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什麼德國能夠在二戰時期橫掃歐洲實力怎麼發展起來的
二戰時期德國能夠擁有橫掃歐洲的實力,一方面是由於德國的工業基礎雄厚,另一方面是由於德國採用了先進的作戰方式。德國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領導國,在第二次工業革命完成之後,德國的總體工業實力領先於歐洲的其他老牌工業強國,僅次於同時期的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德國被限制發展軍事實力,但是德國的經濟實力和工業實力仍然十分的強大,這也是德國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恢復軍事實力的一個重要原因。
2. 德國經濟是怎麼發展起來的
德國西佔區分別由英、美、法三國主持。三占區中,美國的實力最為雄厚,它的佔領政策因而舉足輕重,在很大程度上支配、影響了英法的對德政策。隨著戰後東西方關系的變化,美國統治集團逐漸將前蘇聯視為其控制歐洲和稱霸世界的最大障礙和對手,為鞏固在歐洲的地位,美國對德政策轉向扶植德國。1947年1月1日,美英聯合佔領區(簡稱雙占區)成立,這為整個西佔區的經濟恢復和經濟改革開辟了道路。
同時,企業失去活力,生產無從發展,市面一片蕭條,貨幣體系已經名存實亡,加之,廣大人民群眾渴望建立一種全新的社會制度。這種形勢的發展和人心所向為西佔區的改革提供了很好的輿論基礎。1947年,佔領當局任命路德維希·艾哈德為雙占區的「貨幣與信貸特別委員會」主席,具體負責籌劃貨幣改革的措施,這標志經濟改革的時機成熟了。
社會市場經濟模式,即是艾哈德針對德國的病症所開的處方。
社會市場經濟模式包括五大要素,即:私有制下的自由市場競爭制度。在社會市場經濟模式中,私有制是整個社會經濟運行的基礎,佔主體地位,國家干預調節只是一種輔助形式。必要的國家干預調節措施必須始終保持與市場一致的原則。社會保障制度,主要通過社會保險制度和救濟制度來實現。共同決定製度,通過立法手段保障工人在企業中的共同決定權力,即工人參與企業管理的決策。收入再分配措施。國家通過稅收等手段對市場的初級分配進行再分配,以防止社會過度的兩極分化,保障社會低下階層的基本生活需要。
1948年6月進行了貨幣改革,把經濟活動的組織、調整交給了市場,為治理通貨膨脹奠定了基礎,同時也成為建立社會市場經濟模式的起點。
幣制改革和隨後的稅收改革、取消配給和放開價格改革及加強國家干預與社會經濟秩序的改革,在短期內取得了較明顯的效果,很快扭轉了西佔區經濟混亂局面。從1948年起,德國經濟進入恢復和發展階段。
1949年,阿登納組成聯邦德國的首屆政府。繼續推行已初見成效的「社會市場經濟」體制,即是在靈活適應市場行情的基礎上,採用一種綜合性經濟政策的有機手段有計劃地刺激經濟。
與此同時,聯邦德國還實行了一整套使人民消費需求得到滿足、經濟生活有一定保障的措施。由於這些措施的推行,聯邦德國在1951年就完成了經濟的恢復,實現了國民經濟從戰時體制轉移到「社會市場經濟」體制軌道上來的過渡,為往後經濟迅速、順利的發展打下了比較牢固的基礎。
3. 二戰的時候德國的科技是怎麼發展起來的
一,德國雖然面積小,人口少,資源有限,也作為一戰的戰敗國,科技能夠在二戰期間迅速的發展起來,有以下方面的原因,
1,工業化完成早,工業基礎雄厚,科研技術領先,製造業和生產能力強大(但不是最強大,生產製造最強的是希望國)
2,獨裁統治,國力恢復迅速。元首個人能力強大,狠抓經濟,秘密發展軍事全國的戰斗意志空前強大和信仰一致,軍民一心
3,戰前准備充分,戰術理念先進
4,英法和蘇聯等國的前期綏靖政策,導致德國的做大,整合了歐洲的大部分資源,以戰養戰。
科技上:二戰期間德國作為一戰的戰敗國並不影響到自身科技的發展,德國和中國不同,當年中國是個極度傳統封閉的國家,無無法快速接收到新外來新科技,但是德國就不同了,處在歐洲,與各國科技同步並不難做到,畢竟這些科技在一戰時德國就已經擁有,進化它並不困難。軍事上的科技,做得最出色的莫過於坦克的設計,各國的對坦克並不是十分重視,只知道大量造,但是德國卻考慮到了坦克的安全性。於是將坦克垂直的前沿裝甲,改裝成45%斜角,這樣做的意義就在於,正面打來的炮彈很容易被45%斜角的裝甲彈走,而同強度的垂直裝甲,則會被炮彈很乾脆的穿透。 原理是一個力作用於於力平行的平面上時,威力最大,而作用於斜面上時,則會產生折射。
二,二戰期間德國政治,經濟,軍事的發展
1,政治上:法西斯專政,結束了的一戰後混亂的局面,加強了對國家的控制,平息了各界的動亂,讓德國經過穩定的發展環境里,為國家經濟軍事的發展做足了保障。
利用了英國傳統的大陸政策(保持各方勢力均勻,不允許霸主),已經英美的同情,逐漸將德國的國際地位恢復到戰前水平,並且借機收回洛林,已經萊茵地區,甚至佔領捷克。
2,經濟上:戰後得到美國大量的貸款,用於國家的恢復;當然遇到了經濟危機,所以德國的經濟恢復,並沒有恢復到哪裡去。所以德國的經濟相對於其他歐洲強國來說,是落後的,但是德國的工人為國家貢獻很大,他們當時每天在工廠里工作10多個小時,到最後只拿點保障生活的錢,幾是這么急追快趕,使得德國的工業慢慢和各國平起平坐,甚至趕超。
3,軍事上:凡爾賽條約雖然規定了德國不允許擁有空軍,不允許建造戰艦,陸軍規模不能超過10萬,但是希特勒巧妙的運用了外交手段:英國仍希望德國起到牽製法國的作用,所以一定程度的默許了德國加強軍備,並且最終同意了德國駐軍萊茵地區。法國在戰後漸漸被英國牽著鼻子走,並且在戰後資本經濟飛快的發展,法國(也包括英國等)不願意承擔發動戰爭的責任(也不願意放棄追逐利益去抵制德國),於是被迫接受英國對德國曖昧的態度。更重要的原因是由於蘇聯的成立,各國的共產勢力十分強大,英法希望德國也能站到他們的反蘇陣線上,加之法西斯上台的政策也是反蘇聯,所以豬狗是一家。
德國的軍事最經典,二戰前,雖然德國的陸軍規模不能超過10萬,但是德國暗中訓練有60萬「黑軍」。他們平時是圍觀群眾,戰時就變成正規軍。幾年反復,規模達到二百萬
以上。 德國的戰術是當時最先進的,可以說是第5代戰爭的鼻祖,美國現在依然在沿用。戰事初期,飛機先對敵人的通訊戰,飛機場,道路,屯兵點等重要軍事目標發起定點轟炸,將敵人各部通訊打斷,再集結坦克群,分兵幾路沖鋒撕開對方防線,步兵跟在後面搞破壞,當這幾路坦克群在敵後方集結時,集結點內就是一大批被保包圍的敗軍,任由德軍屠殺,而至於被坦克甩在後面的敵軍,由於戰線崩潰,首尾不能相顧,又不能互相聯系獲取敵情,打得十分被動,最終難逃被德國二線部隊剿滅的厄運。 而歐洲各國還在陶醉一戰時的陣地戰,機動性不強,應變能力自然也不強,所以紛紛被德國打得丟盔棄甲。
4. 德國工業迅速發展的原因
德國迅速發展的原因:
國家統一的完成開辟了統一的國內市場;普法戰爭法國的賠款增加了資本;來自法國阿爾薩斯和洛林的礦藏補充了資源;後起的資本主義國家,易於採用新技術和新設備。
統治階級改革措施:
1、鐵路建設和全德鐵路網的形成成為德國工業化強大拉力。
2、關稅同盟的建立,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了經濟上的統一。
從19世紀40年代起,關稅同盟為保護自己年輕的工業,對內部採取自由貿易,對外部和外國採取一定的關稅保護,這種政策受到大部分資產階級的歡迎,也使普魯士容克階級大受其利。在資本主義強有力 的影響、滲入下,容克階級也被捲入現代化——工業化的浪潮,並不自覺地參加了德國民族統一運動。
簡單答述一下,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5. 你知道德國製造是怎麼發展起來的嗎
德國製造發展起來是因為德國人的特性,因為德國人普遍不願意相信人,他們認為機器生產的准確性要高於人類自己動手生產,而且德國人為人細致,把每一件事做到精準。他們勇於創新,不甘於現狀。
6. 第二次工業革命德國為何迅速崛起它為什麼進行第二次工業革命
1.盡管德國成立時未能趕上第一次工業革命,但第二次工業革命給了德國一個巨大的機會。德國統一後,第二次工業革命方興未艾。德國的第一次和第二次工業革命同時進行,節省了德國兩次工業革命的時間和消耗,並且從一個高起點開始。
2.在德國發展到20世紀初的過程中,德國的經濟實力一直僅次於美國,躍居歐洲第一。此外,快速發展所實現的高度工業化為德國帶來了大量的技術工人,這使得德國的領土在兩次世界大戰後不但沒有擴張,反而縮小了,但此後卻以非常快的速度增長。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失敗使德國失去了所有海外殖民地,因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把整個歐洲作為其原材料來源和市場。德國回到歐洲後,以自己的力量掠奪了歐洲許多地區的財富,這也成為後來經濟快速發展的一個原因。
7. 德國製造業強大的原因
德國的製造業在全世界都非常有知名度,歸根結底還是人家發展的比較早,在二戰時期,德國的製造技術就非常超前。
時至今日一直都沒有丟棄,我曾經看過一篇報道,在青島的地下自來水樞紐工程當中出現了一些故障,這個樞紐工程是由當年的德國參與建造的。
只能說德國人他們比較精細,比較看重於口碑和質量,所以德國的製造業才會這么強,這么受世界歡迎。其實我也很理解這些生產商的想法,如果說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得那麼精細,自己就將面臨退市。只能說市場就造就了這樣的事實,都是身不由己的行為。
8. 德國是如何崛起的
二戰時,作為法西斯的德國可以說是被炸得滿目蒼夷。整個人都充滿了垃圾,有人說清理柏林的垃圾至少需要20年。不過二戰結束之後,德國用了短短的十幾年時間迅速成為全世界第二大資本主義國家。那為何德國能夠如此迅速崛起呢,德國是如何崛起的呢?
第一、政府清除了國內法西斯主義的分子
首先德國政府推動歐洲統一建設,緩解法國的矛盾,並建立了歐洲煤鋼共同體徹底打通整個歐洲,而且德國對於科技和教育,大力的投入並制定一系列的經濟政策。
9. 德國的工業如何走向振興的
(一)以傳統工業為基礎,充實、調整區域產業結構。魯爾區是德國許多大企業總部的所在地,區域產業結構的特點和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大企業產業結構的性質和變動的影響。眾所周知,長期以來,煤、鋼兩大部門一直是魯爾區發展的兩大支柱,因此這兩大部門陷於危機便直接導致魯爾區經濟結構的老化,並使魯爾區的經濟發展速度明顯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在國家的資助下,魯爾區首先採取了對企業實行集中化、合理化的改造過程。煤炭生產就集中在7個大煤礦中。鋼鐵工業也同期進行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關閉和合並老廠,擴建新廠,進行企業內外調整,加強企業內部和企業之間的專業化和協作化。聯邦、州政府及魯爾區煤管協會都想方設法改善魯爾區的投資環境,鼓勵新興工業遷入魯爾區,這類企業已遍及全區,大多是技術精良的中小企業。現在,魯爾區正朝著一個既有強大傳統工業做基礎,又有日漸壯大的新興產業為增長點的多部門的綜合工業區方向發展。
(二)合理讕整區內生產力布局。魯爾區早先的產業布局都以接近原料地為原則。在20世紀60年代區域總體規劃中提出了劃分三個不同地帶,平衡全區生產力布局的設想,並規定在布局新企業時首先考慮安排在邊緣發展地帶,同時控制杜伊斯堡、埃森等大城市的發展,有計劃的從核心地區向外緣遷廠。同時,對傳統產業依據不同的情況實行關、停、並、轉。
魯爾區區域結構的變化同樣集中體現在其城市的職能演變上。魯爾區是一個人口和城市的密集地區,城市的發展經歷了單一的煤礦城市——鋼鐵城市——化工城市——綜合性城市的發展道路;城市規劃也從早期的雜亂無章的無規劃狀態向全面規劃的現代化城市發展。在區域更新過程中,許多城市從原先的單一職能演變成為一專多能的綜合性城市,其中埃森、多特蒙德和杜伊斯堡人口在50萬以上,構成了一個多中心的萊茵——魯爾城市集聚區,人口超過1000萬,為世界主要大城市集聚區之一。
(三)科研與實踐相結合,將科技優勢轉化為生產力。在世界科技史上,德國的工業技術佔有重要的一席,而魯爾區就是德國許多技術發明誕生地,因此科研基礎十分雄厚。面對新的形勢,魯爾區採取了以下措施:首先改革創新,加強科研界與經濟界的合作,把區內的經濟中心和科研中心聯系起來,以加快科研成果的應用。其次,改革傳統教育,創立新興學科,並把高等院校的教育與本地區經濟發展相結合,州政府試圖將魯爾區建成「歐洲高等院校區」。在發展新技術的同時,對傳統工業的全面改造,如建立科學技術革新的信息中心,政府幫助企業,優化向中小企業轉讓技術等,大大加快了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步伐。
(四)開發工業傳統資源,拓展區域產業新功能。在逆工業化的過程中,魯爾區開始對自身積淀的區域資源進行開發和利用的思考,尤其重視對工業遺產旅遊資源的開發。借鑒英國、瑞典等一些國家的經驗,魯爾區從1989年提出「IBA」計劃,經過長達10年的摸索,走過了一條從零星景點的獨立開發到區域性統一開發的模式,工業旅遊已成為魯爾區的新時尚。從景點開發模式來看,大致有四種具體模式:(1)博物館開發模式。(2)休閑、景觀公園開發模式。(3)購物旅遊相結合的開發模式。(4)傳統的工業區轉換成現代科學園區、工商發展園區、服務產業園區。1998年,區域規劃機構制定了一條連接全區旅遊景點的區域性旅遊路線,這條被稱為「工業遺產之路」的線路,幾乎覆蓋整個魯爾區。
(五)完善環境管理和建議,重塑田園都市風光。長期以來。魯爾區企業各自為政,公害嚴重,環境污染大於國內任何一地。為了根除公害,治理環境污染,州政府投資設立環境保護機構,頒布環境保護法令,統一規劃。第一個行動就是改造河流。建立了完整的供水系統,設立微生物凈水站。另外,全區的煙囪自動報警系統已經全部建起,使大氣污染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在區域總體規劃中制定了營造「綠色空間」的計劃,進行了大規模的植樹造林。現在,魯爾區所在的北威州擁有了1600多家環保企業,成為歐洲領先的環保技術中心。
總之,經過上述調整和改造,魯爾區遠不是一個衰落的工業區,而恰恰相反,保持繼續發展的勢頭,全區GDP約占原聯邦德國GDP的7%左右,相當於葡萄牙或丹麥全國的GDP。魯爾區區域整治的經驗表明,傳統工業區的改造和建設只有不斷創新,與時俱進,順應時代發展潮流,才能充滿活力,走上重新振興之路。