它方面亦會保守。這種認識在社會學和道德觀上都錯誤判斷了不同領域的性質。」

http://ke..com/view/86881.htm
左派
開放分類: 政治、進步、左傾、右傾、立場

zuǒpài
左派又稱左翼,右派又稱右翼。左派與右派的區分通常有兩層含義。

"左派"(或左翼)、"右派"(或右翼)來自法語。史學界普遍認為"左派"和"右派"這一對詞語誕生於18世紀末的法國大革命。
政治術語中左和右的概念起源於法國大革命時期。在1791年的制憲會議上辯論時,擁護激進革命的人恰好坐在議會的左邊,而主張溫和的保守派(立憲派)恰好坐在主持人右邊,於是,人們習慣上將革命的一派稱為「左派」,反對革命的一派稱為「右派」。後來,馬克思、恩格斯在創立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時從這一含義中引申為右派即資產階級反動派,左派即無產階級革命派。

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在制憲議會上,第一等級教士和第二等級貴族的議員與處於第三等級的資產階級、城市平民、工人和廣大農民的議員展開了激烈的斗爭。同年9月的制憲議會會議上,第一、二等級的議員大都坐在議會右邊的席位上,而第三等級的議員占據了左邊的席位。這個頗具戲劇性的歷史場面本是偶然形成的,但反映到語言中,在詞彙中便出現了"左派"與"右派"這一對政治概念。一般來說,右是指思想落後於實際,不能隨變化了的情況前進,企圖開歷史倒車的思想和行為。在政治上往往表現為或是反動的,投降的或是悲觀的、保守的。這種思想就是右傾機會主義,持有這種觀點的人被稱為右派。如在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我黨公開反對的是國民黨右派分子。後來又出現了對反革命勢力妥協退讓而葬送革命的陳獨秀右傾機會主義。與右相對的左,是指革命的、思想進步的,如德國十一月革命的領導者斯巴達克團,就是德國社會民主黨的左派,是德國共產黨的前身。又如國民黨內部積極支持國共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何香凝、廖仲愷等都是國民黨左派。在文化戰線上,積極投身革命的是「左翼作家聯盟」。

這就產生了在政治上區分左右的第一層含義:左派是指站在地位比較低的階級一邊的人,右派是指站在地位比較高的階級一邊的人。當今社會封建貴族階級已經退出歷史舞台,社會上主要是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對立,中間是小資產階級。所以當前的左派主要是支持無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利益的人,右派則代表大資產階級利益。左派與右派的劃分是相對的,封建時代資產階級還沒有成勢,所以是包含在左派一邊的,但是今天他們已經財大氣粗占據了社會的統治地位,所以通常被歸入右派陣營;小資產階級在革命隊伍內部習慣性地要用自私自利的思想與無產階級發生沖突,則又會成為革命隊伍內部的右派。

左派由於社會地位比較低,通常主張變革,所以"左派"一詞又有進步的含義,而"倒退"保守者稱為"右派"。這就是政治上左右劃分的第二層含義。

有些人認為:
1右:自私貪婪一些就是右;
2左:無私高尚一點即為左.
3人性是自私的;社會性是無私的.
4自私太過違背社會性;無私太過絕人性.
5因此,人類註定要在左派與右派的紛爭中獲取進步.

所謂左派右派之分是個歷史的產物,分別代表不同的階級利益,而這個資產階級革命中所誕生的名詞,又被馬克思主義做了進一步的引申,所以要講清左派右派這個問題,還和你是站在什麼樣的立場上有關。

站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或無產階級的立場,所謂左派就是代表歷史前進方向的人群,而馬克思主義指出社會主義必然代替資本主義,所以在今天左派就是主張走社會主義道路的人群。有一個經常和左派右派混淆的問題就是左傾和右傾的區分。同樣是主張實現社會主義目標的,也就是謀求進步的左派內部,會因為對現實的認識不一致,因此就產生了對採取何種措施的分歧。認識落後於實際情況的,我們叫做右傾,主張超越實際情況進行變革的,我們叫做「左」傾。無論「左」傾右傾,都是站在進步一邊,屬於革命隊伍內部的認識問題,都屬於左派,是認識上產生了偏差。但是超越了實際強求的所謂進步不能算是真正的進步,甚至可能是形左而實右的,所以這種極左,通常要加上引號。無論「左」傾、右傾,都會給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事業帶來危害,因此就需要既防「左」又防右。對認識上有偏差的「左」傾或右傾,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從思想上給以幫助,促使他們轉變。所謂防,只是說要防止在策略上出現「左」或右傾,不是說像防賊一樣的防人,甚至是把他們作為革命的對象。

對於無產階級來說,主張資本主義,極力為資本主義社會辯護的,就是右派。由於右派極力維護資本主義制度,反對歷史向社會主義前進,所以右派是代表著逆歷史前進方向的勢力。而站在資產階級立場,資本主義社會當然是要萬萬年永世長存的,因此他們並不承認主張實現社會主義的是什麼左派,在他們那裡,左派恐怕是要被稱作空想派、烏托邦的。但右派在如何維護資本主義制度上,也還存在路線之爭,主要地區分為改革派與維持派(也稱保守派)。改革派就是要去掉一些資本主義的弊端,進行一些改良,這就必然要向社會主義學習和靠攏,其政策主張也就必然更多地反映了中、下階層的利益,由此,一般也稱其為資產階級左翼或左派。而維持派(或保守派)則更多地要求維護傳統的資本主義自由經濟,反對對資本主義進行改良,因此其主張就必然更多地代表上層階級的利益,一般稱其為右翼或右派。不過也常常不用左右派的稱呼來表示,比如,美國的民主黨屬左翼,但通常稱之為自由派,而美國的右翼共和黨則被稱為保守派。

與左傾和右傾的概念相對,在政策的具體實施上又有保守、穩健和激進的區別。比如極端的資產階級右翼極力反對對資本主義制度進行改革,對已進行的改革拚命反對並主張撤消之,一般稱為極端保守派,而激進的資產階級左翼就主張實行大膽的、迅速的改革,這大概是叫極端自由派吧。我們可以看到,當今資本主義世界,資產階級的左右兩派的主張變得模糊起來,都在向一起靠攏,也就是極端的保守派和保守的改革派在互相靠攏。

其實左派也有保守、穩健和冒進、激進的區別,但這通常和右傾、「左」傾混在一起,不容易區分。

在《中國近代現代史》教學過程中,經常會提高左派、右派、「左」傾、「右」傾等幾個政治名詞。這幾個政治名詞富有極強的理論性和抽象性,對於當代中學生來說,是很難理解和把握的政治名詞,而且課文並未從理論上給予詳盡的論述。

一般來說,右是指思想落後於實際,不能隨變化了的情況前進,企圖開歷史倒車的思想和行為。在政治上往往表現為或是反動的、投降的或是悲觀的、保守的。這種思想就是右傾機會主義,持有這種觀點的人被稱為右派。如在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我黨公開反對的是國民黨右派分子。後來又出現了對反革命勢力妥協退讓而葬送革命的陳獨秀右傾機會主義。與右相對的左,是指革命的、思想進步的,如德國十一月革命的領導者斯巴達克團,就是德國社會民主黨的左派,是德國共產黨的前身。又如國民黨內部積極支持國共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何香凝、廖仲愷等都是國民黨左派。在文化戰線上,積極投身革命的是「左翼作家聯盟」。

但是,「左」不同於左。20世紀初,列寧和斯大林開始用「左」傾和右傾的概念來分別指無產階級內部的盲動激進派和保守派。當時無產階級革命力量還比較薄弱,盲動激進派常給剛剛萌芽的無產階級革命帶來很大的損失,所以說盲動激進派對革命是有害的、錯誤的。為了表示貶義,特在左字上添加了引號,即「左」傾,以區別於真正的左傾。當時的右傾即保守派延緩革命進程,同社會上的反動右派勢力一樣會給革命帶來明顯的損失,因此右字不加引號。到20世紀20年代末,隨著無產階級革命力量的強大,無論是盲動激進派還是頑固保守派,都會給革命帶來不同程度的損失,於是使用「左」傾機會主義與右傾機會主義來劃分無產階級內部的政治路線錯誤。

「左」是指思想超越客觀過程的一定階段,離開了當時大多數人的實踐,離開了當時的現實性,墜入空想和盲動。可以說「左」是對左的形而上學的極端化。是形式上的左,而實際上拋棄了左所具有的革命的現實性,片面強化了革命的冒進性。在政治上往往表現為擴大打擊面搞過火的斗爭,實行冒進主義,這種思想就是「左」傾機會主義,持有這種觀點的人被稱為「左」派。如中國歷史上王明「左」傾機會主義,給中國革命和黨造成嚴重損失。

大革命時期的右傾機會主義錯誤,這里的右傾機會主義指保守、妥協,不帶有敵我矛盾性質的反動之意。而1957年反右運動中的「右派」則有反動之意。後來很多右派平反以後右派兩字加引號是指所謂的右派,並非反動,1959年的反「右傾」斗爭也有此意。只不過反右派斗爭主要在黨外進行,而反「右傾」斗爭主要是在黨內。

在世界范圍內,到了19世紀,左派和右派的意義發生了變化。左派開始漸漸傾向於社會主義,而右派則漸漸傾向於自由主義。20世紀十月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期,左派和右派的意義又變化了。左派在當時主要是指稱社會主義乃至共產主義,而極右則是被法西斯主義所代表。二戰以後,又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今天中國知識分子所分成的左派和右派的定義類似19世紀的概念。當代中國的左派是指「新左派」,右派被稱為「自由派」,在中國,左派信仰馬列,毛澤東思想,走社會主義公平路線,反對剝削。而右派則崇尚官僚資本主義,自由資本主義,主張全盤西化,走三權分立,議會制等。右派主張中國走外圍資本主義及買辦資本主義。而左派則注重於發展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主張人人平等,消滅剝削的。兩者的主要爭論是前者主張公平高於自由,後者主張自由高於公平。
http://ke..com/view/70532.htm

右派
開放分類: 中國歷史、政治

"左派"(或左翼)、"右派"(或右翼)來自法語。史學界普遍認為"左派"和"右派"這一對詞語誕生於18世紀末的法國大革命。

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在制憲議會上,第一等級教士和第二等級貴族的議員與處於第三等級的資產階級、城市平民、工人和廣大農民的議員展開了激烈的斗爭。同年9月的制憲議會會議上,第一、二等級的議員大都坐在議會右邊的席位上,而第三等級的議員占據了左邊的席位。這個頗具戲劇性的歷史場面本是偶然形成的,但反映到語言中,在詞彙中便出現了"左派"與"右派"一對政治概念。進步或激烈者稱為"左派","倒退"保守者稱為"右派"。

1右:自私貪婪一些就是右;
2左:無私高尚一點即為左.
3人性是自私的;修性是無私的.
4自私太過滅修性;無私太過絕人性.
5因此,人類註定要在左派與右派的紛爭中獲取進步.

社會越來越右傾的時候,真理就越來越靠左邊了;堅持真理的人就成為了左派;
當社會越來越左傾的時候,真理就越來越靠右邊了,堅持真理的人就成了右派.

所謂左派右派之分是個歷史的產物,分別代表不同的階級利益,而這個資產階級革命中所誕生的名詞,又被馬克思主義做了進一步的引申,所以要講清左派右派這個問題,還和你是站在什麼樣的立場上有關。
站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或無產階級的立場,所謂左派就是代表歷史前進方向的人群,而馬克思主義指出社會主義必然代替資本主義,所以在今天左派就是主張走社會主義道路的人群。有一個經常和左派右派混淆的問題就是左傾和右傾的區分。同樣是主張實現社會主義目標的,因為對現實的認識不一致,因此就產生了對採取何種措施的分歧,認識落後於實際情況的,我們叫做右傾,認識超前於實際情況的,我們叫做左傾。一方面,無論左傾右傾,都屬於左派,屬於認識上產生了偏差;另一方面,無論左傾右傾,都會給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事業帶來危害,因此就需要即防左又防右。對認識上有偏差的左傾或右傾派,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從思想上給以幫助,促使他們轉變。所謂防,只是說要防止在策略上出現左或右傾,不是說象防賊一樣的防人,甚至是把他們作為革命的對象。
對於無產階級來說,主張資本主義,極力為資本主義社會辯護的,就是右派。由於右派極力維護資本主義制度,反對歷史向社會主義前進,所以右派是代表著逆歷史前進方向的勢力。而站在資產階級立場,資本主義社會當然是要萬萬年的,因此他們並不承認主張實現社會主義的是什麼左派,在他們那裡,左派恐怕是要被稱作空想派、烏托邦的。但右派在如何維護資本主義制度上,也還存在路線之爭,主要地區分為改革派與維持派(也稱保守派)。改革派就是要割除一些資本主義的弊端,進行一些改良,這就必然要向社會主義學習和靠攏,其政策主張也就必然更多地反映了中、下階層的利益,由此,一般也稱其為左翼或左派。而維持派(或保守派)則更多地要求維護傳統的資本主義自由經濟,反對對資本主義進行改良,因此其主張就必然更多地代表上層階級的利益,一般稱其為右翼或右派。不過也常常不用左右派的稱呼來表示,比如,美國的民主黨屬左翼,但通常稱之為自由派,而美國的右翼共和黨則被稱為保守派。
與左傾和右傾的概念相對,在政策的具體實施上又有保守、穩健和激進的區別。比如激進的右翼極力反對對資本主義制度進行改革,對已進行的改革拚命反對並主張撤消之,一般稱為極端保守派,而激進的左翼就主張實行大膽的、迅速的改革,這大概是叫極端自由派吧。我們可以看到,當今資本主義世界,兩派的主張變得模糊起來,都在向中間靠攏,也就是保守的保守派和保守的改革派在互相靠攏。
其實左派也有保守、穩健和激進的區別,但這通常和右傾、左傾混在一起,不容易區分。

http://ke..com/view/483.htm

D. 左翼分子和右翼分子是什麼意思

左派"(或左翼)、"右派"(或右翼)來自法語.史學界普遍認為"左派"和"右派"這一對詞語誕生於18世紀末的法國大革命.
政治術語中左和右的概念起源於法國大革命時期.在1791年的制憲會議上辯論時,擁護激進革命的人恰好坐在議會的左邊,而主張溫和的保守派(立憲派)恰好坐在主持人右邊,於是,人們習慣上將革命的一派稱為「左派」,反對革命的一派稱為「右派」.後來,馬克思、恩格斯在創立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時從這一含義中引申為右派即資產階級反動派,左派即無產階級革命派.
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在制憲議會上,第一等級教士和第二等級貴族的議員與處於第三等級的資產階級、城市平民、工人和廣大農民的議員展開了激烈的斗爭.同年9月的制憲議會會議上,第一、二等級的議員大都坐在議會右邊的席位上,而第三等級的議員占據了左邊的席位.這個頗具戲劇性的歷史場面本是偶然形成的,但反映到語言中,在詞彙中便出現了"左派"與"右派"這一對政治概念.一般來說,右是指思想落後於實際,不能隨變化了的情況前進,企圖開歷史倒車的思想和行為.在政治上往往表現為或是反動的,投降的或是悲觀的、保守的.這種思想就是右傾機會主義,持有這種觀點的人被稱為右派.如在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我黨公開反對的是國民黨右派分子.後來又出現了對反革命勢力妥協退讓而葬送革命的陳獨秀右傾機會主義.與右相對的左,是指革命的、思想進步的,如德國十一月革命的領導者斯巴達克團,就是德國社會民主黨的左派,是德國共產黨的前身.又如國民黨內部積極支持國共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何香凝、廖仲愷等都是國民黨左派.在文化戰線上,積極投身革命的是「左翼作家聯盟」.
這就產生了在政治上區分左右的第一層含義:左派是指站在地位比較低的階級一邊的人,右派是指站在地位比較高的階級一邊的人.當今社會封建貴族階級已經退出歷史舞台,社會上主要是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對立,中間是小資產階級.所以當前的左派主要是支持無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利益的人,右派則代表大資產階級利益.左派與右派的劃分是相對的,封建時代資產階級還沒有成勢,所以是包含在左派一邊的,但是今天他們已經財大氣粗占據了社會的統治地位,所以通常被歸入右派陣營;小資產階級在革命隊伍內部習慣性地要用自私自利的思想與無產階級發生沖突,則又會成為革命隊伍內部的右派.
左派由於社會地位比較低,通常主張變革,所以"左派"一詞又有進步的含義,而"倒退"保守者稱為"右派".這就是政治上左右劃分的第二層含義.
左翼政黨強調社會平等重於經濟增長,他們一般信仰馬克思主義,反對資本主義.如歐洲各國的社會黨、社會民主黨和共產黨.
右翼政黨追求的目標是經濟增長重於公平,追求總體經濟成就和個人自由的最大化.右翼政黨一般由資產階級和社會上層人士組成,他們信仰古典自由主義和保守主義,維護資本主義,推崇欺壓弱小民族的民族主義.如英國保守黨、美國共和黨等

E. 什麼是左派、右派、左傾、右傾

1、左派是指社會中維護社會中下層利益,支持改變舊的不合理社會秩序,創造更為平等的財富和基本權利分配的群體。「左派」這一名詞源自法國大革命時期,在制憲會議中第三等級的代表坐在左側,支持共和制、大眾政治運動和世俗化。

2、在政治中,右翼、政治右派是指各種保守的政治立場,在不同國家與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意義。最初,在法國大革命時期,「右派」是指坐在議會右側,擁護君主制與貴族特權的人士。今日,右派是用來指強調民族主義、傳統和宗教。部分人則用「右派」來稱呼支持自由放任資本主義的人。

3、左傾是指政治上追求進步、同情勞動人民的傾向。而帶引號的「左」傾,則是政治思想上超越客觀,脫離社會現實條件,陷入空想、盲動和冒險的傾向。所以,為了表示貶義,特在左字上添加了引號,即「左」傾,以區別於真正的左傾。

4、右傾是指政治思想上,認識落後於實際,不能隨變化了的客觀情況變化、前進,甚至違背客觀發展規律的傾向。右傾思想如果形成為系統完整的路線,並在實踐中貫徹便成為右傾機會主義。右傾機會主義在政治斗爭中往往放棄原則,犧牲無產階級根本利益而求得妥協,又叫右傾投降主義。

(5)德國左翼黨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左派與右派的區別

1、政治立場不同

左派主張積極改革,主張把舊的意識形態和制度革除,從而建立新的意識形態和制度,反對派一般自認為左派;右派一般較為保守,主張穩妥、秩序、漸進、緩慢的改革方式,強調維護舊有傳統,保皇黨一般自認為右派。

2、意識形態不同

左派支持社會平等、反對階級統治;而右派認為社會分層有其自然性和不可避免性。

3、政黨不同

左派通常包含進步主義、社會主義、世界主義、綠色政治、共產主義、社會自由主義、民主社會主義、左翼專制主義、世俗主義、平等主義、左翼民粹主義、反帝國主義、反資本主義以及無政府主義。

右派通常包含保守主義、反動主義、民族主義、傳統主義、資本主義、右翼專制主義、神權政治、自由意志主義、保守自由主義、右翼民粹主義以及法西斯主義。

F. 各國的左、右翼黨派由什麼界定

政治術語中左和右的概念起源於法國大革命時期。在1791年的制憲會議上辯論時,擁護激進革命的人恰好坐在議會的左邊,而主張溫和的保守派(立憲派)恰好坐在主持人右邊,於是,人們習慣上將革命的一派稱為「左派」,反對革命的一派稱為「右派」。後來,馬克思、恩格斯在創立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時從這一含義中引申為右派即資產階級反動派,左派即無產階級革命派。

一般來說,右是指思想落後於實際,不能隨變化了的情況前進,企圖開歷史倒車的思想和行為。在政治上往往表現為或是反動的,投降的或是悲觀的、保守的。這種思想就是右傾機會主義,持有這種觀點的人被稱為右派。如在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我黨公開反對的是國民黨右派分子。後來又出現了對反革命勢力妥協退讓而葬送革命的陳獨秀右傾機會主義。

與右相對的左,是指革命的、思想進步的,如德國十一月革命的領導者斯巴達克團,就是德國社會民主黨的左派,是德國共產黨的前身。又如國民黨內部積極支持國共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何香凝、廖仲愷等都是國民黨左派。在文化戰線上,積極投身革命的是「左翼作家聯盟」。

G. 德國左翼黨的成立背景

1998年施羅德上台後,不少原德國社會民主黨黨員因不滿施羅德推行第三條道路的中間路線,反對社民黨政治立場的右傾傾向,其後退出社民黨,當中包括前社民黨主席奧斯卡·拉方丹。
該黨自認為比國會中其他主流政黨更左傾,謀求實現民主社會主義。
左翼黨目前有約69,458名黨員,其中女性黨員25,872名

H. 政治上的左派、右派和左傾、右傾還有左翼、右翼是什麼意思

所謂左派右派之分是個歷史的產物,分別代表不同的階級利益,而這個資產階級革命中所誕生的名詞,又被馬克思主義做了進一步的引申,所以要講清左派右派這個問題,還和你是站在什麼樣的立場上有關。
站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或無產階級的立場,所謂左派就是代表歷史前進方向的人群,而馬克思主義指出社會主義必然代替資本主義,所以在今天左派就是主張走社會主義道路的人群。有一個經常和左派右派混淆的問題就是左傾和右傾的區分。同樣是主張實現社會主義目標的,因為對現實的認識不一致,因此就產生了對採取何種措施的分歧,認識落後於實際情況的,我們叫做右傾,認識超前於實際情況的,我們叫做左傾。一方面,無論左傾右傾,都屬於左派,屬於認識上產生了偏差;另一方面,無論左傾右傾,都會給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事業帶來危害,因此就需要即防左又防右。對認識上有偏差的左傾或右傾派,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從思想上給以幫助,促使他們轉變。所謂防,只是說要防止在策略上出現左或右傾,不是說象防賊一樣的防人,甚至是把他們作為革命的對象。

對於無產階級來說,主張資本主義,極力為資本主義社會辯護的,就是右派。由於右派極力維護資本主義制度,反對歷史向社會主義前進,所以右派是代表著逆歷史前進方向的勢力。而站在資產階級立場,資本主義社會當然是要萬萬年的,因此他們並不承認主張實現社會主義的是什麼左派,在他們那裡,左派恐怕是要被稱作空想派、烏托邦的。但右派在如何維護資本主義制度上,也還存在路線之爭,主要地區分為改革派與維持派(也稱保守派)。改革派就是要割除一些資本主義的弊端,進行一些改良,這就必然要向社會主義學習和靠攏,其政策主張也就必然更多地反映了中、下階層的利益,由此,一般也稱其為左翼或左派。而維持派(或保守派)則更多地要求維護傳統的資本主義自由經濟,反對對資本主義進行改良,因此其主張就必然更多地代表上層階級的利益,一般稱其為右翼或右派。不過也常常不用左右派的稱呼來表示,比如,美國的民主黨屬左翼,但通常稱之為自由派,而美國的右翼共和黨則被稱為保守派。
與左傾和右傾的概念相對,在政策的具體實施上又有保守、穩健和激進的區別。比如激進的右翼極力反對對資本主義制度進行改革,對已進行的改革拚命反對並主張撤消之,一般稱為極端保守派,而激進的左翼就主張實行大膽的、迅速的改革,這大概是叫極端自由派吧。我們可以看到,當今資本主義世界,兩派的主張變得模糊起來,都在向中間靠攏,也就是保守的保守派和保守的改革派在互相靠攏。
其實左派也有保守、穩健和激進的區別,但這通常和右傾、左傾混在一起,不容易區分。

I. 「左翼分子」和「右翼分子」分別指什麼

左派"(或左翼)、"右派"(或右翼)來自法語。史學界普遍認為"左派"和"右派"這一對詞語誕生於18世紀末的法國大革命。

政治術語中左和右的概念起源於法國大革命時期。在1791年的制憲會議上辯論時,擁護激進革命的人恰好坐在議會的左邊,而主張溫和的保守派(立憲派)恰好坐在主持人右邊,於是,人們習慣上將革命的一派稱為「左派」,反對革命的一派稱為「右派」。後來,馬克思、恩格斯在創立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時從這一含義中引申為右派即資產階級反動派,左派即無產階級革命派。

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在制憲議會上,第一等級教士和第二等級貴族的議員與處於第三等級的資產階級、城市平民、工人和廣大農民的議員展開了激烈的斗爭。同年9月的制憲議會會議上,第一、二等級的議員大都坐在議會右邊的席位上,而第三等級的議員占據了左邊的席位。這個頗具戲劇性的歷史場面本是偶然形成的,但反映到語言中,在詞彙中便出現了"左派"與"右派"這一對政治概念。一般來說,右是指思想落後於實際,不能隨變化了的情況前進,企圖開歷史倒車的思想和行為。在政治上往往表現為或是反動的,投降的或是悲觀的、保守的。這種思想就是右傾機會主義,持有這種觀點的人被稱為右派。如在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我黨公開反對的是國民黨右派分子。後來又出現了對反革命勢力妥協退讓而葬送革命的陳獨秀右傾機會主義。與右相對的左,是指革命的、思想進步的,如德國十一月革命的領導者斯巴達克團,就是德國社會民主黨的左派,是德國共產黨的前身。又如國民黨內部積極支持國共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何香凝、廖仲愷等都是國民黨左派。在文化戰線上,積極投身革命的是「左翼作家聯盟」。

這就產生了在政治上區分左右的第一層含義:左派是指站在地位比較低的階級一邊的人,右派是指站在地位比較高的階級一邊的人。當今社會封建貴族階級已經退出歷史舞台,社會上主要是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對立,中間是小資產階級。所以當前的左派主要是支持無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利益的人,右派則代表大資產階級利益。左派與右派的劃分是相對的,封建時代資產階級還沒有成勢,所以是包含在左派一邊的,但是今天他們已經財大氣粗占據了社會的統治地位,所以通常被歸入右派陣營;小資產階級在革命隊伍內部習慣性地要用自私自利的思想與無產階級發生沖突,則又會成為革命隊伍內部的右派。

左派由於社會地位比較低,通常主張變革,所以"左派"一詞又有進步的含義,而"倒退"保守者稱為"右派"。這就是政治上左右劃分的第二層含義。

左翼政黨強調社會平等重於經濟增長,他們一般信仰馬克思主義,反對資本主義。如歐洲各國的社會黨、社會民主黨和共產黨。

右翼政黨追求的目標是經濟增長重於公平,追求總體經濟成就和個人自由的最大化。右翼政黨一般由資產階級和社會上層人士組成,他們信仰古典自由主義和保守主義,維護資本主義,推崇欺壓弱小民族的民族主義。如英國保守黨、美國共和黨等

參考資料:http://history.163.com/08/0314/17/470T5U5U00012GIJ_2.html

J. 德國戰後參政時間最長的是哪個黨

歐洲是近現代政黨制度的發源地,而西歐乃是「政黨之母」,當今歐洲主要國家執政黨和在野黨的歷史,都與近代歐洲產業革命和工人運動密切相關。提起歐洲政黨制度,人們常常會聽到「左翼」、「右翼」、「中左」或「中右」政黨等稱謂,聽上去讓人頭暈,或許很多人也不大容易理解什麼叫執政黨「紅綠聯盟」或「黑紅聯盟」,它們之間究竟有什麼不同之處,它們的政治主張和經濟政策有哪些特點,本刊特邀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研究員趙俊傑先生對此深入闡述。

德國大選帶出的政黨政治色彩

2009年9月27日,新一屆德國大選出了結果:由基督教民主聯盟和基督教社會聯盟組成的聯盟黨獲得33.8%的選票,社民黨獲得23.1%的選票,自民黨獲得14.7%的選票,綠黨獲得10.5%的選票,左翼黨獲得11.9%的選票。根據德國基本法,主要執政黨聯盟黨將與自民黨聯合組成新內閣,而另一個執政黨社民黨將淪為最大的在野黨。德國現在的執政黨結構由聯盟黨—社民黨「大聯合政府」,將回歸於傳統的聯盟黨—自民黨「中右政府」,「黑紅聯盟」也將易幟於「黑黃聯盟」。 德國傳統的組閣形式是「一大帶一小」輪流坐莊,即聯盟黨帶自民黨、社民黨帶自民黨(或帶綠黨)聯合執政。二戰以後,這種執政模式比較穩固:聯盟黨執政時期分三個階段,1949年至1969年,1982年至1998年,2005年至今,其中,1966年至1969年,2005年至2009年屬聯盟黨與社民黨「大聯合政府」時期,其餘時期都是「一大帶一小」形式。在德國,聯盟黨和社民黨屬兩大政黨。聯盟黨成立於1945年12月,代表的是企業主、農場主、職員和知識分子的利益,主張實行社會市場經濟;而社民黨全稱是德國社會民主黨,它創建於19世紀70年代德國工^運動興起之時,代表的是德國廣大中下層人民的利益,主張公平分配利益,重視社會福利,保護弱勢群體。兩黨比較,聯盟黨更多地體現德國中上層的利益,社民黨則更多替中下層民眾著想。當令其它三個進入聯邦議會的小黨是自民黨、綠黨和左翼黨。自民黨全稱是德國自由民主黨,也是德國政壇上歷史悠久的一個政黨,它以自由主義為鮮明旗幟,以捍衛和擴大個人自由為己任,主張減少政府對民眾自由和私生活的干涉。綠黨創立於上世紀70年代末,它曾在1998年至2002年與社民黨組成聯合政府,其主要觀點是反對環境污染和核能的過分利用,推動社會公正。提倡男女平等。德國左翼黨是德國一個年輕的黨派,成立於2007年,主要由東部地區的德國民社黨(全稱民主社會主義黨,系東德共產黨演變而成)和西部地區的勞動與社會公正黨(系退出德國社民黨另組建的左翼政黨)聯合而成。左翼黨主張重新分配社會財富,停止私有化政策並實行最低工資標准,帶有一定的社會主義色彩。

上屆德國大選,之所以組成「大聯合政府」,主要是因為默克爾領導的聯盟黨得票35.2%,執政的社民黨得票34.3%,其餘三黨自民黨得票為9.8%,左翼黨得票為8.7%,綠黨得票為8.1%。無論紅綠聯盟(社民黨與綠黨)還是黑黃聯盟(聯盟黨與自民黨)都未能獲得超過半數的選票,故兩大競選對手不得不暫時「聯姻」,組成黑紅大聯盟。在這里,有必要說明一下,聯盟黨、社民黨和自民黨這三個傳統的主要執政黨,其代表色恰好對應了德國國旗黑、紅、黃三色,故人們常把它們分別用不同色彩來作比喻,當然也暗含不同的政治主張傾向。如聯盟黨的「黑色」來源於教士的黑色教士服,意指保守主義政黨;社民黨的「紅色」代表左傾或革命;自民黨則用「黃色」代表自由主義;綠黨採用「綠色」代表該黨的環保主義與和平主義的政治主張;左翼黨採用「粉色」,而粉色在德語中表示有些左傾、有些激進。

從本次大選結果來看,聯盟黨和社民黨都只能算「輸家」,它們的得票率分別比上屆下降了1.5%和10.8%,後者更是「損失慘重」。究其原因,主要是「黑紅聯盟」執政4年,德國經濟並未走出困境,社會問題成堆,兩黨愈加貌合神離、爭執不休。相比而論,德國政府在金融危機中採取一些良策,化解了一些危機,這就為默克爾繼續「連庄」打下了基礎,相反,社民黨在默克爾領導的大聯合政府中失去了自己傳統的政治特點和色彩,加之黨內矛盾突出,出現分離傾向,導致大量選民流失,最終自釀苦果。大黨被削弱,而小黨崛起,標志著聯盟黨和社民黨主宰德國政壇的時代已經結束。

德國大選折射出西歐大國執政黨的特點

作為歐洲政治中的核心力量,西歐政黨的主要功能包括參加選舉和平進入議會,執掌國家和地方政權,將自己的施政綱領付諸實施;控制議會成為多數,通過立法實現其政綱;而作為在野黨,也可在議會監督執政黨及其權力機構。西歐政黨從政治主張和意識形態來看,可將其劃分為左翼政黨、右翼政黨、中間政黨、極左或極右翼政黨,其中最典型的當屬左翼、右翼和中間政黨。

左翼政黨誕生於19世紀末期,是歐洲國際工運發展的結晶,它以歐洲工人階級為主體,主要包括社會黨、共產黨和綠黨。歐洲社會黨在不同國家有不同的稱謂:法國叫社會黨,德國叫社會民主黨,英國稱工黨,義大利稱左翼民主黨,西班牙稱工人社會黨,荷蘭叫勞動黨,等等。剛開始,這些政黨從事過許多工人運動,後來經過兩次世界大戰,歐洲各國社會黨基本演變成為奉行「左翼改良主義」的「新中產階級政黨」,即強調社會公平與公正、重視社會保障與改革。在此基礎上,1974年創立了歐洲社會黨聯盟,試圖通過「同性相吸」的形式擴大其在歐洲政壇的影響力。然而社會黨聯盟只是一個鬆散的政治組織,對各成員黨沒有約束力。冷戰結束後,隨著歐洲政治形勢的變化,西歐社會黨開始了從左翼黨向中左政黨(即中間偏左)的轉變。英國前任首相、工黨領袖布萊爾曾為社會黨聯盟提出「第三條道路」理論,強調它是超越左與右的基礎上所產生的一條新道路。德國前任總理、社民黨領袖施羅德也提出「新中間派政策」,實質上是英國工黨「第三條道路」的德國版本,其最大特點就是實用主義,擺脫意識形態的束縛,淡化左右之爭。法國社會黨領袖、前總理若斯潘也提出具有明顯左翼色彩的「現代社會主義」新理論,肯定國家在就業、社會公正和經濟發展中的職責,推行所謂「現代社會主義」。

歐洲共產黨包括法國、英國、義大利、西班牙等國共產黨,其稱謂基本一致。它們是20世紀上半期從社會黨中分裂出來的左翼組織,二戰後曾經一度迅速壯大。但從60年代以後,歐洲社會中產階級力量增強,歐洲政治進一步向右傾斜,西歐共產黨被迫放棄了「無產階級專政」及「暴力革命」等傳統提法,為求生存而嬗變。至蘇聯解體、東歐巨變後,西歐共產主義運動走向低潮。義大利共產黨改名為義大利左翼民主黨,曾經在90年代中期一度成為執政聯盟的中堅力量。法共也曾在1997年參加社會黨若斯潘政府。但總體看來,西歐共產黨在當今歐洲政壇的影響力很有限。

歐洲綠黨包括法國、德國、義大利、奧地利、瑞典、芬蘭和比利時等國綠黨,它們堅持綠色政治的基本宗旨,強調環境責任、個人自由、民主多元、社會正義、男女平等、可持續發展等。2004年,歐洲綠黨聯盟更名為歐洲綠黨,所有國家綠黨在競選中都採用共同綱領,其政治影響力日益擴大。

歐洲右翼政黨也有著悠久歷史,主要包括德國聯盟黨、法國人民運動聯盟、英國保守黨、義大利力量黨、西班牙人民黨等。其政黨基礎以資本家、高級管理人員、高級知識分子及社會保守人士為主,其政治主張都集中體現出維護這些階層的利益。如法國人民運動聯盟系2002年由保衛共和聯盟、法國自由民主黨和法蘭西民主聯盟的大部分合並而成,目前是法國主要執政黨和議會第一大黨,現任主席是法國總統薩科齊。當今歐洲右翼政黨在台上執政的主要有德國聯盟黨和法國人民運動聯盟等,英國保守黨有可能在2010年大選中重新上台。歐洲右翼政黨也有其聯盟——歐洲人民黨,它成立於1976年,實際上是歐洲基督教民主主義政黨的聯盟。之所以自稱人民黨,是想表明自己並非代表某些特定階級或集團的特殊利益,而代表不同階級或集團的利益。2009年6月,新一屆歐洲議會選舉結果,屬於中右翼的人民黨黨團在歐洲議會736個議席中占據了267席,成為歐洲議會的最大黨團。這預示著歐洲右翼或中右翼政黨影響力正在「復甦」。

歐洲中間政黨則系介於左翼和右翼之間的政黨,主要包括英國自由黨、德國自民黨、比利時自由黨、挪威中央黨和芬蘭中間黨等,其更多代表自由職業者、中層管理人員、公務員、農場主、農民及小企業主的利益,主張改良資本主義,實行自由市場經濟。支持中小企業,反對國家干預經濟生活。中間政黨也同綠黨一樣,是歐洲政壇一支不容忽視的政治力量,常常扮演「黑馬」角色,德國自民黨最具代表性。同樣,歐洲中間政黨也有其聯盟組織——歐洲自由民主改良黨。

此外,歐洲政壇還存在極右和極左兩種政黨,雖然其政治力量不強,但其政治殺傷力有時也很大。所謂「極左」,就是把左派的思路推向極端,為獲取經濟利益上無差別的公正而取消絕大部分公正。法國今年出現了一個新的極左政黨,叫「新反資本主義黨」,它提出要對整個社會進行結構調整,對主要的行業實行國有化,關閉證券交易所,禁止公司解僱工人。所謂「極右」,往往表現為權貴資本主義與寡頭專政,德國統一後出現的新納粹黨——德國國家民主黨,法國極右翼政黨國民陣線,其極端主張都屬此列。2002年法國上屆總統選舉,極右翼候選人、國民陣線主席勒龐曾在首輪角逐中出人意料地獲得17.02%的選票,擊敗了呼聲很高的社會黨候選人若斯潘,使法國政壇為之震驚。

西歐大國執政黨的經濟政策透視

在中西傳統政治文化中,右翼指朝庭中靠右邊坐的官僚,左翼則相反。由於靠右邊者比靠左邊者的權力大,所以「右翼」意指主導和控制傳統社會的政治力量,它們是傳統社會的既得利益者,故政治主張固守舊制,屬保守主義;「左翼」處於權力下層,是利益被壓制者,故主張變革和改良,是社會「革命」的主要力量。二戰後一段時期,西歐政壇多為德國聯盟黨、英國保守黨等傳統右翼執政,它們主張自由市場經濟,反對國家過度干預經濟,維護中上層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德國前總理艾哈德提出的「社會市場經濟理論」,強調自由和社會平衡原則,個人對社會負責和中庸原則,對50至60年代德國經濟的騰飛作出了很大貢獻。同樣,80年代英國保守黨奉行的「撒切爾主義」,是當代西方「新自由主義」與「保守主義」的「混血兒」,撒切爾政府帶有自由主義色彩的改革,旨在對國家過度干預經濟趨勢做一個根本性糾正,的確對當時英國的經濟發展起到促進作用。90年代布萊爾提出的「第三條道路」理論,也曾造就了英國經濟的繁榮。然而,當今歐洲大國的執政黨鮮有過去「艾哈德主義」或「撒切爾主義」明確的理論和政黨特有的政治主張,相反,倒是越來越在意識形態上「同流合污」或黨派政治立場「中間化」,左右翼區分逐漸失去原意。

以德國聯盟黨、社民黨和自由黨為參照對象,我們可以看出西歐大國執政黨黨派意識形態日趨「中間化」,其政治和經濟政策主張更加包容或相似。當今的「保守主義」、「自由主義」和「社會主義」概念已不再能確切地表示它們之間的差別,三黨都維護議會制民主,都注重國家干預的作用。由於經濟全球化帶來國際關系的深刻變化,由於中間階層日益壯大成為社會主體階層,還由於意識形態的「包容性」,致使西歐各種黨派重新審視自己的政治經濟主張,盡力爭取社會中間階層的支持,因此,都更多地強調實現公平正義這類不帶意識形態色彩的價值目標,傳統的左、中、右資產階級政黨格局逐漸向中左、中右的態勢演變。今天的德國聯盟黨和社民黨,充其量可稱之為德國中右、中左政黨,因為無論它們怎樣標榜,「中間階層」已是「大頭」,它們根本無法堅持傳統而獨善其身,忽視中間階層的利益。

於是我們發現,德國兩大傳統執政黨的施政綱領或經濟政策,沒有太多的區別,分歧只是體現在較為具體的經濟和社會政策上。兩黨均主張建立社會福利國家,重視幫助弱勢群體,但在方法上存在分歧。聯盟黨認為發展經濟的關鍵是讓企業主賺取合理的利潤以鼓勵他們擴大投資。社民黨則認為只有維護職工利益,實現社會公正,才能推動經濟持續發展。聯盟黨反對實行法定最低工資制,而社民黨則主張實施最低工資制。德國新一屆政府有意在2010年削減公司稅,支持向企業提供稅收優惠,將推動德國在未來4年內減稅150億歐元,以刺激經濟復甦。為減少政府財政赤字,德國新政府有可能傾向於出售德國鐵路的部分資產。盡管德國新政府將重啟「自由市場經濟」之門,實施以增長為導向的經濟政策,減少對市場的干預,但面對金融危機給德國經濟復甦帶來的負面影響,默克爾新政府也未必能迅速走出陰影。

英國工黨近年來執政遇到前所未有的危機,經濟增長放緩,失業率飆升,布朗政府重點關注教育、住房和醫療保險等民生問題,還公布了「憲政改革綠皮書」,提出限制政府權利、讓政府更具責任心的主張。法國執政黨人民運動聯盟則立志經濟改革,在2007年通過一攬子減稅法,提高企業競爭力,收緊移民政策,改革特殊退休制度。義大利貝魯斯科尼政府則對勞動市場進行改革,解決婦女和青年的就業問題。總之,當今西歐大國執政黨都在積極進行變革探索,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作為老牌資本主義國家「扎堆」的西歐,社會福利制度、醫療保障制度、人口老齡化現象、沉重稅收制度等難題也成堆,無論何黨何派上台,無論何種政治色彩,它們都將面對這些棘手問題,都不可能開出輕而易舉的經濟社會良方。

閱讀全文

與德國左翼黨是什麼意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5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50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2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20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80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3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70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1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2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5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7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1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1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70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