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德國為什麼會解體

德國為什麼會解體

發布時間:2022-06-13 22:23:48

❶ 德國一戰後的政府為什麼在1919-1920瀕臨解體

賠款倒不是主要原因,因為當時德國已經是乞丐了,上哪給你找金幣去?而且工業也沒有癱瘓,因為一戰其實都是在德國領土以外的地方打的,施里芬計劃實施以後,德國從比利時突如法國,凡爾登,索姆河,馬恩河戰役,都是在法國境內打的,東線德國則是勢如破竹,深入沙俄領土作戰,最終導致沙俄垮台,前蘇聯被迫與之簽訂不平等條約。而且當時飛機又沒有成熟的轟炸技術,德國本土並沒有遭受到嚴重的戰火。德國無論軍事與工業都還有元氣在
但是一戰後期,德國物質消耗嚴重,加之猶太商人哄抬物價大發國難財。經濟崩潰爆發了十一月革命,德國皇帝倉惶出逃,軍人雖然保住了國家穩定的大局,但是群龍無首必然要爭權奪利,這就是政治,當時人心惶惶政局混亂,此時面對戰後重重危機,以及資本主義周期性經濟危機,自然是應接不暇
而同時由於戰爭失敗,雖然德國人並不打算掏一個子的賠款,但是卻失去了全部的海外殖民地,和部分領土則是雪上加霜,
另外法國人飽受德國摧殘,對之恨之入骨,恨不得將其徹底肢解叫的德國成為永遠的歷史,這就是巴黎和會上法國的主張,可惜未能得逞

❷ 美蘇冷戰為什麼成為德國分裂的根源

1945年5月8日,希特勒無條件投降。按照《克里米亞聲明》和《波茨坦協定》的規定,戰敗的德國將來應該成為一個統一獨立愛好和平與民主的國家,在沒有建成這樣的國家這前,暫由蘇、美、英、法四國分區佔領,首都柏林也由四國分區管制。然而,東西方盟國出於自己的立場、目的和利益考慮,對各項協議都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釋,對德國的統一和柏林等問題,四國各持己見,斗爭激烈,互不相讓。尤其是美、蘇之間意見嚴重分歧,盟國對德國管制委員會無法發揮作用,各佔領區都操縱和控制著自己的獨立政治實體,實行不同的政策。蘇占區向社會主義方向發展,西佔區則向資本主義方向發展。隨著美、蘇關系的惡化和冷戰的爆發,美國為稱霸歐洲並想用德國牽制蘇聯,便採取分裂德國的政策。在美國的操縱下,1947年1月,美、英合並兩國佔領區。 1948年2月至6月,美、英、法、荷、比、盧六國召開倫敦會議,提出西方三個佔領區合並並統一經濟政策,進行貨幣改革,召開制憲會議,盡快成立西德政府。6月21日西佔區單方面實行貨幣改革。蘇聯為反擊美國,1947年6月在蘇占區成立管理經濟事務的德國經濟委員會,12月召開第一屆德國人民代表大會。1948年6月22日,蘇聯也在蘇占區發行新幣,從6月24日起「封鎖柏林」。柏林危機爆發。同年11月12 月,東西柏林分別成立市政機構首先分裂。美國以柏林危機為契機,加快分裂德國的步伐。1949 年5 月12 日,西佔區同意德國議會委員會通過的基本法即「波恩憲法」。9月20日,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正式成立,簡稱聯邦德國或西德;同年10月7日,在蘇占區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簡稱民主德國或東德。自此,統一的德意志國家一分為二,在世界舞台上同時出現兩個德國。

❸ 為什麼一個國家會出現領土分裂和國家解體

一般分裂和解體有多個原因。可分為自然和人文兩種。我可以給你舉5個簡單例子,不同的分裂原因。
自然原因
1,因為陸地,高原,山區,河流和叢林。
這里我給你舉最近的西班牙加泰羅尼亞獨立。你看西班牙的地形是中間高原,四周是沿著地中海和大西洋的低地,在歷史上,他們沿海地區城市經濟始終發展的比較好,農業基礎和良好的港口,以前和米蘭,威尼斯,西西里這些國家做貿易。而他們即便是西班牙的城市,也很少和馬德里做生意,由於國家首都和中央地理原因,他們始終處於強地方弱中央的狀態。在通過政治聯姻和武力可以一時統一。最後往往都會因為矛盾而獨立。你看新聞也會知道,加泰羅尼亞有自己的語言,而和西班牙語不同。
自然原因
2,天文,地震,火山。
舉個比較遠的巴比倫,自稱是神的後裔,君權神授,鼓勵百姓天天研究天象,來鞏固神權和國家穩定,忽然有天天象變了。大家揭竿而起。
自然原因
3,海洋,距離
舉個美洲殖民者的例子,我們換葡萄牙。葡萄牙治理南美洲的時候是要聽葡萄牙國內管理的,但是那時候殖民地想修個建築,需要葡萄牙政府批示,中間隔著大西洋如果運氣好,需要三個月把消息傳到葡萄牙,在傳回到南美洲得半年。如果大海不作美,1年也不知道能不能修這個建築。而如果有人犯罪或者作姦犯科,我想問問,當葡萄牙政府同意逮捕的時候,會不會1年時間逃犯都跑中國來了?那麼不是逃犯,是暴亂,半年是不是戰役都打完了?
人文原因
1,民族,宗教,信仰。
A民族通過各種手段獲得統治,導致其他民族不滿,強制他們信仰或者不同於自己民族的東西。
舉個奧匈帝國的例子。一個多民族國家,一次世界大戰激化了原有國內矛盾,民族內斗比國外敵人還重要。例如後來的南斯拉夫,也是死在民族問題上的國家。
人文原因
2,意識形態,大國霸權
例子,東西德國,南北朝鮮。二次大戰後,形成美蘇爭霸的格局,為了控制國家和地區,在原有戰敗國和戰線上成立兩個政府互相敵對,目的是除武力以外一切手段打掉對方。隨後朝鮮分裂,德國分裂。1990年德國才統一
所以分裂,解體的原因很多。希望你能採納

❹ 德國解體的時間

二戰後德國被英、美、法、蘇分別佔領,蘇占區成立民主德國,而英、美、法三國佔領區合並成聯邦德國,柏林牆把柏林分為東柏林和西柏林,兩德分裂開始。
這是戰爭留下的後遺症 ----
二戰以後德國被分為兩部分,分別成為美國和前蘇聯殖民地,美國殖民的西德是走資本主義路線,前蘇聯的東德走社會主義路線。有點像朝鮮和韓國。曾經在兩塊中間還有一塊很著名的牆叫柏林牆。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分裂為民主德國【DDR】(即東德,德語:Deutsche Demokratische Republik,前蘇聯殖民)和聯邦德國【BRD】(即西德,德語: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美國殖民)兩個國家。1955年又分別加入華沙條約組織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兩德長期相互對峙。1989年底,民主德國政局發生激烈變化。1990年3月,基督教民主聯盟主席德梅齊埃上台組閣,兩德政府正式談判統一問題。5月18日,簽署了關於建立兩德貨幣、經濟和社會聯盟的國家條約。規定從7月1日起,兩德都使用西德馬克,國家的經濟基礎是社會市場經濟,實行西德的勞動法規。8月31日,又簽署了關於兩德實行政治統一的第二個國家條約。規定民族恢復1952年7月行政區劃改革前的5個州建制,東西柏林合並成一個州,於10月3日按西德《基本法》集體加入聯邦德國。
9月12日,兩德外長又與美蘇英法外長簽署最後解決德國問題的條約,使德國的統一得到前戰勝國的同意。1990年10月3日,民主德國正式加入聯邦德國,兩德實現統一。12月2日,全德舉行議會選舉。基督教民主聯盟獲勝,科爾任統一後德國的第一任總理。
1990年10月3日0時,分裂長達45年之久的德國重新統一1990年10月3日零時,對於8000萬民主德國和聯邦德國人民來說,是一個非同尋常的時刻,在柏林帝國議會大廈前,伴隨著聯邦德國的國歌聲,特製的旗桿上徐徐升起了黑紅黃三色的聯邦德國國旗。這一儀式向全世界宣告,分裂長達45年之久的德國重新統一了。 走資本主義路線,稱德國。

❺ 德國為什麼會在二戰後分裂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作為戰敗國,被當時國際兩大陣營的老大——美國和前蘇聯接管,從中修起一面柏林牆,把德國分成了東德和西德,美國控制的是西德。不過90年以後柏林牆被推倒,東德西德又合並,於是成為現在的德國。
雖然合並,但是東西德經濟差距還是不小,每年前西德要補助給前東德500億歐元左右的資金。

1945年5月8日希特勒無條件投降。根據《克里米亞聲明》和《波茨坦協定》規定,戰敗的德國應該成為一個統一、獨立、愛好和平與民主的國家,在這樣的國家沒有出現以前,德國暫由蘇聯、美國、英國和法國四國分區佔領,首都柏林也由四國分區管制。

由於東西方盟國的立場、目的和利益不同,對各項協議都作了有利於自己的解釋,就德國的統一和柏林問題等,四國及其佔領區的各派政治力量展開了激烈復雜的斗爭。1948年6月,美、英、法三國佔領區合並,並於1949年5月23日單獨成立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簡稱聯邦德國或西德,9月20日阿登納組成第一屆聯邦政府;同年10月7日,蘇聯佔領區也宣告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簡稱民主德國或東德。自此,統一的德意志國家一分為二,在世界舞台上同時出現兩個德國。兩個德國均是主權國家,都獲得了許多國家的承認,並與之建立了外交關系;1973年又同時被接納為聯合國的成員國;雙方又都參加了不同性質的軍事、政治、經濟集團。近年來,兩國之間的關系已有所改善,1972年簽訂了《關系基礎條約》,各自承認對方為主權國家,相互建立正常的睦鄰關系,互設常駐代表機構;兩國領導人進行互訪,就兩國關系和國際問題交換意見。兩個德國要不要統一,在什麼基礎上實現統一,應由兩國人民自己決定。
「西柏林問題」是怎麼回事?

柏林原稱「大柏林市」,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為德國的首都。戰後,根據有關國際協定,柏林同整個德國一樣被蘇、美、英、法四國分區佔領,初期還設有統一的反法西斯市政府。1948年,美、英、法佔領區合並,成立了「三聯占區」;同年,蘇聯佔領的東部地區成立了大柏林臨時民主政府;1949年,西方三國又在西部搞市議會選舉,組成西柏林市政府。至此,一個完整的柏林分裂成東、西柏林兩部分。西柏林座落在民主德國境內,成了「孤島城市」;東柏林為德意志民主共和國首都。

西柏林面積為480平方公里,占整個柏林的54%,1981年有人口190萬,是全柏林人口的62%。西柏林是一個不獨立立的特殊政治單位。它遠距離聯邦德國,最近距離也有180公里。它與西德的交通聯系,有航空線三條(稱為空中走廊)、鐵路三條、公路三條和二條水路。它雖然在司法、經濟、財政、貨幣和社會制度等方面同聯邦德國一體化,西德在國際組織和國際會議中可代表西柏林的利益,但不是西德的組成部分;盡管它也成立了市政府,但仍處於西方三國軍事佔領之下,美、英、法三國還是西柏林的最高當局。四國的軍事車輛仍可以在整個柏林市巡邏。

由於蘇、美、英、法四國及兩個德國的立場、利益不同,東西方就有關西柏林的主權及其重大問題展開了激烈斗爭,兩個柏林也同兩個德國一樣在六十年代初以前關系非常緊張,特別是1961年8月民主德國在西柏林周圍修築「柏林牆」後,柏林的緊張局勢達到了頂峰。後來隨著兩個德國關系的不斷改善,特別是1971年9月四國簽訂了「四方協定」後,柏林局勢有所緩和。但由於各方對關協定條文均作有利於自己的解釋,因此,雙方圍繞柏林的地位等問題仍不時發生爭執
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4800292.html

❻ 本是一族同語的德國和奧地利,為什麼最終分開了

現在的德國和奧地利是歐洲兩個獨立發達的國家。然而,歷史上兩國淵源頗深,主要人口都是日耳曼人,說的都是德語,彼此曾經一直融在德意志的大家庭里。但是他們究竟有過怎樣的過往,會使本是一族同語的國家分成了兩個國家了呢?

早在10世紀,日耳曼人就建立起第一個屬於自己統一的國家——神聖羅馬帝國,這個帝國的疆域包括現在的捷克、義大利北部和波蘭西部以及匈牙利的一部分。

但是,那時的神聖羅馬帝國雖是統一的國家,卻與現在統一國家的概念不盡相同,它是由數百個相對獨立的侯國、公國、自由城市組成的。在神聖羅馬帝國初期,皇帝掌控著管理國家的實權,可是到了14世紀,各邦國發展較快,自主意識增強,帝國漸漸成為皇權名義下極為鬆散的邦聯。從15世紀起,各邦國割據開始,但皇位始終由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獨占。1806年,神聖羅馬帝國被拿破崙擊跨並解體。

所以,本是一族同語的德國和奧地利最終分開,是歷史原因和所處的復雜地緣環境造成的。

❼ 德國在中世紀的時候,面臨分裂的同時是如何發展的

常讀歷史的人一定知道,現代意義上的德意志民族國家曾於中世紀一度經歷過數百年的分裂與不安定。而英法兩國卻在相同時期形成了民族意識,在大多數人的願望驅使下形成了足夠強大的中央力量。中世紀的德意志為什麼會一直分裂?它造成的後果又是什麼樣呢?

一、封建時代西歐各國的不同選擇

封建時代的「德國」遠不能被視為通常意義上的統一國家,其存在的形式多是分裂林立的:一眾蕞爾小邦在一種模糊的認同感下共生,如同眾星拱月般環繞在為數不多的大邦周圍。盡管德國人也享受到神聖羅馬帝國的蔭蔽,但這不過是徒有虛名。啟蒙時代的偉大思想家伏爾泰就曾說過,所謂的神聖羅馬帝國「既不神聖又非羅馬,更難稱之為帝國!」


路德與他的九十五條論綱

許多天主教儀式和傳統儀式在歐洲范圍內被大量廢除,軟弱的帝國政府與高度自治的領地國家並存,這也長期固定了德國今後發展的雛形。16世紀的宗教改革不僅僅是新教和新思維在歐洲范圍內的傳播,宗教改革的一大歷史功績,是它在不知不覺中催生了德國的市民階級的強大。但各邦國間因為信仰不同而產生的敵視,還在不斷阻礙著德國的發展。德國的統一還需要有很長的一段路走。

中世紀德國的地方分立狀態持續了相當之久,歐洲愈演愈烈的民族國家認同形式最終也是沒能蔓延到德意志人的心中。長期以來,學者們過多強調了德國地方力量與中央的分離狀態,而忽略了討論德意志人民曾經選擇過的「聯合」嘗試,這樣是有失偏頗的。我們要全面看待德國地方的發育過程:看出德國地方領主們在西歐「權力合並」的潮流下,雖然沒有進一步達成統一,但大領主還是吞並了相當數量的小邦國的。這種保守的前進,即將為德國進一步的統一做出自己的貢獻。

❽ 德國為什麼會分裂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根據雅爾塔協定和波茨坦協定,納粹德國及其首都柏林被蘇聯、美國、英國和法國分成四區佔領。原納粹德國首都柏林被分割為東柏林與西柏林。

柏林市也劃分成4個佔領區,1961年民主德國修建了柏林牆阻止東德居民向西流動。

1948年6月,美、英、法三國佔領區合並。翌年5月23日,合並後的西部佔領區成立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同年10月7日,東部的蘇占區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德國從此正式分裂為兩個主權國家。

(8)德國為什麼會解體擴展閱讀

德國統一:

柏林牆是德國分裂的象徵,也是冷戰的重要標志性建築。

柏林牆始建於1961年8月13日,全長155公里。最初是以鐵絲網和磚石為材料的邊防圍牆,後期加固為由瞭望塔、混凝土牆、開放地帶以及反車輛壕溝組成的邊防設施。

1989年11月9日,民主德國政府宣布允許公民申請訪問聯邦德國以及西柏林,當晚柏林牆在民主德國居民的壓力下被迫開放。

1990年6月,民主德國政府正式決定拆除柏林牆。

1990年10月3日,民主德國和聯邦德國最終統一。

❾ 二戰後,德國為什麼會分裂成兩個國家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作為戰敗國,被當時國際兩大陣營的老大——美國和前蘇聯接管,從中修起一面柏林牆,把德國分成了東德和西德,美國控制的是西德。不過90年以後柏林牆被推倒,東德西德又合並,於是成為現在的德國。
雖然合並,但是東西德經濟差距還是不小,每年前西德要補助給前東德500億歐元左右的資金。

1945年5月8日希特勒無條件投降。根據《克里米亞聲明》和《波茨坦協定》規定,戰敗的德國應該成為一個統一、獨立、愛好和平與民主的國家,在這樣的國家沒有出現以前,德國暫由蘇聯、美國、英國和法國四國分區佔領,首都柏林也由四國分區管制。

由於東西方盟國的立場、目的和利益不同,對各項協議都作了有利於自己的解釋,就德國的統一和柏林問題等,四國及其佔領區的各派政治力量展開了激烈復雜的斗爭。1948年6月,美、英、法三國佔領區合並,並於1949年5月23日單獨成立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簡稱聯邦德國或西德,9月20日阿登納組成第一屆聯邦政府;同年10月7日,蘇聯佔領區也宣告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簡稱民主德國或東德。自此,統一的德意志國家一分為二,在世界舞台上同時出現兩個德國。兩個德國均是主權國家,都獲得了許多國家的承認,並與之建立了外交關系;1973年又同時被接納為聯合國的成員國;雙方又都參加了不同性質的軍事、政治、經濟集團。近年來,兩國之間的關系已有所改善,1972年簽訂了《關系基礎條約》,各自承認對方為主權國家,相互建立正常的睦鄰關系,互設常駐代表機構;兩國領導人進行互訪,就兩國關系和國際問題交換意見。兩個德國要不要統一,在什麼基礎上實現統一,應由兩國人民自己決定。

❿ 德國為什麼會長期處於分裂

德意志分裂,主要是因為:地理位置和國際環境、民族構成、歷史上的遷移和戰爭、眾多邦國之間的矛盾、以及歐洲封建制度。

一、從地理及國際環境說起。1、地理上德意志王國處於歐洲中部,位於波德平原上,其東西南邊都沒有天然的分界線,沒有明顯的標志,如某條大河,某座山。國際慣例是,國家之間分界多以河流,山脈,湖泊,海洋為標志。又以我國為例,東到大海;東北是鴨綠江,黑龍江,厄爾古納河;西北是阿爾泰山脈,帕米爾高原;西南是喜馬拉雅山脈,這樣,在一個幾乎封閉的環境中,再加上民族沒有強烈的擴張性,中華的主體基本上就定住了。德國沒有這樣的地理條件,疆域想要固定是不容易的。
2、再說國際環境上。德意志具有很大的擴張性,總是試圖殖民。最開始已經說過了,德意志周圍的國家很多。德意志要擴張,主要是向東方擴張,必然會引起其他國家的反對,東邊的斯拉夫國家,西邊的法國。德意志沒統一時各個公國都要擴張,而且如普魯士和奧地利的實力都很強,如果統一之後再擴張,對歐洲其他國家是嚴重的打擊,因而,歐洲各國都強烈反對德意志統一,一開始就從經濟,政治,軍事各方面阻止德意志統一的進程,造成德意志各邦國之間的矛盾,最明顯的是普奧矛盾。所以,我們可以看到,今天的德國中沒有奧地利在,也知道希特勒在大戰之前要吞並奧地利的原因了。

二、民族構成。德國從來是說自己是純粹的德意志民族。實際上世界上沒有一個民族是純粹的。德意志民族的祖先是古代日耳曼民族,日耳曼人在公元前1世紀已經遍布多瑙河以北和萊茵河以東的廣大地區。分布在這里的日耳曼人大致有五支:
a,溫底爾人,居住在現在德國的西北部,說哥特語。包括哥特人,斯基台人,勃艮人,魯吉人,汪達爾人,巴斯泰爾人。
b,印蓋窩內人,他們是最早進入大日耳曼尼亞德日耳曼支。居住在今德國北部日德蘭半島和北海沿岸,包括弗里斯人(包括著名條頓人和基姆布利人),喬克人,薩克森人,盎格魯人,米特人和舍魯斯奇人。
c,伊斯泰窩內人,居住在萊茵河下游右岸到威悉河。包括巴達維人,布魯克泰人,哈馬維人,卡騰人,哈圖阿里人,馬西佩特人,馬昔人,鄧克泰人,蘇剛布利人以及 後來起巨大作用的法蘭克人。
d,厄爾米諾內人,居住在易北河畔。包括蘇維匯人,馬克曼尼人,誇地人,赫蒙杜利人,塞姆諾人,以及倫巴德人。這是德意志人的重要組成部分。
e,佩夫金人,居住在易北河地區東面,現已絕跡。
不是所有的日耳曼種族都成了德意志人,構成早期德意志人的主要是法蘭克人,阿勒曼尼人,弗里森人,薩克森人,士瓦本人,圖林根人,阿爾卑斯山北的巴伐利亞人,後來才融入了普魯士人,和奧地利人。德意志的統一是由普魯士完成的,普魯士不是純粹的日耳曼人。德意志根本就不是單一民族。德意志人同其他歐洲民族一樣,是不同種族的混合體。就算是希特勒正吹噓純粹的「德意志人」的同時,德國國內也有猶太人以及其他民族的後裔。德意志民族的形成是很復雜的,民族思維也不是完全統一的。尼采說:「德意志人的靈魂首先是多重性的,多源頭的,混合重疊的,而不是實實在在建立起來的,這是由於它的起源:德意志民族是多種族民的最特殊混合體……」在中世紀,直到俾斯麥統一之前,德意志民族實際上也是不完全統一的,民族之中的各種族都有自己的邦國,種族邦國之間也僅僅是邦聯關系,鬆散,各邦國與歐洲其他國家有著不同的關系,國際地位也不盡相同。民族成分的復雜,是德意志統一的一個重要阻礙。

三、歷史上的遷移和戰爭。1、遷移。在現在的德國(大日耳曼尼亞)這片土地上,最早遷入的是雅利安人,先是希臘人和拉丁人;然後是以絕種的斯基台人;再後是凱爾特人;接著是日耳曼人;最後是斯拉夫人。這些先後進入波德平原的種族不斷的戰爭和融合。在戰爭中有的種族遷出,有的滅亡,有的壯大了,更多的是融合了。遷移,融合的結果,是造成了更多的民族,這是第二條「民族構成」的原因。多民族,在生產力極不發達的時代,就是意味著分裂。在羅馬帝國崩潰之後, 在日耳曼尼亞這片土地上,隨著易北河以東的日耳曼部落西遷,阿蘭人(屬伊朗高加索語族)和斯拉夫人跟進。其次在萊茵河美茵河和多瑙河之間的這片土地上,此時是阿勒曼尼人諸部落在活動,並於西邊的法蘭克人爭奪。阿勒曼尼人中許多部落是條頓人的後代,他們沒有在祖先的土地之外建立自己的王國,而是被當地同化。逐漸形成諸如阿爾薩斯人、士瓦本人、巴伐利亞人等,構成後來南德的居民;最後,在日耳曼人最原始的定居點,美茵河以北,萊茵河與易北河之間的這片土地上,外遷的是少數。這里的部族的融合化和地方語言化進程相當快,逐步形成弗里斯人、薩克森人、法蘭克尼亞人、圖林根人等構成的中德和北德的居民。可以說,民族大遷移,使日耳曼民人改變,部分與凱爾特-羅馬居民和斯拉夫人融合,構成了以後的德意志人。這是德意志人大致的形成。有關民族遷徙的具體內容,可以參看12-13世紀的德文偉大的史詩《尼伯龍根之歌》。
2、戰爭。說到德國,我們想到的可能是一戰,二戰。德意志民族似乎是有軍國主義傳統的。德意志人和德意志國家的出現,同古代日耳曼人有著直接的淵源。戰爭,是古代日耳曼民族的生存方式之一。小的掠奪戰不說,單說最早的大型戰爭,即日耳曼與羅馬的戰爭。這一部分內容在愷薩的《高盧戰記》提過。
公元前一世紀,日耳曼人跨過萊茵河入侵高盧人的地域,後來被羅馬帝國征服;
公元前113年左右,條頓人(屬於弗里斯人)攻入羅馬行省諾里庫姆(今天奧地利一帶);
公元前103年,基姆布利人(也是屬於弗里斯人)和條頓人聯合,想進入義大利。但公元前102年,馬略的統帥下的羅馬軍隊,在高盧的普羅旺斯的埃克斯殲滅了條頓人,一年後,在義大利北部的維切利殲滅了基姆布利人。
半世紀後,愷薩又擊敗了日耳曼的蘇維匯人、烏西佩特人和鄧克泰人,這引起了西歐地區的羅馬化。
羅馬對日耳曼的征服一直到公元6年,才將大日耳曼尼亞歸屬羅馬帝國,實際上這種歸附是鬆散的。日耳曼人從開始就激烈的反對羅馬的統治。
公元9年,羅馬征服日耳曼人僅僅3年,發生了條頓堡森林的會戰。日耳曼部落在赫爾曼(羅馬名是阿米尼烏斯)的統帥下,將羅馬軍隊引入條頓堡森林,予以襲擊。四天的激戰後,日耳曼人大勝,三個羅馬軍團,幾個輔助大隊的15000官兵被全殲!羅馬統治者奧古斯都震驚之極,為此幾月不理發不刮須。這使得日耳曼尼亞永遠的獨立於羅馬帝國之外,也是德意志國家/民族形成的開始。僅僅是100年左右的時間,我們看日耳曼對羅馬的戰爭極多,極慘烈。這樣的戰爭,最後雖然使日耳曼沒有被羅馬化,保持了獨立性,可是戰爭帶來的是國破家亡。德意志德開始就是如此的慘烈和充滿血液。

閱讀全文

與德國為什麼會解體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5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50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2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20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80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3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70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1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2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5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7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1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1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70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